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8:10: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女性文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疆女性文學現代女性綜述
“我尋求一朵花,期待用更加艷麗、更加美麗、更加令人沉思、讓能打開神秘之大門的花兒去替代心靈之花的位置。在這朵花里凝結著最偉大的真實但卻不能倒下、即使被扔棄了也于心不忍、為生命注入生命的神奇;從花的時代以來,她經受各種歷程,一直忍受了自由的渴望和情感的磨難,她的枝是筆直的;在火紅的花蕾里隱藏著理想之林,在她的每個細胞里噴灑著生命的火種。你們認識這朵花,這朵花就是婦女。”①婦女文學是以描述婦女題材、婦女生活為目的的,其主人公幾乎都由婦女形象組成。她們沖破維吾爾古典文學創作中的傳統模式,表現出思想深度、性格的復雜性等多樣化。本文就常見的幾種類型做一分析和探討。
1.傳統的婦女形象。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將“忠女”“賢妻良母”“純潔無暇的姑娘”等“好女人”作為維吾爾族婦女的傳統標準。無論在過去還是現代、在偏僻的鄉村還是在繁華的城市、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里、在生活哲學上、在世界觀、價值觀、舉止言行等方面,維吾爾族婦女都將這個傳統的標準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社會和公眾也將這個傳統的標準作為法律依據;女作家和文學批評家們在觀察婦女生活和婦女形象時,也總被這個傳統的標準所制約。維吾爾古典文學中的婦女形象正屬于這種價值觀的代表。在維吾爾人的生活中,沒能超越這個傳統的標準而想象婦女問題,于是,婦女形象最早作為這種傳統的不同反映而得到了展示??v觀女作家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為了這個傳統而付出的犧牲和代價有小說《昂格利特湖》中的佐赫拉,為了成為不辜負母親的希望、履行自己職責的“孝敬母親的好女兒”,她用自己的婚姻來打賭;《沙漠之夢》中的艾維孜罕為了保持自己的貞潔,犧牲了自己的婚姻生活;熱孜萬古麗•玉素甫的短篇小說《露珠》中的吐爾遜尼亞孜罕,為了忠于愛情和男人,以好像“就要到來似地”自信將從未見過面的男人等待了七年,甚至當她得知丈夫不可能回來的消息以后,還仍然以各種借口為他辯護;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她可能一生在等待那個男人中熬過;小說《多雪的冬季》中的米赫熱阿依,將維護充滿傷心和不幸的家庭作為她的使命;《石城女人》中的祖勒阿雅特以傳統的女性意識拯救了瀕臨破裂的家庭??傊@些女性為實現做“好女人”的愿望而忍辱負重,默默吞咽著苦果。她們以自身的女性意識,隨時準備為家庭、孩子和丈夫付出更多,甚至甘愿犧牲自己的終生幸福乃至生命。在維吾爾族傳統意識中,為家庭、丈夫敢于犧牲自己并能忍受侮辱和折磨的女性被視為“女人之品德”。她們崇拜男人,依賴于男人生活。這些婦女們就像《軌道》中的阿斯雅、阿斯演的母親及她的祖母一樣,一切都聽天由命,忍辱含垢地在痛苦和折磨中生活?!八懔?,佐赫拉,女人怎敢和男人比呢,你還是忍了吧……”(《昂格利特湖》)這些婦女是愿意這樣生活還是出于無奈?從祖母到母親、從母親到女兒遺傳的“優良品質”為什么仍然不能給她們帶來幸福?難道她們是為永遠付出犧牲或代價而造就的嗎?她們的生命不也只有一次嗎?為什么同樣的生命對于女人卻那么殘酷?女作家們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塑造了遵循這種傳統的女性形象。一種是在現代化的影響下為維護和繼續自己的道德傳統為目的而塑造的女性形象。盡管她們以自身的優良品質和傳統的女性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深深感染著讀者(因為這種形象在大多情況下是以悲劇性的生活畫面而出現的),但在總體上還能夠讓讀者喜歡和得到讀者的尊敬;另一種是為喚醒和拯救自己和周圍的、在超越傳統道德標準的影響下而困惑和迷茫的婦女為目的而塑造的形象。她們始終圍繞著不能擺脫落后于時代的婦女意識中的悲慘的“軌道”,不能擺脫在個人解放、爭取自由、平等、尊嚴、獨立生活和為自己生活的欠缺。直到今天,女作家筆下所塑造的大多是超越傳統道德標準的女性形象。女作家們通過塑造這類形象,一方面表達了她們對不幸女同胞的同情;另一方面則強烈控訴了裹著“忠貞的女人”“賢妻良母”“貞女”等漂亮的外衣,不斷去折磨和吞噬婦女們的幸福、精神世界和生命的陳舊、落后的所謂“傳統”的準則和標準。
2.女英雄形象。
提起“女英雄”,我們不禁想起在歷史上曾出現的“諾祖古姆”“熱孜莞古麗”等巾幗英雄的形象。這里說的不是革命戰爭時期的女英雄,而是為現實生活而斗爭的英雄,是那些為生活而奉獻自己的女中豪杰。自古以來,除了個別現象以外,大多是將婦女描寫為脆弱、擔憂、愁苦的群體;但是在當今維吾爾女性文學中,女作家們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婦女及她們的生活,塑造了一批堅韌不拔、不畏艱難困苦、敢于面對生死抉擇的嶄新而又光彩奪目的女中豪杰形象。請看以下例舉的女杰們的壯舉:小說《沙漠之夢》中的艾維孜罕為自己純潔的愛情、自由婚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并最終以自己的勤奮、頑強而獲得了幸福。然而,最終因自己的尊嚴受到無法忍受的傷害,她親手殺死了艾穆拉罕。雖然她成了“兇手”,但人們仍能接受她,因為,她自尊自愛的人格符合當代人的價值觀。盡管她的這一行為超越了保護自己愛情的界限,但她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的精神在果斷的拒絕和勇敢地選擇死亡的過程中得到了凝練和重生。像艾維孜罕這樣有尊嚴地生活,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而勇敢地面對死亡,對于人類、特別是對于婦女而言是非常可貴的英雄壯舉。熱孜萬古麗的短篇小說《綠色愿望》中的祖穆來提,因丈夫的無情無義和背叛,她被迫離開家庭、兒子與女兒生活在一起。當她身處絕境時,幸福又重新向她走來。然而,正當她為自己的婚禮做準備的時候,因其父親和繼母的虐待而被趕出家門的兒子出現在了她面前?!翱蓯鄣膶氊?,我們會生活在一起的,我們不會分離。爸爸不要你,我要你。”于是,祖穆來提毫不猶疑地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幸福,與兩個孩子生活在了一起?!拔抑恢雷约菏且粋€母親,我感到我的生活對于我的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任何時候我都感到,母性的情感、母親的職責都高于一切。每當想起孩子們,作為母親,我的情感就會不停地激蕩、膨脹;一種最美好、最神圣、最純潔的愛就會在我心中閃爍。這讓我更加清楚地感覺到作為母親的職責。”為了兩個孩子,母親放棄了重新得到幸福的權利,將孩子們緊緊擁抱在懷里。這是一種英雄的母親形象。人類不是以自己的身軀、相貌、威望、聲譽和財富而偉大,而是以自己的尊嚴、人格、信仰以及在生死選擇中的果敢、慷慨、奉獻和犧牲精神而偉大。在女性文學中,女作家們超越婦女自身的高度塑造了一個個極富人性的光彩奪目的婦女形象,贊頌了婦女的偉大、頑強和勇敢,同時也證實了婦女們不是只依賴于男人供養和保護的弱勢群體,而是一個值得尊敬、熱愛和崇拜的英雄群體。她們的這種英雄行為絕不亞于可歌可泣的創造人間奇跡的英雄人物。
