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運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11:50: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村運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考察韓國新村運動報告
韓國的新村運動在推動韓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肯定與好評。那么,新村運動的經驗到底是什么?我們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應當如何借鑒這些經驗?結合這些問題,4月16日至20日,我們膠南市赴韓國學習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全體成員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韓國中央研修院、農村振興廳、農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羅超市就新村運動情況進行了理論學習和實地考察,并與有關的教授學者結合中國現狀進行了討論,現將有關學習情況及對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認識體會報告如下。
一、韓國新村運動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問題
(一)新農村開始的背景。韓國新村運動起源于農民自己的創造。在上世紀50、60年代,韓國因南北戰爭和秩序混亂等原因,經濟發展處于癱瘓狀態,人均GDP不足100美元,農村人口占到80%。直到70年代,韓國農村80%的農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農戶點的是煤油燈,一些群眾吃不飽,甚至于靠草根來維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貧窮的的國家之一。在60年代遇到大災之后,一些村子的群眾為了過好日子,自發組織起來維修通往鄉村的公路。當時的總統樸正熙在視察工作中發現這些典型后,產生了開展新鄉村運動的想法。開始時由政府向全國3.2萬個村子每村發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有一半的村莊利用這些水泥集體整修了村莊、房屋、灶臺、水井等,還有的村莊將水泥分給了各家各戶,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費,政府在檢查的基礎上,對做得好的村子增發了500袋水泥和1噸鋼筋。政府通過差別支援,倡導自立精神,幫助窮困村的群眾向富裕村發展,促進了新村運動的全面開展。當過小學老師的樸正熙總統親自將“勤勉、自助、協同”確立為新村運動精神,并且譜寫了《新村之歌》。歌中唱到:“清晨鐘聲響起來,新的一天開始了。你我咱們快起來,建設我們的新村。美好家園咱新村,以我們力量造起來。”還設計制作了有三片綠色葉子、黃色背景的新村運動旗幟和徽章,有新村指導者標志服裝。就這樣,全國上下唱著《新村之歌》,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新村運動。通過改善環境,傳授技術,增加收入,讓廣大群眾看到了希望。隨后,他們將新村運動向城市、工廠延伸,動員了全國上下的強大力量,終于創造了“漢江奇跡”,讓韓國和香港、臺灣、新加坡一起成為亞洲“四小龍”。
(二)主要做法。韓國新村運動是以精神開發促進經濟開發的運動;是民官合作、農工并行的運動;是以培養新精神、改善環境、增加收入為課題,以農民、指導者、公務員為主題、以新村教育、宣傳、事業管理評價為戰略的運動。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是以精神改革、環境改善和所得增大為核心。在新村運動開始的時候,韓國采取的是全面平均扶持的辦法,給每個村子發放335袋水泥,要求只能用于公益事業。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村子使用合理,收效明顯。經過調查,發現這些村子的群眾有良好的協作精神,有一個良好的指導者,關鍵是勤勉、自助、協作。于是他們從振奮民眾精神入手,宣傳貧窮不能怪老祖宗的思想觀念,號召大家自力更生、協同一致過好日子。新村運動因此也被稱為“過好日子的運動”。勤勉、自助、協作的繁體字中,有6個“力”字,就是說過好日子要靠自己努力。時至今日,象征新村精神的新村運動旗幟仍然在一些企業、機關懸掛,目的就在于激勵大家,振奮民族精神。在此基礎上,實施一系列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生產環境的公益項目。因地制宜地扶持農民發展生產,拓展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目前農民收入中一半來源于非農產業。在農民冬閑的時候,把整個河川等項目承包給農民,增加他們的收入。
二是以農民為主體,注重發揮新村指導者和政府公務員的推動作用。一切以農民為主體,這是韓國新村運動始終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在項目實施方向選擇和確定上,由新村指導者召集村民大會,在村干部和政府公務員的協助下,開展新村建設。韓國的村長(他們叫里長)由村民選舉產生,屬于半公務員性質,有一定的報酬。新村指導者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或者發展生產中的先進典型人物擔任,他們沒有報酬,但是在乘車、就醫、子女上學等方面有優惠政策,特別是每年政府都要召開新村指導者大會,對優秀指導者進行高規格的表彰獎勵,頒發國家級的勛章,在各地作報告介紹自己的事跡,對特別優秀的還可以聘任為各級公務員。對公務員要求更加嚴格,每村確定一名公務員,要求至少每周到村里去兩次,對他們深入鄉村的情況,詳細記錄,每周由民眾進行評價,年終進行考核,好的進行獎勵,并把業績作為錄用、晉升的主要依據,在公務員考試中也有新村運動的內容。對領導新村運動中成績突出的公務員,升級考試中有加分政策。這樣,農民、新村指導者、公務員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推動新村運動的強大動力,促進了新村運動的快速開展。
新村運動與農民權利
一、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選舉權:新村運動發起時機及推進模式的決定因素
