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21:10: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逆反心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逆反心理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宣傳是以傳播某種主義、主張、思想和觀點以改變特定對象態度的活動,逆反心理現象直接影響宣傳效果。逆反心理是宣傳對象對外來的威脅自己態度體系的宣傳內容的抵制,是宣傳對象態度體系的自我防御,它的外在效應是多層次的、復雜的,它產生的內在機制在于宣傳對象原有態度體系與宣傳內容的關系,但宣傳者的素質和能力、宣傳的內容和形式也可誘發逆反心理。
最近一個時期來,“逆反心理”成了一個時髦的名詞。無論是報章雜志,還是廣播電視,甚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個名詞所使用的頻率,都呈現出日漸密集的趨勢。然而,對于“逆反心理”的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只試圖分析作為宣傳過程一個環節的逆反心理。全文分五個部分:一、宣傳·宣傳對象·逆反心理;二、逆反心理的五種效應;三、逆反心理的內在機制;四、外部環境和誘因;五、對宣傳者的建議。
一、宣傳·宣傳對象·逆反心理
宣傳是以傳播某種主義、主張、思想、觀點以改變特定對象的思想態度和行為的活動。宣傳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達到,取決于宣傳內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廣泛圍內,贏得了宣傳對象的共鳴,并為他們所接受。那么,宣傳對象是否無條件地接受宣傳的內容,相信所宣傳的觀點呢?現實的宣傳活動,對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在許多場合,報紙廣播等宣傳媒介所宣傳的有些內容并不能為宣傳對象所接受,與此相反,它引起宣傳對象的反感、抵制,這種反感和抵制還會隨著宣傳內容的增加而益趨強烈,這種現象是我們不能不研究宣傳對象及其接受心理。
接受者就其接受宣傳內容的心理傾向而言,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理智型接受者和感情型接受者。理智型接受者在受外來宣傳信息的刺激時,總要對信息內容進行一番理智的分析,并以歷史和現實與之相驗證,有取有舍,存善去惡。感情型接受者,又分為兩種,一種順應型,一種逆反型。順應型接受者,在受到宣傳信息刺激時,不論信息內容的真假對錯,不考慮自己的主觀傾向與信息內容的異同,總是不加思索地加以接受。這種接受者,又可稱為盲從型接受者。逆反型接受者則相反,只要是宣傳內容和他已有的態度有較大的差距、或信息內容過量,或宣傳者沒有權威性,那他們就會對這些宣傳內容加以抵制。這種抵制有時是無意識、有時是有意識地進行的,在大多數場合,還會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而越發加強。
小議學生逆反心理形成思考
摘要:逆反心理具有負效應,輕者對學習、生活等構成消極影響,重者則導致過激行為,甚至危害家庭、學校及社會。因此,研究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尋找積極的疏導方法,對促進中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學校進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營造健全的集體典論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本丈對中學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中學生逆反心理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生逆反心理成因對策
一、中學生逆反心理特性分析
(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
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和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對象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一
青少年逆反心理認識論文
在對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師、家長及專職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們,普遍感到當代青少年存在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現象,同時又表現出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的狀態。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和動搖。為此,揭開逆反心理民實質、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它的良策的問題便撂在我們面前。
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機制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并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并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后,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后,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這是因為,無論什么人(不包括思維不健全者)怎樣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穩定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即是擁護、支持、順從態度,還是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觀念,一般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而對不理解的信息和觀點,一般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將這些對新觀念、信息的情緒感受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當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導致產生去抵制有關教育管理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逐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為此,作為逆反心理的第三個構成要素棗行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即它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而且對我們尋找解決對策,并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很大的意義。
淺析加強健康教育利導逆反心理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逆反心理;疏導;實質、特點和形成原因;疏導策略
論文摘要: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原因是復雜的。我們必須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的實質和特點,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運用疏導策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對中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常會有些學生消極冷漠或無聲抵制、“不受教”、“不聽話”,有些學生甚至與教師或家長公然對立,反駁抗議,更嚴重的還會出現出走、報復等不良行為。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個性”的行為,往往來自于“逆反心理”。這種不良心態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矯正,久而久之必然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更毋庸說影響眼前的學業和學習成績。因此必須深入認識和分析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實質,在教育中進行積極的疏導和利用,以達到變“害”為“利”,實施素質教育。
一、認清實質,把握特點
一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定勢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盲目性。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一事當前,無論其正確與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慮可行還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于,隨心所欲,不考慮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靜思考。二是逆反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常常給教師“挑刺”,給學校挑“毛病”,甚至發展到以沖撞教師為榮,以敢于和教師唱對臺戲為榮,認為教師、學校對學生的每一個要求都沒有必要,我行我素。這種逆反心理對各類學生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對先進層是繼續進步的逆向拉力,對后進層則是轉化現狀的阻力,如不善加引導,對班風、校風建設干擾很大,妨礙學生進步。三是自發性。沒有什么人指使,也沒有十分明確的指向目標,不知該做什么與不該做什么,往往不受約束,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只圖“心里痛快”,事后教師處理嚴了他不服,處理輕了他會認為教師軟弱可欺,從而變本加厲地“出難題”。四是可變性。有的學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處處逆反,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作用,經兇勢利導,其逆反可以發生逆轉,具有可變性。
二、分析原因,找準癥結
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論文
在對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師、家長及專職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們,普遍感到當代青少年存在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現象,同時又表現出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的狀態。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和動搖。為此,揭開逆反心理民實質、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它的良策的問題便撂在我們面前。
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機制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并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并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后,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后,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這是因為,無論什么人(不包括思維不健全者)怎樣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穩定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即是擁護、支持、順從態度,還是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觀念,一般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而對不理解的信息和觀點,一般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將這些對新觀念、信息的情緒感受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當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導致產生去抵制有關教育管理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逐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為此,作為逆反心理的第三個構成要素棗行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即它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而且對我們尋找解決對策,并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很大的意義。
