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5:09: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加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加坡民主啟示錄
眾所周知,在當今世界上,新加坡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政治家始終給予好評的少數國家之一。在中國執政層看來,這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繁榮,法制程序井然有序,社會政治穩定,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同時又能成功地保持一黨執政的穩定存在。新加坡這個東亞國家,這個華人占總人口四分之三的南亞鄰居,近二十年來,始終受到中國政治精英與知識分子的特別關注。
新加坡在政治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它是一個在多黨民主體制的外殼下成功地保持一黨獨大的權威體制的國家,一方面,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具有多黨制民主政治的一般特征:新加坡有定期舉行的一人一票的全國公開大選,有合法存在的反對黨,反對黨可以獨立宣布自己的政綱以爭取選民支持,議會中的多數黨有權組成政府施政,等等。另一方面,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選舉程序設計,通過歷史上形成的對政治、經濟與社會資源的高度有效控制,以程序合法的方式,在公開競選中,始終能取得穩定的壓倒性多數,從而在多黨體制的形式下,成功地保持著一黨權威體制的長期獨大地位。這種新加坡獨大黨(DominateParty)體制下的的民主體制,一方面保持了政治上的穩定與行政運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又通過程序民主的選舉與反對黨的合法存在,形成對執政黨一定程度的監督與制衡。這種通過民主競選的方式來保持權威政治的模式,會不會對中國執政黨產生吸引力?
從2001年秋到2002年春,作者曾在新加坡從事訪問研究。本文試圖通過作者親身經歷的對2001年新加坡選戰的近距離觀察,以及對新加坡政治體制的的特點的初步思考,來考察這種特殊的權威體制保持成功的原因,并進而對中國采取新加坡政治模式的可行性,作出自己的分析。最后,本文將對中國特色的民主發展與制度創新的的路徑與原則作出若干探討。
新加坡的“選舉權威主義”政治的特點
新加坡大選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牢牢控制選舉委員會、高等法院、傳媒與國家財政撥款機構,通過這些機構來影響選民投票的方向,其具體辦法可見于以下這些方面。
一,執政黨掌握了制定選舉程序的選舉委員會,并通過對選舉程序的規劃與設計,來使選舉有利于執政黨長期保持選票多數的優勢地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選區的劃分,是根據有利于由執政黨更多得票的原則來重新安排的,如果某一選區的反對黨勢力較大,有可能在下一選舉中取得多數,選舉委員會就會把這個選區分割為幾個選區,或把其中一部分與其他選區合并,通過這種不斷進行大幅度的選區劃分與重新組合的辦法,來分散反對黨的選票資源。又如,新加坡的選舉制度把全國分為單選區與集選區,單選區中各黨提名單一的候選人參加競選,集選區的人口與幅員相當于幾個單選區,因此由各黨選出五到六人的群體作為競選人參加競選。只要其中一黨的競選群體在選舉中獲得簡單多數,就可以取得國會中相應的四到六個席位。這個辦法對執政黨是無疑是極為有利的,因為選區范圍越大,執政黨獲得簡單多數的概率越高,更具體地說,如果某一個反對黨在人數較少的單選區內有可能獲得簡單多數的話,那么把這個單選區并入到一個大的集選區內,反對黨的得票數只會是少數,此時該反對黨在大的集選區內獲勝的機會就大為下降。又例如,2001年度的新加坡大選,執政黨政府從宣布大選到正式大選只有兩個星期,從候選人提名到投票日只有九天,這就使反對黨沒有足夠的時間展開基層工作,也根本無法有充分時間去爭取選民。
新加坡商務禮儀
商務禮儀
新加坡共和國(TlieRenublicofSingapore),簡稱新加坡。它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端,是個集國家、首都、城市、島嶼為一體的城市型島國,由53個島嶼7座礁灘組成。北以柔佛海峽(寬1.2公里)的長堤與馬來西亞相連,南臨新加坡海陜,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為世界海運交通中心之一。新加坡面積640平方公里,人口270萬,馬來語為國語,漢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語言。
“華裔之國”——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華人從事的職業無所不包,但一般都繼成了祖先的傳統,經營飲食業、釀酒業的多是廣東籍華人,從事貿易業的多為福建籍華人,而廣東潮州集團和海南省籍華人,則以從事工廠勞務或廚師等職業的居多。
我們了解新加坡華人的性格特點,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的,海外華人的鄉土意識極強,不少人這邊有父母,那邊有兄弟,心系兩地,他們很樂意回祖國經商。同甘共苦,不畏強暴是他們代代相傳的民族風格,但卻很顧面子,正因為面子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商談中,“面子”對談判的技巧起決定性的作用,常常到磋商行重大的實質性問題時,也輕易簽守立據,似乎有一種讓對手“口說無憑”的意思。但“面子”的另一方面,卻是他們在簽訂合同以后,為了不恥于人,總是格守信譽,認真履約,因而在國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奮、誠實、謙虛、可靠的美德。與新加坡人談判,不僅必須以誠相待,更重要的是考慮給對方面子,不妨多說幾句“多多指教”、“多多關照”的謙言。值得一提的是,與海外華人進行貿易,采用方言洽談,有時可以起到一種獨特的作用。碰上說潮州話的商人,首先獻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氣”的潮州鄉音,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其他象粵語、滇語等同樣有助于談判的進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里,進屋也要脫鞋。由于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于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新加坡風俗禮儀
