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9:35: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紫砂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俗文化在紫砂陶刻裝飾的影響

【摘要】當一種事物具有了普遍而樸素的認識便會被稱作“民俗”,民俗是民間文化傳承當中最貼近身心的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中的很多元素最終都衍變成了藝術家藝術創作時的種種素材。紫砂器原本就是作為普通人的日用陶器而誕生的,所以當其衍變出自身的藝術特性時,也充分表現出了它的民俗性,這一點可以從清代曇花一現的皇室紫砂器當中窺見一二,而陶刻作為紫砂裝飾的一部分,同樣也有著這樣的特性,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的創作便來自于這種源于“民俗”的特性。

【關鍵詞】紫砂;陶刻;裝飾;蝴蝶;民間風俗

中國的民俗現象千差萬別,無法盡數,但其也并非無所不包,正如世人對其的定義一樣,它源自于集體,是一種自發的潛意識的集體行為,在時間上它具有傳承性,在空間上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將其擴展開來或者籠統地來說,就是所謂的“地域文化”,不過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轉變,民俗也會發生變異,但并非是說新的民俗取代了舊的民俗,而是同樣會產生很多情況,有可能被取代,有可能同時存在,亦有可能消亡,行為、語言,最重要是內心的認同,構成了一個復雜多彩的民俗世界,這不啻于一座藝術創作的題材寶庫。紫砂創作是一門帶有鮮明文化印記的藝術,與之相伴的紫砂陶刻自然有著相同的特性,歷來民俗文化就對陶刻裝飾形象的塑造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的創作來源于雍正粉彩瓷器紋樣,共蝶紋四組,每組由一對相異的蝴蝶與四季花卉構成,不過紫砂材質的特性更加注重點線面的變化,在原本瓷器的基礎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使之更加適應作品本身。花叢間蝶飛舞,百花盛放,舞蝶戀花,代表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蝶與耄耋之耋同音,也包含著幸福長壽的吉祥寓意。跟純粹的藝術相比,裝飾藝術顯然帶有很強的功利性,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存在的,并以此作為準則,在不排斥大眾的普遍信仰前提下,提供一種更為樂觀、積極的思想,所以是一種經過雕琢的藝術創作,其斧鑿的痕跡幾乎無法抹去。也就是說其更易于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是更能夠反映創作內心意念的產物,其誕生的過程與周圍的生活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

雍正時期的粉彩瓷器從造型外觀上還沒有發展成后世乾隆年間更為奢靡的多變形態,相對較為古樸,這與紫砂器的本質特色相若,但若要將其上的裝飾圖案直接移植到紫砂器上,仍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種種矛盾,所以在原本的裝飾形象基礎上要進行適當簡化。這種簡化并非是暴力的單純刪減,而是需要順應當時民俗文化的特點,將這些特點保留以后的簡化處理,粉彩瓷器的裝飾形象有著質感強烈、明暗清晰的特點,所以畫面多層次分明,就如同國畫中的工筆畫,滲入淋漓揮灑,夾雜有夸張變形,這些特質在紫砂器上近乎難以還原的,運用陶刻裝飾來再現這種形象,就需要從原本的形象中提煉出足夠的點線面,加以重新組合。在這個重新組合的創作中,“蝴蝶”的形象仍然秉承那個時代的大致輪廓,但由于原本彩色的圖案轉化成了“黑白”兩色,線條的選擇就成為了重中之重,而恰巧表現線條是陶刻裝飾的核心技法,在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上,優美的線條或長或短、或深或淺,在搭配和構思中創造出應有的藝術效果,陶刻是用刻刀代替畫筆,所以畫面的筆墨感極為重要,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上蝴蝶的形象各有不同,就如同中國畫中的筆墨寫意,妙趣橫生。所以雖然整個的畫面看起來非常簡潔,契合紫砂形體的造型,但從局部來看,線條的組合復雜而多變,但又井然有序,不單調,不累贅,仿佛能感受到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股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

綜上所述,在這件作品上,陶刻裝飾創作形成一種完美的輔助關系,讓原本的紫砂作品更具形象上的吸引力,裝飾與造型從傳統的民俗文化中吸取養分,讓人無形中產生熟悉和親切的感覺。四種裝飾造型都分別構成一個整體的裝飾效果,合成一套,更添風采。在樸素的表面上,熟練地運用線條,優化了傳統裝飾形態的藝術氣質,憑借一把刻刀詮釋出了創作時內心對美的領悟。當代的紫砂創作,更應該繼承傳統,在了解更多文化的基礎上,詮釋內心,形成自我的藝術風格,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紫砂作品。

查看全文

詮釋紫砂陶發展過程

摘要:紫砂陶,何以成為歷代陶器玩賞家的偏愛?她又是如何地發展、演變,成為高超的藝術品?本文從追溯紫砂的發展歷史入手,帶領讀者漫步紫砂藝術圣殿。

Abstract:Whycouldvioletsandearthenwarebecomethefavoriteofpotterycollectors?Howdidshedevelopandevolveandbecomeworkofsuperbart?Thispaperreadvioletsandartfromthedevelopinghistoryofvioletsand.

