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8:02: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藤野先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讀藤野先生個人感悟
"每當夜間疲倦,《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平等公正、一絲不茍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尊重學生,盡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響學生的一生。
作為教師,因此。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系中,居首位的師生關系。美國羅杰斯的"人際關系"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系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系,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蔡云芝先生與學生的關系就十分和諧,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幾十年以后仍然惦念著他
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后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聽得特別認真,感覺"真奇怪,今天聽講我會都懂,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終于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對學生而言。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堅韌的斗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斗。魯迅的精神家園里,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學生,桃李不言。也啟發著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讀藤野先生個人感想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茍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盡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響學生的一生。
因此,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系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系。美國羅杰斯的"人際關系"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系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系,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蔡云芝先生與學生的關系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后仍然惦念著他。
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后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特別認真,感覺"真奇怪,今天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終于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斗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斗。在魯迅的精神家園里,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語文教育“形式”探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藤野先生»的分析實例比較了語文教育從“內容”探究與從“形式”探究的區別,進一步肯定了語文教育應側重“形式”探究,“形式”探究在語文教學上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有利于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育;“形式”探究;科學化
語文科到底教什么?是教“形式”還是“內容”?這也是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當中模糊而充滿爭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葉圣陶先生早已經闡釋得很透徹了.“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因此我們把學習國文的目標側重在形式的探究,”“時下頗有好幾種國文課本是以內容分類的.把內容相類似的古今現成文章幾篇合成一組,題材關于家庭的合在一處,題材關于愛國的合在一處.這種辦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圍,一方面失卻了國文科的立場,我們未敢贊同.”葉圣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語文教學著眼于內容的弊端.反觀當下的中小學教材,仍然流于這樣的弊病.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全冊為例,大部分以內容為主題的方式構建單元.八年級上冊從第一單元到第六單元,分別以“戰爭”、“愛”、“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科學精神”、“文言文”、“自然山水”為主題構建單元;八年級下冊從第一單元到第六單元分別以“人生歷程”、“散文詩”、“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民俗”、“古詩文”、“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為主題構建單元.
