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2:1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逆反心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逆反心理論文

篇1

關鍵詞:聲樂教學;逆反心理;演唱能力;歌唱興趣

在聲樂教學中,師生的密切配合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師生配合默契,學習效果就好,但在實際教學當中,部分師生很難配合好,使師生雙方都有許多煩惱。甚至有的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和盲目心理。

逆反心理、盲目心理最常見的表現是:①自負心理。有部分自認為聲音條件好,有一定歌曲演唱能力和經驗的學生。過高的估計自己,認為教師教不了他,而且錯誤地認為,只有某某教師才能教得了他。而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方法很正確,而對教師的教學橫加評論。上課時不但不按教師要求練,下課后自己跟著感覺走,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而有很大一部分。②學習中的盲目性。有的學生打心底認為某某老師行,認為我只有跟他學聲樂,那么就會取得好的成績。甚至認為自己的嗓音只適合唱某種唱法,而不適于其他唱法。需要找一位相同唱法的教師和厭學情緒,甚至對立情緒,這樣的學生很普遍。如果想法未如愿,則采取抵阻行為。③自卑心理。這類學生一般聲音條件差,基礎也差,學習上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棄,對上聲樂課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出現請假逃課等現象。

一教師要有較高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技能技巧

作為聲樂教師,首先必須具備較強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歌唱的技能、技巧。這是學生很樂意學習聲樂的必要條件。很多學生愿意拜演唱能力較強的老師為師,這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部分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而荒廢了自己的聲樂學習和交流,演唱能力大不如以前,或者閉門造車,不與外界聯系,不汲取新的養分,久而久之,無論從演唱上或者是聲樂理念上都與時代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這樣的教師,學生很難愿意做他的學生,那么教學工作就無法開展,這樣的現象在我國聲樂教育界屢見不鮮。所以說,作為聲樂教師,必須堅信一點“教學相長”,必須時時汲取先進的聲樂技能技巧為我所有,使自己的聲樂教學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上,能較好地示范具有相當難度的藝術歌曲和聲曲,同時要加強學術交流,廣泛涉獵國內外先進的聲樂演唱方法。這樣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就會積累豐富的聲樂技能技巧,永葆歌唱藝術青春,這樣學生才能對自己的專業老師有一種敬仰之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欲望。

二教師必須愛護關心自己的學生

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精神成長上取得更好的成果?!苯處熢谏险n時,首先要有責任心和崇高的師德,要用自己的感情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特別是對條件差的同學,要多關心他們,不嫌棄他們,及時表揚學習上的點滴進步,多鼓勵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并力求使他們在學習上得到一定的進步。而對那些很自負的學生,首先要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自己,正確地對待自己。使他們從對立面轉向過來,相信自己的老師。但另一點,要想使學生信任,作為老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同時更要有愛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歌唱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說培養學生的歌唱興趣是聲樂教學的關鍵。有了興趣,就有了向既定目標前進的動力,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運用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歌唱興趣。

第一,首先要使學生對歌唱感興趣。

高師音樂專業部分學生最初不怎么喜歡本專業,而是文化成績很差,最終選擇這一職業。那么其中大多數是臨“考”磨刀,上了幾節聲樂課,唱一兩首歌曲對付高考,也就是說大部分同學入校前對聲樂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一旦正規學習聲樂,就會發現原來的發聲方法有很多問題和毛病。老師對他們原來習慣的方法進行改正,以至顯得退步了。原來能唱“g2”,現在則上不去了,原來能唱很多大作品,現在愈顯力不從心。在這段時間里,很多學生都有過或多或少的迷惘,甚至容易對聲樂失去信心,喪失興趣,有的懷疑自己的老師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是否適合自己老師教,甚至有的學生想換老師。這一階段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在本人十幾年聲樂教學中也同樣遇到這樣的問題。作為教師要耐心,有步驟加以引導,并明確地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加強定向指導,幫助學生渡過這一不自然的階段,逐步培養學生對聲樂的興趣。

為了培養學生歌唱的興趣,①要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思想,那就是認為以前唱得很高,作品也很大而現在則不如以前的錯誤思想。其實大多數在沒有經過正規聲樂學習之前,本能地認為唱歌唱得越高越好,聲音唱得越亮越好,歌曲唱得越大越好,其實不然,聲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在接受較規范的聲樂教學時,教師首先會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和基礎制定一個較為科學的訓練計劃,先打基礎,再逐步強化,所以說作為聲樂教師要及時地把學生的錯誤思想先予以解決,使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進行學習。②多欣賞、多觀摩各種聲樂演唱比賽和獨唱音樂會等形成多樣的聲樂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歌唱興趣,擴展視野。隨著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和國內文化市場的逐步繁榮,國內外很多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歌唱家舉辦各種獨唱音樂會,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就近觀摩,不僅使學生對歌唱產生更大的興趣,而且擴大的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聲樂鑒賞能力。③多接觸、多演唱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本人認為對初學者不僅要進行正確的聲音訓練,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更多地涉獵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聲樂作品,而今很多歌唱者成音樂院校的學生甚至部分教師都有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歌曲要少而精,筆者不太同意這種看法,如果一個學期或者幾個月唱二至三首歌曲,從某種程度上說:歌曲處理效果可能會好。但學生接觸的作品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很多學生周而復始一地唱幾首歌,會產生很大的厭煩情緒。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歌唱情緒,就要多讓學生接觸各類歌曲,豐富學生的歌唱內容。

第二,激發歌唱欲望,尋找歌唱中的樂趣。

很多學生對聲樂有一定興趣,但并不主動去接觸歌曲,而是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歌曲。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必須使學生在歌唱中找樂趣。一般說來,樂趣有三大特點,即專一性、自發性和持久性。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對聲樂感興趣,使他們主動去接觸歌曲,去演唱歌曲,認為歌曲演唱是一種享受。那么就會在歌唱方面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大凡很多學習聲樂的學生都是由于找到了歌唱中的樂趣后,方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認真、主動地學習教師的傳授的聲樂技能技巧,認真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聲樂學習。

第三,要有歌唱的志趣。

志向和興趣的結合便使樂趣變為志趣,是興趣過程的高級階段。這個時期,學生思想比較牢固,心理狀態較好,對學聲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了歌唱的志趣,學生就會一如既往地朝著一個目標去努力、去奮斗,最終達到一個較理想的歌唱水平。

