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2:48: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內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追求內心和諧
季羨林先生95歲生日時,總理看望他。他和總理饒有興趣地探討了“和諧”這個話題。季羨林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總理說:“《管子•兵法》上說:‘和合故能諧’,就是說,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調,進而就能達到步調一致。協調和一致都實現了,便無往而不勝。人內心和諧,就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都要和諧。個人要能夠正確對待困難、挫折、榮譽。”
構建和諧社會,人與人的和諧是關鍵,人內心和諧是基礎。有位作家說:“惟有內心真正達到和諧,才有靜心,也有深情;才有相守,又有自由。內心和諧如樂音飛翔于空中,是沒有邊界的。”內心和諧是一種素質,認知健全,心理品質完善,明白事理,知榮明辱,不欺人,不自欺。內心和諧是一種能力,守正心靈,控制情緒,演好角色,心無旁騖,追求卓越。內心和諧是一種境界,勇于爭先而不計名利,品格高潔而不孤芳自賞,剛正不阿而與人和睦相處,“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內心和諧是一種力量,難不倒,夸不倒,誘不倒,始終保持那么一種精神一股勁,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內心和諧,是人生的課題和使命,也是應盡的社會責任,都是當事人,沒有旁觀者。
人內心和諧,看似“腹內機關”,功夫在“腹”外。人生活在社會上、集體里、國家中,欲求和諧,就得處理好各種關系。只有共同遵守各種規則,懂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才可以人人各得其所,社會井然有序,人心舒坦適然。問題時常有,需以理服人服己,靠法律、政策、制度解決;差別固然在,須人人努力推進改革發展才能逐步消除;訴求理應當,須依法通過正常渠道去表達。雖然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但無論怎樣變化,每個人都得心中“有主”,講大局,講責任感,講法律,以寬闊的胸襟、平和的心態對待社會。偏激無益,急躁有害,超越國情,欲速則不達。惟有按規矩來,循規律來,內心才不失衡失調,達到和諧。
人內心和諧,雖屬個人心態,卻與眾人有關。人在人群中,處好人與人的關系是關鍵。“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志相從”,人與人相逢共處是一種緣分。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大家”出發,珍惜緣分,多關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謙讓少爭執;對出現的矛盾和遇到的困難,多溝通少誤解,多信任少猜疑,多寬容少計較,人內心才感到溫馨和諧。面對矛盾、摩擦、誤會、糾紛等,要有求同存異的大度雅量,要有克己為人的奉獻胸懷。這里,尤其不能長“小心眼”,搞“小動作”,弄“小圈子”。作為現代人,應該把自己的小目標和社會的大目標統一起來,放開眼界,提高境界。在大目標之下,大事小事皆容得,大善小善皆施得,大忙小忙皆幫得。
托爾斯泰說:“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人內心和諧,是心靈美,是內外兼修的美,是外在與內心統一的美,是生命的真正珍品。每個人開啟心靈,永駐芳香,洗滌心靈,保持高潔,以人為本,人自為本,盡心盡責,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內心和諧四要
和諧在每個人身邊,和諧的責任在我們每個人肩上。創建和諧社會,要求每個人做一個和諧的人,以自我內心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一要講學習,強化和諧自我的根基。學習是提高修養,增加智慧的基礎。通過學習,人可以開闊視野、理解他人,更好地處理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夯實自我和諧的基礎。