關鍵詞:紫砂陶;藝術;發展史

Keywords:violetsandearthenware;art;developinghistory

0引言

紫砂,被譽為“東方紅色瓷器”和“陶都奇葩”,她那獨步藝林的颯爽英姿和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堪與聞名中外的國之精粹──瓷器并駕齊驅,明代林古度有詩云:「世間茶具稱為首,玩賞揩摩在人手」。優,整個元代可謂紫砂的盲區,除了蔡司沾在《霽園叢話》里記載了「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那么一點貼近紫砂的描述外,別無他跡,顯得冷冷清清,倒是此時此刻的景德鎮完成了瓷質由軟到硬的過渡,并燒出了青花、釉里紅這樣的瓷中精品而如火如荼。綜觀兩宋及元代,濫殤其間的紫砂是那樣稚嫩而殘缺不堪,也許紫砂畢竟不像「火藥」那樣一鳴驚人,她是甘醇的,需要時代的醞釀和文化的沉淀。

查看全文

紫砂陶刻作品歸去來兮創作感悟探討

【摘要】當代紫砂陶刻藝術創作正逐步擺脫傳統的束縛,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上,有著更加多元的創作取向,用現代的文化藝術語言來作為陶刻內容展示,同時承襲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民族性的藝術創造,是陶刻創作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紫砂;陶刻;題材;文化藝術

紫砂陶刻藝術創作是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的進一步延伸,是中華傳統藝術語言在紫砂文化領域的再創造。當代的紫砂陶刻藝術創作不僅可以從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尋找題材,也可以在同時代的藝術創作題材中尋求靈感,陶刻作品《歸去來兮》正是從當代書法藝術家申振北的作品中得到啟示,將“潭水無云龍自去,溪山有月鶴歸來”重新設計,融入到紫砂茶盤的裝飾主題中。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書法作品天然地散發著藝術的魅力,堪稱中華文化的瑰寶。書法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書法藝術之美,在于點畫,在于結構,在于章法,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整體的神韻,這就成為了書法藝術美的核心要素。用紫砂陶刻的方式還原書法作品,首先就是這種美在紫砂器上的延伸,陶刻創作在實現點畫之美的方法上與書法筆墨是大相徑庭的,文字優美的線條需要用刻刀來進行刻畫。線條的力度在于刻畫的力度,線條挺拔,下刀就要干脆,圓渾道勁,骨肉內含,或藏或露,都需要從筆法轉換為刀法,刻刀是堅硬的,天然具有鐵銹一般的陽剛之氣,而筆鋒是柔軟的,下筆轉折自然就要比刻刀轉圜流暢,用刻刀來實現與筆鋒相同的點畫之美,就要求刻畫嫻熟,刀法后勁十足,每刻三分留一分力,這樣才能轉折如意,刻畫出筆畫一般的美感。陶刻作品《歸去來兮》的整體布局與書法作品《潭水無云龍自去,溪山有月鶴歸來》可以說如出一轍,其文字的排列,字體字形都充分得到了還原,但同時這件作品與原本的書法創作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分,其利用紫砂材質的質感優勢,在原本的書法藝術之上增添更多的歷史和文化的氣息。書法作品還講究形體的結構對稱之美,人類的視覺習慣決定了結構性的對稱可以讓人產生和諧統一的美感。書法本身有著優美的結構,在布局上使其符合美學規律,一筆一劃雖不是橫平豎直,但當每個字組合在一起,卻有著結構勻稱之美。作品《歸去來兮》所刻畫的內容在結構上與原作完全相同,這從某種程度上規避了重新布局的煩惱,并且在原本的布局之上,還融入了紫砂本身材質所帶來的特有的藝術語言,在刻畫的文字旁邊,刻意地營造出輕微的并不連續的方格線條,這些線條并不完全連續,但任誰看到都會將其視為一個整體,每個字都被無形地束縛在一個個正方形的格子中,這就更進一步加強了原本的結構對稱感,同時還強調了紫砂天然的材質感。最后便是如何用紫砂陶刻來還原書法藝術的神韻之美,神韻是書法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代表了書法藝術的靈魂。神韻可以理解為書法的章法,是一個書法家自我個性的體現,例如《書譜》繼承了“二王”秀美典雅、精致婉麗的風格;吳昌碩所臨“石鼓文”則是自成一格的高古。

