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關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21:16: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全關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髖關節全關節手術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術中護理。方法針對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手術患者身心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和相關護理措施。結果通過術前訪視及充分的準備,術中精心護理,極大地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結論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可以在早期手術干預中盡最大可能保護骨和軟組織使其快速康復,解除關節疼痛,早期下床活動,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關節髖置護理
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是采用較薄的假體置換股骨和髖臼的關節表面,盡可能保留健康的宿主骨組織。我院在2007年成功為1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施行該手術,術后恢復良好。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53歲,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右側下肢活動受限、疼痛5年,術前化驗檢查結果均正常。麻醉: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
2護理
髖關節全關節表面置換手術護理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術中護理。方法針對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手術患者身心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和相關護理措施。結果通過術前訪視及充分的準備,術中精心護理,極大地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結論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可以在早期手術干預中盡最大可能保護骨和軟組織使其快速康復,解除關節疼痛,早期下床活動,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關節髖置護理
髖關節的全關節表面置換是采用較薄的假體置換股骨和髖臼的關節表面,盡可能保留健康的宿主骨組織。我院在2007年成功為1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施行該手術,術后恢復良好。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53歲,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右側下肢活動受限、疼痛5年,術前化驗檢查結果均正常。麻醉: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
2護理
手術室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其術中效果優劣與否取決于手術室護理配合應用技術,一般來說它可被應用于股骨頭病變壞死、骨折變形、肢體功能不完整等。在有效矯正患者骨骼畸形、減少痛苦、恢復患者下肢運動能力方面都非常有好處。在促進患者日常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也非常有必要。目前,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主要患者對象多為老年群體,他們的手術耐受性相對較差,加之手術流程相對復雜,手術治療過程中主要根據患者特征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即手術室護理配合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中,合理干預手術醫療效果。《圖解髖關節置換手術操作與技巧》由王坤正,張顯龍編寫,科學出版社 2020 年 7 月出版。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分別介紹了髖關節置換的基礎理論知識、圍手術期管理知識、手術操作與技巧、并發癥及前沿技術等相關內容。重點闡述了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基本操作方法與技巧要點,書中附加了大量手術圖片及示意圖并加以詳細解讀。全書包含了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初次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髖關節表面置換手術、特殊情況下的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及人工髖關節翻修手術。該書非常適合各級醫院骨科醫師、研究生參考閱讀。尤其對關節外科醫師而言,是非常難得、有價值的參考書工具書。
該書能夠很好的指導手術室護士在術前熟練掌握手術步驟及相關注意事項。針對手術所需工具與器械進行全面了解,嚴格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基本原則,規范配套消毒手套,確保在手術過程中所需要的相關器械準備齊全、到位。經過消毒后防止細菌感染,患者進入手術室中,幫助患者安排舒適體位,根據患者特殊情況與要求調節室內溫度到 22~25℃,室內濕度在 40~60%之間,同時維持 37℃左右的輸液溫度。可分別采用心理護理、體位護理、術后反復核對假體、術后護理等方法。以體位護理為例,要引導患者始終保持合理體位對患者腋下、腰下等重點受力位置放置軟枕,有效提升患者治療過程舒適度,同時檢測患者生命指標變化,合理控制其氧氣濃度。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情況協助其進行翻身,避免出現壓瘡。在保證手術切口位置清潔度的基礎上展開護理工作,避免出現感染問題,合理看護患者。
目前臨床方面治療髖關節疾病比較有效的手術方法就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過程中采用的器械工具非常多樣、種類相對繁雜、且手術操作難度相對偏高。伴隨當前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采用多種先進器械設備縮短手術時長,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總體來說,針對骨科疾病治療中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應用已經相當廣泛,它在模仿人體關節,替換發病關節方面表現優異。在該過程中,要基于常規護理之上采用具有預見性與積極性的手術室護理配合應用手段,最大限度預估患者各種病情問題并提出問題解決預案。
