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13:35: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王羲之書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王羲之書法

王羲之書法研究論文

摘要: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使漢字通過毛筆書寫走上了今體書寫科學的高峰。王羲之不僅是漢字書寫的領軍人物,更是用筆科學的典范。他走過的書寫發展道路,是漢字今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漢字書法;實用書寫;王羲之;書寫科學;藝術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性標志,論文更是漢字實現今體化、走向書寫科學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擬通過中國書法的產生、漢字書寫發展的歷史認識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評價其書寫科學價值。

一、中國書法的產生及漢字邁向今體書寫的歷史

1.漢字書法形成的基本條件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史表明,漢字的最初形象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屬圖畫文字。但由于后來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圖畫文字變成了以抽象符號拼寫的表音文字,不再有與客觀事物形象有關的表現特征了[1]。然而,中國的漢字則由于兩個主要原因,發展成了具有人類文字書寫最高水平的書法:其一是中國人在促使圖畫文字實現它簡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來沒有背離象形、表意的基本屬性,其二就是創造漢字書寫美的工具毛筆的特殊作用。

2.漢字今體書寫的萌芽表現

查看全文

王羲之書法評析論文

摘要: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使漢字通過毛筆書寫走上了今體書寫科學的高峰。王羲之不僅是漢字書寫的領軍人物,更是用筆科學的典范。他走過的書寫發展道路,是漢字今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漢字書法;實用書寫;王羲之;書寫科學;藝術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性標志,論文更是漢字實現今體化、走向書寫科學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擬通過中國書法的產生、漢字書寫發展的歷史認識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評價其書寫科學價值。

一、中國書法的產生及漢字邁向今體書寫的歷史

1.漢字書法形成的基本條件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史表明,漢字的最初形象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屬圖畫文字。但由于后來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圖畫文字變成了以抽象符號拼寫的表音文字,不再有與客觀事物形象有關的表現特征了[1]。然而,中國的漢字則由于兩個主要原因,發展成了具有人類文字書寫最高水平的書法:其一是中國人在促使圖畫文字實現它簡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來沒有背離象形、表意的基本屬性,其二就是創造漢字書寫美的工具毛筆的特殊作用。

2.漢字今體書寫的萌芽表現

查看全文

文化類歷史課如何打造三學

【摘要】文化類歷史課的教學更應該承擔起增強中學生“文化自信”的責任。“三學課堂”理論是由江蘇南通啟秀中學李庾南老師提出的,與時下流行的培養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人”的教改趨勢相一致,也是落實“雙減”政策、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堂教學質效的有效途徑。本文試以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為例,從學材的重構、學法的選擇、學程的生成三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打造歷史“三學課堂”,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效。

【關鍵詞】三學課堂;初中歷史教學

近年來,李庾南老師又從中提煉出了“三學課堂”教學范式,使之也適用于數學之外的其他學科,并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這一教學范式與時下流行的培養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人”的趨勢相一致,同時也是落實教育部在2021年7月出臺的“雙減”政策、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堂教學質效的有效途徑。教育教學改革雖已開始多年,但有些教改浮于形式,真正能提高教學質效的并不多。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形式是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和效果的,僅僅為形式而形式的課堂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李庚南老師提出的“三學課堂”主要指的是“學材再建構、學法三結合、學程重生成”,它關涉到“課程,教材,教法”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學材的建構是指要實行單元教學,學材要來自教材,又不止于教材。學法的結合是指“個人、小組和全班學習相結合”,更是指“自學、議論、引導的三結合”。學程的生成要靠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深度交流和共同發展。“三學”之間相互聯系,最終都指向教學的有效性。打造“三學課堂”,主要是從學材、學法、學程三方面入手。

