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科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23:07: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系統科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企業組織系統科學
企業組織變革是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受實踐導向的影響,許多相關研究都是經驗性的概括和具體操作方法的總結。這些研究對于企業實踐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缺乏一般性、總體性的理論提煉。本文將嘗試運用系統科學的有關理論對企業組織變革的研究加以整合。
企業組織變革的發生
企業組織變革是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組織效能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動。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企業組織變革的最大誘因。運用系統環境互塑共生原理可分析企業組織變革的發生。按照這一原理,環境對系統有兩種輸入:資源和壓力;系統對環境有兩種輸出:功能和污染。
環境的輸入直接塑造企業組織,這種輸入的變化直接引發企業組織變革。對企業組織而言,環境對其資源輸入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資本和自然資源;環境對其壓力輸入主要來自要素市場和商品(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如果企業所處的環境中資源豐富,或者是資本充裕,或者是勞動力資源豐富,那么企業就應當選擇資源密集型的,或是資本密集型的,或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組織模式。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就需要相應地變革組織模式。同時,環境的壓力也影響著企業組織模式的選擇。如果在要素市場上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那么企業的組織結構必須比競爭者具有更高的要素利用效率。如果在產品(服務)市場上競爭激烈,那么企業必須具備能夠生產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的組織結構。
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講,企業的輸出同樣對環境有塑造作用。當企業的輸出對環境產生影響時,環境的變化進而會對企業產生新的輸入,從而引發企業組織變革。企業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增加所有者權益以及向國家上繳稅收。如果企業為市場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企業市場占有率提高,那么就能夠增強競爭優勢,減輕競爭壓力。如果企業是政府的稅收大戶,那么就能夠從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優惠。如果企業能夠持續給企業所有者帶來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那么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資本。企業的功能輸出有利于改善經營環境,進而減輕組織外部壓力,促進企業組織的健康發展。相反,企業的污染輸出則會惡化自身的經營環境。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我們已有足夠的認識。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污染。企業不尊重員工,甚至侵害員工的安全和利益,那么將沒有人到該企業工作,可以說企業污染了自身的人力資源環境。企業投資決策不合理,經營管理不善,不能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就會失信于廣大的投資者。企業將很難再獲得更多的資金,可以說企業惡化了自身的融資環境。惡化了的環境會對企業產生新的壓力,從而要求變革企業組織。
概括起來,環境對企業的資源輸入決定企業組織形式;環境對企業的壓力輸入制約著企業組織的選擇;企業的功能輸出有利于改善經營環境;企業的污染輸出會惡化企業的經營環境。
獨家原創:系統科學的概論研究論文
【摘要】系統科學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基礎理論和應用開發的學科組成的學科群。它著重考察各類系統的關系和屬性,揭示其活動規律,探討有關系統的各種理論和方法。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正在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向社會科學廣泛轉移。本文從系統科學的主要特征來對它進行研究
【關鍵詞】系統系統科學
1系統科學的含義
1.1系統的定義
人們對系統所下的定義五花八門,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有名的Webster辭典認為:所謂系統,①是有機體或組織起來的整體;②是形成某種結合整體的各種理性觀念和各種原理等的復合體;③是有規律性相互反應或相互依存的某種形態而構成的組合。或者:①是遵照共同的目標或寄予共同目的的;②是由許多不同部分構成的復雜單體。其強調的是系統的整體性和目的性。
獨家原創:剖析系統科學概論研究論文
引言:本文主要是剖析系統科學,通過對系統科學的定義---歷程—內容----方法---原則----目的-----研究方向----成果來對系統科學做了一個概論。
系統科學是對系統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變化規律的正確反映和真理性認識。除外系統科學又是以系統思想為中心、綜合多門學科的內容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綜合性科學門類。系統科學按其發展和現狀,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的系統科學一般是指貝塔朗菲左其著作《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中所提出的將"系統"的科學、數學系統論、系統技術、系統哲學三個方面歸納而成的學科體系。
