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5:24: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產業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改革探析

作為農業縣,要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提速農村經濟的發展,關鍵是幫助農民增收,核心是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要科學把握現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組織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幫助農民增收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大動力。當前我縣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情況可以說是有潛力、有條件、有機遇。

1、具有發展的潛力。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自然條件的掣肘,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較晚,水平偏低。具體表現為:缺乏具有競爭優勢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能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品牌不多,上規模、上檔次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多;缺乏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農業市場化水平偏低,沒有形成專業市場;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大多數農民和企業的關系松散,誠信原則堅持得不好,企業、農民的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缺乏科技在農業生產的投入,傳統的生產、管理方法在部分群眾中根深蒂固,農民的整體素質較低;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支持項目建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等等。總的來說,就是沒有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缺乏市場經濟的意識,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農業產業化具備開發的潛力。

2、具備發展的條件。一是企業改革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各種企業的改革改制,使企業屬性回歸,購銷壟斷被打破、區域阻隔被撤除,市場供求關系逐步形成,出現了農產品加工與流通尋求合作,產品購銷與生產尋求聯合的態勢。二是訂單農業提供了載體。糧食、水果訂單的面積不斷擴大,農產品訂單的數量快速增長,農產品產銷聯合、以銷定產的趨向日益突顯,產業化經營的“前鏈”逐步形成。三是農業產業化的推進提供了基礎。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四化”進程,加大“一線三片”的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使農產品的品種、品質得到優化,基地的規模得到壯大,企業的經營水平得到提升,為產業化經營夯實了基礎。四是消費理念的轉變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加入WTO后,人們的消費轉向優質、綠色、營養、安全,消費結構逐漸升級,多樣化、專用化、優質化的市場消費理念拓展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五是思想認識的提高增強了發展的活力。產業化經營的實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激活了人們對產業化經營的強烈愿望和迫切的需求,企業也因此增強了信心和動力,自覺參與到產業化經營中來。

3、面臨發展的機遇。一是中央1號文件的貫徹實施,特別是對農民實行“兩免四補”,加大對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支持力度,既調動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人們發展、支持、參與農業產業化的主動性。二是國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有利于爭取多方支持,加強鄉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化經營夯實物質基礎。三是我省實施大湘西開發,加大扶持的力度,有利于發揮懷化的區位優勢,做好“買東賣西”“外購外銷”“內購外銷”的文章。四是加入WTO,有利于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銷售市場,憑借“綠箱”和“黃箱”政策,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穩定的貿易環境。五是國家“陽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實施,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展望

看一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盡管我們只需要最終的消費品,可只有很少的人在直接生產它們,而更多的人,都在做著生產前的準備工作,并為此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試想一下,如果原始人想吃魚,可以跳進水里,直接用手去抓,對他們來說,這是最有實質性意義的行為。可后來人類進化了,在捕魚之前,先要織網和造船,要織網、造船,就得事先制造織網和造船的工具。魚打得多了,就晾曬起來,吃干魚、熏魚。到現在,人們用魚制成的各種食品,不計其數,甚至還把魚皮做成服裝,把魚骨制成藥品。最初一個簡單的用手抓魚的行為,被無限的“復雜化”了。對此,你可以做多種解釋,但無論怎么說,總歸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往生產鏈條上不斷增加了新的環節,用薩繆爾森教授的話來說,這叫生產的“迂回性”。生產的迂回,帶給我們的是經濟的富足和繁榮。

我們常說,農業是個弱質產業。旱了不行,澇了不行,蟲災病災也不行,這是自然風險。好不容易遇上個好年景,卻不一定能趕上好行情,這是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是老天爺的事,我們暫且按下不議。要說市場風險,各種產品都免不了,但農產品風險尤其大,因為它的需求較穩定,往往受價格的影響。比如小麥1塊錢1斤,你能吃兩個饅頭,等降到5毛錢1斤,你也不會撐破肚皮去吃三個。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叫需求彈性小。一旦供給增加,需求保持相對穩定,價格自然會下跌不止。可延長了產業鏈,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用糧食做飼料,用飼料養螃蟹,需求彈性就大多了。螃蟹豐產,價格當然還會下跌,可價格一跌會刺激需求,反過來又會穩住價格。這樣一來,市場風險無疑會小一些。社會越發展,人均糧食消費量越大,但直接消費的糧食會減少。20世紀60年代,守著一碗青菜湯,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興了再喝上兩瓶啤酒,米飯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糧食去轉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糧食去轉化。所以,農產品的鏈條必須向這里延伸,否則,就越來越沒有市場。這可不是件可為可不為的事情,而是必須要走的一步。何況這還有利于克服農業的“弱質”。