一、學材的重構

“三學課堂”的“學材”,是指一切與學科課程相關的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供給學生的相關學習材料。按照“三學課堂”理念,開展歷史課堂教學之前,歷史教師首先要對歷史課本內容進行整合,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突出主干,關注歷史學科邏輯,體現出歷史教學線索,重視歷史知識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學生歷史素養。建構學材的原則,第一是順應,第二是調整,第三是同化,最終實現內化。學材的重構首先要順應學科邏輯與規律、順應學生認知和興趣。《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這一課設計時按照學材再建構的順應原則,首先分析七年級學生學情:七年級的學生通過大半學期的歷史學習,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思維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基本會利用課本達到最基本的學習目標;對于一些專有歷史概念,學生理解上會有難度,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補充適當的資料并設置合適問題啟發學生分析思考,再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其次,筆者再次對本課教材進行分析:《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這節課是被安排在初一年級上冊《中國歷史》課本的最后,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正是我國歷史上政權分立、民族大交融時期,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并且這一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發展還帶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材的重構還需要依照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對課本內容進行增減,調整各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與詳略。按照2011版初中歷史課標的要求,《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2.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3.初步認識書法藝術;4.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按照以上內容,筆者將這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課堂教學從科技和藝術兩大方面,分農學、數學、書法、繪畫、雕塑五部分,設計本課教學;教學重點確定為賈思勰《齊民要術》、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以及楷書、行書、魏碑代表;教學難點是如何認識書法藝術。學材的重構第三原則是同化,就是在呈現課堂教學材料的過程中,必須盡量做到讓學生從舊知到新知,由已知生成未知,自然地把新課知識納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中,這樣的學材建構過程,將有利于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并運用新課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的課堂設計,可以先從學生前面已經詳細學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等發展情況著手,指導學生在復習中歸納出階段特征,然后迅速導入新課。筆者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順應、調整、同化,實現內化等原則,適當地額外補充了課本以外的一些圖片、文字材料、視頻等教學資源,以便于啟發引導學生高效達成本課教學目標。

二、學法的選擇

查看全文

探析顏真卿行書藝術風格成因

摘要:顏真卿是唐代書法大家。本文主要描述了其行書藝術風格的成因:家族教育及自身藝術天分、人格品性的內因和時代書風、當時書法大家和楷書基礎對其產生影響的外因。

關鍵詞:顏真卿;行書;藝術風格;成因

一、內在原因

(一)家族教育及自身藝術天分

在古代由于一些原因并不是每個階層都可以接觸到書法藝術教育,它只能為少數人所享有。而顏真卿出生于世代研究訓詁學、歷史學的士大夫家庭,其中善書者眾多,家族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優越的經濟條件,使他擁有充裕的精力、時間去探索書法藝術。在良好的教育下,顏真卿以審慎的治學態度,在漫長的歲月中對行書進行著探求,他重觀察,實事求是,虛心好學,注重切磋,這一點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里有所體現。國外有句名言這樣講: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分在其中的重要性。同理,在書法創作上,擁有突出的藝術天分也是至關重要的。顏真卿在結體、筆法、布局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別出機杼地將篆籒之法移入行書創作中,自成一派,流傳千古。由于本文意在探討顏魯公行書藝術風格成因,所以關于技法方面在此不做過多敘述。

(二)高尚的人格品性

查看全文

書法創作“意象”塑造分析

【摘要】書法藝術中的“意象”是一個深邃玄妙的概念,它來源于自然萬物,依附于創作主體,并最終表達創作者的情感思緒,是“人”與“自然”的結合。正是“意象”的存在,使不同的書法作品能營造出不同的高妙意境,“意”也成為書法藝術的根本追求。“意象”是書法作品生命力和作者個性的體現,“意象”的塑造在書法創作中尤為重要。

【關鍵詞】意象;書法創作;自然

一、書法“意象”的本源

中國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特質,取決于書法藝術的母體——漢字。想要探尋書法“意象”的源頭,對書法“意象”有更深刻的認識,需要對漢字的性質、起源和漢字到書法藝術的轉變進行整體系統地把握與思考。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序》揭示了漢字的象形性,書法中的“意象”便是建立在漢字象形的基礎上。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符號,由描摹自然萬物而來,最早的古文字猶如自然外物的寫意畫。“書者,如也”四字準確地指明了漢字與自然的關系,因漢字是書法藝術的母體,這一論斷便順理成章地引發到書法藝術上來,自然成為書法藝術形態美的來源和書法鑒賞的標準,正是東漢蔡邕所說的“書肇自然”。漢字的構造取法自然并對其加以提煉概括,漢字是將自然符號化,書法是將自然線條化。正如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所說:“中國的書法,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

