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選自范文
時間:2023-03-26 21:19: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藤野先生選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上周,我們學習了《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它選自于魯訊先生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這篇課文寫的是: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去日本留學,當他來到東京時,卻失望至極,他看到清國留學生生活的污濁,失望以及不滿。當他來到仙臺時,受到了特殊的待遇,這里的學校對自己不收學費,還為自己食宿操心。接著,魯迅便遇見了改變自己一生的老師—藤野先生,在這里作者又與藤野先生之間發生了幾件事情使魯迅學醫的信心轉變了。第一件是先生為“我”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認真態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為“我”糾正解剖圖,而魯迅只將解剖圖中的一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藤野先生就給改正好了,這表現了先生的細心與認真和對學生嚴格的品質。后來,藤野先生又關心起“我”的解剖實習,表現了他的熱情與誠懇。接著,藤野先生又了解女人裹腳的事,這又表現了先生的求實精神.
在魯迅身上有兩件事真正使他改變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電影事件。“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是魯迅先生擅長的反語,表達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受到的極大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從文的決心。從這以后,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作者認為應該從精神上救國民,即使身體再健壯,也改變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從精神上喚起國民的覺醒,才能救國。
從這篇文章中,我學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沒有導師。
篇2
1.高三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是個揚州人,挺喜歡我的――所有教過我的語文老師都喜歡我。這位揚州先生經常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每當這種尷尬的時刻,他就有個很神經質的反應――“咳咳咳”地清半天嗓子,后來他只要這么一清嗓子,同學們就知道他答不上來了。等清完了嗓子,他會帶著揚州口音拉長了聲調說:“這個――問題,讓孟非同學來回答。”
(選自孟非《隨遇而安》)
2.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
那坐在后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戴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戴領結。
(選自魯迅《藤野先生》)
3.須臾,一個頭方耳大、矮胖結實的中年人夾著一本厚書和一個大圓規、一個大三角板擠進門,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講臺上。胖人能走這么快?全班同學大吃一驚,教室里更安靜了,靜得只聽見周圍深沉的呼吸。
可是,一分鐘過去了,那矮胖老師一句話不說,像一尊笑面佛一樣,只是站在講臺上啞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說,他臉上的每一個器官、每一條皺紋,甚至每一根頭發都在微笑!
矮胖老師足足又啞笑了兩分鐘。
(選自馬及時《王幾何》)
4.班里關于簡亞平有許多說法,說返祖也好,說像猴子也好,反正集中了一點:丑。她瘦瘦小小的,走路像腳底安了一個彈簧,一蹦一蹦的,有點精力過剩;她的臉窄窄的,眉骨突出,兩額有點陷進去,還長了個V形發尖,而眼睛卻大得出奇,亮亮的,目光咄咄逼人,而且她快人快語,常惹些事端,所以成了班中的特色人物。
簡亞平不討人喜歡的地方不光是丑,而是無禮。她常常喜歡用眼睛從上到下地打量人,有一次,賈梅買了種香水紙巾揣在口袋里,讓簡亞平聞到,她就當眾大聲嚷嚷說:“賈梅,你是不是搽了一兩香水?”弄得賈梅臉紅一陣、白一陣的,她才放聲大笑,仿佛目的達到,天生喜歡拆臺。
還有一次,許多女生圍在一起談自己的媽媽,賈梅剛說起媽媽到現在還改不了口,總叫她寶寶時,簡亞平霍地站起來,朝賈梅打了個響亮的哈欠,像一只挑釁的大懶貓。賈梅看見她口腔里尖尖的牙齒,真覺得這女孩既刻薄又兇惡,無法再同她來往。
(選自秦文君《女生賈梅》)
【借鑒點】
1.抓住細節描寫展現人物。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細微復雜感情、人物關系,暗示人物身份、處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在人物刻畫中,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之一。細節描寫,是對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服飾等在內的細小方面的描寫,如《隨遇而安》中,“每當這種尷尬的時刻,他就有個很神經質的反應――‘咳咳咳’地清半天嗓子”,這一細節描寫,生動地再現了揚州老師在遇到學生問題不能解答時的尷尬表現以及準備讓“我”回答時的思考。《藤野先生》一文中,“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戴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這一細節,具體表現了藤野先生穿著模糊的性格特點。
2.抓住人物特征細致刻畫。要寫好人物,就必須抓住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等特征,然后進行細致描繪。如《王幾何》一文中,作者對王老師的描寫就抓住了“胖”與“微笑”這一特點進行生動而具體的描寫,如“一個頭方耳大、矮胖結實的中年人夾著一本厚書和一個大圓規、一個大三角板擠進門”,句中的“擠”這一動作,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表現王老師的肥胖的特征,“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說,他臉上的每一個器官、每一條皺紋,甚至每一根頭發都在微笑”,“微笑”這一神態,突出了這位老師上課時的獨特,為后文作鋪墊。再如《女生賈梅》中,作者對簡亞平這一人物的描寫,也抓住了她的特征――丑來描寫。“她的臉窄窄的,眉骨突出,兩額有點陷進去,還長了個V形發尖,而眼睛卻大得出奇”,在描寫時,作者從臉形、額頭、發尖、眼睛等方面進行細致刻畫,突出了人物的“丑”的外貌。
3.通過側面烘托展現人物性格。側面描寫是描法之一,通過側面描寫,能以較經濟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對象,而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或與正面描寫相結合,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差點被管車的當扒手這一細節,就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展現的。再如《女生賈梅》中,“她常常喜歡用眼睛從上到下地打量人,有一次,賈梅買了種香水紙巾揣在口袋里,讓簡亞平聞到,她就當眾大聲嚷嚷說:‘賈梅,你是不是搽了一兩香水?’弄得賈梅臉紅一陣、白一陣的”,這段文字,就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突出了簡亞平極為無禮的性格。
【快樂仿寫】
1.她太自卑了!久久地,她才平靜下來,這才意識到,自己很愚蠢,那蒲公英雖不美,卻是一味良藥。是啊,“天生我材必有用”,她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她要擺脫過去的自己。自信多好,可要自信起來并不簡單。
她強迫自己走向小組的負責人,小心翼翼地拉了拉她的衣角,很輕很輕。盡管她極力克制自己,可就在負責人轉過頭來的那一瞬間,她還是低下了頭,在腦中盤旋了好久的那句話從口中飄出:“我會做菜,可以……讓我試試嗎?”