從表面上來看,新村運動的發動是為了加快現代化進程。朝鮮戰爭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由于“南農北工”的經濟格局3和“國父”李承晚“先統一、后建設,不統一、不建設”4的方針,韓國現代化速度非常緩慢。樸正熙發動政變上臺后提出了“先建設、后統一”的方針5,“現代化”取代了“反共”并統帥一切,6經濟發展成了政府的首要目標。樸正熙想以此改善軍事政權的合法性,他常說,“除非讓人民看到成績,否則人民是不會合作的。”7為此,必須要大幅調整既有的農業政策,這似乎是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實現趕超的共同經驗:在進入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為主的現代化初期,農業必須要對經濟成長做出很大貢獻,為使傳統農業能生產工業化所需的大量盈余,它的結構和內容都要改變。8最初,樸正熙采取了犧牲農民發展工業的高速現代化政策。對此,時任總統秘書室長的金正濂先生也直言不諱地予以承認。9農民利益最大的犧牲表現在糧食的低價收購上,政府的收購價格幾乎每年都低于市場價格,以便給城市工人提供低價食品,提高工業利潤和資金積累。10但這種做法被指責為背叛了1963年“農業第一”的口號,11他看起來并不像自我標榜的“農民之子”那樣關心農民。
真正促使樸正熙以農民利益為出發點發動新村運動的因素是農民的選票。盡管樸正熙是依靠軍事政變上臺的,但當時韓國的政治氣候并不適合獨裁統治。他在軍事政變時只是一個陸軍少將,在韓國尚沒有絕對權威。政變成功后,青年軍官們推舉原陸軍總參謀長張都英擔任“國家重建最高委員會”主席,總統尹普善繼續留任。待到張都英辭職后樸正熙才被支持者推選為“國家重建最高委員會”主席,尹普善總統也因反對“政務凈化法”辭職后,樸正熙才代行總統職務行使國家最高統治權。12后來迫于民眾及美國的壓力,樸正熙又制定新憲法,恢復一人一票普選制、多黨制和總統直選,并于1963年以文職當選總統。他要想長期執政施展自己的政治報復,也不得不參加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
農民是當時韓國最重要的選舉力量,謀求連任必須取得農民的支持。1967年大選前兩年,韓國尚有55.1%的農業人口,在發動新村運動的1970年即1971年大選前夕,韓國也仍有44.7%的農業人口13。加之韓國實行完全平等的一人一票制度,農民與城市居民的選舉權完全平等。因此農民選票的流向將直接決定總統大權的歸屬,執政黨或反對黨的農業政策是否能贏得農民的支持將決定著他們在大選中的勝負。1960年代中期樸正熙推行的犧牲農民加快現代化的政策很快就導致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農戶與城市居戶的收入比值從1965年的99.1%降到了1967年的59.6%,141967年成為了韓國歷史上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鄉差距不但成了知識分子共同討論的話題,也更是1967年大選的敏感問題。15樸正熙的連任遇到了強有力的挑戰。在野黨候選人尹普善以高價收購低價賣出的雙重糧價和化肥半價的政策吸引了大量農民選票。在1967年大選――韓國成立后最公正的一次選舉中,樸正熙只獲得了51.44%的選票,險些丟掉總統寶座。16其支持票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工商界和軍界,很多過去支持他的農民把票投給了對方。為挽回頹勢,迎接1971年大選,樸正熙于1970年發動了新村運動,并采取了邊建設邊改善的推進模式。因此有人評論說,“新村運動只是延長其專制統治,改善其政權合法性的一種工具。”17
二、農民經濟權的改善:新村運動的主要成就
經濟權是一個很重要但卻不常見的概念。根據《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所謂經濟權是指公民有通過參加工作或國家提供幫助而獲得相當生活水準、免于饑餓的權利。18與該公約經濟權相對應,新村運動發動時韓國農民受到憲法保護的經濟權主要有經濟平等權、遷徙自由、擇業自主權、財產權及與之相關的征收征用補償權、工作權和生活改善權等內容。19新村運動發動后,農民經濟權有了較大的改善。
韓國新村運動經驗交流
韓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擺脫貧窮與落后,跨進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而“新村運動”對韓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韓國政府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開展“新村運動”的,目的是動員農民共同建設“安樂窩”,因為當時占全國人口70%以上的韓國農民生產和生活狀況落后,而政府也沒有錢。在“新村運動”初始階段,政府向全國所有3.3萬個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區無償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隨后,韓國政府又篩選出1.6萬個村莊作為“新村運動”樣板,帶動全國農民主動創造美好家園。“新村運動”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改變了農村破舊落后的面貌,并讓農民嘗到了甜頭,“新村運動”由此逐步演變為自發的運動。
上世紀70年代末,政府行政領導退出“新村運動”,全國各地以行政村為單位自發組成了開發委員會主導“新村運動”,吸收全體農民為會員,并成立了青年部、婦女部、鄉保部、監察會和村莊基金。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民自發修筑鄉村公路、整治村莊環境、幫助鄰里修建房屋、興辦文化事業、關心和照顧孤寡老人等。
到上世紀80年代,“新村運動”逐漸完成了由民間主導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間主導的過渡。在這期間,韓國為“新村運動”立了法,對“新村運動”的性質、組織關系和資金來源等作了詳細規定,還成立了全國性的領導機構“新村運動本部”,并在各直轄市和道(相當于省)成立“新村運動指導部”,在各市和郡(相當于縣)成立救持會,健全了“新村運動”指導網絡。