四教師教法得當、選材適度

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不僅要有較強的聲樂技能技巧,更要有較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歌曲演唱經驗,更要有一套歌曲處理的方法。這樣才能針對學生的毛病及時加以糾正,并盡力做出明確的示范演唱。以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同時允許學生聽取別的教師有益的指導。在教材使用上要嚴格遵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自然規律,盡量布置一些旋律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的歌曲。也可以適當選一些學生喜歡唱的歌曲,而目前聲樂教材版本很多,但較系統、科學的聲樂教材還比較少,高師音樂專業、各專業音樂院校使用的教材大體相同,沒有很大區別,無論是哪一級學校的聲樂學生,都必須在眾多的曲目當中,選擇適合他們演唱能力范圍內的歌曲,而不要盲目地選擇曲目較大、不適應學生實際演唱水平的曲目,特別是初學者,特別崇拜外國詠嘆調和名人名曲,以致事倍功半。作為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演唱能力出發,正確加以引導。

五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

篇2

認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認識過程包括感知、記憶和思維等心理活動,且感知和記憶是思維活動的基礎。一般說,認識過程中的感知、記憶和思維的結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認識過程卻把感知和記憶對立起來,以記憶排斥感知,使思維失去感知客觀事物的基礎,在脫離實際的情況下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活動,往往造成以主觀偏見或成見去肯定或否定客觀事物的結果,形成盲目的、錯誤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這支教育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過程、評估、領導能否得到貫徹落實,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問題”。很多學生往往因為部分素質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脫離實際的教條式說教;教育者過分強調老師、學生的“我教你聽”關系,無視受教育者的正當權利和主觀感受;脫離實際、乏味無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應或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這種記憶往往會深扎學生腦海,所以他們很容易對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產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來的“物”,他們卻只會按照原先的認識記憶進行判斷。認識是情感產生的依據,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觀念的觀點時,才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感;認識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認識是行為的前提,行為是在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2情感的對立性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建立在認識基礎之上,與記憶有著密切聯系?!???一般來說,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來評價客觀事物和他人的行為,同時產生自豪之情、滿足之情、敬佩之情、慚愧之情、厭惡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狀態下,當客觀事物的性質、他人的行為與自身已有的認識記憶相符時,學生們便會產生正面的情感反應,反之則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但逆反心理的情感過程恰恰與此相反,它不以認識為基礎,而全憑顛倒是非,“要我這樣,我偏那樣”的反抗心態,對客觀事物做出違反其本身性質的評價,并相應地產生或喜愛或厭惡的內心體驗,使情感與客觀事物對立起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我們講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對受教育者的尊重、關心從教育心理學上看能產生積極的歸屬感和信任感,從中感受極大的幸福感和愉悅感,這些正面情感對逆反情緒會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這種情感體驗得不到強化,無法讓受教育者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緒很容易就會有所抬頭。更何況大學生所處的成長階段易沖動、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負面情感的影響下,學生們很難對事物有客觀、正確的認識。反過來說,正確的情感是能促進更好地認識。學生們往往對那些能夠在情感上引起他們產生共鳴的思想觀念產生強烈地認同感,這種感覺往往能夠引領學生去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某種觀點,并接受它們,從而用它們指導行動。

3意志的盲目性

意志是人自覺地調節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夠堅定,即使對某一現象或行為有正確的認識和情感反應,結果或者說行為卻未必正確。例如某一學生認識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對這種行為表現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擋不住誘惑,最終出現偷盜的行為。這種意志力薄弱的情況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當中相當普遍,一些從認識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生,卻因為哥們對其認真學習的無端嘲笑或者課堂上抵擋不住手機游戲的誘惑而產生與認識截然相反的行為,盲目地排斥、拒絕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強的理論性特點也在無意當中削減了部分大學生學習的意志力,同時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列寧也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具體生動。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產生的難以調和的矛盾,因此有學者提出要積極將理論滲透到具體的學習、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磨練學生的堅定意志。同時要提高學生成就動機的強度。(成就動機是指對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或活動,個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麥克萊蘭認為,成就動機強的人對學習和工作都非常積極,能夠控制和約束自己,不受社會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并且善于利用時間,因而會取得優良的成績。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意志便得到了鞏固,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得到了加強,從而能確保正確行為的發生。

4行為的反抗性

篇3

一、逆反心理的本質

“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廣泛流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提到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可以舉出不少例子。比如:對于先進人物的宣傳,人們的反應不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貶低宣傳及宣傳者;當見到商品廣告出現“價廉物美”字眼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種商品的質量肯定是次的”;還有人說:“我一見到他就反感,一聽到他講話就不舒服”……凡此種種,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現。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質是什么,目前爭議很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種關于逆反心理的說法中,《心理學大詞典》的解釋基本上把它的本質屬性揭示了出來,是比較規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睋Q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度。進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對象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與其它社會心理一樣,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賴于它所反映的對象,即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對所反映的對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逆反心理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它產生于客觀存在不符合主體需要之時,并不是無緣無故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則不會產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簡單被動的反應,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能動反映。

第三,從作用來看,逆反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F在有一種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認為它是好的,就是認為它是壞的,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變態心理。把逆反心理說成是一種變態心理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人腦對一部分客觀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至于評價逆反心理的好與壞,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抽象地談論它的積極與消極與否是不正確的,因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其判斷標準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反映。

第四,從存在來看,逆反心理是相對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某種逆反心理一經形成,將持續較長時間不易改變。每當對象一出現,就以相同態度待之,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種可變的社會態度,在導致逆反對象的條件根本變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會逐漸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現

青少年歷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局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夸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四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觀原因

當今的青少年,往往雖未進入社會,但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然而他們的年齡、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閱歷和社會實踐都與社會發展有著一定距離,表現出一種不適應,常常處于一種困惑的矛盾膠著狀態。

第一,年齡與生理條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但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與家長、老師對他們不合實際的角色期待發生激烈沖突所致。同時,也和青少年知識經驗不足以及思維的片面性有關。當人進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了第二特征,各種生理機能基本發育成熟。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們當大人看待,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而他們不久之前畢竟還是小孩,許多家長、教師的觀念還來不及或不愿轉變,仍把他們當成孩子看待,對于青少年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引導。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過程發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時期,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他們的情感、意志的發展先于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問題上,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認識。同時,許多青少年,由于他們的學習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動機不同,在認知過程中,受每個人內部環境的不同影響,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轉化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轉到社會所要求的行動上來。因而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驅使。青少年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過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誘發學習興趣,促使和推動學習者去探索有關的事物和認知信息。青少年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們好奇心的具體表現。一般說來,人們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就是所謂“禁果逆反”。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吸煙”、“不要早戀”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對于被禁止、批判的電影、文學作品、理論文章卻懷著極大興趣去觀看、查閱……?!氨唤墓邮翘鸬摹?,好奇心驅使青少年有時甘冒受懲罰的風險去嘗也許并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維品質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質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鉆牛角尖,在論證不足的情況下,固執已見,走向極端。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但卻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把教育者的勸說、批評、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損傷。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發展與客觀環境之間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開始躍進式地大幅度向高層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審美需要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常常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與阻礙,從而產生難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沖突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不盡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物,比較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有能力把自己心理沖突的頻率減弱,保持正常平靜的心理狀態。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有時難于正確對待一切事物,調節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把心理沖突平息下來。結果,挫折所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不斷擴大,反控制情緒膨脹,“逆反心理”就會隨之而來。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原因

