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務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0:51: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公共服務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理論研究論文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NewPublic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NewPublic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于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于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范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并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并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p>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1)新公共服務呼吁維護公共利益,“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并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務理論探究論文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NewPublic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NewPublic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于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于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范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并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并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p>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1)新公共服務呼吁維護公共利益,“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并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務理論探究論文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NewPublic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NewPublic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于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于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范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并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并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p>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1)新公共服務呼吁維護公共利益,“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并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務理論探討論文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NewPublic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NewPublic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于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于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范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并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并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p>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1)新公共服務呼吁維護公共利益,“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并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超越與困惑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NewPublic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NewPublic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于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于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范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并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并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p>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1)新公共服務呼吁維護公共利益,“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并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論文:試論公共服務型政府工作思想與方法創新

摘要探討了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如何樹立新的政府工作思想與實現工作方法的創新。樹立新的政府工作思想包括: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實現政府工作基本觀念創新;堅持“全面”、“協調”發展,塑造新時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點;重視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政府工作注入新的內涵。實現政府工作方法的創新主要分析了矛盾分析法和系統辯證法的特點,以及“以面帶點”和“以點促面”的新政府工作特點。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政府轉型工作思想工作方法

1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新的政府工作思想

新時期政府工作改革和創新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進而將科學發展觀的哲學精神與現實的政府工作實踐相結合,形成有中國特色政府工作思想,推動新時期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創新。

1.1樹立“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實現政府工作基本觀念創新

實現新時期政府工作創新涉及多層次、多方面的問題,既涉及到觀念層面,又涉及到政府職能,還涉及到政府與社會關系定位等問題?!耙匀藶楸尽敝匾枷氲奶岢鰹檎ぷ鲃撔掠^念問題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查看全文

建立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管理制度

長期以來,由于“重工輕農”或“重城輕鄉”的思想,我國在公共服務方面一直實行城鄉分割的“兩種制度”,導致了農村公共服務嚴重不足,城鄉居民在公共服務方面差距懸殊。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到2020年要實現“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边@段表述對建立中國特色的城鄉管理體系,尤其是公共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城鄉社會公共服務是一項十分艱巨和復雜的系統lT程,門類很多,既包括基本民生方面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也包括公共安全方面的社會安全、消費安全、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在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既要強化重點,又要兼顧全面,分階段、有重點、按步驟地逐步建立起重點突出、門類齊全、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是“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隨著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落實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進一步推進.“十二五”時期繼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建設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1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

1.1國外對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的研究

在國外。關于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管理體系的研究并不多。l9世紀后半葉,德國社會政策學派的代納(Wagner)初步提出了公共服務的概念l_。美國教授湯瑪斯伯尼斯頓研究了農村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財政問題.指出在農村和城市實施不同的教育、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產生城鄉差距和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原因[21。Knight等認為戶籍制度賦予了城市居民在住房、醫療、養老及教育等方面的利益,勞動力的流動依然難以緩解城鄉收人差距。Carter研究認為,城市傾向政策由于部門傾斜的收入轉移以及在健康、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不均等,都將對未來的經濟增長不利網。

1.2國內對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的研究

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朱米均等[41提出以采用私人部門管理的理論、方法及技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務質量為特征。關于新公共服務理論。馬英l5}認為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對公共管理學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和建立的。關于治理理論。李軍鵬[61認為,應著重研究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方式與體制,主張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的公共管理模式.主張各種公共的和私人的機構與政府一道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馬國芳等【提出了關于社會公共服務新趨勢理論,認為政府理念應企業化,引進績效目標管理。覃俊波等(2008)提出了關于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第i條道路”理論。田自學1、陸明遠19]等學者也分別提出社會公共服務管理職能問題、體制機制創新趨勢理論。關于城鄉公共服務統籌供給問題。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組㈣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務制度的安排后,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見。姜巖等…]指出從城市偏向政策向城鄉關系平等和兩個部門均衡發展轉變關鍵點在于農民人數的大幅度減少以及城市居民占人口比重的提高。

查看全文

體育公共服務概念的對比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進行分析,對“體育公共服務”和“公共體育服務”兩個概念進行了對比分析,認為體育公共服務這一概念的提法更加的合理,指出了“體育公共服務”的立足點應該是大眾對體育需求,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公共服務的利益為導向,兼顧公平,最終實現體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最后通過分析比較,認為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應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基礎上實現供給途徑的多元化。

關鍵詞:體育公共服務;公共體育服務;主體

1.引言

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是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發展的必經階段,其發展程度的好壞也是判斷一個國家體育發展的真正水平,近年來對體育公共服務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是仍然有些問題,特別是關于其本身概念的界定需要我們進行重新的認識。