二、借鑒傳統書論中的“意象”思維

自漢以來,“意象思維”就貫穿于中國書法理論。傳統書論中的意象思維經歷了一個“物象比附”到“生命聯想”再到“人格聯系”的發展過程。早期書論取“萬物之象”進行比附,但這些書論中生動形象的“意象”不是簡單的象形,書法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在書法中沒有具體的現實物象。如按表面之意理解便會與書者之意差之千里,不但體會不到點畫間所蘊含的意象之美,反而會誤入歧途。如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有“橫如千里陣云”“點如高峰墜石”等論述,其意并非橫如云狀,點如石狀,實則是書寫橫畫時藏鋒或在空中取勢,筆鋒在點畫中心行走的筆勢如陣云遇風,往而卻回也。書寫點畫如高空墜石般砸在紙上,是瞬間落筆帶來的力量感。書論中還有許多類似的意象類比,都是指書法包含自然中的生機意趣,而非對具體物象的再現。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意象類比聯想書寫時的筆勢和狀態,并將這種字勢與美感運用到創作中,提高造“意”能力,豐富造“意”手段。之后的書論進一步將以自然為主體的“意象”演變為以人為主體的“意象”,先是將“意象”與人的生命現象相聯系,進而提出“骨肉”“氣韻”“神采”等詞匯。唐宋以來,書論中的“意象”與人的聯系更加密切,出現許多的人格比況,認為“意象”的塑造依賴于書家的道德品格。

查看全文

剖析書法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一、引言

書法教育中,不論是筆法、結構、章法,還是書法作品所承載的文字內容,皆是陶冶學生性情、教育學生立身做事的好素材。舉例比比皆是,如點畫,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若要學好書法,就要從這一點一畫開始,認真刻苦,夯實基礎,練好基本功。這猶如人生不但要樹立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更要認準這個目標,從這個基點開始,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再如,練字前后筆墨紙硯的整理、擺放及保護,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耐心和習慣,并教育學生懂得做事條理分明、善始善終的道理。學書中的臨帖要做到眼勤、手勤和腦勤。臨帖要求學生像讀書一樣去“讀帖”,所臨的字要如帖上的字,形神兼備。通過長期的臨帖,學生不僅可自主觀察和思考,動手能力也將大大提高。還有,就練習的字體,楷書練“端莊規矩”,行書練“隨意灑脫”,隸書練“樸拙敦厚”,篆書練“方圓婉通”,草書練“簡約豪邁”,不同字體猶如人的不同的性格和修養,演繹不同的人生風采。學書最終要達到的高度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這個“自然而然”就是書寫的隨意而為、心性揮灑、落筆生風、一揮而就、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的藝術境界;這個“自然而然”就是人生中人倫化、情感化、理智化的可觀、可游、可居、可感、可思的生命境界及瀟灑妙絕、翰逸神飛的人生哲學。[1]

二、書法對學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意義

(一)書法深厚的文化精神與獨特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學生“正心”和“明德”。“正心”、“明德”是做人處世、立身成才之道。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校的育人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使學生“正心”、“明德”,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這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是民魂國粹,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藝術奇葩。從甲骨文、鐘鼎文到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每種字體的出現都伴隨著一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民族的靈性、智慧和創新精神無時不在滋潤著書法這朵常開常艷的藝術奇葩。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能進步!”進行書法教育,正是要使學生從中感受和認知民族的精神與魂魄,引導他們了解、認識和熱愛祖國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歷代書法家皆為人品高尚之士,其憂國憂民的情懷毫不掩飾地流露在字里行間,如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懷有對國家和民族忠貞不二的情感,其書法因而也顯現出筆勢雄渾、體態寬博、質樸敦厚的強烈風格;柳公權主張“心正筆正、人正書正”,是位風骨凜然的君子,在書品上具有“鐵骨錚錚”的獨特風格,高尚的人品與高超的書品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與之相反,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之一的“蔡”原為“蔡京”,但因其人品低劣,為后世所唾棄,被置換為“蔡襄”。可見,中國書法在“人品與書品”問題上不僅注重“書品”,更注重“人品”。歷代書法先賢教育、引導和激勵著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才修到“心正”和“德性光明”的境界。很多學生在了解各大書法家生平及學習其作品時都為之傾倒和震撼,他們不但從中認識、了解書法藝術,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怎樣做人,從而起到“正心”和“明德”的作用。

