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8:10: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支柱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打造旅游支柱產業策略
湖南省位于長江中游南部,境內湘江貫穿南北。據傳,湘江流域過去多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名句。湖南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如張家界、韶山等景區皆國內外聞名。但是,湖南核心旅游資源基本上呈點狀分布。張家界地處湘西,韶山位于湘中,衡山比鄰湘南,洞庭坐擁湘北因資源的區域集中度不高,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市場競爭力弱,旅游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核心品牌培育和戰略實施,企業經營水平和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集群與知名品牌的效應難以得到最大效度的發揮。筆者認為,構建以長株潭為龍頭的旅游產業集群,挖掘、提煉品牌的核心價值,進而打造出若干個旅游精品,是推進湖南旅游由資源大省向產業強省轉變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環長株潭構建旅游產業集群的布局思路
通過“長株潭”旅游產業一體化和周邊城市旅游產業集群化的建設,可以提高湖南旅游業在國內省份中的核心競爭力和整體實力,使旅游產業成為湖南經濟發展核心增長級的一級,為兩型產業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產生帶動和示范效應,進而提升湖南在中西部區域的綜合競爭實力。首先,環長株潭城市群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目標,應以湘江沿江風光帶建設為紐帶,以湖湘文化為集結平臺,整合旅游資源,實施精品戰略,面向國內外市場,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旅游產品,重視旅游人才培養,規范市場秩序,促進游、住、行、食、購、娛等旅游相關產業協調發展,使旅游業成為區域現代服務業的支柱產業和新經濟增長點。其次,完善區域旅游產業群布局,形成“2-5-6-1”發展格局:二個旅游龍頭(長沙、張家界);五大旅游集散地(湘潭、株洲、衡陽、岳陽、常德);六大旅游王牌(長沙:山水洲城,人文長沙;株洲:炎帝文明,圣地株洲;湘潭:偉人故里,紅色湘潭;衡陽:四季南岳,秀麗衡陽;岳陽:名樓名湖,勝景岳陽;常德:山巒綺麗,仙境常德);一江連接五市(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第三,實踐告訴我們,在旅游做到或已經做到一定高度時,就要做文化。旅游是文化的翅膀,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是蒼白的,也是沒有永續發展生命力的。用湘江把環長株潭城市有機地聯系起來,把許多風景名勝區和產業集群串聯起來,以此為基礎建設湘江風光帶和湘江產業帶。具體打造十大旅游休閑精品:1、山水風光游,包括各種山岳湖水等天然旅游景點。2、歷史遺址游,包括馬王堆漢墓、岳麓書院等最為世人矚目的古跡。在《湖南百科全書》中記載的全省30個著名遺址、7個著名城址中,分別有22個遺址、5個城址分布在該區域,尤以馬王堆楚王漢墓為世所知。3、人文景觀游,主要指炎帝陵、著名歷史人物故居、紅色旅游景區等組成的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點。4、宗教文化游,昭山以地處長株潭中心位置的區位優勢和山水相映的資源優勢,朝著集休閑、娛樂、度假、會議、宗教于一體的綜合型度假區方向發展。5、名人故里紅色游,湖南是偉人的故里,紅色旅游在全國都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為成熟旅游景區的韶山,應打造成為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休閑度假旅游、會議旅游等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6、楚湘文化尋根祭祖游,以偉人紅色文化、白石藝術文化為核心,挖掘和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提升湘潭旅游產業發展品位。7、長株潭生態休閑養生中心,以昭山風景旅游區、韶山風景旅游區、湖南水府旅游區和湘江生態經濟風光帶,“三區一帶”作為框架性布局。8、湘江風光奇觀游。9、田園風光游。10、現代工業旅游。
二、努力提升環長株潭旅游產業群競爭實力
“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概念首先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E?Porter)提出,他指出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產生大量聯系密切,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他把旅游業、農業、化工產業和紡織業一起并稱為四大最適合集群化發展的行業,并建議國家應把旅游產業集群作為重點培植對象。筆者以為,旅游業作為當今世界發展勢頭最強勁、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是長株潭構建“兩型社會”時必須增加的第三產業比例。首先,長株潭在構建“兩型社會”的進程中應推進旅游產業的集群,形成“大聯合-大旅游-大市場-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配套基礎設施相應形成-整個經濟合為一體-兩型社會的構建”的良性循環,打造湖南乃至全國的品牌旅游產業。其次,城市群旅游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僅依賴和局限于城市群旅游資源的稟賦,還需要創造高效的旅游產業運行環境來提高其競爭實力并獲得可持續發展。優秀的城市旅游形象構建,不僅要做好城市旅游宣傳,還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升城市的整體知名度和美譽度,進而提高城市群旅游競爭力。第三,在旅游產業的集群過程中,應將長株潭三地旅游商品和旅游各生產要素的區域壁壘打破,進行區域空間的重新整合,進而實現額外支出的成本等于零的良好經濟發展局面。