新加坡共和國(TlieRenublicofSingapore),簡稱新加坡。它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端,是個集國家、首都、城市、島嶼為一體的城市型島國,由53個島嶼7座礁灘組成。北以柔佛海峽(寬1.2公里)的長堤與馬來西亞相連,南臨新加坡海陜,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為世界海運交通中心之一。新加坡面積640平方公里,人口270萬,馬來語為國語,漢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語言。
“華裔之國”——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華人從事的職業無所不包,但一般都繼成了祖先的傳統,經營飲食業、釀酒業的多是廣東籍華人,從事貿易業的多為福建籍華人,而廣東潮州集團和海南省籍華人,則以從事工廠勞務或廚師等職業的居多。
我們了解新加坡華人的性格特點,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的,海外華人的鄉土意識極強,不少人這邊有父母,那邊有兄弟,心系兩地,他們很樂意回祖國經商。同甘共苦,不畏強暴是他們代代相傳的民族風格,但卻很顧面子,正因為面子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商談中,“面子”對談判的技巧起決定性的作用,常常到磋商行重大的實質性問題時,也輕易簽守立據,似乎有一種讓對手“口說無憑”的意思。但“面子”的另一方面,卻是他們在簽訂合同以后,為了不恥于人,總是格守信譽,認真履約,因而在國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奮、誠實、謙虛、可靠的美德。與新加坡人談判,不僅必須以誠相待,更重要的是考慮給對方面子,不妨多說幾句“多多指教”、“多多關照”的謙言。值得一提的是,與海外華人進行貿易,采用方言洽談,有時可以起到一種獨特的作用。碰上說潮州話的商人,首先獻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氣”的潮州鄉音,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其他象粵語、滇語等同樣有助于談判的進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里,進屋也要脫鞋。由于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于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華僑多,人們對色彩想象力很強,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征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傷痕文學開端
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建而成的,它與語言文字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脈關系;這種語言文字的藝術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它以不同的體裁表現人類的內心世界和再現一定時期與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可以這么說,文學作品是作家們寄托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肌體。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當中國南方人民為了改善生存條件而大批南渡來到東南亞時,他們同時帶來了中華語言文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審美追求和文學創作的原始愿望,這些便是世界華文文學生發的基因。這種血脈相通的文化理念,奠定了世界華文文學脫胎自中國文學的精神底蘊。
無論社會的巨輪如何前進,作為傳統文化最源頭方式之一的文學,尤其是作為最能表達人類靈魂的母族文學,始終在時代的推進與嬗變中保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僅中國文學幾千年來的情況如此,自中國文學中孕育誕生的世界華文文學近百年來的情況亦是如此。東南亞華文文學是世界華文文學一個重要的板塊,新加坡華文文學是東南亞華文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世界上其它國家地區的華文文學一樣濫觴于1919年“五四”運動影響無遠弗屆的年代。不只中國學者普遍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中國“以白話文寫作而又貫穿著反帝反封建內容的新文學作品,迅速取代舊文學而占據了文學的主流地位。南洋得風氣之先,很快也出現了白話文學作品,從而開創了海外華文新文學的歷史”,①即便是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學者作家,也認同新加坡華文文學是在20世紀初期中國文學大師輩出的時代里,源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搖籃。②語言文字是文化認同與族徽的最基本表征,本文嘗試抹去歷史的塵埃,梳理自1981年以來便存在著的新加坡傷痕文學的成因及分期。