那天,她嫻熟的動作和可口的飯菜令所有人驚愕。大家對她刮目相看。在其他組同學羨慕的目光中,她笑了,她已經很久沒笑了。她發現,這個班級少不了她;她發現,家人的幸福生活少不了她;她發現,自己有權像公主一樣驕傲地活著;她發現,自己獨一無二。
(謝薇《她很重要》)
2.拖著沉重的步伐,渾渾噩噩的我來到了教室。無話可說,也無心去說。其他同學仍像往常一樣,鬧的自管鬧著,笑的自管笑著,學的自管學著。我,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樣,蔫在了課桌上。
同桌湊了過來,趴在我身邊,眼神充滿了疑惑。我攤了攤雙手,又指了指身邊的那一摞厚厚的練習的作品。沒說話,眼淚卻流了下來。我是一個失敗者,曾經的努力都付諸東流,現在還有什么好說的呢?同桌望著我,沒有說話,偏過頭,也伏在了課桌上。
(鄧昕雯《向陽光出發》)
3.下課的鈴聲還在教學樓里回響,校園里便熱鬧生動起來,一堆堆、一群群的半大孩子如出欄的牛羊嬉鬧著涌出教室。自習后的校園是喧鬧的:對球賽的爭辯,對學習壓力的抱怨,共享校園糗事的笑聲,以及那些口中默念的單詞、詩詞、公式、概念……出校門時,習慣性地與看門的大爺打個招呼,老人的臉上蕩起慈祥的笑:“孩子,明天冷,多穿些衣服。”他的善意讓我感覺心里暖暖的,不禁回敬給他一個微笑。
(李坤倫《月光?校園?騎車的少年》)
【片段升格】
對校園人物的描寫,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及當時的場景來進行具體描寫,語言要富有感染力,切忌平淡,簡單。如:
教練在教我們游泳的時候,自己先吸一口氣,然后潛入水里,過了好久才上來。因為我小時候被水嗆過,所以不敢下水。老師就把我推下去,還將我的頭按到水里。我很難受,但老師并沒有心軟,叫我一次次地下水。最后,我終于學會了憋氣的技巧。
這段文字是寫教練教“我”憋氣的情景。作者只是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簡單而平淡的敘述,應展開豐富的想象,結合當時的情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及側面描寫來展現人物。下面是修改后的描寫:
篇3
文章段落之間、段落內部的句子之間,都有一定的組合關系,如解說、轉折、總分等,這便是文章結構。文章思路隱含在文章結構之中,文章結構顯現文章思路。文章從上一句到下一句,從上一段到下一段,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如相承、相并、相屬等,這便是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分析文章思路,是現代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之一。對文章結構、文章思路的考查主要包括:劃分層次、編寫提綱、點明線索、指出伏筆、說明照應、還原段落、排列語句、分析特殊段落的作用等。
【技法指導】
一、注意把握文體特點。不同文體在結構方式上雖有相同之處,如總分式、并列式等,但也各有其特點。散文的結構,比較常見的,或以時間推移來謀篇,或以空間轉換來行文,或以情節推進來架構,或以感情變化來安排;議論文的結構,往往是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說明文的結構,或以時間為序,或以空間為序,或以邏輯為序,當然,也有三者的綜合運用。分析文章結構、文章思路時,必須注意不同文體的結構特點。
二、注意把握整體內容。文章結構是作者為表達中心意思而對寫作材料所做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必須先對全文有整體的把握。如《藤野先生》一文,既寫人又寫事,時間跨越20年,地點從東京到仙臺,又從仙臺再到東京和北京。只有通讀全文之后,才能理清其結構:明寫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暗寫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同樣,對段落的分析也應該如此。
三、注意把握重點段落。找到了文章的中心段,就意味著大致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住了文章思路。抓住了段落的中心句,就意味著大致可以弄清楚這個段落的層次結構。文章中還有一些過渡句,也是我們分析文章結構、文章思路的重要依據。
四、注意把握特殊詞語。一些文章里明顯帶有顯示其結構和思路的語言標志。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在介紹我國石拱橋為什么取得輝煌成就時,用了“首先”“其次”“再其次”三個詞語,表明作者是按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安排結構的;再如,在一段文字中若出現詞語“一方面”“另一方面”,就表明作者是按并列式結構組織文字的;又如,若出現“總之”“綜上所述”等,則表明段落前后為分總關系。