廣義的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運籌學、模糊數學、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論、系統動力學、灰色系統論、系統工程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學、知識工程學、傳播學等一大批學科在內,是20世紀中葉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大門綜合性科學。
一.系統科學的發展歷程
20世紀40年代,在大型軍事科研項目的社會背景: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技術背景:整體思維的科學背景下。由于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相互滲透與交融匯流,產生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廣泛綜合性的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老三論)。由于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相互聯系與相互結合,形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系統科學理論與系統科學方法。60年代,美國將《系統工程》雜志改為《系統科學》。中國在技術領域的雜志則有《系統科學與教學》、《系統工程的理論和實踐》、《系統工程學報》、《系統工程》等。也是這樣出現了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門類。70年代以來,又相繼產生了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理論、突變論(新三論)和超循環理論,極大的深化和發展了系統科學理論。
馬克思有機系統科學分析
摘要:馬克思將他的學說稱為科學,科學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他的幾乎所有重要著作都反映了這一點。馬克思追求的科學究竟是什么樣的科學?國內研究者對之似乎總找不到關鍵所在。其實,馬克思和黑格爾一樣,把科學理解為一個從普遍到特殊,從抽象到具體的有機系統,但又有重要的發展。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所謂的科學與西方精神追求的科學也是一脈相承的。闡明馬克思的有機系統科學,展示其內在邏輯對我們的時代有重要的意義和啟示,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思維層次。
關鍵詞:馬克思;有機系統;科學;統一;內在邏輯;意義;啟示
在《1957-19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他的學說稱為“科學”。這對于我們來說似乎很好理解。自從西方的“科學”傳入中國以來,我們對科學就有一種通常理解。即:在我們的觀念中,科學能夠把握事物的實質,發現真正的規律,有著一套學科體系。所以,在社會現象中會出現“人人愛科學”、“專家訪談”等說法和風尚。可是,科學真的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這樣嗎?還有沒有更高的內涵和意義?馬克思的科學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科學?這是我們學界應當追問的。但是,即使當我們努力去追問和理解科學的時候,卻總是會停留于一定的思維層次。我們會搜羅很多長久以來一般教育所帶給我們的“觀念”,對這些“觀念”進行外在組合。得出的結論,往往只是一些大家已經知道的東西。這些追問和研究最典型的趨向之所就是所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將馬克思的科學也往這個方向靠攏。這些認識均有其不足和片面之處。其實,這一切問題都是思維層次的問題或者說系統思維能力的問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背后是一種片面的思維方式,黑格爾稱之為“知性思維方式”。而我們應當認識到,在“知性思維方式”之上還有另一種更高的思維方式,即“理性的思維方式”。馬克思正是以這種更高的思維方式批判了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邏輯思路,但是他嚴格限制思維能力的使用,尤其是抽象能力的使用。抽象必須牢牢地把握現實,否則就將是空洞的和神秘的。在對他的時代的各種理論學說(尤其是傳統哲學和古典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建立了一種嚴格的有機系統科學。這種科學依靠現實,反映現實,同樣又是內部辯證發展的,因為現實即是辯證發展的。
1馬克思對統一的有機系統科學的追求
提到馬克思和他的學說,總會浮現出兩種矛盾的觀點和態度。(1)認為他不過是一個社會經濟學家,并無太深的哲學理論,很多哲學問題都并未深入闡述。(2)認為馬克思有哲學理論,比如唯物辯證法。馬克思的著作也的確會讓人陷入這兩種片面的誤解中,所以表面上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哲學家都在研究他。要厘清這個問題,看到馬克思究竟要追求什么樣的科學,必須要研究馬克思的科學思想發展的來源、脈絡和過程。這其中,黑格爾的邏輯學和辯證法對馬克思有重要的影響和啟示。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1],哲學就是哲學史。在他看來,哲學就是哲學,尤其只有一門哲學。哲學不是我們現代觀念中的一門“學科”,哲學有更深邃的定位。黑格爾認為現代世界面臨著必然的“分裂”:所有東西都被割裂、劃分、固定,而其內在關聯卻并未被意識到。這是哲學的任務。這種任務并非是主觀努力和任意的創造,而是對“絕對”的自我意識。絕對讓一切產生并自我意識,從而復歸到自己。黑格爾哲學追求的就是深入事情的本質,展開思維真正的面目。黑格爾有這樣的努力:努力謀求思維與存在同一,試圖將世界重新統一起來。于是,黑格爾哲學是一個統一的體系。他所謂的科學就是哲學。這個哲學體系包羅萬千,世間萬物在其中似乎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并且這個體系是總體和諧的,人在其中則是自由的。并不是像某些學者說的:“從系統的角度看,黑格爾矛盾學說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沒有對和諧作出充分的論述,而和諧應該是矛盾運動的目的和核心”[2]。