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6:44: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腦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兒腦癱治療論文
1西醫療法
1.1藥物目前藥物治療一類為促進腦組織發育和腦代謝類藥物如神經生長因子、腦蛋白水解物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多體現在促進原有神經細胞的發育及增強腦組織的代償能力,療效有限。另一類為對癥治療,肉毒桿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張力,但維持時間有限,長期反復應用有一定副反應,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如曲鳳媛等[1]應用A型肉毒毒素神經阻滯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患兒肌張力明顯降低,內收肌松弛,交叉腿、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術本法為通過調整神經通路,從而緩解癥狀,有一定創傷性。年齡大、有繼發障礙、有適應證的患兒可考慮。1991年徐林等[2]首先報道國內應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治療腦癱患兒。近些年手術治療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斷涌現。如袁海斌等[3]治療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對患兒行頸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術后配合高壓氧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的癥狀,尤以改善流涎癥狀最佳,手足徐動、語言障礙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應用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并與SPR法進行比較,認為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創傷小,療效顯著,副反應小。
1.3康復訓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康復治療技術和相關理論的不斷完善,使康復訓練受到青睞,是目前治療小兒腦癱的主流方法。西醫學者形成各自許多學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患兒的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和聽力障礙等進行治療。通過訓練有利于啟動腦癱患兒的大腦代償功能,改善患兒癥狀。如姚軍等[5]通過頭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誘導療法,結合針灸、推拿來抑制異常姿勢反射和肌張力,引出和促進正常的肌張力,姿勢反射和平衡反應。
1.4心理療法心理療法如今方興未艾,應用于小兒腦癱領域意義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心理治療:對患兒提供針對性、有步驟的心理咨詢,對患兒的家長,特別是母親進行咨詢,使其建立對疾病的認識,消除心理障礙,社會適應性行為提高顯著。
1.5其它療法除了上述方法外,還有許多治療手段應用在腦癱領域,如針對患兒足畸形,陳秀恩等[7]在腦癱松解術后患兒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佩戴踝足矯形器,患兒痙攣和攣縮得到明顯改善;桂華等[8]應用高壓氧治療小兒腦癱,治療后患兒腦電圖異常率明顯降低,認為在高壓氧的狀態下腦組織氧代謝旺盛,對可逆轉的腦細胞有促進轉化作用,并可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此外,音樂療法作為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能改善腦組織微循環,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還有不同程度的鎮靜、鎮痛作用;而神經干細腦移植作為干細腦移植領域的主要一員,用于治療腦癱前景廣闊,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報道北京海軍總醫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腦癱患兒腦神經干細腦移植。
小兒腦癱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整理目前國內臨床應用對小兒腦癱的主要治療方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臨床應用,進行探討。認為治療腦癱使用單一療法,療效有限,應使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且要盡早治療,而針灸療法用于治療該病前景廣闊,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療法;藥浴
小兒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中醫學認為小兒腦癱為先天不足、肝腎虧損,腦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最終出現“五遲”“五軟”“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癲癇、語言、視聽和其他障礙。由于腦神經細胞再生困難,因而本病具有致殘性,一旦發病,不易恢復,往往給患者造成終身痛苦,隨著研究的深入,治療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來越規范。中醫包括針灸、按摩、中藥、中醫穴位注射等。西醫有康復訓練、心理療法及藥物、手術等。
1西醫療法
1.1藥物目前藥物治療一類為促進腦組織發育和腦代謝類藥物如神經生長因子、腦蛋白水解物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多體現在促進原有神經細胞的發育及增強腦組織的代償能力,療效有限。另一類為對癥治療,肉毒桿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張力,但維持時間有限,長期反復應用有一定副反應,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如曲鳳媛等[1]應用A型肉毒毒素神經阻滯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患兒肌張力明顯降低,內收肌松弛,交叉腿、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術本法為通過調整神經通路,從而緩解癥狀,有一定創傷性。年齡大、有繼發障礙、有適應證的患兒可考慮。1991年徐林等[2]首先報道國內應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治療腦癱患兒。近些年手術治療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斷涌現。如袁海斌等[3]治療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對患兒行頸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術后配合高壓氧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的癥狀,尤以改善流涎癥狀最佳,手足徐動、語言障礙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應用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并與SPR法進行比較,認為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創傷小,療效顯著,副反應小。
