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因素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5:58: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制約因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利用制約因素思考
**資源富含諸多農業和工業生產的基礎要素材料,是維系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國**資源的開發起步較早,但資源的綜合有效利用水平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位于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是我國**資源的主要分布區,其**資源現狀、綜合利用水平是我國**資源開發利用的典型代表。分析柴達木盆地**資源綜合利用的現狀、制約因素并提出科學的對策建議,對于促進我國**資源的開發、發展循環經濟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柴達木盆地**資源狀況
青海省經委主任張守成介紹,柴達木盆地有33個**,6個干**,鹽類沉積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鹵水近400億立方米。**資源主要有鉀、鈉、鎂、硼、鋰,溴、碘、鍶、銣、銫等,鹽類資源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石鹽、芒硝、石膏、天然堿、硼鹽、鉀鹽及鍶鹽等固體礦;二是賦存于湖表及地下的鹵水礦。據統計,柴達木盆地的**資源已探明儲量氯化鉀3.88億噸,占全國保有儲量的96.78%;氯化鈉3262.6億噸,占全國保有儲量的81.08%;氯化鎂60.5億噸,占全國保有儲量的99.71%;硫酸鍶1592萬噸,占全國保有儲量的47.36%;氯化鋰1816.7萬噸,占全國保有儲量的83.34%;硫酸鈉87.06萬噸。以上鹽類資源儲量均居全國第一位。三氧化二硼1678萬噸、溴29.13萬噸,儲量居全國第2位;碳酸鈉及重碳酸鈉47.5萬噸,占全國保有儲量的0.45%;石膏470億噸、天然堿47.5萬噸及銣儲量均居全國第三位;碘0.8萬噸,儲量居全國第四位。柴達木盆地具有**數量多、資源種類齊全的特點。
二、柴達木盆地**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建國五十多年來,**礦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共累計簽約項目120個,投資額達68億元。先后建成了一批資源開發骨干企業,涉及的主要產品及年生產能力:氯化鉀230萬噸、氯化鎂40萬噸、芒硝8萬噸、硼砂2000噸、硼酸4000噸、純堿70萬噸、硫化堿2萬噸、硫酸鉀5萬噸、低鈉光鹵石2萬噸、原鹽120萬噸、各類加工鹽20萬噸,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但目前與許多國家相比,**資源的貢獻率卻不高,**工業的地位和產值乃至影響都遠遠落后。“近些年,隨著全球資源的日益貧化,世界各國越來越注重資源的保護和充分利用。國外一些大**的資源開發基本上實現了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解決了**單一資源經濟效益低下、這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青海**集團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承寶說。雖然2005年柴達木盆地已被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驗園區,柴達木循環經濟的模式提上了日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柴達木地區的資源開發模式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的改觀,部分企業仍處于“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階段,資源開發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陳舊,資源效益沒能得到充分體現。
院校職稱評審革新及制約因素
高校的職稱評審是對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能力和學術水平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當前高校人才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狹義的職稱評審制度主要是指評審的文件依據,而廣義的評審制度則包括:評審的程序、評審的文件依據和評審的組織形式等內容。由于全國各省區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國家在全國各省區并不搞“一刀切”式的職稱評審模式。因此,各省區的職能機構根據各自的教育發展現狀積極探索職稱評審改革的新思路,調整和規劃職稱評審的有關制度,不斷推進高校職稱評審制度的改革。近年來,福建省對本省高校的職稱評審制度作了有益的嘗試,積極深化高校人才評價制度改革。
一、高校職稱評審制度的改革現狀
(一)職稱評審權改革目前,對于省重點建設大學的教師初級、中級職稱評審權及部分學科副高級職稱評審權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下放到各高校,對于新成立的本科院校高級職稱的評審工作仍完全由省職能部門組織實施。福建省于2005年開始試點正高級職稱評審權的學校自主評審工作,6所省重點建設大學的62個學科專業獲得了自主評審資格[1]。因此,目前除這6所省重點建設大學的部分學科由各自學校自主評審外,全省高校大部分的職稱評審仍然是以省職能部門組織的職稱評審機構評審為主。對于高校教師高級職稱的評審,學校自主評審與省職能部門組織評審的主要區別在于:學校自主組建學科評議組與高級評委會;評審專家庫由學校負責建立。
(二)職稱評審工作程序改革近年來,雖然在學校推薦與組織代表論文送審這2個環節的先后順序上有所調整,但總體的工作程序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其主要工作依然包括代表論文送審、職能部門組織預審、學科評議組評審、高級評委會評審等幾個部分(圖1),在職能部門組織預審、學科評議組評審、高級評委會評審中的任意一個環節未能通過的均視為當年評審未獲得通過,而代表論文送審結果則是學科評議和高級評委會評審的重要參考依據。
