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心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05:1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消極心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消極心理

貧困生消極心理防范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貧困生的消極心理防御及其后果;通過有效的社會支持促進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自卑心理嚴重貧困生最大最顯著的特點是自卑、焦慮心理明顯由于無法改變的現實經濟狀況、人際關系敏感因為長期以來的壓抑、偏執心理強烈城鄉間經濟水平和生活狀況的巨大差距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貧困生心理防御干預社會支持

論文摘要:作為高中校園弱勢群體的貧困生,面對社會壓力,往往采取消極的心理防御,從而出現了自卑、焦慮、敏感和偏執等心理問題。通過建立主、客觀兩個維度的社會支持體系,可以對貧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預,幫助他們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

1貧困生的消極心理防御及其后果

1.1自卑心理嚴重貧困生最大最顯著的特點是自卑。大部分的貧困生是來自于偏遠山區的,家庭條件差。由于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不一致,造成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鄉間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差異,使貧困生心里產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顯差距,讓他們產生對自己產生懷疑,他們開始低估自己,甚至開始否定自己。他們害怕別人投來異樣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漸陷入自卑的泥潭。他們對人際交往的開支難以承受,對集體活動消極退縮,他們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他們害怕別人瞧不起他,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著這無形的壓力。

1.2焦慮心理明顯由于無法改變的現實經濟狀況,使他們總是長時間的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他們焦慮著他們的生活費用學習費用,甚至他們每天吃多少飯好得精打細算,還要考慮以后的生活費,因為他們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如此繁重的費用。因為這些他們沒有辦法安安穩穩的去學習;有的為自己的家庭狀況焦慮;有的為自己的未來焦慮。因此他們承受著比其他學生更重的壓力。在農村,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狀況相對落后,在一些像計算機、英語聽力、口語等實踐性較強的科目上,他們根本無法去和城里孩子相比。而這種實踐性強的能力是后天培養的,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形成的,必須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否則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緊張和焦慮感。

查看全文

作文消極心理管理論文

[內容]

在一般中學里,作文教學是不夠景氣的。學生不喜歡寫,作文本交不齊已成為似乎正常的現象。要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應首先摸清學生對作文產生消極心態的種種因素,采取相應對策,尋求培養中學生作文積極心態的途徑。

阻礙中學生寫作積極心態的原因比較復雜,涉及到作文的社會氛圍、教師的引導和學生本人對寫作的認識等諸多方面。

首先,鼓勵學生寫作作文的社會氛圍沒有真正形成。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他是否能順利升入高一級學校。對老師的毀譽也在此。因此,都把分數看得很重。而作文,比起死記硬背來用同樣時間卻抓不到多少分,因此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風氣下,必然受到輕視。高中階段,各科教師爭地盤、搶時間,在學生的“得分域”內拼死拼活地耕耘;家長配合教師,督促自己的孩子陷入“題海”之中。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接觸社會,看課外書刊被視為不務正業。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了,對作文豈能不冷漠,不厭煩?

其次,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引導存在失誤:①引路失當。有的教師不研究學生寫作的心理動態,不了解也不關心他們的生活,不去品味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們煞費苦心地探尋中、高考意向,出一些舊、俗、隔、套的文題;方式上步中、高考的后塵,畫地為牢;加之作文前的指導不是著眼于觸發學生的寫作激情,而一味傳授那些死板的寫作理論,除了審題立意、謀篇布局之外便無話可談。如此經年累月,必然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心靈的港灣很難蕩起漣漪。②態度失當。有些教師對學生的作文缺乏適度的寬容、不是滿腔熱情地扶持,而是擺出尊嚴的面孔說教,甚至任意鄙薄,忽視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第三,學生本人對作文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由于種種社會原因以及一些教育機構不太注意各學科之間的協調平衡和同步發展,使不少學生重理輕文。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一些原來有一定寫作基礎的同學,覺得作文可以過關,寫作時敷衍塞責,熱情漸漸耗散。一些原來寫作功底就差的同學,飽嘗了寫作失敗的煩惱,進而厭倦、焦慮,不愿踏上那條充滿荊棘的寫作之路。