正如黑格爾所說,批判必須是基于內部理解上的批判。實際上,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最終就是追求達到一種先天和諧,試圖使得人與世界達成了和解。即:“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沒有陷入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思維邏輯中,因為那種思維邏輯必然帶來資本邏輯。古典政治經濟學將知性思維方式發揮到很高的程度,在紛繁復雜的、偶然的經濟事實中找尋客觀的規律。但是卻將其視為固定不變的真理,從而走向僵化,成為資本主義的代言。馬克思關注現實的經濟運動,從這種經濟運動中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而這個經濟運動恰恰是辯證的。現實的經濟事實會走向它的對立面,從而走向否定之否定。但是,在馬克思的時代,德國更受哲學的牽絆。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對德國哲學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判。他認為德國落后英法一個時代,當政治經濟學在英法等國家已經充分發展,并已顯露缺陷的時候,德國甚至還沒有完善的政治經濟學。因為德國還陷在哲學的泥潭中。這其中尤其是黑格爾哲學占據了主導地位。馬克思對傳統哲學進行了很深的研究,他發現,在黑格爾哲學中,人成為了絕對精神的工具,人的行動只有從理性層面才能獲得意義。這個世界并非是先在的和諧的,而是應該建立一種和諧。“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哲學作為形而上學有其脫離現實的神秘性,于是就必然在其內部有消滅自身的因子,必然會被現實世界所補充。在對黑格爾哲學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將倒立著的辯證法重新正立過來。世界是統一的,但不是在哲學中。正是在這種理解性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從哲學內部瓦解了哲學,批判了其神秘方面。馬克思對哲學的理解雖與黑格爾有根本的不同,但是那種追求科學統一以反抗分裂的趨向卻還是很明顯的。這種統一的趨向反映在他對科學的努力追求中。馬克思的科學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追求中走向一種有機的系統科學。馬克思追求的是這樣的科學,但是很多學者會認為馬克思更關注“實踐”。典型的觀點是:認為世界的統一當然不在哲學中,也不能在科學中,否則“實踐”將沒有本體論的意義。但是,實踐并非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實踐不過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呈現出來……實踐從來都是一種功能和功用”。[5]“對馬克思來說,‘實踐’必須從整體上理解,從完成和實現的意義上理解,因而,對‘實踐’來說,沒有哲學的環節便是不完整的。同理,對哲學來說,沒有‘實踐’的環節也是不完整的”。[6]也就是說,我們對哲學與實踐的誤解,問題不在于哲學與實踐孰高孰低,而在于這種劃分本身。世界對哲學的補充不是建立在分裂基礎上的外在補充。就如另一些學者認為的:哲學不夠還需要“實踐”,理論和實踐相互補充。其實,在馬克思看來,這不過是外在的拼湊。馬克思也作出了“劃分”,但是卻是一種在統一基礎上的劃分。一切必須是內在統一和系統統一的。在知性思維方式下,各種事物(包括學科)之間必然是分裂的,這也就是“現代性”的表征。通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人們之所以會對馬克思產生前述兩種觀點和態度,一方面是由于對經濟學與哲學的現代性劃分,另一方面是未能看到馬克思在對傳統理論批判基礎上的對統一的系統科學的追求。所以,要理解馬克思的科學追求,必然得從克服現代性分裂,重新追求“統一”這個方向來著手。在科學中,一切只能是一種內在統一。要理解這一點,就要基于對馬克思有機系統科學的內在邏輯的研究。其實,科學的目標就是追求系統統一的真理,西方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傳統,無論其含義在每個思想家那里有多么不同。所以馬克思的科學與西方科學傳統在這一點上也是一脈相承的。
2馬克思有機系統科學的內在邏輯
審計系統科學發展觀研究論文
一、從系統科學理論看國家審計系統的科學發展觀
1.國家審計系統是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統一
國家審計系統是開放性系統。這就意味著國家審計系統不斷與社會大系統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如審計人員的招聘與流動、審計經費的供給與支付、審計信息的收集與反饋、審計結果與公告等等,這些都是系統開放性的表現。
國家審計系統是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性系統。在國家審計中,審計的獨立性是審計封閉性的具體表現,體現在審計人員的“精神獨立”、審計經費的獨立和審計機構的獨立三方面。封閉性功能的大小直接影響國家審計系統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獨立。從封閉性角度來看國家審計的獨立性,將會開拓審計的發展視角。同時又由于封閉性,才使得審計在方案制定、審計實施、和審計結果公告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國家審計系統是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統一,只有達到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統一,國家審計才能產生質的飛躍。一方面,通過開放使國家審計系統得到系統發展所需的物質、能量、信息等資源,使國家審計系統在交換過程中,將其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另一方面,在與外界交換的過程中也有國家審計系統所不需的東西(如社會經濟中的各種不良行為),也有國家審計系統不能輸出的東西(如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等),這時則要通過系統封閉來保護國家審計系統。
2.國家審計系統是整體性與層次性的協調
