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5:56: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籍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籍教師

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現狀綜述

論文關鍵詞:南通市高校;外籍教師;教學管理

論文摘要:隨著高等院校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高等院校聘請外籍教師的數量在逐年增加。通過對南通市部分高校外籍教師的教學和管理情況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對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

19世紀中葉,英美等列強在我國設立教會學校,西方傳教士相繼來到中國執教,這是外籍教師的雛形。南通聘請外籍教師始于通州師范學校,在1903年建校之初,張謄先生就先后聘請了6位日本籍教師講授理科、農業等課程,1906年張警先生在通州師范學校開設測繪科,聘請8位日籍教師任教。外籍教師為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經江蘇省教育廳統計,江蘇省高等院校聘請外籍教師的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4年為599人,2005年為624人,2006年為657人,2007年為698人,2008年已達到733人。外籍教師已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教學隊伍,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筆者就外籍教師的教學情況、校方對外籍教師的教學管理等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

1調研的基本情況

(1)時間安排。從2008年10月開始到2009年1月,采用問卷調查對南通市高等院校外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調研,并輔以訪談,以盡量使調查結果客觀真實。

(2)調查對象。此次調查對象為南通大學、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和南通職業大學三所高校的學生。

查看全文

外籍教師教學考察論文

[摘要]引進外籍教師資源,是提高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對外籍教師在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方面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外籍教師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一、引言

如何充分利用外籍教師資源,特別是利用外教的地道口語與先進的教學理念,是我們需要去研究與分析的課題。

外教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呢?效果如何?筆者通過訪談學生、聽外教的課等,對外教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方法進行了探討,結果證明,聘請外教來擔任大學英語的口語課這一舉措非常有效,其中一些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外教上課的情況與分析

查看全文

淺析中小學外籍教師教學管理

摘要: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外教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日益增加,隨之產生了一些問題。由此,對外教教學現狀進行總結,分析了外教教學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則,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外籍教師;教學問題

隨著全球一體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教育國際化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各中小學也把建設一個國際化的學校定為自己的長期發展目標。在教育國際化日趨重要的今天,外籍教師在中小學英語教學究竟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該如何利用好外籍教師這一資源,提升中小學英語教學質量呢?

一、中小學外籍教師的教學現狀

在來華的外籍教師中,既有以教育為己任的、具備教師資格、擁有教育情懷的優秀人才,也有抱著“淘金”“游學”態度,到中國游山玩水的外籍人員。雖然從2017年起,國家外專局嚴格了外國人來華工作的準入門檻,但是仍有許多外國人通過中介公司,以打擦邊球的方式進入中小學、幼兒園、各種培訓機構充當教師,其中不乏以非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因此,外籍教師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是當前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1.中小學外籍教師的教學特點

查看全文

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障礙及化解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外籍教師成為我國引進國際化人才,推動我國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要素。許多外籍教師來華之后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及教學方法的不同,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國課堂的英語教學,從而影響到教學質量甚至選擇半途離開。該文以跨文化適應理論為依據,分析外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遇到的障礙,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化解方法,為提高外籍教師在華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英語教學;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

外籍教師進行英語教學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然而來華之后由于文化上的差異性以及教學觀點的不同,一些外籍教師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而學校更多的是在物質生活上給予外籍教師幫助,更多地去關注外籍教師的生活起居而較少地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外籍教師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不得不獨自面對孤獨以及焦慮等各種負面情緒,在教學中,他們所推崇的一些教學方法并不完全被學生所接受,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去做,充滿迷茫,所以他們的教學效果并不樂觀。甚至有些外籍教師因為忍受不了而中途離開,不僅給學校教學安排帶來巨大麻煩,而且在他們回國之后對我國的評價也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基于跨文化適應理論研究外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遇到的障礙,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分析外籍教師來華之后的心理變化以及課堂適應過程,有針對性地對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并給予外籍教師精神層面的幫助以及教學方面的建議,進而幫助外籍教師更好地適應中國的教學模式,從而幫助外籍教師在中國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1關于跨文化的理論研究