30多年來,“新村運動”的形式和內容不斷完善和豐富,社會影響面和感染力進一步擴大和加強,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互助運動。“新村運動”曾開展了“和諧與愛護鄰里運動”“幫助恢復經濟運動”“全國公園化運動”“講道德守紀律運動”“愛護環境運動”等各種活動。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開展的“奧林匹克新村運動”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為拯救國家經濟開展的“捐金運動”都是“新村運動”的一部分,為韓國成功舉辦漢城奧運會和渡過亞洲金融危機做出了貢獻。
韓國在長期開展“新村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協作”的基本精神。“新村運動”不是要改變社會結構,而是通過挖掘民眾中潛在的“美”和“善”,弘揚民族的傳統美德,彌補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會發展的盲區,疏解民眾的不良情緒,以促進社會和諧。
社會特征研究論文
提要:韓國在60年代迅速推進了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工農業發展嚴重失去了均衡,農村問題十分突出。韓國政府和學者們基于國情和農情,經過科學論證,組織實施了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運動,把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和國家倫理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一個資本主義體制和發展中的國家成功地實現了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本文著重對韓國新村運動的發起依據、社會特征、社會效益和如何借鑒進行了分析、評價和比較,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韓國新農村建設
一、韓國新村運動的背景
(一)國民倫理水平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1945年韓國光復后,國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為60年代和7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韓國國民的生活倫理水平嚴重滯后于經濟、科技的發展速度。毀滅性的朝鮮戰爭,加上長年的政治動亂,以及循環往復的通貨膨脹嚴重地破壞了韓國國民勤儉節約、相互信任的良好社會風尚和民風民俗。自60年代以來,韓國工農業發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嚴重失衡,因貧富差距暴發戶和貧困戶之間的矛盾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官員腐敗,加上學潮頻繁,社會不斷動蕩,民憤一觸即發。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大批農村年輕人紛紛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沖擊著農村原有的傳統文化、倫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選舉之際,政治家們為了增加選票,提出很多不能兌現的口號作為政治資本,腐蝕了農民健康、淳樸、自助、自立精神。韓國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2%,平均每戶只有1公頃多。韓國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對有限國土面積的壓力日益增大,從而導致地價不斷上漲,這種現象尤以城市近郊為顯著。此外,韓國資源匱乏,只有勞動力資源。基于這種國情,韓國的決策者們一致認為,依靠人力資源開發發展農業與經濟是韓國得以快速、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人才資本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有兩項至關重要:(1)國民的科技水平;(2)國民的生活倫理(workethic)水平。韓國的學者們認為,要想提高人力資本兩個重要因素的水平,必須根據韓國國情和農村實情,通過一種措施提高國民的生活倫理水平,使其與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相輔相成、比翼雙飛,才能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進步。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間交流的擴大,從國外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并不難,但是國民的倫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誠信、節儉、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識是永遠無法用金錢和引進獲取的。國民的生活倫理與本國國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內在的諸多因素密切相關,而且一個國家國民的生活倫理道德具有必須依靠本國國民樹立與提高的本質特征。如果通過一種具有感召力的活動和國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運動,使國民長期受抑制而潛在的良好的社會倫理道德再次迸發出來,就會釋放出無窮無盡的效能。上一世紀60年代末,韓國經濟依靠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財力支援農業,以縮小城鄉、工農、區域之間的差距。這種社會背景,從客觀上要求韓國的農民振奮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體,建設家鄉,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農業瀕臨崩潰,工農與城鄉差距大:韓國政府自1962--1971年實施了第一、二個經濟發展5年計劃,重點扶持產業發展和擴大出口,但在此期間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調。第一個5年計劃中工業發展速度為7.8%,而農業發展速度僅為5.3%,第二個5年發展計劃中工業發展速度為10.5%,而農業發展速度只有2.5%,前后工農業發展速度之差,從2.5個百分點擴大到8個百分點。