深究中國大學戰略聯盟

時間:2022-04-28 05:06:00

導語:深究中國大學戰略聯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中國大學戰略聯盟

戰略聯盟,主要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著對等經營實力的企業,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共同使用資源等戰略目標,通過各種契約而結成的優勢相長、風險共擔、要素雙向或多向流動的松散型網絡組織。[1]企業戰略聯盟對于企業節省研究開發費用、降低風險、拓展區域市場,增強企寫論文業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態,大學若借鑒企業戰略聯盟的組織運作模式,將有利于整個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及優化,提高高等教育機構整體的辦學效益。對應于企業戰略聯盟而言,大學戰略聯盟是指大學之間通過資源共享和項目合作,為實現大學學術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學的管理成本,共同解決大學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等戰略目標,并通過各種契約而建立起來的松散型網絡組織。

一、建立大學戰略聯盟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需要

1.高校擴招帶來的問題

我國自1999年開始實行高等教育擴招政策,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0%,開始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但是,高等教育規模的大幅度擴張與高等教育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又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寫論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以高等學校人力資源為例,辦學規模的急劇擴大導致師資短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準入的“門檻”,導致教師隊伍的質量與水平參差不齊;同時,隨著兼職教師的增加,教師隊伍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專職教師所占的比例下降,導致教育質量的整體滑坡。

在實踐中,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途徑是增設高職高專院校、重點高校興辦二級學院、大力發展獨立學院,但這些做法又帶來很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如許多高職高專院校辦學定位不明確,辦學特色缺乏,專業重復設置,結果造成辦學資源的嚴重不足。

2.高校合并帶來的問題

在窮國辦大教育的現實情況下,國家為重點扶持若干所重點學校和部分重點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啟動了“211工程”。同時,我國高教界又掀起了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全國性高校合并浪潮。從1992年5月由6所省屬大學合并而成的揚州大學成立開始,到2002年底,全國597所普通高校合并為267所,通過這些合并,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規模、質量、效寫論文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高校合并的宗旨在于通過大學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一批大規模、綜合性、高水平的大學,增強參與世界一流大學的競爭實力。但對于大學合并的效益,許多研究者從系統科學、組織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角度進行了論證,有的還對合并后的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大學合并并未完全達到政府和參與合并高校的預期目標,合并高校的完全融合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尤其是那些強強合并型的高校在學科融合、組織結構調整、權力分配等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更為明顯。與合并前相比,合并后的高校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未能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阻礙了這些學校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步伐。

制約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瓶頸”是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并帶來較少的“后遺癥”。如果說大學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緩解我國資源配置的“瓶頸”問題,大學戰略聯盟則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建立中國大學戰略聯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建立大學戰略聯盟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1.國外大學聯盟的成功經驗

國外正式的大學聯盟(也稱校際合作組織)很多,人們熟知的美國大學聯合會(AAU)、“常春藤聯盟”(IvyLeague)、“十大運動聯盟”(BigTen)、大學合作委員會(CIC)等都是大學聯盟的不同形式。這些大學聯盟一般都有正式的組織管理和活動章程,它們成立的目的在于通過大學間的資源共享和項目合作,促進大學學術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學管理成本和運行效率。他們開展的合作項目主要有:學生交叉注冊、聯合圖書館、出版社合作、專業發展活動、研討會,師資和管理人員的互相培訓、校園間在線課程共享以及大學物資的集團采購等。

美國大學聯盟對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和美國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不同類型的大學聯盟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弱勢高校結盟曾是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謀求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大眾化發展階段,其主要問題是資源不足,一些弱勢高校面臨被兼并或消亡的危險。這些大學通過聯盟和合作,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因規模小而被強勢大學兼并的危險,維持了它們在學術領域內的領先地位寫論文,同時也對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另外,研究型大學聯盟的學術和科研合作活動的開展,使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和聲譽都位于世界前列。以位于美國中西部的CIC大學聯盟為例:CIC的12所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它們都具有較大的在校生規模、超強的師資隊伍、強大的科研實力和高水平的學科。這12所大學間的聯盟屬于強強聯合的類型,他們致力于發現和解決大學發展中的共同問題。通過聯盟活動,CIC不僅打造了世界級名校,而且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正如CIC的創始人赫爾曼·B·威爾斯(HermanBWells)先生所言:“不管問題有多大,它能頂住來自12所杰出高校中最優秀人才的合力進攻嗎?”[3]

2.我國大學校際合作的實踐

國內大學校際之間小規模、經常性的合作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度興起,不少高校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條件,與鄰近的高校或不同地區相關類型的高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如大學間的學術交流、實驗室與圖書館的共享、研究生互相保送、互認學分、在線課程共享、學生跨校選課和專業輔修、共同參與政府主持的大型科研項目研究以及大學合作辦學等,這些活動幾乎涉及高校的各個教學、科研領域及職能部門。然而,大學校際合作只是一種“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點對點”合作形式,其特點是小范圍、小規模、臨時性,與此相對應,大學戰略聯盟是多對多的網狀組織形式。大學校際合作在大學參與頻率、合作項目及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上都不及大學戰略聯盟,為了促進大學校際交流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零散的、非制度性的校際合作組織必須逐步發展為大學戰略聯盟。