第一,傳統的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狀態決定了生產關系是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關系。家長是財產、生產分配的絕對管理者,家庭成員必須絕對服從。國家是家族的擴大,人人處在等級森嚴的倫理綱常的羅網中,并以之為天經地義。在這種穩固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家庭、血緣、宗法、等級關系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和積淀了中國穩定的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文化心理結構。在這種心理積淀的作用下,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級或家長強調自身的權威、特權,而處于相對被動地位的年輕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響,其思想、行為與長輩容易發生抵觸、沖突;但東方宗法等級社會形成的消極的、依賴的、茍安的社會心理層面,大多數人不愿亦不能與其發生正面沖突,轉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會因素的影響。逆反心理的形成與一定時期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當代的青少年生長在改革開放時期,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情況下,泥沙俱下,魚目混珠,一段時期以來,由于個人主義和金錢意識的泛濫,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錢的奴隸。他們為了追名求利,置黨紀國法于不顧,、貪污腐化、行賄受賄、執法犯法等現象屢禁不止,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多數人把它化為批評和監督領導干部的動力,少數人則以偏概全,不能劃紀國法與不正之風的界限,不能區別絕大多數干部奉公守法與極少數敗類營私舞弊的本質差別,一概采取不信任態度,于是,助長了逆反心理定勢的形成,對宣傳乃至宣傳內容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這種心理氛圍對青少年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的影響。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生活動機和意向呈多維性。他們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選擇的非程式化、非單一結論的觀點,追求享受與奮斗并舉的生活,愿意享樂與奮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質、重利益、重現實的價值觀。對物質生活熱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現實的快樂原則,對個人對社會十分注重效益的兌現。再次,強調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們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歡人云亦云,不喜歡現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時間,強調自身的價值。面對這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變化,原有的靜態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難適應,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惰性作用,容易引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于青少年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抵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著眼于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杜絕逆反心理滋生的社會土壤。只要我們把改革、開放堅持進行下去,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不斷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們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民主化的進程,通過扎實有效地搞好縣級以上干部的三講教育,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動,使黨風和社會風氣發生根本好轉,逆反心理的許多消極因素就會失去存在的條件。

第二,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工隊伍的素質,消除逆反心理產生的誘發因素。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學校領導和教師,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所履行的職責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講理想,守紀律的人講紀律,有獻身精神的人講獻身精神”,榜樣示范,現身教育,才最有說服力。

第三,努力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要根據21世紀青少年的特點,改革和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傳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調、“假、大、空”。要實事求是,改進工作作風,盡力教育、引導和滿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超級秘書網

第四,開展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育。首先應認識到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社會依附關系的矛盾;強烈的需要與道德、法制觀念及社會物質文化條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這些矛盾,善于調節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篇4

論文摘要:通過了解青年學生成長進步中的心理硯象來了解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便及時來取有效的措施來通免或減小固逆心理而產生的危容。

引語:青年學生大多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經不起太多的挫折打擊。在家經常和父母賭氣,對父母的教海不屑一顧,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在學校又對老師的教導產生叛逆,不服從老師的管教。長此以往,影響了身心健康、學習成績,而且對個體成長也不利。為了避免或減小這種危害性,了解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調適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我將就此談談個人粗淺的看法。

1.認識逆反心理的“知、情、意”

逆反心理是人對某類事物產生了抵觸的情緒,做出與該事物發展背道而弛的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矛盾激化。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另一個構成要素行為意向,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三者是辨證統一的,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對象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關系,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對我們尋找途徑,調適逆反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了解年學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

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大體上可概括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2.1主觀因素

人是逆反心理產生的主體,人的因素是逆反心理產生的最重要的因素,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觀因素大致可分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2.l.1生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人腦中進行的,而人腦由成百上千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隨著腦機能越來越發達,判斷分析的能力也不斷增強,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們當大人看待,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但是有些家長沒能及時的意識到這點,對干青年學生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引導。于是,青年學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當然,大量事實證明,生理因素對心理活動的影響并不具有決定性作用。

2.1.2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之所以不起決定性作用是因為生理上的任何不良反應必須要經過心理活動的轉化才能表現為逆反心理,可見心理活動的重要性,青年學生的心理活動發展往往不平衡,崖要表現在他們的情感、意志的發展先干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問題上,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認識。同時,由干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因而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此外,強烈的好奇心也是產生逆反心理的一個因素,當某事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揣度、推測,以至不顧禁令地尋根究底或小作嘗試。

2.2客觀因索

2.2.1家庭教育的不良因素

家庭是青年學生成長的根本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會培養出他們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著青年學生早期逆反心理的形成。青年學生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要求獨立,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對他們的行動進行約束,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由此而在情感上對父母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2.2.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是青年學生學習知識和進行社會交往的主要場所,教師教育的方式方法將直接影響到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的行為舉止將會影響青年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首先,一些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其次,某些教師根據自己的好惡、學生成績好壞或學生家庭背景等方面有差別地對待學生,這就使得部分學生在感情上排斥這樣的教師.產生了反叛的心理。

3調適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途徑

首先,自我方面的的調適。作為逆反心理的行為主體,應該要全面認識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一個前提,還要全面了解逆反心理的結構及其形成的原因,追本溯源,從而找到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徑。另外,提高文化素質、廣聞博見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個對生活有著廣博知識的人,憑直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處,從而采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

其次,教育者要提高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多給予受教育者的鼓勵和表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偏好正性刺激,每個人都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認可和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使受教育者對生活充滿了期望,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健康的生活態度,對生活更多的是順從而不是逆反。同時教育者要對青年學生增進了解,了解他們的家庭,學習情況,對他們存在的困難及時的予以幫助,防止他們因為個人原因,而產生的一種對全社會的抵觸,導致“逆反心理”的形成。

另外,注重社會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也是遏制逆反心理產生的有效辦法。

篇5

關鍵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逆反心理;對策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師所面臨的棘手問題,很多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有劇烈的抵觸性和頑固性,本文將簡單分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并從科學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完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等三個方面來舉例探討解決對策。