另一方面,要盡量降低手術對于患者所帶來的影響,有效提高患者整體手術質量。例如在手術前明確手術流程與相關手術規范,對手術過程環境進行優化調整,最大限度提升患者手術護理配合應用的滿意度與舒適度,確保手術整體治療效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簡言之,護理人員對于手術操作流程的熟悉程度與所用器材工具的操作嫻熟度必須達到一定水平,嚴格遵守手術操作制度。最后,圍繞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展開護理滿意度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充分說明手術室護理配合手術存在明顯優勢,對改善患者預后狀況非常有效。可以看出,在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手術室應該全面護理配合展開行之有效的患者病癥分析。同時對患者感染并發癥進行分析,如此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治療護理滿意度,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因此,分析手術室護理配合應用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效果非常顯著,《圖解髖關節置換手術操作與技巧》具有一定的參考、閱讀價值。
作者:楊海波 侯志艷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小切口常規全髖關節置換術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比較改良小切口與常規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經驗及短期臨床隨訪結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對15例15髖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hip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齡65~75歲,平均72歲,體重指數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頸骨折1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例,骨關節炎2例。術前Harris評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規后外側入路行THA15例15髖,男11例,女4例;年齡66~78歲,平均73歲,體重指數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頸骨折12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例。術前Harris評分平均33.8分。兩組年齡、性別及體重指數均衡(P>0.05),疾病譜相似。對兩組病例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早中期的功能鍛煉情況及影像學評價進行比較。結果術后隨訪6~10個月,平均8.2個月。改良小切口THA組切口長度平均9.5cm,較常規THA組短(P<0.05);術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較常規THA組少(P<0.05);平均手術時間兩組并無統計學意義。小切口THA組術后早期功能恢復較常規THA組快,而中期結果相似。術后及隨訪時兩組假體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組除有2例患者術中發生切口近端皮膚擦傷,無并發癥,常規THA組有1例患者術后脫位。結論改良小切口技術可選擇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創傷小,圍手術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響假體位置,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但應嚴格選擇手術適應證,由擁有相應設備條件的醫院及有一定經驗的醫生開展。【關鍵詞】關節成形術;置換;髖;外科手術;小切口;隨訪研究RetrospectiveComparisonofTotalHipArthroplastyThroughaModifiedMiniincisionVersusStandardPosterolateralApproachYEXiaoyu,LAIXianliang,SHENXinsheng,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WenzhouHospitalofChineseTraditionalCombinedWesternMedicine,Wenzhou325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andreportthesurgicalexperienceandclinicaloutcomeofTHAthroughamodifiedminiincisionposterolateralsurgicalapproach.MethodsFifteencasesofTHAwereperformedthroughamodifiedminiincisionposterolateralsurgicalapproach(MISgroup).Amongthem,therewere10malesand5femalesthemeanagewas72yearsrangingfrom65to75years.Theaveragebodymassindex(BMI)was23.5kg/m2rangingfrom20.5to26.5kg/m2.AndthemeanHarrisscorewas33.5.Forcomparison,another15casesofTHAwereperformedthroughastandardposterolateralatthesameperiod(standardgroup).Themeanage,BMIandHarrisscoreweresimilartotheMISgroup.Operationtime,bloodloss,incisionlength,functionalrecovery,andprostheticpositionwereanalysedandcomparedbetweentheabovetwogroups.ResultsThes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average8.2months.Theaverageincisionlengthwas9.5cminMISgroup,whichisshorterthanstandardgroup.