“新加坡傷痕文學”的界定與正名中國在1970年代中后期“”垮臺后涌現了不少環繞著十年動亂而書寫的“傷痕文學”,而自1981年至2007年新加坡華文文學意義上的傷痕文學則有別于中國的傷痕文學。由新加坡資深作家和中生代作家執筆創作的新加坡傷痕文學作品,可從下列的內容思想和藝術表現特質來加以界定:在內容思想上,它們的悲情元素主要源自1980年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停辦和1987年新加坡傳統華校的消失,新加坡華社陷入前所未有的文化虛脫狀態,華文知識分子因精神家園成為貧瘠荒原而涌起無限感傷并執筆為文。凡是在這個期間內容觸及新加坡華文教育或文化式微問題的文學創作,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相聲,無論它們的精神基調是悲涼的或激越的,都屬于新加坡傷痕文學的范疇。這些包含著華文情結和文化鄉愁的敘述母題的作品,都深深地烙上了作家的生活經驗,帶有濃厚的文化危機感、使命感和滄桑感;它們是作家受傷靈魂的慰藉,也是作家反思和批判的基點。縱然作家們有著滿腔情感等待宣泄,但是,在表現手法上,為了避開政治敏感和照顧到現實生態,他們也不得不在作品中委婉陳詞。詩人們在傷痕詩歌中充分應用現代派的抽象語言展現內心的荒涼,微型小說家們則在作品中實驗象征主義和后現作形式,對這種新興文體的表現手法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將新華文壇轉變成一個曲筆的實驗場,在為新華文學的文化情感增色添彩的同時,也把它提升到一個藝術高峰,使它在世界華文文學的領域中獨秀一方。“傷痕文學”這個名詞與新華文學縫合在一起并出現在新華作家的視野內,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當時新加坡作家林高率先在《似夢非夢———讀〈十夢錄〉雜記》一文中指出:“教育與文化的演變,都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張揮也不例外,在他的筆下,卻總帶著深沉的憂傷,叫人反思。有人把他的這些作品叫做‘傷痕文學’。”
同一年,張揮也在《“鳥說人話,人說鳥話”的荒謬———讀謝清的〈都是那鳥惹的禍〉》一文中說:“從80年代開始,不少小說作者以諷刺、魔幻、荒謬的手法進行創作,這些作品(當然也包括詩歌和散文),雖然不是什么劃時代的巨作,卻是頗具特色的變奏曲,是一種一點兒都不荒謬的‘傷痕文學’。”④1996年,新華女作家孫愛玲客觀地比較了中國傷痕文學與新加坡傷痕文學的不同之處:如果說中國的當代文學史里,經這段時期,產生了所謂的傷痕文學,那么作為新加坡當代文學的作品,尤其是小說,也表現了社會體制改變底下,人物所受的創傷,所不同的是前者寫的多數是作者的經歷,后者是周遭人物的命運。⑤2001年,新加坡學者瑤崗(歐清池,又署風沙雁)建議把1980年代以來涌現于新加坡華文文壇的反映華族語文與文化危機的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定名為“傷痕文學”;他從這些文學作品的共同主題中總結出一個創作上的規律,那就是作家們在反映語文和教育等敏感問題時顧忌難免,只好訴諸曲筆,這無形中為新華傷痕文學的荒誕寫實的藝術特征提供了鋪墊。⑥2002年9月,中國文藝評論家石鳴在一個檢視新加坡華文微型小說發展的座談會上,點明了新加坡傷痕文學的深化原因:在1990年代新加坡微型小說創作的蓬勃期間,由于一些主流作家對文化的式微有著切身的感受,所以產生了強烈的再建文化的使命感,不僅自身投入其中,更期望使更多對文化式微無知無覺的人驚醒過來,所以在作品中以批判、反思的方式將文化傷口呈現出來,試圖痛醒一些人,這就形成了那一時期的傷痕文學。⑦2002年12月,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了《伍木短詩選》,這本詩選中的一首詩《文化靠岸》的副題“讀新加坡傷痕文學選集《點滴》Droplets”也點出了“傷痕文學”一詞。2003年2月,中國學者劉海濤在新加坡召開的“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在瑤崗和石鳴的論述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了“新加坡傷痕文學”的稱謂,認同前者把新加坡作家所創作的以“華文情結”和“文化鄉愁”為敘述母題的充滿傷感情懷的作品歸類為“傷痕文學”,同時悲觀地認為這個長久的敘述母題至今仍未停息。⑧2006年5月,新華資深作家黃孟文認為1980年代和1990年代新加坡華文文壇的“傷痕微型小說”與雜文扯上了關系,同時指出過去30年來“新加坡微型小說與傷痕文學、詩意、雜文、語言、文化、教學、寓言、諷刺、人生、禪、佛等有密切的關系”。⑨中國的傷痕文學不僅是一個文學名詞,它還不可避免地內嵌著一定的政治意涵,而且在1978年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面世后,這個名稱基本上已經確定。然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加坡的傷痕文學只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與政治無關的文學關鍵詞。從1992年至2007年,經過15年的醞釀、發酵與沉淀,“新加坡傷痕文學”的稱謂應該可以確定下來。據筆者所掌握的不完全統計數字顯示,新加坡傷痕詩歌的數目高居榜首,共428首,傷痕散文241篇,傷痕微型小說174篇,傷痕小說37篇。筆者認為有必要梳理當代新加坡傷痕文學并加以分期,以便對這個時期的新加坡傷痕文學作品有一個框架性的認識。新加坡傷痕文學的成因當代新加坡傷痕文學的發軔與新加坡的華文教育變革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加坡華文教育在本土上的扎根與變革史,基本上也是中國海外華文教育變遷史的一個縮影。
中國文化評論家馬相武認為,鄉愁在無數作家那里成為回返母語文化的一個途徑,鄉愁是地理的,又是歷史的,還是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當然也是血緣的、生命的。⑩馬相武的見解不只適合描述美國華文女作家的文化特質,也適合形容新加坡華文作家的文化心理。由于母語學習的水平江河日下,華族文化被邊緣化,華族優良價值觀被扭曲的危機感也就越明顯。對于懷抱文化使命的華社族群來說,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個人與整個社群不可推諉的天職;對于執筆從事文學創作的有識之士而言,面對文化斷層的沖擊卻一籌莫展的挫折感就更加強烈了。
