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實現絲紡工業新跨越
時間:2022-01-04 06:03:00
導語: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實現絲紡工業新跨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絲紡服裝業是南部縣傳統骨干產業。近年來,我縣絲紡服裝業發展迅猛,增勢強勁,成為農民增收、居民就業、財政增收、出口創匯的重要途徑。但是,受體制、市場、原料、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做大做強我縣絲紡服裝產業任務十分艱巨。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正視發展困難,研究發展舉措,重振絲紡服裝產業雄風,是南部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亟待解決的問題。
優勢與機遇
南部自古以來就盛產蠶絲,多年來一直是省、市蠶桑基地縣。縣委、縣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已將絲紡服裝業列入工業強縣的重點發展項目,做大做強南部絲紡服裝業大有可為。
一是政策帶來發展機遇。國家在“十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東桑西移”、“東絲西進”的重大戰略,南充是“東桑西移”和“東絲西移”戰略轉移最重要的承接地之一,加之南充被確定為“中國綢都”,南部縣理所當然也就成為該戰略轉移的重點區域,這為南部縣絲綢服裝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機。
二是產業基礎地位明顯。我縣始終堅持蠶桑發展不動搖,把發展蠶桑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首選產業。特別是絲紡行業經過前幾年的改制和改造,經受了市場經濟的磨煉,更新了思想觀念,淘汰了部分落后的生產裝備,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具備了發展的內在動力,絲紡行業已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農民增收、居民就業的主打產業。2005年全縣絲紡服裝業實現銷售收入3.03億元,比上年增長47.6%;今年1-8月絲紡服裝業實現銷售收入2.56億元,同比增長21.6%,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可達5億元。
三是發展優勢已經顯現。南部縣地處嘉陵江流域中部,適宜栽桑養蠶,老百姓對蠶桑發展比較認同。從產業基礎看,全縣有市、縣蠶繭基地鄉鎮40個,桑園面積10萬畝近2億株,年養蠶8萬張,產繭5萬擔。按桑園面積估算,全縣年養蠶能力完全可以達到20萬張、產繭10萬擔以上。
四是加工能力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縣已具備比較強大的絲紡加工能力。綠神絲綢現自動繅12組,每年可加工干正繭1300噸,年產白廠絲400噸,產值過1億元,是全市規模較大的一家繅絲企業。宇宙家紡現有園機坯布、人工印花、自動印花生產線6條,各種設備150臺(套),每天可生產毛毯5000條,年產值可達2億元,是我縣最大規模紡織企業。金泰紡織現有600頭氣流紡生產線、4萬環綻紡生產線、一定規模的精梳生產線和200臺劍桿織機,年可生產各類棉紗1萬噸,各種面料1000萬米,年產值可達2億元。
問題與困難
絲紡服裝行業作為南部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解決就業與擴大出口方面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發展后勁乏力。繭絲綢行業易受國際市場周期性影響,價格波動較大,部分農民對蠶桑發展信心不足。農村稅費改革后,各級政府沒有資金投入蠶桑發展,僅能維持蠶桑產業現狀。特別是處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多數老百姓栽桑養蠶激情不高,僅把蠶桑當成“副業”。在蠶桑發展中,部分基地鄉鎮不僅要出錢負責栽桑,還要出錢負責“冬管”,發展主體錯位,蠶桑發展后勁不足,全縣60%以上的“一步成園”桑已經進入“老化期”。
運行體制不順。2003年,縣委、縣政府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對全縣蠶業體制進行了改革,引進了綠神公司,該公司集蠶桑發展、蠶種發放和蠶繭收購權于一身,實行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但綠神公司屬企業性質,不具備行政行為,與鄉鎮缺乏溝通,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蠶桑,實際上只負責蠶繭收購和加工。同時政府也只承擔了蠶桑發展的協調工作,對蠶桑發展也沒有較大投入,嚴重制約蠶桑產業做大做強。
產業鏈條較弱。從目前我縣絲紡產業發展現狀看,主要以紡紗、織布和繅絲為主,缺乏印染、制衣等深加工企業,存在著有產業無鏈條的問題。多數產品檔次較低,仍停留在大宗原料型、半成品型生產的初始階段,精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流動資金短缺。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同時,絲紡工業所需蠶繭和棉花,生產季節性很強,收購時間集中,資金需求量極大,靠企業自身實力根本無法解決全年所需原料收購資金。據了解,我縣絲紡行業在收購期間資金缺口近億元。
思路與對策
絲紡服裝行業作為南部工業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大做強?筆者認為,發展絲紡服裝產業必須立足現有基礎,完善發展機制,強化基地建設,做大優勢企業,全力招商引資,發展產業集群。