(三)職稱評審制度現狀及評審文件改革福建省現行的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的依據(即職稱評審文件)主要指1997年制訂的《關于一九九六學年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評聘工作有關規定和安排》。文件在職稱評審的對象、政策導向、任職條件、評審組織和程序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本省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這一評審制度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前高校人才評價的發展要求,如僅在論文的規定方面就存在:評價體系不完善,各系列職稱學術論文規定單一化,時間要求的規定不夠合理等幾個問題[2]。而且評審中還普遍存在對學科差異重視不到位、認識不深入的問題[3]。因此,福建省于2010年9月組織修訂了《福建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征求意見稿),主要在論文級別認定、教師工作量、科研課題、學科評價分類、破格要求、獎項界定等幾個方面作出了新規定,嘗試對福建省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制度做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二、高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的制約因素
江蘇農業制約因素與對策透析
摘要:研究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關注資本投入,因為資本投入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江蘇的農業現代化目前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其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內在聯系和規律。制約江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資本投入不足、土地資源緊缺、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緩慢等。因此應完善農業資本投入體系、允許土地適度流轉、建立確保農業人才成長的農業教育機制等。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測評;制約因素;資本投入
一、農業現代化基本理論
農業現代化過程是一個非均衡狀態的開放系統,該系統的高效運行,要求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各要素與系統環境之間、政府和農民之間的協同關系,它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歷史過程及實現現代農業后的一種狀態。研究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關注資本投入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以資本投入作切入點研究農業現代化進程時,包括物質資本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資本投入。
1.物質資本投入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本保證。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必須依據物質資本投入為載體。以某種生產工具所代表的某種技術水平足以判斷采用該技術的時代是處于何種歷史發展階段,所以,以物質資本投入推進生產工具的技術改進是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本保證。
2.技術資本投入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核心推動力。為使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打破傳統農業均衡的基礎,注入現代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生產力。農業現代化的內容之一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科學技術不僅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勞動力結構和資源結構,還可以改變農業的管理體制、勞動方式及生產者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推廣應用,推動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企業債券制約因素對策
1中國企業債券發展的制約因素
1.1企業債券融資比例過低
我國金融市場中直接融資比例則明顯偏低,企業融資嚴重依賴銀行貸款;而直接融資中,債券融資與股票融資的發展很不協調。2007年底,企業債券余額為7683.30,只占股票總市值的2.36%,遠遠低于美國2001年27.61%的水平;債券市場內部發展也很不平衡,企業債市場發展明顯滯后于政府債券及準政府債券,2007年企業債融資規模僅占當年債券市場融資規模的11.15%。可見,目前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總體上依賴于銀行信貸資金的局面沒有大的改觀,企業債作為一種有效的直接融資手段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這不利于我國企業整體的健康快速發展。
1.2企業債券發行主體較為單一
在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上發行的大部分債券本質上屬于中央政府機構債券和地方政府的市政債券,這種現象被稱為企業債券在發行上的“非企業化”現象。受我國現有有關政策的影響,目前企業債券市場的發行主體大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能源等壟斷性較高的基礎性行業。
1.3企業債券二級市場表現不佳
強化黨內監督的制約因素探析
內容提要:要通過強化黨內民主意識,完善監督制度、保障黨員權利,合理配置黨內權力來解決黨內監督意識不強,制度約束力不強,權力過分集中等問題,從而使《黨內監督條例》發揮應有的效力,切實把黨內監督落到實處。
關鍵詞:黨內監督條例黨內監督
2003年12月31日頒布實施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以下簡稱《監督條例》),是加強黨內監督,強化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關鍵環節。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監督條例》,強化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力度,我們有必要對《監督條例》在貫徹過程中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認真分析,明確存在的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貫徹落實《監督條例》的制約因素探析
