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意象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21:05: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感意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通感意象研究論文
一、意象與通感意象
意象是“語言借以映襯和匹配指稱(referent)的融合了主體的主觀感受的情感意味的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2]。具象性與情感性是意象的顯著特征。意象來源于經驗,但它不同于來自經驗的概念,它不是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抽象,而是一種取象,它以具體表現一般,它凝聚著主體的心境、情緒等因素,因而是一種象和意之間的融合,是一種象征。意象成形的基礎是人的心理想象,或者進一步說是文化心理想象。在文學作品中,意象是一種以語言單位為載體的修辭藝術的基本符號。意象的運用折射出修辭主體的觀物能力、獨特的審美心理結構以及獨特的情感郁結方式。
意象具有多種存現形態,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聯覺上,進而上升到心理的聯覺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覺的聯覺上,建立在知覺的統覺(多維感知)上,建立在表象的綜合性的基礎上,而具有生理和心理聯覺表現基礎的通感意象則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經驗的篩選,滲透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無論在文學藝術創作的活動中,還是在文學藝術的欣賞活動中,通感意象是一種塑造意境的實現手法。可見,通感意象是主體為了創造審美效果、表達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間的映射藉以言語呈現策略而營造的意象,是一種交感意象。
二、通感意象的功能:詩學、
審美與認知
感覺范疇中的聯覺是初級的、簡單的認識,帶有普遍性,而修辭語言中呈現的通感意象則更復雜、更高級,是一種藝術性創造,它集文學性、審美與認知于一體。言其文學性,是因為它具有詩學功能,透視出敘事的文學性。言其審美,是發話主體以獨特的審美視角、精湛的語言技巧,營造出一種“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覺共同影響,相互滲透,從而產生豐富的感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共通感[ZW(DY]共通感是指“將個人感受事物時所享受的愉快、崇高傳達給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規律”。參閱林同華:《美學心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頁。[ZW)]的觀念、審美相似律和超時空的思維機制,接受主體就能夠發揮想象力,模擬創造(發話)主體的審美定式,去審視、關照和感受通感意象,品味其真意,從而為之動容、為之生情。同時,從認知的角度看,通感意象又映現了發話主體認識客觀現實、表達意念的思維方式。
通感意象功能透視與語言建構論文
摘要:通感既是一種心理現象,又是一種語言現象。由通感生成的意象包孕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認知規律,同時對通感意象的研究也開拓了美學領域與詩學領域的新境。在認知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一般產生于由低級感官域的意象到高級感官域的意象的映射,亦即從可及性較強的意象特征到可及性較弱的意象特征的映射;在美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作為一種新穎的隱喻意象豐富了主體的審美體驗;而在文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則具有詩學的功能,表現出敘事的文學性。通過對通感意象語言類型的解構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知通感意象的多面特性。
關鍵詞:通感意象;詩學功能;審美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建構
Abstract:Synaesthesiaisalinguisticandalsoapsychologicalphenomenon.Thesynaestheticimagesresultingfromtheactionmechanismofexperienceofmingledsensationsembodytheindividualperceptionsofmatters.Also,thestudyonsynaestheticimagesthrowsaestheticandevenpoeticlightonthelanguageresearch.Inthecognitive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involvesthemappingofimagefromalowermodalityontoahigheronemorefrequentlythanitsinverse,themappingfromthemoreaccessiblepropertiesofthesourceimagetothelessaccessibleoneofthetargetimage.Intheaesthetic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asanovelmetaphoricalimage,providesmuchfoodforthesubject''''saestheticexperience.Meanwhile,intheliterarydomain,theimagerevealsitspoeticfunctioninnarration.Andthedeconstructionoflinguisticpatternsrelatedtosynaestheticimagesmayfacilitatetheunderstandingofsynaesthesiafrommulti-perspectives.