三、不斷促進環長株潭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構筑旅游支柱產業調研報告
“十二五”時期,我國進入加速發展的提速期,旅行業發展更加大有作為。區委、區縣政府全力建設“游航運中心、新型工業基地、東部生態新區”,為旅行產業發展供應了產業和政策支持。結合景色旅行區發展過程和東部生態旅行新區開發建設經歷,就旅行產業發展談點初步認識和主意。
一、景色旅行區歷史沿革
地域不只是大別山革命老區之一,也是山區、庫區、邊區、窮區。1968年水庫樞紐工程完工后,原縣委、縣縣政府成立水庫治理處。為發展旅行經濟,1993年改名為治理區,1995年成立景色旅行區治理委員會,2000年經市編委同意成立景色旅行治理處,為正處級事業治理單位。年7月,區委、區縣政府成立以景色旅行區為中心,涵蓋周邊舊街、徐古等地景象資源的東部生態旅行新區。著眼于科學、合理、適度開發東北部地域豐厚的旅行資源,依據湖北大學編制的《東北部生態文明旅行總體規劃大綱》,東部生態旅行新區以東北部赤色旅行通道為軸線,將舊街、、徐古等田主要旅行資源整合開發,構成“一帶五區十景”的發展大格式。其首要目標是經過招商引資,加速基本設備建設措施,精心打造旅行節慶品牌,創新發展特征旅行文明,構成一個全新的“東部旅行文明鏈”。適合的產業契機、優越的政策情況、優勝的地輿地位,豐厚的旅行資源,為旅行產業加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本。
二、旅行開發建設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旅行資源得天獨厚,但不斷以來,頗具特征的旅行資源特別是景色旅行區卻沒有發揚出最大的成效。經過反思當前旅行發展的近況,探究我區旅行業打破之路,必需處理好五個問題:
(一)旅行業的位置與效果的問題。效益欠安、實力不強、發展不夠,是景區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分析本源,最首要的是沒有將旅行業看成戰略產業來抓。當前我區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重擔,資源情況的宏大壓力,旅行業作為綜合性、關聯性較強的產業,完全可以作為破解轉型難題、優化資源裝備的一個主要打破口。旅行業的發展,應放在綜合裝備天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范圍內規劃,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中統籌思索,使之逐步成為經濟工作的主要環節,成為促進產業構造升級的“催化劑”和“推進器”。
加大創新力扶支柱產業化轉危
今年以來,市針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重點支柱產業增勢趨緩、創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增長乏力等情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技術進步為切入點,強化校企對接,抓好項目攻關,扶持企業創新,支柱產業、企業轉危為機初見成效。
一、創新模式,為企業爭取科技立項。緊抓省加大科技計劃項目配套資金投放力度機遇,成立工作小組,深入各地企業及部門作推介,充分調動企業申報項目的積極性,實現由“等項目”到“爭項目”的轉變。目前,市共申報省級科技項目162項,比去年同期增長32%,計劃爭取省財政扶持資金946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5%。其中,廣東溫氏集團的“大型養殖場污水零排放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和市百里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石材工業廢料生產人造石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項目被列為省級重大項目。同時,積極與南京工業大學有關教授對石材加工產業作專題研究,以“石材加工產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為主題,向省科技廳申報省部產學研結合重大項目。
二、搭建平臺,為企業提供科技支撐。作為全省首批兩個省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市之一,為增強產學研結合工作的示范帶動作用,該市圍繞轄區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加強與國內高校院所的產學研結合力度,充分利用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等優勢,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發機構。重點抓好與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全面合作協議的落實,并力爭與中科院廣州分院、北京化工大學分別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充分發揮中南大學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研究院的作用,主動開展科技開發、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科技培訓等業務,促進企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適應經濟快速發展態勢。
