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智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1:5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智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宗教生態智慧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同志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宗教工作作為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而且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并把它落實到宗教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和全部過程。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簡言之,就是要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那么,在宗教工作中究竟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呢?我認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挖掘宗教中蘊含的深刻的生態智慧,借鑒宗教重視生態保護的實踐經驗,發揮宗教界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積極作用,努力建設生態保護型的社會,從而實現“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
一、深入挖掘宗教思想中蘊含的生態智慧,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言之,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我國五大宗教的教規教義中,有許多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論述,可以為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譬如說,佛教的緣起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人和自然之間,是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的關系。佛教的慈悲思想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力戒殺生。佛教的平等觀不僅強調眾生平等,而且還強調眾生與“無情”――草木花卉,山川大地的平等。充分反映了佛教對自然界萬物的敬重、悲切和攝護。尤為重要的是,佛教還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心態危機和心靈污染,主張通過凈化人心來凈化環境,以實現人間凈土。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一體、和諧共生的思想。它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道法自然”。人與萬物在道性上是平等的,人應該對萬物利而不害,參贊化育。道教主張“仙道貴生”,敬重生命是其教義要旨。道教還要求人們把慈悲之心擴大到自然物上,慈心于物,不傷生靈。所以,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
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論文
[摘要]面對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建立智慧生態城市已經是必然性的選擇了。實現資源的節約、建立生態保護、發展循環經濟等,是目前建立生態城市所面臨的問題。隨著信息、工業和生態技術的發展,也給智慧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條件。所以,本文將會根據目前城市的建設進行分析,探討一下智慧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問題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建設也開始向生態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在世界各地建設智慧城市的數量越來越多,智慧城市不僅能夠給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能提高經濟的發展,也能更好的改善目前城市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我國建設智慧生態城市更加注重的是環保問題,并以此建立新時代的智慧生態城市。
1建立智慧生態城市的準則
智慧生態城市是集智慧城市、生態城市、綠色城市、數字城市、園林城市等特點為一體,從而達到一種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社會狀態。所以智慧生態城市的建立要有一定的準則。
1.1符合公共利益
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探討
摘要: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高速、大規模的城市化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因此推行智慧生態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將信息技術、生態技術、工業化技術等與城市建設相融合,能有效提高自然環境質量,提高城市生活的舒適度,促進城市運行的效率。通過對智慧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基本理論,以期提高我國智慧生態城市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基本理論
1智慧生態城市的定義
智慧生態城市是在建設數字化、現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兩者作為一個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體協同推進,按照生態學原理,建設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為核心的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宜居城市。