查看全文

新課程教師消極心理調適論文

摘要: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目前論文正逐步進入關鍵的階段——課程實施階段。新課程實施得怎么樣,直接關系著課程改革的成敗,而教師是課程實施過程中最主要的參與者,是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面對課程改革,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能出現的心理定式、猶疑觀望、惰性及焦慮等消極心理阻礙了新課程實施的進程,影響了新課程實施的質量,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新課程;課程實施;教師;消極心理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于1999年開始啟動,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5年,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學生已全部進入新課程。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研制工作于2001年5月全面啟動,2003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語文等十五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2004年9月起,山東、廣東、海南、寧夏、江蘇等省(自治區)相繼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到2008年全國普通高中起始年級將全部進入新課程實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目前正逐步進入最關鍵的階段——課程實施階段。

課程領域普遍認為,課程的改革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是啟動和動員階段,即課程采用階段,是指制訂使用一種課程計劃的過程;第二階段是實施、開始使用階段,即課程實施階段,是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第三階段是持續化、常規化階段,即課程制度化階段,就是把課程計劃及實施過程作為一種系統模式確定下來。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中心環節。首先,課程實施是課程采用的現實化。課程計劃的確定、課程方案的采用只是明確了課程的應然狀態,是課程的理想存在,即告訴人們新時期的學校教育應該確定什么樣的課程目標,建立什么樣的課程結構以及選擇什么樣的課程內容,但在教育實踐中人們有沒有真正按照既定的課程目標、課程計劃去執行,即課程的實然狀態如何,卻是由課程實施決定的。課程計劃再完美,課程設計得再好,如果沒有在教育實踐中得到實施,或者在實施中走了樣,那都會使課程的目標無法實現,從而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其次,課程實施也是課程制度化的基礎。課程制度是課程改革步入正常軌道、進入良性運作的表現,它必須在做課程計劃時就被考慮到,但它并不是被規劃出來的,而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說,課程改革能否成功,關鍵是看課程實施的情況。“改革很多時候被視為失敗,其實不然,因為它們從來就未得到實施”[2](J.I.Goodlad)。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起了大規模的課改運動,設計的課程方案和編制的教材有很多都不錯,在當時也被普遍看好,但由于在實施中出了問題,有的方案根本就未被真正實施或被扭曲地實施了,最后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很多,但教師是決定性因素,他們是課程實施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影響課程的諸多因素往往要通過教師反映到教學實踐中去。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以滿腔的熱情、積極的態度投入新課程的教學中去:深入理解新課程的本質,在課程實施中真正貫徹新課程的思想和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效且高效地將新課程的內容傳達給學生;新課程的實施還需要教師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權和創造性,根據新課程的終極目標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不同地區、學校、學生和教師個人的實際,對新課程方案進行必要的調適、補充和完善。如果沒有教師積極努力的參與,任何好的課程計劃都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目前,面對課程變革,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的反映卻并不盡如人意,教師往往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心理,這些不良心理的存在直接影響著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而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效果,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程。在我國逐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教師中可能出現的消極心理及其對課程實施的影響。

一、心理定式

查看全文

中學生消極叛逆心理消除技巧論文

關鍵詞: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德育調適

摘要: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沖擊了德育效果,一直是一中學生德育中的難題。本文分析了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的特點,以及誘發中學生在德育中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的幾種解決方法。

中學生多正處于青春期前后時間,正是逆反心理比較突出的年齡階段。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像一個反沖活塞一樣堵塞了德育渠道,沖擊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個不好解決的難題。這種消極心理狀態的存在,使中學生在接受德育時,對教育的道理聽不進去,對一些要求、規定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對宣揚的先進典型經常不屑一顧,等等。結果造成感情不能溝通,思想不易交流,觀點不易接受,教育不能產生應有的效力,嚴重時還會產生對立情緒。如果不及時捎除這種消極心理,就會直接影響學校管理活動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消極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找出可行的矯正疏導的方法,來消除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切實增強德育的有效性。