一、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

目前,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有四種特征,可以概括為抵觸性、頑固性、盲目性和極端性,其抵觸性和頑固性主要表現在很多學生不認真傾聽思想政治課,上課期間經常會寫本專業的作業,因為備考英語四六級或者計算機二級而專攻英語和計算機資料,或者看小說、雜志、睡覺、聊天、玩手機、故意遲到和曠課等。對于教師所提問的問題,學生懶于互動。面對教師的善意批評和提醒,學生更是不以為然,部分教師反映在講課期間,越是要求學生們保持安靜,學生的聊天聲音越大。其盲目性和極端性表現在學生很容易曲解思想政治知識和教師所講的內容,經常會不自覺地否定和攻擊先進事跡。例如對于主席的“”這一革命觀點,很多學生會曲解文意,把自己和教師以及同學的僵持關系看作“”,故意長期和教師作對或者和同學鬧矛盾。

導致學生產生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三個,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的思想壓力很大,他們所面臨著來自學習、就業、家庭和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壓力,為了準備等級考試、面試工作,或者為了緩解壓力,他們沒有心情傾聽思想政治課。第二個原因是學生的心理和思維方式尚未發展成熟,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很強,不愿意接受教師和同學善意的批評,不能正確理解思想政治知識。另一個原因是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陷,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必然會產生逆反心理。

二、解決對策

(一)科學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

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時,應注意有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汲取教材資源,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緩解心理壓力,克服抵觸性和頑固性等不利因素,正視思想政治課程,處理好等級考試、專業學習和思想政治學習的矛盾,遵守校紀校規,尊重師長和同學。例如在解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本教材時,教師應注重細化課程內容,運用思想政治工作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和教育,指導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知識,增強學生的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抵御不良習氣的影響,引導學生恪守并踐行社會公德,直面挫折,客服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學習社會知識,積累社會經驗,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教師可以通過提高思想政治教學課堂的文化娛樂性質、組織跳躍式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在課前讓學生在匿名紙條上寫自己的心理困惑,然后將這些有價值的信息整理到課件中,并結合《提升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格》等思想政治知識,為學生傳授緩解壓力、克服困難的方法。教師還可以在課件中插入《命運交響曲》,讓學生欣賞勵志電影《隱形的翅膀》,增強學生的精神動力和自信心,樹立學生的樂觀信念,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思想政治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

大學生雖然都已經成人,但是思維意識和心理素質并未發展成熟,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應該借助思想政治教材和科學的教學技術,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引導學生學習《基本原理概論》,用哲學觀點正確看待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堅持正確的自我意識,克服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缺點。用法治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培養理性思維。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教師應注意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課本教材和多種教學方法來完善當代思想政治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課堂凝聚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輪流試講,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組織文化活動。例如在解析“思想”時,讓學生以“紅色之旅”為話題寫論文,在講解《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時,為學生舉辦演講比賽“我的理想”,這樣可以為思想政治課堂注入鮮活的生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解讀《思想概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本教材時,教師應注意運用概念圖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理解相對抽象、復雜的思想政治知識,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反思精神,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調控。另外,教師應該運用多種途徑來傳播思想政治知識,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網絡技術組建思想政治知識庫,例如《思想道德修養》、《法律講堂》、《思想典籍》、《馬克思列寧主義知識群體》等,為學生搭建多模態教育和網絡遠程教育的平臺,進一步加強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以及教師和多媒體、學生和多媒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借助網絡橋梁與學生一起探討教育方法和政治新聞,從而全面促進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呈現出抵觸性、頑固性、盲目性和極端性等四大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的思想壓力很大,心理和思維方式尚未發展成熟,當前的思想政治教學方法不完善。因此,教師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時應注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融合,引導學生緩解壓力,調整心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

參考文獻:

[1]戰英策.淺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矯正對策[J].才智,2012(2):319-320.

[2]趙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2(26):84-85.

篇6

論文關鍵詞:青春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青春期中的孩子常會發現個別人中就是“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牛”、“對著干”。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于“逆反心型”。這種逆反心理.在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作為教育工作者,既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及時矯正和指導,也要正確對待,積極引導,把逆反心理和行為化為青少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所謂“不聽話”的學生背后往往隱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科學開發,必將出現許多新的發明創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現及特點

少男少女青春期中逆反心理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學校管理制度約束的逆反;對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逆反;對班級管理規定和對班級多數人的排斥;對學科教師的逆反;對家長短時期教育行為的逆反;對成績優秀者產生無以名狀的逆反妒忌…。比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談起某種現象,他們馬上表現出你還沒做到怎么能要求我做到,有的同學家長管教孩子學習,孩子卻說:你是那個學校畢業的啊!你還沒有我學的好呢!有的同學成績不好,他卻認為自己身后還有比著的呢?有的對理想、確立目標及政治教育不感興趣,一聽就反感,還有的就是當前社會父母離異后再婚的孩子反叛心理就更加嚴重,難以說教。如些等等。

縱觀青春期中的逆反表現,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有如下幾個特點。

1.盲從性:在些事情,不管是否正確.都盲目跟從或抵制,或反其道而行之;凡事,無論是可行的還是不可行的,只要我想干,就干,隨心所欲,不考慮后果。由于感情用事的多,理性分析、思考的少,理智被感情所支配,所以,逆反心理的人常常表現出很大的跟從性。

2.抵觸性:即任何逆反心理,都與社會某些行為規范、道德要求,帶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

3.放縱性:由于盲目跟從,不知該做什么與不該做什么,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是聽不進別人的忠告、勸阻、批評,我行我素。

4.從眾性:看到人家那樣做,他也跟著去做。如人家有文曲星、MP3,他也要有文曲星和MP3,甚至是有了這些后還不夠,還想擁有kIP4或更好的,用不用是另外一回事。這一從眾性逆反心理在獨生子女家庭表現尤為突出。

5.極端性: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極端性的表露。你止、我這么干,我偏那樣干,干嗎非聽你的。就是不聽能怎么樣?不撞到“頭破血流”是絕不回頭的,如有些父母離異后再婚中的家庭矛盾多數是因為孩子的叛逆造成的。

從上面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假如不加消除而任其發展,那么就會導致種種逆反行為,帶來很大的危害性。

二、青春期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即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一是正處于未成年與成年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希望能擺脫成人的監護和束縛。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情傾向于批判態度。當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自我表現欲望受到妨礙時,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并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二是社會因素,家長對子女的溺愛或要求過高,方法簡單粗暴,會導致子女過重的心理壓力,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學校教育也是影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一個主要因素。這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