我們可以看到八年級上冊中除了第五單元文言文外,其他全部是根據內容組織單元的.八年級下冊有三個單元是根據內容組織的,另三個單元是根據形式組織的.而以形式組織的單元,主要是為了把“文言文”單獨列出來,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文言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和第六單元“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總體而言,以內容組織單元是當下語文教材的主要建構方式.這種方式的弊端葉圣陶先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勞力多而收獲少”,“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圍,一方面失卻了國文科的立場”.這樣的結果是語文單元學習的目標不明確,單元與單元之間缺乏聯系,學習的語文知識不系統,隨意而混亂,不利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這種構建單元的方式嚴重阻礙了語文教育科學化.當下的語文教材不僅在構建單元上以內容分類,在課后問題的設置上亦多囿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即使是看似拓展性的討論題,也是從“內容”到“內容”的延伸.以«藤野先生»為例,我們仔細研讀«藤野先生»的課后練習:第一題是關于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1.標題是«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顯而易見,該問題是著眼于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該題提供了三種理解.但是提供的三種理解的邏輯都是混亂的,仿佛在說“因為‘標題是«藤野先生»’,所以判斷‘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毫不顧忌文章結構的內在章法,無視語文的科學性.況且此問題設置的目的也不明朗,不知道希望學生理解什么.第二題是讓學生體味課文中的幾句話,回答問題.其設置的問題有“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為什么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還是著眼于課文的思想感情,仍是內容層面的理解.第三題是引導學生了解魯迅棄醫從文的背景.第四題是選作題,其中第一小題是“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可視為是一道小型的寫作題,然而編者也并為此提供任何“形式”上的指導,只是讓學生“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這題的第二小題出得最好,是讓學生將魯迅寫過的三位老師進行對比,但可惜的是教學目的也只是“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么特點”.卻不能從魯迅寫三位老師的筆法不同上去比較以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藤野先生»這篇課文課后一共設置四題,卻未有一題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形式”角度理解課文.只著眼于課文內容的解讀,其導致的結果將是:學生根本沒有學會讀文章的方法,當讀到其他文章的時候仍然茫然無措.就像這樣,學生學習了第一課魯迅的“藤野先生”,但到了學習第二課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時,第一課所學的算是一點用處也沒有了.而學習到的課文的主旨,魯迅先生的思想,了解到的時代背景和魯迅的個人經歷,恐怕更多的是老師講解給學生聽的罷了,而不是學生真正思考的結果.但倘若善從“形式”角度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情況卻會大有不同,會令理解逐層分明,每往前一步都會逼近文章的核心,最終會豁然開朗.從“形式”角度來閱讀文章,我們首先是確認文體,再根據該文體的相關理解去觀注文章的各個方面,就能逐漸了解作者的用意,明白文章的得失.我們仍以閱讀«藤野先生»為例.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以下分析所要使用的“形式”方面的知識系統來源于夏丏尊與葉圣陶先生合編的«國文百八課»中的“文話”,其“文話”講的就是一般的文章理法.先從“文章的分類”上切入,我們可以把«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定性為記敘文.閱讀記敘文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文章理解方法其實很多,如“敘述的順序”、“材料的判別和取舍”、“觀點的一致與移動”、“抒情的方式”、“記敘與描寫”、“人物描寫”等等,這里我們以“材料的判別和取舍”來說明,從這個角度去琢磨這篇課文,必然產生以下的思考:1.藤野先生一生應有很多事跡,而作者選取記敘的是哪些事情,為何在材料上做這樣的取舍?2.文章寫藤野先生,可是課文前五段只字未提藤野先生,只寫了自己從東京到仙臺讀書的經歷,“幻燈片”事件也與藤野先生無關,這樣的材料于文章是累贅還是有深意?通過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作者記敘藤野先生的事情有“訂正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以及“幫助申訴考試受辱事件”,進一步發現所記敘的這幾件事情都是與“我”發生關聯的事件,材料的選取是從“藤野先生對我的意義”角度來考慮的,是圍繞藤野先生“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這個中心剪裁的.而藤野先生“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并非無端的,進一步思考,就能理解他“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的情懷.那么課文的前五段與幻燈片事件這些材料是否可以刪掉呢?
通過思考,我們知道不可以,因為這些材料是交代當時弱國之下的“我”的生存與精神的處境,藤野先生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若在其他學生身上或是平常狀態下,意義恐怕并非那么重大.但對于處于生存與精神困境之下的“我”意義卻非凡.這樣一步步思考,我們就能體悟出藤野先生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高貴品質以及對學術的至誠之心;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感情.這些思考都是從“形式”入手深發開來的.其中的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其間有著有機的聯系.“為何在材料上做這樣的取舍”是以上問題設置的關鍵點,而“作者記敘的是哪些事情”是為這個關鍵點提供思考的材料基礎.但是有些老師往往會這樣設置問題:“課文寫了藤野先生哪幾件事?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怎樣的特征?”這就是從“內容”層面設置問題,其問題是封閉性的,回答了問題之后,思考就終結了.即使再設置其他問題理解課文的其他方面,問題與問題之間也是斷裂的,相互之間不能建立起有機的聯系,思考并不能逐步深入.另外,我們從“形式”切入理解課文,不僅能夠深入把握文章內涵,其系統性、規律性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很輕松地遷移到類似課文的理解當中去,比如從“材料的判別和取舍”上來分析理解胡適的«我的母親»也同樣適用,我們可以理解為何作者“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因為除了“言傳”,“身教”的影響更深遠,我們就能理解作者最后抒發的感情“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作者:朱亭曲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教務處