海洋學教學培養學生地球系統科學思想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國家和社會提供高層次的地球科學人才,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開設了古海洋學本科課程。該課程以“天地一體”“海氣相互作用”“海陸相互作用”“天人合一”四方面作為主要案例,通過多媒體課件、視頻、課堂討論和辯論等多種授課形式,讓學生深刻理解地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人類圈作為地球系統的組成部分,是如何通過復雜的機制相互作用,并且表現出何種非線性關聯。在學習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的案例中,讓學生深刻體會地球系統的思想,學會辯證地研究復雜性問題。該課程的目標是通過學習和訓練,使學生具有較好的地球系統視野和思辨能力,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面對重大氣候、海洋、環境問題時,能做出更好的科學決策。
[關鍵詞]古海洋學;氣候系統;地球系統科學;地球圈層;非線性
一、天地一體——天文因素與地球變化
古海洋學有別于傳統地球科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其并不把研究目光局限于地球。我們立足于地球,頭頂著星空,地球作為宇宙的一個微小存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太陽輻射、星體間萬有引力、星際物質撞擊等各種天文因素的影響。雖然這些因素在一個人的生命尺度里似乎看不出變化,但放在地球歷史尺度上來看,則有不可忽略的變化,并對地球系統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關于地球歷史氣候和海洋變化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用來解釋地球曾經出現冰期-間冰期旋回的“米蘭科維奇”理論。該理論認為驅動地球發生冰期-間冰期旋回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表面接收太陽輻射總量,以及輻射隨緯度和季節分布的變化。而導致這些輻射變化的天文因素,在于地球公轉軌道的偏心率、地軸傾角大小和地軸傾角進動(歲差)等的周期性變化。在講到米蘭科維奇理論的時候,需要對太陽系行星運動的軌道以及各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天文知識有初步了解。首先從天文學知識切入,向學生講解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并不是永久不變的,地球受到月球以及太陽系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其公轉軌道的偏心率、地軸傾角和地軸傾斜方向會發生10萬年、4萬年、2萬年左右的周期性微小變化,這些微小變化會引起太陽輻射能量在不同緯度和季節的分布發生相應的周期性變化,然后通過北半球高緯度冰蓋覆蓋等一系列正反饋和負反饋作用,導致地球冰期-間冰期旋回的巨大變化。在講解該部分知識時,將播放太陽系行星運動的視頻,讓學生對地球軌道的變化有感性認識,然后板書和學生一起推導地球某個緯度單位面積接受太陽輻射量與地軸傾斜角直接的關系公式。通過該公式的推導,讓學生體會太陽系的微小變化會在地球上產生巨大的氣候影響,并影響到生物進化、人類文明的進程,認識到“天”和“地”是密切關聯的整體。在學習幾十億到幾億年行星尺度的海洋變化時,涉及的一個重要假說就是地球大陸板塊分離和聚合周期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有關。地球的大陸板塊分離和聚合大概有2億~3億年的準周期,正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公轉周期一致。該假說認為很有可能就是當太陽系運行至銀河系星際物質較密的區域,地球遭遇隕石撞擊的可能性變大,從而驅動了板塊的運動。在講解這部分知識點時,將播放關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的紀錄片片段,利用巨大隕石撞擊地球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星際物質對地球環境和氣候的巨大改變。這個知識點也能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地球上的各種變化脫離不了天文的影響,天文和地球因素是一個系統里相互影響的整體。
二、牽一發而動全身——海氣相互作用
在組成地球的各個圈層中,海洋和大氣都是流體,其物質的運動速度和復雜程度遠遠大于固體地球,也是對地球氣候產生最大和最直接影響的圈層。長期以來,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是分屬于獨立的學科,對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夠重視。但在古海洋學學科中,古氣候的變化與海洋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洋流的變化一定與大氣環流有關,并且對其產生反饋作用。例如,在講解2萬年前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多次全球變冷事件的時候,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復習在海洋學導論課程中學過的溫鹽環流和大洋傳送帶理論,讓學生知道溫鹽環流的根本動力是大氣環流。然后通過展示格陵蘭冰芯和其他氣候記錄,通過課堂提問和討論的形式,和學生一起探索在冰消期的變暖過程中,曾經發生過幾次北半球突然變冷事件以及變冷的幅度,而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新仙女木事件。在新仙女木事件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平均溫度在短短50年內波動幅度達7°C。為了增加學生對這種巨大變化的感性認識,課堂播放災難電影《后天》的片段。然后通過課堂思考和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清晰地認識該過程中的太陽輻射—冰川消融—溫鹽環流—北半球高緯度冰雪覆蓋—全球氣候等大氣和海洋要素間的復雜邏輯關系,體會作為地球系統的組成部分,海洋和大氣有著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海-氣”相互作用的另外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厄爾尼諾是指東、西太平洋海表溫度變化的異常,屬于海洋的現象,南方濤動是東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大氣壓強蹺蹺板式的波動,屬于大氣的現象,但兩者是通過沃克環流密切聯系。在古海洋中,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對全球很多地區的干旱-洪澇以及植被演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學習該知識點時,讓學生反復練習推導,當南北半球信風、南北赤道流、秘魯上升流、東太平洋海溫、西太平洋暖池海溫、沃克環流等大氣或者海洋中的某一過程發生變化時,在全球其他地區的大氣或海洋中會產生怎樣的一系列后果。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秘魯沿海水溫異常升高,會導致上萬公里以外的東南亞降雨減少而出現嚴重干旱。一個是海洋現象,一個屬于大氣過程,但在地球系統科學里,卻將全球的海洋、大氣、陸地都系統地聯系在一起,任何變化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真正體現了地球系統科學思維的魅力。