(二)書法獨特的結構與豐富的筆法,有利于啟發學生智力和思維。書法獨特的結構,豐富的筆法體現出豐富的哲學思想。通過書法教育,提高學生注意力,開發學生智力,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比較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會思考,探索新知識,從而使學生豐富自己的人生。唐代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所著的《書譜》,通篇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就書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他這樣概括:“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對書法結構,他說:“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雖只八個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書法結構和諧與變化,法則與創新的關系。筆法中的中側、方圓、轉折、藏露、逆順、提按、聚散、收放、往復、輕重、強弱、連斷、曲直、粗細;結體中的主從、疏密、松緊、避就、覆載、向背、斜正大小、長短、呼應;墨法中的濃淡、枯澀;審美中的剛柔、巧拙、疾徐、筋骨、違和;章法中的黑白、虛實、動靜等,在復雜多變中形成多樣化和藝術的整體統一,使對立雙方輝映成趣,相得益彰。漢字多數形近,或同部首,寫好一個字便可發散理解一類字,觸類旁通,以一當十,學會思辯,把握特征,明了異同,培養學生的對比鑒別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分類、抓重點的學習方法。

(三)書法的“健身”與“養心”功能,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身心健康是生存之本,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擁有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學書便可陶冶情操,怡悅身心,強身健體。古人對習書的姿勢特別講究,要求頭正、身直、臂曲、足安。在練習時,不管是寫小字還是寫大字,使人的指、腕、肘、肩、臂都隨筆畫書寫而有節奏地運動,身體許多器官也相應地得到了鍛煉。習書時雖從外觀上看不出有多大的運動量,其實卻如演練八卦和太極一樣,寓動于靜,剛柔相濟。人們常說書法是一種地道的“氣功”,書寫時,可調理經絡,勻暢呼吸,最后達到心手相應,益于健康。習書除健身外,更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調節和成長。書法作品是書者情感意志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內涵是豐富的。無論是哪一位書法家的作品,都體現了他本人的個性品質、創作意念和思想情感。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看那即興而賦的優美散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讀后使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而那瀟灑飄逸、酣暢淋漓的行書字體,更是書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又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他的侄子而書寫的,祭文令人覺得悲慘和傷感,書法墨跡更使人感到悲痛至極,看得出他在書寫祭文時是心靈的盡情宣泄。無論是王右軍的閑適飄逸的浪漫情懷,還是顏魯公的痛徹心扉的家國之恨,他們以書法為情感的寄托,對他們的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都極為有益。

查看全文

讀美學散步后心得感想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于文學,宗白華偏于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

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經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非凡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

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里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臺樓榭、花樹池石。

內容梗概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辟的靈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聰明,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意象構造論文

摘要:書法作為以線條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造型藝術,意象表達是其主要特征。書法的意象表達是通過藝術構造完成的。書法意象具有“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自然和人文的邏輯指向。書法意象的構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文將從創作和接受兩個方面簡要介紹。

關鍵詞:書法;意象;藝術構造;意象構造

Abstract:Calligraphyuseslinesasthemainexpressionofvisualarts,andimageexpressionisitsmaincharacteristic.Calligraphyimage,conveyedthroughtheartisticstructure,ischaracterizedbytheconnotationofcreatingimagetoconveymeaningandofexpressingmeaningwithouttoomuchemphasisonimage,andbylogicaldirectionofnaturalnessandhumanity.Calligraphyimagestructure,asacomplexprocess,isintroducedbrieflyfromtwoaspectsofcreationandacceptance.