書法藝術在精熟中從容不迫,自然就會產生神韻。作品《歸去來兮》的神韻來源于原作,但這并不是說其就復制還原了原作的神韻,紫砂陶刻藝術作品本身有著展現自身美的規律,陶刻書法也并非是單純的還原,更有著陶刻創作者對于原作的理解,延伸出來的便是陶刻與紫砂茶盤間的相互配合,陶刻內容與載體要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其所表達的神韻自然也與單純的書法藝術有所不同,作品《歸去來兮》這種神韻就來自于其本身融合的順暢。作品《歸去來兮》在優雅的茶盤上自封天地,文字內容的魅力、書法的魅力、陶刻的魅力、紫砂的魅力統統融會貫通,讓人感受到其中的流暢與和諧,這不正是紫砂陶刻藝術的魅力所在么?當代陶刻所創造的正是這種與紫砂器之間的和諧互動,讓人深切地感受紫砂之美,陶刻之美,以及中國文化之美。

結語:紫砂陶刻融合書法,兩者有著天然的共同點,筆法與刀法間的轉換是陶刻創作者基本功的體現,只有融會貫通兩者,既練書法又兼刀功,才可以刻畫出足夠美好的線條,足夠規整的結構,以及充足的神韻。中國文化歷史悠久,陶刻藝術創作者便是在這種深厚的積淀中不斷學習,接受和融合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并用刻刀將其重新還原于紫砂器之上,重新演繹傳統文化中美的精髓,并通過這種美感動更多的人,讓我們的文化不斷傳承。

查看全文

小議紫砂陶的藝術發展過程

摘要:紫砂陶,何以成為歷代陶器玩賞家的偏愛?她又是如何地發展、演變,成為高超的藝術品?本文從追溯紫砂的發展歷史入手,帶領讀者漫步紫砂藝術圣殿。

關鍵詞:紫砂陶;藝術;發展史

紫砂,被譽為“東方紅色瓷器”和“陶都奇葩”,她那獨步藝林的颯爽英姿和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堪與聞名中外的國之精粹──瓷器并駕齊驅,明代林古度有詩云:「世間茶具稱為首,玩賞揩摩在人手。

說起紫砂,不得不追溯她那歷經四朝的千年發展史。與近萬年的陶瓷史相比,紫砂的誕生似乎有些姍姍來遲,當宋代已形成哥、官、汝、定、鈞五大窯系,呈現瓷器全盛的壯觀時,紫砂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1宋代現端倪

北宋詩人梅堯臣在《寄茶詩》中說:「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瑕玉」,其中的「紫泥」、「砂罌」所指是否為紫砂的推論,也苦等了近千年才于1974年宜興丁山羊角山開掘了紫砂北宋窯址,從中出土了許多殘器,經拼接整理依稀顯露出北宋紫砂的雛形時,才印證了梅詩。相應地與梅堯臣同時期的詩人、書畫家蘇東坡曾于建中靖國元年告老辭官,到宜興買田筑東坡書院,他嗜迷飲茶,在《煎茶歌》里唱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絕句,于是在民間便有了蘇東坡飲茶的三個苛刻要求中的一條“一定要紫砂壺煮茶”的說法,由此「東坡提梁壺」傳世的可信度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南宋紫砂其實物有現藏在鎮江市博物館,在丹徒一座古井中發現的三件瑰寶,以及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劉松年留給我們的一幅《盧仝煮茶圖》中置于竹爐上的「水壺」圖貌。

查看全文

紫砂石瓢壺陶刻裝飾藝術風格分析

【摘要】紫砂是中國陶都四大名片之一,宜興紫砂,因為獨特的材質造就了千姿百態、形態各異的紫砂壺造型,紫砂裝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其中陶刻是紫砂壺裝飾技法中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同時也是紫砂文化進步的重要條件之一。陶刻系法隨著紫砂藝術的發展不斷進步,即使是同一款紫砂壺,由于紫砂手法和表現不同,也能將紫砂壺藝術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由此可見,紫砂陶刻藝術是非常重要的紫砂裝飾藝術。