【閱讀訓練】
失敗者的光輝
蘇 者
18世紀初,在德國的匹茲堡大學,有位哲學和醫學教授白令葛,他非常喜歡研究化石。一天,幾個學生給他帶來了一些他從沒見過的奇妙的化石,其中不僅繪有飛鳥昆蟲以及其他珍禽異獸,還有介紹太陽、月亮和刻著類似希伯來文的古老而又難以理解的石頭書。教授看后十分興奮,立即跟學生一起到了發現化石的現場,又挖出若干塊化石。
從那一天起,教授便廢寢忘食地埋頭整理那些采集到的標本。那時,人類對化石的研究和認識還處于起步階段。經過數十載的辛勞,教授的研究終于結出了果實――一本精美的、有21張化石圖片的專著出版了,書名為《匹茲堡石志》。
(),沒過多久,一個讓善良的人們永遠無法想到的悲劇發生了。一天,當教授再度對化石進行研究時,突然發現有些化石中竟然刻著自己的名字。他恍然大悟――可憐的教授為之耗盡了畢生心血、孜孜以求進行科學研究的客體竟然是偽造的。原來,這些是學生們事先把動物形象雕刻在石灰巖上,然后埋入地下做出的人造化石。事實上,這不僅僅是學生們的惡作劇,也是其他教授為了戲弄他而暗地里設置的一個陷阱。
在經歷了這一嚴酷的打擊后不久,白令葛教授也即將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在將要離別人世的時候,教授本著一個學者的良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回收那些已出售的書,并把它們付之一炬。
“決不能讓這些錯誤的研究成果流傳到后世。”這是一位誤入歧途的科學家驚醒之后的唯一信念。當白令葛教授親手點燃焚燒《匹茲堡石志》的火焰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失敗的科學家人性的光輝。
(選自《讀者》)
探究練習
1.“這是匹茲堡的郊外,有著古老的地層,是教授經常采集化石并樂此不疲的地方。”這一句是從選文第一段中抽出來的,如將其還原應放到什么地方?
2.填入選文第三段括號內的關聯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 B.并且 C.然而 D.縱然
3.找出與第三段畫線句子相呼應的語句。
4.選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敘事的?你的依據是什么?
5.你對第五段文字的作用是怎樣認識的?
參考答案
《現代文閱讀之文章結構、文章思路》
閱讀訓練:
1.放到段末。
2.C
3.一天,幾個學生給他帶來了一些他從沒見過的奇妙的化石……又挖出若干塊化石。
篇4
[關鍵詞]寫人敘事作文;典型事例;性格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3
寫人敘事作文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須要訓練并掌握的寫作內容,寫人作文在初中階段更是寫作重點。通過事件來寫人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通過一件或幾件事來表現人物的一種品質或性格的一個方面;二是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的多種品質。常見的學生習作能重視文章的結構、主題思想、敘述語言,雖然也通過事例來寫人,但總給人“生硬”、“干癟”、“概念化”、“平面化”、“千人一面”的印象,筆下人物缺乏應有的“性格”,如何使筆下人物“活”起來?筆者認為學生選材時缺少“性格意識”!只有有了“性格意識”,才能根據人物性格選取設置合適的事例,反映人物性格,突顯人物品質。以本人的從教經驗,現歸結如下,以與共享。
一、濃墨重彩寫瑣事,多角度展示人物性格
每個人都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他總活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事件中,他們有的勤勞,有的懶惰,有的處處為別人,有的時時為自己,有的鋪張浪費,有的儉省節約,有的愛唱歌,有的愛學習。平凡的小事中,閃耀著思想的光芒,顯露著人物鮮的個性,拔動讀者感情的琴弦。所以選擇典型的事件來表現人物就顯得尤為重要,瑣事雖普通,但能從不同側面表現主題,展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具體實在地折射出人物的個性。
楊絳的《老王》中就選取了老王蹬三輪車的職業、“田螺眼”的原因、貧寒的家境、幫“我”送冰、送先生上醫院、改裝三輪車,病中送雞蛋香油,去世……作者選取了這么多的日常瑣事,從不同角度突出“老王”的生活、工作條件、為人,我們在淚眼中讀出了一個鮮活的樸實善良,先人后己的“下層好人”形象,文章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著筆于平凡瑣事,真實地再現人物。