3.在現代與傳統中迷茫的婦女形象。
黑人女性文學創作
一、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的生存以及文學創作環境
在美國,尤其是在20世紀以前,黑人女性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同樣,在美國文壇上黑人女作家是不被承認的,黑人女作家長期處在文學創作的邊緣。甚至有人認為在這一時期黑人女性文學是不存在的。而白人女作家是被文壇以及社會所接受的,比如斯托夫人、瑪格麗特?富勒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一些黑人女性作家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文學創作,但是她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寫作,卻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作家。這種非職業化的寫作,也對她們的文學作品被認可造成了阻礙。作為一名黑人女作家,社會上存在的性別歧視也是她們文學創作要面臨的一個巨大的障礙。在美國文壇評論界一些評論家對黑人女作家以及她們的作品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偏見,并且在這些評論家中不僅包括白人同行,也包括一些黑人男性評論家。但是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不如同為黑人的男性作家的作品受重視。原因有兩個:第一,在美國文壇有兩種文學批評主流:一是白人文學批評(包括以白人男性為主流的文學批評和以白人上層社會女性為主的女性文學批評)為主導。這些批評家無法擺脫自身的局限性,比如:身份、種族。他們也就無法正確客觀的討論分析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更有甚者他們連討論黑人女作家文學作品的意愿和企圖都沒有。二是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更傾向于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強調女性主體意識,他們不愿屈服于現實生活中的大男子主義,而文壇的批評又大部分以男性為主流,評論家對她們文學作品的評價自然也不是很高。三是黑人女權運動發展的緩慢,同樣制約了黑人女性文學的發展。美國黑人女作家由于自己的黑人身份與女性身份,深受社會各種不平等待遇。社會上的一些出版商,對黑人女作家態度很不友好。種族歧視制度限制了黑人女性受教育和實現自我的機會。黑人女作家在艱難的條件下進行文學創作,很難擺脫自身所處的社會和文學環境的影響。黑人女性文學要想有所發展,就必須提高黑人女性的社會地位。20世紀末期婦女解放運動和民權運動的發展,使美國黑人婦女地位有所提高。社會上為黑人婦女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和用文學作品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促進了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發展。
二、黑人女性文學的產生和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種族運動的興起,黑人的人權意識得到蘇醒,他們積極地為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作斗爭,人們也從一些黑人文學作品中加深了對有色人種的種族意識。這是一個黑人文學的繁榮發展時期。黑人女性也用文學創作的方式,也就是職業化的寫作來表達她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看法。這時候黑人女性創作群體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也標志著黑人女性文學正式地產生了。同時期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流派出現了,這一流派的出現,預示著黑人女性文學得到快速的發展。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成就突出的女作家,比如:黑人女劇作家洛蘭?漢斯貝里就創作了著名的《陽光下的葡萄干》,她因為這部作品被稱作“現代非裔美國戲劇鼻祖”。這些黑人女作家擺脫了傳統的文學抗議方式,從弘揚生命的高度上來表達對自己種族的關心、對黑人女性的關切、對黑人女性主體精神的發掘。
三、黑人女性作家文學作品的內容
黑人女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范圍廣。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記錄作家青春成長經歷的自傳體。第二,在60年代民權運動和黑人民族運動的背景下發掘非裔美國文學的作品。第三,注重對黑人女性主體精神的發掘、闡釋和表現的文學作品。第四,強調種族平等、政治平等、性別平等、階級平等的文學作品。第五,關于注重挖掘黑人文化傳統、糾正黑人群體內部存在的黑人自輕自賤的思想和黑人種族分歧的思想的文學作品。第六,關于家庭宗教價值觀的文學作品。黑人女性文學作品內容更多的是關注種族文化歷史傳統的開拓,這些女作家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將受到社會種族歧視和性別身份歧視的黑人女性命運表現到極致,把自己追求女性個性解放的思想與本民族追求平等自由的愿望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黑人女性主體精神的蘇醒與強化。盡管一些男作家也刻畫了許多黑人女性的形象,他們卻無法擺脫自身身份的束縛性,男作家們(包括黑人男作家)無法更加客觀地從黑人女性的角度進行創作。因此,作品不能很好地表達黑人女性的思想與要求。而黑人女作家的文學作品用女性獨有的細膩的筆觸以及她們獨特觀察事物的切入點,一種同質的女性身份很好地幫助她們更好的了解黑人女性的精神需求。她們也力圖擺脫美國文壇上的男性文學傳統的束縛,注重尋找與挖掘女性自身特有的聲音。
女性文學在英美文學的地位
一、女性文學及英美文學概念簡介
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女性文學和英美文學都是非常熟悉的文學形式,但是對于它們的概念的界定,卻很難準確的實現。只有了解了英美文學和女性文學的基本概念以及女性文學的一些基本信息,我們才能更好的去解讀女性文學在英美文學中的地位。