【關鍵詞】紫砂壺;石瓢壺;陶刻裝飾;藝術風格

這件紫砂“石瓢壺”整體造型是一個梯形的形狀,線條流暢柔和,造型古樸厚重。壺身整體是一個“八字”的造型,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棱角圓潤柔和的金字塔形狀,更顯大氣端莊,線條也是曲直變換過渡自然。這件紫砂“石瓢壺”身筒造型比一般傳統的石瓢壺要稍顯扁平,虛實相結合,雖然造型扁卻不平。壺嘴采用了傳統翹嘴的流嘴,簡潔有力,優美大氣,采用了暗接手法與壺身相連,壺嘴與壺身整體性非常強;壺把是圈形壺把,沒有棱角,圓融自然,壺把是采用了明暗處理,與壺身相接,上虛下實,可見紫砂匠人工藝精湛,制作時絲毫沒有一絲馬虎,把整件紫砂“石瓢壺”的造型設計得非常有美學效果。壺蓋與壺身嚴絲合縫,氣密性絕佳,微微鼓起的壺蓋、橋鈕都是石瓢壺的標準配置,卻有與眾不同的味道,干凈利索,比例恰到好處,無不展現出紫砂藝人在制作這把壺時精巧的紫砂技藝。紫砂“石瓢壺”的造型著重點主要就是在于“力”,一把優關于紫砂壺的裝飾藝術非常廣泛,紫砂藝術是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書畫文化、金石文化等等。

在紫砂藝術中陶刻裝飾藝術是作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裝飾手法,對于紫砂文化的進步是有一定作用的。紫砂陶刻裝飾是以紫砂壺的坯體為紙,以刻刀為筆,將紫砂藝人構思的畫面或書法展示到紫砂作品上,一件優秀的作品陶刻裝飾也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的。紫砂陶刻不僅是一種物質產品,同時也是精神產品,它將中國傳統的詩書畫文化互相交融,融入到紫砂文化之中,讓中國傳統的紫砂文化不僅擁有文化韻味,而且也充滿著書卷氣息。一件優秀的紫砂陶刻裝飾作品,不僅滿足了我們人類的審美意趣,同時也滿足了鑒賞需求。今天欣賞的這一件石瓢壺,它的陶刻構圖干凈明亮,和它的造型完美達成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山水刻繪作為這把壺的裝飾,為這件作品增添了許多色彩,讓紫砂藝術更具韻味。秀的石瓢壺不僅要協調好石瓢壺每一根線條和形成這個三角形的比例,而且要保證壺嘴、壺鈕和壺把三點一線互相配合,達到比例最佳,才能把這件紫砂“石瓢壺”獨特的氣韻和力度展現得淋漓盡致。

紫砂陶刻裝飾從古至今也已經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了,陶刻藝術的創作一般都是圍繞著中國的書畫文化作為創作題材。以書法為元素的陶刻裝飾作為陶刻技藝的基礎,從創作題材到刀法的表現形式和整體畫面構圖都充滿了濃厚的中國特色,這件紫砂“石瓢壺”在壺面的構圖上隨著塊面的曲線將書法刻繪融入其中,整體構圖刻畫筆觸有力,靈活生動,有著極高的陶刻技藝,藝術境界也頗有造詣。陶刻是紫砂壺裝飾技藝中的一種,隨著紫砂藝術的發展和完善,相同款式的紫砂壺不同的陶刻裝飾就會讓壺有著完全不同的效果,當然不同的陶刻藝人刻畫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每一位藝人都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藝人們也在不斷進步和創作,運刀如毛筆,在紫砂這樣樸實無華的材質上展現出書法的韻味,這件紫砂“石瓢壺”的陶刻裝飾就有著如此意境與藝術風格。這件紫砂“石瓢壺”是一件集簡潔明快、新穎美觀、功能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將詩、書、刻等多種藝術融為一體的紫砂裝飾藝術,感受到藝人的內涵與文化,對于文人雅士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和情感的抒發。書法藝術的精彩之處就在于點線面和空間組合的融洽性,是這件紫砂“石瓢壺”從始至終都在追求的藝術的最高境界。

紫砂陶刻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紫砂文化進步的重中之重,即使物質產品也充斥精神產品,將傳統書法與紫砂藝術融合,處處充滿了文化和書卷氣息,滿足了廣大愛壺人士的審美意趣和鑒賞眼光。

查看全文

紫砂壺藝術設計和吉祥寓意分析

摘要:宜興現在最引以為傲的特產是被稱為“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紫砂壺,宜興的紫砂藝人在千百年的傳承和創新之中,為我們帶來豐富的藝術造型和包羅萬象的文化內涵。紫砂作品“福臨八方壺”采用了經典八方的方器形態設計,通過線面的完美結合和陶刻裝飾的輔助,呈現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藝術效果,彰顯出作者對于紫砂技藝的堅持和審美追求。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不僅把紫砂藝術方器制作的經典技藝展示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從細節的方面欣賞到紫砂造型的獨特魅力,同時還能夠從陶刻的題材內容里面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的接地氣,又具有美好的祝福,讓人能感受到其中濃濃的真情實感,在使用和把玩的過程之中更加富有趣味性。