一、中學生德育中消極逆反心理的特點

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是指中學生在接受德育過程中由于受某種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內容、形式等等)的影響和刺激而產生的對某事物持對立、抵觸、反對態度的消極否定心理狀態。在學校德育實踐當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越是過分宣揚某個典型,越是有人不買帳,反而有意疏遠;過分批評某人所犯的錯誤,反而會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親近;越是不準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中學生這些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態來處理問題的行為,在心理學中都歸屬為消極逆反心理。

中學生在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呈現出如下三個特點:

查看全文

學生消極心理調適教育思考

摘要: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沖擊了德育效果,一直是一中學生德育中的難題。本文分析了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的特點,以及誘發中學生在德育中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的幾種解決方法。

關鍵詞: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德育調適

1.中學生德育中消極逆反心理的特點

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是指中學生在接受德育過程中由于受某種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內容、形式等等)的影響和刺激而產生的對某事物持對立、抵觸、反對態度的消極否定心理狀態。在學校德育實踐當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越是過分宣揚某個典型,越是有人不買帳,反而有意疏遠;過分批評某人所犯的錯誤,反而會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親近;越是不準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中學生這些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態來處理問題的行為,在心理學中都歸屬為消極逆反心理。

中學生在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呈現出如下三個特點:

一是,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消極否定性

查看全文

試議大學生心理信息傳遞方式

一、大學生消極心理信息的發送環節

大學生消極心理信息的發送環節主要是作為信源的大學生把消極心理信息傳送出去.這一環節有兩個關鍵因子:消極心理信息和信源.大學生的消極心理信息從何而來?其實,人生在世總有煩惱,這些煩惱是消極心理信息的源頭.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大學生的消極心理信息量比較大,原因在于成長中的大學生面臨許多矛盾沖突:一是大學生開放的心態與較弱的信息甄別能力產生沖突.大學生剛剛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生涯中解脫出來,渴望了解社會,樂于接受新知識,但由于缺乏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對社會上的消極信息偏聽偏信,從而成為“看破紅塵”型憤青.二是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和意志力薄弱產生沖突.大學生處在智力發展的高峰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新性大大增強,但父母的溺愛造成的意志力薄弱困擾著他們,使他們常常面臨“志大才疏”的尷尬.當他們的理想在現實中一次次遭遇挫折時,難免產生苦悶、惆悵心理.三是大學生的社會活動參與欲與易沖動的情緒產生沖突.大學生為融入社會,往往有意識地擴大社會交往面,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但從生理上來說,大學生已進入青年中期,體內激素的大量分泌導致他們情緒不穩定,行事沖動,參與社會活動越多,矛盾沖突也就越多.德國著名學者普蘭德說:“在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懷著憧憬,將目光從個人的小天地轉向寬廣的社會.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人那樣陷于孤獨之中,渴望著被人接受和被人理解.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站在遙遠的地方呼喚.”在消極心理產生之后,大學生為什么要把消極心理信息傳遞出去呢?

筆者認為,首要的原因是宣泄.信息輸出是大學生作為社會人的本能需求.大學生接受外界信息并對其進行評判、取舍、儲存,最終將這一經過處理的信息向外輸出,使自己成為信源.這一入一出的過程,維持著系統的信息平衡.如果故意將壓在體內的信息不輸出,就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最終可能出現“信息爆炸”,導致心理疾病.CNNIC(中國信息網絡信息中心)指出,自媒體的使用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而且,多數自媒體的使用者都將其作為自我宣泄的工具.大學生對消極心理信息的宣泄在網絡環境下變得很難控制.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在現實中,人們都有被社會賦予的角色,因此言語和行為會受到法律與道德的約束;而一旦處于網絡匿名狀態,個體的行為往往會突破一些界限,造成消極信息泛濫.智威湯遜2008年的一項關于中國大陸青年網絡行為的調查顯示,73%的中國青年認為其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做任何事情,說任何他們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話.另外,大學生傳遞消極心理信息還有引人注意、增進交往的要求.美國學者詹姆斯·W·凱里2005年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中提出傳播的“儀式觀”(aritualviewofcommunication):傳播行為的主體不是傳受關系,而是平等的參與者,他們共同建構儀式,其最終目的在于構建儀式發起者希望的秩序或實現對儀式發起者的認同;重視具有某種文化價值的集體無意識符號,將個人帶入一種與他人有意義的關系內,使人們進入一種集體的情感之中,通過鞏固現有的共同價值,以達到預設的傳播效果.這一理論在大學生消極心理信息傳遞中的表現是,作為信源的大學生往往將一條消極心理信息濃縮為熟知的符號或標準的口號(如“郁悶”),多方向地、重復地傳遞給自己的同學、朋友,以獲得廣泛的同情和支持,維持與朋輩的集體情感.