Keywords:synaestheticimage;poeticfunction;aestheticfunction;cognitivefunction;linguistic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經驗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在特定的環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這一點可以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證實。人的各種感官雖然各司其職,對各自的適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經內導神經傳到大腦的皮質,進入能夠引起興奮的相應區域。這種興奮的“分化”使其他區域相對“抑制”,因而不同的區域刺激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出現個體(individual)感覺域的表現。但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間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絕的,它們的邊緣地帶有許多“疊合區”,具有連接、協調、溝通的作用,在興奮分化的同時,產生興奮泛化,引起心理感覺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現為一種幻覺,甚至是錯覺。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1]之說。在語言呈現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屬于乙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去組配屬于甲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寫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過語言的表意功能將不同的官能感覺綜合化,以創造新奇意境的積極修辭方式。這種藝術語言所喚起的通感意象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詩學、審美與認知的價值。有鑒于此,本文擬就通感意象的詩學、審美和認知功能及其語言的建構作進一步的考察與探討。
一、意象與通感意象
通感意象的功能研究論文
摘要:通感既是一種心理現象,又是一種語言現象。由通感生成的意象包孕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認知規律,同時對通感意象的研究也開拓了美學領域與詩學領域的新境。在認知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一般產生于由低級感官域的意象到高級感官域的意象的映射,亦即從可及性較強的意象特征到可及性較弱的意象特征的映射;在美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作為一種新穎的隱喻意象豐富了主體的審美體驗;而在文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則具有詩學的功能,表現出敘事的文學性。通過對通感意象語言類型的解構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知通感意象的多面特性。
關鍵詞:通感意象;詩學功能;審美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建構
Abstract:Synaesthesiaisalinguisticandalsoapsychologicalphenomenon.Thesynaestheticimagesresultingfromtheactionmechanismofexperienceofmingledsensationsembodytheindividualperceptionsofmatters.Also,thestudyonsynaestheticimagesthrowsaestheticandevenpoeticlightonthelanguageresearch.Inthecognitive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involvesthemappingofimagefromalowermodalityontoahigheronemorefrequentlythanitsinverse,themappingfromthemoreaccessiblepropertiesofthesourceimagetothelessaccessibleoneofthetargetimage.Intheaesthetic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asanovelmetaphoricalimage,providesmuchfoodforthesubject''''saestheticexperience.Meanwhile,intheliterarydomain,theimagerevealsitspoeticfunctioninnarration.Andthedeconstructionoflinguisticpatternsrelatedtosynaestheticimagesmayfacilitatetheunderstandingofsynaesthesiafrommulti-perspectives.
Keywords:synaestheticimage;poeticfunction;aestheticfunction;cognitivefunction;linguistic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經驗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在特定的環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這一點可以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證實。人的各種感官雖然各司其職,對各自的適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經內導神經傳到大腦的皮質,進入能夠引起興奮的相應區域。這種興奮的“分化”使其他區域相對“抑制”,因而不同的區域刺激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出現個體(individual)感覺域的表現。但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間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絕的,它們的邊緣地帶有許多“疊合區”,具有連接、協調、溝通的作用,在興奮分化的同時,產生興奮泛化,引起心理感覺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現為一種幻覺,甚至是錯覺。