二要講責任,凸現和諧自我的作用。責任就是做應該做的事情。在人生旅途中,我們要有一個良好心態,積極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并敢于承擔。既要學會對別人負責,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負責,也要學會對自己負責。整個社會就是因為人人都在承擔責任而變得更有秩序。
三要講寬容,鍛造和諧自我的品格。以寬容之心諒解他人,化解矛盾,冰釋前嫌,使自己在良好人際關系中舒暢地學習、生活、工作。寬容的是他人,受益的是自己和整個社會。
四要講激情,挖掘和諧自我的能力。缺乏生活激情,生活便會黯然無光,缺乏工作激情,工作就是負擔。有激情的人才會有忘我的投入,沒有激情的人,總喜歡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行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上,每個人都應當燃起火熱的激情,忘我工作,熱情生活,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愛心和力量。
器樂學生內心聽覺能力培養論文
內容摘要:音樂是聽覺藝術。敏銳的聽覺能力是捕捉音樂信息和獲得音樂感覺的基礎。其中,內心聽覺對器樂學生的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從學會聆聽、學會記憶、學會想象、學會實踐等途徑探討了器樂學生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內心聽覺音樂意象聆聽記憶想象實踐
眾所周知,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依賴于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敏銳的聽覺能力是捕捉音樂信息和獲得音樂感覺的基礎。根據聽覺的形成與作用方式的不同,聽覺可分為內心聽覺(主動聽覺)與外部聽覺(被動聽覺),其中,內心聽覺對器樂學生的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本文所論述的重點。
一、內心聽覺的含義及其特征
內心聽覺是指“在內心(實際是頭腦)所進行的音樂活動,尤其是內心的聽覺活動,它所涉及的心理現象主要是聽覺意象。”①同時,內心聽覺又是一種音樂能力,是一種構成內心音樂意象的能力,它對音樂活動具有先導性與創造性。內心聽覺與外部聽覺的區別關鍵在于內心聽覺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內心音樂活動,是人們在內心對某種聽過或未聽過的音樂的回憶或想象、預測,而外部聽覺則是指一種普通意義上的音樂聽覺,是一種被動接受音響信息的過程,它多強調聽覺器官對音樂的感知與記憶,而且只是孤立地對某種聲音產生聽覺意象。內心聽覺以外部聽覺為基礎更加強調聲音在心理上的自如運用,它是對音樂整體產生的聽覺意象,甚至還要超出這個范圍,“它不是外部聽覺在內心的純粹復制,在擺脫了外部聽覺束縛的同時,音樂內心聽覺具備了先導與創造的能力。”②如作曲家總是通過某種內心聽覺進行創作,由內心聽覺去選擇符合于作曲家內心表現需要的各種音響手段,因而作曲家只有當他在心中聽到某些所需要的音時才能把它寫下來,這種內心聽覺可以說貫穿于作曲家作曲的全過程中;演奏家也是如此,他在演奏時也總是在內心提前聽到那些將要奏出的音響,提前對于將要出現的音高、音色、力度、速度等要素做出判斷,以便調整自己的演奏動作求得自己滿意的聲音效果;音樂欣賞也并不單純是聽覺器官的活動,它是一種內、外結合的聽覺活動,當欣賞主體用耳朵聽音樂的時候,內心的聽覺也總是在不斷地幫助他對感官聽覺做出判斷。正是由于內心聽覺具有先導與創造能力,因而,器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這一心理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如何培養器樂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
內心聽覺與鋼琴教學關系探討
摘要:本文將內心聽覺訓練融入到鋼琴教學中,首先闡述了內心聽覺的含義,內心聽覺在鋼琴教學中的作用,以及鋼琴教學對內心聽覺能力的影響;最后提出了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內心聽覺的具體策略,意在培養學生的聽覺記憶和音樂想象能力。
