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0:09: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校園文化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建設總結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在市教育局各級領導的統一領導安排部署下,根據市教育局邯教普(2005)26號《關于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具體要求,學校實施了以“開辟人文精神沃土,培育時代特色英才”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
結合學校實際,為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成立了以校長親任組長的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周密部署,細化分工,明確責任,早在2005年10月便制定了詳細的建設計劃,出臺了《邯鄲市第六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主題,確立了內容,籌劃了建設進程。在教育局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迅速地拉開帷幕。
我校創建于1964年,在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滄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長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每一個六中人引以為豪的巨大精神財富,是每一個六中人的驕傲。為進一步傳承六中文化,弘揚六中精神,根據歷史老校基礎設施條件差的實際情況,在校園文化建設計劃中,明確提出了“以物質文化建設為依托,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的建設思路。倡導特色,豐富載體,活動引領,學科滲透,積極將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深化,內涵升華。
為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發揮校園隱性育人功能,學校將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與精神文化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校園整體設計,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調、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諧統一。以人為本,以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目的,將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壘。創設了各種文化設施,開辟了燈光報欄、燈光櫥窗、個性展示墻、名師名生展示走廊。其中,不僅有弘揚我們華夏悠久文化歷史的內容,也有不乏時代特色的思想內涵。利用櫥窗集中展示了弟子規、二十四孝圖、成語典故等豐富內容,廣泛地在學生中宣講傳統美德,進行愛祖國,愛家鄉、尊師重孝教育;宣傳八榮八恥,指導學生知榮明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法制安全教育宣傳,公布了《邯鄲市第六中學學生申訴辦法》,教育學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適應時展要求,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利用教室走廊展出學生書畫作品,設立班級文化展板,創辦了邯鄲市第六中學網站,開辟了班級論壇,以滲透德育為主題,開展班級文化建設,使學生親自參與自我熏陶。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搭建平臺,修建了圖書室、閱覽室、心理咨詢室等思想、心理、文化教育陣地。
構建和諧校園,營造良好氛圍。在學校積極倡導、支持、鼓勵下,師生自發成立了邯鄲市第六中學學生文學社,建立了邯鄲市第六中學學生藝術團,組建了教職工體育代表隊。社團與興趣小組的創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地積極主動開展,充分體現了校園文化以人為本的主題,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陶冶了師生情操,普遍提高了廣大師生的藝術素質,使得校園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放眼未來,積極創建學習型校園,啟動了以爭創科研型學校和研究型教師為目標的“校本教研工程”,以“傳幫帶”,增進新老教師相互學習交流為目標的“青藍工程”。學校積極搭建平臺,與“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建立了培訓基地,積極鼓勵支持教師外出學習,制定了三年實現兩個百分百的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計劃;著眼于六中未來的發展,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鼓勵教師積極投身與教科研中,以集中展示教科研成果為目的,創辦了以《啟思》命名的校刊。學習型校園的逐步形成,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層次與內涵,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本質。為充分體現依法治校的辦學方針,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校園氛圍,學校將制度文化建設列入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進一步加強了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以修訂《邯鄲市第六中學辦學章程》為起點,不斷建立健全了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堅持教代會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校務公開制度。嚴格依法治校、依法執教,依據相關法律修訂了《考勤制度》、《中考獎勵辦法》等學校管理制度,做到以法律為依據,照規章制度行事,文明治校,文明執教。
鼓勵全體師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出謀獻策。“我的校園我做主”,多次發出包括征集“校園文化建設主題、校園改造方案、校旗、校歌、校徽、征集校園文明警示語”等校園文化建設倡議書。在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下,征集校園文明警示語二百多條,并已精選制牌上墻;確定了我校的校徽、校旗的圖案,并統一設計印制在我校各種用品上。校徽主體由紅、黃、藍三種顏色構成。紅色給人以熱情、積極向上的情感;黃色張揚著快樂、希望和輕快的個性;藍色象征著博大、深遠、冷靜。中間核心圖案為變形的漢字“六”,代表著“六中”。組成“六”字的“L”和“Z”,為“六中”漢語拼音縮寫。數字“1964”,表示六中建校于1964年。整體圓形的構圖,象征圓滿、完整,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核心圖案還是一個舞動抑或奔跑的人,象征著六中人勤奮進取、奔放自由、快樂而富有朝氣。出現在校園各個角落、用品上的校徽圖案,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充分展現了六中獨有的文化特色;廣大師生積極主動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精神的主題,尤其在對校旗、校歌、校徽的闡釋中,更加深了對六中精神的理解,對六中這個大家庭的熱愛。