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1]之說。在語言呈現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屬于乙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去組配屬于甲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寫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過語言的表意功能將不同的官能感覺綜合化,以創造新奇意境的積極修辭方式。這種藝術語言所喚起的通感意象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詩學、審美與認知的價值。有鑒于此,本文擬就通感意象的詩學、審美和認知功能及其語言的建構作進一步的考察與探討。
一、意象與通感意象
包裝設計藝術通感視覺分析
摘要:本文簡述了通感的含義以及通感與視覺要素的關系,淺析了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層次,探討了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視覺傳達效果。
關鍵詞:包裝設計;藝術通感;視覺傳達
對通感的研究,最初側重于心理學和文學的領域。在心理學中,通感被視為一種心理現象;在文學中,通感被視為一種修辭手法。同時,在藝術領域,通感對于藝術創作和鑒賞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的包裝設計中也逐漸融入了藝術通感的內容,以形成現代包裝良好的視覺傳達效果。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巧妙地融入藝術通感,能有效地促進感覺的滲透和挪移,增強包裝設計的審美感受,能良好地傳遞商品信息,并有效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此,有必要對包裝設計的藝術通感視覺傳達效果進行分析。
1通感概述
1.1通感的含義。通感起源于希臘語,最初是心理學領域和文學領域的術語。通感是一種心理現象,指人的不同感官的感受能實現相互溝通轉化。[1]人對世界的認識起源于自我的感覺,依賴于視覺感官、聽覺感官、嗅覺感官以及味覺感官等。感官的存在與功能為通感提供了物質基礎。通感的存在是藝術通感的前提。通感,是五官感覺與心覺的相互引發溝通。通常客觀事物對人體某一感官造成刺激的同時,會引發對其他感官的刺激感覺,形成一種復合的感覺效果。因此,通感具有獨特的藝術功能,在藝術創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2通感與視覺要素的關系。人對外部世界的感覺,絕大部分信息來源于視覺。視覺為通感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通過有效的視覺傳達能形成良好的通感效果。[2]視覺要素主要包括兩大要素:一是圖形要素,一是色彩要素。通過通感,視覺要素可以實現對味覺信息、嗅覺信息、聽覺信息等的有效傳遞,豐富人的感覺體驗。
2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層次
感官通感與產品造型設計研究
摘要: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雖是一種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卻為一切高級的認識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材料和基礎。本文從各感覺器官、感覺和通感的新型角度出發,研究感覺器官、通感、聯想、產品造型設計之間的聯系,并對造型設計方法進行總結概括,介紹設計師通過產品造型設計,和用戶進行交流的模式流程,通過一系列研究和總結,表明通感在造型設計中的作用。
關鍵詞:感官;通感;聯想;產品;造型設計
人的一切認識活動都是從感覺開始的。人的感覺器官(簡稱感官)在接受外物刺激時,由于大腦神經分析器的不同,對其形狀、色彩、聲音、氣味、質地等分別作出相應的反應,產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感受。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應,雖是一種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卻為一切高級的認識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材料和基礎。設計創作自然也離不開感覺。美國現代美學家帕克在《美學原理》中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而且,它又是整個結構所依靠的基礎”。沒有感覺,就沒有“通感”,感覺相當于“通感”的基本元素,只有擁有了各種感覺之后,才可能互相交融產生“通感”。克勞斯•雷曼曾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物質的世界,當人的感官被忽略,人也就失去了意義”。從古至今,人類一直以感覺器官獲得的認知為基礎來判斷事物和現象,并在大腦中留下記憶,例如某種氣味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某種形狀能帶來歲月的回憶。因此,結合各感官的感覺認知,以通感的方式,結合大腦聯想,在使用者和產品之間建立起一條“交流”的紐帶,將過去生活中或者認知中的感官體驗凝聚到產品設計中,使產品更加溫暖、生動、親切,增加使用者與產品造型的“情感交流”是產品造型設計的必經之路。
一、設計師與產品造型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是以產品設計為核心而展開的系統形象設計,對產品的設計、開發、材料、造型、色彩、包裝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統一策劃、統一設計,形成統一感官形象和社會形象。造型設計師以用戶需求為目標,結合自己的感知,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將設計構想通過一系列設計表達過程賦予到產品當中,并以此為媒介傳達給用戶,用戶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了解其外觀造型、效用功能等,并且以通感等方式結合大腦聯想加工,實現與產品之間的“情感交流”,進而實現了用戶與設計師的感知交流。(如圖1)是設計師與用戶以產品為紐帶的感知交流模式。
二、產品造型語義與情感
音樂與繪畫關系分析論文
摘要:音樂與繪畫作為藝術門類的“連理”學科,它們能夠視聽相通,音畫互感,但又有不同,本文通過闡述它們的共性和個性來體現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音樂繪畫感通共性個性
