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務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0:48: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公共服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公共服務

創新推進公共服務研究

為了深入思考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模式與路徑選擇問題,我們對惠南個案進行了實地調研。政府“實事工程”采取“民主點菜”的方式,這是上海惠南鎮以基層民主機制創新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所進行的有益嘗試,它對我國地方政府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具有非常典型的借鑒意義。

一、什么是“民主點菜”的惠南模式

在我國,“實事工程”通常是指各級政府為廣大百姓提供的具體公共服務項目,涉及廣大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類公共物品,既包括醫療、保障、教育、就業等民生大事,也有道路、公廁建設等具體項目。各級政府每年都要為轄區居民辦幾件“實事工程”項目,這是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以往政府部門在操作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以及思想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大多采取由政府直接設定項目的方式,而較少采取自下而上由居民提議的民主方式。在確定項目過程中,雖然有的也向群眾征求意見,主觀上也有為百姓辦實事的愿望,但由于操作失當以及政府與百姓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實事工程”項目常常事倍功半。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惠南鎮政府調整思路,通過把民主機制引入“實事工程”,使百姓真正認同政府所做的實事。基層人大代表與群眾的聯系較多,怎樣才能發揮鎮人大主席團在當中的作用,怎樣使政府、人大、民眾在推行“實事工程”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惠南鎮在實踐過程中探索了一條新路,即采取“民主點菜”的方式,激活民主機制在“實事工程”中所應發揮的作用。來自百姓的實事工程“菜單”,經過人大代表投票表決,在財力許可的范圍內,得票多的前幾項工程,便成為政府要上的“實事工程”項目,并由人大代表和群眾監督“實事工程”的實施。

“民主點菜”的運行方法主要是:(1)每年10月中旬開始,由鎮人大與鎮政府、居(村)民委員會通過座談會、調查等方式向群眾征集下一年度政府該辦的“實事工程”建議;(2)鎮政府進行信息歸類、匯總,并根據財政狀況,初步擬定下一年度“實事工程”預算草案,即“菜單”;(3)將初步擬訂的草案提交年底召開的鎮人代會進行票決,由人大代表選擇確定需要實施的實事工程項目,同時向社會公開。并由鎮政府負責組織實施;(4)在實施過程中,鎮人大主席、副主席組織人大代表視察工程進展,監督工程的實施;(5)年度實事工程完成后,接受人大代表的視察和測評;(6)鎮政府在次年人代會上作專項工作報告。

二、惠南“民主點菜”模式的起源及發展

上海市南匯區的惠南鎮,地處上海市東南部,位于長江和錢塘江的交匯處,北枕浦東國際機場,南連洋山國際深水港,距市中心42公里,面積65平方公里,人口25萬,29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良好的區位優勢為其蓬勃的發展創造的條件。這里,屬于改革的前沿區域,經濟條件優越,社會發展態勢比較好。當然,惠南鎮政府也同樣面臨著許多鄉鎮政府所遇到共同難題,比如,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繁重的工作壓力,短缺的公共物品,不確定的干群關系,等等。不過,惠南鎮的財政狀況相對較好,政府改革創新的意識較強,社會相對比較穩定,惠南鎮還被上海市南匯區確定為綜合改革試點的重點鄉鎮之一,這些都給惠南探索基層民主改革提供了動力;同時,與其它地方相比,這里老百姓的法律與權利意識相對較強,改革的自覺意識和參與意識、配合意識相對比較好,為惠南進行基層民主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群眾基礎。

查看全文

新公共監管和新公共服務對比

1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新公共管理認為,那些已經和正在為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

2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

其次,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由此而重視賦予“一線經理和管理人員”(即中低級文官)以職、權、責,如在計劃和預算上,重視組織的戰略目標和長期計劃,強調對預算的“總量”控制,給一線經理在資源配置、人員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權,以適應變化不定的外部環境和公眾不斷變化的需求。

第三,與上一點緊密相聯,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即主要通過法規、制度控制),而實現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示標(performanceindicator)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由此而產生了所謂的三E,即經濟(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變量。