一直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以過分強調規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奪自然資源、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現在,隨著自然資源的日漸減少、枯竭,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趨加劇,各種垃圾等對人類生存空間的侵占,自然環境早已不堪重負,并開始出現各種負面影響,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借助智慧產業的高速發展和普及,為改變當前現狀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推行智慧生態城市的建設規劃,在推進城市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產活動高效、便利的同時,將對自然環境、資源消耗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發掘生態建設和智慧建設的結合點,形成新的產業模式,繼續推動自然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智慧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大家都意識到建設智慧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設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2.1規劃建設未融入“智慧生態”理念。過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經濟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業體系建設作為重點,甚至大力發展嚴重破壞環境、消耗大量資源的產業以拉動GDP,完全沒有將智慧化、生態化理念融入到規劃和建設中。2.2智慧和生態建設不均衡。在進行智慧生態城市建設時,雖然有這個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頗,通常以智慧化為建設重點,過多重視城市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網絡等方面的建設,雖然能夠對公共安全、環保、交通、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等各種需求進行快速智能反應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證人民生活健康、減少資源消耗、減少環境破壞方面作為不大。2.3沒有形成智慧生態建設產業。當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態建設,大多是先進行智慧化建設,再牽強附會地引入一些生態建設,如先進的垃圾處理廠、綠化工程等,沒有找到生態建設和智慧建設的結合點形成產業,沒有對拉動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是如果在建設和改造之初就科學、合理的進行規劃,推動智慧生態建設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保證良好的建設效果,而且可以極大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智慧生態銀行建設探究
摘要:當前銀行將金融服務擴展至各類生活生產場景。基于開放模式的智慧生態銀行,對外輸出金融服務能力,通過建立泛在式、場景式的服務方式,打破時空限制,注重在生態建設上發力,為生態合作方進行智慧金融賦能,使金融服務無處不在、按需提供,為客戶提供更加極致的體驗。本文深入分析了智慧生態銀行的內涵和功能,提出了智慧生態銀行的建設方式和實踐路徑,為建設智慧生態銀行、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開放;智慧;生態;場景;大數據;人工智能
當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觸角延伸到經濟社會的各個角落,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加速金融和生產、生活等各類場景的連接,實現金融服務場景化、泛在化,推進銀行業務模式轉型升級。銀行業通過金融科技的深入應用,大力推進銀行數字化、生態化建設,實現場景化、智慧化的金融服務,從而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實現銀行金融服務的價值再創造,為客戶提供更加極致的體驗
一、智慧生態銀行的內涵和功能
(一)智慧生態銀行的內涵。當前銀行正在加速進入Bank4.0時代,各行將金融科技戰略納入全行的發展戰略,積極建設開放銀行體系。傳統的金融服務主要通過柜面或網上渠道開展業務,屬于機構-客戶的單向服務的方式。為突破傳統的經營理念局限,銀行在堅持做好傳統服務渠道的同時不斷拓展服務半徑,將金融服務擴展至各類生活生產場景,著力建設開放銀行,對外輸出金融服務能力,通過建立泛在式、場景式的服務方式,打破時空限制,注重在生態建設上發力,加強業務頂層設計,以開放架構為支撐,以金融生態為依托,打造智慧生態銀行;通過流程再造、數據融合、產品創新、平臺開放等方式,建設基于開放架構的金融服務平臺和金融生態云,為生態合作方開放核心金融服務能力,使金融服務無處不在、按需提供,進而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深刻變革,促進金融產品和質量的提升。(二)智慧生態銀行的功能。1.金融服務有效延伸。生態銀行是從理念、模式和結構上改變傳統金融的服務模式和方式,形成一種基于生態的金融服務方式,將金融服務融入生態場景當中,使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生態上的合作方成為銀行服務渠道的有效延伸和場景延續。通過與生態圈的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實現數據融合、客戶共享、功能互補、場景共建,發揮彼此的優勢,讓金融服務進行有效連接和滲透各類場景,形成一種新型的場景金融服務模式,實現金融資源深度融合和共享利用。2.金融客戶有效引流。通過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相互形成合力,將金融服務和實際的商品交易、生活、生產等環節融合起來,把產業業態和金融服務充分融合、相互滲透、相互支撐,使金融的觸角向產業業態延伸。通過與合作伙伴緊密合作,基于產業業態的引入和引流,為金融機構帶來更多、更廣泛的客戶,并能夠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推動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創新,支持金融服務始終與市場要求保持同步同頻,使金融資源配置和市場要素流動保持匹配,從金融功能角度更好地支持要素的快速流動,推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生動實踐。3.金融資源有效供給。生態銀行打破行業的邊界,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跨界融合,有效地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著力點,將金融資源有效地配置到實體經濟中,推動要素融合流動,發揮更大的金融服務效能,提高全要素生產力。特別是在消費、創新、綠色低碳、工業經濟等領域,通過跨界合作、功能融合、場景滲透,對金融和實體經濟緊密結合形態進行創新,從中找到新的創新點和共同點,通過整合生態、構建客戶、資源共享平臺,有序推進生態銀行建設,增加金融資源優質供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實現供需高質量的動態平衡。
二、智慧生態銀行建設方式
生態智慧與科學論文