關鍵詞:鋼琴教學;內心聽覺;關系;方法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也推動了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很多家庭非常重視子女接受藝術教育,鋼琴成為了熱門音樂樂器,并逐漸普及開來。但是無論是業余學員,還是高校鋼琴專業的學生,在彈奏鋼琴過程中偏重背譜與彈奏技巧的學習,而忽視了內心聽覺的培養,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彈奏技巧上已經駕輕就熟,但是在音樂效果上火候不夠,彈奏給人以機械與可以模仿的感覺,缺乏演奏的靈魂應有的感召力,沒有演奏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內心聽覺貫穿鋼琴演奏的始終,可以說是鋼琴演奏的靈魂,這是需要加以重視的。
一、內心聽覺的內涵
內心聽覺的產生與人的大腦是密切相關的,當音樂進入大腦后,人通過外界的聲音產生了某種聲音的感性認識和記憶,并逐漸影響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產生特殊的心理反應。首先人通過聽覺接收到來自外界的音樂,對這些聲音產生聽覺意向,以不同的生活閱歷通過人腦產生不同的形象,再通過自己的審美觀對聲音進行評價,最后把這種評價和感受儲存在大腦中。而聲音意象不是簡單地通過人的聽覺來接受和評價外界的聲音,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情感來體會,是感性和理性認識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鋼琴教學與內心聽覺的關系
音樂內心聽覺指導歌唱論文
摘要:在聲樂表演中音樂內心聽覺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音樂內心聽覺對于聲樂表演的具體作用,說明了在聲樂表演各個方面運用音樂內心聽覺指導歌唱的方法。
關鍵詞:音樂內心聽覺聲樂表演音樂意象
一、音樂內心聽覺
“音樂內心聽覺”一詞已為音樂界所熟知。“作為音樂聽覺特有的表現形式,音樂內心聽覺是一種不依賴音響,僅憑記憶表象和思維而準確地構成內心音樂意象的能力。”①它是人在音樂活動中音樂音響刺激積淀在內心之后所進行的聲音造型能力。音樂內心聽覺使音樂意象從記憶或想象中迸發出來,供內心聽賞。
如同畫家作畫前先在頭腦中形成作品的構思和布局、戲劇表演者表演角色前在頭腦中形成角色形象一樣,音樂家們在創作和表演前都要通過音樂內心聽覺進行充分的準備。指揮家面對總譜用內心聽覺去聽和理解音樂,在頭腦中再現出完整的音樂音響,不用樂器演奏似乎也“聽”到了完整音樂,從而充分地掌握音樂作品,樂隊在這樣的指揮家的指揮下常常生氣勃勃;歌唱家在演唱出臺前常靜坐,作內心歌唱,在內心聽覺的提示下引發聲音的想象,以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演唱樂曲的規定情景中;弦樂演奏家在演奏過程中,會通過內心音準衡量演奏樂器發出的音響高低,聽到某音略有不準就通過迅速微調手指位置來調節音高;作曲家能夠將頭腦中的音樂以樂譜的形式記載下來,貝多芬在耳聾之后盡管無法聆聽音樂音響,仍創作出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他就是憑借音樂內心聽覺,以他耳聾前在頭腦中儲存的鮮明穩定的音樂聽覺表象為基礎,在內心中聽到自己譜寫作品的豐富音響,以完成音樂創作。要正確地領會理解音樂、從事音樂藝術實踐,就必須具有敏銳、精確而系統的音樂內心聽覺。
對聲音造型的感受和記憶能力是一般音樂專業人員所必需具備的,而對于從事作曲、演唱等聲樂活動的人,還必須注意音樂內心聽覺的運用。
內心聽覺鋼琴教學論文
一、內心聽覺的形成過程
內心聽覺是一種音樂的心理現象,因此要探究內心聽覺的形成過程,首先應該研究音樂聽覺意向這種音樂心理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在感受外界事物的時候,外界的事物能夠在人的腦海中留下一些記憶,這種記憶就稱為意向。此后,雖然該外界事物已經不在眼前,但其印象仍然留在人的腦海中,并在適當的時候人的腦海中又會再次出現該事物的形象。人們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感知后產生印象,而這種印象使人能夠進行想象。音樂的主要特征便是印象,在人們的腦海中顯現出來的音樂絕大多數都是聽覺意向。音樂是變化多樣的,它具有很強的創造能力,因此在人的腦海中所形成的音樂意向也具有很強的變化能力。同時,內心聽覺和音樂意向兩者是統一的,因此可以說,內心聽覺產生的過程就是音樂在人的腦海中形成意向并且最終產生作用的過程。形成內心聽覺的最深遠的目的便是形成優秀的聽覺意向。由于演奏者之間存在著差異,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所形成的音樂意向也是不同的。音樂刺激大腦時,人會產生對音樂的感知。隨著刺激次數的增加,感知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二、鋼琴教學中內心聽覺的訓練方法