1、英美文學
英美文學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歷經數百年,甚至近千年的發展,英美文學或自由婉約,或濃烈多情的風格一直在文學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我們認為,英美文學是指以早期英美文學家的作品為基礎的,反映英美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等內容的文學形式。
2、女性文學
女性文學,有時也被稱為女性解放文學或者女性主義文學(在有些觀點中把女性解放文學或女性主義文學看作是女性文學的分支流派),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它是指以女性視角為出發點,充分結合女性的思維方式,審美理念以及女性的世界觀等多方面因素,通過女性特有的情感和細膩的寫作方式,以女性命運、女性權利等為內容的一種文學創作形式。由于女性文學是以女性的思維為基礎的,所以整個文學形式都顯示出溫柔又不失剛烈,渴望權利又不失尊嚴的特點。對于女性文學,一直存在一些誤區,最常見的兩個誤區就是只要是女性創作的文學作品都是女性文學,另一個誤區則是只有女性創作的文學作品才是女性文學。事實上,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女性文學的范圍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改變,有一些外延作品我們也把它納入到女性文學中,比如男性創造的但是具有女性意識的作品,也可以認為是女性文學,但同時,一些女性創作的,但與女性生活、視角等沒有太大的關系的作品并不是女性文學。由此可見,女性文學的界定應該以創作角度或者創作內容為依據。
中國女性文學言說歷程探索
論文摘要:《中國女性文學話語流變1898—1949》運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進行以史為線,以論為主,融會中西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研究,從宏觀把握和個案透析并重的角度探究20世紀前五十年中國女性話語的演變歷程,結合敘事學、新批評的方法,回歸文本,挖掘隱含于現象之下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多重成因,審視女性文學創作的價值和地位。
論文關鍵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文本細讀;丁玲
捧讀常彬的學術著作《中圍女性文學話語流變1898一l949》,為她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為她典麗舒緩的語言評述所深深敬佩。若不是在浩如煙海的作家作品中埋頭細讀,若不是在汗牛充棟的歷史文獻和研究資料巾思考求索,若不足洗盡鉛華的精心奮筆疾書,學術界是不會有如此厚重殷實的著作問世的。
一、運用女性文學批評,還原歷史真實
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傳入中國,肩負著中國文學學者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常彬的論題運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進行以史為線,以論為主,融會中西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研究,從宏觀把握和個案透析并重的角度探究20世紀前五十年中國女性話語的發生與發展、變化與特點、凸現與消隱的演變歷程,挖掘隱含十現象之下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多重成因,審視女性文學創作的價值和地位?!芭酝亮x文學批評并不僅僅是另一種批評方法而是再現所有的批評都未曾顧及的另一半的歷史的真實’的嘗試?!薄刮覀兞私獾浆F代文學歷史真實的豐富與多樣性:從“歷史境遇巾的‘空白之頁’”到“浮出地表的燦爛星群”。高爾基說:“文學家的評論,應該像火星一樣放出光芒,燃起思想的熊熊炬火。”著者不止步于對文學發展狀況的客觀梳理,還運用社會學批評方法,從歷史社會狀況、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去探究這一文學現象的緣由。“文學的確不是衽會進程的一種簡單的反映,而是全部歷史的精華節略和概要。”我們從中清楚地看到文學史另一半真實面目及其發展的來龍去脈。
二、經典文本的細讀富于創見性的評述
新時期女性文學性別之痛研討
新時期女性文學自上個世紀80年端以來,一直以特立獨行的姿態屹立于文壇,其女性主義的張揚和對男權的反抗,引起了世人對女性生存狀態的關注,正是這種關注,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看到新時期女性文學的性別之痛。
一、性的陷阱:男性統治下的愛欲關系
在傳統文本中,我們形成了才子佳人的傳統觀念,還認為“英雄救美”之后,必然應該是美人以身相許,女人似乎只需要男人一次或有心或無意的搭救,便可以或者說是應該奉送上自己的終生。在兩性關系上,女性應該“從一而終”,應該“守身明志”,否則就會遭到世人的唾棄。在當代女性文學作品中,兩性關系似乎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女性在性關系上獲得了主動,在不少女作家的筆下,也出現了女性在性方面的快樂和滿足,將兩性關系中女性的快樂和滿足擺在主導地位,以對抗傳統文學。但是如果仔細看來,我們卻還是能看到女性在兩性關系中的悲劇地位。
首先,女性無法擺脫由男性占統治地位的兩性關系所帶來的生理上的悲劇色彩。在兩性關系中,男性往往是出于對女性身體的好奇而接近女性,他們打著愛情的旗幟,既是一個好奇的探險家,又是一個斗志昂揚的騎士,對開發女性的身體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然而探險結束之后,除了留下了所謂的“愛情”痕跡之外,剩下的全都不堪回憶。比如盛可以《火宅》中的球球,她是一個天真爛漫、單純無邪的女孩子,在鎮上的白粒丸店里辛勤工作,愛上了老板娘的兒子傅寒。她是那么愛他,以至于愛上他以后,平時往日磨得很細的白粒丸粉竟然有一整粒的米。她貪戀他身上的青蘋果味道,整日魂不守舍,又無法向別人言說,只是苦苦地暗暗地和他相戀著。而他呢,中秋節和幾個朋友出去玩也沒有告訴她,從來不承認她是自己的女朋友,還告訴她不要將他們的戀情公之于眾。他常和她在小樹林里約會,她每次都覺得那么地興奮、那么地幸福。終于“他忽然失去控制,像不愿拉犁的牛,拼命想擺脫肩上的軛。她被他突如其來的激情沖得暈頭轉向,她感覺到他強烈的愛,霎時間也失去了理智……她已經騎虎難下,不忍潑滅他的激情……因而惶惶地同意了他”??墒撬€沒來得及明白一切是怎么回事,身體就發生了變化———她懷孕了。老板娘知道后,為了自己兒子的美好前程,還是帶她去打了胎,她對老板娘千恩萬謝,卻忘了怪罪始作俑者。老板娘一直沒敢告訴她的是:她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而此時,她日盼夜盼的情人寄來了一封分手信。自然,信中都是敷衍塞責的托詞。