小兒腦癱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整理目前國內臨床應用對小兒腦癱的主要治療方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臨床應用,進行探討。認為治療腦癱使用單一療法,療效有限,應使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且要盡早治療,而針灸療法用于治療該病前景廣闊,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療法;藥浴
小兒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中醫學認為小兒腦癱為先天不足、肝腎虧損,腦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最終出現“五遲”“五軟”“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癲癇、語言、視聽和其他障礙。由于腦神經細胞再生困難,因而本病具有致殘性,一旦發病,不易恢復,往往給患者造成終身痛苦,隨著研究的深入,治療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來越規范。中醫包括針灸、按摩、中藥、中醫穴位注射等。西醫有康復訓練、心理療法及藥物、手術等。
1西醫療法
1.1藥物目前藥物治療一類為促進腦組織發育和腦代謝類藥物如神經生長因子、腦蛋白水解物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多體現在促進原有神經細胞的發育及增強腦組織的代償能力,療效有限。另一類為對癥治療,肉毒桿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張力,但維持時間有限,長期反復應用有一定副反應,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如曲鳳媛等[1]應用A型肉毒毒素神經阻滯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患兒肌張力明顯降低,內收肌松弛,交叉腿、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術本法為通過調整神經通路,從而緩解癥狀,有一定創傷性。年齡大、有繼發障礙、有適應證的患兒可考慮。1991年徐林等[2]首先報道國內應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治療腦癱患兒。近些年手術治療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斷涌現。如袁海斌等[3]治療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對患兒行頸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術后配合高壓氧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的癥狀,尤以改善流涎癥狀最佳,手足徐動、語言障礙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應用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并與SPR法進行比較,認為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創傷小,療效顯著,副反應小。
腦癱病患的護理措施論文
【摘要】目的總結應用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治療腦性癱瘓患者的護理特點和方法。方法49例腦性癱瘓的患者接受了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術前評估掌握相關合并癥,術后監測生命體征,適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結果本組手術患者療效顯著,未發生護理相關并發癥。結論細心的術前準備,配合醫生做好術中、術后護理,能充分發揮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腦性癱瘓脊神經根雙下肢痙攣護理
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術是治療腦性癱瘓引起雙下肢痙攣的一種手術,大多數患者在術后行走能力和肌張力得到明顯改善。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創新改良了此種手術方式,將其發展成為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此過程中我們制定了與此項手術有關的護理方案。我們應用此方案護理腦性癱瘓上百例,獲得隨訪49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和解放軍第88醫院全軍骨科中心完成。隨訪觀察1998~2008年上述兩醫院收治的痙攣性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患者共49例,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4~26歲,平均9歲。病因:早產21例,難產15例,腦炎、腦損傷和高熱抽搐后遺癥共13例。單純雙下肢痙攣性癱38例,合并一側或雙側上肢癱11例。雙下肢肌張力按改良Ashworth肌張力評定標準,2級19例,3級23例,4級7例。運動功能評估按Gerard標準分為:1級不能行走者8例,2級為有外力支持可行走3米以上者11例,3級為有外力支持下可行走3米以上90米以內者17例,4級為不用外力支持可行走90米以上者13例。
小兒腦癱治療研究進展論文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整理目前國內臨床應用對小兒腦癱的主要治療方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臨床應用,進行探討。認為治療腦癱使用單一療法,療效有限,應使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且要盡早治療,而針灸療法用于治療該病前景廣闊,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療法;藥浴
小兒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中醫學認為小兒腦癱為先天不足、肝腎虧損,腦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最終出現“五遲”“五軟”“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癲癇、語言、視聽和其他障礙。由于腦神經細胞再生困難,因而本病具有致殘性,一旦發病,不易恢復,往往給患者造成終身痛苦,隨著研究的深入,治療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來越規范。中醫包括針灸、按摩、中藥、中醫穴位注射等。西醫有康復訓練、心理療法及藥物、手術等。
1西醫療法
1.1藥物目前藥物治療一類為促進腦組織發育和腦代謝類藥物如神經生長因子、腦蛋白水解物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多體現在促進原有神經細胞的發育及增強腦組織的代償能力,療效有限。另一類為對癥治療,肉毒桿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張力,但維持時間有限,長期反復應用有一定副反應,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如曲鳳媛等[1]應用A型肉毒毒素神經阻滯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患兒肌張力明顯降低,內收肌松弛,交叉腿、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術本法為通過調整神經通路,從而緩解癥狀,有一定創傷性。年齡大、有繼發障礙、有適應證的患兒可考慮。1991年徐林等[2]首先報道國內應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治療腦癱患兒。近些年手術治療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斷涌現。如袁海斌等[3]治療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對患兒行頸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術后配合高壓氧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的癥狀,尤以改善流涎癥狀最佳,手足徐動、語言障礙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應用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并與SPR法進行比較,認為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創傷小,療效顯著,副反應小。