三、重點幫扶,為企業增加科研經費。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的交流與合作,組建和完善產學研創新聯盟,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打造畜牧業開發研究及產業化中心。積極組織各方面教授、專家深入調研,緊抓項目開發重點,充分利用廣東溫氏集團現有的技術、人才、資金優勢,著力建設該市第1家、我省第10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動承擔國家863、973重大攻關課題,并大力推進國家級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及推廣。同時,認真組織不銹鋼、石材、硫化工三大產業集群“節能減排與可再生能源”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申報、實施,著力爭取省級科技經費,拉動投入,努力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科技支撐體系,力爭創建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環保型企業。
強化注冊商標保護 推動支柱產業健康發展
××縣是著名的鐵鍋之鄉,生產技藝代代相傳,上世紀80年代鼎盛期鐵鍋生產廠家曾達70多家。近年來,××縣工商局積極實施商標品牌戰略,特別是新《商標法》實施以后,××工商局應時而動,積極推動××縣鐵鍋行業注冊商標的保護,努力打造鐵鍋品牌,確保強化注冊商標保護推動支柱產業健康發展鐵鍋支柱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目前,××鐵鍋生產總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喜獲“廣西鐵鍋生產基地”稱號,生產的鐵鍋銷往全國各地及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地,深受中外客戶好評。
一、××鐵鍋注冊商標使用及發展狀況。
1、地理條件優越、品牌形象較好?!痢量h位于廣西南部,是古屬百越之地,從秦始皇平定南越置象郡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縣交通發達,鐵路貫穿南北8介鄉鎮,汔車運輸素有“汔車王國”之稱,交通運輸非常便利,有利于工商企業的發展?!痢恋蔫F鍋行業經過不斷的發展和規范之后,現在競相發展,并形成了三大自主品牌,即“康&寶””“恒豐”、“鐵人”等品牌,這些品牌涵蓋了民用鍋、工業鍋、包邊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鍋、搪瓷鍋、電磁爐適用鍋、高級生鐵鍋、精品鍋、爐排烤具等10個型號70多個規格,是國內大規模的生鐵鑄鍋基地之一。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痢凌F鍋特別是“康&寶”牌炒鍋自2001年初投放市場以來,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2002年獲得廣西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廣西質量達標產品認可”的稱號。截止到目前“康&寶”牌炒鍋已經生產2000多萬口,暢銷區內外,為700多萬家庭所選用與好評。該產品連獲國家二級計量合格資質,2004年在同行競爭中脫穎而出,唯一被上級評為“廣西優質產品”稱號,2006年度廣西消費者協會推薦“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稱號。
2、規模小、底子薄但發展勢態良好。目前××縣有鐵鍋廠17家,與鼎盛期鐵鍋生產廠家70多家相比少了幾十家,在數量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且,企業的投資規模也比較小,大的企業投資額不超過五百萬元,這樣的規模和基礎很難形成大的產業。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下,不論在生產規模上、技術改造各鐵鍋廠都有了很大變化,2005年,全縣生產各種鐵鍋4400多萬口,占全國鐵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同時,在工商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縣鐵鍋行業的品牌戰略意識不斷增,相繼注冊了15個鐵鍋商標,“恒豐”“康&寶”“鐵人”等注冊商標鐵鍋已深入區內外客戶的青睞。從地理條件、生產技藝和戰略思路來說,××鐵鍋有做強做大品牌的先天優勢。
二、××鐵鍋注冊商標管理使用狀況。
對××鐵鍋行業的注冊商標,我們主要做法是“搞好服務,當好參謀,抓好監管”。
關于加快農業支柱產業發展的意見
關于加快農業支柱產業發展的意見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縣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做大、做強、做精農業支柱產業,不斷推進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加快全面建設生態小康縣的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農業支柱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基本思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立足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適應市場需求,依靠科技進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逐步發展和壯大龍頭加工、購銷企業,培育和健全市場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調整政策、增加投入、改善環境、優化服務,做大做強四大支柱產業,促進全縣經濟全面、快速、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任務:圍繞“建設生態小康縣”的總體目標,經過幾年的發展,到“十一五”期末全縣茶葉年產量達到2500噸,年產值l.2億元,茶園面積發展到5.8萬畝,其中良種茶園3.2萬畝以上;蔬菜年產值8000萬元,面積穩定在28000畝左右;全縣肉兔存欄達到50萬只,出欄達150萬只;山羊存欄6.5萬頭,出欄5萬頭,形成產業優勢,努力使我縣成為山羊基地縣。