發揚優良傳統價值觀是華文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而抒發前所未有的文化傷痛,則成了這個特定時空下新加坡華文作家們共同的創作母題。如果從教育改革與文化層面的角度來分析,新加坡華文文學在1980年之后呈現文化傷痕的成因可以歸納為下列幾個:一、驟變的語文教育制度;二、華族子弟在母語學習上的自我放棄;三、華文作家們的文化自覺。
新加坡人才強國體會
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69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430萬的小國,自然資源匱乏,經過4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已經從一個貧窮落后、不為人知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之一。2006年,新加坡GDP達1330億美元,人均GDP為30200美元,這與新加坡積極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有很大的關系。
注重培養當地人才。新加坡實行的是“精英”治國戰略,也就是人才戰略。為了實現人才戰略,新加坡非常重視教育,例如在2005年預算中,教育開支達61.65億新元,占政府總開支的20.8%,僅次于國防。教育投入占GDP總值約4%,人均教育經費每年高達1800新幣。在基礎教育中,新加坡普遍推行英語和本民族母語的雙語教學,十分注重對學生文化知識、科技素質和道德修養的全面培育。
人才戰略不僅是人才的培養,還包括人才的選拔,特別是政府公務員隊伍的選拔。新加坡政府還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教育,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和造就一批善于治黨治國的精英人才。精英人才培養計劃從學生上大學之前就開始實施。當學生考上大學后,總理公署通過考核評估,確定精英人才培養名單和培養方案。凡是被選入培養名單的學生,由總理公署提供獎學金,送他們到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學深造。這些學生留學回國后,由總理公署再確定今后的培養計劃,有計劃地將他們放在有關的工作崗位上接受實際鍛煉。經過十年左右時間的實踐鍛煉和輪崗交流,再把他們安排到相對穩定的工作崗位上承擔相應的責任。按照李光耀的說法,這種人才戰略叫做“扎根教育”,也就是在辦好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的同時,選拔最出色的精英人才為國效力。
積極引進外國人才。為了鼓勵企業招納外國優秀人才,新加坡政府規定企業在招聘、培訓外來人才方面的支出,以及為外來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支出可以享受減免稅。此外,政府還通過調低個人所得稅、出資為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人員提供培訓機會等手段進一步吸引人才。為了留住人才,新加坡政府近幾年每年都批準約3萬名外國人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并允許部分外籍專業人士成為新加坡公民。目前,新加坡全國430萬人口中,約100萬是在獅城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其中相當多是擁有專業技術特長的外國專才和企業管理人才。新加坡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島3萬多名信息與通信專業技術人員中,30%來自國外,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講師為外國人。
此外,新加坡人力部統一對人才引進進行全面協調和管理,對發展經濟急需的通信、電子及其他領域的高技術人才和金融領域的專業人才,優先從速引進。人力部下屬的“聯系新加坡”在澳大利亞、中國、歐洲、印度和北美等地設立辦事處,專門為希望到新加坡留學和工作的外國人及海外新加坡人提供各種咨詢服務,同時也積極為求才若渴的新加坡企業和希望到此工作的海外人才牽線搭橋。
為了吸引外國人才,新加坡政府主要從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首先是提供豐厚的薪金。新加坡人力部規定,在本地申請就業準證的外國人,其月工資不得低于2500新元,至于受雇于跨國公司的高級企業管理人員,年薪超過百萬的比比皆是。其次,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新加坡政府認為,要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吸引人才的國家,應該創造一個世界一流并且充滿樂趣的居住環境。花園城市的干凈、整潔,市內隨處可見的鮮花綠草,良好的社會秩序,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廉潔高效的政府和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都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特別是來自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再次,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這一因素也促使不少企業家選擇新加坡作為自己創業的起點。為進一步打開吸引人才的大門,新加坡政府近年還開始發出商業入境證,讓有意在新加坡創業的外國人可以憑自己的商業計劃,申請來新加坡。商業入境證持有者可居留兩年,并多次出入國境,同時還可為其家屬申請居留權。商業入境證與就業準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受薪金和學歷的限制,只要有好的商業點子,就可以來新加坡創業。