但并非說什么瑣事都可以寫!寫作時要選取與主旨有關的事例,即使那些能表現主旨的,但彼此間重復的,也要毫不客氣去地舍棄。矛盾先生在《有意為之??――談如何搜集題材》一文中形象地談道:“采集之時,貪多務得,要跟奸商一般;而選用時,要像關卡嚴厲的稅吏,百般挑剔。”實際上講的是搜集與選用材料的關系。一般來說,記敘對要詳寫一兩件事,而略寫幾件,以保證既濃墨重彩地表現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題,又蜻蜓點水淡淡幾筆關照人物的其他方面。例如《老王》,作者不是平均使用筆墨,重點放在了老王生命的最后給“我們”送大雞蛋香油的事,典型深刻的使人物“立”了起來。
二、敘事不回避糗事、不雅事,側面關照人物性格
劉再復曾說:“性格真實是藝術真實的一個根本部分。藝術真實包括性格真實”。①現實生活中的人九成是凡夫俗子,他們也打哈欠流口水、有難看的睡相;也貪婪吝嗇、占小便,而正是這些糗事、不雅事,才使筆下人物是其人而非彼人,涉筆于此,不僅無損于人物性格塑造,反而使人物的特點在真實的基礎上更加鮮明。如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衣著“很模糊”大冬天穿著白西服寒顫顫的,別人誤以為他是扒手,突出先生不修邊幅,邋遢的形象。《阿長與》中的阿長背后總喜歡“切切察察”、講“長毛”的故事、“大”字的睡相等不雅事的敘寫,使阿長形象更加豐滿,讀來如臨其境,讓人忍俊不禁,掩卷難忘!豆腐西施楊二嫂順手牽羊拿走了母親的手套和“狗氣殺”的糗事的敘寫,更是以少勝多,叫人拍案叫絕,通過此等不雅事的敘寫,人物形象不僅“活”了,而且立于紙上。!
魯迅在談到《紅樓夢》時曾說:“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于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的,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②
人無完人,真實也許就包裹在那些我們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裝著一些“感人”、“美麗”和“真實”,只是出于某種顧慮將它深埋于心,只要是健康的積極的有價值的,也許它就是我們所要表達的最好的題材。也就是說,寫作不必有太多的忌諱和,讓心靈的底片暴光,不回避糗事、不雅事,這才是內容的真實!
三、惜墨如金點化不凡事,突顯人物閃光性格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通過前面瑣事、不雅事、糗事的敘寫,人物形象的真實感,形象性應已具備,要想使人物閃光,突出文章主旨,就需對“不凡事”進行點化!如同畫家最后的點睛之筆!
在寫《我的母親》時,開篇敘寫我兒時的經歷、母親對我的管教、母親與大哥嫂子的相處等十多件瑣事,寫出了母親的嚴厲、隱忍的性格,但如果僅僅這些,的母親與天下人的母親區別不大,所以結尾作者選了五叔對母親的侮辱性的言辭及母親的態度,寥寥幾筆突顯母親為捍衛自己的尊嚴的剛性個性!不凡事的敘寫以少勝多,惜墨如金,但是突顯人物閃光個性,使人物在平凡中顯本色,使文章主旨鮮明。
總之,寫作要有“性格意識”,圍繞人物性格選材,如此,在大量材料面前才不會迷失方向,人物形象才會真的“活”起來。
[參考文獻]:
篇5
陸游曾說自己有拄杖癖。他的喜愛拄杖,有高標人格、助老扶衰的原因,更有把拄杖當作朋友的深層因素。從他三十歲左右第一次把拄杖寫入詩中開始,在以后五十年的歲月中,他都與拄杖思想上共語,情感上共鳴,行為上共步。其《梅花》之五詩云:“江上梅花吐,山頭霜月明。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仲秋書事》其九云:“杖得輕堅馀可略,酒能醇勁更何求。二君最是平生舊,白首相從萬事休。”不論是“三友”還是“二舊”,拄杖皆在其中。《劍南詩稿》中直接點明拄杖為友的詩有15首之多。除上引二詩外,另如《言懷》:“論交尚喜H枝在,白鹿泉邊溯晚風。”《寓嘆》:“眼底誰為耐久朋,倚肩按膝一烏藤。”《九月十八日至山園是日頗有春意》:“烏藤真好友,伴我出荊扉。”可以說,詩人與拄杖同憂同愁,同喜同樂,同沐春風,同聽秋雨,同踏征途,同歷戰火。其《拄杖歌》詩中說:“畏途九折歷欲盡,世上誰如君耐久?老矣更踏千山云,何可一日無此君!”陸游的朋友大都是抗金愛國之士,“放翁論友尚千載,不取梁鴻即管寧”(《夜興》)。在那個以屈辱求和為基本國策的時代,這些人自然不會有好的命運好的結局。即使有人保住了性命,也往往因擔心受到陸游的牽累而不敢再與他往來。詩人不止一次地發出“紹興人物嗟誰在,空記當年接俊游”的悲嘆。加之詩人“畏途九折”,或調任,或罷職,行蹤無定,故而身邊常常無人共語。詩人對“胡塵”的一腔不平氣和無人理解的千行愛國淚,只有拄杖最為了解。一句“世上誰如君耐久”,真讓人生千古之悲。在《大雪歌》中詩人寫道:“放翁憑閣喜欲顛,摩挲拄杖向渠說。”說什么呢?原來是說“報國寸心堅似鐵”之事。詩人有時干脆把心事付與拄杖,讓拄杖為自己分憂解愁:“年華入詩卷,心事付筇竹。”(《平水》)“提起短筇成一笑,每煩座上為分憂。”(《出游》其二)“傴僂溪頭白發翁,暮年心事一枝筇。”(《溪上作》之二)。在《春雨偶賦》詩中,詩人深情地對拄杖說:“舊交只有烏藤在,且伴禪床莫化龍。”據《神仙傳》載,費長房從壺公學道,將歸,壺公贈以竹杖,費騎之回到家中。他把竹杖丟在葛陂,遂化作一條青龍升天而去。這里用此典,是詩人勸請拄杖不要變化為龍離他而去,而要繼續留在身邊與之為伴。在陸游一生中,真是“何可一日無此君”了。既然拄杖成為陸游生活的一部分,與他心相通,情相連,行相關,那么,拄杖大量地進入其詩歌創作中就是很自然的了。