關鍵詞:紫砂壺;福臨八方;藝術設計;吉祥寓意

宜興位于長三角的幾何中心位置,可以稱得上是上海和蘇南經濟圈的后花園,這里有著“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世界和陶的古都”之美稱。具體來說,在天目山余脈穿城而過,太湖水域波光粼粼的滋養下,宜興南部縱橫無際的竹林常年郁郁蔥蔥,成為了蘇浙皖三省的天然交界地帶,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來此觀光旅游。自古以來茶竹相依,有茂竹的地方肯定有著茗茶相伴,在每年人間四月禪茶季的時候,宜興茶園飄香,一派繁忙的景象。獨特的山水地理交錯之中形成了許多的溶洞,里面經過現代手法的裝飾,如夢似幻、獨具魅力。而宜興現在最引以為傲的特產則是被稱為“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紫砂壺,宜興的紫砂藝人在千百年的傳承和創新之中,為我們帶來豐富的藝術造型和包羅萬象的文化內涵。

1紫砂壺“福臨八方”的藝術設計

紫砂作品“福臨八方壺”(見圖1)采用了經典八方的形態設計,通過線面的完美結合和陶刻裝飾的輔助,呈現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藝術效果,彰顯出作者對于紫砂技藝的堅持和審美追求。此壺壺身八面的設計非常具有挑戰性,眾所周知,紫砂方器的制作采用了全手工的鑲接工藝,需要非常持之以恒的定力和一絲不茍的態度,所以在今天做紫砂全手工的藝人能夠堅持下來的實屬不易,在棱線突出和線面結合的流暢性之下,使得方器的棱角也有著幾分的收斂。壺嘴一半貼合于壺身,一半微微上揚,出水非常的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是方形的飛把設計,端握特別舒適,具有良好的藝術審美;壺頸部和壺身的轉折干脆利索,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棱線相接,貫通到底;上面的橋型壺鈕高高凸起,充滿了江南水鄉的靈韻,為方正的器型增添了些許的陰柔之美。同時,壺身的陶刻裝飾也非常精美,把蝙蝠和佛教的內容結合起來,呈現出吉祥如意的美好內涵。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福臨八方壺”,不僅僅把紫砂藝術方器制作的經典技藝展示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從細節的方面欣賞到紫砂造型的獨特魅力,同時還能夠從陶刻的題材內容里面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接地氣,又具有美好的祝福,讓人能感受到其中濃濃的真情實感,在使用和把玩的過程之中更加富有趣味性。

2紫砂壺“福臨八方”的吉祥寓意

查看全文

談陶刻藝術創作中的雅趣

【摘要】紫砂陶刻伴隨著紫砂藝術文化的發展,點綴著眾多的紫砂器,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在紫砂陶刻藝術中,總會誕生一些讓人一眼就獲得觸動的雅趣,正是這些雅趣支撐起陶刻藝術的輪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

【關鍵詞】紫砂;陶刻;文化藝術;雅趣

紫砂筆筒是文房紫砂器中相當常見的類目,紫砂筆筒造型各異,但基本的功能性是一致的,那就是作為放置毛筆的器物,其功能性對器物本身的造型幾乎沒有要求,所以方的、圓的、六方、八方皆可,關鍵在如此簡單的造型中要如何做到吸引人并有內涵。陶刻創作是紫砂筆筒最為常見的創作選擇,這是因為筆筒本身往往有大面積的空白,適宜陶刻創作的發揮,加之陶刻裝飾只需一把刻刀即可創作,符合文房用器低調內斂的文化風格,而在如此不張揚的條件下,刻畫出精彩的內容,那便會使人感到驚嘆,“趣”便油然而生了。“少小名驚紫砂陶刻與紫砂器造型之間要具有關聯性,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首先我們要思考什么樣的關聯性才適合出現在紫砂藝術創作中,一些平平無奇的內容即便做出來也是寡淡的,既不會顯得“雅”也不會產生趣,要想創作出具有雅趣的作品,那么就需要從器物本身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中去發掘創作內容。作品六方筆筒《鐵面判官》的創作就是循著這一思路設計制作的。

在生活中,日常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有些信息一帶而過,而有些信息卻總是會讓人印象深刻。藝術的創作就是在這些信息上下功夫,有些是將日常忽略的信息提取出來,加以放大,重塑,讓人獲得新的體驗;有些則是在原本印象已經深刻的基礎加以引申、詮釋從而獲得新的感悟。這也是為什么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藝術塑造的是人文情趣,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心靈境界的期待,不過單純的造型所能表現的畢竟有限,這時紫砂陶刻就應運而生,陶刻融入了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藝術,用更加直觀的畫面在種種紫砂形體上增加光彩,當造型和陶刻相輔相成、彼此之間構成緊密聯系的時候,那兩者就變得渾然天成,既顯得“雅”又帶有“趣”,本文就通過作品六方筆筒《鐵面判官》的創作來談一談紫砂陶刻創作中的雅趣。