新加坡醫療管理對中國的啟發
近期,筆者先后拜訪了一些新加坡衛生機構,有技術水平一流的邱德坺醫院,也有以社區康復為特色的圣路加社區醫院,還有新加坡最大的中醫慈善機構———中華醫院。從公立醫院的宏觀架構到私人診所的微觀設置,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新加坡政府成立健康促進局(HPB),把全民健身的目標上升為事關全民族興衰的一種國家意志,其宏觀戰略使世界各國嘆為觀止、心悅誠服。本文著重分析新加坡社區醫療制度及管理模式,并與本地區基層醫院管理方式相對比,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1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淺析
根據所有制不同,新加坡社區醫療保健機構分四大類:①公立醫院、專科中心或政府綜合診所;②私立醫院或專科中心;③私人診所;④慈善義務機構,包括老人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中心、終端疾病醫院、慈善醫療義務中心等。在新加坡醫保制度中,最成功之處為“3M”策略: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其醫療保障制度明確:個人醫保籌資主要來源于本人、雇主(以工資為基礎按定比繳納),相應提留分解形成三類基金。對個人而言,政府僅支付少量的醫療津貼,衛生補助主要投向公立醫院。一是基本門診費用,主要由政府綜合診所承擔;二是住院費用,政府對公立醫院按病房等級提供醫療津貼,病房等級越低,醫療津貼越高。除A級病房不享有任何津貼外,政府向B1級、B2級和C級病房(后兩級病房占公立醫院病房的70%)分別給予20%、50%、65%和80%的醫療津貼。
2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的特點
2.1因地制宜管理雖然我國與新加坡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但是人口老齡化、資源匱乏等方面十分相似。新加坡建國之初,總結各國衛生改革經驗教訓,精心設計一套既不同于歐洲高福利化,又不同于美國高度市場化的獨具特色的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它使新加坡國強民富,人民無后顧之憂。對此筆者認為:制定適合國情、行之有效的衛生政策,是建立醫療保障框架的重要基礎。
2.2公平兼顧效率新加坡通過完善各種法律,保障各項機制良好運行。在醫療保障制度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政府高度重視社區服務,保證長期投入高額財政補貼,建立并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其真正覆蓋全體居民。筆者感觸最深的一點是,新加坡已建立的嚴格的病人逐級轉院制度。由社區醫院推薦轉入大型綜合醫院的病人,收費比其他病人低,真正避免了大醫院看“小病”的資源浪費現象。目前,我國各地區均存在困擾各級醫院的矛盾現象,即同一地區不同規模、級別的醫療機構,相互無序、激烈競爭有限的資源。因事關生命健康及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導致患者看病就高不就低。在“錯位擇醫”盲從心理的驅使下,基層社區醫院門可羅雀,基礎資源閑置;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療專業資源浪費。高額藥價、不合理醫療檢查屢禁不止。上述一系列因素連鎖反應,造成了所謂“看病難、看病貴”的假象。②新加坡政府制定強力有效的醫療價格調控措施,使無論是公務員還是無助的貧困階層,都有能力負擔得起基礎醫療費用,能得到基本醫療保障。劃入個人醫療保健儲蓄帳戶的資金是以個人薪金為基數,與個人工作、收入緊密相聯,可激勵職工努力工作取得更高的報酬,積累更多的醫療保健儲蓄,得到更優越的醫療待遇,使公平與效率得到很好的體現。
中國新加坡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
摘要:本文根據中新雙方國家的貿易規模、TCA、RCA和服務貿易開放度等競爭力指標因素,分析了中新兩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相比新加坡,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體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偏低,中國必須調整發展服務貿易戰略,統籌各地協作合理發展,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有利環境,大力發展中國的服務貿易,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服務貿易開放度;“一帶一路”
一、引言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和新加坡的服務貿易高速發展,雙方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也在不斷加劇,隨著全球服務貿易的高速增長,中國和新加坡都排列在亞洲的前五位。同時借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動力,中國和新加坡的服務貿易的發展獲得了史無前例的重大突破,雖然新加坡整體國家經濟的發展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把服務貿易作為國家的核心產業,但中國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最近十年內中國的服務貿易增速迅猛,因此,研究雙方國家的服務貿易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和新加坡的服務貿易現狀