腦癱手術護理探討論文
【摘要】腦癱是幼兒殘疾病中最嚴重病因之一,及早的手術是降低殘疾率的重要手段。進行針對性、完整性、全程性的手術配合護理,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5月采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治療腦癱患兒107例,做到了手術配合及時、準確,為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創造了條件,且取得了較好的手術效果,提高了患兒及家屬的滿意率。
【關鍵詞】腦癱;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護理
腦性癱瘓又稱腦性麻痹,是以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障礙為主,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癲癇、視聽覺、言語、行為情感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多在嬰幼兒期發病,是造成小兒殘疾最多的疾病之一。因此,小兒腦癱的手術治療是重要的一環。腦癱手術患者年齡小、心理承受力小,依賴性大,配合意識低,且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又是手術部位準確,手術操作精細,即腰骶段手術切除L2~S1棘突及椎板顯露硬膜,切開硬膜后用電刺激法選擇切斷部分脊神經后根來解除下肢痙攣[1],均造成了手術風險性、難度性大,所以手術的配合也相應的增加了難度。我院從2004年1月~2005年5月共配合SPR手術治療腦癱患兒107例,取得了一定經驗,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手術患兒107例,年齡26~15歲,平均7.6歲。患兒肢體均呈屈髖、屈膝、屈踝狀,足呈馬蹄內翻畸形,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行走時呈剪刀步態。術中均采用氣管內插管麻醉。
2術前準備
針刺治療對痙攣型腦癱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針刺治療對痙攣型腦癱(SCP)患兒肌張力及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86例SCP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針刺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均連續治療12周。對比兩組臨床療效、肌張力、運動功能及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改良Ashworth肌張力(MAS)評分低于對照組,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腦癱兒童精細運動功能評估表(FMFM)評分及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DA)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SCP患兒施以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針刺治療的效果較佳,可改善肌張力和運動功能,提高腦血流速度,利于患兒恢復。
關鍵詞:黃芪桂枝五物湯;針刺治療;痙攣型腦癱;肌張力;功能康復
腦癱屬致殘性疾病,臨床以痙攣型最為常見。據統計,痙攣型腦癱(Spasticcerebralpalsy,SCP)占所有腦癱的70%[1]。SCP以肌張力、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等癥狀為主,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生長發育。SCP始終是臨床治療的難點,目前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法,現階段主要以現代康復訓練為主,通過功能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病情,但整體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中醫學基于整體觀念,結合辨證論治,從多靶點、多角度出發,為SCP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2]。中醫學認為SCP與氣血不足、經脈痹阻有關,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原則。而針刺則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具有調理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且《傷寒雜病》所載的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和血通痹、益氣溫經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針刺治療SCP患兒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2021年1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收治的86例SCP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西醫診斷符合《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3]中的診斷標準:嬰幼兒時期即出現;腦損傷非進行性;姿勢異常及中樞性運動障礙。中醫診斷符合《實用中醫兒科學》[4]中肝強脾弱型的診斷標準:頭暈目眩、手足麻木、形體消瘦、口眼歪斜、口流清涎、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舌質淡、脈弦。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10個月至5歲,平均年齡(2.74±0.19)歲;痙攣程度:13例輕度,24例中度,6例重度;病程7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1.58±0.27)年。觀察組男27,女16例;年齡11個月至5歲,平均年齡(2.86±0.21)歲;痙攣程度:12例輕度,26例中度,5例重度;病程5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1.68±0.30)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0個月至5歲;臨床資料完整;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混合型腦癱患兒;合并嚴重智力低下、行為異常的患兒;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的患兒;暫時性運動發育遲緩患兒;患有病毒性腦炎、腦腫瘤等腦進行性病變的患兒。1.3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西醫常規治療:給予營養支持藥物、腦神經活性藥物、維生素等治療,同時進行康復訓練,包括爬行、頭部控制、坐位、站立等,30~40min/次,5次/周。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予以針刺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①針刺:取下肢穴位(陽陵泉、三陰交、承山、環跳、足三里、解溪等)、上肢穴位(手三里、曲池、肩井、臂孺、外關、肩貞、陽池、極泉、少海等)及頭部穴位(風市、百會、伏兔、風池、神庭、四神聰及顳三針等),常規消毒所選穴位,采用1.5寸毫針與皮膚呈15°刺入上、下肢穴位,采用2寸毫針與頭皮呈20°刺入頭部穴位,得氣后留針20~40min,1次/d,5次/周;②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12g,茯苓、地龍、當歸、甘草、水蛭、赤芍、遠志、白芍各6g,雞血藤、益智仁、桂枝、黨參各9g。