在仙臺備課管理論文
[內容]
一、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1874年生于現在的福井縣蘆原町一位醫生家,名古屋愛知縣立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畢業后留校任教。1904年,他赴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任教。1915年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改為東北醫科大學,藤野先生到東京學耳、鼻科,以后回到家鄉自設診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1歲。他在《謹憶周樹人君》一文中寫道:“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后,那怕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日本人還寫中國人做豬頭三。因此有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進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過漢語,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為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由此可見,藤野先生對中國人民比較友好。
二、“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這句話中的“先生”指誰?魯迅先生逝世后,藤野先生在給魯迅同班同學小林茂雄的一封復信中說,魯迅“系從鄰邦中國來的留學生,故對其與同學之交往,公寓生活之安排,用功之方法,日語之說法,筆記之寫法等,均不揣微薄,為使其可安樂度日,盡可能提供了便利”。藤野先生是魯迅班上的副學級長(副班主任),負責管理生活等方面。由于他對中國人民懷著友好的感情,因此對魯迅先生“三番五次”勸說的這位“先生”,根據魯迅先生的同班同學,當時的班長鈴木逸太推測:“這位勸告者恐怕就是藤野先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文中的“一位先生”就是藤野先生。
三、為什么魯迅先生說“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從小就刻苦好學,曾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選擇了醫學,去日本仙臺求學的。為什么在校學習時“太不用功”呢?這與當時日本推行的教育制度和學校的教學內容、方法的弊端及魯迅先生對這些所抱的批判態度有著密切關系。魯迅先生在1904年8月29日寫給友人蔣抑卮的信中對學校推行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和繁重的課業負擔表示了不滿。他說:“校中功課太忙,日不得息。校中功課,只求記憶,不須思索,修習未久,腦力頓錮,四年而后,恐知本人矣。”又說:“而今而后,只能修死學習,不能旁及矣,恨事!恨事!”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只是不滿也不愿讀死書,死讀書才“太不用功”的。當時,這句話也可能有作者的自謙之意。
課中學習資源心得體會
首先談談課中學習資源的開發內容,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多,我只簡單談談。
一、文字資源是最經濟實用的課程資源
1、現有的資源較多:①教材、教參、練習冊、一課三練人手一冊;②學校有多份的《閩西日報》,可讓學生開展專題剪報活動;③學校圖書室可開展正常的借閱活動;④不少學校已發動學生訂閱報刊雜志,可把閱覽室辦起來;⑤班級學生交流自己的藏書或雜志。
2、建議:
可從以下幾方面充實文字資源:①購買名家散文集、近期優秀散文集;②實驗班一定要發動學生訂閱報刊雜志,如《兒童文學》、《我們愛科學》、《語文報》等;③從網絡上下載文章,打印后或投影出來,或張貼出來,供學生閱讀。
3、教師和學生都應是博覽群書的人。教師要抽空看看一些散文集、科普書、故事書、寓言、成語故事、童話。如果把教師看作是一類資源,那么,教師就要都裝些東西,把自己的“一桶水”裝滿,開發才有堅實的基礎。學生也要多讀書,語感才會好,精彩課堂生成才有可能。
初中語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魯迅作品的教學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難度較大,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困難,本文主要分析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人物形象,并且對這些人物形象就行分類總結,以期對初中語文魯迅作品的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語文;魯迅作品;人物形象
以人教版為例,2013版教材收錄魯迅作品六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2016版教材的七年級課本收錄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變化不大,本文主要以這六篇文章為例進行分析。
1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人物形象
1.1對魯迅成長影響較大的人物形象。這六篇文章中對魯迅成長影響較大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先生壽鏡吾、保姆阿長、仙臺醫學老師藤野先生。壽鏡吾先生是魯迅在三味書屋學習時的老師,文中講“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通讀本文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描述,可知語調是委婉輕松而又帶有一絲幽默的,不管是孩子們折臘梅、描繡像還是讀文章,總是充滿了童趣。保姆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阿長在自己的方式下呵護、照顧魯迅,整篇文章圍繞魯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來寫,充滿溫情,在學生學習的時候課通過阿長的形象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而藤野先生對魯迅有知遇之恩,在仙臺求學期間魯迅遇到精神上的困境,在藤野先生的關懷下,魯迅感到了一個弱國子民在他鄉得到尊重和愛護,這里的藤野先生是一個有人類關懷的師者。1.2著墨不多但生動形象的小人物群。在這些文章中,魯迅并不是只對一個人進行描寫,往往是把主要任務放在一群人物中,這些小人物往往性格鮮明,并且為主要人物形成背景。