監督的實質是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問題。如果權力高度集中,就必然會造成監督難的問題。權力配置不夠科學,權力高度集中,黨內民主不夠充分,黨員干部監督權力沒有充分保障,導致黨內監督動力不足,是今天我們貫徹《監督條例》,加強黨內監督的難點所在。
(一)權力授受意識倒置,權力配置不夠科學,這是貫徹落實《監督條例》的難點所在。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踐中看,源自權力授受關系的監督制約是最有力的。因為權力的授予者一旦發現權力的領受者行使權力時有違自己的意愿就會毫不客氣地收回權力另授他人,受權人要想持續保有權力就必須注意使自己的行為令授權人滿意。在民主法制社會,政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現代政黨的領導機關的權力是廣大黨員授予的,人民群眾和廣大黨員干部對黨政領導機關及其領導人的監督首先應該是通過權力授受過程來進行。但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很多人的權力授受意識實際上是倒置的,雖然我們講“領導干部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事實上各級領導干部基本上認為決定權在上級機關甚至上級的某些個人。現在的權力授受意識方面的轉變尚未到位,無疑會使《監督條例》的許多內容落實起來有非常大的難度。
農民增收制約因素及對策
促進農民增收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農民收入增長仍然比較緩慢,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我們應認真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原因,積極尋求農民收入健康穩定增長的對策和措施。
一、當前農民收入的基本狀況和特點
最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不斷實施,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就河南省來看,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和農民大省,在農民收入方面表現的比較明顯。改革開放30年來,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國各省區市的位次顯著提升。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一系列支農惠農強農政策,采取各種強有力的措施開辟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以來的五年間,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幅均超過7%,年均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額連續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個大臺階;尤其是2006年、2007年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兩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農民收入進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長最穩定的階段,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2008年,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部分農民工返鄉回流、外出就業相對困難的情況下,河南農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好勢頭。據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抽樣調查,2008年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長15.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加額最多的一年。在2008年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長點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家庭經營純收入。2008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對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9.9%,占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半壁江山”。二是工資性收入。去年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500.01元,對農民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8.5%,拉動農民純收入增長6個百分點,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轉移性收入。去年全省農民獲得的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人均為255.02元,比上年增加69.36元,增長37.4%。尤其是農民得到的補貼、救濟金等轉移性純收入人均為202.02元,增加69.02元,增長51.9%,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力量。
二、當前制約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第一,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的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特優產品比例低,缺乏競爭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種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三是區域結構高度雷同,產品品種在較大區域內大體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當前農產品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農產品供求矛盾由總量為主轉向以結構為主,從而致使大宗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對過剩,出現“賣難”和價格下降。