系統科學視角研討金融危機起因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從個人層次分析;從企業層次分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從國家層次分析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從全球歷史發展的層次來分析本次金融危機的根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點、金融創新過度金融創新對這次金融危機爆發起著助推器作用、企業信托責任喪失,失去了自我約束、美國政府對金融企業監管不到位、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美國的政治體制結構使美國難以轉變經濟結構的失衡問題、經濟破產及美聯儲的政策埋下隱患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新自由主義市場模式造成政府監管不到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金融危機根源的系統分析從四大層次循序漸進的剖析危機的根源。從個人層次→企業層次→國家層次→全球歷史發展的層次來總體系統分析。
關鍵詞:金融危機;系統科學;系統分析
由于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的思考。這次全球的金融危機的根源是什么?國內外學者紛紛做出各種解釋。本文則從系統科學的層次結構分析法來層層漸進地剖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1.從個人層次分析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點,在社會制約機制失控的情況下,貪婪的本性得到無限制的發揮。這次金融危機是貪婪再次刺激華爾街各種金融創新與衍生品的動力,次貸危機也正是在這種動力驅動下產生的。據1996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的被調查者都認為,華爾街的人們“如果相信他們自己能掙很多錢并能逃脫,他們會主觀地愿意違反法律”,調查者還認為,華爾街的這些人只關心“掙錢,對其他的事一律不管”。[1]這次金融危機是那些精明貪婪的華爾街銀行家和投機者發動的,他們以次貸的債權作為抵押,通過分割、整合,編織成了一系列證券化產品,在通過又一層的分割、整合,衍生出更多的虛擬金融產品。他們在全世界范圍內瘋狂的推銷和發行這些金融產品,從中大發橫財,牟取暴利。
系統科學方法在教育技術中應用論文
一、復雜科學的提出
教育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它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在教育的主體復雜多樣,系統內
部紛繁變化,還體現在與教育系統息息相關的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從復雜性的視角來審視。復雜科學是國外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研究復雜性和復雜系統的科學。復雜科學包括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簡稱“老三論”)和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協(簡稱“新三論”),以及相變論、混沌論、超循環論等其它新的科學理論。這些理論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復雜系統的有關特性,如非線性、混沌、突現、自組織、非還原性等。[1]正是基于對教育系統復雜性的認識,人們提出將復雜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統的研究中,從復雜性角度來理解教育系統及其復雜性,轉變學習概念,重新設計與復雜性相適應的學習系統,為學生提供從復雜系統中涌現出的新的思維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果,最終達到增強教育系統效能的目的。
物理學中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提出了解決復雜自然系統的理論、方法,為統一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建立系統科學準備了材料。物理學以前討論的系統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頓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統的演化方向和特點。這類自然系統的演化方向與生物界、社會科學中普遍存在的發展、進化等演變現象相矛盾,人們無法用統一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I.Prigogine提出耗散結構理論: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狀態時,由于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可以形成某種有序結構。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學系統中可以發現存在著與生物學一樣的進化現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結構來統一討論。H.Haken提出協同學,認為復雜系統的相變是子系統之間的關聯、協調作用的結果。我國著名學者錢學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統科學體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層次上的學科內容,提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系,使系統科學走上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討論問題,這就可以站得更高,對問題分析得更深入。對這些復雜系統的分析不僅是對系統理論的應用,同時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結論也會豐富系統理論本身的內容,使系統理論真正成為解決復雜系統演化的理論。[2]