摘要:發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力量型”科學,它以其“效用”服務于意欲“控制”的人類權力意志,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可以為克服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的界限作出貢獻。盡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覺悟對于糾正西方“力量型”科學的缺陷能夠起到積極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導作用——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覺悟推進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生態價值方法和生態價值觀,這取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超越程度。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發掘與利用關涉到中國現代和諧科學體系的建立與傳統文化的復興。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生態覺悟;“力量型”科學;和諧;中國現代科學體系
一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的理論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們提到科學,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學,它起源于希臘的理性科學,重視數學的運用與實驗的檢測,因而也稱為數理實驗科學。[1]西方近代科學既有對希臘理性科學的繼承,同時受西方近代文化觀念的影響,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偏離了希臘理性科學對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吳國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學不僅是希臘理性精神的正宗傳人和光大者,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奠基者,科學還以其‘效用’服務于意欲‘控制’的人類權力意志。這是近代科學的一個嶄新的維度:力量化、控制化、預測化。”[2]這樣,主體維度的價值訴求加上對物質力量的狂熱追求,構成了近代科學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說的強力意志。這種強力意志構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雖然在過去幾百年中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二十世紀的科學與技術卻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學本身的某種界限。20世紀基礎科學的三大成就相對論、量子論和復雜科學的核心思想和結論分別從宇觀、微觀和宏觀尺度證實了西方“力量型”科學的局限性,且這種片面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4]無論是西方科學自身的發展,還是在處理與社會、自然的關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都面臨著發展的瓶頸問題。和諧的生態覺悟、科學的前沿發展都呼喚一種新的科學范式,而這種新的科學范式的核心思想與東方文明中的生態智慧不謀而合,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中國文化與科學將面臨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
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問題及對策
【摘要】闡述智慧生態城市的概念,介紹智慧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準則,對我國在探索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發展路徑時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智慧生態理念融入不夠、智慧與生態建設不均衡、智慧生態產業體系不健全等進行探討,并提出推進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規劃;生態城市
1引言
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智能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有力地刺激著地方經濟發展與綜合實力提升。與此同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也逐漸滲透到城市規劃與建設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綠色建筑、雙碳戰略、節能降耗等關鍵詞已成為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考量內容,有助于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減少城市規劃建設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造成的污染或損害,切實提高城市的生態文明[1]。因此,將智慧型與生態型相結合,建設智慧生態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機遇,加快向信息社會轉型發展與推進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在探索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路徑時存在諸多問題,不少城市存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等問題,有必要對智慧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準則、定位等加以剖析,為智慧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路徑探索提供方向指引。
2智慧生態城市
智慧生態城市即智慧型與生態型并重的城市,其是指在建設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的智慧城市時,將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的理念融入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以及規劃建設全過程中,統籌協調智慧城市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構建城市智慧型與生態型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整體、協同推進智慧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將城市建設成為集聚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綠色化為核心的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宜居城市[2]。早先,我國城市規劃與建設存在重發展輕生態的問題,在城市擴張與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分注重建設規模、建設速度、建設效益,城市發展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與威脅,致使不可再生資源日益稀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日益加劇,自然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萎縮,城市無序擴張與盲目建設產生的惡果已形成嚴重的反噬,嚴重阻礙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威脅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與安全。在人與自然、城市建設與生態文明之間沖突激烈之時,將智慧城市與生態城市的理念引入城市規劃建設中,在推進城市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智能化,提高人們生產生活的便利性與高效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建設對資源的消耗以及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的侵占與干擾,為人與自然、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的協同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城市底蘊。