校園廣播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摘要: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已經漸漸地忽略了校園文化,我們的注意力往往放在學校有沒有新建的宿舍,一個新的食堂,一個新的體育場之類的,各大高校的逐漸興起,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了當務之急。文化建設可以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提高培養學生素質的能力,而校園廣播對校園文化的傳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廣播電臺是學校的門面。學校要充分重視校園廣播電臺的播出,不斷創新和變革,確保廣播電臺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高校校園廣播;校園文化;建設;作用
1高校校園廣播的意義
(1)傳播校園文化。隨著教育產業的不斷發展,學校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校園文化是學校在社會中的重要標志。要理解一所學校首先要從一個小的角度開始,然后逐步了解整個學校,校園廣播對學校發展自己的校園文化有很大幫助,通過校園廣播電臺,向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2)提供鍛煉的機會。學校廣播站,就像城市里一個小電臺,校園廣播站是由學生組成的學校組織,高度自治的方針,我們通過適當的選擇,對喜歡廣播的同學加以考察,就可以進入成為廣播電臺的一員,他的成員分為,后期編輯,攝影師,音響師,化妝師,編輯等。廣播電臺傳播的信息和價值觀下意識地影響著每個人。充滿陽光和正能量的傳播將為校園生活注入樂觀活潑的活力,盲目追趕流行的傳播模式必然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注重從事廣播事業人員的素質選擇和傳播質量是校園廣播有待提高的地方。
2高校校園廣播的特點
廣播站是學校進行宣傳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也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個好的校園廣播站就是一座聯系學校和學生的橋梁,也是一條團結全體同學感情的紐帶。同時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給學生更多的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方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也能更好的發揮廣播站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校園廣播受益人大多數都是住校的學生,豐富和良好的校園文化特別重要,校園文化的提現也在學生的身上。通過活動實踐和新聞采編,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使部分大學生提高了識別新聞和實踐活動的能力,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人格素質,為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優秀人才。學生承擔校園廣播的責任,主動承擔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校園文化傳承與發展。現在我們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種活動層出不窮,促進校園文化的途徑也是有著各種方式,如校園報紙、電臺、校園網絡、微博、微信官方賬號、今天的校園,隨著技術進步水平的提升,校園廣播一直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傳統媒體的標桿,他的特點是:(1)經濟廉價,傳播范圍覆蓋大。與其他傳播方式相比,校園廣播不需要限制聽眾的收聽場所。只要是在整個校園里,就可以收聽廣播,這就要求低成本、高方便和自由度高。(2)正確引導輿論方向。如果校園內有人故意制造恐慌和糾紛,校園廣播就可以監督信息,并及時清理無中生有的垃圾郵件,引導校園輿論和價值觀的方向。
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重點在校園的環境建設和內涵建設,優秀文化教育旨在陶冶學生良好品格,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角度考察,兩者的主體、載體和目標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具有相互交融、互動的基礎,探討兩者的良性互動,建立互動的目標聚焦機制、全員參與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可以加強學校內涵建設,提升學院質量;兩者互動需要用優秀傳統文化充實校園文化,做好校園文化的規劃,加強教材體系建設。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文化;聚焦機制;資源共享
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把握好兩者的內在聯系,建立互動機制,對于高職院校開展優秀文化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一)高職校園文化缺少根基。高職校園文化是指高職院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血脈,是高職院校的精髓和靈魂,是構成高職院校辦學實力、活和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完成培養高技術人才目標的需要[1]。從農業高職院院校的校園文化內涵看,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校園的物質文化,如學院的校容與校貌、文化景觀、文化設施等,強調校園環境,強調與培養農業人才的一致性;二是學院的制度文化,如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和學習制度、責任制度、以及其他特殊制度等,三是學院的行為文化,如有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科技學術活動、文化藝術節等,四是學院的精神文化,如學校校訓、辦學理念、學校傳統、學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風學風等。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提高學院的文化實力,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校園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職業定向教育,培養學生對學校良好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滲透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培養學生的技術倫理等。多年來的實踐中很多學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校園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校園趨向城市化,校園建筑趨向一體化,校園功能趨于綜合化,千篇一律、缺乏創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標語化、口號化,缺少魂、缺少根的弊端,探究其原因在于丟失了中華優秀文化。(二)優秀文化教育在大學階段缺乏有效途徑。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認為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其中在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2]。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軍事的強大,另一個內核是精神力量的強大,是精神家園的強大。偉大民族一定有獨特的精神家園、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心靈世界。一個民族終極的衰落是心靈家園的衰落。作為農業院校的優秀文化教育是文化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職業院校的優秀文化包括不僅包括民族傳統文化、優秀外來文化,更包括學校文化,特別是學校的精神文化,學校的歷史積淀、學校校訓、學校的教育特色等等校園精神是優秀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優秀教育需要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互動,才可以更好傳承優秀文化。