查看全文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的整合

摘要:為應對官僚制在新時代的種種弊端,西方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政府改革,即“新公共管理”運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對于這場活動的質疑從未停止過;新公共服務這一新的管理范式的出現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新公共管理,它是對新公共服務的揚棄,而不是絕對的否認。當然,對于新公共服務的未來也是充滿爭議的,將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從一個整合視角出發,或許會為公共管理提供一個有益的方向。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整合

一、新公共管理

20世紀中后期,西方世界各國深受凱恩斯主義理論影響,政府干預加劇,政府職能大大加強。但是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與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之前的政府管理體制難以應對:行政職能的擴展,政府也隨之膨脹,機構冗余;官僚主義在政府部門蔓延,行政效率嚴重受到制約;政府財政赤字嚴重,難以保證公共服務質量,公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日益增加;這些危機嚴重挑戰著西方政府的地位。為應對這些危機,西方國家掀起了一系列的政府改革浪潮,即“新公共管理”運動。它主張采用私營機構的管理技術與方法,以職業化管理,分權,小型化為手段,并以效率、效益、經濟為結果導向的政府管理模式。在這一政府改革運動中,西方各國政府行政效率確實是有了相應的提高,并且在社會管理方面也有了質的改變,相應的緩解了民眾對政府的質疑危機。第一,通過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市場化服務手段引入政府,使得經濟活動脫離了政府的直接控制,在競爭機制下,政府活動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有所提高。第二,通過政府機構重組來有效應對僵化無效率的科層制管理。盡管科層制曾在公共管理重發揮過巨大作用,但是在變化迅速、競爭激烈、信息知識密集的時代,它嚴重阻礙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因而,建立精簡、高效、合理的政府機構是勢在必行的策略。第三,精簡程序,改進管理方式。通過精簡程序、縮小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廢除時效過時的條例、合并重復審批程序和審批制度、簡化申報程序和審批手段、發展電子政務等做法來改進公共管理方式。同時對于舊的政府管理模式,人事行政模式通過合同雇傭、與技術機構合作有力沖擊著公務員終身責任制,更加突出了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然而,對新公共管理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首先,新公共管理體現了對市場機制的熱崇,私營企業管理方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共部門的公共屬性,畢竟政府的運營是無法完全照搬企業的管理模式,效率與結果畢竟不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標。其次,政府的公共產品與公共產出是在事實上是很難量化的,總是想要將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與公民需求強制性的以數值表示出,難免會產生些許偏差,反而不利于政府的綜合協調管理。最后,新公共管理的各種具體措施受到質疑。分權能夠提高部門的靈活性,但容易造成本位主義,嚴重阻礙政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私有化能夠有效提升政府部門的競爭力,但是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地方極易產生尋租現象,導致資源不必要的浪費;結果導向能夠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但是如何與公平、公正有效結合還是未知數;放松規制增加了部門的靈活性,但也帶來了管理真空地帶,而這一地帶無論是公共基礎還是法律機制可能都不夠完善,反而是帶來了新的問題;分散化的做法,使得協調工作難以開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小政府”并不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最佳目標,“好政府”才是公共行政的不懈追求。對新公共管理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是作為一種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它確實為之前的政府管理困境提出了些頗具建設性的舉措,同時也為之后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研究方向。

二、新公共服務

以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美國公共行政學者基于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反思,以及在新公共管理實踐中所遇到的種種質疑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新公共服務的主要觀點。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探析

摘要: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公共行政

1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新公共管理認為,那些已經和正在為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

2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

查看全文

公共服務創新事業單位革新思索

公共服務市場化一直是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引起很多爭議的問題。事業單位改革的起點是打破行政壟斷,逐步推行市場機制;改革的目的是在市場化進程中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一些關于醫療衛生改革、教育產業化的激烈論爭,都是圍繞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如何市場化展開的。因此,回顧事業單位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探討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內涵和策略,對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事業單位改革的市場化與服務性

事業單位的改革一度迷失于市場化與公共服務之間。它從市場化進程開始到公共服務本質的回歸,乃是我國從注重效率到更加注重公平這一改革基本脈絡的反映。

1.公共服務的選擇

事業單位存在的意義就在于社會公益性。因此,事業單位無論怎樣改革,公益性,也就是公共服務的組織屬性都不能改變。近年來政府允許一部分事業單位收取一定的合理的成本費用,但一些單位隨意擴大收費范圍,提高收費標準,過于看重經濟利益和部門利益,這必然會侵蝕公共服務的公平性。