小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的聯姻
摘要:發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力量型”科學,它以其“效用”服務于意欲“控制”的人類權力意志,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可以為克服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的界限作出貢獻。盡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覺悟對于糾正西方“力量型”科學的缺陷能夠起到積極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導作用——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覺悟推進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生態價值方法和生態價值觀,這取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超越程度。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發掘與利用關涉到中國現代和諧科學體系的建立與傳統文化的復興。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生態覺悟;“力量型”科學;和諧;中國現代科學體系
一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的理論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們提到科學,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學,它起源于希臘的理性科學,重視數學的運用與實驗的檢測,因而也稱為數理實驗科學。[1]西方近代科學既有對希臘理性科學的繼承,同時受西方近代文化觀念的影響,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偏離了希臘理性科學對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吳國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學不僅是希臘理性精神的正宗傳人和光大者,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奠基者,科學還以其‘效用’服務于意欲‘控制’的人類權力意志。這是近代科學的一個嶄新的維度:力量化、控制化、預測化。”[2]這樣,主體維度的價值訴求加上對物質力量的狂熱追求,構成了近代科學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說的強力意志。這種強力意志構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雖然在過去幾百年中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二十世紀的科學與技術卻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學本身的某種界限。20世紀基礎科學的三大成就相對論、量子論和復雜科學的核心思想和結論分別從宇觀、微觀和宏觀尺度證實了西方“力量型”科學的局限性,且這種片面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4]無論是西方科學自身的發展,還是在處理與社會、自然的關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都面臨著發展的瓶頸問題。和諧的生態覺悟、科學的前沿發展都呼喚一種新的科學范式,而這種新的科學范式的核心思想與東方文明中的生態智慧不謀而合,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中國文化與科學將面臨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
氣象服務在智慧農業與生態環境的運用
摘要:當前我國已經逐步建立了由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等業務系統構成的,以氣象災害防御和應對氣候變化為著力點的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其業務內容主要包括基礎信息獲取、服套產品加工制作、產品分發和需求分析等方面,氣象數據為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提供信息支持,對智慧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氣象服務;智慧農業;生態環境
隨著近些年智慧農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氣象服務的內容已經從大眾化逐漸向專業化、體系化、專項化發展,需要滿足不同的氣象需要,提供具有建設性的預警信息。氣象服務在智慧農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農業發展、生態環境需要及時提供相關的數據資源,提供農業生產、發展,氣象保護、大氣污染監測等服務,體現了氣象服務的應用優勢與價值。
1氣象服務在智慧農業與生態環境中的應用
1.1大氣監測能力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監測范圍比較廣,需要不斷發展大氣監測能力。目前我國氣象服務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初步建立并不斷完善自身的大氣探測能力,有效為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必要的保護。如北方嚴重霧霾天氣各地區都會下發防霧霾的相關措施同時會利用氣象服務來加大對各地區政策制度執行的監督工作。通過衛星和地面氣象站的共同監測,氣象服務部門可以準備判斷出污染加劇的區域和污染源,為環境保護部門找出污染源頭提供必要的依據,如某些工廠私自開工建設氣象部門就可以通過區域污染情況的研判從而找出自行生產的工廠,派遣專門的督導組現場進行辦公,對違法違規企業進行處置。氣象服務中大氣檢測能力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通過大氣檢測、探測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1.2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提升。