(一)提高音樂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因人而異,每個人形成聽覺意向的過程也是千差萬別的。對音樂的感知包括對音樂的感覺及知覺,具體而言包括對音樂的強弱、旋律、節奏、速度等的感知。對于一個音樂學習者來說,音樂感知能力在音樂創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鋼琴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增強音樂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是針對鋼琴教學及演奏的方法。在鋼琴的教學與演奏中,學生首先應該練習節奏比較慢的音樂,逐漸感知音樂。在練習過程中,學生應該認真聆聽音樂,在聽的同時認真查看與之對應的樂譜,通過這種看與聽相結合的方式,練習者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將會逐漸增強。
(二)提高音樂記憶能力。音樂刺激人的大腦并且在大腦中產生記憶,這就是內心聽覺的聽覺意向。音樂記憶能力的提高極大地有益于內心聽覺的增強。在鋼琴的教學與演奏中,可以通過背誦樂譜的方式來練習音樂記憶能力,同時結合無聲和發聲的訓練,來提高練習者的音樂記憶能力。
(三)加強音樂想象能力。想象的過程就是人的大腦對已經擁有的印象進行改造從而創建出一個新的形象的過程。音樂想象力在內心聽覺這個大的范圍中是屬于頂層的,音樂感知和音樂記憶相結合,組成了內心聽覺這一個大的概念。在鋼琴教學與演奏的過程中,練習者首先應該掌握好樂曲的節奏和曲調,才能開始音樂想象力的訓練,同時結合樂曲的背景知識,對樂曲進行合理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感悟,并最終在演奏中將這種思考表現出來。
國內心理學文化思維問題思索
摘要:深受西方影響的非西方國家民眾的文化失落感已成為根植于理智階層心底的一種難以排遣的情結,為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學取得合理與合法身份或地位,成為他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隨之而來的難題在于文化思維與現代性二元對立方法論的偏狹性。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于文化思維與方法論的轉向,從對心理學向本土文化尋求外在的支持轉向在文化框架下對心理學本身的文化性格考察,從而辨明本土心理學與文化之間真正關聯。
關鍵詞:本土心理學文化思維方法論
世界范圍內心理學本土化運動是伴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瓦解和后現代思潮的沖擊下出現的。源起于文學藝術領域的后現代和科學哲學領域的歷史學派這兩種思潮興起,引起心理學領域的積極響應,使人們從試圖建立統一心理學體系和探索普遍真理的夢幻中清醒過來,主張立足于本土文化,回到特殊的文化氛圍和真實情境之中,去把握心理具體的表現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樣態。為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學取得合理與合法身份或地位,就成為他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本土心理學順應這種文化心態應時而生,這是達成他們內心愿望最適合不過的途徑。
就中國而言,即便是本土心理學啟蒙比較早的香港、臺灣等地,其本土化進程無論是研究范式,或是理論建設,也沒有演變成為我國本土心理學當然的精神領袖。但是,他們的研究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意蘊,批判地吸納西方現代心理學合理內核和精神,建構中國自己本土心理學等方面,為大陸心理學界樹立了良好典范。