音樂史學家安勃羅斯說過,音樂是心靈狀態下最偉大的繪畫。可見,音樂與繪畫有著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共性,它們都是表現藝術家心靈深處微妙復雜的情緒變化和對客觀事物的審美感受。但同時從理論上講,這兩種藝術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各自具有獨立的個性。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通過音響訴諸于人們的聽覺感官,以“描情”擅長,表達人的心靈;繪畫則是空間的藝術,通過線條和色彩訴諸于人們的視覺感官,以“狀物”取勝,表現事物的造型。本文通過闡述二者的共性和個性來體現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音樂與繪畫的相互感通
音樂直接訴諸人的心靈世界,有著巨大的滲透力和親和力。它能夠和繪畫、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相互滲透、感通,激起“詩情”和“畫意”的審美通感效應。而在音樂的審美通感中,聽覺與視覺的相互感通是最為活躍的。
(一)音樂中的畫意
美術鑒賞中通感的意義分析
由于藝術有著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為表達目的),通感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廣泛運用于繪畫這門藝術中,也同樣存在于其他藝術種類中。下面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了解通感是如何豐富我們的感官世界的。
1意境
人們在創作和欣賞藝術作品時,不會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他需要通過一個委婉的抽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主體先期獲得的與其相似的經驗并被客體所喚起,使主體感悟到藝術家在作品中想要達而沒表達的東西,這就是藝術作品的意境。我們在鑒賞一見藝術作品時,往往看的不是他表面所呈現給我們的東西,而是通過這些表面的東西來挖掘更深層次的含義,窺視創作者心中真正的想法,達到一種“景外意”,“意外妙”的境界。意境的表達最好的詮釋可以說是中國畫了,在鑒賞中國畫時,我們會發現中國畫想要表達的畫外之意非常的含蓄,沒有很高藝術造詣的人往往很難篤定其中蘊含的寓意。鑒賞者必須經過多番推敲,認真研究凸顯在外的具體事務來揣測隱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宋代畫院的考試題多選自名詩。如“踏花歸去馬蹄香”,如何能畫出“香”字來呢,一應試畫家畫一奔馬,有幾只蝴蝶追隨馬蹄飛舞,使觀者聯想到蝶戀花,由花而聯想到香,這就把“香”字暗示出來了。畫面上的事物雖然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賞者的嗅覺,但可以通過直接作用于人們視覺的蝴蝶追隨馬啼飛舞,喚起欣賞者的嗅覺感受,使欣賞者觀花時聞到花的香味。這副作品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嗅覺彼此打通。文學語言藝術中也有不少運用通感技巧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意境氛圍,堪稱經典的有古代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對琵琶女演技的描寫、現代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對月色的描寫等等。在這兩篇美文里,白、朱倆作者都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他們或把聽覺的形象轉化為視覺的形象,或把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不同感覺相互襯托,描摹了場景,升華了意象,塑造出了一種溫馨幽雅、似有還無而妙不可言的藝術氛圍,最大限度地還原和刻畫了被描寫對象的本來面目,最終幫助了讀者以最佳狀態和最好效果理解、感受和捕捉到作者所要傳達的訊息。
2共鳴
不同的人很多會有相同的經歷,不同的人對事務的看法也會有所相同,這是因為他們對同一事務產生了一種感官上的共鳴,這種共鳴是通過看到的事務聯想到自身曾經所經歷的經歷而產生的。在美術鑒賞中運用這種通感能夠更好的展現作品的吸引力,同時還能夠彌補作品本身存在的技術上的不足。我們在欣賞王式廓的繪畫作品《血衣》時,我們從看到勞苦大眾翻身斗爭惡霸地主的場面,看到群眾吶喊憤怒的情緒、看著畫面前景那全身癱瘓的青年人、拿著賣身契的虛弱老人,看著畫中高舉血衣控訴的婦女及抱者母親大腿哭泣的孩子、憤怒聲討的群眾等等生動的形象,這些畫面一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沖進我們的腦海中,這時大腦有關類似情節的人就會對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我們仿佛看到了電影《白毛女》中喜兒的凄慘遭遇;又仿佛聽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慘、悲憤的旋律中所表達的對萬惡舊社會控訴等等。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幫助欣賞者對作品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從簡單的感性認識升華到一種深刻的內部感悟,這也是通感現象的功能所在。
3氣韻
書法藝術意象構造論文
摘要:書法作為以線條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造型藝術,意象表達是其主要特征。書法的意象表達是通過藝術構造完成的。書法意象具有“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自然和人文的邏輯指向。書法意象的構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文將從創作和接受兩個方面簡要介紹。
關鍵詞:書法;意象;藝術構造;意象構造
Abstract:Calligraphyuseslinesasthemainexpressionofvisualarts,andimageexpressionisitsmaincharacteristic.Calligraphyimage,conveyedthroughtheartisticstructure,ischaracterizedbytheconnotationofcreatingimagetoconveymeaningandofexpressingmeaningwithouttoomuchemphasisonimage,andbylogicaldirectionofnaturalnessandhumanity.Calligraphyimagestructure,asacomplexprocess,isintroducedbrieflyfromtwoaspectsofcreationandacceptance.
