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體結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20:43: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砌體結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砌體結構裂縫分析
1砌體結構裂縫產生的原因
1.1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縫
為防止地基不均勻沉降在墻體上產生各種裂縫而采取的措施有:
(1)合理設置沉降縫,將房屋劃分成若干個剛度較好的單元,或將沉降不同的部分隔開一定距離,其間可設置能自由沉降的懸挑結構。合理布置承重墻,應盡量將縱墻拉通,盡量做到不轉折或少轉折。避免在中間或某些部位斷開,使它能起到調整不均勻沉降的作用,同時橫墻間距不能過大,以加強房屋的空間剛度,進一步調整沿縱向的不均勻沉降。
(2)加強上部結構的剛度,提高墻體抗剪強度,減少建筑物端部的門窗洞口,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尤其是要加強地圈梁的剛度。
(3)強對地基探槽工作,發現有不良地基應及時妥善處理,然后才能進行基礎施工。
砌體結構裂縫分析論文
1裂縫的性質
引起砌體結構墻體裂縫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溫度、干縮,也有設計上的疏忽、施工質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經驗等。而最為常見的裂縫有兩大類,一是溫度裂縫,二是干燥收縮裂縫。
1.1溫度裂縫溫度的變化會引起材料的熱脹、冷縮,當約束條件下溫度變形引起的溫度應力足夠大時,墻體就會產生溫度裂縫。最常見的裂縫是在砼平屋蓋房屋頂層兩端的墻體上,如在門窗洞邊的正八字斜裂縫,平屋頂下或屋頂圈梁下沿磚(塊)灰縫的水平裂縫等。導致平屋頂溫度裂縫的原因,是頂板的溫度比其下的墻體高得多,而砼頂板的線脹系數又比磚砌體大得多,故頂板和墻體間的變形差,在墻體中產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應力在墻體內的分布為兩端大,中間小,頂層大,下部小。溫度裂縫是造成墻體早期裂縫的主要原因。這些裂縫一般經過一個冬夏之后才逐漸穩定,不再繼續發展。
1.2干縮裂縫燒結粘土磚,其干縮變形很小,且變形完成比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窯的磚,一般不要考慮砌體本身的干縮變形引起的附加應力。但對這類砌體在潮濕情況下會產生較大的濕脹,而且這種濕脹是不可逆的變形。對于砌塊等砌體,隨著含水量的降低,材料會產生較大的干縮變形。如砼砌塊的干縮率為0.3~0.45mm/m,它相當于25~40℃的溫度變形,可見干縮變形的影響很大。輕骨料塊體砌體的干縮變形更大。干縮變形的特征是早期發展比較快,如砌塊出窯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縮變形,以后逐步變慢,幾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縮。但是干縮后的材料受濕后仍會發生膨脹,脫水后材料會再次發生干縮變形,但其干縮率有所減小,約為第一次的80%左右。這類干縮變形引起的裂縫在建筑上分布廣、數量多、裂縫的程度也比較嚴重。如房屋內外縱墻中間對稱分布的倒八字裂縫;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層窗臺邊出現的斜裂縫或豎向裂縫;在大片墻面上出現的底部重、上部較輕的豎向裂縫。另外不同材料和構件的差異變形也會導致墻體開裂。如樓板錯層處或高低層連接處常出現的裂縫,框架填充墻或柱間墻因不同材料的差異變形出現的裂縫。
2裂縫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體屬于脆性材料,裂縫的存在降低了墻體的質量,如整體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時墻體的裂縫給居住者在感觀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它已成為住戶評判建筑物安全的一個非常直觀、敏感和首要的質量標準。因此加強砌體結構,已成為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建筑公司及房屋開發商共同關注的課題。
砌體結構發展
1滑移減震建筑適應工程抗震技術的發展
1.1震災的嚴重性
本世紀世界陸地7級以上地震,中國有66次占1/3,人口死亡200多萬,中國有115萬占1/2。在最近期的1978年唐山大地震中死24萬,死傷40萬,經濟損失100億人民幣。在國內的各種災難中,屬災死人占54%。經濟損失占6%。
1.2震災預告的艱難性
至今世界上發生了無數次的大小地震,據資料介紹,只有海城與墨西哥兩次地震的臨震預告稍準,由于中長期預告不準,海城與墨西哥城的建筑物損壞與震災還是嚴重的。關于地震發生的機理目前總說紛壇,例如,斷裂帶錯動、地殼板塊插入、整板變形斷裂,學說越多說明可靠的學說尚未形成。日本是震災較多,研究地震機理及預告人員最多、水平最高的國家,可是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其預告安全區西部的阪神發生大地震,死5oo0多人,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全國一遍震動。因此在1994年在西班牙召開的國際地震會議上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地震是不可預告的,因此各國應將重點放在建造耐震的建筑上。