夯實基地建設,整合優勢資源。絲紡原料基地是絲紡工業的“第一車間”,建立高規格、大規模、集約化的絲紡原料基地,是南部絲紡工業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推行“先鋒蠶業模式”。大規模組建蠶業合作社,建立“分戶栽桑、集中養蠶、以桑入股、按股分紅、聯合營銷、二次分利”的經營機制,走“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的新路子,從根本上解決單家獨戶養蠶缺勞力、缺技術的問題。二要實施科技興蠶。采取“養活、吃飽、良種、良簇”常規技術和“統防統消、小蠶共育、分段飼育、室外省力化、自動上簇”五大配套技術,實施蠶桑種養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經營,力爭平均單產突破35公斤。三要優化蠶桑產業布局。切實抓好“三大示范工程”,即國道212線5個鄉鎮(建興、碾埡、三官、大王、興盛)亮點示范工程、省道101線7個鄉鎮(楠木、中心、五靈、伏虎、雙佛、大河、永慶)重點示范工程和升鐘庫區7個鄉鎮(保城、雙峰、大坪、桐坪、神壩、鐵邊、店埡)產業扶貧示范工程。努力實現“二三五十”目標,即在全縣建成2個萬擔繭鄉鎮、3個五千擔繭鄉鎮、5個三千擔繭鄉鎮、10個兩千擔繭鄉鎮。力爭2010年全縣季養蠶2張以上重專大戶達到3萬戶,發種達到20萬張,產繭10萬擔,養蠶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四要拓展優質棉生產基地。金泰紡織公司要進一步拓展新疆興匯聯扎花廠和新疆科坪金泰扎花廠的生產規模,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保證年可供應優質皮棉2萬噸以上。
強化調控手段,著力體制創新。按照“政府調控、行政管理、引入競爭、規范經營”的要求,努力完善調控機制,為絲紡行業發展壯大提供有力保障。一要明確發展主體。建議成立絲紡產業推進辦公室,具體負責該項工作,并盡快將蠶桑發展權和蠶種發放權收歸縣蠶桑局,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職能作用。二要完善調控機制。建議縣政府對蠶繭收購盡快建立最低保護價收購制度,同時責成蠶繭收購單位按收繭量的一定標準提取蠶業發展風險基金,存入財政專戶,在繭絲綢價格低于正常年景一定幅度時,可啟用風險基金對蠶農或企業實行補貼,幫助其渡過繭絲綢“疲軟期”。三要規范市場秩序。要打破蠶繭獨家收購體制,在嚴格執行市場準入條件下,可以從全縣的蠶業合作社中有選擇性地培養2-3家蠶繭收購企業,適當引進競爭。四要建立幫扶機制。建議縣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對基地鄉鎮和重專戶給予項目、資金等政策扶持。基地鄉鎮也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扶持有技術、有勞力、愿意養蠶的農民集中土地或租賃荒山荒坡栽桑養蠶,重點培育一批栽桑養蠶大戶。五要完善考核機制。建議縣委、縣政府出臺繭絲綢行業考核辦法,要以新增桑園面積和當年的發種量、產繭量及蠶繭質量等指標來評價基地鄉鎮的工作,要以對企業服務的滿意程度來衡量主管部門的工作,要以入庫稅金和稅金增長比例來考核企業的發展業績。
實施技改擴能,做大產業規模。堅持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絲紡企業來南部投資辦廠,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通過2-3年的發展,力爭全縣絲紡服裝業銷售收入突破1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0%以上,實現絲紡服裝企業“三分天下”目標。一是加快絲紡產業技改步伐。在絲綢方面,綠神公司新上粗絲和雙宮生產線3組,達到15組自動繅。大量采用先進的觸蒸、真空助劑、V型煮繭機等制絲生產新工藝和連續化、自動化設備進行生產。在紡織方面,金泰公司要加快技改擴能步伐,力爭年內在已有4萬環綻紡的基礎上,增擴2萬綻精梳生產線,使環綻紡生產能力達到6萬綻,氣流紡生產線要達到1000頭,劍桿織機要達到500臺,形成年產2000萬米以上高檔襯衫、西服面料。在服裝方面,要加快曲美服裝廠房建設,爭取年內投產,實現年產200萬件(套)襯衫、西服、床上用品及相關產品,用3年時間把我縣建成省內最大的絲紡生產基地。二是積極研發絲紡服裝新產品。針對21世紀人們對綠色環保織物和服裝面料舒適性的需求,積極開發科技含量高的特細生絲、異型絲,重點研發桑皮纖維、麻纖維、復合絲等差別化纖維與真絲、毛、棉、麻混紡,交織成風格各異,具有防縮、抗皺、色牢度強等特點的新型絲綢產品。三是全力打造絲紡服裝品牌。要大力推廣使用高檔絲綢標志,加快建立IS09000-2000質量認證體系,推行質量保證和售后服務承諾。綠神公司要傾力打造“金鼎”牌生絲,努力提高絲織品質量,生產的白廠絲品質要全部達到4A級以上。四是扎實推進絲紡工業園區建設。對已入區的曲美服裝要按照原定投資計劃,盡快完成第一期6000萬元工程任務,力爭在年內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宇宙家紡要盡快實施二期工程;綠神公司要力爭在年內啟動搬遷計劃,按照綠色、生態、環保型標準,建立絲綢出口創匯產業基地。
破解資金難題,消除瓶頸制約。我縣絲紡行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蠶桑基地建設、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市場開拓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撐。建議政府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爭取國家繭絲綢風險基金和“東桑西移”發展資金;要合理調節使用工業發展資金,繼續向絲紡服裝企業大力招商引資,全方位吸納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要加大金融機購對貿工農一體化企業改革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各專業銀行對有信譽的絲紡加工、出口企業在貸款方面優先給予支持,建立新型的銀政、銀企關系,破解企業在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多方努力拓寬絲紡行業融資渠道。
- 上一篇: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全力構建和諧社會
- 下一篇: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