二、加快發展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
市政府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為進一步增強戰略性支柱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促進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經市政府研究,現就加快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快、潛力大,對整個經濟起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先導性產業。近年來,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膨脹,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培植和發展了一批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支柱作用明顯的龍頭骨干企業,形成了以有色金屬、基礎化工、新能源汽車等為特色的戰略支柱產業群。但與先進地市相比,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還存在產業聚集度不高,產業結構層次較低,核心關鍵技術缺乏等問題。加快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我市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是快速膨脹我市經濟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塑造產業競爭優勢的需要,是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對“十二五”時期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加快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扎實推進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
二、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
“十二五”期間,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等措施,重點發展有色金屬生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車和基礎化工及精細化工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戰略性支柱產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到2015年,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累計投資1150億元,可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50億元,利稅610億元,實繳稅金117.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3%、44%和40%。
如何把民族文化優勢轉化為新興的支柱產業
*是聞名遐邇的*之鄉,悠久的民族歷史、燦爛的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了*大文化的格局。來過*的人,無不為這里多姿多彩的風光景色和濃郁的民俗風情所折服,人們稱贊她是鑲嵌在云南植物王國皇冠上的綠寶石。如何讓*的美麗永遠散發出濃郁的芬芳,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給我們注入了新的希望,*將借此迎來更大的發展。剛從全省麗江文化產業高級研修班學習回來的州長孟必光在暢談培育*文化產業時說得激情飛揚。
孟必光說,當我們用“文化*”的標準審視*這個邊疆民族地區時,會發現,由于歷史原因,*州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育程度較低,勞動者素質不高,經濟發展滯后于全省全國水平,而文化事業的發展又滯后于經濟發展。
孟必光說,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任務是:充分利用州內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形成既能全面汲取外地文化產業發展先進經驗,又能充分體現自身特色文化的創新精神,不斷增強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打造出具有高品質、高標準的展示*特色、*風格、*氣派的文化產品。建設既能充分反映*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又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時代特色鮮明、緊跟市場需求的文化主導產業。通過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打造“民族風情文化州”品牌,擴大“*之鄉”知名度,逐步使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支柱產業,帶動全州各族群眾脫貧致富,促進全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發展*文化產業何處著眼,如何布局,從何入手?孟必光顯得成竹在胸:就是要著力打造“六個一”:即“一塊寶玉”、“一段民族歷史”、“一個開明土司”、“一座傣皇宮”、“一把刀”、“一個珍奇園”。