農業產業化像個“金娃娃”,只要經營得當,從頭到腳都有錢賺。但抱緊它并不容易,要把各個環節銜接起來,形成鏈條,得做很多的工作。說得專業一點,必須有一個健全、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家都知道,荷蘭的花卉產業世界聞名,但鮮花貴在一個“鮮”字,因而對營運體系的要求特別高,從培育、生產、分級、保鮮、包裝,到運輸和銷售,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損失。這一點,荷蘭人比誰都明白,他們的花卉拍賣和配送系統效率之高,堪稱世界之最。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個阿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每秒鐘能完成2筆以上的交易,而且完全用標準化的方式進行。光是玫瑰,就分成20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又按顏色、等級、花期等分裝打捆,形成標準的規格。交易商無須到現場看貨,只需坐在交易大廳里,根據報出的規格,按動電鈕就可以競價成交。后續的清算交割,完全由電腦處理,幾小時后,花卉就被裝上飛機,最遲到第二天,便擺到了世界各地的花店里。沒有如此高效的服務體系,荷蘭的花卉,絕難成就今天的熱門產業,更不會領導世界花卉的新潮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21世紀,農業的概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轉基因技術和無土栽培技術的運用,極大地增加了它的資本、技術和知識含量。這將意味著什么?現在我們還無法準確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農業的鏈條將因此而延伸得更長。眾所周知,沙子只是一種非常初級的建筑材料,但人們注入了資金和技術,就從中提取出了硅,并發展出計算機芯片和因特網。想一想這段歷程,對未來農業產業化的前景,你還會有任何懷疑嗎。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調研安排

實現農業增加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三農工作事關國家穩定大局,鎮一直高度重視。

一、基本情況

鎮地處東出口,轄5個村,1.6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業人口,有耕地4580畝,林地13.5萬畝。年我鎮農林漁牧業總產值9090萬元。

二、年農業化工作亮點

認真落實鎮黨委、政府的“12345”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結合“一村一品”工程落實“山、地、河”三篇文章,全鎮對林、禽、果、蔬、畜等多個主導產業進行了區域規劃布局,多措并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著力基地建設產業化經營必然以規模生產為前提,基地建設則是規模生產實現的重要手段。發揮我鎮處于城郊結合部和市外向型工業園座落我鎮、村的區域優勢,以及、黃金水道橫穿我鎮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主要抓好以下幾個基地建設,通過示范帶動使全鎮大力發展種養業,為城市服務。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需要農民組織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被許多經濟發達國家證明了的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而農業產業化這一概念從它提出之日起,其內涵就處在不斷充實和完善之中。雖然目前我國學術界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一些共同的認識,但是很多表述并不符合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要求。我們需要從更深層面把握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及其實現途徑。 從90年代初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究竟什么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含義及其實現途徑。

農業產業化的本質要求:分享流通和加工環節的利潤

在國外,并沒有“農業產業化”之說;而國內自“農業產業化”一詞提出以來,引起了許多爭論。較有代表性的提法有以下幾種:(1)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產業鏈條化、系列化;(2)農業產業化就是農業產業一體化;(3)農業產業化是建立一個新型的農業組織方式;(4)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由一個非典型的產業轉化為現代產業的過程;(5)農業產業化是一種能夠給有關利益主體帶來制度凈收益的新型交易方式或非市場制度創新;(6)農業產業化是指以某種或某幾種產品的生產為龍頭,將產供銷不同階段的服務企業以合同或協議的形式聯接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經營的綜合體。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提法是“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

上述這些觀點實際上講的都是農業產業化的外部形態,并不是它的本質要求。如果光從外部形態角度來講,那么只要用過去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了: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那末,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又是什么呢?

農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有兩個途徑:一是作為最終消費品,通過流通領域直接進入消費領域。但是大多數農民僅僅是生產者,并不直接從事流通,因此他們得不到流通環節的利潤。我們通常說的“養豬的不如賣肉的”就是這個道理。二是作為工業原料或輔助材料,經過加工、流通再進入消費領域。農民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吃虧是經常的:物價上漲他們未必能得到多少好處,而一旦價格下跌,幾乎所有的損失都將由他們來承擔。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農產品的產、加、銷相脫節,農業是生產與加工、流通相分離的一個產業,不是一個完整的產業。