《藤野先生》中的“清國留學生”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在三味書屋一起學習的小伙伴、《故鄉》中的市井人物、《孔乙己》中的短衣幫等等。這些人物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在人物群眾又能看出性格迥然的人,如《社戲》中機智勇敢的雙喜,大方的阿發,這些生動形象的人物群和魯鎮的風俗景色等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水鄉風俗畫。1.3時代背景下窮途末路的人物縮影。在初中課文中,魯迅的文章批判性還不是特別強烈,但是九年級的文章已經開始有魯迅對當時中國現狀的思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鄉》中的閏土。一個是讀書人的現狀,一個是農民的代表。孔乙己作為一個讀書人,除了迂腐、固執、好吃懶做之外還有讀書人的熱心、堅持、善良等品質,這是一個復雜而又立體的人物形象。而閏土則是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壓迫下幾乎失去了作為人的體驗,這不僅是一個農民的形象,更是當時社會情形的縮影,也是魯迅對故鄉衰敗的矛盾復雜心理的一個表現。
2對魯迅作品人物形象教學的建議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寫作素材的方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平時若不注意寫作素材的積累,等到寫作時,就會出現沒有內容可寫的問題。為此本文探討了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以期幫助學生養成多閱讀、多積累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
一、學生寫作基本情況
寫作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組成,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考驗,但是從大多數學生寫作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比較低下,寫出的作文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因為不會寫、寫不好,還導致學生對語文寫作滋生出畏懼、抵觸等情緒。
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
(一)從語文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開闊眼界、豐富認識,從而積累寫作素材。同時閱讀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和借鑒閱讀材料中精彩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起到提高學生自身寫作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挖掘和積累可用于寫作的素材,而閱讀材料應包括但不限于語文課本、其他學科的課本以及課外讀物。1.語文課本語文課本是開展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主要載體,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情感濃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挖掘和積累素材。比如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有精讀課文《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還有選讀課文《列夫·托爾斯泰》,這些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文章,里面包含了大量精彩的人物描寫。比如在課文《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用“一個黑瘦的老師,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來寫對藤野先生的初印象,短短不到百字就通過外貌、動作、聲音描寫,將一個正直甚至帶著些刻板的學者形象展現在我們讀者眼前,之后魯迅先生又緊接著通過留級學生對藤野先生的描述,即“這藤野老師,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讓自己對藤野先生的印象與他人對藤野先生的印象相結合,使藤野先生生活簡樸、一心向學甚至不修邊幅的形象變得更立體、更豐滿。那么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都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點,從而幫助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展開隨文小練筆,讓學生也寫一寫自己的同桌,從而讓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將從閱讀中積累的素材應用在自己的寫作之中。2.其他學科的課本在日常教學之中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跨學科教學是新課標對當前學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意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將其他學科的知識納入到語文課堂上來,引導學生對其他學科的教材進行積極挖掘與利用,同樣也可以實現積累寫作素材的作用。學生要想寫出一篇內容飽滿、情感豐富的文章,就必須有大量的知識儲備,而學習地理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戶就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風土文化;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見證國家的興衰榮辱;學習音樂可以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的音樂家的音樂風格;學習美術可以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畫家的藝術流派,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拿來寫作的素材,都會為作文添光加彩。3.課外讀物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還應將閱讀范圍從教材上拓展到更多的課外讀物上。有些學生家長認識到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性,會主動給學生買一些自認為對孩子學習有幫助的圖書,比如《滿分作文》《優秀作文》等,希望孩子通過閱讀這些作文書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實際上這些書籍根本提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反而容易產生學生抄作文的現象。為此,教師不妨為學生介紹一些適合他們年齡段的、又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的書籍,而且如今市面上的圖書、期刊多種多樣,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一些感興趣的讀物,從而將課下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更積極地開展課外閱讀。為了提高閱讀質量,幫助學生樹立起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閱讀任務,以此督促學生認真對待課外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分析論文