中學生逆反心理表現及疏導探討
摘要: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熟,中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逆反心理尤為突出,對其身心的健康成長產生諸多的不良影響和負面效應,因此,社會各界應給予關注和重視,并能正確地識別中學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進行有效地疏導,從而促進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主要闡述了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成因,從家庭、學校、社會、中學生自我教育等方面探討了逆反心理的疏導策略。
關鍵詞:中學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導
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青春期的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是一個普遍現象,這種現象對中學生自身、對家庭、對社會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社會各界應及時地、正確地識別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從而采取有效地疏導策略,幫助中學生順利度過“疾風驟雨”時期,從而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l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觀要求超出了主體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從而產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認為,機械地無時間間隔的反復容易導致逆反現象;同樣的刺激物在強度過大,時間過長時容易引起逆反現象。如家長總是反復嘮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指責孩子各種不良習慣,從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學習成績日益下降,不良習慣越來越多;老師沒有弄清楚問題的性質和緣由。就主觀臆斷、嚴厲地批評學生,給學生“貼標簽”。小題大傲,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故意違反課堂紀律和校紀校規。以上現象都是中學生故意表現出與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舉止。
簡論中學生逆反心理防范思考
[摘要]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表現極為明顯,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因素(主觀)和外在因素(客觀)。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對癥下藥,使中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逆反心理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消除
健康是整個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世界衛生組織(WHO)
中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正確輿論的過程中常常存在著一些特殊心理活動現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摸式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井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根據《心理科學》雜志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學生中經常存在逆反心理的達32.6%,偶爾存在逆反心理的達89.4%。有關專家將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歸納為“五性”:即沖動性、盲目性、從眾性、執拗性和攻擊性等。
那么,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主觀因素。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青少年逆反心理認識論文
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機制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并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并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后,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后,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這是因為,無論什么人(不包括思維不健全者)怎樣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穩定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即是擁護、支持、順從態度,還是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觀念,一般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而對不理解的信息和觀點,一般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將這些對新觀念、信息的情緒感受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當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導致產生去抵制有關教育管理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逐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為此,作為逆反心理的第三個構成要素棗行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即它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而且對我們尋找解決對策,并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很大的意義。
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思政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策略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逆反心理;對策
論文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較為常見的現象。大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力圖從分析大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入手,尋求緩解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途徑和方法。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建設和諧社會、創建和諧校園的今天,認真研究大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尋求緩解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途徑和方法,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形式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對事物所做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愿或多數人的反應完全相反。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最活躍的時期,思維敏捷,對新生事物接受快,而學校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對單純性、嚴肅性與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多彩性反差較大,使青年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感。大學生自尊心強,人格意識強烈,對外界刺激體驗敏感、細微,因此,他們對來自別人的批評和幫助,總有一種內在的反感,即使他們錯了,別人言之有理,他們也拒絕接受。對領導、教師、學生干部分配的任務,往往拒不服從,表現出一種桀驁不馴的樣子。
宣傳過程逆反心理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
宣傳是以傳播某種主義、主張、思想和觀點以改變特定對象態度的活動,逆反心理現象直接影響宣傳效果。逆反心理是宣傳對象對外來的威脅自己態度體系的宣傳內容的抵制,是宣傳對象態度體系的自我防御,它的外在效應是多層次的、復雜的,它產生的內在機制在于宣傳對象原有態度體系與宣傳內容的關系,但宣傳者的素質和能力、宣傳的內容和形式也可誘發逆反心理。
最近一個時期來,“逆反心理”成了一個時髦的名詞。無論是報章雜志,還是廣播電視,甚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個名詞所使用的頻率,都呈現出日漸密集的趨勢。然而,對于“逆反心理”的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只試圖分析作為宣傳過程一個環節的逆反心理。全文分五個部分:一、宣傳·宣傳對象·逆反心理;二、逆反心理的五種效應;三、逆反心理的內在機制;四、外部環境和誘因;五、對宣傳者的建議。
一、宣傳·宣傳對象·逆反心理
宣傳是以傳播某種主義、主張、思想、觀點以改變特定對象的思想態度和行為的活動。宣傳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達到,取決于宣傳內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廣泛圍內,贏得了宣傳對象的共鳴,并為他們所接受。那么,宣傳對象是否無條件地接受宣傳的內容,相信所宣傳的觀點呢?現實的宣傳活動,對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在許多場合,報紙廣播等宣傳媒介所宣傳的有些內容并不能為宣傳對象所接受,與此相反,它引起宣傳對象的反感、抵制,這種反感和抵制還會隨著宣傳內容的增加而益趨強烈,這種現象是我們不能不研究宣傳對象及其接受心理。
接受者就其接受宣傳內容的心理傾向而言,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理智型接受者和感情型接受者。理智型接受者在受外來宣傳信息的刺激時,總要對信息內容進行一番理智的分析,并以歷史和現實與之相驗證,有取有舍,存善去惡。感情型接受者,又分為兩種,一種順應型,一種逆反型。順應型接受者,在受到宣傳信息刺激時,不論信息內容的真假對錯,不考慮自己的主觀傾向與信息內容的異同,總是不加思索地加以接受。這種接受者,又可稱為盲從型接受者。逆反型接受者則相反,只要是宣傳內容和他已有的態度有較大的差距、或信息內容過量,或宣傳者沒有權威性,那他們就會對這些宣傳內容加以抵制。這種抵制有時是無意識、有時是有意識地進行的,在大多數場合,還會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而越發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