翰墨場,詩書無用且揚狂。我今欲借先生劍,地黑天昏一吐光。”作品六方筆筒《鐵面判官》上短短的一首詩,便可以輕易地將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是一首贊揚鐘馗的詩,借用的是一位在廣大民間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鐘馗在歷史上流傳有很多故事,宋《事物紀源》中有:“鐘馗者,終南進士也。”他的這些故事普遍帶有傳奇性,是一位雖然相貌丑陋,但卻文武雙全、舍生取義的人物。鐘馗的形象也流傳甚廣,并不僅僅局限于中國,作品六方筆筒《鐵面判官》上的刻畫就借鑒了日本、東南亞許多鐘馗畫像中的人物特點,以簡化的線條,流暢地刻畫出一位智慧且充滿威嚴之士。“士”在中國古代是對文人的一種統稱,士大夫階層即是指中國古代的社會上層,并隨著歷史文化的傳承衍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文人”,中國的文人有著獨特的傳承和傳統,其中審美就崇尚“雅文化”,這個雅并非是指空洞單純的高雅,而是指人性的追求,古代士大夫普遍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并以圣賢為師,以君子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鐘馗便帶有這種理想的影子,所以歷代以來鐘馗都不斷被加以美化,最終衍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樣子,而正是這種形象背后的“雅”,為后續的藝術加工提供了富有深度的創作素材。在一件普通的筆筒上,刻畫鐘馗以及他背后的故事,就會產生充滿魅力的“雅趣”,同時作為“文人”的一份子,鐘馗手中的判官筆也與“筆筒”本身構成了聯系,這種文化上的緊密關聯,頓時讓作品的藝術性得到升華,筆筒的造型與陶刻裝飾相互融合為一。

作品六方筆筒《鐵面判官》人物形象只是一個引子,其表達是人性中的剛正不阿,是文人的傲骨,作品本身又是六方造型,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骨子里的堅硬,強化了其背后的骨感精神觸覺,其立意也就變得更值得追求,“雅”就這么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雅趣本身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才會產生的,陶刻中的雅趣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理解和詮釋,通過創作者自我的解讀,再用陶刻的藝術形式來進行表現,當然這同時也要與陶刻的載體紫砂器之間形成聯動,如此一件優秀的紫砂陶刻作品便誕生了。

查看全文

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分析

【摘要】在紫砂藝術的引領示范之下,傳統的藝術形式在這里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宜興的紫砂藝人們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藝術審美和豐富的紫砂技藝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紫砂文化,熏陶著我們所有熱愛紫砂藝術的朋友。從整體上來看這對紫砂陶刻藝術作品《松鶴延年》,我們把對紫砂的實用性印象先摒棄一邊,從文玩的角度來好好考量紫砂陶刻的藝術價值,從中能夠讀懂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紫砂藝人從中汲取的創作靈感和多樣的題材,而這樣的作品能夠在當下機械化大生產的潮流之中不斷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真的是難能可貴。

【關鍵詞】紫砂陶刻;松鶴延年;傳統藝術;表現形式

江南水鄉宜興是一座山明水秀、鐘靈毓秀的蘇南小城,在小橋流水和茶竹相依的環境氛圍之中,濃郁的詩書氣息撲面而來。在豐富的物質文化的滋養之下,這里的人們在書法、繪畫等等藝術形式方面的投入也非常之多,崇文重教之風古而有之,一直延續到今天。特別是在紫砂藝術的引領示范之下,傳統的藝術形式在這里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宜興的紫砂藝人們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藝術審美和豐富的紫砂技藝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紫砂文化,熏陶著我們所有熱愛紫砂藝術的朋友。