城市居民和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農戶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當時,在全國農村人口中,經營不足1公頃耕地的農戶占67%,他們的年平均收入還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且這種差距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導致農村人口的大批流動。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從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農村人口的大量無序遷移,帶來了諸多的城市問題和社會難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農業后繼無人,加上農業機械化發展滯后,導致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瀕臨崩潰的邊緣,加劇了城鄉和工農之間的差距。
中國與韓國新農村建設的比較與借鑒
中國與韓國新農村建設的比較與借鑒
一、中韓新農村建設異同比較
1、相似之處
(1)農村內部問題基本相似。中國當前農村中面臨的許多宏觀方面問題,韓國在1970年代初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包括:農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農村勞力剩余,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下,農村年輕人鄙視和離棄農業,等等。韓國開始實施新村運動的197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45%,人均耕地僅0.6畝。而據2004年底的統計,中國鄉村人口仍占58.24%,人均耕地也只有1.5畝。
(2)城鄉發展失衡基本相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韓國與我國目前的情況類似,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起步階段,在城市與農村、農業與非農業、大城市與小城鎮之間的各個方面均存在很大的空間差異,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衡,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目前我國城鄉發展失衡矛盾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懸殊的嚴重程度均超過韓國新村運動當初起步時的狀況。如,1970年韓國的城市化率為55.3%,2003年中國城市化率為40.5%。1970年韓國農民收入相當于城市居民收入的75%,而2005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農民收入僅相當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
(3)社會矛盾基本相似。1970年代初,韓國由于工農業和城鄉之間差距的擴大,存在就業難、學潮、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諸多因素。當前中國城鄉差距擴大,新增勞力就業困難,老百姓普遍覺得上學難和貴、看病難和貴,購住房難和貴,部分官員貪贓枉法,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冬訓學習材料之三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三戒”
一戒急于求成,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徹底改變廣大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生產方式的現代化,需要長期奮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設新農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長謀劃;落實任務時,要抓好開局,從緊迫的事做起,并依據生產力發展和財力增長的狀況,逐步推進,防止盲目蠻干,揠苗助長;尤其不能以運動的方式搞建設,如果大轟大嗡,層層加碼壓指標,相互攀比趕進度,甚至為了達標而不惜舉債,那就不是造福群眾而是禍害群眾。
二戒簡單化,全面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全面地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首先要突出生產發展的中心地位。我國農業的現有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推進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使農業更多地具有現代化的品質,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只有在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上狠下功夫,新農村建設才算抓住了根本。如果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理解不全面,簡單化,就很容易把新農村建設簡化為村容村貌建設。因為生產發展、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等都是不可能立竿見影的長期任務,但村容村貌的改善倒可在短期內見效的。搞一番突擊,來一個舊貌換新顏,是一些熱衷于“政績工程”的人的輕車熟路。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村容村貌建設。改變落后的村容村貌,改善農民的人居環境和條件,非常重要。我們要強調的是不能單打一,應當把新農村建設理解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的農村建設。
三戒政府包辦代替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農村經濟活動的主體,而政府則主要起引導和扶持的作用。