2.“體育公共服務”概念的形成與發展追溯

在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理論概念的探討中,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應是我們首先要探討的,“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固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思維形態”[1]。從這個最本質的層面上來說,概念是對一個事物的高度概括,是對事物屬性的最本質的反應。同時,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辯證運動,概念必須是辯證的,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特殊性與普遍性、抽象性與具體性的辯證統一[2]。“體育公共服務”的提法,查到的最早文獻是出現在2002年10月[3]。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將提供“公共服務”作為政府職能之一。在這種公共服務核心價值理念的推動下,拉開了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序幕,體育行政改革也不例外。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劉鵬同志在《財富》全球論壇進行的主題演講以及2005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中多次提到“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4]。但此時的“體育公共服務”尚是一個未被明晰的概念。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體育公共服務”開始為學術界所關注。2008年9月,國家主席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要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公共服務”?!绑w育公共服務”的概念至此有了雛形,但其概念并非到此為止,因為“概念總是隨著人的實踐和認識的發展,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5]。但是隨著人們對公共服務的認識不斷的加深,對公共服務的本身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在實踐中有了新的認識,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對體育領域公共服務的概念的辨析,“體育公共服務”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必將隨之發生改變。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務下大學圖書館服務構建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一場稱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運動,并不到十年時間里迅速擴展到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當新公共管理理論在世界的發展熱潮逐漸進人平穩降落階段時,美國著名行政學家登哈特夫婦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缺陷的反思、批判基礎上,構建出了一種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論一新公共服務理論,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別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觀點,為進入知識社會以來多國實施的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支撐,由此,新公共服務理論開始被更多的民眾和服務機構關注和應用。對以服務為存在價值之一的我國圖書館來說,進入新世紀以來,圖書館服務理念、圖書館核心價值等理論研究風起云涌,但縱觀十年來的研究熱潮,歸根結底都是對圖書館服務的研究,如提升服務質量、升華服務理念、延伸服務范圍、革新服務技術等,因此,在圖書館服務建設上引進為服務型政府提供了理論支撐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無疑將為未來的圖書館服務建設開拓一個全新視角。本文在對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生背景、核心理念、與圖書館核心理念的契合概述基礎上,重點對新公共服務理論帶給高校圖書館的啟示和新公共服務理論語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建設途徑進行了分析。

1新公共服務理論概述

1.1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生背景

新公共服務理論盡管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產生也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動因。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共部門改革的實踐中與新公共管理理論運動在取得一定成功后遇到挑戰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公民權利的概念得到了社會的極大重視,政治的焦點聚焦到了如何實現公民民主權利的問題上來,各國政府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以促進民主政治的進一步發展。而以效率為主要追求目標的新公共管理理論顯然不能解決如何充分實現公民權的問題,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論進行闡釋,于是登哈特夫婦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理想反思與替代觀點整理基礎上,形成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理論和模式。

1.2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理念

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用一種基于公民權、民主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新模式來代替之前基于經濟理論和自我利益的主導行政模式,并為更適合當代公民社會發展和公共管理的實踐需要,提倡公共服務以公民對話協商和公共利益為基礎。由于新公共服務理論來源于民主公民權理論、社區與公民社會理論、組織人本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四個方面,并將公共服務與公民權、民主結合,因而使得人們在公共服務的范疇內重新審視公共服務的公共性與多元性。新公共服務理論還認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組織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應該集中于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他們的工作重點既不應該是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應該為其劃漿,而應該是建立一些明顯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應力的公共機構。也就是說,根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公共服務應該把政策制定同服務提供分開,將公民置于整個治理的中心,強調政府治理角色的轉變與公共服務價值的提升,是一種基于公民權、民主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新型公共服務模式。根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其核心觀點主要有七項核心主張:(1)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2)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門追求的目標而非副產品;(3)公共權力屬于全體公民而不僅僅是行政官員;(4)思考要有戰略性,行動要有民主性;(5)責任不是單一的;(6)服務而不是掌舵;(7)重視人,不只重視生產率。

查看全文

服務型政府研究論文

一、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公共管理理論依據

倡導服務型政府,樹立服務行政理念,是由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為馬克思所首創,并在以后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得到發展和體現。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統治工具——國家的時候就指出它是“集中化的組織起來的竊居社會主人地位而不是充當社會公仆的政府權力”,因此,當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之后,目標就是建立切實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人民為著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會生活”,政府內部必須“以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來代替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1]而最早提出服務行政概念的,是德國學者厄斯特·福斯多夫。在《作為服務主體的行政》一文中,福氏認為,自由人權思想、個人主義、私法自治以及契約自由這些觀念都已經過時,是令人無法忍受的過去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再依賴于傳統的基本人權,而是依賴于新的人權經濟上的分享權。已由個人照顧自己的“自力負責”,轉變為由社會力量來解決的“團體負責”,進而發展為由黨和國家政治力量提供個人生存保障的“政治負責”,由此提出了服務行政。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出現了政府財政危機、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形象受損等情況,政府改革呼聲日隆。在公共選擇理論、委托理論以及治理理論的支持下,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各主要發達國家掀起了政府改革運動,即新公共管理運動。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公共服務的社會化導向,而在隨后發展起來的新公共服務理論則更加強調和突出以公民為本位的政府運作模式。作為解決政府“合法性危機”的唯一出路,新公共服務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權利、民主程序、公平和民主、回應性等理念,強調“公民優先”,在此基礎上明確區分了“顧客滿意”原則與“公民滿意”原則,表達了一種對民主價值的全新關注。正如登哈特所強調的:“與新公共管理(它建立在諸如個人利益最大化之類經濟觀念上)不同,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之上的。”

借鑒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理論與實踐,我們能看出這些理論為政府改革提供了一個更寬的分析視角,它們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同時,更重視從經濟學視角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將公共部門的管理主體擴大到除政府以外的各種非政府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甚至私營部門,甚至還主張將當代私營部門管理領域所發展起來的許多理論、原則、方法和技術引入公共部門管理,大大拓展了研究領域,為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更為廣闊的思路。

二、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有益啟示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英國、美國和新西蘭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掀起了政府改革運動,即新公共管理運動,其改革的基本主線是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