這對紫砂陶刻藝術作品《松鶴延年》通過賞瓶的形式,讓我們充分地感受到了紫砂陶刻藝術的美輪美奐和精妙絕倫,特別是從題材的選擇來看,“松鶴延年”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許多的藝人都曾經通過各種方式來表現這樣的內容。這對賞瓶采用了傳統的方圓結合的造型,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了簡潔的輪廓,自帶弧度,中間微胖,兩端收攏,還有獸形端耳的裝飾,看起來更加的威嚴和大氣。一瓶面上刻松樹和仙鶴的圖案,布局合理,疏密留白自成一體,把仙鶴的靈動飄逸和松樹的遒勁有力完美地組合在一起,在老辣的刻刀所過之處,松樹上面的松針都纖毫畢現,再加上一對優雅的仙鶴相映成趣,令人過目難忘;另一瓶上面則是鐫刻銘文“寒林尋覓丹砂頂,驚露凌風萬里天”,把仙鶴的習性特征和人們對它的印象更加地升華開來,在雋永清麗的字跡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的藝術品味和文化修養。從整體上來看這對紫砂陶刻藝術作品《松鶴延年》,我們把對紫砂的實用性印象先摒棄一邊,從文玩的角度來好好考量紫砂陶刻的藝術價值,從中能夠讀懂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紫砂藝人從中汲取的創作靈感和多樣的題材,而這樣的作品能夠在當下機械化大生產的潮流之中不斷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真的是難能可貴。

松,在我們傳統的中國文化之中,具有著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它傲立冰霜、卓爾不窮,在詩經《小雅·斯干》中有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描述,其中的意思是說樹齡比較長,在冬天的時候依然長青,所以被用來祝壽,有著長生不老的期盼,而這樣的美好祝福被道教所接受,因為古人在研習道教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夠長生不老。他們把松樹作為一種可以實用的東西,吃松葉,飲松露,希望能夠感受到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羽化而成仙。仙鶴,其實就是丹頂鶴,被道教引入神仙的世界之中,成為了高潔、清雅的象征,仙人騎鶴往返,以鶴為伴,同時也就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松樹和仙鶴,這兩種仙物組合在一起,其中的意思就是祝福我們如松鶴般高潔長壽,宛如高人隱士一般,超然于物外。所以松鶴的形象在許多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中都有著很多的體現,在以紫砂為載體的藝術作品之上,陶刻成為了常見的手法,這對紫砂藝術作品《松鶴延年》同樣也是采用了陶刻的手法,把松鶴延年的形態躍然紙上一般栩栩如生,在刻刀劃過紫砂坯體的同時,也把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注入其中,尤其是這樣美好的題材和祝福,更值得我們廣大的紫砂愛好者去欣賞、把玩和收藏。

紫砂陶刻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朋友的喜歡,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對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寄托越來越多,當紫砂從實用器升華成為一種藝術品的時候,陶刻作為非常重要的功能,已經在當下凸顯出來,從歷史上的陶刻巨匠到今天我們廣大的青年藝人,都把這種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展示得淋漓盡致,從而更好地展示出內心世界的豐盈和美好的祝福之情。

查看全文

紫砂“佛緣壺”的造型設計和文化立意

紫砂壺發展至今,造型千姿百態,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筋紋器。光器素面素心,花器栩栩如生、筋紋器紋理均勻;雖然氣質大相徑庭,但歸根結底不外“恰如其分”四字。紫砂壺講求裝飾與造型的相得益彰,既不過于花哨繁復亦不簡單粗暴,簡約中有內涵、修飾中有深意,古色古香又不乏時代氣息,這是紫砂壺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它源遠流長、在傳統藝術之林獨領風騷的根本原因。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紫砂壺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當很多傳統手工藝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紛紛湮滅,紫砂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受到大眾愈來愈深的喜愛,勢態蒸蒸日上。古有東坡老年辭官后至丁蜀做壺,后有顧景舟、蔣蓉等名家迭出,不知是紫砂壺造就了他們還是他們造就了紫砂壺?任何時代,藝術和人都是相互成就的,人用藝術來表達自己,藝術由人賦予靈魂和生命力,所以情懷和溫度成為紫砂壺最讓人動容的特征,這正是物質社會稀缺之物。時事造人,人造萬物。紫砂壺作為藝術品順應了時代的精神,是時代的語言。時代渴望什么,人就創造什么。紫砂壺相較瓷器的優點是:沏茶不失原味、得茶之真香真味;透氣性好,泡茶不易發餿,且久用而溫潤。因此,常有人說“紫砂壺為茶而生”。此壺由紫泥制成,泥料的選用與壺型相得益彰,表現出整壺安然樸素的氣質、莊重挺拔的氣度,此壺名“佛緣”(見圖1),紫泥的厚重正切主旨。此壺是圓器,壺身圓潤飽滿,作者對幾何形體的把握恰到好處,整壺飽滿卻不笨重,圓潤而不失靈氣,曲線優美流暢、轉角處理細致,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方圓”思想自古盛行,涉及建筑、哲學、風水等領域。“天圓地方”不單是古代人的宇宙觀,是人類對自然的初步探索和假證,也代表著人們智慧思維的覺醒、對科學知識的探究。人們將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遷移運用到其它方面,生活器具、傳統建筑的設計大多也遵循這一思想,使之上升為一種“美學”。在生活哲學上,更有黃炎培先生教育兒子“取象于錢,外圓內方。和若秋風,素若秋霜”,同時也告誡我們:做人做事既要采取合適的方式靈活處理問題,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動搖。除此之外,還有《孟子》中“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訓誡。顯然,追根溯源可以發現,“天圓地方”作為人們約定俗成的觀念,被自然而然地運用到生活的諸多方面。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方圓”也衍生出更多含義。