二互動機制
校園文化建設下廉政文化建設途徑研究
一、高校廉政文化的內涵及必要性
廉政文化是一種文化,是人們對廉潔從政的信念、思考、行為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評價,從根本上反映著一個階級、一個政黨的執政理念、執政目的和執政方式,是廉潔從政行為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客觀反映。高校廉政文化,是高校廉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廉政理論學習和實踐建設中所形成的特有文化。高校是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園地,也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的重要思想陣地,近年來,高校在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過程中受教育體制的影響和約束,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高校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出現的貪腐現象屢禁不止,反腐倡廉成為高校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必須滲透到高校的軟硬件管理中,通過基礎建設、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全過程監督完善,從源頭抓起,制度保障,規范治理,完善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機制,還高校一塊凈土。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及重要性
高校的校園文化是伴隨著高校的出現而產生的,是高校核心競爭力中的關鍵要素,是以高校學生為主體,反映課堂以外的文化活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學習和生活,從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前進方向。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不僅能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還具有導向、激勵作用,能夠促進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精神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也是高校校園文化追求的最高層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改革創新,鼓勵差異化、個性化發展,有助于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制度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體現了高校的管理理念和辦學思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高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作為高校制度建設的基本規范,引導、促進高校發揮管理育人的職能,統一師生的思想意識,有助于增強教職員工的歸屬感,調高師生參與到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行為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體現,涉及到在高校生活的社會群體的人生理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高校的辦學質量,對高校的辦學發展有著促進作用,高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使師生員注重遵守行為規范,不斷改革創新,挖掘校園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揮高校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聯系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一種精神文化建設工程,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廉政文化主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價值導向貫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體現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并且在高校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積累、提煉,從而形成校園熏陶下的大學人所共同追求的價值理念并不斷作用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受社會最新文化觀念的影響,給高校帶來新鮮知識的同時也會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帶入校園,高校廉政文化不同于其他領域的廉政文化建設,既不能盲目的排外,也不能一味的接受,要對外部文化進行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更好地建設校園文化而服務。
非遺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經過五千年的傳承與積淀,給現代社會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流傳于后世。非遺文化是人類在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優秀文化精髓,是一種難以再生的文化資源,為了更好地進行弘揚與傳承,近幾年教育部推出了“非遺進校園”的模式,也推動了校園文化的良好建設。本文就非遺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及融入校園文化的良好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非遺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作用;策略
非遺文化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精神,是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校園既是傳播知識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學習與傳承之地,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將非物質遺產文化很好地引導入校園,能夠較好地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及教師的整體精神文化水平,塑造良好的校園風骨與靈魂,增強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能夠弘揚與傳承優秀的非遺文化。