“一塊寶玉”即全力打造“東方珠寶城”。*產寶玉石,自古就有珠寶交易,同時處于我國翡翠原料進口橋頭堡位置,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發展,瑞麗已經成為全國和東南亞最大的翡翠玉石集散地,是世界上翡翠交易最繁榮、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孟必光說,*擁有一張珍貴的寶石名片,一定要抓住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進一步提高瑞麗東方珠寶城的文化檔次、知名度和影響力,全州將統一部署,在瑞麗市第一期投資6000多萬元的基礎上,采取各種方式吸引投資者,對城市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民族特色化的打造,使瑞麗東方珠寶城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生活和投資環境越來越好,珠寶的銷售量越來越大,交易水平越來越高。
“一段民族歷史”,就是要大張旗鼓地對外宣傳、推介以傣族、景頗族文化為主的*州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傣族的歷史,公元前424年就有記載,中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達光、果戰璧王國和其中的六大王朝,傣族四大古都就建在*,至今遺跡仍在。景頗族在*一帶生活的歷史至今已800至900年,明朝設立的“八關”主要是景頗族群眾生活的地方。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在內的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多姿多彩,豐富著*民族文化的內涵?!耙粋€開明土司”,即宣傳好干崖(今盈江)末代土司刀安仁的愛國主義精神,做大當地文化旅游產業。他是*近代一個放眼看世界、敢為為天下先的傣族土司。他最早把橡膠樹引進我國種植,“橡膠母樹”至今仍存活于盈江縣鳳凰山上,今年101歲?!耙蛔龌蕦m”,即借助梁河縣南甸宣撫司署被評為國家4A級景點的機遇,發展包括古代傣族皇宮的娛樂、餐飲等相關文化產業?!耙话训丁奔醋龃笞鰪婋]川縣護撒阿昌族鄉群眾的刀具打制業,護撒刀在歷史上就很有名,已經遠消印度孟加拉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在國內賣到蒙古、新疆、西藏。“一個珍奇園”,就是發揮潞西市的“勐巴娜西珍奇園”龍頭作用,帶動旅游產業發展。勐巴娜西珍奇園儲存的上億年樹化玉居全國之最。
發揮資源優勢 做強支柱產業 加快鄉經濟發展
各位領導、同志們:
一年來,我鄉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區委提出的“13522”工作思路,實施“甘蔗富民,煤炭強鄉”的發展戰略,以加快發展為目標,以服務“三農”,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擴大招商引資,經濟取得了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下面,我給各位領導簡單匯報我鄉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的目標,大力發展特色種養,做強做大支柱產業。
一是充分利用宜州糖業企業對甘蔗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大力發展甘蔗生產,做強做大甘蔗這一支柱產業。2004/2005年榨季,全鄉甘蔗總產量達8.4萬噸(其中進懷遠糖廠6.1651萬噸,進小糖廠約1.3萬噸,群眾自留種0.98萬噸),總產值達1680萬元,2005/2006年榨季全鄉甘蔗總產量預計達7.5萬噸,由于2006年蔗價漲至每噸247元,所以我鄉甘蔗總產值仍可達1800多萬元,二是利用靠近東江、金城江蠶繭加工企業的有利形勢,引導群眾發展種桑養蠶業,通過外出學習和舉辦培訓班來提高群眾種桑養蠶的技術。扶持德興、德合村“整村推進”實施種桑養蠶項目,舉辦培訓班兩期,培訓人員200多人。由于蠶繭價格上漲,群眾種桑養蠶積極性進一步高漲。2005年,全鄉種桑面積1800多畝,比上年增加800畝,蠶繭銷售收入達220多萬元。三是繼續打造“白土蜜瓜”品牌,不斷鞏固和發展白土西瓜產業。2005年,白土西瓜種植面積1000多畝,西瓜銷售收入達80萬元。
(二)推進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如何把民族文化優勢轉化為新興的支柱產業
*是聞名遐邇的*之鄉,悠久的民族歷史、燦爛的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了*大文化的格局。來過*的人,無不為這里多姿多彩的風光景色和濃郁的民俗風情所折服,人們稱贊她是鑲嵌在云南植物王國皇冠上的綠寶石。如何讓*的美麗永遠散發出濃郁的芬芳,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給我們注入了新的希望,*將借此迎來更大的發展。剛從全省麗江文化產業高級研修班學習回來的州長孟必光在暢談培育*文化產業時說得激情飛揚。
孟必光說,當我們用“文化*”的標準審視*這個邊疆民族地區時,會發現,由于歷史原因,*州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育程度較低,勞動者素質不高,經濟發展滯后于全省全國水平,而文化事業的發展又滯后于經濟發展。