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象征。紫砂壺充當了文化的載體,以包容性和開放性自成一格。傳承數百年的宜興紫砂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著茶文化的發展,紫砂壺制作藝人經過長期探索,創造出陶刻、鑲嵌(鑲嵌金、銀、玉石、色泥等)、包錫、彩釉、琺瑯彩、浮雕、絞泥等一系列裝飾技藝。此壺采用了最常見的陶刻技藝,由著名書畫家儲云陶刻。他的作品總能別出機杼,在散逸爛漫的筆墨中蘊含了深遠的儒學精神。壺身一面刻有“愛藏銘之篆”幾字,筆鋒遒勁、瀟灑飄逸。壺身另一面畫有菩提樹,菩提與佛教頗有淵源,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偈語有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教人不要妄想執著,只有放下執念,才能明心見性。壺身刻畫菩提惟妙惟肖,菩提樹枝繁葉茂,葉片呈心形,前端細長,有“滴水葉尖”之稱。壺身陶刻與“佛緣”相得益彰,切壺、切題、切意,陶刻書畫為紫砂壺注入文人氣息,錦上添花。陶刻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技藝,它將書畫、金石、詩文與紫砂結合為一體,擴展了紫砂的創作題材和文化內涵,既符合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又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陶刻既需要出神入化的刀工做基礎,又需要輔以深厚的書畫功底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陶刻的功用,為紫砂壺錦上添花。縱觀整壺,不論泥料、造型,還是壺身陶刻,皆圍繞著“佛緣”這一主題,整壺比例協調,壺把和壺流相呼應,壺鈕玲瓏雅致、樸實淳厚、端莊穩重的氣質給人寧靜祥和之感,默默契合主題,意味深長。

紫砂壺作為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藝術品,以其獨特的礦泥料、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和千姿百態的造型藝術,在工藝美術園林中精彩紛呈、經久不衰。隨著歷史的演進,紫砂壺的生存空間、技藝特征、傳統文化內涵等仍呈現出良好的狀態。它既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又融入了時代氣息,傳承這一優秀的民間技藝著實任重而道遠。

作者:方華萍

查看全文

紫砂的裝飾藝術探析

紫砂的線條裝飾

紫砂線條裝飾線條變化豐富,以線條的規律和特點來表現其裝飾特點。運用線條的走勢變化、長短錯落有致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紫砂裝飾立體線條有燈草線、子母線、云肩線、凹凸線以及云水紋、花瓣紋和菱紋等二十余種,恰當運用各種線條,使得各部位之間的表現達到協調合理,來突出形體的表現力。這些線紋的運用,既是一種裝飾的藝術手段,也能夠使得壺體水平平穩,這種結構線對造型結構起到加固穩定作用,增加各部位之間的聯系。只有在裝飾線條的變化中才能創造出不同的形體。

紫砂的裝飾手法

紫砂的裝飾手法多種多樣,除了造型裝飾,還有陶刻、描金、泥繪、篆刻、絞泥、印花裝飾等等,其中主要運用到的裝飾手法為陶刻。陶刻是指帶有浮雕性質的裝飾藝術,與雕塑同出一轍。以自然之景、物,賦予壺上,這種裝飾手法在紫砂花貨上運用比較多,它是集文學、書法、繪畫、篆刻于一體,是紫砂裝飾的主要手段之一。泥繪裝飾是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用其他顏色的帶有一定濕度的泥在壺胚上繪畫,描繪出山水、花鳥、魚蟲等等,使得畫面與壺身意境融合,起到一定的裝飾效果。藝術的創作宜簡不宜繁,宜藏不宜露。所以說紫砂的裝飾并不是在紫砂留白的地方作滿裝飾,而是在紫砂的一定的基礎上,以作者的思想為基礎點,以紫砂的意境為主,實現造型與裝飾、壺意為一體,追求和諧統一的意境,實現美的“物化”。

宜興紫砂裝飾藝術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越來越多、越來越符合紫砂藝術的表現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紫砂及其裝飾藝術空前繁榮,紫砂的藝術價值也逐步提高。不管是何種裝飾,都要求裝飾藝人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較深的美術功底。使得壺藝蘊含深刻哲理和人文思想有著豐富的品位,達到創意、造型和藝術表現相融合。

本文作者:周新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