二、大學生消極心理信息的傳遞環節

大學生消極心理信息的傳遞環節主要是作為信源的大學生通過什么信道和遵循什么樣的規律進行消極心理信息傳遞.這一環節有兩個關鍵因子:信道和傳遞規律.我國1994年正式接入互聯網.90后的大學生是伴隨著計算機和因特網的普及長大的,他們的消極心理信息主要通過網絡傳遞.據調查:大學生約有1/3的課余活動時間是在與媒體接觸中度過的,其中與網絡的接觸最為頻繁.約有90%的大學生接觸過不良信息.一些大學生每天都要上網,查資料、看電影、交朋友,儼然成了“網中人”.除了計算機網絡外,大學生還青睞手機網絡.據調查,83.9%的大學生每天接觸手機,并有49.8%的人每天使用手機2小時以上.另一項對北上廣深四地智能手機3G網民的相關調查發現,20~29歲這一年齡段成為最主流的手機網民群體,學歷大多在大學本科以上.看來,當代大學生選擇網絡作為信息傳遞的主渠道有其客觀性.網絡上的消極心理信息傳遞遵循兩條規律:一條是“沉默的螺旋”規律.學者諾埃勒·諾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提出了“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理論,認為大眾傳播的連續性、重復性、類似性、廣泛性等使大眾傳播為公眾營造出大的意見環境,而人們由于懼怕社會孤立,會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動,其結果是造成了“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網絡信息傳遞也遵循“沉默的螺旋”規律,具體表現為:當大學生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時,不一定會進行心理信息傳遞;但當大學生處于消極心理狀態時,為了宣泄感情、求得心理平衡,往往需要進行心理信息傳遞.從這個意義來說,網絡上消極心理信息比較多.當極端的、非理性的消極心理信息傳遞出去后,一些大學生或是因為感同身受,或是為了表示友好,會對這些消極心理予以肯定甚至追捧.而另一些持不同意見的大學生因為害怕孤立,不敢大膽地表達不同意見.于是,消極心理信息通過不斷的傳遞和反饋,一層層地在網絡上沉淀,“沉默的螺旋”形成,大學生群體不斷受到消極心理信息的感染,信息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另一條是“病毒式傳遞”規律.大學生消極心理信息在網絡上傳遞得十分迅速,特別是借助于微博、博客、播客、QQ群等方式,能像病毒分裂似地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瞬間傳遞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以微博傳遞為例:假設一條消極心理信息在每一次傳遞中能得到10名“粉絲”轉發.第一次傳遞是由信源發出的,由1名大學生在同一時間傳遞給了自己的眾多“粉絲”;第二次傳遞發生在其中10名“粉絲”中,他們把這條消極心理信息轉發給自己的眾多“粉絲”;第三次傳遞發生在下一級的“粉絲”中,10名“粉絲”每人又有10名轉發者,即共100名“粉絲”將這條信息傳遞出去……每一次的信息傳遞只需要按一個“轉發”鍵,幾乎不耽誤時間,這樣,消極心理信息以10的n次方的規模傳遞開來,轉眼間就能擴散到網絡的各個角落,釋放出對信息生態系統巨大的破壞力.