首先是教師不尊重學生,不理解學生的內心體驗,對他們的能力、成績不能客觀全面的評價,往往只用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樣就使部分學生感到進步無望,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師的教育內容單一化,教學方法呆板化,教學方式強硬化,都會造成學生厭學、逆反的心理。

從思想方法上來看,青春期思維的發展加速。他們思維敏捷,敢作敢為。對世界和生活的追求具有極大的熱情。但是,易走人偏頗,愛走極端。對周圍反應快,但易主觀武斷,以偏激,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自尊心強。但由于過份自尊,往往是固執己見,愛強詞奪理,缺少邏輯說法,只用自己的一種思維方法去想周圍事物,就不可避免的產生感情代替理智,因而,就會表現出逆反心理。

三、如何走出逆反心理

1.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羅嗦、老師的批評都是善意的,看到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對出于你的關心。而老師、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我們只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也就不會有逆反心理了。

2.經常提醒自己,要虛心接受老師父母的教育,遇事要盡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突顯自己的個性并非是通過與他人的對抗來實現的。另外,還要主動與他們接觸,向他們請教,這樣多了一份溝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適應能力,如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發展興趣,展現自我價值,這樣,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強感情投入,融洽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當教師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可信賴時,學生就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尤其對那些遇到挫折麗對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懷疑、敵視的態度對待周圍一切事物的學生,則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安慰和關懷。教師應學會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盡量縮小“代溝”,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做到同學生心理相容。師生感情越深,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4.教育者應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即使一時犯了什么錯,也不要橫加指責。教育者應耐心地讓孩子自己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們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過自我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

篇7

論文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論的強行灌輸,忽視對教育對象的心理把握;重視政策壓力,忽視精神說服;注重教育者的主觀愿望,忽視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況。因此,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大學生的反感情緒,產生逆反心理。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分析,提出了應對的解決辦法。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因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很消極,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因此,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背離教育主體期望目標的反向力量,從而阻礙大學生健康發展的一種心理現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有以下特點:

1.自我性

大學生逆反心理其實質是表現個性、突出自我。當今的大學生年齡普遍較小,社會閱歷簡單,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個性很強。大學生逆反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與人作對,而是為了表現自我、保護自我或突出自我。

2.情緒化

大學生的情緒具有豐富性、波動性和沖動性,又極富想象性。對社會基本觀點比較冷漠,對他人和集體情緒對立、不信任人,對先進人物否定和曲解,對宣傳報道產生懷疑、主觀臆斷,對領導、老師的善意批評教育反感和抗拒,等等。如果教育者本身不能以身作則,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就會挫傷大學生的積極性,形成心理壓力,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3.反向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越是不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越想占有它,越是禁止看的東西越想看個究竟。如果大學生想要得到的東西不讓他得到,想做的事情不讓他做,有可能產生心理抵觸情緒,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表示懷疑、反感和討厭,行為上產生對立和不滿。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期,社會上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對于人生觀尚未穩定、信息渠道又很暢通的大學生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家長只關心成績而忽視品德的培養。當今的大學生大多是應屆高中畢業生,除了上學外幾乎沒有其他經歷,社會閱歷簡單。造成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應有的素質

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接受與否。目前有相當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難以做到“曉之以理”,他們本身缺乏對理論的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的透徹理解,灌輸方法簡單,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難以樹立威信。同時處理問題時不注意尊重大學生的自尊心,缺乏平等意識。這種情況使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2.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

當今的大學新生19歲左右,正處于生理成熟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時期,處于向成人過渡的不穩定狀態,這些正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內在根據。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強心理、好奇心理和對抗心理,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理解、信任。如果教育者忽視情感投人,就會進一步使受教育者疏遠他人,最終沉積在心底而發展成為習慣性的逆反心理。

3.思想政治工作滯后

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自主性、競爭性、開放性等特征要求人們必須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具有強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競爭、講求實效意識的現代人,但是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之下卻沒有前進多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實際脫離,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合理需要,內容陳舊、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簡單,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作用,注重教育者的主觀愿望,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況,重視政策壓力,忽視了精神說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評價方面過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視了定量分析,忽視教育效果的長期性和模糊性,僅僅用考試分數來評判大學生的政治水平及道德水準的高低是不全面的。

4.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我國正處于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市場經濟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原則,使物質利益觀念空前膨脹,為少數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提供了思想土壤;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通過坑害他人侵占國家利益發了大財,出入歌廳舞廳、開高級轎車、美女相伴,招搖撞騙于市井街頭。同時市場經濟的公平交易原則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侵人到黨的政治生活中,黨內政治腐敗、違法亂紀等現象越來越嚴重。所有這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形成強烈的反差,進而引起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和抵觸心理。

三、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對策

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束手無策,應以積極的態度加以引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為了減少不利的逆反心理發生,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 1.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質

教育者教育形象要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由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受教育者等基本要素構成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實施教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人們愿意接受他所敬佩人的宣傳,不愿意接受他所不愛戴人的說教。所以說“正人先正己”教育者要身體力行、言行一致、為人表率,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受教育者心理上的認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產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直接的教育,不僅要有說理教育,更需要通過自身的模范形象去教育人。教育者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工作能力素質。教育者能力的強弱與教育對象是否會產生逆反心理有直接關系,議論和挑剔教育者的能力素養成為逆反心理的突出表現,教育者工作能力平平,是不可能教育好大學生的。第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鄙斫讨赜谘越?,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不能取信于人,就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影響教育效果。第三,加強自身修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知識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自身的全面素質水平提高了,才會在大學生心中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教育者形象的好壞是抑制和引導逆反心理的重要方面。教育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才能樹立在大學生L?目中高大權威的形象,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達到吸引人、說服人、培育人、塑造人和升華人的目的。

2.教育者增強情感投入

情感要真誠可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入手,寓理于情;情通則理達。利用情感的力量,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一種情境之中,對大學生有一種感化作用,再同引導說理等方法結合使用,情感具有滲透性,往往能打開心靈的大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大學生,只有尊重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只有聽得進他人的話,他人才能對你說心里話,也才能聽得進你說的話。教育者考慮問題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不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同時也要兼顧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雙方才能達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認同,避免出現說而不聽,壓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現象。實踐證明,真誠的情感是可以征服、融化、克制逆反心理的,教育者以誠相待、推心置腹,與教育對象之間架起一道感情的橋梁,能夠削弱心理反感甚至消除逆反心理,進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出它應有的效力。心靈的呼喚離不開感情做媒介,思想的共鳴也需要情感去撞擊,純粹的“以禮教化”也難免使教育具有機械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飽滿的情緒和真摯的感情,才能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大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內容。