80年代提出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90年代初山東提出了“農業產業化”,其目的都是要通過生產與加工、流通的連接,使農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從而使生產、加工、流通這三個領域產生的利潤在這三個環節上進行公平分配,也就是說要使農民不僅能夠取得生產領域的收入,而且能夠分享到流通、加工環節的平均利潤。這樣,農民才不吃虧,才能增加收入。這就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要求。由此可見,所謂農業產業化經營,從本質上來說,是使農民能夠取得農產品產加銷全過程所產生的平均利潤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需要六大配套體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五個統籌”的第一條就是統籌城鄉發展,從指導思想上突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堅冰,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收入和農村社會的穩定,也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將從根本上給農民“國民待遇”,是新一輪農村改革和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統籌城鄉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就要走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的路子,這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必須的基礎和產業支撐。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低40個百分點。從全國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遠落后于城市。農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務,如就業、教育、醫療、文化、社會基本生活保障等,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與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別。我國13億人口,9億多人口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在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需要產業作為支撐,就是要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突破口,逐步把工業的觸角伸進農村。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使農業由小生產方式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跳出了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傳統思維方式,拓寬了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視野和思路。我國農業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綜合競爭力,必須用工業組織和生產方式不斷對農業進行改造。要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境外資本等投入農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水平。要從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來解決城市工業和農產品生產之間分割、相對封閉運行的問題。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發展重點,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用工業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用城市的生活方式改造農村的生活方式,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和農村的城市化。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僅是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而且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二是財政扶持龍頭企業只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外在條件。顯然,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際上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來認識,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來指導,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經營體系、政策體系、組織機構、利益機制、保障體系等。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它包括:產業化經營組織,即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市場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即產業化經營組織直接經營的原料生產基地,以及在產業化經營組織監控之下為從事原料生產的專業戶;農民,直接或間接為產業化經營組織提供原料的生產者。這就是最基本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公司(產業化經營組織)+基地+農戶”。因此,我們通常講的發展產業化經營,實際上就是指發展產業化經營組織、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收購農民的產品。但是,由于公司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所以,這種基本的經營方式要得到持續、互利的發展,需要其它體系的支撐。

(二)農業產業化政策體系。政策,是經營組織在決策時或處理問題時指導及溝通思想活動的方針和一般規定。政策是有連續性和完整性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沒有政策的支撐,就會導致在輿論上爭論不休,思想上認識不一,行動上參差不齊。可以說,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缺乏政策支撐的。到目前為止,除了國家稅務總局的一個減免稅文件外,國家及其工作部門還沒有專門出臺過關于農業產業化的文件,沒有以政府名義召開過專門的會議。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農業產業化政策體系不僅僅是稅收問題,也不是各級財政都拿點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政策來營造一種社會環境,推行一種新的經濟體制,搞活產業化經營機制。包括產權改革,擴展投融資渠道,加強技術創新與合作,培育核心競爭力等。這才是發展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動力和內在要求。

查看全文

透析農業產業化之路

農業產業化是廣大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經營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偉大創新,是農村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重大變革,是促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現實選擇,實施農業產業化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及農業科技進步,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于引導和幫助農民進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克服農業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促進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發展。總之,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將極大地加快農村社會的全面小康建設進程。

一、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經過兩年的努力,贛州市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農、林、牧、漁各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46.46:5.79:37.27:10.48發展到2002年的45.67:6.22:36.55:11.56(據贛州統計信息網資料計算而得)以種植業為主的小農業產值比重下降,種植業內部的糧食與經濟作物比例也不斷優化,2003年我市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之比由1998年的60.7:39.3調整到57.8:42.2。同時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種植業的比重則逐年下降。部分龍頭企業有較明顯的帶動作用。據贛州市統計局資料,2003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1320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有145家,千萬元以上的有96家。初步形成了多行業多層面多功能的龍頭企業群。形成了不同規模農產品基地。全市重點發展的臍橙、綠色大米、有機茶、奶牛、花卉苗木等優勢農產品已形成17個生產加工基地,并建成112個優質、高效規模化商品基地。

二、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目標及階段分析

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目標與成效。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贛州以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為核心,適時地把發展新產業、促進現代農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根據市場需求和贛州實際,贛州確立了臍橙、生豬、蔬菜、甜葉菊、工業原料和油茶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和煙葉、草食畜禽、特種水產、竹業、黃雞等一批區域性特色產業,并按照“一個產業、一套規劃、一套適用技術、一套扶持政策”的思路,促使產業格局向“一村一品、一縣(鄉)一業”邁進。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0.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70元,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5萬hm2,單產達到5220kg/hm2,糧食總產269萬,t單產和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生產實現12年連續增產。經作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作物總播面14.54萬hm2,總產265.26萬t。生豬產業快速壯大,畜牧水產穩定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78%,家禽規模養殖比重達45%。農業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快,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目前全市發展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05個,農業部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62個。臍橙產業迅速發展,贛州已經成為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三、全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著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產物,就贛州而言它的產生和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八十年代末期以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大大促進了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農村開始邁向商品經濟發展階段,同時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不斷涌現,農村產業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了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同時,農村中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業比較效益低、抗御市場風險弱的矛盾等日益突出;第二階段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和農業市場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越來越受到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制約。地處江西南部的贛州,農業也開始由單純的種養向加工、營銷等環節延伸,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雛形;第三階段是1993年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加明顯,依靠市場機制引導各種要素的有序流動,推動各生產環節的有機結合,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市場農業的基本要求。1996年以后,贛州市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確立主導產業,完善產業鏈條,主攻關鍵和薄弱環節等,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舉措來抓。