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statistically(P<0.05);andamountofbleedingwas(318±223.1)mL,Thepostoperativedrainagewas(252±169.1)mL,P<0.05intwogroups.Theoperationtimewassimilarintwogroups.FunctionalrecoveryofMISgroupwasrapidthanstandardgroupattheearlystage,butthefunctionsofjointweresimilarinbothgroupssixmonthsafteroperation.Followupperiodafteroperation,theprosthesispositionwasgoodbothinMISandstandardgroup.TherewasnocomplicationinMISgroup,buttwoskinabrasioninMISgroup.Onedislocationappearedinstandardgroupafteroperation.ConclusionTheMISTHAcanbeindicatedinselectedpatientswithhipdisorders.TheadvantagesofMISTHAarelesstrumatic,lessbloodloss,goodcosmeticincisionandrapidrecoveryoffunction.TheMISTHAcanonlybeusedbysurgeonsrichinexperienceinTHAandinhospitalsprovidedwithnecessaryinstruments.Keywords:arthroplasty;replacement;hip;surgicalprocedures;miniincision;followupstudies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近十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手術技術,它是在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hiparthroplasty,THA)的基礎上通過對手術入路、操作技術和手術工具進行改進,在相對較短的切口(<10cm)和較小的軟組織損傷范圍內完成人工關節假體的置換。文獻報道,小切口THA和傳統的THA相比,具有損傷小、出血少、疼痛輕、恢復快及住院時間短等優點[1,2]。2007年5至10月我科對15例15髖關節病變患者行改良小切口THA,并與同期采用常規切口完成的15例15髖進行比較,以探討兩種手術在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并發癥、術后疼痛程度、術后功能康復及影像學評價等方面的差異。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采用改良小切口THA患者15例15髖,男10例,女5例;年齡65~75歲,平均72歲,體重指數20.5~26.5kg/m2,平均23.5kg/m2。疾病分類:股骨頸骨折1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例,骨關節炎2例。術前Harris評分10~45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規后外側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5例15髖,男11例,女4例;年齡66~78歲,平均73歲,體重指數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頸骨折12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例。術前Harris評分25~42分,平均33.8分(見表1)。表1改良小切口THA組與常規THA組的一般資料(±s,n=15)分組例數(髖)年齡(歲)男:女體重指數(kg/m2)術前Harris評分(分)改良小切口THA15(15)53.2±15.510∶523.4±3.332.9±3.56常規THA15(15)54.8±10.811∶426.1±5.133.2±3.83P值P>0.05P>0.05P>0.05兩組病例均采用非骨水泥假體。入組特征:a)體形偏瘦,體重指數低于28kg/m2;b)初次置換手術,髖關節解剖無明顯異常。排除標準:a)肌肉發達或過肥胖,體重指數高于30kg/m2;b)既往有髖關節手術史,髖關節嚴重創傷或髖關節解剖有明顯異常的患者;c)有傳統THA禁忌證的患者。2治療方法2.1改良小切口組的手術方法2.1.1術前準備a)術前骨牽引:術前進行有效骨牽引,尤其是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晚期病例或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盡可能達到正常長度。b)髖關節正位X線測量頸干角,選取頸干角較小的患者。c)充分了解解剖參數,選擇假體類型以獲得最佳匹配和頸長的假體。d)特殊器械:椎板拉鉤3個,股骨撬1個。2.1.2手術方法本組病例由同一主刀醫師完成,選用非骨水泥假體。患者腰硬聯合麻醉后取半仰臥位,患側墊高60°。手術切口(見圖1)自髂前上棘到大粗隆前緣畫直線,在此線上作一略呈弧形切口長約10cm,使切口40%位于大粗隆上緣遠端,60%位于其近端。手術步驟:a)關節囊的暴露:沿切口方向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確定臀中肌和闊筋膜張肌的間隙。沿此間隙切開深部筋膜,遠近端分別超出皮膚切口長度1cm左右,在大粗隆尖端前緣、骨膜下剝離臀中肌止點的前1/3。將闊筋膜張肌和臀中肌分別向前后方牽開顯露髖關節囊。b)股骨頸截骨:切開關節囊并向下分離顯露小轉子,根據術前測量和計劃于小轉子上方約1.0cm處用擺鋸將股骨頸切斷,隨后用取頭器或將股骨頭碎成幾塊后取出;股骨頸骨折根據具體情況,用擺鋸切斷股骨頸或直接將頭取出,并將股骨頸斷端修整至合適長度。c)髖臼的準備:將股骨近段充分向前下牽引,椎板拉鉤配合髖臼拉鉤暴露髖臼,沿髖臼周邊暴露其骨性邊緣。切除股骨頭圓韌帶并刮除枕區殘留軟組織,從最小號髖臼銼開始磨削髖臼壁至有新鮮出血的軟骨下骨床,刮除臼底殘留的軟組織并切除懸于髖臼周緣的軟組織。d)髖臼假體的植入:用不同[1][2]型號假臼試模判斷假體植入理想之后的匹配及骨性覆蓋程度。合適后,置入真髖臼杯,呈外展45°,前傾20°左右,必要時加用螺釘1~2枚固定,裝入試模內襯。e)股骨假體的植入:保持患肢極度內收位,用股骨撬將股骨近端翹起并保護好切口近端皮膚。開槽擴髓,至合適大小,將股骨試模打入股骨髓腔,選擇頸長合適的假體,裝上股骨頭,復位髖關節。檢查下肢長度,臀中肌張力,髖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滿意后再更換上真的髖臼內襯和股骨假體,復位髖關節(見圖2)。f)切口關閉:用直徑2.0mm克氏針在大粗隆前方原先剝離處鉆3~4個孔,用可吸收線縫合固定被剝離的臀中肌部分止點。置負壓引流管一根,逐層縫合切口。2.2術后處理改良小切口THA手術的術后處理與常規THA手術相似。由于軟組織創傷小,故改良小切口THA術后3d即可抬高患肢,術后1周可用雙拐或步行器輔助行走,患肢負重約為體重的50%,術后3~8周再逐步棄拐行走。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量、輸血量及切口長度進行t檢驗,P值確定為0.05。4結果4.1手術切口、出血量及假體位置改良小切口THA組15髖,切口長度平均9.5cm(8.0~10.0cm)(見圖3),術中出血量平均350mL(250~850mL),引流量平均252mL(100~450mL),輸血量85mL(0~400mL),手術時間平均100min(90~120min)。