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動態、復雜的發展過程,是指對一個新的文化環境逐漸接觸、了解到最后融入的過程。跨文化適應的研究通常著重于深處異國的旅居者在面對新文化所帶來的沖擊時,所經歷的心理變化過程。跨文化適應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以將其變化氛圍多個階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人類學家Oberg所提出的“文化休克”的理論,“文化休克”是指人們處于異國文化環境之中時,由于失去了自身所熟悉的交際符號好形式,所產生的一種惶恐不安的負面情緒,想要放棄的狀態。在這一理論中,他把跨文化適應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復期和適應期。蜜月期是指剛剛進入新環境時感到的興奮和愉悅。最初可能會有一些憂慮,但陌生環境所帶來的新鮮感和愉悅感會戰勝這種憂慮,而且對所有的新奇事物往往都會持正面的態度,急于了解新鮮事物。這個時期的人們還是從自己的文化角度看待新的文化,對眼前的一切都十分滿意。挫折期也叫作“文化休克期”,這一階段人們剛開始新鮮感逐漸消失,開始面對在陌生環境中的各種挑戰,開始體會到“文化沖擊”,發現實際生活于自己預想中的差別較大。語言障礙和生活習慣的差異阻礙了與當地人的交流,整個人開始變得失望、沮喪、焦慮、孤獨,開始想家,不愿意與當地人接觸,對當地的文化產生負面印象,人們普遍感到疲憊不堪,覺得自己遭受排擠,想要放棄在新環境中的生活和工作,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中去。恢復期是文化適應的第三個時期,在這一階段,人們對周圍事物慢慢地習慣了,意識到了文化的差異,對于一些事情即使仍然不喜歡,但是可以接受和理解。能夠逐漸地重新發現周圍事物和人的積極面,并慢慢地改變自己的預期去適應新的文化。也愿意與當地人進行交流,有了那么幾個朋友,對自己應對新環境的能力有了信心,孤獨感、焦慮感和失望感逐漸減弱并消失,總體感覺還好。適應期是文化適應的最高階段,隨著對文化差異的了解更加深入,人們對待當地文化的態度更加寬容、客觀。人們開始接受當地的文化和習俗,能夠站在當地的文化價值觀角度思考問題,并且樂意主動地去融入和適應當地的文化,能夠與當地人和諧相處,內心重新感覺到愉悅。

2跨文化適應理論下外籍教師英語教學中遇到的障礙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聘請外籍教師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高等學校聘請專家、外教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組成部分,是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和進步文化的重要途徑。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切實做好。

第二條聘請專家、外教的工作,應為加強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服務,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人才。

第三條聘請專家、外教要貫徹以我為主,按需聘請,擇優選聘,保證質量,用其所長,講求實效的原則。在工作中要加強計劃性,防止盲目聘用,凡可由我國內教師承擔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一般不聘請專家、外教擔任。

第四條高等學校應根據專家、外教的業務專長并考慮到他們的政治背景和態度大多與我不同的情況,正確發揮他們的作用。還應主動多做工作,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中國,增進了解和友誼。

第二章各專業專家、外教的聘用

查看全文

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的統計學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統計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清華)為檢索統計源,以“主題”為檢索項,以“外籍教師”為檢索詞,以“教學管理”為并含詞頻,經過模糊檢索,篩選后得到有效文章126篇;以《讀秀中文學術搜索》(期刊)為檢索統計源,以“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為檢索關鍵詞,經過模糊檢索,得到310篇文章,經過篩選,去除與《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清華)重復及無效的文章,得到有效文章92篇。資料年代自最早發表的文獻年份1990年8月起,到2013年1月止。通過認真對比原文內容和綜合性分析大量文獻,對所檢論文進行了分類,從而對我國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研究的熱點以及發展趨勢有了大致了解。