陸游有關拄杖的詩,記錄了他一生的生活軌跡,浸潤著真實的思想感情,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
首先,這類詩記下了詩人的愛國情操和對時政的關注。
南渡之后,士大夫文人中基本有兩種人生態度,一是或以求和換取享樂、或以逃世麻痹自己的利己主義,一是挺身而出主張抗戰的愛國主義。陸游自然屬于這后一種人。在宋金對峙、國難當頭之際,他的身上凝聚著深厚的愛國情和強烈的使命感。這不但可以從其事功方面看出來,從其詩歌作品中亦可見到抗戰志士的奮斗和吶喊。陸游年輕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志向。“入蜀后,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云:‘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云:‘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可知,陸游的恢復之志是貫徹一生的。況且,這種志向不是偏狹地忠于一姓一朝,而是有社稷和民族的概念在里頭,也就是忠于國家。這種以國家民族為重的愛國思想,正是后人特別推重陸詩的原因。“情以物興”,陸游的愛國之詩,可以借助任何物象來寫,“漁舟樵徑,茶碗爐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歌詠以寄此意”。陸游既然那么喜愛拄杖,所以拄杖便成為他經常用以抒發愛國感情的審美意象。如《南樓》:“登臨壯士興懷地,忠義孤臣許國心。倚杖黯然斜照晚,秦吳萬里入長吟。”寫對關中失地的懷念。《溪上作》其一:“落日溪邊杖白頭,破裘不補冷颼颼。戇愚酷信紙上語,老病猶先天下憂。”寫憂恢復、憂天下的情懷。除了在南鄭時期,陸游有短短八個月的“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快意的從軍生涯之外,即使在川蜀時期,其恢復之志也是難以實現的。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詩人幅巾藜杖登上成都城北門樓,遠眺晚秋蕭條景象,不禁激起滿懷愁緒,于是寫下了《秋晚登城北門》一詩: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
山河興廢供騷首,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
“滿眼愁”者正是“滿懷愁”之謂也。詩人所愁者,有對關塞之地烽煙不息的憂慮,有對淪陷故都的思念,有對山河興廢難料的關切,有對身世安危未卜的不安。此時詩人離開南鄭前線已五年之久,那金戈鐵馬、橫槊賦詩的戰斗生活雖然已成往事,但至今魂繞夢縈。這后兩句,將其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悲畢呈紙上,令人感嘆不已。
陸游晚年,對個人前程考慮比較少了,但對于國家的命運卻沒有一刻放松。大概在80歲上,閑居山陰的詩人寫了一首題為《拄杖》的詩:
吾嘗評拄杖,妙處在輕堅。
何日提攜汝,同登入峽船。
此時離他入峽西戍已三十年之久了。“昔嘗西戍八千里,今復東歸三十年。”(《一編》)年老體衰的詩人面對心愛的拄杖,仍然發出與之一起同赴川陜前線的宏愿,希望再次投人到鐵馬秋風的戰斗之中。
其次,表現了詩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對抗金事業的高度責任感。
古語云:“志士愁日短。”陸游一生投閑置散,無法實現抗金理想,所以面對匆匆歲月,常有歲華搖落芳意難成之慨。在其盛壯之年便時有白發之嘆。如35歲時在福州決曹任上所寫“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度浮橋至南臺》),45歲西行入蜀時所寫“萬里羈愁添白發,一帆寒日過黃州”(《黃州》)等等,皆為歲月蹉跎、壯志未酬而發。但是,詩人并未就此不思振作,恰恰相反,在無可奈何之際,詩人總是積極地尋求生命的長度和密度,其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異常強烈。這種心態在其有關拄杖的詩中表現得非常充分,正如陸游自己所說:“悠然扶杖處,歲月嘆匆匆。”