不可否認,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由于長期受到西方文化殖民擴張和殖民滲透,本土心理學運動尤為壯觀和劇烈。歸納起來,在我國本土心理學研究領域,存在著三種代表性的充滿了困頓和迷惑之感的“聲音”,第一,以香港、臺灣心理學者為代表,這是中國本土心理學運動的起源地,他們力主穩妥、循序漸進來進行“純學術”而較少涉獵意識形態的本土心理學建設,主張以中西合璧的研究方式來實現對本土心理學研究的突破,至今已經對中國人所特有的人情、緣分、面子、孝道、社會化等范疇進行了驗證性研究。香港和臺灣的本土化進程由于各自文化歷史與背景不同而導致本土化運動在研究目標和路向上細微差別,前者多慣于跨文化研究,后者努力在建構自己的心理學。代表人物楊國樞先生所提出的“本土心理學研究的層次與方向”和“本土性契合”標準至今仍然是本土心理學界研究的指南與風向標;
第二,以我國內地南京師范大學和吉林大學為代表,老一代心理學者以潘菽、高覺敷、楊鑫輝、燕國才、車文博為開路先鋒,他們為我國心理學中國化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中年一代以葛魯嘉博士為代表,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工作,以期從中國本土文化土壤里獲取最地道的文化資源,梳理出能夠理解、解釋和干預中國本土民眾心理生活內涵和技術,以本土心理學能否有效為社會生活服務及能否通過實用的考驗為旨歸,在國內學界較為引人矚目;第三種“聲音”是除了上述兩種具有典型意義聲音以外比較駁雜的“聲音”,其有一個共同點,即只是把研究對象由西方社會或西方人換作中國社會或中國人,但研究方式和理論說明卻是西方的或西式的,究其實質,依然是現代西方主流心理學實證研究范式,不過是披上了本土心理學“外衣”。仔細反思會發現,第一種聲音表達了第三世界國家本土意識的蘇醒和試圖從過分優勢的西方心理學的主控或宰制中重新獲得自發性、自主性及自動性的心聲。盡管目前它依舊是我國本土心理學研究趨勢執牛耳者,但是,有學者認為,該研究取向有文化抽象化、文化實體化及文化對立化傾向,如果任由這種趨向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會最終失去“本土”意蘊[1];第二種聲音表達了中國本土心理學者試圖脫離西方心理學的羈絆與制約,努力嘗試著構建屬于中國真正心理學體系的心聲,其中彰顯的是中國心理學者表現出可貴的學術創新能力、信心和勇氣。盡管對中國典籍文獻的重新理解與解讀方式是最重要的,但是,怎樣才能跳脫出西方科學主義心態和西方心理學框架束縛來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并賦予文化傳統以原創性意義,這對于建設本土心理學來說,至關重要;第三種聲音自不待言,與其說是本土心理學研究,倒不是說在第三世界國家中驗證西方心理學研究,從深層次而言也是在西方心理學“扶植”名義下文化殖民的“助推者”,其研究的隱蔽性也常使人失去應有的判斷力。
行走在兒童內心的世界
如果你選擇舒坦、安逸的生活,在平地上走一輩子,那您臨終時依然在平地上;而如果您不畏艱險在高峰上攀行,盡管您只攀援了半步,但您已經站在的平地的高處了。帶著創造一個激情生活的夢想,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之情,帶著想成為一名理想幼兒教師的豪情,我踏入了紅蘋果藝術幼兒園,從此與幼教事業、與民辦教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見證了綿陽幼教發展的五年。
還記得5年前,當我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以一個優秀畢業生的身份,以一個寧愿放棄所謂的鐵飯碗的人的身份跨入紅幼時,曾一度令朋友、親人替我感到惋惜,而我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成為了一名普通的民辦幼教工作者,這一切緣于我對幼教事業的熱愛,緣于紅幼領導人對幼教事業同樣充滿激情的發展規劃,緣于紅幼人兢兢業業的一種創業感動。
5年前,綿陽的民辦幼兒教育已經發展的紅紅火火,幼兒園也如同雨后春筍般遍地皆是,民辦幼兒園之間、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之間的競爭已不言而喻,從事幼教工作的5年我見證綿陽幼教從多、雜低層次到高規格,高水平發展的5年,也是我成長的5年。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倍感責任重大,選擇幼教,我就選擇了艱辛。