查看全文

學生課堂心理教學管理探討

摘要:技師學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而產生出負面、消極的心理狀態,而這些消極、負面的心理問題如果無法及時地解決,那么就會給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造成極大阻礙。因此技師學院的管理部門必須要對學院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重視,將心理學和課堂教學進行有效地結合。

關鍵詞:技師學院;課堂心理;教學管理

在技師學院就讀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學習成績或者總體素質較普通的中學生,想要將這些學生教育好,只是依靠知識與紀律對學生進行管理與約束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自卑感與自我價值否定,這些問題造成他們在進行課堂學習的時候會出現嚴重的消極情緒。因此技師學院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要對學生的課堂心理進行關注,并且做好教學管理工作,同時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1技師學院學生的課堂心理

1.1自卑心理。(1)學生本身的原因造成自卑。在技師學院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是高考的落榜生,因此他們無論在生活上或者學習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失敗感。因此也造成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并且經常暗示自己是個沒有能力、沒有價值的人,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而學生將這種負面、消極的情緒帶進課堂之中,就容易導致學生出現不敢面對、或者逃避問題的思想。在課堂上遇到不懂的知識,這些學生就會將自已藏起來進行自我封閉,并再次否定、貶低自我。(2)教師的原因。國內有一部分教師個人的修養與脾氣較差,在技師學院教學的時候,當學生無法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時,教師就會用語言暴力對學生進行責怪、謾罵,并且間接地暗示了學生學習能力差、腦筋不好使等等消極、負面的情緒;有些教師會在責問學生的同時,將一些不利學生學習與成長的負面內容渲瀉給學生,間接地深化了學生的自卑感與失落感。1.2消極心理。在技師學院學習的學生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消極的心理,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一些是由于學生自卑造成的,從自卑開始,再到否定自已,最后發展成為放棄自我,并且相信自已并沒未具備什么才華,嚴重懷疑自已的能力,并且在上課的時候也處于消極狀態中。消極心理的出現的另外一種原因是由于漠然與不放在心上所引起的。所謂的漠然,就是指學生從緊張的中學生活中突然出現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里,并且沒有先前的壓力與管理,這造成他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已學習是為了什么,這種負面的思想也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了消極心理。不放在心上主要是因為學生的思想與身心并未成熟,學生在遇上困境的時候選擇逃避而畏懼思考后續的進展,只把注意力放在當前的享受與放縱,對于學習并沒有放在心上,在課堂中做小動作,玩手機、睡覺、甚至逃課。

2對學生課堂心理教學管理的有效舉措

查看全文

積極心理學特殊教育論文

一、當前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理論研究成果概述

優勢理論和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是積極心理學在發展中形成的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研究成果。在特殊教育中,由于每個學生自身都具有潛在的性格優勢和智力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針對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性格優勢的充分發揮。優勢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身特殊的優勢條件和優勢性格,在教育中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優勢實施教學,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自身個性的發展。積極心理學中的優勢理論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積極情緒和自信水平,讓學生在教育學習中逐漸完善自身能力,激發他們自身潛能的發揮,促使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的應用可以為人類提供許多積極的情感體驗,減少人們生活中的消極情緒,讓人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內心的放松與平和。當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產生消極的情緒時,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應對消極的情緒,使人們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惡劣環境,從而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擴展性和建構性是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的兩個基本功能。積極情緒的擴展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在消極情緒的產生后,通過對特定行為的擴展來使人們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行動范圍。在積極情緒擴展功能基礎上的進行疊加實現的建構功能可以幫助每個個體建構更持久的身體、心理、智力和各種社會資源。

二、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在我國特殊教育中的應用

我國特殊教育的對象一般為身體或心理上有殘缺的人群,這些人由于自身生理上的原因或家庭、社會的影響,使得他們比正常的學生更容易產生不適當的行為或消極的情緒。這些消極的情緒和行為多表現在孤獨、恐怖、焦慮和缺乏歸屬感等心理問題,受這些消極的情緒影響也會使得這些學生往往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把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情緒拓展構建理論運用于特殊教育中,就會預防或減弱消極情緒對學生的影響,給學生帶去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學生的身心免疫力。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作為積極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研究成果,對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的特殊教育中運用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不僅對學生有積極的作用,還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中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促使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積極情緒在學生心理上的重復和積累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同時也會促使學生人際交往關系的改善,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在開展特殊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積極心理學理論知識的運用,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積極情緒資源,引導并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真誠的積極情緒。