二、高校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研究概況

(一)研究論文數量及年代分布

論文的發表數量和年代分布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顯現出這個領域的發展過程,一個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高低和發展速度快慢通常可以通過對該領域期刊的時間分布分析反映出來。關于“我國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研究”的論文時間分布如表1所示:通過表1的統計數據,不難看出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的研究論文在時間分布上基本上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論文主題中包含“外教”字樣的論文首次發表于1990年,在其后的十四年里這方面的的也不多,到2004年以后,關于“外籍教師的教學管理”的論文數量才逐漸開始有所增加。因此,通過分析可知,就論文在時間上的分布來說,從1990年至2013年,有關“外籍教師的教學管理”的研究活動可以大致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十年(1990年———1999年),可以認為是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研究的探索階段,本階段只有零星的;第二階段為2000年———2004年,這五年期間的數量已逐步有所增加;第三階段為2005———2012年,這八年的數量已初具規模,其中尤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所發表的論文數量達到歷史高峰。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外籍教師的教學管理問題從無到有,已經開始逐步受到關注,并且漸漸變成研究的熱門問題。

(二)論文的期刊分布

查看全文

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

摘要:提升外籍教師的教學質量是成功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本研究針對當前外籍教師師資隊伍穩定性差、考核指標過于單一等問題,借助PDCA循環理論建立了包含“前期組織”“中期實踐”及“反饋評價”三個階段的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通過“優化行政組織結構”“建立多渠道反饋機制”及“強化教師間協同發展”等一系列路徑,確保了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在為期一年的實踐中,這一體系在學生反饋、督導評議及教師團隊建設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詞:PDCA循環;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一、問題起源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及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引進外籍教師為高校教學服務已經成為了當前高校普遍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在高等院校外籍教師數量持續增加,中西教學理念不斷碰撞等因素的影響下,外籍教師面臨著師資隊伍穩定性弱、教學內容規范性差、考核指標過于單一、個人認同缺乏歸屬感等職業危機[1-5],極大程度的影響了外籍教師的日常教學效果。近年來,部分研究者嘗試針對以上問題創建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例如張奕、呂方通過“自我評定”“中外籍教師互評”“督導評定”及“學生評定”四個維度來保證其教學質量;戴劍娥、樓荷英借鑒了產品生產的“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通過“預先控制”“過程控制”“反饋評估”三個階段來跟蹤外籍教師的教學過程;王素芳等則建立了外籍教師管理的四大模塊:“選”“育”“控”“評”,為有效保障外籍教師的教學質量提供了新思路。雖然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已建成體系普遍缺乏理論指導模型,監測方式多以“學生評教+督導聽講”為主,教學管理手段簡單,人文性關懷較少。因此,本研究將結合全面質量管理領域內的PDCA循環理論,以我國西部地區一所重點高校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系統的建設與應用為例,探討其能否有效促進教學質量及如何產生促進效應,旨在為高校外籍教師教學管理摸索出一條可行性捷徑。