Key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structure;imagecreation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1]81-8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2]822-823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3]6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5]110。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構造書法藝術意象論文
摘要:書法作為以線條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造型藝術,意象表達是其主要特征。書法的意象表達是通過藝術構造完成的。書法意象具有“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自然和人文的邏輯指向。書法意象的構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文將從創作和接受兩個方面簡要介紹。
關鍵詞:書法;意象;藝術構造;意象構造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載體——漢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們知道,漢字是由圖像符號轉化而來的,在早期的書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隱約看到古人造字的圖畫性特點。但若據此認為書法意象性僅由漢字的象形特征決定就不夠全面了。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指出“由象形變為不象形,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容易覺察到的變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改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以稱為‘線條化’。”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書法形式則是最為簡化的行書、草書,這也說明了書法的意象絕不僅是狀物擬態的模仿,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而作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釋義。舉例來說明,中國的文字書寫具有雙重意象。第一層意象是對事物的寫征意象,屬字的本意。如“劓”,《說文》云:“刑鼻也,從刀。”這是相當古老的一種鼻刑,刑始于兵,這種酷刑應是古老的征戰中以割鼻報功演變而來。“劓”字的本意,給人是一種殘酷的意象。然而作為書法書寫出來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層意象則可以讓人感覺到,左右偏旁的繁簡疏密之間,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諧。而書法的藝術意象就在于這第二層意象,這是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意象。文字書寫之所以上升為書法藝術,是這第二層意象性在起決定作用。
可以看出,書法意象不是由漢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單獨構成的,而應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構造結果。即是說書法意象是由創作者的主體投射,書寫過程中的形式表達和欣賞者的聯想和對作品背景的反觀共同構成的。正如楊小清先生所說的“藝術雖不是客觀的,但也不是主觀的。藝術是‘類’的客體主觀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虛化’規則定位的,這是藝術存在的極其重要的屬性。”書法意象正是這樣通過作者、作品、欣賞者三位一體共同構造,并受時代審美趨向和藝術規則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體的,而是變化的、虛化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由主客觀相互交匯作用產生的審美體驗。
書法藝術意象構造論文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1]81-8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2]822-823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3]6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5]110。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載體——漢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們知道,漢字是由圖像符號轉化而來的,在早期的書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隱約看到古人造字的圖畫性特點。但若據此認為書法意象性僅由漢字的象形特征決定就不夠全面了。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指出“由象形變為不象形,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容易覺察到的變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改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以稱為‘線條化’。”[6]28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書法形式則是最為簡化的行書、草書,這也說明了書法的意象絕不僅是狀物擬態的模仿,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而作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釋義。舉例來說明,中國的文字書寫具有雙重意象。第一層意象是對事物的寫征意象,屬字的本意。如“劓”,《說文》云:“刑鼻也,從刀。”這是相當古老的一種鼻刑,刑始于兵,這種酷刑應是古老的征戰中以割鼻報功演變而來。“劓”字的本意,給人是一種殘酷的意象。然而作為書法書寫出來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層意象則可以讓人感覺到,左右偏旁的繁簡疏密之間,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諧。而書法的藝術意象就在于這第二層意象,這是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意象。文字書寫之所以上升為書法藝術,是這第二層意象性在起決定作用。
可以看出,書法意象不是由漢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單獨構成的,而應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構造結果。即是說書法意象是由創作者的主體投射,書寫過程中的形式表達和欣賞者的聯想和對作品背景的反觀共同構成的。正如楊小清先生所說的“藝術雖不是客觀的,但也不是主觀的。藝術是‘類’的客體主觀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虛化’規則定位的,這是藝術存在的極其重要的屬性。”[7]41書法意象正是這樣通過作者、作品、欣賞者三位一體共同構造,并受時代審美趨向和藝術規則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體的,而是變化的、虛化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由主客觀相互交匯作用產生的審美體驗。
二、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
既然把書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體雙方共同構成的審美過程,可以將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歸結為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