孟必光說,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任務是:充分利用州內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形成既能全面汲取外地文化產業發展先進經驗,又能充分體現自身特色文化的創新精神,不斷增強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打造出具有高品質、高標準的展示*特色、*風格、*氣派的文化產品。建設既能充分反映*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又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時代特色鮮明、緊跟市場需求的文化主導產業。通過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打造“民族風情文化州”品牌,擴大“*之鄉”知名度,逐步使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支柱產業,帶動全州各族群眾脫貧致富,促進全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發展*文化產業何處著眼,如何布局,從何入手?孟必光顯得成竹在胸:就是要著力打造“六個一”:即“一塊寶玉”、“一段民族歷史”、“一個開明土司”、“一座傣皇宮”、“一把刀”、“一個珍奇園”。
“一塊寶玉”即全力打造“東方珠寶城”。*產寶玉石,自古就有珠寶交易,同時處于我國翡翠原料進口橋頭堡位置,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發展,瑞麗已經成為全國和東南亞最大的翡翠玉石集散地,是世界上翡翠交易最繁榮、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孟必光說,*擁有一張珍貴的寶石名片,一定要抓住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進一步提高瑞麗東方珠寶城的文化檔次、知名度和影響力,全州將統一部署,在瑞麗市第一期投資6000多萬元的基礎上,采取各種方式吸引投資者,對城市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民族特色化的打造,使瑞麗東方珠寶城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生活和投資環境越來越好,珠寶的銷售量越來越大,交易水平越來越高。
“一段民族歷史”,就是要大張旗鼓地對外宣傳、推介以傣族、景頗族文化為主的*州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傣族的歷史,公元前424年就有記載,中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達光、果戰璧王國和其中的六大王朝,傣族四大古都就建在*,至今遺跡仍在。景頗族在*一帶生活的歷史至今已800至900年,明朝設立的“八關”主要是景頗族群眾生活的地方。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在內的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多姿多彩,豐富著*民族文化的內涵。“一個開明土司”,即宣傳好干崖(今盈江)末代土司刀安仁的愛國主義精神,做大當地文化旅游產業。他是*近代一個放眼看世界、敢為為天下先的傣族土司。他最早把橡膠樹引進我國種植,“橡膠母樹”至今仍存活于盈江縣鳳凰山上,今年101歲。“一座傣皇宮”,即借助梁河縣南甸宣撫司署被評為國家4A級景點的機遇,發展包括古代傣族皇宮的娛樂、餐飲等相關文化產業?!耙话训丁奔醋龃笞鰪婋]川縣護撒阿昌族鄉群眾的刀具打制業,護撒刀在歷史上就很有名,已經遠消印度孟加拉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在國內賣到蒙古、新疆、西藏。“一個珍奇園”,就是發揮潞西市的“勐巴娜西珍奇園”龍頭作用,帶動旅游產業發展。勐巴娜西珍奇園儲存的上億年樹化玉居全國之最。
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實現絲紡工業新跨越
絲紡服裝業是南部縣傳統骨干產業。近年來,我縣絲紡服裝業發展迅猛,增勢強勁,成為農民增收、居民就業、財政增收、出口創匯的重要途徑。但是,受體制、市場、原料、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做大做強我縣絲紡服裝產業任務十分艱巨。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正視發展困難,研究發展舉措,重振絲紡服裝產業雄風,是南部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亟待解決的問題。
優勢與機遇
南部自古以來就盛產蠶絲,多年來一直是省、市蠶桑基地縣??h委、縣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已將絲紡服裝業列入工業強縣的重點發展項目,做大做強南部絲紡服裝業大有可為。
一是政策帶來發展機遇。國家在“十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東桑西移”、“東絲西進”的重大戰略,南充是“東桑西移”和“東絲西移”戰略轉移最重要的承接地之一,加之南充被確定為“中國綢都”,南部縣理所當然也就成為該戰略轉移的重點區域,這為南部縣絲綢服裝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機。
二是產業基礎地位明顯。我縣始終堅持蠶桑發展不動搖,把發展蠶桑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首選產業。特別是絲紡行業經過前幾年的改制和改造,經受了市場經濟的磨煉,更新了思想觀念,淘汰了部分落后的生產裝備,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具備了發展的內在動力,絲紡行業已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農民增收、居民就業的主打產業。2005年全縣絲紡服裝業實現銷售收入3.03億元,比上年增長47.6%;今年1-8月絲紡服裝業實現銷售收入2.56億元,同比增長21.6%,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可達5億元。
三是發展優勢已經顯現。南部縣地處嘉陵江流域中部,適宜栽桑養蠶,老百姓對蠶桑發展比較認同。從產業基礎看,全縣有市、縣蠶繭基地鄉鎮40個,桑園面積10萬畝近2億株,年養蠶8萬張,產繭5萬擔。按桑園面積估算,全縣年養蠶能力完全可以達到20萬張、產繭10萬擔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