第二,農產品成本高。突出表現在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盡管對農民實行了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補,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資價格上揚給農民造成的損失,但仍然影響了農民收益的持續增加。由于農業生產成本連年上升,導致了主要農產品價格已普遍超出國際市場水平。其結果,農產品增產空間越來越小,農產品價格上漲空間受到限制,使農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約。
農機工業化制約因素研究
一、推進農機工業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推進農機工業化是黑龍江省打造農業強省的內在要求。黑龍江省的農機工業發展相對落后,全省的市場80%被外省和國外機械占據,這使得農業機械化方面更多的依賴于外部。農業機械的使用規模和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省的農業生產競爭力,因而要想加強農業強省地位,必須加快農機工業發展。其次,推進農機工業是建設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業機械化水平,而加強農業機械化的核心在于發達的農機工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就是要確保有足夠的農業機械可供選擇,以及保證農業機械的多樣性和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再有,推進農機工業可以帶動經濟發展。農機工業是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促進農機工業的發展可以帶動鋼鐵制造、機械制造等產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帶動相關服務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這種關聯效應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另外,農機工業發達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解決“三農”問題,農機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也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有利于城鄉的統籌發展。
二、農機工業發展的理論與因素分析
(一)理論依據分析
1.供給需求原理: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的決定因素,農機工業的發展在于產品的供求能得到平衡,既能滿足潛在的市場需求,同時還要確保產品質量。農機產品的消費者是農民以及國有農場,農機工業能否順利發展關鍵在于企業如何組織生產,根本上取決于市場供求關系,只有以市場為導向,才會促進農機工業的發展。2.規模化經營理論:農機工業的有效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規模經營。一是要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水平的提高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大或者產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二是水平的提高,還表現為規模的擴大,但卻不是單純的以加大投資、擴大規模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經營方式,而是以提高生產力、管理水平為特征的集約化經營方式。3.市場競爭理論:對于黑龍江省農機市場來說,屬于壟斷競爭市場,在農機市場上,既有本土企業,也有其他省份的企業以及國外的企業,市場呈現多樣化現象,因而要想在如此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農機工業,就要必須關注市場的趨勢,充分利用競爭優勢,振興農機工業。
(二)具體制約因素分析
農業技術推廣制約因素及對策
摘要: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當中,農業技術起到一個關鍵性的作用。而在現今農村的技術發展中,不難看出存在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素,大范圍的限制了對農村農業的經濟發展,導致經濟和技術上的落后,形成惡性循環的發生條件。面對這些制約因素時,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將這一問題,進行有效改善的根本。本文主要針對農村農業技術的制約因素和對策上進行探索分析。
關鍵詞:現代科技;小學課堂;信息技術
農村的技術發展上往往存在著意識不足,影響力度不夠等多方面的問題,而從表面上治理是往往不能夠治其根本的,這也就需要進行根本上的問題探索和分析,從而確定有效的方法,進行實際有效的治理,從問題的發生點上,實際性的去解決。
一、農村農業技術發展上問題分析
(1)農村當中存在的各項問題。農村當中現今存在的很多問題,也仍舊未有根本性的解決措施,管理和制度上的問題,鄉鎮政府資金來源不足,導致的技術建設上的缺乏,也形成了其他方面上的不完全性。這一點,鄉鎮政府無法擁有相對應的資金,那么也就只能根據切實的情況去發展當地的經濟,也就構成了農業上的發展不足,某些鄉鎮地方實行開發成為旅游景點,這也是形成了農業技術上的停滯或者落后的局面[1]。而一些主體上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農村人口數量上的逐年減少,由于在農村中低收入和不穩定性。也就成為了農村人口大量的進入城市謀生,土地多為租賃或者是荒廢。大力去發展農業技術化的時候,農村本身上的局限性就是對這一技術化的挑戰。農村人口數量的減少,而往往就在農村當中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一方面上,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的泛濫,另一方面上,也是勞動力的不足,那么,再這樣的情況中,往往存在著失去技術發展和農村技術改革的空間。老人即使想要進行勞動工作的進行,也要考慮到老人自身因素。這也是一種不合理的現象,然而卻廣泛的發生在現今的農村當中[2]。(2)農業技術發展上的實踐性。從上述中,可以看出農業進行實踐化的一大弊端,農村各家庭當中缺少主要的勞動力,無法進行技術化的實踐工作,那么這也就意味著技術化設備上也無法進行有效的開展活動。從而進一步的加深了在農村中的實施難度和建設性難度。這一根本性問題上的解決,可操作性和實地改善上,都是十分有難度的一件事,首當其沖的就是經濟問題,農村經濟中缺乏的是根本上的調整和有效的推行方案,而鄉鎮政府是難以著重做到這一點的[3]。另外,也是缺乏科技型人才,這對于農村當中實施的有效方案上,起到一個關鍵性因素,科技型人才往往能根據當地的情況,進行切實的考察和研究,從而制定針對該地區的正確指導性方案。采取設備和技術上的合理化,也是提高可操作性的方式。然而科技型人才的大幅度缺乏,也是造成實踐化的困難程度加深。