二、監控體系理論假設

(一)PDCA循環理論下的監控模型。PDCA循環又稱戴明環,由美國知名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率先提出,后經戴明采納宣傳并獲得普及推廣。PDCA工作方法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他將質量管理流程分為四個階段,要求各項工作均按照“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改進(Action)”的流程去完成,四個階段按照順序循環往復,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階梯狀向上攀升;而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控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檢查、評價、反饋和調整的過程[7]”,這與市場經濟下企業質量管理流程中的PDCA循環相當吻合。根據PDCA理論,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組織(Plan)、實踐(Do)與評價(Check&Action)三方機制是否能同時達到最大化效果[8]。(二)監控體系說明。高校外籍教師教學管理的目標,是在引進國際教育資源同時,確保外籍教師的教學環節規范、教師交流增多,從而形成一個文化多元、協作互助的教師團隊。鑒于此,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系統的設計始終以“高校教學評估標準”為基礎,嚴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互動性原則:突出高校外籍教師管理部門、教學單位及教師個人三方之間友好互動;第二,指導性原則:加強對外籍教師的教學引導與幫助,鼓勵其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與分析;第三,科學性原則:充分考慮外籍教師的教學特點及個體差異,最大限度體現課堂教學的重要性;第四,激勵性原則:重鼓勵、輕懲罰,注重人性化發展,以教師間的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為最終目的。基于以上原則及PDCA循環理論,課題組構建了高等院校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框架:1.組織階段。在外籍教師開始授課之前,全面建立高校外籍教師職前輔助系統,為高質量授課奠定基礎。管理部門需建立外籍教師個人檔案,并根據其畢業院校、專業特長、教學優勢及從業經歷等信息,合理分配教學崗位;教學單位可針對外籍教師教育背景及實際教學經驗參差不齊的現狀,通過考察中方教師的從教經歷、教學效果、合作態度等來篩選中方導師,啟用“一對一導師配套指導”制度,協助新進外籍教師順利度過入職前“磨合期”。除此之外,規范的崗前培訓是高校外籍教師獲得資格認定的必備條件[4]。外籍教師管理部門及教學單位應在開課前,應共同就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學校規章制度、課程考核標準等內容對外籍教師做以詳細介紹,幫助外籍教師落實入職規劃。2.實踐階段。在外籍教師開展教學實踐之后,采用“三位一體(中方導師+督導+學生)”的監測手段全程跟蹤指導,打通多條反饋渠道保駕護航。要求中方導師及督導定期跟蹤外籍教師課堂教學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隨時就教學方法、課堂組織、教學態度等內容與外籍教師共同探討;教學單位與管理部門還應從學生視角出發,定期以問卷量表或座談的形式考察外籍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反饋意見。3.評價階段。教師個人發展過程也是教師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的過程[9]。在學期末結束時,要求外籍教師在中方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完成過程性及終結性評估,并同中方導師一起展開聚焦教學實踐的反思性對話,鼓勵外籍教師對現存教學材料、教學內容及個人授課方式進行調整總結,并由管理部門負責,在學期末將外籍教師教學質量三方評價結果(中方導師評議結果、教學督導評議結果、學生評議結果)按照總量控制的原則,根據一定比例和條件評選出A,B,C評價等級,并在學年末設立“外籍教師教學質量獎”,表彰獎勵學年評價等級為A級的外籍教師。

查看全文

芻議經濟管理學院外籍教師現狀

一、外籍教師的學歷構成分析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自具有聘請外籍教師資格以來,所聘請的83名外籍教師均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碩士學歷外籍教師18名,占22%,博士學歷外籍教師5名,占6%。學歷的金字塔式分布表明,多數外籍教師在國內獲得本科學歷教育后,會選擇來中國從事相對穩定的教育工作,且這樣的工作機遇相對容易得到。但是,這一類外籍教師較年輕,學歷不高,且經驗不足。因此,民辦高校不能只著眼于外籍教師的數量,而缺乏對質量的重視。當務之急是要在高度重視中國教師學歷提升的同時,更加關注外籍教師學歷層次的提升,這樣才能構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且教學和研究能力較強師資隊伍。

二、外籍教師年齡構成分析

在納入統計的83名外籍教師中,按間隔10年的年齡段進行劃分,年齡在24歲至34歲的外籍教師占35%,年齡在35歲至45歲的外籍教師占15%,年齡在46歲至56歲的外籍教師占12%,年齡在57歲至67歲的外籍教師占37%,年齡在68歲以上的占1%。不難看出,年齡在24歲至34歲的,和年齡在57歲至67歲的兩個年齡段的外籍教師居多。年齡在24歲至34歲的外籍教師占35%,約占群體總數的三分之一。這部分外籍教師多為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剛畢業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負擔,對職業生涯和生活有著豐富多彩的設想。中國近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也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這些剛畢業的外籍教師牽掛較少、經歷充沛,能更加主動地融入新的國家和環境,他們的年齡及閱歷和國內在校大學生差距更小,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更為融洽。年齡在57歲至67歲的外籍教師占37%,也是外籍教師構成中的主力軍。這些外籍教師大多在國內有過豐富的教育從業經歷,在退休后有著不錯的福利待遇,而且他們身體還比較健康,在余生中能在日新月異的中國繼續外語教學,感受另一個國度文化風情的同時體驗它國工作生活的樂趣,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