3.教育內容結合實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利益驅動日益強烈的趨勢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只進行空洞的說教,往往收效甚微。教育缺少針對性,大學生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內容一定要結合當前的社會背景、形勢、思想實際,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第一,教育針對性要強。教育者要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所要達到的目的,因人制宜地進行說理引導。說理一定要說“透”,以理服人;要“真”,講真話,不講假話;要適應新的時代、新的對象、新的特點,切忌回避現實、陳舊僵化。第二,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由遠及近、以小見大,由具體到抽象,融化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切忌不切實際地照本宣科和不切實際地說教。

4.教育方法靈活多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施教內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輸和“填鴨”已經無法適應大學生的L"理需求,成為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只有在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卓有成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第一,疏導的方法。教育者必須善于疏導,使大學生敞開思想,把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都充分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其真實思想,實現引導目的。第二,灌輸的方法。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運用理論教育法,聯系實際,堅持正面說理,并能寓情于理,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啟發大學生積極思維。第三,實踐的方法。力戒形式主義,組織、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多種實踐活動,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第四,激勵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通過獎懲兩種基本方式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調動大學生提高思想水平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自覺地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個人目標并為之奮斗,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5.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篇8

論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障礙。文章從教育者、教育方式以及受教育者的角度對逆反心理的形成進行剖析,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建議。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即抵觸、不順從的心理活動。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障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為各種因素,致使受教育者對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產生一種與教育目的、教育方向相反的心態,使教育內容不能很好地被接納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者要從自身形象、教育方法以及被教育者的人格特征等各個角度采取適當的措施,規避和克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政治思想教育起到應有的效果。

一、 樹立教育者的人格形象,消除信度逆反

態度理論認為,在態度引導模式中,目標對象(受教育者)會不會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傳播的信息進而形成或轉變相應的態度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引導者(教育者)的可信度是重要的原因。我國古代著名的“烽火戲諸候”典故中,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厲王點起召喚各諸侯作戰時使用的烽火信號,多次之后,烽火信號對各諸侯失去了號令意義。在這個案例中,本來應引起人們積極態度(集結備戰)的烽火,由于消極經驗(點燃烽火只是為了博取妃子一笑)的定勢作用,當信息再次出現時,人們的反應卻是消極的,出現了信度逆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形象尤其是人格形象,在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影響教育者人格形象的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可信性、權威性、接近性、悅目性和情感性等。

1. 教育者要表里如一,以身作則,樹立一身正氣的形象。傳播學認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好;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差。所謂可信性,即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承認和信賴的一系列特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是提高其教育實效的前提條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真心誠意,信而有征,不以是為非或以非為是,特別是要具備剛強不屈、激濁揚清、不回避矛盾的良好品質,教育者在教育中所講的要與自己在實際生活中所做的一個樣,在工作和生活中,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樹立在教育對象心目中的高大權威形象,這是保證教育者可信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育對象對社會規范的傳遞者的人格產生懷疑,那么對教育者的說教往往會無比反感,并進而質疑言傳身教內容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導致對社會規范本身的不認同,產生逆反。就如孔子說過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些教育者平時自己不遵守條令條例規章制度,在會上卻對不遵守條令條例規章制度的下屬進行猛批;自己工作時只打個人的小算盤,卻在會上大講要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無私奉獻等等。這樣,難免會導致教育者在臺上講得慷慨激昂,臺下受教育者卻嘀嘀咕咕地開小會,對教育者和教育內容不屑一顧的現象,有的下屬甚至產生“你說這樣,我偏那樣”的逆反心理。

2. 教育者要注重能力、儀表、作風、語言等方面的修養,加強個人的形象魅力。教育者要強化自身的權威性,接近性和悅目性,加強非權力性影響力。所謂權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相信、聽從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等。教育者的權威可以通過其社會地位、黨政職務、年齡資歷等方面來實現,但主要是依靠其深厚的專業素養、學術造詣和突出的能力及才華。所謂接近性,即教育者在信仰、個性、情趣、愛好、心理距離上與受教育者越接近,就越容易產生好的教育效果,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所傳授的知識與觀念。所謂悅目性,即教育者的風度儀表和身體容貌大方得體、賞心悅目,更易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喜愛,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強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者的儀表、作風、及語言表達能力對受教育者的心理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光環效應理論認為,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教育者的能力強、儀表好、作風正,語言美等一些外在因素都能使受教育者對教育者心悅誠服,由此也傾向于認為他所持的和宣傳的觀點也是正確的,對他實施的教育內容也更容易接受。相反,一個不注重自身各方面修養,能力低下、儀表邋遢、作風散漫、語言無味的教育者,即使他教育的內容非常正確,也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

3. 教育者要注重投入情感因素。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良好關系,有助于教育活動的開展和教育任務的完成;反之,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對立緊張,也容易在社會規范教育中將教育對象推向反面,那就是你說什么我都不聽、不信,我偏要對著干。逆反心理的誘發因素中,情感的深度與逆反心理的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心理就越少。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教育的影響離不開感情的媒介,思想的共鳴也需要情感去傳達和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是情感的傳遞者和溝通者,應及時了解受教育者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表明,如果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給予一定的情感投入,表現出極大的關懷、信任和期望,并為之創造積極健康的外部環境,會達到一種常規教育無法達到的積極效果。一個教育者能否受到教育對象的喜愛,對于能否引起教育對象認識和態度的改變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以飽滿的情緒和真摯的感情,就能激發受教育者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受教育者樂于接受教育內容。如果教育對象能夠經常受到來自教育者的關心、幫助、支持和愛護,他們就會對宣傳者產生一種感情上的依賴和喜愛,從而易于接受教育者的建議和意見。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的統一,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極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 改善方式方法,消除自主逆反和禁果逆反

自主逆反是指個體存在著一種趨向自主并擺脫外部控制的傾向,當外界付諸壓力使個體感受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觸動時,就可能產生對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禁果逆反是指在某種情況下越是紀律所禁止的東西,越能引起一些人的探究和嘗試,從而產生與禁止性規范相悖的意向甚至行為。