(《小壘》)詩人常扶杖去尋春、探春,其詩云:“春風常在短筇前”,“短筇到處即春風”,“杖藜到處即春風”,“春風爭來拄杖前”,“倚杖來觀浩蕩春”,“要識春風處,先生拄杖前”等。“春風”“春色”是眼前所見之景,更是時間概念,同時,還是詩人對其政治生活前景的隱喻之詞。詩人要尋找的,正是珍貴的光陰和理想的政治機遇。到了秋天,扶策散步,也往往興發傷時之嘆。如《東村散步有懷張漢州》:“扶杖村東路,秋來始此回。寒鴉盤陣起,野菊臥枝開。憂國丹心折,懷人雪鬢催。房湖八千里,那得尺書來。”憂國心折,雙鬢成雪,無不與歲月流逝有關。詩人雖有驍騰之志,可一生伏櫪,難以馳驅,既不能圖名青史,也不能長留青絲,怎不讓人怵然而驚,喟然而嘆!每當日落時分,詩人常倚杖而立,目送夕陽,感慨萬千。“老嘆朋儕盡,閑知歲月長。柴門偶一出,倚杖立斜陽。”(《雜賦》)“我亦倚筇桑竹下,白髯蕭颯滿斜暉。”(《倚筇》)“春如人易老,愁與漏俱長。……誰見龜堂叟,w藤送夕陽。”(《春晴》)夕陽西下,時光奄忽,想到“丈夫無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劍鋒澀”,詩人自會魂悸魄動。其《山園晚興》云:
病骨初輕野興濃,閑扶拄杖夕陽中。
草枯陂澤涓涓水,木落園林淅淅風。
揚子凄涼老天祿,馬周憔悴客新豐。
壯心未與朱顏改,一笑憑高送斷鴻。
寫此詩時,詩人60歲,正退居山陰。詩中的揚子,即漢代揚雄,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在天祿閣著書,“三世不徙官”而文名益振。馬周,唐初名臣,未顯時,困厄非常,曾宿于新豐逆旅,不為主人所禮,后代替中郎將常何寫條陳,得太宗知遇,予以破格提拔。詩人對“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但仍希望能騁恢復之志,故而在詩中以揚雄、馬周自比,說暫時的凄涼和憔悴沒有什么,應該等待時機,以圖將來。“壯心未與朱顏改,一笑憑高送斷鴻”,該是多么高邁與灑脫,又是多么悲壯與雄豪!歲月如流,時不我待,烈士暮年,壯心不改,這種心境正是靠詩人扶拄杖踏夕陽所引發。
陸游還常以探梅尋梅的方式表達惜時奮發之情。詩人一生對梅花情有獨鐘。他的喜歡梅花與林逋不同。林逋是以隱者的眼光寫梅花的清神逸韻,陸游則多詠梅的高格,視梅的清風亮節為同氣,同時,“梅花真強項,不肯落春后”的生命意識亦為陸游所激賞。他的有關拄杖的詩,多有尋梅賞梅之作。詩中借梅花所傳達的正是其強烈的惜時之情和頑強的生命意識。如《探梅至東村》:
乞得殘骸已累年,柴車破弊不堪懸。
閑愁正要供詩思,小疾何妨省酒錢。
忍事漸多心混混,貯書雖少腹便便。
今朝偶有尋梅興,春色爭來拄杖前。
前四句寫自己的老、窮、愁、病,五、六句作自我調侃,反說自己讀書少又能忍事,實為心明如鏡、喜論恢復之謂也。最后兩句,說自己尋梅興發,亦實為生命激情勃發而然也。詩人垂暮之年,要把“閑愁”寫入詩篇,要迎春色于拄杖之前,足見其壯心未泯,愁懷難釋,充溢著把抗金事業進行到底的希冀。一年之后,詩人以78歲高齡奉詔進京,參加修撰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并打算“預大議論”,參預北伐大計,他似乎又看到了抗金救國的希望,所以在《午晴試筆》中充滿自信地宣布:“此去得非窮李廣,向來元是老馮唐。”準備在政治上再展身手。這正是陸游一生中由拄杖陪伴苦苦追尋的“春色”。
再次,陸游把拄杖作為身心的寄托,以之抒發人生感悟。
在拄杖這位朋友面前,陸游可以表白自己的愛國情懷,可以宣泄難騁其志的憤郁不平,也可以尋求精神慰藉,獲得心理的安適。光宗紹熙元年(1190),詩人65歲,因所謂“嘲詠風月”的罪名被罷歸家鄉山陰。對于朝中惡勢力的深文周納,無理取鬧,詩人不但沒有低頭,反而把書室名之曰“風月”來表達抗爭,把此次罷官稱之為“放逐”以發泄不滿。在題為《予十年間兩坐斥,罪雖擢發莫數,而詩為首,謂之嘲詠風月。既還山,遂以風月名小軒,且作絕句》詩中,寫道:“扁舟又向鏡中行,小草清詩取次成。放逐尚非余事比,清風明月入臺評。”“放逐”一詞,在后來的有關拄杖的詩中多次使用。如《放逐》:“放逐雖慚處士高,笑譚未減少年豪。……正得筇枝為老伴,盡將書帙付兒曹。”《龜堂獨坐遣悶》其二:“放逐還山八見春,枯顱槁項雪霜新。……北窗坐臥君無笑,拈起烏藤捷有神。”“正得H枝為老伴”“拈起烏藤捷有神”者,正為排遣“放逐”之憤郁,尋求心理之慰安也。不斷遭受壓制迫害的詩人,有時會認為“游宦惡”:“行飯獨相羊,扶藜過野塘。……深知游宦惡,窮死勿離鄉。”(《山家暮春》之二)這種想法,面對拄杖一吐為快。陸游在為官之時也曾有歸隱之想。《自詠示客》詩中說“歸裝漸理君知否?笑指廬山古澗藤”。詩人寫此詩時56歲,在撫州擔任管理茶鹽公事的佐僚。詩末自注:“廬山僧近寄藤杖,甚奇。”可知,詩人是打算與藤杖一道踏上歸隱之路了。話雖如此說,一旦面對抱負不能實現、功名一無所成的現實,詩人就難免悲觀惆悵:“平生不到三公府,晚歲歸來五老庵。……笑語床隅拄杖子,即今惟汝是同參。”(《十月二十四日夜夢中送廬山道人歸山》)“勛業文章謝不能,生涯分付一枝藤。”(《晨起》)他要把這種痛苦和失落告訴給拄杖,甚至把整個不適意的生活托付給拄杖。