一、非遺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提升了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顧名思義便是校園文化所傳遞出來的價值取向及思想導向能夠深入觀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及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合理的鋪墊。在非遺文化中,包含了全國各地當地文化的精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紐帶傳遞出萬物和諧、壽與天齊的美好意愿。無論是名震世界的“五大刺繡”,還是風趣幽默的“皮影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流露出古時候的人們對于美的向往與追求,蘊含著獨特意趣和境界的完美結合,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具有積極向上的審美教育意義。在將這類非遺文化引入校園后,學生與老師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到創作與展示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也能夠從中領會到非遺文化所傳達的美好精神品質,對于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二)增強了校園精神文化層次。將非遺文化在校園中進行宣傳推廣,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良好傳承,同時非遺文化中的美好精神品質能夠增強校園精神文化層次。教師與學生通過學術講座、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活動等方式,學習了非遺文化的相關知識,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底蘊,能夠增強廣大師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的責任與義務,讓廣大師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有效推動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在非遺文化中,諸如珠算、中醫針灸等項目,都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求知與創新精神,體現了他們積極進取的理想追求,在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時,能夠讓教師與學生認識到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端正對非遺文化的思想觀念,求知與創新精神也能夠帶動校園精神文化的提升,讓師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風氣,一方面提升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層次,另一方面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良好的弘揚與傳承。比如珠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與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了解了算盤的使用技巧,能夠折服于古人的高超智慧,同時珠算中所體現的運算技巧也可以被教師與學生用于日常教學生活中,從而鍛煉數學思維能力,讓校園精神文化從根本上得以提升,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的傳承與應用,呈現一種雙贏的局面。(三)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承的途徑。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不但能夠使校園文化建設得到推動,同時校園文化建設也能夠有效帶動非遺文化的良好傳承,使非遺文化以一種全新的途徑得以發揚光大。眾所周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專業性較強,涉及方面較廣,要想較好地對非遺文化進行有效地保護與傳承,就應當創新傳承的途徑,培養出傳承的新生力量。而校園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其主體是青年師生,他們的思想及行為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建設,也為非遺文化的良好傳承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匯總引入非遺文化,能夠積極推動非遺文化以校園文化為土壤而扎根發芽,通過高素質人才為載體進行良好的傳播與繼承。比如畬族文化的保護。畬族歷史悠久,畬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獨具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但隨著經濟社會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畬族傳統文化已經受到嚴重沖擊,許多畬族民間傳統文化形式正面臨著瀕臨消失的危機。作為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地,近年來,福安市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引導更多的孩子認識和關心畬族傳統文化。福安市民族中學以畬鄉為特色,在學校走廊上,布置了畬族歷史,畬族民族,畬族服飾,畬族文藝等宣傳畫,使校園文化洋溢著畬族文化的氣息。每逢畬族三月三節俗,同學們穿上失傳已久的畬族服飾,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唱畬歌,打畬拳,跳畬舞,手工制作畬族三寶(菅棕,烏米飯,糍粑)等活動,親身體驗非遺文化蘊涵的美,同時也傳承了畬族非遺文化。非遺進校園這一舉措,不但推動了校園文化的建設,也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途徑得以創新,符合新時代的發展特點,非遺文化也能夠代代相傳,造福千秋。
二、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良好策略
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育人之綱”,貫穿于高校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對人才培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既有—般校園文化的特征,其在學科專業設置、師生來源等方面的特殊性又體現出學校、行業特性,決定了該類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獨特性。厘清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找尋適合的建設路徑,有利于促進建筑學科學生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協調發展,促進建筑類高校改革發展。
關鍵詞: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