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開放式辦學已深入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之中,加上教育信息化等工程的實施,大學間的合作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發展。很多大學不僅設立了有關大學合作的管理部門和專職管理人員,而且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來保證校際合作的順利進行。如山東大學于2002年10月首次在國內實行“留學校外”舉措:與武漢大學簽訂協議,實行本科生互相交流,使部分學生能夠在本科生階段就可以選擇在武漢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第二校園經歷。以這樣的“留學校外”方式作為校際合作的引擎,山東大學陸續啟動了和國內知名高校的校際科研合作、本科生互相培養和交流訪學、高層次學術訪問、互相保送研究生、研究生導師互聘、教師進修、管理干部到校際合作單位掛職鍛煉等合作項目。正如山東大學校長展濤所說:“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在一個開放式的環境下做到強強聯合、資源共享。美國有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中國是否也應該抓住時機,打造自己的名校聯盟品牌呢?畢竟我們已經處在一個開放的世界中,我們的高等教育也需要來一場對外開放的積極回應。”[4]

2004年4月1日,浙江大學校長潘云鶴提出建立長三角地區名校聯盟(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的建議,就長三角名校聯盟提出聯合培養本科生、研究生互換保送、教師交叉任課等3點建設性舉措,同時建議首先在上述3方面予以啟動,探求合作方案,制定行動計劃,并由此引發了進行高等教育區域合作、高等教育組團式發展的大討論。

三、建立中國大學戰略聯盟的意義與思考

從宏觀上看,第一,大學戰略聯盟可以節約資源,降低辦學成本,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中資源不足的問題。第二,強勢大學如果采取戰略聯盟的形式,可以打造我國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艦”,加快我國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步伐。第三,大學戰略聯盟一旦建立,可以在聯盟高校之間建立大學升、轉學的“立交橋”,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我國高考制度“一考定終身”的不足,給學生學術生涯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從微觀上看,第一,開展學生在聯盟高校內的交流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的是,大學聯盟集中了最優質的學習資源,學生學到的將是最先進,最前沿的知識。第二,開展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活動,可以消除學校與學科之間的門戶之見,破除學術上的近親繁殖,并能集中精力進行學科建設,促進整個大學聯盟學術水平的提升。第三,開展在聯盟高校內教師的專業活動,如教師可以在聯盟學校之間進修(如在聯盟高校內攻讀在職博士或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是兼任多個學校的任課教師等,使教師能有更多更方便的深造和流動機會。第四,開展大學管理人員的聯盟活動,定期聯絡,交換培訓,分享彼此的工作經驗,進行信息交流和觀點磋商,可以共同提升院校的管理水平。

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建立大學戰略聯盟的目的就是要在結盟的大學間建立一種面向長遠的互惠、互利、互動關系,以達到正數和的博弈結果。但是,大學聯盟的建立畢竟還是一件新事物,為了防止出現異化或負數和的博弈結果,必須要注意一些事項。首先,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大學競爭與合作之間的辯證關系,各大學應摒棄門戶之見,牢固樹立開放辦學的理念,在制訂本校的院校發展規劃時,把建立大學戰略聯盟列入其發展戰略。其次,政府要制訂相關政策,從宏觀上給予扶持和推動,擴大大學的辦學自主權,消除大學合作的體制性障礙。第三,鑒于目前我國大學的合作還沒有形成聯盟的形式,沒有專門的聯盟機構來推動大學之間的合作向縱深發展,為此,有必要探索大學聯盟的做法。如成立大學聯盟董事會來管理聯盟的日常運行事務,這種機構必須獨立于各大學,其管理人員可以從政府主管部門和各聯盟大學中抽調。第四,大學聯盟組織應建立在各大學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各大學在學科專業、辦學層次、資源條件、辦學目標和合作需要等方面各有長短,通過建立大學聯盟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勢互補。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校區大學管理模式研究”(70173005)和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研究型大學的建設與高素質人才的培養》(DIA030161)的資助。

參考文獻:

[1]秦斌.企業間的戰略聯盟:理論與演變[J].財經問題研究,1998,(1).

[2]HermanB.Wells.ACaseStudyonInter-institutionalCooperation[EB/OL].2003-03-27.

[3]HermanB.Wells,theChancelloroftheUniversityofIndianaandoneofthefoundersofCIC.

[4]鄧衛華.山東大學推行“留學校外”計劃[EB/OL].2003-05-14.

[5]鐘書華,等.中國企業技術聯盟[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6]戴曉霞.高等教育整并之國際比較[J].教育研究集刊,2003,(6).

[7]徐小洲.論我國高層次大學合并的利弊與發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2,(8).

[8]CIC.BackgroungdAbouttheCICOrganization[EB/OL].March,2002.

[9]柯森.高校校際合作辦學促進論[J].高教探索,2002,(3).

[10]山東大學校際合作辦公室[EB/OL].June.2004.

[11]打造長三角名校聯盟,浙大校長提出三項創意[EB/OL]..200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