不論為官還是賦閑,生活給予陸游的只有挫折和打擊。幾十年的歲月就在無數次希望、無數次努力和無數次幻滅中流逝了。年老之后,貧病交加,僵臥孤村,“既不能挺長劍以抉九天之云,又不能持斗魁以回萬物之春”(《寒夜歌》),撫今追昔,便常常想起伴隨自己一生的拄杖。詩人八十多歲時所寫的《拄杖示子y》說:“拄杖相從四十年,交情耐久獨依然。西窮巫峽崛江路,北抵岐山渭水邊。早已歸休弄泉石,老猶緩步歷風煙。會同缽袋并禪版,付與兒孫世世傳。”詩人要把拄杖和缽袋禪版付與兒孫世代相傳。拄杖是詩人戰斗經歷的見證者,也是寂寞無助時的共語人。拄杖最了解詩人的愛國憂民心,也最清楚詩人壯志未酬的滿腔悲憤以及“報國欲死無戰場”的無可奈何,而拄杖的“交情耐久”,更令詩人感動。把拄杖作為傳家之寶傳與后人,其意義不言自明。至于缽袋禪版,那只是詩人不能對外實現參與而不得不回縮內心的一種平衡方式。《劍南詩稿》中寫到佛道的詩不算少,其中有“拄杖”字樣的就有26首之多。尋繹詩人本意,并不是真的在皈依佛道,而是如同說歸隱一樣,只是一種憤世嫉俗的牢騷而已。所以詩人的這兩樣傳家寶,其真正的意義便是參與和憤世。參與在于實現抗金壯志,憤世在于獲得心理安適。詩人臨終前的某一天,還寫了一首《贈拄杖》詩,把與拄杖共同生活的經歷以及對拄杖的深厚感情,作了一個總結。
此外,拄杖還記錄了陸游與農民和友人之間的交往,以及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如“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游山西村》),寫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放翁老憊扶藜杖,也逐鄉人禱歲豐”(《初夏》之九),寫關心民生疾苦,為求豐收而虔誠祈禱;“今旦微霜好風日,短筇且領鏡湖秋”(《曠懷》),寫欣賞鏡湖秋景;“欲尋梅花作一笑,數枝忽到拄杖邊”(《探梅》),寫探梅迎春,其樂融融。這些詩歌,反映了詩人生活和性格的另一方面,讓人讀之,會“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錢鐘書《宋詩選注》)。陸游在《倚杖》詩中說:“年來詩料別,滿眼是桑麻。”生活環境和生活內容的變化,自然會讓詩的題材和詩人情感發生一些變化。
不可否認,陸游有關拄杖的詩中也有較為消極的思想內容,如前引《拄杖示子y》中把缽袋禪版傳與子孫的說法,已可看出佛道對詩人的影響。不過,總的來說,詩人并未走上逃世一路,他在《長歌行》中曾說:“不羨騎鶴上青天,不羨峨冠明主前,但愿少賒死,得見平胡年。”無論仙佛、富貴,他都不在意,他所耿耿于心的只是驅逐敵人、光復祖國的偉大事業。愛國主義始終是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篇6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即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句話,可以作為我們閱讀真情類文章的法寶。
【技法指導】
回顧我們學過的課文,如《藤野先生》《我的母親》《我的第一本書》等,讓我們深切體悟到了人間的摯愛與溫情。綜觀初中語文閱讀試題,真情類文章倍受出題老師的青睞。我們怎樣做好真情類文章的閱讀題呢?下面就結合2010年中考語文試題,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解。
一、整體入手,把握文章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閱讀時,我們首先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注意段落之間的關系,找到文章的六要素,然后依據“五W”的原則概括,即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原因、干什么事。
二、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領悟文章要表達的主題
閱讀時,我們要仔細揣摩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這是讀懂作品、理解作品的關鍵。如2010年湖南省長沙市中考語文試題中《種春風》第24題:寫出文中“我”感情變化的過程。我們通過仔細閱讀“我”與老人的談話,來體會“我”感情的變化:“隱隱不安”(震驚)到“別樣溫暖”,體現了希望關愛別人,并能把愛心傳遞給別人的主題。
三、品味文章語言,體味句子的作用
1.解釋詞語在句中的含義。我們可先在句中找到該詞,結合語境,根據前后語句的內容、含意來推斷。如2010年湖南省長沙市中考語文試題中《種春風》第22題:“那種本真的善良,喚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遺忘的東西”中“遺忘的東西”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愛心與善良。