隨著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種類繁多的新法。雖然“教無定法”,但各種教學方法都會或多或少有它不無遺憾之處。詩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語文教師,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學習的主體——學生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我想,這應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筆者不揣淺陋,想就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討,以求教于同行。
一、課文的結構分析模式:“感性認識—→深刻理解—→
靈活運用”與“泛讀—→精讀—→研讀”
語文閱讀的認識過程應是系統而完整的,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它應起始于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而發展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從認知方面來說,是個由“感知”到“理解”,進而“運用”的過程;從教師教學方面來說,則是要求學生從“泛讀”到“精讀”再到“研讀”的教學指導過程。
語文閱讀的感性認識階段,就是要學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內容。即文章寫了些什么。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則是指導“泛讀”。要做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須“精讀”,即明白文章為何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何在,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結構、線索等問題的目的。因此,“精讀”有別于“泛讀”,它是在“泛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比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是要求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由此及彼”的應用掌握知識的目的,亦即力爭做到“知識的遷移”。與此相適應的則是“研讀”的閱讀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先預習課文,通過初讀讓學生弄懂該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作者離開東京去仙臺的原因——見先生之前;2.在仙臺學醫的生活片斷——受先生教益;3.離開仙臺后——對先生的懷念。再通過“精讀”,使學生領悟到,這篇文章的重點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這一中心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有的學生還能通過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分析來理解先生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文章的線索,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發展變化的內容,并回答如下問題:①魯迅先生為什么要離開東京去仙臺?②作者為何要寫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這件事?這件事對魯迅先生的思想變化起了什么作用?通過“研讀”,再讓學生運用圍繞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質安排材料的寫法來寫一篇描寫人物的記敘文。
深究初中語文課堂和諧之美
摘要:和諧是一種教、學關系,生活關系。它益于師生思想交流、閱讀優化、砥礪創新及身心持續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美在和諧利于交流優化發展
一、和諧易于激發興趣和熱情
魯迅說:“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教學中,師生是漸趨平等的伙伴關系。教師陪著學生成長,陪著學生緣文會友。在這同一的過程里感情是和諧教學的催化劑。授教者如果能聲情并茂、批文入情、融情于課,使課堂形成一個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學氛圍,這樣,就能夠吸引學生,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又運用平和、傳神的言語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再尋覓最能體現主題的優美畫面,引領學生沉浸到優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進文中的主人公,實行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在老師、學生、教學內容三位和諧一統中再現美。一滴水能夠輝映太陽的光輝。莫懷戚一曲真、善、美的頌歌《散步》:“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詩化的語言,詩中有畫。清新、流暢、自然與人渾然天成的畫面,它告訴我們:正是在古樸的“尊老愛幼”美的主宰維系下有了這樣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有了民族、國家以至世界的和諧與和平。課堂上通過角色的動情誦讀引起心靈的共鳴,經過對“正因為如此”的玩味領受作者的誠懇與孝心。運用對畫面的直觀感受切入到人物的人性分析,采用觀照討論的方式、讀懂人物面對“分歧”時的心理,揭示家庭和美的原則、珍愛生命的本質——孝道,倫理的火炬。這樣,學生在教學總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引導下從中拓寬了視野,看清了這些人、事的意義;通過形象關照,學生個個有話可說、辯主次;人人學有所得、長智慧;從漸趨明晰的認知中,去欣賞美,探求美,彰顯美,樹立高尚審美理念;進而,朝自覺、自足、自在的學習境界邁進;積極自主地探求那充滿神奇魅力的文學藝術的殿堂。