1.3如何吸取唐山大震的經驗教訓
房建砌體結構加固工程探討
摘要:砌體結構的材料多屬脆性,抗拉、抗剪和抗彎強度均較低,抗震能力也不高。為了確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可采取抗震橫墻加固技術、扶壁柱加固技術、復合截面加固技術和隔震結構加固技術進行處理。但必須堅持房建砌體加固的原則,重視材料的選用和取值,結構體系的總體效應,還要堅持先鑒定后加固的工作程序,并優化加固方案。只有根據工程特點,科學合理地應用這些加固技術,才能確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關鍵詞:房屋建筑;砌體結構;抗震加固;施工技術
當前,房屋建筑施工技術十分成熟,其中的砌體結構被大量應用于工業建筑、民用建筑和農業建筑等。砌體結構主要包括砌塊、磚砌體以及石砌體,是由砂漿和塊體構成的墻體、柱體等建筑物主要受力構件[1]。但砌體結構的材料多屬脆性,抗拉、抗剪和抗彎強度均較低,抗震能力也不高。為了確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可采取抗震橫墻加固技術、扶壁柱加固技術、復合截面加固技術和隔震結構加固技術進行處理。本文結合房建砌體結構的特點,介紹房建砌體加固的原則和技術。
1房建砌體結構的特點
1.1房建砌體結構的優點
房建砌體結構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1)對砌體材料的要求不高,一般可以就地取材,來源十分廣泛。例如石材、砂石、黏土等均為天然材料且分布范圍廣泛,即便是磚塊,也可以利用黏土燒制而成。木材、鋼筋、水泥等所需原材料的價格不高,加上很多工業廢料可以反復使用或二次加工,均可以作為砌體結構的原材料,因此施工單位不需要特別憂慮原材料的尋找、加工及購買。(2)砌體結構有較高的耐火性與耐久性,主要是因為構建材料的性質導致。例如在我國很多的古建筑物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砌體結構,它們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卻能夠長久保存下來,正是因為這一結構的材料有較好的隔熱性與穩定性。(3)砌體結構的造價適合。相比于混凝土結構,其造價更低的原因主要是:①材料便宜,便于尋找和加工;②在施工過程中不需要用特殊的設備器械,也不需要額外的模板,可以大大節省這方面的費用,且在施工完成后也不需要進行長時間養護,節省了養護的時間與耗費的人力、物力。(4)砌體結構有較好的隔熱性、保溫性和隔聲效果,主要是因為其材料堅硬,所以應用砌體結構可以很好地滿足建筑各項功能指標。
我國砌體結構研究論文
摘要:砌體結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名勝古跡都是古人留下的砌體結構。經過近幾十年我國砌體結構已具有了自身的特性和理論,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應向新型的綠色材料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砌體結構砌塊綠色材料發展過程發展方向
砌體結構是最古老的一種建筑結構。我國的砌體結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紀錄。在歷史上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它是兩千多年前用“秦磚漢瓦”建造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砌體工程之一;建于北魏時期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為高40米的磚砌密檐式塔;建于隋大業年問的河北趙縣安濟橋,凈跨37.37米,全長50.82米,寬約9米,拱高7.2米,為世界上最早的空腹式石拱橋,該橋已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選為世界第12個土木工程里程碑;還有如今仍然起灌溉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自豪和繼承的。解放后我國在砌體結構方面更有了很大的發展,下面分三個方面來概括介紹。
1.砌體結構用量大、范圍廣
解放以來,我國磚的產量逐年增長,1990年磚產量增長到6200億塊,是世界其它各國年產量的總和。全國基本建設中,將砌體作為墻體的已占90%左右。在辦公室、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都是采用砌體結構,50年代砌體結構的房屋一般只能建到4~5層,而現在很多城市已可建到7~8層。我國許多中小型單層工業廠房和多層輕工業廠房及影劇院、食堂、倉庫等建筑也廣泛采用磚墻、柱承重結構。砌體結構還用于建造各種構筑物,如煙囪、排氣塔、糧倉、水渠等。此外我國在古代建橋技術的基礎上還建造了多座100米以上的石拱橋,有些還在不同方面創造了世界紀錄。我國積累了在地震地區建造砌體結構房屋的寶貴經驗,我國的絕大多數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設防區,在地震裂度≤6度地區的砌體結構經受了地震的考驗。經過對設計和構造的處理,還在7度區和8度區建造了大量的砌體房屋。據不完全統計,從80年代初至今,我國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層砌體結構房屋已達70~80億平方米。
2.新型材料和技術的應用
砌體結構裂縫防治管理論文
摘要:砌體結構常見裂縫的分析與防治