三、積極心理學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建構路徑

在特殊教育的教學過程中科學地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就是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個體心理或消極情緒進行積極情緒的干預,使學生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健康的積極情緒。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一些簡單且效果好的心理療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情緒的提高。除此之外,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特殊教育中的有效建構路徑還可以通過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學校中已經存在或積累的病理心理學資源,并將這些資源科學地應用于學生心理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在治療的過程中通過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地情緒來有效地平復不健康的消極情緒,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積極心理學理論成果的有效運用對我國特殊教育的教學有積極地促進作用。目前積極心理學在我國特殊教育中的應用還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其理論成果的作用還沒有得到最大的發揮。在未來的特殊教育教學中,學校和教師都要加強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科學運用,讓積極心理學理念和理論研究成果真正成為特殊教育教學的補充,促進特殊教育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和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查看全文

積極心理學研究論文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新近出現的一種研究思潮。積極心理學反對傳統心理學有關人性的消極隱喻及其對消極心理研究的過度偏愛,強調人性的積極性,主張心理學重在研究和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揚棄,是對人性的理性復歸,反映了時代精神和需要。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消極心理學;人性;心理學

Abstract:Asanewtrendofresearchinthewestmodern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takessidesagainstthenegativemetaphorofhumannatureinprevailingpsychologywhichlaysparticularstressontheresearchofpathologypsychology.Itemphasizesthepositivesidesofhumannatureandbelievesindevelopinghuman′sinherentpositivepotentialsoastohelppeople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Positivepsychologyisthehealthydevelopmentofpathologypsychology,whichreflectstherationalreturnofhumannatureandthespiritoftheera.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pathologypsychology;humannature;psychology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紀末最早在美國興起、以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是相對于現代西方主流心理學倡導的“消極心理學”或“病態心理學”(pathologypsychology)而言的,是對現代主義心理學的反動。本文首先從學科和社會需求層面分析積極心理學源起的必然性,接著分析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取向和研究視野,最后探索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實踐價值及其發展前景。

一、積極心理學的源起

查看全文

積極心理學根本問題探討以及啟發

自從“積極心理學”一詞在199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提出以后,引起了心理學研究者的關注,2000年以后,更是有一系列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甚至有學者認為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已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

研究者2009年5月5日進入PsychoINFO數據庫進行檢索,以“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為檢索詞,檢索到以積極心理學為關鍵詞(keyword)的文獻共712篇,以積極心理學為研究主題(subject)的文獻886篇。最早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文章發表于1882年,即Ribot,T.A.的研究《記憶的疾病——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但1997年前以積極心理學為研究主題的文獻僅有8篇。絕大多數的文獻發表于1997年之后。在886篇文獻中,以“情緒”(emotion)為關鍵詞的文獻57篇,文獻摘要中含“情緒”一詞的文獻有106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1年,其中對情緒的研究是不容忽視的主題。

積極心理學在塞里格曼等人大力倡導之下,眾多學者對積極心理學的有關概念,如:幸福生活、積極體驗、積極情緒、積極個性特征等,以及如何應用和完善研究方法、理論構建及實踐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國內的主要的心理學刊物中以積極心理學為主題的文章較為集中在積極心理學的定義、基本理論、產生、應用等方面。對其思想來源的追述及其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批評、反思的論述還很欠缺。

要深入了解積極心理學的思想,需要全面了解其理論演變形成,學習用批判的視角剖析其理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和分析文獻,幫助我國學者全面地了解對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發展及其現存問題的爭議。

一、對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問題的討論

pton總結了積極心理學三個研究維度:從主觀層面(Subjective)上看,積極心理學關注積極的主觀態度(SubjectiveStates)或積極的情緒,包括個體對自我和未來的建設性的想法,力量感、生命力、自信等;在個體層面上,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的積極品質或堅韌持久的行為模式;在群體和社會層面上,積極心理學關注發展、創造性和積極持久的制度。總結2000年以來的英文文獻,對積極心理學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作用的討論;對其理論創新性的討論;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討論;在心理治療應用中的效果及其機制的討論等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