1. 溫吞青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溫吞青蛙的經驗,是將一只青蛙放在水中,然后慢慢加熱,青蛙會很舒服地呆在水中,一直到這只青蛙被煮熟為止。而將一只青蛙放入開水中,青蛙會立刻跳出水面逃跑。無壓力趨從研究指出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識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根據這一效應,對逆反心理較強的受教育者可采用溫吞青蛙式的思想教育,即“減小坡度,增加臺階”的方式。在教育時,如果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觀點或與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相距甚遠,要求受教育者立即接受教育內容不但沒有作用,反而會導致受教育者感受到壓力,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應把二者之間的距離分為若干個教育步驟,從其最容易接受教育的那一步著手引導。有時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可以暫時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使受教育者逐漸向“預定目標”靠攏,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要教育在某一問題上想不通的下屬,可以先避開最敏感的問題,迂回到對方側后,在其已認識到的問題上做文章,使其思想跟著你轉變,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溫吞青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包括設置各種隱性教育課程。隱性教育課程一般是指存在于各種間接的、潛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中,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教育性經驗的傳遞與滲透。如通過學校制造的氣氛和集體輿論,通過一些耳濡目染的身邊的事情來進行教育。隱性教育課程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力量,其作用在于:通過政治社會化的方式使特定的政治文化進入受教育者的思想,形成他們的政治人格,從而決定他們的政治覺悟水平,這種教育較少發生逆反心理現象,且這種影響力也是持久的。改變以往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轉變。

2. 運用“自己人”效應與受教育者保持同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影響教育對象,并使教育對象接受你的觀點、態度和教育內容,那么你就必須與對方保持“同體現”的關系,即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教育者要先表達自己與對方在某些方面的相同之處,使教育對象感覺到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二者間有較多的相似性,以縮小相互間的心理距離,從而使對方更易于接受自己的影響。要使“自己人”這張心理名片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對方的信息,把握真實的態度,尋找其積極的、可以接受的觀點,“制作”一張有效的心理名片。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任何的相似之處都有可能產生“自己人”效應,如某種價值觀點的一致性,某種共同的興趣愛好等等,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論述的接近性。其次,尋找時機,恰到好處地向對方出示“自己人”這張心理名片。就是說,宣傳工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基本觀點之前,應先表明自己在許多問題上與宣傳對象意見的一致性,這樣,受教育者不會感到某種心理壓力的存在,無須戒心,可以削弱對方的對立或防范逆反情緒,增加其接受宣傳內容影響的可能性。如針對違反紀律的教育對象,運用“自己人效應”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經常以與下屬交朋友的姿態出現,以閑談的方式引入話題,積極地與受教育者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肯定下屬積極的一面,然后再設身處地地從下屬的切身利益出發分析下屬違反紀律的危害性,這樣做容易引起下屬與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鳴,使教育對象感到教育者與自己是同體的,減少逆反心理的產生,容易接受教育。

3. 尊重教育對象的自主性,淡化好奇心理,消除禁果逆反。在態度引導中,簡單而未說明充足理由的禁止以及粗暴硬性的禁止都可能誘發禁果逆反。一方面,越是禁止的,往往越容易使人產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只是禁止而不說明理由,由于不相信這種禁止有充分理由,便會對它的正確性發生懷疑,從而產生犯禁的意向?!芭硕嗬本褪且粋€典型的禁果逆反的例子。另一方面,逆反心理的實質在于表現個性,突出主體(自我)的某種需要或尊嚴,突出自我的獨立性、自主性或存在價值,從而表現出對他人(非我)的不遵從或抗拒,是個體對自我在社會人際關系中地位的維護。當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剝奪時,自身激發出的一種抗拒心理,目的是想確保行動的自由,而且這種自由對個人來說越重要,則心理上的抗拒越大。也就是說,當個人發現外界壓力或無視其自我時,為了保護或突出自我,產生了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與阻礙他自我的外界作對的心理行為,用反向意見的表達引起周圍人對自己的重視和刮目相看。心理學家布列姆強調:當增加壓力,使人們感到自己的行動受到威脅時,他們就可能拒絕照辦本來愿意去辦的事甚至故意做與要求相反的事。如一些領導經常在公開的場合對下屬進行嚴厲的批評,從而導致下屬逆反心理的加重,與教育者對著干,甚至公開滋事,導致更為不良的后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盡量少用生硬粗暴的命令式語氣,而代之以更人性化的口吻,充分調動受教育者情感中的積極因素來實現。營院里草地上要立一塊愛護草地的牌子,“禁止踐踏草坪!”,“請勿進入草坪。”“草坪青青,踏之何忍?”三種語言,則是一種比一種能有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對所提的要求給予充分的解釋,來淡化受教育者的好奇心理。如現在一些學生熱衷于上網,并迷戀于黃色網站,簡單的硬性禁止只能使事情適得其反,進一步喚醒了大家對性的渴望欲和神秘感。因此學校各單位應通過適當方式進行一些性知識的教育講解,使學生對性有個正確的認識,淡化大家對性的神秘感,并明確沉迷于黃色網站對大家身心的有害影響,這時候再提出要求則大家比較容易接受,也能較好的起到教育的效果了。

三、 針對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消除人格性逆反

逆反心理的誘發除了與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的方法有很大的關聯外,還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有關。個性是影響逆反心理產生的更為深刻的內部原因,不同個性的人其產生逆反心理的難易與否和程度深淺也不同。個性的差異,形成了人們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條件。

1. 因材施教,消除氣質、性格差異造成的逆反。不同氣質、性格的人在逆反心理上有不同的表現。一般來說,多血質的人敏感、好動、反應快,但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在其感到自我受到限制和禁錮時,他們較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也容易消除;膽汁質的人直率、熱情、情緒易于沖動,心境變化劇烈,膽汁質氣質類型的人的逆反心理來得快而強烈;粘液質的人安靜、穩重,情緒不外露,注意力穩定,這種類型的人的逆反心理不易外顯,可逆反心理一旦產生則不易消除;而抑郁質類型的人一般來說,較不易產生逆反心理。就性格差異而言,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情緒型的人由于做事不善于思考,往往感情用事,行動中具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因此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且逆反心理來得快而強烈;理智型的人,以理智來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意志型的人,面對誘惑和困難經得起考驗,但只要是他們認準的事也不易改變,所以他們的逆反心理一般較持久而且良性的較多。內向型的人逆反心理不易外顯;而外向型的人往往顯得張揚,追求個性,所以當他們感到自己的尊嚴受到威脅時,較之其他人容易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屬于獨立型的人,善于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堅定的信念,自信,有號召力和組織才能,但是也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見強加于人,并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在其感到自由受到威脅的時候,逆反心理隨即發生而且表現強烈。而性格順從的人常常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別人的意見,也愿意按照別人的旨意去行動,在相同情境下其逆反心理的出現會遲緩和微弱得多。根據對上述氣質和性格差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個性特征誘發逆反心理的難易與程度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當依據不同類型的氣質、性格特征進行教育策略上的調整,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予以正確引導。