二、系統科學方法指導教育技術,以實現最優化
系統科學理論“老三論”(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論、突變
糧食系統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刻闡述,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一、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要全面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
1、要把握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科學發展觀是在科學分析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選擇。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七大報告科學分析了我國發展在新世紀新階段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既說明我們黨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又向我們提出了新課題、新任務,要求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迎接新的挑戰,著力解決新形勢下更加凸顯出來的問題,推動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它的基本內涵是:一是堅持發展這個主題;二是全面發展;三是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體現了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對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黨的執政理念發展和進步的水平。
2、要把握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科學發展觀既體現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繼往,又體現了與時俱進和豐富發展。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密切結合新的發展實踐,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統計系統科學發展觀思考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統計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統計隊伍從小到大、統計手段從傳統到現代、統計方法從全面報表到多種調查方法結合、統計領域從傳統的五大物質生產部門擴展到所有各行各業,統計職能從單一的生產數據到信息、監測、監督、咨詢等多種職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的全球化,隨著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經濟、社會、環境、科技、人口、管理各個領域,統計越來越發揮重要的作用。雖然,統計工作在與時俱進,但擺在我們統計人面前仍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而當前統計工作者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在窮于拓展統計領域、完成各種統計報表、承擔各種普查、應付各種需求的時候,卻沒有時間好好地問問我們自己“統計工作應該如何發展?”。根據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小組的統一要求,近段時間,我到××、××等地,圍繞統計改革發展這一主題,問計基層,通過多層次調研和座談,自己對統計工作如何科學發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統計科學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003年,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式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因為,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用科學發展觀理念和要求指導統計工作的發展,是當前統計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目前,統計領域存在許多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內容。基層基礎工作薄弱,統計制度不切合實際,統計改革進展緩慢等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層統計工作條件與統計任務嚴重失調
中國統計機構的設置與政府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從國家、省、市(地、州)、縣都設置有專門的統計機構,鄉、鎮設置統計站配備有專職或兼職的統計人員,一般的統計基層就是指縣、鄉兩級。基層統計工作條件與任務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是:
1.基層統計力量十分薄弱,在繁重的工作任務面前基本上處于一種應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