防災減災服務是氣象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公眾對氣象服務最緊迫的需求。我國氣象服務基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需求在防災減災方面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數據庫,一方面是理念地區防災減災的數據庫不斷積累,為后續氣象預測和災害預警提供了必要的數據依據,如氣象部門針對納入服務的特色農業、智慧農田多次進行了氣象預警,有效降低了異常天氣對農作物、經濟作物的影響,起到了防災減災的效果;另一方面性的氣象資源包括氣象衛星和基層監測設施的完善也可以對地區的氣象變化數據及時進行匯總,對區域小氣候進行了有效的防范。如東北歷史上很少有臺風,但如今2020年臺風三連擊東北,對東北地區帶來了廣泛的降雨、大風天氣,氣象部門通過對臺風路徑的預測及時對東北三省進行了災害預警,提供了防臺風預警警報并指導農業等地區各部門做好準備將臺風災害的風險降低到最低。事實上,東北地區缺乏臺風應用的能力,而通過氣象部門的及時通知并告知防臺風數據和經驗可以為地區的安全和防災減災提供必要的準備,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1.3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升。氣象服務在生態環境中的應用體現為人工對天氣的影響,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天氣的影響,對局部地區的天氣取得了積極的影響包括人工降雨、降雪、人工抗旱等工作。如2020年12月2日,河南人工降雪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熱議,通過人工增雪作業的方式河南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而在社會討論中是人工雪還是自然學引起了廣泛爭議,在爭議過程中氣象部門專家根據社會熱點進行了科普工作:①這場雪是自然降雪和人工增雪共同作用的結果;②人工增雪也得天氣的配合(首先必須天空里有云,沒有云就象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一樣,下不了雪。能下雪的云,還必須是0℃以下的“冷云”);③這場雨雪過程有利于凈化空氣、改善土壤墑情、降低森林火險等級。通過科普工作對公眾對于人工影響天氣的認識明顯提升,也體現了我國氣象部門在人工干預天氣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
2氣象服務在智慧農業與生態環境作用提升建議
苗族傳統生態智慧的現實際遇與和諧社區建設
摘要: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其先民充分運用自身勞作智慧,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苗族傳統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是其文化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先民與自然長期互動的結晶。深入挖掘和探究苗族傳統生態智慧,并將其作為一種社區建設資源和治理資源加以運用,對于苗族和諧社區的構建,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苗族;傳統生態智慧;現實際遇;和諧社區建設
苗族在其社會發展演變過程中,就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給出了比較科學的詮釋,并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生態知識體系,它對于維系苗族社會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我國現代化進程步伐的加快,許多苗族傳統文化在這股浪潮中不斷被沖刷、滌蕩、重構,一種相對平衡的傳統社區不斷被打破和建構。當前正值我國城鎮化建設攻堅階段,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首當改革對象,苗族地區也不例外。就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范式來看,現代科學技術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推動力,而傳統智慧不斷被弱化或被邊緣化。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必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義,苗族傳統生態智慧亦如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構建苗族和諧社區時,應巧借其傳統生態智慧,以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發展。
一、“現實場域”中的苗族傳統生態智慧具象再現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事關人類自身的長治久安和永續發展。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的苗族,他們在與自然生態和諧互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對穩定的傳統生態智慧。它在維系苗族社區生活,以及構建良好社區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依存關系,苗族先民曾給出了比較科學的詮釋。每當苗族人民在砍伐樹木時,注重對山林進行持續性開采,例如他們習慣性將比較古老、高大、結籽多的樹木保護起來。在苗族人民的傳統觀念里,樹是他們的生命原體、精神力量。在現實社會生產生活中,苗族先民就懂得可持續發展理念,他們深知只有把結籽較多的樹木保留下來,才能確保整個山林繁茂不絕,即保存了古樹,則是保留了青山綠水和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因此,在苗族的許多傳統村落里,倘若出現亂砍濫伐的現象,勢必受到苗族民眾的強烈譴責,甚至受到相應的懲罰。苗族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主要源于苗族元哲學思想。在苗族先民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命,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和功能。他們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和人一樣,都同屬一個結構,彼此間具有不可割裂的聯系。所以,苗族人民在與自然互動過程中,習慣性用自己的身心同自然界萬物進行互動,并因此建立了一套相對穩定的“巫術文化”,一些苗族人也成了傳達“神意”的巫者。在苗族的許多文化事項中,只有那些巫者才能讀懂動植物的“話語”內涵及其象征意義。[1]85-88在貴州臺江反排苗族“勾夯詞”中唱道:“地方靠樹遮,樹寨靠人保。”《苗族古歌•楓樹歌》唱到“楓樹是個真好漢,楓樹又有話來說,我長大來遮樹寨,我的樹丫六百尺,我的樹干七百尺,遮蔽江河與山坡,遮護干樹與萬寨。”苗族史詩《種子之屋》唱到“:那古老的楓樹啊,枝丫長又長,樹梢伸到邊邊,枝葉鋪展展,千山可遮陰,萬谷能和涼。那古老的楓樹啊,長得楓樹高又直,樹顛從進松云里,枝葉遮陰了大地。”可見,苗族人民深諳樹對其生存環境的維護的巨大作用,從而對樹產生深深熱愛之情。在歷史發展演變進程中,苗族先民樹立了嚴禁破壞生態的行為觀念,并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措施。