新農村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民的創業積極性。繁榮農村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繁榮”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破除束縛農民自主創業的各種思想的、體制的障礙,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氛圍,從而激活農民的創業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發展獲得不竭動力。
新農建設應當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基礎設施的改造,村居環境的改善,等等,都應當從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出發,不能按照城市小區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議”的民主議事制度來決定,不能繼續過去行政命令的老辦法,搞強迫執行、強制攤派。
韓國新農村運動及日韓農協發展情況考察報告
韓國新農村運動及日韓農協發展情況考察報告
5月12日至5月26日,我有幸隨鴻舉市長率領的市政府代表團訪問了加拿大、日本、韓國。特別是韓國新村運動及日韓農協的做法,對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直接借鑒意義。現將日韓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韓國新村運動及日韓兩國農協發展總體概況
訪問期間,我隨團先后訪問了日本廣島農協、韓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農協),考察了日本廣島安佐南區塑料大棚栽培、韓國現代農業,拜會了兩國農協高管人士并與之進行了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韓國新村運動及日本、韓國農協發展的認識。
韓國新村運動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并延續至今,是韓國在城鄉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實施的一個實驗性項目。韓國新村運動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歷程,70年代主要是精神啟發、創新經營、改善環境和幫扶貧困;80年代主要是對農業機械進行改造升級,實現政府與民間的互動共助;90年代主要是發展國家級服務組織,對農民福利進行改革;21世紀以來主要是發展以高科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近來又發起了第二輪新農村運動--泛國民的“城市關愛農村”運動,核心是推進“一社一村”結對子,組織一個企業或學校對口一個村,幫助農村進行宣傳、采購其農副產品,組織城市義工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開展農業旅游觀光活動。韓國的新村運動主要實施了三類工程項目,即改善生活環境條件項目、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項目、精神啟蒙項目。新村運動實施初期,改善生活環境條件項目主要包括換房頂、修院墻、綠化荒山、整修村內小巷以及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處、公共飲水設施等,發展生產和提高收入項目主要包括農田水利建設改造、合作耕種、發展養殖業和牧業、普及農業新技術和高產優質品種、建立新村工廠、發展非農產業等,精神啟蒙主要是指通過機制的建立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韓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40%的村不通汽車,80%的農戶不通電,80%的農民住茅草房。經過40多年的持續發展,目前基本上實現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有效解決了城鄉發展失衡問題。這一運動受到世界上眾多國家關注,“新村運動”已列入《大不列顛大辭典》,稱之為“漢江奇跡”。據介紹,韓國新村運動已成為韓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原創: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到2004年,人均國民收入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發展到2004年的14000美元,增長了200倍,城鄉居民收入為1:0.84,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日韓兩國都建有非政府組織性質的農協。日本ja農協是由集結人出資、自主性的非盈利法人組織,在全國擁有872個分支機構。農協向入會農民收取會費,年終按投資分配利潤并接受會員監督。其職能主要包括:一是統一為入會農民購進農藥、農用器材等農業生產資料和銷售農產品;二是進行經濟指導性工作;三是開展以金融為主的信用、儲蓄貸款以及農業保險、醫療服務等。作用主要體現為:一是確保安全放心的國產農產品的穩定供給;二是發揮區域農業“指揮塔”作用;三是開展支持區域合作的有關活動;四是提供城鄉交流所帶來的農業價值;五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韓國農協成立于1961年,目前大約有24000名成員及1327個分會,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服務機構。它不僅組織農產品銷售,而且在器材購買、促進農業產業化與流通化以及農業信用合作社等領域有廣泛的業務,在韓國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通過農協進行的市場份額占整個韓國農業流通的40%,由農協為主組建的農業銀行目前在韓國整個金融界排名第一。韓國農協發展貫穿于新村運動全過程,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平均化、農業機械化升級改良、農業產業化機構改革以及農民福利改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為突出的是,通過農協的作用推進了農村合作社事業,根除了農民承受不了高利貸的現象發生。