2.品味優美的語句,理解其深刻的含義。我們可以結合文章的語境,從修辭、描寫的角度來思考。如2010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語文試題中《你的眼淚,我的成人禮》第28題:你怎樣理解“這眼淚,才是生活送給我的真正的成人禮。”這句話?我們聯系上下文,不難看出:這句話點明了主題,男生感動的眼淚,讓“我”明白了尊重別人,就會獲得別人的尊重。
四、分析人物形象
此類考題一般從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描寫方法起了什么作用、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等方面來考查。如2010年福建省龍巖市中考語文試題中《不一樣的幸福》第15題:讀完全文,你認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讀懂了全文后得出:他是一個成功人士,是一個注重親情、孝順父母、關愛父母的人。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考第一名不值得張揚
朱軍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期末考試,我考了全年級第一名。一陣大張旗鼓的表揚之后,老師派班長、學習委員到我家給家長報喜。我歡天喜地地領著同學,一路上說說笑笑。本來在學校我屬于不善言談的,家境不好讓我始終有自卑感。這一次我拿了年級第一,立刻有了自信心,性格一下變得活潑開朗了。
我七拐八繞到了家門口,忙不迭地沖屋子里喊:“媽媽,我們同學來了,我考試得了第一名!”我連珠炮似的說了好幾遍:“媽媽,我考試得了第一。這是我們同學,來告訴您的!”
沒有母親的應答。
母親看了我們一下,眼睛里沒有什么驚喜,只是平靜地直直腰,舉著兩只滿是煤屑的手,卻沒有去拿同學手里的喜報,答應了一聲之后,又彎下腰,繼續干活。
同學的眼睛中也透出了一種失望和不解。其中一個同學沒有忘記老師交給的任務,對母親說:“阿姨,朱軍考試得第一,老師叫我們給您報喜。”
母親再次直起腰,回身看看我,用手背輕輕抹了一下臉頰,淡淡地說了一句:“知道了。”母親繼續干活,搬起了一簸箕煤,對愣在一邊的我們說:“孩子們,我知道了。你們快回家吧,謝謝你們。”語氣平靜得像完全沒有報喜這回事。
同學將那張粉紅色的喜報放在桌上,我尷尬地站在院子里,勉強送走了同學。心中的委屈從頭涌到腳,覺得自己的成績被母親否定了,剛剛建立起來不到半天的自信心被母親摧垮了,自尊心被母親傷害了!
我站在院子里一聲不吭,看著母親來回搬運煤塊也沒有像往常那樣去幫忙。母親忽然間在我的心中變得那么渺小,那么不近人情。好幾天,我都悶悶不樂,甚至故意不理睬母親。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照例不打算跟母親說話,但走到房間門口,我卻愣住了。
母親一個人坐在床邊,依舊穿著那件洗得退了色的青布褂子。她身后的墻壁上,花花綠綠的,貼滿了大哥得到的各種獎狀,足足占了半面墻。大哥從小學開始,年年是三好生,有一年還被評選為蘭州市“三好學生”。那時候,大哥是父母的驕傲。每次拿回獎狀,他并不張揚,只悄悄放在家里桌子上,母親看到后,就端端正正貼在墻上。直到大哥參加工作,他上學時的獎狀還貼在墻上!
夕陽的余huī()透過窗戶,落在母親瘦弱的身上。她手中拿著我那張粉紅色的喜報,輕輕摩挲著,偷偷地掉眼淚――那一刻,母親的形象,像一幅經典油畫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一瞬間,我什么都明白了,對母親的記恨頓時煙消云散。母親對我的愛、對我的每一點進步,是發自內心的高興,只是為了讓我明白:家里窮,上學是一種shēchǐ()()的付出,學好功課理所應當,不應該那樣張揚。
直到母親去世,我都沒有和她提起這件事。但是我清楚地記得當我長大之后,無論是回蘭州家里,還是把母親接到北京住,只要有我的朋友在場,母親無論身體多么難受,都要特意換一件利利索索的衣服,把頭發梳理整齊,端端正正、面帶微笑地坐在椅子上。她拿出最好的煙酒茶水招待我的朋友,和大家聊天。見過母親的朋友都說:“朱軍的媽媽氣質真好,難怪養出了這么一個好兒子。”聽了這話她總是特別高興。
直到她身患絕癥,依然是衣著整齊地出來見我的朋友,給足了兒時我那份缺失的“面子”。每當這時,我的心里都酸酸的。
(選自《意林》2010年第6期)
1.根據拼音寫漢字。
余huī()shēchǐ()()
2.寫出文中“我”情感變化的過程。
自卑()()感動
3.“我”取得了第一名,母親自始至終都很平靜,沒有表現出很欣喜的樣子,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請說說你的看法。
4.文章畫線句“她手中拿著我那張粉紅色的喜報,輕輕摩挲著”,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