術后X線片測量髖臼杯外展角平均44.4°(40°~46°),前傾角為18°~23°,平均19.8°,假體位置良好。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88~94.5分,平均91.5分。常規THA15髖,切口長度平均為16.8cm(14~20cm),術中出血量平均523mL(300~850mL),引流量平均507mL(320~980mL),輸血量平均355mL(0~800mL),手術時間平均107min(95~125min)。術后X線片上髖臼杯外展角平均44.8°(42°~47°),前傾角18°~23°,平均20.2°。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88.5~94.3分,平均91.3分。改良小切口組與常規THA臨床治療結果資料見表2。結果顯示,小切口組與常規組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輸血量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小切口組均優于常規組;而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影像學評價、髖臼角測量及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2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小切口THA組的大多數患者術后第3天即可直腿抬高患肢,術后1周可在床邊扶拐或步行表2改良小切口THA組與常規THA組的臨床治療指標器輔助行走,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88~94.5分,平均91.5分。常規THA組患者在術后1周左右才能直腿抬高患肢,術后10d左右可扶拐在床邊下地活動,兩組患者術后均無傷口感染。常規THA組中1例術后屈髖俯臥活動時出現后脫位,經切開復位并牽引2周開始功能鍛煉,恢復良好。術后2~3個月兩組患者均可棄拐行走,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88.5~94.3分,平均91.3分。小切口THA組和常規THA組各15例15髖,各隨訪6~10個月,平均8.2個月,小切口THA組和常規THA組術前Harris評分分別為33.5分及33.85分,術后6個月分別提高為95分及93分,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04,P>0.05)5討論THA能有效解除患髖疼痛,恢復關節功能。40多年來,假體設計和人工髖關節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其中小切口技術的應用代表了手術技術和器械的最大改進。自Berger等于2001年在芝加哥采用小切口技術完成第1例全髖置換術起,國內已有部分醫院采用小切口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但切口大小報道不一,位置也不盡相同[3~7],我們在解剖學研究的基礎上,設計應用改良小切口,外側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應用15例15髖,手術順利,效果滿意。5.1改良小切口外側入路THA的優點5.1.1切口的設計利于手術操作髖臼的開口存在一個前傾角,髖臼準備和假體的植入要求保持這一前傾角。因此,切口近端向前傾斜有利于髖臼銼的放置和假體的植入。患肢在內收時由于健側肢體的存在,勢必出現輕度的屈曲,而切口下端向后的弧度和向后的傾斜確保髓腔準備及股骨假體植入的順利進行。5.1.2手術切口小,出血少,外形美觀本組全髖切口長度8~10cm,平均9.5cm,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圍手術期出血少,軟組織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且切口外形美觀。通過對比了9cm與16cm切口THA兩組的臨床資料,前組出血量平均為350mL,后組出血量平均507mL,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1.3創傷小,愈合快,并發癥少充分的術前準備,包括有效的牽引、解剖參數的精確測量、假體的準確選取、解剖入路的熟練掌握及特殊器械的應用,可使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中無需過多牽引周圍軟組織。本組患者手術均在術前設計的切口下順利進行。無一例發生全身或局部并發癥,術后1周即可扶拐部分負重行走,4~6周可正常行走,說明改良小切口THA是安全可行的。手術野的有效縮小、組織剝離損傷的有效減少,是減少出血、減輕術后疼痛和術后關節恢復迅速的主要原因。而常規THA組術后體位變動時出現1例髖關節脫位,經切開復位并牽引2周后才開始功能鍛煉,影響早期功能恢復。5.1.4對外展和內外旋肌張力的影響常規THA組為增加術中顯露以便操作,常選擇性地切斷部分髖周肌,致術后外展及內外旋肌肌力下降,影響術后功能。小切口THA組于臀中肌附著點處切斷部分前部肌纖維,術后予以縫合,對術后肌力無影響。本組結果顯示,改良小切口THA術后股四頭肌肌力、下地行走及術后早期恢復情況均優于常規THA組。5.2注意事項采用改良小切口技術作髖關節置換,對技術要求較高。小切口與生俱來的手術野小的限制,要求手術者有良好的技術和合適的器械,不能執意應用小切口而犧牲或忽視治療效果。由于改良小切口技術和暴露范圍小,并不適合有髖關節畸形、僵硬、旋轉明顯受限或過度肥胖的患者(體重指數低于22為首選),若一味追求小切口,只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創傷和失血量。因此要嚴格掌握手術的適應證。總之,在術前準備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小切口進行THA確實可行,且具有創傷小、愈合快及瘢痕小外形美觀等優點,是值得提倡的一種手術方法。【參考文獻】[1]BergerRA,JacobsJJ,MeneghiniRM,etal.Rapidrehabilitationandrecoverywithminimallyinvasivetotalhiparthroplasty[J].ClinOrthopRelatRes,2004,(429):239247.[2]BerryDJ,BergerRA,CallaghanJJ,etal.Minimallyinvasivetotalhiparthroplasty:development,earlyresults,andacriticalanalysis[J].JBoneJointSurg(Am),2003,85(11):22352246.[3]張先龍,何耀華,王琦,等.小切口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初步報告[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3,24(2):118124.[4]陳文浩,王君鰲,葛洪慶,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小切口應用[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1):12931294.[5]李子榮,史振才,郭萬首,等.后外側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5):263267.[6]趙風朝,馬超,熊傳芝,等.外側微創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J].實用骨科雜志,2006,12(5):399401.[7]沈彬,裴福興,楊靜,等.微創與常規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比較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26730.[1][2]