一高校校園文化概述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為參與主體,以知識的廣泛交流、傳播及師生特有的行為方式、生活節奏和精神風貌為基本形態的群體文化”。包括師生在校園各項活動過程中共同營建的校園物質環境以及形成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規約制度、群體行為等具有學校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有關高校校園文化的形態分類,一般研究者都認可其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種基本形態。校園物質文化是指校園全體師生曾經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質對象,包括高校的校園環境、各種教學科研等硬件設施及大學形象標識等。校園精神文化是指校園師生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生活,包括學校的校風、學風、集體輿論、心理氛圍等,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靈魂。校園制度文化是指高校人在辦學、治學過程中制定和執行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在落實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等。校園的行為文化則是指高校人在校園內開展的各項教育、學習、生活、實踐等活動及在活動中體現出的行為特征、行為操守等。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輻射功能、娛樂功能、創作功能、協調功能和陶冶功能,這些功能是通過校園人存在和發展的狀態而體現出來的。正因如此,高校校園文化是體現大學章程、承載大學精神的重要基石,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成果的重要標準,也是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所有高校都面臨的重要課題。縱觀各類高校,由于辦學理念和學科設置的不同,不同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目的、重點和方式、手段常常不盡相同。如中國人民大學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旋律,上海交通大學開展博物館育人實踐,吉林大學以白求恩志愿者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重要載體,等等,均各有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和較大影響力。
二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建筑類高校是指以土建類專業為特色,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積極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普通高等學校,是培養建筑類人才的重要陣地。建筑類高校作為理工類高校的一個獨特分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如,在學科設置上以建筑工程類為主,在辦學理念上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注重培育嚴謹、求實、探索等科學精神等。國內除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建筑學科為其優勢學科之一的綜合類大學,以“建筑”命名的高校有近十所。近年來,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校區建設等契機,建筑類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大進步,有的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有的注重發揮校園建筑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育人作用,寓教于景,有的校園文化活動注重專業性和實用性,體現學科專業特色……但同時,由于受歷史傳統、辦學定位、學科設置等因素的影響,相對于綜合類院校,建筑類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精神文化建設缺乏人文底蘊。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建筑類高校一般多強調專業理論傳授和實踐操作技術訓練,講求規矩規則,學風嚴謹務實,但常常不夠重視人文社科知識的講授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有的學校至今未開設大學語文等通識課程,有的學校文化藝術活動或匱乏或流于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脫節與分離的現象。建筑類高校的師生“一般具有扎實的數理基礎、嚴謹的思維邏輯、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超前的創新思維,卻常受限于學科,對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知識缺乏了解,人文素養、批判思辨精神稍弱,對于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挖掘不夠。其次,重視物質文化建設,但缺乏人文景觀與文化場所。基于專業特點,建筑類高校在學校的建筑設計與規劃上常常風格嚴謹務實,更多注重布局合理、校舍美觀、教學設施完善等,卻常缺少能體現辦學特色、承載厚重校園文化和師生精神寄托的建筑載體、校園景觀,音樂會堂、校園博物館這樣的文化場所常有匱乏,有的甚至人文社科類館藏書目也比較少。第三,行為文化建設缺乏多樣性與規范性。建筑類高校由于學科、師生專業等的限制,藝術文化領域的活動常常匱乏或缺少創新,活動中教師參與程度低,與學術教學活動相融合的少;學生社團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內容上都欠缺多樣性,社團管理當面也常欠缺規范性。第四,制度文化建設缺乏長效機制。許多學校未專門設立機構專責校園文化建設,頂層設計不夠,有的組織協調不到位,各部門的配合不夠,有的缺少完善的校園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同時學校內部制度規范的制定也常常缺乏人文精神,不利于師生產生認同感。
精神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摘要:通過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能夠在校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知識的學習。根據具體內容的不同,校園文化建設又可細分為精神文化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中包括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學科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實現個人特長的發揮,體現校園文化的本質內容,彰顯校園風氣和校園精神。因此,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精神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作用分析
一、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偏重物質文化建設,忽視精神文化建設
對一所高中來講,要想體現出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更高質量的人才,必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兼顧精神文化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但是在實際的辦學過程中,許多學校領導人都將兩者分割開來,將過多的精力放于物質文化建設上。究其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部分管理人員“好面子”,例如,在物質文化建設的影響下,學校教學樓越蓋越高,校園風景越來越美,操場越來越寬敞,設施越來越全面先進。不可否認的是,物質文化建設也能夠為學生營造更加舒適的學習空間,但是如果僅僅側重于物質文化建設,必然會導致學校發展的畸形。另外,物質文化建設見效快,成果明顯,不需要積淀,這也是原因之一。