在兩性關系中,男性可以在事后百般為自己開脫,女性卻無法輕輕松松地將此事置之度外。在這中間,被侵犯、被占據和被羞辱的,除了愛情,恐怕更多的是女性自身。身體的傷害已不可修復,而一時沖動為所謂的“愛”而付出的代價給女性帶來的卻是一生的遺憾。不僅如此,在一些作品中還透露了男性的處女情結,即女性為某個男性所付出的并不能得到其他男性的認同,即使女性當時認為自己為了愛,是多么偉大、多么勇于犧牲。這些男性執拗的處女情結不僅是中國女性的悲哀,更是中國男性的悲哀。其次,男性總是把握著男女關系的操縱權,而女性在男女愛欲關系中總是盲目陷入,不可自拔,從而陷入精神上的悲劇。尼采曾經說過,“迄今為止,男人像對待鳥兒一樣對待婦女,鳥兒由于在高空迷路而下降到男人的懷里,作為某種較纖巧的東西,較敏感的東西,較野性的東西,較奇特的東西,較甜蜜的東西,較富于感情的東西———但是作為人們必須加以囚禁的某種東西,不能讓它從這里飛走。”比如說徐小斌《天生麗質》中的蘿蘿,她就像鳥兒一樣渴望飛翔,渴望完美的愛情,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和一個自己并不愛的書商生活在一起。書商僅僅把她當作一件財產、一件物品,將她視為自己可以占有、可以把玩的寵物,可是蘿蘿無奈仍然和他生活在一起?!对娊洝分小缎l風?氓》中也曾經說到:“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性一旦陷入到與男欲關系的糾纏中就很難脫身。好在有外力的幫助,蘿蘿擺脫了書商,恢復了自由。這個外力就是于碩,于碩是討蘿蘿喜歡的,兩人的愛欲生活也是非常動人的。表面上看來,蘿蘿似乎擺脫了悲劇的命運,進入了喜劇的角色,然而,于碩并沒有真正把蘿蘿當作一個知心愛人來看待,“女人就像一只較脆弱的、特別野的和常常令人愉快的家庭寵物一樣,必須得到撫養、照料、保護和愛護”。在于碩的眼中,蘿蘿仍然只是寵物而已,而蘿蘿卻將他視為生命的全部,從此心滿意足。可是于碩卻不幸在一次車禍中喪生了,蘿蘿痛哭一場之后,又開始了新的戀情———與偶然遇見的陽光男孩生活在一起。對于這段戀情,小說是這么結尾的:“漂亮有什么好?少似觀音老似猴,歲數大了都一樣??催@女孩兒,哪還有剛來的時候靚?折騰吧,折騰不了幾年!”從這個結尾中,我們似乎也隱隱能夠看到蘿蘿在陽光男孩那里可能的悲劇。總之,與這些男權世界的愛欲糾纏往往帶給女性痛苦和酸楚、不可挽回的損失、致命的流血,甚至是終生的遺憾。在生理和心理的一時快感背后,我們常常能看見女性在暗夜里悲傷的淚水。
二、性暴力:婚后可能的悲劇
當代女性文學形象被看重圍與突擊
一、男作家書寫中女性“被看”的重圍
傳統的儒家文化價值觀是完全置女性于“被看”的位置。儒家確認女性的價值只注重一個方面,即作為客體,被男性審視、評判?!澳信邮?,人之大倫也”(《孟子?萬章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強化女性的人倫和個體使用的“被看”的價值,女性的存在價值被有意忽視、貶抑。這種文化根基經過千年培育灌注,女性逐漸將男性的“看”的角度內化為自我行止的尺度。經過現代教育和現代科學知識的洗禮,女性從被禁錮的圈子走向了復雜廣闊的社會,有了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新眼光。但國家解放過程中的女性解放,“它是以國家主體來解放婦女,所以不能說是婦女的解放運動,而是解放婦女運動?!保?](P106)女性“過人類應過的生活,不僅僅是做個女人,還要做人”,[2](P31)顯然是做到了,但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意識仍在不同區域、不同層面落地生根,蔓延滋長。大量的當代文學作品反映女性仍是千年既定的女性的容貌姿色和善良、溫柔、忠貞與甘愿犧牲,標志著傳統男權社會的價值制度及整個文化對女性性別角色的“看”的期待。對女性自身來說,已有了獨立于世的能力,但尚匱乏自主自立的意識。特別是“十七年文學”看似革命,事實上在性別層面上由于普遍強調革命化特征而導致女性意識的遮蔽或相當程度的消解,在思想、精神特別是情感上,也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傳統文化中?!啊行灾行摹幕虼说靡栽凇信降取纳鐣h境中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在家庭生活中,在男女關系中,在我們心中,依然根深蒂固?!谛詣e觀念上,我們仍然在用傳統的標準判斷是非,裁決人生?!保?](P205~206)“五四”的女性形象表現的只是文化上的個體覺醒,當代要突擊的是觀念和機制上女性性別的覺醒。女性的存在狀態、和他者的關系,正如波伏瓦所揭示的“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東西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決定……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人的,是整個文明。”[4](P309)在長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社會里,女性的成長不再以女性的身心的全面發展、女性的創造潛質的充分實現為出發點,而是以非文明化的男性建構的社會需要為基點,建立起所謂的女性的“被看”的理想范式,而這積久的文化的浸淫對女性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女性自覺地選擇了這種“被看”的范式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正如女性“審美”曾經被男性看作或三寸金蓮或環肥或燕瘦,男性調整自己審視的角度,女性改變自己的身姿體態,將原是男性的要求內化為女性的自我選擇,將原是外在的壓抑內化為女性的自我壓抑。這種鮮有女性聲音的男權文化的強塑是如此悠久、廣泛。反映在普遍創作中的文學形象往往是強悍、偉岸的男性救世者,而弱小、依附的女性則是被男性拯救的對象。當代女性文學形象的男性書寫,在張賢亮的“唯物主義啟示錄”系列作品中,馬纓花是“鋼刀把我頭砍斷,我血身子陪著你”;黃香久則是不計得失,男人淪落到自己身邊時就陪伴他,男人康莊大道時就自動隱沒,這是以文學為誘餌驅使女性進入一個感情的圈套,從而心甘情愿地成為男性的附庸,成為反神話中女人生命的復活,她們救贖了男人的肉體,但精神上她們仍被落難的男人審視甚至審判。在賈平凹的《廢都》中,她們“是易于被性的欲望所征服,從而為男性徹底奉獻的‘美’的化身”。在陳忠實的《白鹿原》中,“女性是男人眼中的尤物,這便是她們的歷史命運,除此之外,她們已經失去任何進入歷史的理由。”[5]路遙、蘇童等對女性命運賦予了宿命性的悲憫,《人生》中的劉巧珍“有顆金子般的心”,熱情似火,溫婉如水,但作家并沒有按照女性自身的生命邏輯來設置巧珍的心理活動,而用自己的男性立場制作了他的女性想象,其男性的主體意識壓抑著女性主體性,二者之間不構成對話關系,巧珍也就成了男性啟蒙的典范。“蘇童的婦女故事幾乎都是悲劇性的,她們的個性各有差異,但有一點似乎是根本的,她們無法使自己成為一個天然存在的女人,她們幾乎都有著飽滿的生命情欲,但是她們又總是面臨著生命力不能張揚的苦惱,而更要命的是她們又都無法擺脫自身情欲的困擾?!保?](P7)當代文學女性形象從“被看”中突擊的重任只能靠女性作家來肩負。