保溫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保溫措施,觀察組采用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對比兩組體溫、凝血功能及寒戰發生情況。結果:術前兩組體溫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時觀察組體溫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FIB)低于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均短于對照組,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能夠有效維持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術中體溫,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凝血功能障礙,預防術中寒戰。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體溫;凝血功能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部骨折、骨性關節炎等常用方式,手術過程中患者受室內體溫低、液體輸注、麻醉劑使用等因素影響,易出現體溫下降現象,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對患者術后恢復尤為不利[1-2]。在全髖關節置換術過程中實施多種復溫、保溫措施以維持患者術中體溫,對預防體溫下降而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出血等情況尤為重要[3]。鑒于此,本文通過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觀察對其體溫、凝血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就診于我院的80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女17例,男23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4.52±4.13)歲;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7例,股骨頸骨折11例,骨性關節炎8例,其他14例。對照組女19例,男21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3.44±4.28)歲;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8例,股骨頸骨折10例,骨性關節炎7例,其他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指征;認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激素、免疫制劑等藥物服用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術前體溫>37.5℃及<36.0℃;血栓栓塞史。1.3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保溫護理。于術前0.5h將手術室空調開啟預熱,術中棉被遮蓋非手術部位,減少肢體暴露,輸入手術室常規溫度液體;手術結束30min前將室內溫度調至25℃,預防寒戰。觀察組采用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1)液體加溫。將電子加溫儀溫度設置為37℃,然后加溫藥液與血液;沖洗液放在42℃水溫箱中加熱,使用37℃生理鹽水消毒關節腔,紗布需提前用溫鹽水浸泡。(2)手術臺加熱。術前1h將可控式電熱保溫毯(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7000型)鋪至手術床,若手術過程中患者體溫>37.5℃,則停止加溫。(3)消毒液保溫。將消毒液提前加溫至38~42℃,提醒手術醫生縮短皮膚消毒時間,減少肢體暴露。(4)衣物保暖。使用保暖手術巾包裹患者非手術部位進行保暖加溫,棉肩電覆蓋肩膀,棉袖包裹上肢,棉腳套覆蓋雙腿。(5)術后保溫:當患者進入恢復室時使用充氣升溫機進行保溫,直至其離開恢復室,囑咐家屬對患者術區周圍部位進行保暖。1.4觀察指標(1)體溫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和手術結束時體溫。(2)凝血功能:術后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時采集患者5ml靜脈血,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3)記錄兩組術中寒戰發生情況。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
1術前護理
1.1術前準備手術的成功與術前患者的全身健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髖關節置換前應做好以下準備:詳細采集病史及發病情況,是否有其他內科疾病或手術史。術前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如化驗血、X線攝片、心電圖檢查等。了解總體健康狀況;拍攝髖關節正側位片;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如曾服用過激素,應詳細詢問用藥時間及劑量;治療體內的慢性感染、皮膚病,如齲齒、鼻竇炎、手足癬等;戒煙酒;練習使用拐杖及在床上進行大小便;預存自體血或準備異體血;術前禁食10h,術前洗澡,保持全身清潔,術區備皮。宣教術后體位及禁忌的動作。
1.2治療合并疾病,提高手術耐受力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器功能減退,應變能力降低,修復能力衰減,同時老年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并發癥。有研究發現,在23例猝死的患者中18例術前有明確的心血管疾病史,缺乏心肺儲備能力[1]。因此,入院后積極協助醫生為患者做詳細全面的全身各系統的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并發癥,進行全身綜合調理,使機體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術耐受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2]。