2.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動,校園文化品位降低
戲曲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戲曲文化與大學生人格建構
大學生是大學校園的主體,是校園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承者。大學生人格素養的狀態往往決定了一個學校校園文化的形態和內涵,因此大學生人格建構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核心內容,關涉校園文化主體。按照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理論,人的心理結構分成知、意、情三塊,知對應著求真的認識能力,意體現為求善的意志品格,情則對應著人的審美。健全的人格正是人的心理文化結構的表征,它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相統一。在當今新媒體主導下的商業主義時代,娛樂化、時尚化引領著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取向,同時也重塑大學生的文化人格和審美訴求。因此,培養健全正向的大學生人格,進而營造良好而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就必須確定一種有效而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傳統的文化形態。在這種情勢下,戲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樣態,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對于改變單一、淺表和功利化的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其中,對于校園文化主體大學生的文化人格建構意義更為突出。從中國文化教育史來看,戲曲歷來具有強大的社會教化功能。戲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形態,其文化構成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包含道家文化乃至佛家文化、民間文化內涵。其中的儒家文化內涵歷來被當做道德教化的有效載體。在很多的傳統劇本中,忠、孝、節、義始終是其宣揚的主題核心。劇作家大多兼具儒家文化知識分子身份或是為本著揚善懲惡的立場創作劇本的民間集體。一方面,知識分子劇作家通過劇本來表達自己對社會時世的理解和評判,抒發自身的情懷。甚至在多年之后依然能愈久彌新。如一部《牡丹亭》在所處時代喚起了多少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慕和對自由人生的向往,即便在今天,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也仍然能在眾多高校的舞臺上熠熠生輝,引起當代大學生持久共鳴。更為明顯的是,作為流傳于普通民眾群體最為主要的文化藝術形態,戲曲具有很強的民間性色彩,其主要的受眾群體也都是廣大民眾。普通民眾在觀看戲曲、接受戲曲文化的基礎上,口耳相傳,不自覺地引導著廣大民眾生活中的道德價值準則和倫理取向,形成一種強大的集體無意識審美教育功能;將外在社會規范化為個體自覺的價值取向,也不自覺地建構每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戲劇既挾有廣大的普遍勢力……控制普通男女的心靈和理想:一切標準的中國意識,忠臣孝子、義仆勇將、節婦烈女……用故事的形式來扮演各個人物,人物成為戲劇的中心,孰為他們所憎,孰為他們所愛,他們深深地感受著道德意識的激動……他們的倫理的傳統意識,構成他們判別善惡行為的具體概念。”
同樣,當代大學生受社會商業化、功利化思潮影響,很容易走向一種價值迷亂的狀態,傳統戲曲文化中的善惡等基本倫理道德觀念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識別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并以此糾正他們的社會行為。當大學校園里的行為主體都能夠有著較為明晰的道德觀,都能夠明確自己的身份行為,自覺認同于所處的校園環境,那么,一種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必將很快呈現。當然,當代大學校園文化不僅僅需要道德人格健全的行為主體,更需要能追求自由和美的創造主體。同樣,戲曲文化除了道德教育功能外,還具備了多維度的審美價值。戲曲文化在審美的情境中能讓人獲得精神的超越。戲曲審美中,人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在戲曲審美活動中,人容易喚起一種純凈的審美體驗,這種體現區別于外在社會的物質欲望、功名利祿。但人獲得這樣的審美感受時,很容易就實現一種精神的超越感。正如席勒所說:“只要人的內心點燃起燭光,身外就不再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內心平靜,世界上的風暴就不再喧響,自然中斗爭的力量也會平息在靜止的邊界上。”中國戲曲文化中,無論漢代的角抵戲《東海黃公》、唐代的歌舞戲《踏搖娘》,還是元明的《竇娥冤》《牡丹亭》,其中的藝術情感都能使人獲得審美的升華和心靈的凈化,在審美想象的空間里實現自由超越的境界。當代大學生急需要這種審美人格的教育,具備一種超越性的精神品格,才能面對當今社會眾多的世俗幻想能堅守內心。戲曲文化中既有對善的人文訴求,也有對美和自由的精神引導,最終塑造出真、善、美統一的完善人格。尤其在大學生群體中,這種人格建構對于他們所處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發揮其重要的作用。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高校教育容易陷入一種簡單的知識灌輸模式中,“很久以來,教育的任務就是為了一種刻板的職能、固定的情境、一時的生存、一種特殊的行業或特定的職位做好準備,教育灌輸著屬于古舊范疇的傳統知識”。很顯然,一味的知識灌輸只是塑造一種工具性的人才。到了今天,受時代大環境的影響,高校也受到社會經濟利益的侵蝕。在日益功利化、趨同化的價值引導下,很多高校被社會物欲追求、空虛自私的氣息感染,高校校園文化也正面臨著深刻的價值危機。戲曲文化中堅守人的道德底線、善美合一的精神內涵無疑恰恰能對這種現象起到一定程度的糾偏作用。如各類包公戲中,包公這一形象剛正不阿、堅毅果斷,尤其在權勢面前保持一種獨立的人格,可以對當下大學生的人格取向有重要意義。事實上,“教育培養人就是培養人的精神,精神構建就是教育的絕對使命”。在電子媒介充斥校園,圖像技術日益占據學生心靈的這個時期,戲曲文化作為一種以美的形式來孕育學生善的精神和真的本性的文化載體,必然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藝術形態。
二、戲曲文化與校園文化精神積淀
所謂校園文化精神,指的是校園文化應具備深層次、歷史性的的文化內核和價值主導。校園文化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歷史積淀,一經形成就具備穩定的品質。它體現了校園主體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并成為校園行為方式的主導理念和文化皈依。校園文化精神能夠感召大學生選取符合校園文化身份的價值追求和學習方向,是一所大學教職工、學生獲取自我文化認同的精神依據。當前,由社會發展所引起的體制變革、利益分化、價值取向多元、文化碰撞等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層出不窮,這直接導致高校文化價值觀發生重大偏移。面對社會外在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教育系統內部的競爭壓力以及學生求學目標的現實化,高校教育的基本主導思想發生變化,很多高校的理想化價值目標變為直接的現實利益獲取。此外,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外界物質化的價值取向影響,這一切都影響了高校的教育行為方式。高校也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理想“虛”待、封閉辦學、一元追求、依附行政主體的教育方式,而走向實際需要、開放多元、獨立自主的更為豐富的教育生存狀態。一方面,高校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擺脫單一文化空間“象牙塔”的限制,走向廣闊的外部社會環境,積極拓展自己的實踐能力,敢于發揮學校個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學校與社會的銜接;但同時,在一個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教育理念時段,受外部環境商品化意識及功利化傾向影響,再加以地域、專業類型、學校層級等個別差異,很多高校的文化價值取向發生嚴重的商品化、功利化偏移,人才培養的核心價值判斷相應發生重大偏差,為利益化價值主導。這一切使得高校的育人文化目標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高校的健康發展也遇到諸多問題。