200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課題組得出了“醫改不成功”的研究結論,并指出現在醫療衛生體制出現過度商業化傾向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2006年,我國推行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改革,開始分年度、分地區逐步地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并鞏固和完善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2008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說明,無論是教育改革、還是醫療改革,回歸“公益性”成為走出改革困境破題之選。

查看全文

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公共服務分析

公共服務主要通過社會工程建設和組織公益活動等方式服務社會,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公共服務必須進行相應創新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服務品質提升需求。公共服務和人力資源管理有著一定共通性,在實際工作中很大程度依賴于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開展,因此,要實現公共服務創新就應當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創新,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在思路和實踐上的創新與提升。

一、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特征

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人力資源管理進而成為社會大眾和大小企業關注的重點。人力資源管理有其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人力資源管理缺乏獨立性,其存在必須建立在公司、企業和單位等產生的基礎上,有了人力資源載體才會有人力資源管理;其次,人力資源管理有一定的自發性。人力資源管理是針對人力資源進行的管理行為,只要有人的集中就會有不同程度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在顯著功利驅使下、在人的思維和智慧作用下最終出現了基于某種目的的管理行為;再次,人力資源管理有著空間性,不同地區具備的條件不同,區域性差異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不同;最后,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力資源管理因時代背景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也會有一定差別,體現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時間性。

二、人力資源管理創新與公共服務創新的聯系

人力資源管理是對人力資源進行統一、科學的管理,有效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公共服務是建立在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基礎上的服務過程,服務者服務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共服務質量的好壞,而服務者服務效率的發揮則與人力資源管理有重要關聯。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和公共服務兩者均涉及到對人的思維、行動的分析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可應用于公共服務當中。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是對現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缺陷進行有效改善,公共服務創新則是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為目的,以期在社會和時代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提高公共服務中人與人交流質量和理解度,達到公共服務品質的有效提升。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應用在公共服務創新中,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優勢,在公共服務創新中起到巨大作用。

三、人力資源管理在公共服務中的不足

查看全文

廣播電視農村公共服務創新與傳播

縣級廣播電視農村公共服務創新的必要性

公共服務理論最早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從國家職責與社會保障體制的考量、公共服務思想中應運而生。公共服務的概念有“職能說”“目的說”“產品說”“行為說”等不同的種類。總而言之,公共服務將公共利益和共同價值觀放在首位,具有促進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以及國民思想進步的功能。縣級媒體融合時代,創新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不僅滿足農民獲取多樣化信息的基本要求,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作為一種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廣播電視在屬性上具有媒介渠道分發和大眾文化傳播的獨特性,既有公共職能的體現,也包含文化價值觀的傳輸。我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由各級政府部門參與監管與建設,是一種職能上的界定,更加側重于自上而下的以內容與傳輸為目的的公共服務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核心在于均等化。不同于發達城市的多樣傳輸渠道,在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媒介種類單一,農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多數廣播電視節目受眾定位忽略了農民的需求,信息獲取的不對稱導致城鄉之間知識鴻溝日益加劇。作為最基層的輿論陣地,國家意識形態的前沿崗哨,縣級媒體進行資源整合,壯大隊伍,積極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