Key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structure;imagecreation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1]81-8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2]822-823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3]6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5]110。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查看全文

構造書法藝術意象論文

摘要:書法作為以線條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造型藝術,意象表達是其主要特征。書法的意象表達是通過藝術構造完成的。書法意象具有“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自然和人文的邏輯指向。書法意象的構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文將從創作和接受兩個方面簡要介紹。

關鍵詞:書法;意象;藝術構造;意象構造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載體——漢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們知道,漢字是由圖像符號轉化而來的,在早期的書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隱約看到古人造字的圖畫性特點。但若據此認為書法意象性僅由漢字的象形特征決定就不夠全面了。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指出“由象形變為不象形,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容易覺察到的變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改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以稱為‘線條化’。”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書法形式則是最為簡化的行書、草書,這也說明了書法的意象絕不僅是狀物擬態的模仿,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而作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釋義。舉例來說明,中國的文字書寫具有雙重意象。第一層意象是對事物的寫征意象,屬字的本意。如“劓”,《說文》云:“刑鼻也,從刀。”這是相當古老的一種鼻刑,刑始于兵,這種酷刑應是古老的征戰中以割鼻報功演變而來。“劓”字的本意,給人是一種殘酷的意象。然而作為書法書寫出來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層意象則可以讓人感覺到,左右偏旁的繁簡疏密之間,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諧。而書法的藝術意象就在于這第二層意象,這是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意象。文字書寫之所以上升為書法藝術,是這第二層意象性在起決定作用。

可以看出,書法意象不是由漢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單獨構成的,而應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構造結果。即是說書法意象是由創作者的主體投射,書寫過程中的形式表達和欣賞者的聯想和對作品背景的反觀共同構成的。正如楊小清先生所說的“藝術雖不是客觀的,但也不是主觀的。藝術是‘類’的客體主觀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虛化’規則定位的,這是藝術存在的極其重要的屬性。”書法意象正是這樣通過作者、作品、欣賞者三位一體共同構造,并受時代審美趨向和藝術規則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體的,而是變化的、虛化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由主客觀相互交匯作用產生的審美體驗。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意象構造論文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1]81-8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2]822-823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3]6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5]110。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載體——漢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們知道,漢字是由圖像符號轉化而來的,在早期的書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隱約看到古人造字的圖畫性特點。但若據此認為書法意象性僅由漢字的象形特征決定就不夠全面了。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指出“由象形變為不象形,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容易覺察到的變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改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以稱為‘線條化’。”[6]28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書法形式則是最為簡化的行書、草書,這也說明了書法的意象絕不僅是狀物擬態的模仿,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而作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釋義。舉例來說明,中國的文字書寫具有雙重意象。第一層意象是對事物的寫征意象,屬字的本意。如“劓”,《說文》云:“刑鼻也,從刀。”這是相當古老的一種鼻刑,刑始于兵,這種酷刑應是古老的征戰中以割鼻報功演變而來。“劓”字的本意,給人是一種殘酷的意象。然而作為書法書寫出來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層意象則可以讓人感覺到,左右偏旁的繁簡疏密之間,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諧。而書法的藝術意象就在于這第二層意象,這是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意象。文字書寫之所以上升為書法藝術,是這第二層意象性在起決定作用。

可以看出,書法意象不是由漢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單獨構成的,而應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構造結果。即是說書法意象是由創作者的主體投射,書寫過程中的形式表達和欣賞者的聯想和對作品背景的反觀共同構成的。正如楊小清先生所說的“藝術雖不是客觀的,但也不是主觀的。藝術是‘類’的客體主觀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虛化’規則定位的,這是藝術存在的極其重要的屬性。”[7]41書法意象正是這樣通過作者、作品、欣賞者三位一體共同構造,并受時代審美趨向和藝術規則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體的,而是變化的、虛化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由主客觀相互交匯作用產生的審美體驗。

二、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

既然把書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體雙方共同構成的審美過程,可以將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歸結為以下幾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