三、贛州市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建設表彰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五年來,我縣在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培育專業大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為全面總結回顧我縣在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認清形勢、統一思想,進一步明確提高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目標和任務,更好地破解“三農”問題,經縣委、政府研究,決定召開這次全縣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大會,表彰一批五年來推進農業產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提煉推廣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成績和經驗。剛才,縣長對五年來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進行了總結,安排部署了下步的具體工作,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講兩點意見。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的形勢與發展思路

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面臨結構深刻調整、體制深刻轉換、社會深刻變革的新形勢,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重大意義,牢牢把握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不移地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更新發展理念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考察報告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縣農業通過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開展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在培育專業大戶、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我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形已基本形成。

1、龍頭企業的建立和帶動,促進了我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2、基地建設規模逐漸擴大,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通過基地建設,形成了規模化、系列化生產經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3、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服務工作,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4、專業化交易市場的建設,大大地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農業產業化的最終落腳點是銷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場和暢順的流通渠道,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查看全文

加快農業產業化面臨的困難與對策

加快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業工作的重點。當前,農業產業化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如不加以重視,將無法回避“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局面。筆者擬就目前加快農業產業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應采取的主要對策作些探討,以期更多的人們關注加快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并為之獻計獻策。

一、現狀與問題

當前,在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究竟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呢?據調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難題:

培植主導產業難。主導產業是指能支撐區域經濟狀況和有鮮明特色的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源頭和基礎。然而,從目前農業自然資源豐富,且多宜性強的一些地方情況看,現在真正能夠穩定發展,可稱主導產業的仍然還是幾個傳統產業,許多市場前景廣闊、自然資源潛力和潛在經濟優勢大的新興產業,如特種經濟作物種植、特殊畜禽和水產品養殖搞不起來,就是搞起來了,也只是曇花一現,形不成規模。究其原因,既有技術、資金上的問題,又有體制制約、信息不靈、銷售受阻等問題。這些問題至今仍未從根本上解決,也是農業產業化中培植主導產業難的根本原因。

建設生產基地難。生產基地是主導產業存在和發展的空間載體、龍頭企業的依托,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從目前已建成的基地情況看,真正有規模、夠檔次、稱得上基地的也只有幾個傳統老基地。不少新基地規模小,檔次低,最大問題是分散建設、簡單趨同。有的脫離實際,與本地資源特點和經濟格局背離;有的基礎設施配套不全,不少項目成為“胡子工程”,不能進入實際運轉,致使基地建設不能盡快變成實際生產力。

發展龍頭企業難。龍頭企業是指既能帶動基地發展,又能拉長產業鏈條,且基礎雄厚、輻射面廣的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或企業集團。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從目前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情況來看,一是規模小,二是數量少,三是實力弱,四是素質低,農副產品加工嚴重滯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以湖南永州市為例,據統計,全市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余家,絕大多數資產規模小,生產能力小,帶動能力弱。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平衡、不理想,已成為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從企業外部環境看,原材料、燃料、交通運輸成本輪番上漲;不合理負擔有增無減;加工產品銷售不暢等等,使不少龍頭企業發展困難重重,龍頭型產業更難以形成。現代商貿工業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制約因素對策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的重大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10多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少地方的農戶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圍繞某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和深加工,形成了集經科貿、種養加為一體,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當地的主導產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大幅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以河南為例,到2003年底,河南省符合農業部統計標準的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4620個,其中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達50多家。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各地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的原則,圍繞龍頭企業,建立了新鄉、安陽等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加工基地,黃河灘區、豫東平原等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全省與龍頭組織建立相對穩定購銷關系的種植基地達3746萬畝,飼養基地養畜量3957萬頭、養禽量2.42億只。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687萬戶,占全省農村總戶數的34.6%,平均每戶農民年增收811元。農民人均出售畜產品現金收入,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貢獻率高達60%。

但是,必須看到,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還是很低的。一方面,與國外農業相比,我國農產品的商品化率、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還很低,另一方面,就我國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相比,其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也是很低的。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必須具體分析農業產業化面臨的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從目前來看,應著重從實現規模經營、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等六個方面著手。

1.規模經營問題

1.1規模約束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規模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我國廣大農村在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戶手中分散經營,農戶也就被束縛在土地經營上,從事著包括種植、養殖等在內的多種生產經營活動。據統計,河南省有1836萬個農戶[1],平均每個農戶經營的耕地僅有0.43公頃[2]。就是在這么細小規模的土地上,平均每個農戶卻經營著5種以上的農產品[3]:既要種植各種糧食、蔬菜,還要種植一些油料、藥材等。此外,農戶家庭還要從事養殖、加工、運輸等多種經營活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