縣級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經典案例分析

在政府的大力發展下,我國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事業蓬勃發展,結合多種平臺,為農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公共服務。浙江省長興、青田等縣級廣播電視在優化農村公共服務模式創新中提供了樣本與典范。(一)長興集團“新聞政務服務”一條龍。2011年4月,長興縣委縣政府對長興媒體資源進行全面整合,組建了長興傳媒集團,歷經八年的探索實踐,已經形成全面的現代傳播體系,是國內縣級融媒體建設的典范。長興傳媒集團分析傳媒生態環境,搶先占據移動平臺,組合融媒體、政務、服務、產業等多個方面,以中央廚房建設為核心,組建指揮調度中心,通過多平臺的互聯互通,實現新聞策采編播一體化流程,多渠道分發多屏聯動,形成技術、內容、渠道多方位的深度融合。其中,“掌上長興”App在聚合新聞資訊的同時,還提供了政務辦理和生活便利服務,其中包括線上購物、生活繳費、交管服務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設施輔助功能,真正實現了“手機在手,全城我走”的公共服務目標。長興傳媒集團在運營自有公眾號的同時,還扶持鄉鎮部門公眾號操作,致力于提高鄉鎮網絡工作平臺的運營水平。與鄉鎮部門合作互動,以本土特色為著力點,整合資源,對當地的農事節慶等活動進行包裝策劃,聯手知名媒體全程記錄直播、對外宣傳,在舉辦活動的同時融合品牌營銷,打破鄉鎮媒體資源孤島的封閉信息體系,擴大當地的新聞影響力。舉辦大型活動的同時兼顧中小型活動,聚焦民意、結合民生,為廣大鄉鎮居民謀求福利。(二)溫州廣電“應急廣播服務”一體化。應急廣播體系是國家應急體系和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災情發生時,應急廣播動態報道和實時互動能夠讓居民隨時了解災情狀況,避險自救。在災情的善后處理工作上,也能及時進行部署,有助于穩定群眾情緒。在遭遇公共危機時,應急廣播體系是穩定社會、積極辟謠、動員組織力量的重要工具。此外,村民們可以通過廣播了解國家政策、學習農業知識與新技術,開闊思維,提高眼界。溫州交通廣播作為溫州市的應急廣播,堅持“動態廣播,服務媒體”的理念,直接對接溫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市公安局等黨政事業單位,聯合企業、社會應急救援資源提供權威的信息播報和應對策略。溫州交通廣播微信公眾號在實現用戶多渠道、定制化,音視結合在線收聽廣播的同時,增設了“高速路況”板塊,用戶發送具體路名便可即時了解路況,還有語音和文字兩種播報方式,方便用戶自主選擇。“空中車管所”板塊,每周一至周五都有車管所警官在線解答群眾車輛管理等問題。“幫幫就靈1039”板塊已經成為溫州市民維權、投訴、咨詢的重要渠道。此外,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成立了溫州廣電市民義工團,由溫州交通廣播承辦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環保、募捐、醫療服務、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動,榮獲首屆全國交通廣播年度十大公益活動,成為溫州市公益活動的金字招牌。(三)青田融媒一站式“同頻共振服務”。作為浙江首個省縣合作的融媒體中心,青田傳媒集團融媒體中心依靠“中國藍云”技術平臺和人力支持,形成省市縣三級媒體“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的深度融合。省縣媒體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借力發展,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約成本、服務群眾。在浙江廣電“中國藍新聞”App上點擊“藍媒號”可以直接觀看、訂閱青田縣的新聞資訊,省級媒體平臺的宣傳作用也為青田縣提升了知名度。依靠省級媒體平臺,市縣級媒體資源高度整合,實現了轉型升級的跨越發展。在浙江廣電集團的技術支持下,青田傳媒集團打造了本地公共服務和公共信息的交換樞紐——“青田視界”客戶端。App內有看電視、聽廣播、早播報、讀報紙、微矩陣等多種獲取資訊的方式,方便群眾以多樣化的形式隨時隨地了解新聞。同時開設“青田問政直通車”板塊,居民可通過網絡平臺對政府的工作發表意見、提出建議,還可以隨時觀看受理進程和回復動態。并且設立了行政部門回復排行榜、未回復排行榜、滿意度排行榜,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青田爆料”板塊使得“公民記者”可以利用已有的移動設備實時進行新聞線索的采集與傳送,廣播電視機構則以把關人的身份對上傳素材進行審核與傳播,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工作人員的效率。