(一)雙方國家服務貿易總體規模。數據來自世界統計年鑒。根據圖1顯示,中國的服務貿易的出口和進口相對新加坡來講,都低于新加坡,相對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處于總體劣勢狀態,但雙方國家都顯示出來服務貿易的進口額都大于出口額,處于貿易逆差狀態,證明雙方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在世界服務貿易發展環境中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強度較大,都需要不斷提高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尤其是中國,做為貿易大國,貨物貿易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服務貿易的發展還相對落后,需要提高高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服務行業的發展。相對中國,新加坡具有一定的優勢,該國本身最大的優勢就是服務貿易是本國的主導產業,也是比較成熟的產業,因此總體規模來講,新加坡服務貿易發展優于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二)雙方國家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率。數據來自世界統計年鑒圖2中國和新加坡進出口增長率圖2顯示雙方國家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增長率,首先該圖顯示雙方國家在2009年都出現了一個下降現象,此原因明顯的來源于國際上2008年出現的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最終導致雙方國家的服務貿易的發展跟著也大幅下降,但很快雙方國家在2010年就恢復了正常的增速,中國和新加坡在2010年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率分別達到了23%和14%,并略高于2008年的22%和13%,此現象表明,雙方國家雖然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但雙方國家的應對能力和調節能力較強,在短短一年時間就恢復了危機之前的增速,最重要的表明了雙方國家對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視程度較高。其次,該圖表明雙方國家在2006-2018年期間服務貿易增長率的不平衡,中國分別在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出現下滑的現象,而新加坡分別在2009年、2012年、2015和2017年下滑現象,尤其是新加坡在2015年下滑后,并沒有恢復正常的增長率,繼而在2017年出現再次下滑,都嚴重表明服務貿易的發展面臨國際競爭力的壓力較大,未來的發展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新加坡肅貪倡廉的主要特點
一、行之有效的公務員制度
1.新加坡公務員制度概述
新加坡人認為,政府廉潔,首先要有好的公務員制度作保證。新加坡公務員的全稱是公共服務人員,即政府部門的雇員。全部公務員分別隸屬于民事服務、司法服務和警察部隊三大部門。但在政府部門里任職的不一定都是公務員,這些非公務員包括:法定機構雇員、武裝部隊人員、警察部隊中警長以下的警員、日薪雇員和其他人員。新加坡行使政府職能的部門除公務員機構外還有法定機構。所謂法定機構是指依據國會立法成立的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實行企業化管理的政府部門。新加坡將政府職能部門分為公務員機構和法定機構是其行政制度一大特色。新加坡早在1986年制定了公務員人數“零點增長”政策,確定其公務員總人數為6萬多人,這6萬多人里減少一人才能增加一人,法定機構的設立正是為了適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變化(增加或減少)的政府職能的需要。新加坡人認為法定機構是企業化的政府部門,與公務員機構相比較,它擁有靈活的用人和收費制度,允許其按合理的工作成本收費,但必須實行“收支兩條線”,各法定機構將收費統一上交財政部,花費由政府統一撥款。法定機構的雇員同公務員待遇一樣,不論各法定機構的“貧富”,待遇同等。目前新加坡法定機構的雇員也有6萬多人。新加坡法定機構大致類似于我國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政府部門(公路局、工商局、貿易發展局等)和事業單位。有些材料上介紹新加坡公務員總人數有13萬人左右,實際上是公務員和法定機構雇員的總和。新加坡公務員的職務等級分為四級:一級——專業和管理人員級(一級之上還有特級,最高的特級公務員是政府各個部的常任秘書。政府部長以上的官員不屬于公務員序列,稱為政務官,即執政黨任命的官員);二級——執行人員級;三級——書記級;四級——辦事處輔助人員及外勤人員級。最低的四級公務員是打字員、雜工等。職務等級的晉升不是論資排輩,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從四級公務員做起,逐級晉升,而是通過對公務員能力的考核,決定其適合做第幾級公務員,然后從該級公務員的第一檔逐級升檔;若考核認為某人不適合從事上一級公務員工作,則他晉升最多只能到達其本級公務員的最高一檔。新加坡執政黨與公務員的關系較簡單,絕大部分公務員不允許參加任何政黨,只有最低一級的公務員可以參加政黨,但不能充當該政黨的活躍分子,而且一旦晉升為上一級公務員,還必須退出政黨。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政府日常工作的連貫性,不會因執政黨的更迭而發生動蕩。
2.公務員的待遇