1.3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尊重患者的疾病知情同意權,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該手術的優點、方法及成功率等,特別是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長期療效,該手術的并發癥和負面影響等,使患者對手術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慮,使之主動配合治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學會掌握肌肉的收縮和放松。應將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
1.4教會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講明術后功能鍛煉是確保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根據患者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各種功能鍛煉的要領,使患者能正確領會并掌握[3]。
2術后護理
康復外科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患者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加速康復外科(ERAS)策略的效果。方法:選選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94例患者,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47例)行常規手術室護理,試驗組(47例)行ERAS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并發癥、圍術期指標、疼痛度及髖關節功能評分。結果:試驗組95.75%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72.34%(P<0.05);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手術、首次下地活動、飲食恢復、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術中平均體溫更低(P<0.05);VAS評分比較,試驗組術后24h、48h及72h均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術后3個月疼痛、關節畸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日常活動與步態、關節活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4.26%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23.40%(P<0.05)。結論:ERAS策略用于THA手術室護理中,可減輕疼痛感,有利于縮短恢復時間,并減少并發癥,促進髖關節功能改善。
關鍵詞:髖關節功能;手術室護理;視覺模擬評分法;全髖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外科策略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指利用假體替代損傷髖關節,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可促進關節功能改善[1]。但手術操作由于創傷性大,難以避免對機體產生損傷,極易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如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且術后疼痛感強烈,可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變化,對術后康復進程產生不利影響[2]。加速康復外科(ERAS)策略是近年提出的一種護理理念,不僅可減輕心理方面應激反應,還可減輕生理方面應激反應,以達到促進術后及早康復的目的[3]。本次選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94例患者,研究THA手術室護理中應用ERAS策略的效果,報道見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94例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實用骨科學》中診斷標準;(2)均為單側病變;(3)無髖關節手術史;(4)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交流障礙者;(2)合并顱腦損傷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46歲-78歲,平均(59.52±2.34)歲。試驗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齡45歲-76歲,平均(59.48±2.19)歲。兩組資料比較,P>0.05。1.2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做好術前準備工作,不對訪視人員、次數等進行限制,介紹治療過程、注意事項等,入室后仔細核對患者信息,建立靜脈通道后配合醫生操作,術后將患者送回病房,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疑問,并給予運動、飲食等指導。試驗組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ERAS策略:(1)術前護理:與患者交流前對其病歷進行仔細查閱,了解個性特點、生活背景、既往疾病史、手術史等情況,交流時以患者學歷水平為依據,針對學歷水平較低者,以通俗易懂語言或圖片、視頻等講解疾病知識,介紹手術方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等;針對學歷水平較高者,以專業性語言等介紹疾病知識,引導患者補充、糾正;強調手術作用及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優勢,引導患者前往手術室熟悉環境;觀察患者交流時語言、動作及形態等變化,評估心理狀態,引導患者陳述主觀感受并吐露心聲,糾正錯誤想法,疏導消極感受,對積極感受給予肯定、支持及鼓勵;術前6h禁食、術前2h飲用含糖溫開水,針對合并癥為糖尿病患者,為預防低血糖、脫水等發生,指導其服用木糖醇,劑量為250ml;無需行腸道準備。(2)術中護理:入室前調解室溫為27℃,采用加溫設備如加溫毯等對被子、床單等進行加溫處理;實施優化鎮痛方案,由護理人員配合麻醉師操作,為患者解釋所用麻醉方案的優勢及作用,做好安撫工作,麻醉后放置尿管;消毒皮膚后調解室溫為24℃,控制濕度為50%,對裸露在外部位采用小棉被覆蓋,并應用充氣式保溫毯,加溫處理沖洗液等,溫度控制在37℃。(3)術后護理:術后護送患者回病房,連接鎮痛泵,詢問患者感受,評估疼痛情況,囑咐家屬多與患者交談以轉移注意力;鼓勵患者及早開展康復鍛煉,親身示范鍛煉方法,指出患者錯誤動作等并糾正,早期恢復飲食。1.3觀察指標1.3.1護理滿意度出院時填寫自制滿意度問卷,共計4個維度17個條目,醫院環境(5個條目,0-15分)、舒適度(3個條目,0-9分)、護理態度(5個條目,0-15分)及康復效果(4個條目,0-12分),總分51分,評分與滿意度成正比:①非常滿意:評分>34分;②基本滿意:評分17-34分;③不滿意:評分<17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樣本數×100%。