三、外籍教師的國別構成分析

從外籍教師的國別構成來看,歐美國家外籍教師人數最多,共70人,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和澳大利亞,占外籍教師總數的84.3%,菲律賓、越南、日本、泰國、韓國等國的外籍教師共13名,只占總人數的15.7%,可以看出,歐美國家外籍教師人數遠高于中國周邊國家的外籍教師人數,對這一結果的分析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查看全文

高校外籍教師的工作動機辨析論文

【摘要】論文深入剖析了外籍教師的工作動機,如對特定地域的工作感興趣、對教育教學有興趣、出于就業與豐富人生閱歷的雙重考慮、對工作單位感興趣以及處于“打工”的想法等。根據外教在文化差異情境中的心理問題歸納了幾種不良情緒,如因思鄉之情引起的抑郁情緒、前途未卜引發的焦慮情緒、優越感和自卑感交替產生的雙相情緒和人際關系引起的恐懼情緒。論文從組織成員異質性差異化管理的角度,對上述兩方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體對策。

【關鍵詞】外籍教師工作動機心理問題差異化管理

關于差異化管理的理論近幾年國內有所探討,在此不作闡述。本文主要探討組織成員異質性及其差異化管理的問題。從文獻來看,國內對西方組織行為中的成員差異性對群體績效的影響方面的介紹頗多,但國內對此問題的應用性層面的研究很少。本文擬從高校外教管理中凸顯的實際問題出發,探討外教的工作動機和心理問題的差異化管理問題。高校外教大多來自英語母語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由于歷史的緣由,差異巨大,西方國家對中國歷來有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懼感,這同時產生排斥力和吸引力,而改革開放以來又增強了中國對西方的吸引力。這種心理“拉力”(pull)與“推力”(push)的“合力”,使外教在心理上產生矛盾和沖突,最突出的就是表現在來中國的工作動機和來中國高校工作后所表現的心理問題上。

從現有國內研究外教管理的文獻來看,對這兩個與外教心理密切相關的研究甚少,而這兩個問題與外教引進的工作效益最有直接關系。對此進行專題探討,從差異化管理角度找出問題成因,歸納有效對策,有益于高校的外教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引智工作的效益。

一、外教工作動機的差異與管理

高校外教主要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絕大多數來自英、美、加等國。由于現實中國對他們同時產生心理“拉力”與(推力),使他們來中國高校工作的動機差異性很大,值得我們關注。這樣對聘請與甄別合格外教是有直接意義的。

查看全文

中外教師論文:當代中外教師話語詮釋

本文作者:周學恒鄧曉明工作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本研究以周星和周韻[14]、李素枝[5]和謝曉燕[22]的3次研究設計為參考,以兩所同層次高校內執教交際性口語課程的中外教師為研究對象,擬研究中外教師在EFL課堂話語總量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中外教師在課堂互動中提問的類型及其比例,以及中外教師在課堂互動中反饋的類型及其比例。(二)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了同一城市相鄰的兩所同層次高校內的4名中國教師(CT)和5名母語為英語的外籍教師(FT)為研究對象,其中中國教師都承擔著2009級中文專業大學英語口語四級課程,5名外籍教師則承擔了2009級英語專業口語四級課程。(三)研究方法與步驟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描述國內EFL課堂語境下中外教師課堂話語的特點,而不涉及任何課堂話語與教學行為之間的因果探討,因而采用以課堂觀察為主的自然調查法,并對教師進行了訪談。數據采集共持續兩周,其目的是獲取不同教師講授相同課程相同章節時的課堂話語。在未事先通知和不干涉課堂教學的情況下,筆者對9位教師進行跟班聽課,對各自講授的兩課時(50分鐘/課時)進行了完整錄音,在課后與同事一起轉寫錄音,并對音頻和文字材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結果與討論