二、女作家對女性文學形象的突擊
楊沫的《青春之歌》較早地表達女性的主體性,反叛性地寫了“一個女人和幾個男人”的故事,但在當時的社會政治及文化語境下,作者本欲張揚的女性“看者”的主體意識,結果卻是林道靜由“精神的核心”不自覺地置換成“結構的核心”,結構上男性是她的“配角”,她的性格和思想意識卻要被“成熟”的盧嘉川、江華等男性教育和引導。小說中顯性的男性敘事潛存著隱性的女性敘事的文本,隱含著楊沫內心的女性“看者”主體意識最終妥協于男性“看者”的意識。張辛欣的《我在哪兒錯過了你》等作品也著力塑造欲與男人爭地位、爭事業、爭尊嚴的女性精英,作品多用女性第一人稱來講述“她”的社會角色與自我實現之間的矛盾。但女主角“心里還有另一個聲音獨自懺悔:原諒我……”由于不能為男性改變自己而懺悔,這無疑是以女性自我要求犧牲個性為代價,重返男性對女性形象的需求,吻合“他”對“她”看的期待。有人評論說:“如此偏頗與不公允的男性敘事視角,卻被以女性視角來體現……人們仿佛只為她的反男性化叫好,而并不認真關注她所反的‘男性化’的實質是什么,從此實質中反出的她,將要往何處去尋找,或者說是回歸到什么樣的‘本性’上來的深層問題———實在令人感到中國女性意識在女性生活史的悲哀與沉滯?!保?](P196)女性形象的突擊并不是說和男人一般模樣,“女性雄化”并不是女性的出路。翟永明的《女人》組詩所表現的女性對自我存在價值的反思,唐亞平的《黑色沙漠》對女人與性的哲學思考,將女人由“社會自我”向“生命自我”進行自然還原,還原到家、愛和身體體驗中,還原到世俗化的生命關懷中。
自然還原既不能回到傳統,又要以女性自我姿態與社會同步,這是一個蹣跚的路途。張抗抗曾說:“如果我們真正希望喚起婦女改變自己生活的熱情,那么我們在作品中一味譴責男性是無濟于事的。我們應當有勇氣正視自己,把視線轉向婦女本身,去啟發和提高她們(包括我們女作家自己)的素質,克服虛榮、依賴、狹隘、軟弱等根深蒂固的弱點。”[8](P185)方方對自然還原的女性形象做了深入的體察,從處女作《“大篷車”上》到近作《樹樹皆秋色》,對女性書卷氣質的書寫成為她的一種真正“看者”的女性形象的建構,在《奔跑的火光》等作品中又批評性地道出了女性無知、功利等修養缺陷的性別警醒。傳統文學采用的多是第一人稱男性主人公內視角的敘事方式,顯現著一種男性話語權力,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處于被敘述、被看的地位,于是這些文本故事的敘述本身造成男性中心的“看者”位置,加之一些議論和理性敘事進一步強化敘述者的男性主體性,而同時壓抑著作為被敘述者的女性形象。方方等作家從精神層面展開了從女性敘事者的開拓到女性主體形象的置換。女作家在自身文化素質大大提高及更為自由、現代的語境下得以更為鮮明的“看者”姿態從精神到身體展開反叛突擊。在女性獲得話語權后,女性創作者進行內在的自我反思,肯定了被傳統文學貶抑的女性的欲望。確實,女性文學形象的突擊“有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不能忽略或無視女性的性心理,如果女性文學不敢正視或涉及這點,就說明……女作家亦未認識到女性性心理在美學和人文意義上的價值?!保?]躍出女性置于“被看”悲劇命運的復雜性,以及這一悲劇命運中女性深層的依附心理應承擔的責任,女性文學形象理當表現出從傳統的“為男人悅”到現在的“為自己悅”的轉變。以王安憶為代表的女性作家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以解放的、自由的女性態度從自然層面以女性之軀體驗感情,認識世界,并從本真自然層面提供女性尋找自我、發現自我和建立女性話語的機遇。突擊傳統的被男性價值理想塑造的女性貞潔淑靜、溫婉柔順的美,突擊這些以貶低、弱化、壓抑、歪曲女性鮮活本真的生命力和熱烈的生命激情為代價,以犧牲女性的思想權、話語權等體驗者、“看者”的權力為條件,將女性置于“被看”的客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讓女主角去體驗、感受生命欲求的快樂和主動?!氨M管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被束縛的,但人性卻是永遠無法被束縛的,人的自然屬性和主體力量會沖破一切藩籬枷鎖而得到舒展。”
王安憶的“三戀”(《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繡谷之戀》)中的女性形象均體現著女性生命本位的自我認識,在文化和人性層面對女性的欲望加以認同和贊美,肯定女性原欲的釋放是健康人性的自然表現,在中一掃被動姿態變為主導者,內心的欲望不再是隱含的話語,對的渴望明晰展示。男性成為女性欲望的對象,女性是“看者”,這與傳統的男女關系的位置置換,意味著對男性在思想觀念上的放逐。鮮明的女性審美意識,不僅表現在女性為主角,且始終以女性的眼光、女性的立場對人類性意識進行審視和思考,改變了傳統文學中女性僅僅作為被看、被寫的對象的狀態,這種對男性、對被性別秩序放逐的女性及對城市的打量均采用女性的視角,形成一種女性的感悟、透視、批判和探尋。池莉小說中的許多女性形象從內心到表現都比男性強健,在與男性的較量中,常常是勝利者、看者,愛情不過是讓她們生活得更有質量的手段而已。在《不談愛情》中,無論是知識女性梅瑩,還是出身卑微的吉玲都展示了現代女性極富目的性的行動,她們外表柔順美麗、溫婉可人,骨子里卻是舊框架的摧毀者。精神及身體的逐漸突擊,女性文學形象開始以“她者”的目光審視男性,消解男權意識對她們的禁錮,重建女性自我與話語空間,由此男性文學形象在女作家筆下也就由主角轉為配角,由偶像化、英雄化刪改為世俗化、平庸化。林白、陳染筆下的女主人公“起初都曾試圖與男性建立美好、和諧的關系,……男人的自私、陰暗或庸俗的占有欲令她們難以容忍,……試圖在這樣一種外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中盡可能保持內在生命的純凈,實現自我感情的升華?!保?1](P58)即以強烈的女性自我體驗、私人化色彩進行題材和文化想象的開拓,以“看我自己”的姿態寫女性自我之軀、自我成長中極為隱秘的經驗。在她們的筆下,女性形象用充滿欲望的身軀來體驗世界,擴展自己的意識,表達自己的話語。于是文本中的女性成為真正經驗世界中的女性,不再是男性理想中的女性,從而徹底顛覆了女性被看、被書寫、被言說的歷史。在陳染的《與往事干杯》中,過程和感受被女主人公看成不過是青春期必經的一個事件,一次無怨無艾的自我探索,一個女孩子認識男人也同時認識世界的過程,沒有主流經典的現實主義文學必有的明確的價值判斷,作品深刻而驚心動魄的描寫只是作為個人不能被忘卻的經驗,好似一種自我回望而已。而那些選擇獨身的女性形象,更透視出女性內心深處生長著的獨立和強盛,沒有任何“被看”的訴求和期待,精神及肉體對男性均做了徹底的放逐。
談論中越女性文學對別