二、農業技術上的制約因素
工業制約因素的調研報告
為使大家對××工業發展有一個系統了解和全面認識,準確把握××工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按照縣委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一階段的安排部署,結合經貿工作實際,由本局趙光義局長牽頭,尹愛萍副局長、工業科等相關科室負責人組成的調研工作小組,從2009年4月7日起至4月20日,深入到我縣建星紙業、錫礦、貞元硅、龍潤茶業、雄達木業、康豐公司等企業,采取座談、走訪、查看資料等多種形式,對我縣工業發展的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作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分析歸納了具體的表現形式,初步提出了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具體如下:
一、××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工業以沒收大田壩、漭水等地的私營煉鐵作坊轉為國有,沒收蔣家山豪紳用于偽造“半開”的一臺發電機組建立第一個火力發電廠,才有了工業的初創。經過五十多年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結構不斷優化,規模不斷擴大,經營制度不斷適應國家宏觀政策和市場的變化,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紙”為主的輕工業和以“硅冶煉、礦產、原煤、建材、電力”為主的重工業體系,為本世紀前二十年確立“工業立縣”戰略和實施工業連續倍增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糖產業。繼1977年建成投產日處理甘蔗500噸的灣甸糖廠后、先后建成了柯街、卡斯、勐統、紅慶糖廠。目前我縣有三戶制糖企業,五條制糖生產線,即恒盛糖業有限公司、(柯街糖廠、卡斯糖廠、灣甸糖廠)、康豐糖業公司××勐統糖廠和紅慶糖業公司××紅慶糖廠,在廠員工1100人,榨季達1600人,生產規模為日處理甘糖6500噸,日產酒精5500升,擁有固定資產近4億元。帶動著全縣8個鄉鎮,2個農場,61個村民委員會,618個村民小組,22803戶蔗農,近11萬人口種植甘蔗。2008年縣內共種植甘蔗達16394畝;
2、茶產業。以1958年建立××縣紅茶精制廠為起點,相繼發展創建了“碧云”、“樹根地”、“尼諾”、“勐鑫”、“雪蘭”、“龍潤”等為主的茶葉品牌以及發展了全縣140戶小規模茶葉加工初制廠,支撐著全縣制茶工業的穩定發展,茶葉生產逐步走上了精加工、規模化生產。
3、紙產業。以1994年××縣造紙廠的建成投產,開創了我縣造紙工業,2000年通過資產整合重組,整體出售給香港建星紙業公司,2008年生產紙10669噸,實現產值5663萬元。另外,我縣木材加工業起步較晚,目前尚無規模以上木材加工龍頭企業,只有初加工小規模企業9戶,2008年加工木材27227立方米,產值達4152萬元。
財政政策效應及制約因素解析論文
摘要:自經濟危機發生以來,世界各國紛紛采取以擴大內需為主旨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從目前來看,盡管其對提升信心,抑制經濟的繼續下滑起到了作用,但離我們的預期政策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究其主要原因,我們認為,財政政策主要受經濟制度的制約而未能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效應。以西方宏觀經濟理論中封閉條件下三部門IS—LM模型為主要分析工具,從理論上分析了制約財政政策效應發揮的各個變量,并實踐上對制約中國財政政策效應的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財政政策;政策效應;制約因素;IS—LM模型
一、IS—LM框架下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分析
IS—LM模型是由希克斯首創、經薩繆爾森推廣而廣泛應用于宏觀經濟分析的經典模型,它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同時考慮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問題,是分析財政政策效應的有效工具。IS曲線是投資(Investment)和儲蓄(Saving)的代稱,代表產品市場的均衡,即投資等于儲蓄。LM曲線是流動性(Liquidity)即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Money)的代稱,代表貨幣市場的均衡,即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這里我們只討論正常斜率下的IS—LM曲線,正常斜率的IS—LM曲線指的是IS曲線和LM曲線除去橫軸或者縱軸平行或垂直情形之外的其他所有狀態。IS曲線在圖中向下傾斜表明,在產品市場上,隨著利率的下降,均衡的收入會不斷上升;而隨著均衡利率的上升,均衡的收入會不斷下降,利率和收入呈反向變動。LM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說明在貨幣市場上,利率和收入呈正向變化趨勢。即在收入水平增加的情況下,貨幣的交易性和防御性需求就會增加,在貨幣供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此時貨幣的需求就會大于供給,從而導致利率的上升。
運用IS—LM模型我們得出,擴大內需財政政策使社會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在封閉經濟中,總需求是在一定價格水平上,本國和外國購買者對本國商品的總需求量。它等于本國居民對本國商品(相對進口商而言)的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之和,加上外國居民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即出口需求。用公式可表示為Q=C+I+G。價格的上升伴隨著需求的相對減少,總需求曲線AD向下傾斜。
1.政府支出增加對總需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