新加坡公務員的待遇在世界各國中是較高的。內閣資政李光耀曾在報紙上對老百姓講,新加坡經濟能常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是由于有一個能干的政府,有一批精干的公務員,如果公務員不精干,經濟增長率就達不到10%。“付一流的工資,可以聘請一流的人才,國家經濟發展也是一流的,經濟增長率達到10%;付二流的工資,可以聘請二流的人才,國家經濟發展也是二流的,經濟增長率達到8%;付三流的工資,可以聘請三流的人才,國家經濟發展也是三流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問老百姓選擇哪一種方案。新加坡自1988年7月1日開始實施“靈活工資制”,確保公務員服務工資與企業工資并駕齊驅,具有同等競爭力。其特點是除了明確規定的各級各種職位底薪(基薪)和每年加薪階制外,還有不固定的收入,包括每月不固定工資部分(同企業加薪幅度相比較,企業加則公務員亦加)、年底不定額花紅(即獎金,同國家經濟發展掛鉤,數額等于公務員1~3個月的薪金,經濟發展良好則發得多,經濟發展困難則發的少),等等。新加坡人認為我們通常所講的“高薪養廉”在提法上不夠準確,他們的口號是“高薪養賢”。廉潔是每一個公務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不值得用高薪去養。新加坡大部分公務員的工資水平與企業相仿或略高一點,只有少部分高級公務員和政務官員的工資收入遠遠高于國內工資水平最高的企業(包括銀行)高級管理人員,也遠遠高于其它國家同級官員,這部分人,他們稱之為“精英”。政府有一個理念,就是要把社會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政府部門中來,而不是要他們到大企業去擔任董事長、總經理職務,要讓他們覺得只有參加政府為公眾服務,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個人價值。基于此點考慮,新加坡政府各部門的辦公大樓都是國內最好、最現代化的,也可以與大銀行相媲美,公務員去上班很有成就感。新加坡實行的中央公積金制度也很有特色。中央公積金是一項社會保障計劃,以保障就業人士的退休生活、住房和衛生保健的需要。55歲以下的人每月公積金的繳交比率是月工資額的40%,其中雇主繳納20%,雇員繳納20%。公積金分為三個戶口,普通戶口存入月工資額的30%,用于買產業、買保險、工商業投資和交學費等用途;保健儲蓄戶口存入月工資額的6%,用于生病時住院、動手術等用途;特別戶口存入月工資額的4%,用于應急、退休后養老等用途。除公積金制度外,在新加坡上層領導人和高級官員中還實行養老金制度,僅限于下列公務員:行政官員、高級警官、1986年前進入服務的第一級公務員和高級外交人員。養老金的數額約等于月工資的1/3加根據服務年限而定的退休時一次過的恩俸金。若這些上層人士被開除公職,豐厚的養老金就會被取消。在住房方面,新加坡政府在1960年成立了建屋發展局,實行“居者有其屋計劃”,由政府建造了大量的組屋,以低廉的價格賣給包括公務員在內的新加坡公民。政府組屋的價格不僅遠低于市場商品房價格,而且可以用公積金來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的最高年限也很長,以此來保證購房者的負擔不會太大。目前新加坡92%的居民擁有其自己的住房,比率為世界最高。
3.行為準則及紀律行動
不想不敢不能貪——新加坡廉政制度印象
近期,筆者參加了由山東省檢察院組織的赴新加坡《檢察制度與職務犯罪防范》培訓班,在新加坡進行了為期十四天的考察學習活動。其間,在新方承辦單位——新加坡民事服務學院的組織安排下,通過聽取新加坡高等學府的教授、前高級公務員和有關專家講課,參觀考察新加坡高等法院、警察總部、貪污調查局、監獄等司法機構,與法律界有關人士座談、交流等形式,對新加坡的社會經濟、法律制度特別是對預防、懲治職務犯罪方面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制度進行了考察學習。在整個考察過程中,新加坡政府在廉政建設方面的治國理念,對公共服務人員(國家公務員)嚴格的紀律約束、嚴肅的制度管理、嚴密的考核獎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加坡政府經過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法規和嚴格執法機構,使公務人員“不想貪、不敢貪、不能貪”,從而有效地保持了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廉潔和高效。其廉政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反貪倡廉”的氛圍使人“不想貪”
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不到700平方公里,總人口400余萬,“除了陽光和空氣,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的島國。為了生存和發展,新加坡政府始終懷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創始人、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指出:國家興旺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廉潔的政府,政府官員保持廉潔和獻身精神,是政府牢固的基礎。建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重要的治國理念。
首先,廉政建設從高層做起,政治領導人樹立典范。李光耀指出:“除污防疾,必須徹底而有秩序地從高而下。這是一條漫長、艱苦的道路,只有一批強有力并具有勇氣和廉正的道德威信的領導人才能辦到。”現任總理吳作棟也曾嚴厲地提出“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我絕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貪污。我希望所有的部長、國會議員及所有公務員都能樹立起好典范,讓其他人仿效……任何部長或國會議員若被指控通過非法途徑或貪污獲取財物,貪污調查局將立即進行調查”,充分表明了政府懲治腐敗的決心和信心。
新加坡政府通過對公務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和培養廉政觀念。專門設立了公務員學院(民事服務學院)和政治研究中心,新招聘的公務員必須首先接受訓練,新上任的公務員必須書寫本人宣誓書,在職的公務員每年也必須有一兩周的輪流進修,學習政治、法律知識和技術,不斷提高公務員的綜合素質。