隨著歷史的延綿,古代文學猶如一條漫長的河流,在歲月的積淀中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寶藏。細數雄厚精深的古代文學脈絡,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值得駐足的研究視角——女性文學。與占據主流地位的男性文學相比,古代女性文學雖然未能達到那樣高的成就,但仍舊在文學長河中劃下了璀璨的一筆。古代女性獨特的生存空間,再加上女性獨有的創作意識、情感體驗,使得女性文學具備有其他文學所不能擁有的價值和意義??梢哉f,不同的創作環境對女性文學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本文試圖從兩個不同的地域——中國和越南,比較兩國古代女性文學的異同點。在深入這一話題之前,我們有必要首先明晰一番“女性文學”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對這一概念尚未達成統一化的認識,但主要可以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層面的理解。從廣義角度來說,學者認為女性文學是一種基于題材和創作內容范疇內的劃分。也就是說,如果文學創作的內容以女性為主體、旨在反映女性的人生經驗和話語權力,那么就可以歸類為女性文學;而其他的學者則偏向于從狹義的角度來定義“女性文學”。
他們認為界定女性文學的出發點應在于創作者的性別,換言之,女性文學應當是由女性作家創作而成,并且創作內容以女性為中心、展現女性群體的主體意識和生命體驗。本文主要采納狹義角度的“女性文學”定義,聚焦于中越兩國由女性作家創作的女性題材作品。由于地理位置相互接近、特別是古代中國文化傳播事業的繁榮,越南文學對中國漢語文學有較多的借鑒,兩國的古代女性文化有相通之處。但是生存環境的差異化以及女性思想意識方面的迥異,也造就了兩國古代女性文學之間的分水嶺。在此,本文從創作意識、情感基調、文體語言這三個層面,分別對中越兩國的古代女性文化做一番粗略的比較性分析。
1、創作意識方面由于傳統時期的女性往往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被動的角色,并不如男性角色那般活躍。相對而言,家庭才是女性的中心“舞臺”,因此古代女性文學的創作視角大部分源于家庭生活、男女情感等因素,主要致力于反映女性在愛情方面的喜怒哀樂。與男子投書報國、科舉揚名等宏大志向不同,女子吟詩作文沒有太大的功利性,僅僅是作為一種私下的喜好。因此,古代女性的創作視角通常都是抒發生活感觸、排遣內心的情感,缺乏濟世救民、為國捐軀等高遠的政治抱負。
所以說,古代女性文學的創作視角具備一定的局限性,常常被歸類為“閨閣文學”的狹小區域。中越古代女性文學在創作意識方面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備有與之相契合的發展形態。例如唐宋時期文化繁榮也促動了女性文學的發展,例如李清照、魚玄機等女性詩人在創作視角和形式方面的突破,為女性文學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又例如越南早期佛學昌盛,這一因素促發了古代女性文學的發軔。越南女性文學的最早形式是佛學偈語,例如李朝的倚蘭太后和妙因尼師被認為是越南最早的女作家。這些初期的詩文在藝術手法和內容上均較為簡陋,隨著時代的推移,女性文學才擺脫宗教的附庸地位,創作視角愈發走向多元。在這里,我們需要注重強調“女性意識”這個要素。女性意識是女性主體價值的體現,體現出女性對男權世界的回應。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發展歷程中,前期基本以“閨怨”意識為主,而到了明清時期,女性文學中表現個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意識開始變得明顯;越南首位最具女性主體意識的作家首推胡春香,她的筆觸辛辣諷刺,常將矛頭指向封建等級制度及各種不公平的現象,體現出婦女自主意識的高漲。
2、情感基調方面誠如上文所言,古代女性文學大多描述閨中婦女的思夫懷遠,或是宮中女子的孤寂冷清,總是與女子情懷相關聯。由于婦女在接受知識方面的非普及性,因此無論是中國還是越南,能夠進行文學創作的古代女子多出身于書香門第、仕宦人家,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開始接觸文學領域。這些女性的創作格調高雅清婉,此外,由于女性特有的性格和心理特性,他們的作品往往傾注有大量的感傷情懷,散發出一種哀怨的美感。中國古代女性文學在感傷情懷方面非常突出。無論是描述情感挫折還是容顏易逝,女性作家都會用吟詩唱詞的方式抒發心中的不平和悲哀。比如詩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多記錄少婦的閨閣心態,而當她的夫君趙明誠去世之后,李清照將這種哀傷的情感融入到詩詞創作中,方才創造出一個深沉濃郁的感傷世界,達到了感人肺腑的藝術境界。古代女性文學在特殊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以憂郁感傷為中心情感脈絡、筆觸溫潤柔和的總體特征,多注重對內心世界的探幽,從而細致入微地發掘女性生活的體驗;越南女性文學在抒發感傷基調之余,還有一些作品直指封建壓迫制度。例如胡春香出生于社會最動蕩的年代,她本人遭遇了各種痛苦和不公正的待遇。在西山起義成功之后,胡春香作為新思潮代表者把矛頭對準統治者,將一切舊禮教、舊秩序作為諷刺嘲弄的對象,被譽為越南諷刺詩派的創始人。所以說,在情感基調方面,女性的情感特征造就了中越女性文學的共通之處,但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環境又使得這種共通性之下,埋藏著個性化、多元化的情感基調。
3、文體語言方面從創作者的身份角度來說,古代女性文學的創作領域多集中于詩詞方面,在小說、戲曲、散文領域的創作相對偏少,但也不乏經典作品??偟谜f來,中越兩國的女性文學成就還是在詩詞方面最為突出,誕生出一大批杰出的女性詩人。這可能與女性的感性情感比較豐富有關,詩詞正是寄托心緒的最佳表達途徑。而小說方面則以女性題材為主,從狹義范圍內來說已經不屬于女性文學范疇。在語言運用方面,由于中國對外文化傳播較為頻繁,越南文學在格律、用詞方面深受漢文學影響。越南奉漢文文學為正朔,因此漢文作品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婦女創作出的漢文作品甚至會得到嘉獎。漢文作品往往講究格律工整、用詞考究,中國古代女性文學作品將女性情感與漢文韻味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唯美的風格。而越南女性文學創作者顯然對本民族的語言更加熟稔,在創作分正統的喃字文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代女性文學審美觀
一、現代文學的內涵