如苗族的習慣法“議郎詞”里唱到:“封山有樹,封河有魚......哪個亂砍山林,我們就要罰他十二兩銀子,他若不服,要加倍罰到二十四兩到三十六兩。偷人家杉樹,罰銀三兩三,偷人家松樹,罰一兩二,偷人家干柴,輕的罰銀六錢,重的罰銀一兩二。”其目的主要是教育子孫后代,教育他們不要亂砍濫伐,否則承擔嚴重的后果,從而在心理上起到威懾的作用,使年輕人耳濡目染,讓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這不僅維系苗族生態保護習慣法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苗族社會與生態的穩定和平衡。同時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諸如上述例子,在苗族地區比比皆是,就筆者熟知的一些地區而言,如貴州省榕江縣高排苗族在砍伐樹木時,不會將所有的樹砍光,他們常常采用“間伐”的方式;在捕魚的時候,往往采用的工具是漁網、木釣竿、竹絡等,在什么時候捕什么魚,都很有規矩,否則受到眾人的譴責。他們不會采用雷管、炸藥等化學藥品;在狩獵的時候,也有相對的講究,什么季節打哪一種獵物,不該打什么獵物。在電影《滾拉拉的槍》中,曾有一幕,講述的是貴州從江岜沙苗族的喪葬風俗習慣,即當地人在埋葬逝去的死者時,習慣性在死者墳墓上種上樹木,并希望死者保佑樹木茁壯成長,而這些樹木往往成為當地具有靈性的“神樹”。事實上,苗族民眾在整個社會生產生活中恰當的、正確的、友好的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持久關系,符合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理念。在苗族的生態倫理和生態秩序中,始終秉承和踐行人、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三者相互依存的生命體,這是一個良性依存系統,每一個環節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苗族的傳統生態文化既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又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發展目標。盡管苗族傳統生態文化沒有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其對于苗族社區的建設不乏是一種有效的傳統治理資源和建設資源。事實上,苗族的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科學理念并不相互矛盾,它們都是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指導資源,只是各自解決問題的路徑不同而已,兩者對生態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傳統與現代博弈互動中的“塌方式”生態失衡
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異化分析
摘要:如今,智慧城市建設正在火熱進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建設過程存在著由技術異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此情況下,需要對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進行反思并不斷進行調整,使智慧城市在生態共同體理念下,為生態文明建設添光溢彩。
關鍵詞:智慧城市;技術異化;倫理;生態共同體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帶動下,社會各個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智慧城市的發展預示著人類未來社會將朝著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節約的方向發展,生態型智慧城市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更好選擇。
1智慧城市及其創造力展現
如今,以宜居思想為引導方向,將技術與人文關懷相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已經付諸實踐。所有大中城市都渴望被貼上智慧城市的標簽,這也是城市的發展格言。智慧城市的理念是由知識社會和數字城市的有機結合而建立起來的。它被定義為“多領域創新體系”[1]。由數字網絡、人工智能和城市的社會資本共同構成了集體智慧經濟競爭力。通過創新實現知識經濟是一個城市的智慧標志,使它能夠產生“空間競爭優勢”[2]。智慧城市是人性化、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1.1智慧城市使生活更便捷。智慧城市的發展與智能城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現代科技滲入到我們的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都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購物、智能社交等一系列智能選擇為人們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務。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也通過無線網絡的覆蓋得以展現。各大城市競相實行了公交及地鐵等公共領域的免費Wi-Fi覆蓋,方便了人們的上網需求。此外,手機地圖APP還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通過GPS、RS定位系統,為出行者提供多種出行方案,包括最佳出行路線設計,一鍵智能搜索,足不出戶即可獲得附近的餐飲、游玩住宿等綜合信息。在醫療方面,網上掛號減少了窗口擁擠的排隊時間,人們可以預約掛號和預約專家,從而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使就醫計劃更加準確高效。1.2智慧城市使生活環境更怡人。環境也是精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良好的居住環境與生活空間不但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花園城市、綠色城市的打造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人們創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和休閑環境。滿足了人們的自然審美需求,同時也促進了城市空間的結構優化。1.3智慧城市更注重人本發展。智慧城市使城市安全有了保障。例如,三門峽移動與當地出租車公司合作,在展示廣告及監控信息的同時,還安裝了隱蔽報警裝置,這樣,使得司機及乘客在危急情況下的安全有更切實的保障。此外,智慧城市的發展還關注人的主體地位。每個公民都是城市的主人,重視提升民眾的公眾參與度,目的是讓人們對智慧城市的建設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和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一些交流平臺關注民生問題,通過市民對智慧城市的預期設想與存在問題的反饋,及時了解并整合反饋信息,從而使政府部門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有針對性地作出調整。
2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技術異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