曾有人這樣寫幼兒教師:我猜想,您期盼站在東方的山頭,守望那破曉的太陽;也清楚,您喜歡跳出艷春的小園,觀賞那越墻的紅杏;還了解,您慣常駐足花房的一角,凝視那鉆土的小草……幼兒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美麗、溫柔、善良、幽雅、和藹的天使形象,而當我選擇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規范到高品質的民辦幼兒園時,就注定了工作的艱辛,就注定了我不僅要做天使,也要做創業者,因為我知道,我不僅是在干一份工作,更是在干一翻我所熱愛的事業為了幼兒園的發展,為了實現自己成為一名理想幼兒教師的夢想,多少次拖著沙啞的聲音進行電話家訪,多少次總結教育經驗準備教玩具到深夜,多少次頂著烈日冒著嚴寒做招生宣傳……這一切,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我知道,在我們的辛勤努力下,工作得到了認可:孩子越來越多了,我們的教育經驗越來越豐富了,我們取得的成績,獲得的榮譽也越來越多了。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選擇了寬容。一位哲學人說過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比。孩子就是孩子,面孩子的失誤、缺點,我選擇了平靜與理智,我和孩子們共同營造了成長的溫馨家園。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倍感驕傲與自豪,選擇幼教,我就選擇了微笑與歡樂。5年前,當我第一次帶班時,我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幼教工作中,成為了孩子親密的好伙伴,家長信賴的好老師。
二胡演奏內心聽覺培養與培訓
聽覺的無意識與有意識首先,“聽覺就是聲波作用于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并引起聽神經的沖動發放傳入信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后引起的感覺。”[1]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那么聽覺功能必然要承載音樂發出的所有信號(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這些信號被聽覺器官識別的越清晰、越準確,它就對以后的音樂操作活動(運動技能)的幫助或者影響力就越大。
識別的過程不單單是耳朵把音響信息記錄下來,而是由于大腦聽覺中樞神經介入通過接收、矯正、調整,并以一種新的音樂思維印象來支配技術器官,從而再現預期的音樂效果,即將實際演奏的音做前期的“音樂化”的處理準備。這一過程從頭至尾,都是有意識的活動,可以理解為自耳朵捕捉到樂音以后的所有工作,都是大腦有意識的進行并且完成的。“只有在具有強烈的、深刻的、富有思想的聽覺印象的情況下,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充滿藝術魅力的演奏。”
由于二胡沒有指板,手指壓力的變化也會帶來音高的變化、影響音高的穩定,因此,對二胡演奏者來說不僅要有一個健康的聽覺系統,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副“反映敏捷”的耳朵。一些教師善于培養學生在演奏中的大腦聽覺意識,在課堂上不止一次的提醒學生要善于有意識的運用自己的“聽覺”,讓“大腦工作應該走在手前面。”另一種情況則相反,是一種無意識的,俗話說“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
這個比喻雖有些不合適宜,但在多數現象中可以證明演奏者沒有學會使用自己的耳朵,仍舊憑借無意識的“聽見”進行演奏,導致演奏質量不盡人意。聽覺在這種情況下依靠的是運動中的提示音,它完全沒有上升到一種獨立的狀態,它看上去與聲音同時運動,然而,實質上很大程度的出現了“滯后”的危機。比如,當某一種技術或旋律被演奏者無數次的重復后,會出現聽覺的消極反映,與此同時,肌肉的運動就會異常的積極起來,甚至會“堵住”我們的耳朵,呈現出來的便是一種機械的“復制式”的練習,在這期間有些同學的思維是渙散的。
一個平民英雄的內心與背后
湖北—云南—西藏,跟隨陳剛毅的足跡,我們一路走過,腦海里卻始終有兩幅畫面矛盾著,又交織著:
——簡陋的辦公室里,藍色封面的圖紙資料堆滿桌柜,一位白襯衣、白臉龐的書生,訴說著平凡的人生故事,語調平緩而低沉。
——萬古藍天下,橘紅色的大橋飛跨山谷,一個面色黝黑的漢子手扶勘測鏡,迎長風而立,略帶滄桑的笑意。
一面是書生,一面是英雄。陳剛毅給我們的印象如此反差,卻又如此統一,統一到一個共產黨人的身上。
陳剛毅說,我是個普通人,但我要為社會留下點東西。
一個信念,多年執著,普通人陳剛毅按自己的步伐一路高歌,走成了英雄,一個平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