體育系統新村建設匯報材料
加強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是塑造農村新風貌的重要舉措,是順應當前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戰略。它能有效地為新農村建設增添新的內容,能豐富廣大農民的精神生活,引導農民建立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
為了推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我局按照“六小四有”的總要求,對體育新村建設進行了專題研究和部署,制定了方案,落實了責任,強化了措施,建設了一批體育新村。我局按照有體育組織網絡、有體育健身場所及體育設施、有體育活動安排、有體育賽事、有體育業務培訓的“五有”標準,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推進體育新村的建設,把體育服務體系覆蓋到農村,把體育健身場地建到農民身邊,培育了一批體育新村。
一、抓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我局重點抓了18個體育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建了17個籃球場,18個300平方米以上體育健身休閑廣場,還建有室內體育健身活動室,購置了籃球、乒乓球、橡棋、羽毛球等體育器材。同時,申報并審批了13個省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了體育進村莊、進農戶,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的健身條件,為農民健身提供了平臺。
二、抓體育活動的開展
我局要求各鄉鎮根據本地特點、特色和體育傳統,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每年至少舉辦1—2次農民群眾樂于參與的特色體育活動。年,在南塘都口體育新村舉行了體育新村運動會,韓坊鄉舉辦了農民運動會,五去鎮舉辦了籃球賽等體育賽事。大多數鄉鎮和村都組織農民舉辦了體育活動或體育賽事,每個體育新村都有一支體育活動隊伍,在農村營造了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圍。
體育局新村建設工作情況總結
加強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是塑造農村新風貌的重要舉措,是順應當前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戰略。它能有效地為新農村建設增添新的內容,能豐富廣大農民的精神生活,引導農民建立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
為了推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我局按照“六小四有”的總要求,對體育新村建設進行了專題研究和部署,制定了方案,落實了責任,強化了措施,建設了一批體育新村。我局按照有體育組織網絡、有體育健身場所及體育設施、有體育活動安排、有體育賽事、有體育業務培訓的“五有”標準,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推進體育新村的建設,把體育服務體系覆蓋到農村,把體育健身場地建到農民身邊,培育了一批體育新村。
主要做法(突出“四抓”)
一、抓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我局重點抓了18個體育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建了17個籃球場,18個300平方米以上體育健身休閑廣場,還建有室內體育健身活動室,購置了籃球、乒乓球、橡棋、羽毛球等體育器材。同時,申報并審批了13個省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了體育進村莊、進農戶,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的健身條件,為農民健身提供了平臺。
二、抓體育活動的開展
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評估自查報告
我鎮XX村系2013年申報核批的“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示范村”。按照申報確定的建設項目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評估認定的要求,現將有關情況自查報告于后:
一、XX村的基本情況
XX村曾是普安鎮的邊遠貧困村,全村幅員4.4平方公里,轄16個社725戶2526人,耕地2432畝,森林2328畝。省市縣各級各部門高度關心重視大理的發展和開發,并根據大理的客觀實際,先后被確定為“XX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試點示范村”、“XX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省級財政新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項目建設示范村”、“XX省美麗鄉村試點示范村”。通過幾年來干群的共同努力,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幸福美麗新村初見雛形。
二、幸福美麗新村的建設情況
(一)全面完成幸福美麗新村的項目建設
根據群眾自主、村民委員會自治、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確定大理幸福美麗新村的建設項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資金的監管,確保工程質量,現已全面完成了綜合服務中心辦公樓、大理唐居毅文化廣場、大理養老及留守兒童健身娛樂場,籃球場羽毛球場、XX大理朝貢貴妃千年古荔枝旅游保護景點、唐居毅國學大道景觀亮化美化、大理美麗鄉村旅游觀光停車場、大理新村天然氣供氣、大理美麗鄉村網絡信息建設、大理業態旅游農家樂、大理生態農業園區產業十個項目的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