在歷史學上,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至1949年這段時期,但普遍認同以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即1919年之前的歷史被認為舊民主主義,即“中國近代史”,1919年以后的歷史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史”。因此,現代文學是介于“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化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時期內的文學形式。現代文學產生在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社會內部各個層面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此時的中國文學廣泛地受到國外文學和外來先進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文學特點與世界文學相接軌,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二、女性文學
歷史的巧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特定的歷史事件。女性文學的開端和興起就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女性文學是以中國女作家為代表的中國女性意識的蘇醒和崛起在文學創作中的表現,體現為以女性為主體進行的在思維、審美、經驗和言說等方面的描寫。女性文學也體現為女性作家在性別視角和性別主題意識的基礎上表現出對女性命運、情感、、生命關注的文學創作,具有普遍的意識,也是有待探索和發展的人類文學命題。
三、女性文學與女性作家、女權主義
(一)女性文學與女性作家
女性文學歷程及價值
女性與男性共同組成了人類世界,創造了人類文明。沒有女性,世界將不能存在,人類也要走向毀滅。然而,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女性與男性的地位是失衡的。在中、西方文明里,女性都是以“第二性”或“他者”的身份被置于邊緣地位。女性的體驗、女性的真實情感變化,在男權社會中不是被歪曲就是被利用。女性處于被支配、被統治狀態,是男權社會網羅中的無權者、失語者。女性文學是在承載著抒發女性個體情感與爭取社會平等權利的重任下而孕育產生的。關于女性文學至今眾說紛紜,本文所謂的女性文學是指以女性作家為主體,書寫具有女性意識,反映女性生活、心路歷程、身份角色變化,呈現女性體驗的作品。這里著重探討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其價值。
一、女性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女性被賦予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庸,在文學作品中不是被“誤讀”,就是被“丑化”,缺少獨立言說的歷史舞臺。這是女性文學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具體闡釋如下:首先,女人是男人的附庸。《老子》曾說:“知其雄,守其雌”。在家國同構的古代中國,最早確立的社會形態是私有制宗法家庭。以父權為中心的私有制家庭淘汰了以母子血緣關系為核心的自然形態,使自然的兩性分工獲得了社會的法權形式,主要表現為褒雄貶雌,男尊女卑。《易•系辭》中明確寫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敝袊懈椀纳鐣螒B形成了對婦人這樣的界定“婦人,婦人,伏于人也?!保ā洞蟠鞫Y記》)“男人天生高貴,女人天生低賤;男人統治,女人被統治”。西方關于人類誕生的故事更加形象地將女性的社會地位規約為男人的附庸?;浇獭妒ソ洝分械膭撌兰o故事講述的就是女人(夏娃)是上帝用男人(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造就的。女性的生命都是男人給予的,在思想上更應該聽命于男性?!芭酥皇悄腥朔N子的消極孵化器”“,女人與奴隸是同為一類的”,女子不僅是卑弱的下人,而且注定要一生勞苦、侍奉男人。其次,女人是“原罪”。修昔底德說:“假使創造女人的神存在,我要尋出他的住所,去和他說,他是罪惡的毒害的創造者?!痹谖鞣缴裾撐幕校瑡D女不但聲音被壓抑,而且婦女的言說被視為原罪,被看成人類墮落的根源。如《圣經》中有如下表述:是夏娃引誘亞當吃了伊甸園里的“善惡果”,上帝一怒之下讓將人類趕出伊甸園,讓男人承受勞作之苦,讓女人承受生育之苦,夏娃成了人類承受苦痛的“始作俑者”。孔子在《論語•陽貨》中也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卑乩瓐D也曾說:“女人是在世上作惡多端或膽小怕事的男人退化而來的”。女人從誕生之日就被規定了處于依附男人的從屬地位。不僅如此,婦女還被看成是生兒育女的工具或惡的誘惑者,”被冠以“污穢”、“不潔”“、邪惡”等稱謂。希臘神話中的潘多拉被刻畫成美麗誘人的“禍水”,她把各種災殃帶給人類,卻留住了人類的希望。亞里士多德則把婦女看作是軟弱的、發育不全的人,他說道:“女人的天性就有缺陷”?!霸铩闭f讓女性承受著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壓迫。再次,女人是社會的“失語者”。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西方婦女雖處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但遭受的政治、經濟和性別壓迫,其程度不相上下?!叭V五?!崩卫谓d著中國女性,她們對男性由人身依附到精神依附?!凹揠u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夫貴妻榮”;“夫在從夫,夫死從子”等觀念,使中國女性被“父權———神權———族權———夫權”所束縛。西方女性在二戰之前活動的范圍也僅是家庭而已。社會地位的卑微,決定了女性在社會話語權上的喪失,女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社會的“失語者”而存在的。
二、女性文學的發展歷程
社會意識形態雖然能剝奪女性在公共面前言說的權利,但是不能控制女性個體內心情感的變化?!澳睦镉袎浩饶睦锞陀蟹纯埂?。女性文學從抒發長期被壓抑的個體情感出發,讓世人感受到女人的存在,進而提升到作為社會另一半群體生存問題的思考,以及作為“女人”的特質與情感需求的表達。這主要體現為女性文學的發展,該過程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女性個體情感的抒發期。縱觀中外女性文學作品,在女性最初的創作時期大都是對女性個體情感的抒發。如盧隱的《海冰故人》、蕭紅的《呼蘭河傳》等都是對女性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境遇的描寫,書寫的是女性個體情感的變化。二是女性群體意識的表達期。女性作為社會工作者身份出現,本身就是女性獨立的一個重要標志,自立后的女性又承受著怎樣的苦痛,她們在追求個體解放的道路上又遇到了怎么樣的遭遇,作為社會群體的女性又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女性文學走過了個體生存境遇的抒發期之后,開始進入女性作為人類社會另一半群體生存問題的思考階段。