政府還通過制定并嚴格地執行法律、加強輿論監督等形式,向公眾昭示政府懲治腐敗的決心和力度。新加坡政府對貪污(新加坡所稱“貪污”類似我國刑法規定的“賄賂”)絕不能容忍,這一點新加坡的公務員和民眾都非常明白,在全社會形成了明確的道德準則,使廉潔勤政不僅成為公職人員的自覺行動,而且成為民眾評價政府及其公務員的基本標準。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連續執政40余年,政局穩定,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其基本原因就是李光耀倡導的廉潔奉公和黨政領導的以身作則,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試述新加坡職業教育特色
【摘要】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而學生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呼聲最強烈、最急迫。如何真正切中改革“要害”,使職業教育具有吸引力,從而名副其實地體現“職業性”,滿足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筆者通過分析新加坡職業教育的基本特色,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新加坡;職業教育;基本特色
從整體上看,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教育歷史較短,但發展迅速,到今天已成為一個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高職與普高相銜接的“立交橋”式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它在新加坡崛起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成功地推動了新加坡的騰飛,而且積累了適合本國國情的辦學經驗。其成功之處對于解決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推動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新加坡高職教育的特點
1.教學模式情境化。80年代初,新加坡的高職教育開始借鑒德國“雙元制”的成功經驗,并注重結合本國的具體國情。新加坡大部分的企業規模不大,沒有形成規模的職業培訓中心,難以完成高質量的技能培訓工作。為解決這一矛盾,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出了具有本國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工廠”模式。“教學工廠”,就是把教學和工廠緊密結合起來,把學校按工廠模式辦,把工廠按學校模式辦,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中,使學校、企業二元合一,形成的適合現代企業和執業技術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學生置身于一個工廠的生產環境,通過生產,學到實際知識和技能。學校成為企業的科研開發中心,企業成為學校的生產、實習基地,以便更好地為企業服務,促進經濟的發展。2.教學方法翻轉化。自“慕課”、“翻轉教學”等一系列教學改革開始至今,我們早已認可了學生主體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應該如何深層次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扭轉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獨占話語權的局面呢。在新加坡的教學中,我們看到了PBL教學發的用武之地。所謂PBL教學法,即“Problem-basedLearning”,也就是“基于問題式”的教學法。PBL倡導把學習設置于復雜、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習者通過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人際交往及協作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以人為本,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的精華所在,倡導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先學會動手做,然后再慢慢弄懂其所以然。這種教學方法真正實現了以實踐為中心、專業理論課程主動服務于實踐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的重點不再是掌握知識本身,而是引導學生獲得一種自發的繼續學習的能力,一種獨立思考并帶有批判性的認識能力。3.課程設置實操化。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計劃,根據工業發展的需要制定,從而培養出的應用技能型人才滿足市場的要求。在課程的安排上,第一年為基礎課,讓學生掌握寬廣的從業理論和基礎知識;第二年是專業課,讓學生進行基礎技能訓練;第三年,學生依自選專業方向進入有關“工業項目組”進行實際生產操作。“工業項目組”實際上就是由某個或某些社會上的生產廠家與學校聯合建立的生產車間。學校從生產廠家承攬工業項目,生產廠家已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學校裝備一個和實際工廠完全一樣的生產車間,學生在老師和師傅或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訓練,進入實際生產操作。可見,新加坡高職教育中的課程體系更加關注于塑造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術能力。學生在就業前,就已經熟練掌握工作崗位的專項技術,同時具備一定的職業素質和能力。
二、對平日教學工作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