篇9

1.不適應新的環境

大學生活的壓力,讓學生覺得自己不再是天之驕子,一枝獨秀。校園是個小社會,不是一塵不染的圣地:獎學金的評定、人黨、提干等等競爭初見端倪,書呆子不受歡迎,個人的風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當作寶貝,很可能從過去的寵兒淪為不起眼的小角色。大部分學生在進人大學后,能很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學習方式,順利渡過適應大學生活這一關,而少數大學生在矛盾心理交織作用下,陷人持久的不良適應狀態,不能自拔,出現厭學情緒,最后不得不因為學習和身體原因而中途退學或休學。 由于生活環境的更換,學習方法的改變,使其所處的不是“理想”的現實,因而出現適應不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敗或缺乏信心而導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狀態。自我評價過低,認為自己的學識才智、外貌體型都不如別人而全盤否定自己。有的大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面對大學的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變化,跟不上學習進度,在父母、老師面前,受到的批評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強,形成了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低劣的心理素質和消極的心態,是一個人的心理“軟骨病”。一個人得了這種病,就永無出頭之日。

1.2孤獨心理

孤獨心理是一種封閉內心的性格障礙,是一種主觀感受。大學生普遍認識到.人際交往能力是事業成功的必備素質,他們很想廣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學生來到新的環境,多方面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活動都是他們未曾經歷過的,現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滿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有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自負清高,獨往獨來。有的大學生好猜疑、多幻想。這些表現長此下去,易使他們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而更加孤獨。

1.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個體對一定的準則、規范或行為表現出來的反感、厭惡從而產生抵觸的心理。逆反心理有兩種表現,一是積極的親社會心理。諸如:對高談闊論、夸夸其談的厭惡,對形而上學、教條主義、行政命令、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對不實事求是的批評或表揚的不滿等等;另一種是消極的心理。諸如對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的厭煩,對政治理論及學習的反感,對教育者正確的批評不以為然,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消極抵觸,思維中充滿著強烈的獨立性、批判性。

1.4焦慮心理

焦慮心理是個體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危險出現而自覺難以應付時,由緊張、憂慮、煩惱、恐懼不安等感受交織而形成的復雜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是促進個體人格整合與個體社會化的內在動力。只有當焦慮表現為焦慮性神經癥時,才可視為病態。大學生在生活、戀愛、學習、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傷害后,最易產生焦慮心理。出現緊張不安、心煩意亂、惶恐害怕、思維遲鈍、心跳加快、易怒出汗、頭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映。這種反應在正常人中也時有發生。

1.5苦悶心理

苦悶心理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感受,是對如何保證學業和未來就業的擔憂和疑慮。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上大學是一種投資行為。大部分大學生來源于農村貧困地區和城市低收人家庭,借貸無門,日常生活難以保障。與此相反,有些大學生花錢似流水,更使人不敷出的大學生心理不平衡,出現度日如年的苦悶心理。特別是看到社會上已經存在的下崗現象,感到將來找到稱心的工作很難。由于對復雜的社會缺乏閱歷,內心深處充滿了苦悶。

2.人際關系不良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丁瓏教授曾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的。”這種情況在大學生中表現比較普遍。同學們學習、工作、生活、娛樂都在一起,特別是在集體宿舍,由于個性、習慣、愛好、才能的差異,難免磕磕碰碰,而大學生好勝心自尊心強,如互不相讓,就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的僵化。人際關系不良常見于那些具有攻擊性、反抗性的學生。他們性格上的不合群,使自己易在同學中處于不被理解、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往往會產生精神壓力。另外,還易產生自卑與自負的心理、嫉妒心理、猜忌心理、閉鎖和逆反心理等不良心態。

3.情感脆弱

現在高校學生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學習上一帆風順,沒有經受過逆境與困難的磨練,比較脆弱,生活中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比如學業不理想,專業不理想,家境貧寒等問題,就會陷入苦悶、憂慮、質怒之中,并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體驗,這種脆弱的情感和缺乏耐挫力的意志造成部分同學出現心理障礙,影響學習,嚴重的留級退學甚至個別走向犯罪或自我毀滅。而占據比重最大的則是男女戀愛造成的危機。大學生們心理簡單而真誠,戀愛失敗會使其無法控制和驅使自己的感情,從而嚴重地干擾正常思維和對事物的判斷處理,甚至使學習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在極度的悲痛、憂郁、焦慮、煩躁等情況下,極易產生輕生自殺和做出莽撞的事來。失戀或單相思者,往往在精神上蒙受痛苦,有的將深情隱藏心里,形成一種痛苦和自我折磨,造成心理失調。

4.認識能力和自制能力不強

高校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生理變化和智力發展的高峰時期,他們興趣廣泛,活動面寬,思維活躍,但由于缺乏社會實踐,他們的認識能力和自制能力常落后于活動能力,因而導致眾多的矛盾和沖突,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和自己不夠尊重別人的矛盾,交往與封閉的矛盾,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和沖突給大學生們帶來了很大的痛苦與煩惱,若不能及時調適,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緊張、焦慮、苦悶、惆悵、失望、壓抑、自卑、懶散、強迫等情緒。

心理障礙已成為高校學生中突出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更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因此,正確認識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進行有效的疏導和調整,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人生都將產生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玲.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黃訓美.大學生心理保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10

    一、更新觀念,以先進科學的教育思想為指導 

    教育指導思想決定著教學的設計,對教學起著導向的作用,教師應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思想。

    1、明確政治課教學是為培養“四有”人才打基礎的,它肩負著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定基礎的光榮使命。只有從這樣的高度認識自己的工作,才能教著“今天”,想著“明天”,提高教學的積極性。

    2、要更新觀念,改革教法,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愉快地獲取思維方法。

    3、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改變唯教師為中心的教法,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創造條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是備課和上課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它決定著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的目標和要求,這也是確定教學重難點的前提。

    三、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 

    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識的講解,而忽視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師生這種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愉悅和諧課堂環境形成的基矗。

    怎樣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

    首先,把微笑帶進課堂,微笑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儀表,會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祥的基調,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其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處于積極探索新知識的狀態,就必須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之中,這正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創設的理想環境。

    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師生關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師生關系是創設和諧愉悅課堂氣氛的基矗這種關系的建立關鍵在于教師,學生要親其師,教師必先愛其生。熱愛學生是師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學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課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獨創性的特殊藝術。教師要善于將政治教學中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用藝術化的形式訴諸于學生,使之入心入腦。

    具體來講:

    首先,以開講藝術萌發學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課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的序幕。開講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探究反射”。開講一般從“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師應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方式,導入新課,達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維的開端和啟動器。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比な羌ぐl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