1.3.2圍術期指標由護理人員于術中記錄手術操作時間、患者出血量、術中平均體溫,術后記錄飲食恢復、首次下地活動、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1.3.3疼痛度于術前1d、術后24h、48h及72h開展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總分10分,評分與疼痛度成正比。1.3.4髖關節功能由護理人員參照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于術前1d、術后3個月評估髖關節功能,共計4個維度,即關節畸形(4分)、疼痛(44分)、日常活動與步態(47分)、關節活動(5分),總分100分,前兩項評分與髖關節功能成反比,后兩項與髖關節功能成正比。1.3.5并發癥由護理人員記錄切口感染、尿潴留、關節脫位,肺部感染及下肢靜脈血栓情況,計算發生率。1.4統計學分析數據經SPSS23.0軟件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在全髖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術中應用FTS護理理念的效果觀察。方法對照組為手術室常規護理,觀察組運用FTS理念指導的手術室護理。結果觀察組術中平均體溫高于對照組,而手術用時、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者應用FT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可優化圍術期指標,減少術后并發癥,加速術后患者的康復,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關鍵詞】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室護理;快速康復外科理念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對于股骨頸骨折、髖部骨折以及骨臼重度磨損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措施,在恢復髖關節功能方面效果顯著〔1〕。然而該手術的應用中需要利用人工材料來取代患者壞死的固有關節,在患者治療期間如護理措施不當可能誘發感染、假體脫位以及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對患者的手術療效以及術后康復等產生較大影響〔2〕。快速康復外科理念(FTS)是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上,在手術室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主要應用于術前、術中和術后護理,來降低患者的應激創傷,并加快康復進程,FTS理念近年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并且發揮著重要作用〔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64例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依據手術室護理模式分組,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57~86歲,均值為(68.6±1.3)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者共18例,髖臼發育不良者共5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共6例,其他患者3例。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齡58~87歲,均值為(68.5±1.3)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者共19例,髖臼發育不良者共5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共5例,其他患者3例。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手術室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效果
髖部疾病是指患者髖部有骨性關節炎、髖關節滑膜炎、骨頭壞死、股骨頭骨折等疾病的出現,該疾病主要表現為髖部的疼痛、腫脹甚至畸形,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部疾病,但手術難度較大,術后易發生感染、靜脈血栓等多種并發癥,因此,圍術期對患者的干預工作至關重要。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是通過對患者實施術前、術中、術后等基本干預措施的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痛苦,但受制因素多,導致康復效果不理想[1]。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是指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為患者實施較為規范且詳細的干預措施,以此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本研究探討內容均為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康復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的92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齡60~70歲,平均年齡(65.23±4.48)歲;疾病類型為股骨頭壞死13例,髖關節關節炎15例,股骨頸骨折18例。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齡62~74歲,平均年齡(66.03±4.01)歲;疾病類型為股骨頭壞死15例,髖關節關節炎14例,股骨頸骨折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診斷標準:參照《老年髖部骨折綜合管理與二次骨折預防的專家共識》[2]中相關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無心、肝、腎、肺部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3)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相關文件并對本研究內容充分了解。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異常。(2)精神或心理異常。(3)雙側髖關節既往有置換手術史。