很顯然,這種視域下的戲曲文化傳承對于高校,尤其是對地方應用型高校的校園文化精神的建設意義重大。有別于各類淺表化、運動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精神重在內涵建設,強調文化的積淀和傳承。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是當代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形態,當被引入高校校園,一方面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發揮文化傳承使命;同時可以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轉型期,有效地抵制媚俗、低俗、庸俗的低級文化形態,提升大學校園文化精神的品位和品格。要克服當前高校價值取向日益復雜、德育權威受到嚴重沖擊的客觀現實,我們應努力吸收、發揮戲曲文化的精神內涵。首先,高校肩負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責任,堅持文化育人的教育方式,培養完整人格的大學生。高校應以強烈的使命感去感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樹立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杰出位置。中國戲曲藝術文化內涵豐厚,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典型藝術形態。當代戲曲作品中,很多戲曲改編自名著經典,或來自民間流傳。前者可以此加強對傳統經典的了解和傳承,后者對現代社會中很可能失傳的民間口頭文化有很大的保護作用。這種作用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視。事實上,不同層級的高校雖有不同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但根本的主導目標應集中在“育人”。
校史文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文章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從校園文化及校史文化的含義入手,分析了校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指出校史文化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問題,最后闡述了校史文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校史文化;校園文化建設;西安科技大學
校園文化是什么?該詞自20世紀80年代提出以來,眾多研究者在理論層面對它進行過探討,并給出過很多定義。本文比較傾向葛金國教授[1]提出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在特定價值觀念基礎上進行物質與精神創造的結果及其過程”。師生尤其是學生,他們是校園文化的主體,他們以校園精神為底蘊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創造出一系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校園文化促使著同一所學校的師生員工在價值引領、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上有別于其他組織或團體,作為一種團體意念和精神統領,校園文化是能反映出高校校園特色、維系高校師生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2]。因此,學校必須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而校史文化對建設校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二者關系入手關于校史文化對校園文化的構建價值進行分析。
一、校史文化的內涵
校史,即一所學校的發展歷史,記載“人”與“事”。人即榜樣,那些榜樣所具有的明顯的高尚品質,這些品質可能是勇敢、敬業、愛國等。高校從中吸收新時期迫切需要的品質,用榜樣的力量在校園文化中宣傳,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事即經驗,校史中包含的發展經驗,會對校園文化的建設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校史傳承的文化鏈條,包括學校在辦學歷史實踐中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3]。校史文化是學校的經驗、教訓、智慧等各方面的積淀,是學校在辦學中積累的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校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
文化本身談校園文化建設
摘要: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加強對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文化是社會現象,也是歷史現象,校園文化也沒有絕對的范疇和定義。從文化建設的意義、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以及校園文化建設于學生心理的影響等角度展開討論,必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心理
近年來黨和國家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所以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如何打響這場校園文化之戰任重道遠。
一、文化建設的意義
就我國當代而言,文化建設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簡單而言,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最終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以及由其決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文化的作用和作用的大小都是與經濟發展和政治狀況相聯系的。先進文化對經濟和政治改革精神支持作用日益顯現。文化問題不僅是學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從時代來看,文化與經濟、政治的滲透,使文化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處于當代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中國,理所當然要重視文化建設。對于文化的認同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同時也是一種情感認同,比如幾十個不認識的青少年因為共同的班級文化和信仰緊緊聯系在一起。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