如諶容為我們書寫了作為醫生的陸文婷的生活(諶容《人到中年》),張潔為讀者書寫了作為知識分子、工人的情感困惑(《方舟》)。在這些作品中,女性在爭取自我獨立身份中苦苦掙扎著,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作家已由抒發“小我”情感變化,進入“大我”生存的思考。三是女性性別體驗的書寫期。女性文學在歷經了抒發個體生存境遇與表達群體意識的發展過程之后,開始關注女性自身體驗,在書寫的領域也開始涉足被“難以啟齒”的性生活。女性作為社會性別與自然性別的體驗被真實地書寫。如王安憶在《小城之戀》中對一對舞蹈演員的性需求的描寫。還有一段時期部分女性作家采用的“身體寫作”的方式,讓女性作為人的個體體驗被真實地表達。還原了女性在社會性別與自然性別中的真實面貌。雖然,個別女作家的作品引起了文學評論的“熱議”,但女性體驗書寫,讓女人真正成為了有血有肉的“人”。女性主體意識更加強烈,女性開始更多地關注心理感受。女性在社會性別和自然性別中逐步擺脫了“玩偶”境遇。
三、女性文學的價值
西方女性文學發展史
西方社會的變遷從各個方面都影響著西方女性文學的發展。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女性和男性一樣,從一開始便擁有著豐富的藝術的創造力。在西方,有文字記載的文學史開始以后便留有了女性作家的印記。然而,此后的近兩千年的西方文學史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文學巨匠,但是我們卻很難說出一位能夠讓我們銘記于心的女作家的名字。19實際以前女性文學的沉寂并不能說明女性藝術天賦的喪失,而是在西方兩千年的男權統治的社會里受到的性別歧視,使得他們的藝術天賦受到壓抑而無法體現出來。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即使出現過極少數女性作家的優秀作品,但最終被歲月塵封。19世紀人權運動的出現才真正意義上的促成了西方女性文學的產生。在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等思想的影響下,從19世紀30年代起,在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的影響下,一場為女性爭取各方面權益的女權運動產生并蓬勃發展。女性作家的藝術天賦得以釋放,大批優秀的女作家和作品在西方文學世界中大放異彩,西方女性文學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20世紀60年代是女權運動的又一次高潮。人們在質疑父權制思想文化的同時,給予了女性作家及作品更多的關注,并開始對女性文學的意義進行了研究。時至今日,西方女性文學波瀾壯闊的景觀,從不同方面反映了西方女性的生存需求和精神發展的需要。本文以時間順序,對西方女性文學的發展史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末的西方女性文學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便有了女性文學的蹤跡。但是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末這一漫長的時期,在史料中卻找不到一位有名望的女性作家。這一時期的西方婦女的自我意識還很不突出,但從這一時期僅存的少數幾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卻很容易感受到她們對于自由和平等權利的強烈愿望。17-18世紀西方社會發生的重大變革促成了西方女性文學的起步。17-18世紀,由于詩歌體裁的文學作品很難達到西方女性作家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要求,于是她們選擇了小說這一比較自由的文學形式。正是由此,西方女性文學在西方文學史上最初的貢獻,同時也是最大的貢獻也就是在小說方面。歐洲第一部完整的心理小說及歐洲第一部批判奴隸制的作品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伊萊莎•海伍德的代表作《多余的愛情》是英國當時除《魯濱孫漂流記》之外最暢銷的小說;安•瑞德克利夫的《烏爾多福的奧秘》是哥特小說的經典之作,它確定了哥特小說在英國的地位,而且還深刻影響了德國和美國等國家的文學創作。這些都很好說明了當時女性小說文學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她們對于西方文學特別是小說的發展的貢獻是無法替代的??傊乃噺团d時期到18世紀末的西方女性文學雖然還沒有呈現出洋洋大觀的局面,但她們對西方文學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早已使得她們成為了西方文學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二、19世紀的西方女性文學
19世紀人權運動的出現才真正意義上的促成了西方女性文學的產生,這一時期也是女性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19世紀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人權運動使得19世紀的西方婦女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時,她們也獲得了選舉權、財產權、接受高等教育和出版著作等權利。19世紀女性作家的數量急劇增加,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才華出眾的女作家和經典的女性文學作品。但是,19世紀的西方婦女在意識形態領域仍處于附屬男性的地位。這一時期把順從男人的家庭主婦定義為完美的女性,否則,則被稱之為“魔鬼”。這一時期女作家作品中對所謂女性美德的宣揚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女性觀的制約下形成的。浪漫主義是19世紀的西方女性文學的典型藝術風格。西方19世紀初盛行的浪漫主義思潮對當時的女性作家的影響很明顯,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抒發個人情感、歌頌大自然、描繪理想的比比皆是。19世紀的女作家以她們獨特的視角和審美觀對社會進行觀察后,也對社會的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的同時,女作家們也很關注合反映女性在社會現實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她們通過一部部作品在訴說19世紀婦女所受的痛苦遭遇和社會壓力的同時,并開始大膽地對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性內心深層的感受進行描寫。
三、20世紀的西方女性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