關鍵詞:砌體結構裂縫
1前言
由磚、石或各種砌塊等塊體通過砂漿鋪縫砌筑而成的結構稱為砌體結構。由于砌體結構的材料來源廣泛,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較簡單,可以不用大型機械,能較好地連續施工,還可以大量地節約木材、水泥和鋼材,相對造價低廉,因而得到廣泛應用。許多住宅、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單層或多層建筑就是采用磚、石或砌塊墻體和鋼筋混凝土樓蓋組成的混合結構體系。
但是由于砌體的抗拉、抗彎、抗剪性能較差,并且由于設計、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原因引發的砌體結構的質量事故也較多,其中砌體出現裂縫是非常普遍的質量事故之一。砌體中出現的裂縫不僅影響建筑物的美觀,而且還造成房屋滲漏,甚至會影響到建筑物的結構強度、剛度、穩定性和耐久性,也會給房屋使用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在很多情況下,裂縫的發生與發展還是大事故的先兆,對此必須認真分析,妥善處理。
2砌體結構裂縫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砌體結構裂縫的控制研究論文
1裂縫的性質
引起砌體結構墻體裂縫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溫度、干縮,也有設計上的疏忽、施工質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經驗等。而最為常見的裂縫有兩大類,一是溫度裂縫,二是干燥收縮裂縫。
1.1溫度裂縫溫度的變化會引起材料的熱脹、冷縮,當約束條件下溫度變形引起的溫度應力足夠大時,墻體就會產生溫度裂縫。最常見的裂縫是在砼平屋蓋房屋頂層兩端的墻體上,如在門窗洞邊的正八字斜裂縫,平屋頂下或屋頂圈梁下沿磚(塊)灰縫的水平裂縫等。導致平屋頂溫度裂縫的原因,是頂板的溫度比其下的墻體高得多,而砼頂板的線脹系數又比磚砌體大得多,故頂板和墻體間的變形差,在墻體中產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應力在墻體內的分布為兩端大,中間小,頂層大,下部小。溫度裂縫是造成墻體早期裂縫的主要原因。這些裂縫一般經過一個冬夏之后才逐漸穩定,不再繼續發展。
1.2干縮裂縫燒結粘土磚,其干縮變形很小,且變形完成比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窯的磚,一般不要考慮砌體本身的干縮變形引起的附加應力。但對這類砌體在潮濕情況下會產生較大的濕脹,而且這種濕脹是不可逆的變形。對于砌塊等砌體,隨著含水量的降低,材料會產生較大的干縮變形。如砼砌塊的干縮率為0.3~0.45mm/m,它相當于25~40℃的溫度變形,可見干縮變形的影響很大。輕骨料塊體砌體的干縮變形更大。干縮變形的特征是早期發展比較快,如砌塊出窯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縮變形,以后逐步變慢,幾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縮。但是干縮后的材料受濕后仍會發生膨脹,脫水后材料會再次發生干縮變形,但其干縮率有所減小,約為第一次的80%左右。這類干縮變形引起的裂縫在建筑上分布廣、數量多、裂縫的程度也比較嚴重。如房屋內外縱墻中間對稱分布的倒八字裂縫;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層窗臺邊出現的斜裂縫或豎向裂縫;在大片墻面上出現的底部重、上部較輕的豎向裂縫。另外不同材料和構件的差異變形也會導致墻體開裂。如樓板錯層處或高低層連接處常出現的裂縫,框架填充墻或柱間墻因不同材料的差異變形出現的裂縫。
2裂縫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體屬于脆性材料,裂縫的存在降低了墻體的質量,如整體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時墻體的裂縫給居住者在感觀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它已成為住戶評判建筑物安全的一個非常直觀、敏感和首要的質量標準。因此加強砌體結構,已成為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建筑公司及房屋開發商共同關注的課題。
砌體結構裂隙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結構裂隙控制看來是一個比較簡單、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卻是一門與力學、熱工學、材料學等專業知識關系十分密切的、復雜的綜合性學科,是建筑工程中確保工程質量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在該領域中,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規范和技術指標可循。本文僅從一般理論和多年實踐經驗方面,通過對砌體結構裂隙成因的分析,闡述控制裂隙的措施和加固方法。
關鍵詞:墻體裂隙產生機理控制措施
一、概況