此次研究獲得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1)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其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2)術前確認患者的個人信息及手術部位,告知其手術注意事項并囑患者禁食禁水,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3)充分消毒手術器械并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從而對醫師的手術起到協助作用。(4)術后待患者情況穩定送回病房。(5)待患者可以進食并運動時,叮囑患者的飲食營養搭配及康復訓練均需嚴格按要求進行。(6)定期消毒患者切口處,并對其切口的恢復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查看患者的各項功能鍛煉進程,如方式錯誤應立即指正。觀察組患者采用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1)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及其家屬及時進行交流與溝通,并視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評估,以此確定并詳細記錄手術方案與整個手術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2)于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健康宣教并及時對其進行心理上的干預,將手術流程及術前應準備的問題詳細告知家屬,使其緊張、不安等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從而為手術提供條件。(3)應保證患者于術前禁食水,并提前處理患者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4)需將手術用具包括器械、敷料、紗布、繃帶等進行提前的準備,并進行有效消毒,將手術室室內溫度、濕度均調整為手術標準。(5)于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個人信息再次進行核對并與醫師進行配合,以便手術的順利實施。(6)術中限制人員出入并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嚴格落實手術無菌操作。(7)術后對醫師處理傷口、清洗留置引流管工作進行有效協助,保證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恢復至正常后再將其送入病房。(8)待術后患者可進食后,囑其按照醫囑相關內容調整飲食,從而確保患者營養均衡。需根據患者自身狀況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指導患者按計劃進行鍛煉。(9)定期清理患者的切口并觀察切口恢復情況,告知其切口恢復期間應注意的事項。兩組患者均干預至出院并隨訪12個月。1.3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該評分總分值為1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強;采用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量表[4]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髖關節功能,滿分100分,分數越高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3)炎性因子水平。分別采取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靜脈血5mL,血液離心標準:速度為3000r/min,時間為10min,取上清液并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進行測定。(4)并發癥。觀察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各項并發癥發生相加例數/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情況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評分、Harris評分情況干預前兩組患者VAS評分、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Harri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情況干預前兩組患者IL-1、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IL-1、IL-6、TNF-α水平較干預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2.4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組干預期間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論文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應把心理康復作為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能康復。
術前功能鍛煉:①訓練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術后因體位不習慣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放松,以此循環。等張收縮訓練,做直腿抬高、小范圍的屈膝屈髖活動、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直腿抬高時要求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5~10秒后放松。③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節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髖內收、內旋。④指導正確使用拐杖:準備合適的雙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與患者的身高臂長相適宜,拐杖底端配橡膠裝置(防滑),拐杖的頂端用軟墊包裹(減少對腋窩的直接壓力),對術前能行走者訓練其掌握使用方法,練習利用雙杖和健腿的支撐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負重狀態下的行走。
術中配合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要求手術間空氣、物面要符合Ⅰ類手術間要求,所有器材用物盡可能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或環氧乙烷滅菌,不能高壓蒸汽滅菌或無可能送環氧乙烷滅菌的電池采用福爾馬林熏蒸時,要注意電池表面的清潔及干燥,以免影響滅菌效果;手術切口皮膚覆蓋皮膚手術薄膜以保護手術切口免受皮膚細菌污染。限制手術間參觀人數,監督參觀人員,洗手護士及手術醫生的無菌操作。
術后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