二、謀求閱讀創新、充實美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既然是這樣,那么,承認每一個體的認知結構存在差異也在情理之中。事實表明他們閱讀文本時往往存在個性化傾向。那么我們就更應該關注:“和”即須求同存異,承認差別,尊重不同。只有這樣真正做到“和諧”、并“合作”。和諧相處、平等交往;相互學習、交流討論;才能在砥礪中明確原來模糊的,在辯論中深化原來膚淺的,在求異中豐富原來單一的。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就《藤野先生》的主題爭論頗多:①表現作者的愛國情感;②主要寫作者的愛國,次寫藤野先生;③表達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④主要贊揚藤野先生,次寫愛國情感。營造和諧氣氛允許學生有個人的觀點和看法。鼓勵他們探究文本、交流思想,進行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歌德也說:“優秀的文藝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都是探測不到底的。”即使是一個句子,意在言外,不尋索玩味難求其真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結尾句:“后遂無問津者”。意境深遠,可開啟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提出:①包含作者寂寞孤獨之感,世上志同道合者何其廖廖;②包含作者憤世嫉俗之情。理想的社會無人追求等等。一種和諧寬松的心理環境,一場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無拘無束的情感釋懷;沖破了束縛,掃除了羈絆,開放了思想。有了教學相長的功效。魯迅的《故鄉》里: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中苦得潤土像一個木偶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不局限于教參:“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勾結”的結論,進而提出:“多子”是主要原因、現在不是提倡“少生快富”嗎?閱讀的價值就在于創新。自由、自主的閱讀里熔融生活,把閱讀文本還原成生活,把閱讀活動變成生活的生命體驗。這樣才是“真語文”。“和諧”與“合作”,這是一種傳統道德的美,是一種現代美的精神。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底子”;古人云:“文以載道”。“和諧”正閃耀著語文理性的光芒。
在班主任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
不上什么經驗,業務方面勉強算個小巫,班主任方面小巫也不是,主要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供諸位討論。
我講的第一點是,作為一名班主任要有一顆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就是做平常事、埋頭做事。不能老想著得到點兒什么名譽。老想著名譽做事,往往做不好事。有人問楊振寧,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他說,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總想著獲諾貝爾獎是不能得獎的。當然,他說這話,當然底氣十足。因為人家得獎了,要是他沒的獎,他才不會這么輕松地說呢。不過他倒是說出了一個道路,那就是做事情不能老想著通過做事撈到些什么好處。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很簡單,如果只為獲利去做事,常常就不愿意去做一些小事、瑣事,而很多事情是必須要認認真真的、踏踏實實的做好小事的。北京下了一場中雨,其中有一個雨點兒是黑的,吧嗒,這個黑雨點兒正好就砸在了楊振寧的頭上,巧吧,那是因為人家踏踏實實的做好了小事。
我說要做好小事,要有一顆平常心,并不是說可以沒有遠大的目標,恰恰相反,做小事與大目標是統一的。平常心不是不思進取,是默默地進取。我說三句話很重要:一、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二、質變永遠要有量變的積累;三、機會總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天上不會掉餡兒餅,也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天上天天都在掉餡餅,就看你能不能接住。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要有平常心。
我要說的第二點是,作為一名班主任要高度重視言傳和身教。這里的“言傳”是指通過傳授知識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說教。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現在的高中生,不太喜歡說教,不知什么原因。特別是高中的班主任,應該做學生知識海洋的引領者,這樣才能做他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大家知道,上個世紀我們中國人對日本人有好感的不多,魯迅是其中的一個。他有很多日本朋友,而最讓他深深感動的是他1904年在在日本留學時的恩師藤野先生。為什么?有一次藤野要看一看魯迅的講義,魯迅交給了他,過兩天講義發給了魯迅,魯迅先生寫道:“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魯迅先生非常珍視這些講義,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這位藤野先生對魯迅一生的影響甚大,他有一句名言談這一點,在初中當過語文老師的都應該耳熟能詳。魯迅說,“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我們作為班主任的應該向藤野先生學習,他是通過傳授知識給了學生尊重和愛護,給了學生奮進的力量。
至于身教,還是那句話,現在的高中學生比較反對說教,那么我們就應該在潛移默方面多下些工夫。我們很難想象在課堂上滿口崇高理想而在課下極度自私的老師能受到學生的認可和尊重。我們做老師的應該做一個好人,盡最大的努力保持高尚的人格和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要知道,一個學生,他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起至關重要的老師的品格的某種喪失,無疑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相反,學生就合尊重你、佩服你,會跟著你走。你的教育理念就會貫徹下去。因此我說,身教十分重要,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就是“親其師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