縣級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發展路徑

農村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廣播電視節目缺乏公共意識,導致廣播電視覆蓋面不夠,使得農民需求與節目服務質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現提出優化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四點建議。(一)發揮政府調控職能,利用多種手段推動農村廣播電視的覆蓋。大力建設農村廣播電視事業,是促進和完善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舉措。黨和政府職能部門要確保其主導性的中心地位,從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前瞻視野來引導和服務好人民群眾,把基層群眾的需求與政府部門的職能相結合,打通基層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加大資金投入,確保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供給方向,提高農民福利。結合傳統基礎設施體系,充分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實現城市與鄉村同步發展。(二)廣泛利用社會力量參與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建設。簡政放權,通過委托或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有助于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鼓勵社會資本的參與也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實現利益收獲和品牌推廣的雙贏效果。社會力量的參與更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優化產品內容,能有效規避上級職能部門體制機制滯后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同時能改變政府職能部門對廣播電視機構約束式的管理體制,促進廣播電視機構的市場化、集團化轉變,盤活資本。(三)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縣級融媒體的主體是廣播電視。我們要大力培養并引進新型融媒體專業人才,深入基層扎根縣域,解決農村地區融媒體特別是農村廣播電視人才匱乏的困境。城鄉差異最明顯的就是資源分配的多寡,也是城鄉融媒體發展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黨和政府部門要牽頭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鼓勵高素質人才和相關專業大學生到縣級融媒體工作,帶動基層融媒體工作的正常運作。黨委和政府部門應當積極作為,通過特聘高級人才、專家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或實行交換人才政策,保障縣域融媒體掌握最新技術,了解最新動態。(四)因地制宜促進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區域協同發展。發揮縣級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職責,應認清東西部地區及城鄉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受眾文化知識水平等各方面的差異,關照不同區域位置受眾需求的獨特性。以免向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村地區受眾傳遞政府官方話語以及精英文化等信息時,出現晦澀難懂的詞句造成農村居民在“解碼”過程中的理解障礙,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使得原本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務本末倒置。所以,應結合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新聞信息的采集與分發、政務服務功能的延伸與完善,更好地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如面對農村地區,可運用大數據、算法等新技術進行用戶信息消費習慣的采集,根據不同村民的需求種植養殖、土地政策、農作物市場情況、農村電子商務等相關信息。

查看全文

我國教育公共服務創新論文

[摘要]教育公共服務是伴隨著現代學校和公共教育制度的發展及現代政府主要職能逐步轉向公共服務而出現的。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公共性服務職能的加強,作為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內容之一的教育公共服務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和構建:把教育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實現教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完善教育公共服務的監管和評價體制。

[關鍵詞]教育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政府職責

公共服務是指政府、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對公共事務的處理而產生的公共物品。政府公共服務分為維護性公共服務和社會性公共服務,教育公共服務是社會性公共服務的一部分。

一、教育公共服務的意蘊與特性

教育公共服務是指在教育領域提供的公共服務,即是由法律授權的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及其他企業單位,在教育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它以滿足廣大公民(包括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等)及其組織特定的教育需求為宗旨,以教育公平為導向,對公共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為社會培養人才、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社會生產與供給過程。日

教育公共服務是伴隨著現代學校和公共教育制度的發展及現代政府主要職能逐步轉向公共服務而出現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是一種特權,只有統治者和社會上層才有權接受教育,即使有一些普通家庭有教育現象和教育行為出現,那也只是私人的事。產業革命的到來改變了這一狀況。產業革命帶來的工業發展,要求廣大勞動群眾必須接受一定的教育,成為合格的勞動者。這一實際需求直接促進了資本主義政府對教育的投資、組織和管理,隨后以政府投資和實行義務初等教育為內容的近代公共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但為了適應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的需要,公共教育在全世界蓬勃發展,各國政府都不斷努力完善公共教育制度,“伴隨著教育權力由家庭轉向社會、國家,教育便開始從家庭私人領域的活動變成國家公共領域的事務”。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超越與困惑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NewPublic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NewPublic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于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于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范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并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并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1)新公共服務呼吁維護公共利益,“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并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查看全文

建立適應新時期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看,發展理念經歷了由物質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進入發展型社會的新階段,人們從滿足基本生存為主轉向追求自身發展為主,人的自身發展更直接地表現為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從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構成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快速變

化的客觀背景

新階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對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設。應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也帶來某些壓力。需要強調的是,基本公共服務除了對于人的發展具有本體性的基礎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是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構成新時期改革的重要動力來源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實現了發展階段的歷史性跨越,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我概括為由“生存型社會”開始步入“發展型社會”。中國發展階段的這一提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活力,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矛盾與挑戰。當前,改革發展呈現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征,與這一轉變有很大的關系。其中,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已成為新時期新階段的突出矛盾。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有關政策,把加強公共服務、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施政方針。但就此問題,目前各方面的認識并不一致。為此,面對發展階段的變化,十分有必要就新時期的基本公共服務作出分析判斷。

(一)全社會公共需求呈現全面快速增長的客觀趨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