(一)中外教師的話語量調查發現,在EFL課堂內9位中外教師的話語總量無顯著差異。中外教師的話語總量分布在55%~77%之間,外籍教師的課堂話語略多于中國教師。在教師訪談中,外籍教師強調了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在課堂上,學生帶著饑渴的心理在學習,但被給予交流機會時,卻常顯得不知所措,學生會在緊張狀態下用最簡短的話語進行應答,然后等待教師的反饋與解釋。”另外,部分外籍教師提出,學生知識面較窄,交流技巧匱乏,易犯口語中的常識性錯誤,需要教師在互動前先進行示范性表演。中國教師也提出了“學生在詞匯應用、交際技巧、思想表達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學生開口講話時間不多,且應答偏短”的觀點。筆者認為,調查顯示了“教師主導”的教學狀態,學生處于交際的弱勢位置,甘于傾聽而非主動交際,這在國內EFL課堂中仍具有代表性,應引起教師及研究者的關注。(二)中外教師的提問盡管中外教師在訪談中均提出了“學生由于能力不足而需要教師事先大量示范”的觀點,但教師課堂話語還是以提問和反饋為主要形式,且中外教師在提問的形式上有差異。中外教師在提問頻數上差別不大,但在提問類型上具有顯性群體傾向。具體而言,外籍教師喜歡使用開放性的非限答式問題和參考性問題,更愿意尋求未知信息;而中國教師則大多偏愛使用限答式問題和展示性問題,樂于讓學生通過表達事先知道的答案來操練語言或檢查知識的掌握情況。(三)中外教師的反饋本研究參考Chaudron[4]的分類將收集的反饋數據分為肯定反饋和否定反饋,同時依據Cullen[21]的分類將其分為評價性反饋和話語性反饋。調查發現,中外教師都能對學生回答進行反饋,甚至對同一問題在不同學生回答后給出不同角度的肯定或否定反饋。中外教師都偏愛使用肯定反饋,少用否定反饋。中外教師在使用評價性和話語性反饋上存在群體差異:外籍教師比中國教師更傾向于話語性反饋,強調師生互動中的內容,語言形式具有寬容性;中國教師對于學生回答的語言形式及理解的準確性給予較多關注,時常會對回答是否可接受進行評價。另外,外籍教師間反饋使用差別較小,而中國教師CT2和CT4與另兩位教師在評價性和話語性反饋的運用上有顯著差別。CT2和CT4在提問時,更多地使用了參考性問題和非限答式問題,在反饋中表現為更多地使用了話語性反饋,這一結果與外籍教師反饋類型相似。中外教師的肯定反饋主要有機械性認可、表揚、重復、換說法和對回答進行擴展等形式。中外教師大多能夠采用積極的肯定反饋形式,在教學中或者鼓勵學生產出更多話步,或者深入闡述交互信息,但少數課堂中教師的肯定反饋仍顯得較為籠統與機械,表現為“ok”,“great”和“good”等機械性認可。

本研究由于受試的數量和代表性、學校層次、調查頻次等多項因素的限制,其結論僅是對EFL課堂內中外教師話語特點的窺視,但其反映出的問題仍值得關注。在國內EFL語境下中外教師都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以教師為主導的現象,學生甘于接受課堂內傾聽者的角色;中外教師課堂話語總量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具有群體性特征,這些特征與教學有效性之間的關系、對學生學習效度的影響等還有待后續的深入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