在多層砌體結構建筑物中,墻體裂隙多有發生,裂隙出現的時間因不同的建筑物而異,有的出現早,有的出現晚,但多發生在新建房屋的1一3年內;縫寬不等,較寬者有3,二以上,嚴重者形成貫穿性裂縫。砌體結構裂隙問題已經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它不僅影響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降低了建筑功能,縮短了使用年限,而且對抗震也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這個問題已日益引起開發商和居民的普遍關注,因此,如何控制砌體結構房屋墻體開裂的問題是擺在工程技術人員面前的新課題。
二、裂隙成因及類型
產生裂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外荷載(包括靜、動荷載)變化引起的裂隙,二是由變形引起的裂隙(主要有溫度變化,不均勻沉陷或膨脹等變形產生應力而引起的裂隙)。在砌體結構的民用建筑中,砌體裂隙絕大部分是由于變形引起的,溫度變化是引起墻體開裂的主要因素。由于磚砌體的線膨脹系數,而鋼筋混凝土線膨脹系數是因此當溫度發生變化時,二者產生變形差異。此外,由于建筑物中的構件大多屬于超靜定桿件,具有多個約束,對由于溫度變化所引起的變形將予以限制,從而會在構件內產生溫度應力。對墻體與混凝土之間的變形差異勢必在砌體中產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這些力超過一定限度時,砌體就產生錯位裂隙,溫度裂隙是造成墻體早期開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溫度應力和變形而產生的裂隙具有“頂層重下層輕”、“兩端重中間輕”、“陽面重陰面輕”的特點與規律,裂縫的類型及其產生的原因可具體分為如下5種:
砌體結構裂縫成因分析論文
1溫度變形
溫度變形是由于溫度變化使建筑物內外產生溫差,同時混凝土板與砌體的線膨脹系數差別較大(混凝土為1×10-5/c,燒結黏土磚砌體為5×10-6/c),混凝土板的變形燒到砌體的阻礙,從而在砌體墻中產生拉應力,使砌體墻產生裂縫。裂縫位置往往出現在房屋頂部附近,以兩端為最常見;裂縫在縱墻和橫墻上都可能出現,在寒冷地區越冬又未采暖的房屋有可能在下部出現冷縮裂縫。位于房屋長度中部附近的豎向裂縫也可能屬于此類裂縫。裂縫形態最常見的是斜裂縫,形狀有一端寬,另一端細和中間寬兩端細兩種;其次是水平裂縫,多數呈斷絮狀,中間寬兩端細,在廠房與生活間連接處的裂縫與屋面形狀有關,接近水平狀較多,裂縫一般是連續的,縫寬變化不大;第三是豎向裂縫,多因縱向收縮產生,縫寬變化不大,裂縫出現的時間大多數在經過夏季或冬季后形成。裂縫的發展變化隨氣溫或環境溫度變化,在溫度最高或最低時,裂縫寬度,長度最大,數量最多,但不會無限制地擴展惡化。
為防止或減輕溫度裂縫的產生,在設計過程中應采取必要的措施。
(1)在墻體中設置伸縮縫,從而釋放混凝土土板變形產生的應力,減少裂縫的產生。伸縮縫的間距可根據規范采用。
(2)屋面設置保溫、隔熱層,使室內外溫差減小。
(3)在屋面與墻體接觸部位設置滑動層。
我國砌體結構發展
一砌體結構量大面廣[2]
解放以來我國磚的產量逐年增長,據統計[3],1980年的全國年產量為1600億塊,1996年增至6200億塊,為世界其它各國磚每年產量的總和。全國基建中采用砌體作墻體材料約占90%左右。在辦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磚墻承重。50年代這類房屋一般為3-4層,現在已為5-6層,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層。現在每年興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積多達1億m2以上。根據重慶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積為503萬m2,其中采用磚承重的占98%,7~7層以上的占50%,1972年還建成12層住宅。
在中小型單層工業廠房和多層輕工業廠房,以及影劇院、食堂、倉庫等建筑也廣泛采用磚墻、柱承重結構。
磚石結構還用于建造各種構筑物。如鎮江市建成的頂部外經2.18m、底部外徑4.78m、高60m的磚煙囪;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氣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徑6.3m、壁厚240mm的磚砌糧倉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橫跨云宵—東山兩縣的大型引水工程—向東渠,其中陳岱渡槽全長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規模宏大。此外我國在古代建橋技術的基礎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橋,接著又建成了敞肩式現代公路橋,最大跨度達120m——湖南烏巢河大橋。我國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橋有10座,每座都有新發展和世界紀錄。
我國還積累了在地震區建造砌體結構房屋的寶貴經驗。我國絕大多數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設防區。地震烈度≤6度的砌體結構經受了地震的考驗。經過設計和構造上的改進和處理,還在7度區和8度區建造了大量的砌體結構房屋。據不完全統計,從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間我國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層砌體結構房屋建筑面積已達70-80億m2[4]。
二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的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