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1劑/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12周。1.4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70%為顯效;癥狀、體征部分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30%~69%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每組總例數]×100%。中醫證候積分即將患兒所有中醫癥狀按由無到重度計0~3分,并將所有癥狀積分相加而得。②肌張力: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張力(MAS)[5]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評估,共0~Ⅴ級(0~5分),肌張力越嚴重,評分越高。③運動功能:采用腦癱兒童精細運動功能評估表(FMFM)[6]和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7]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評估,前者包含抓握能力、視覺追蹤等5個方面,共計61項,分值0~183分,后者由88項組成,分值0~264分;兩量經顱多普勒超聲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檢測患兒的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DA)血流速度。1.5統計學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珚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家庭對腦癱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家庭,是孩子們獲取知識的第一場所,是孩子們參與人生活動的最佳空間,更是塑造孩子們良好性格與人格的重要場所。家庭環境、家庭關系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會對腦癱孩子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應為腦癱兒童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融洽的家庭關系,提供優秀的家庭教育,使他們的心理得到較好發展,以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
關鍵詞:家庭因素;腦癱兒童;家庭教育;心理影響
一、腦癱兒童的心理問題
(一)孤僻、容易發脾氣一些腦癱兒童雖然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但智能水平還是正常的。因此,他們具有普通兒童的年齡特點與心理需要,他們需要玩耍,需要游戲,需要運動。然而,他們由于自身原因而達不到要求,需要家長全程協助去完成任務。這就會導致這些孩子慢慢地封閉起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吵大鬧,對自己發脾氣,也對身邊周圍的人產生不滿的情緒。(二)緊張、焦慮、害怕接觸新事物一些腦癱兒童的家長們,常常會感受到周圍人對自己孩子的歧視與偏見,導致自己產生自卑感。這就會影響到孩子們的情緒。這些孩子常常會感到焦慮、恐懼,擔心自己被人譏笑,喜歡獨自玩耍,不敢參與集體活動,害怕人多嘈雜的地方。(三)多動、有攻擊行為一些腦癱兒童的認知水平較低,情緒波動大,課堂上不能保持安靜,喜歡多動。他們有時會重復做相同的動作或者重復單詞,遇到不順心的時候,不但會哭鬧,還會咬自己,或者傷害其他人。
二、家庭對腦癱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家庭環境對腦癱孩子的影響。相關研究證明:父母教育方式與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給予其足夠的愛和充分的關心理解,在這種和諧、美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就會格外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樣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相對來說,其心理問題產生的幾率也能極大降低。[1](二)家庭關系對腦癱兒童的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關系的相處會直接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態度,家庭關系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感受。如果身處緊張的家庭環境中,兒童會有極大的心理負擔,從而造成孩子消極的性格特點。如果家長心理應激不當,如因為生育這些孩子后,父母關系惡劣,或將生活的所有問題歸罪于受他們拖累等等,就會對腦癱兒童的心理造成很大傷害。(三)家庭文化對腦癱兒童的影響。“有怎么樣的家長,就有怎么樣的孩子。”這句話并不是沒有道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的教養和文化素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方式和心理健康。[2]一般來說,如果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素養和個人素質都比較高,同時也對自己孩子的缺陷充分接納,用自己的知識去武裝孩子,那么效果是明顯的,他們就會培養出素質更高的孩子。
腦癱患兒異常心理護理論文
【摘要】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腦癱患兒活動受限,缺乏情感交流,常導致諸多異常心理發生。在治療過程中,異常心理常影響康復訓練的效果,因此做好腦癱患兒的心理護理對其康復治療意義重大。現對腦癱患兒常見異常心理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應護理策略,以利于腦癱患兒的康復,使其早日回歸社會。
【關鍵詞】腦性癱瘓/診斷;腦性癱瘓/治療;心理療法;護理;兒童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異常姿勢[1]。腦癱在有運動障礙的同時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發作、行為異常、聽力障礙、視力障礙等,是繼小兒脊髓灰質炎后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是腦癱患兒康復治療的重要原則。但由于腦癱患兒常伴有諸多異常心理,影響康復治療效果,現將其異常心理特征及針對性護理策略歸納如下。
1心理的定義及心理發展的內容
1.1心理的定義心理是在人的大腦中產生的客觀事物映像。這種映像本身從外部是看不清也摸不著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為活動,又通過行為活動表現出來。因此,通過觀察和分析人的行為活動,可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表現,心理活動健康、活躍,反過來也可以促進腦細胞的發育與成熟。
1.2心理發展的內容心理發展包括許多方面內容,其中感知覺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征、情緒和情感特點、意志特征、氣質特點、自我意識水平等都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面。而語言、動作和行為發展狀況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痙攣性腦癱圍術期護理論文
【摘要】對36例痙攣性腦癱患者行立體定向多靶點聯合毀損術治療。結果手術順利,31例好轉,2例輕偏癱。認為術前心理護理和細致的術前準備,術中積極配合及術后并發癥護理、康復訓練指導是護理重要任務。
【關鍵詞】痙攣性腦癱立體定向手術圍手術期護理
腦立體定向手術是利用立體定向儀,將手術器械(如腦穿刺針、射頻或雙電極、活檢針等)通過顱骨鉆孔精確地穿刺至腦深部,對某些病變結構進行微侵襲式手術處理。其方法簡便、損傷小、并發癥少。腦癱常常是圍產期缺氧等原因造成的以非進行性運動障礙為主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其腦損害廣泛,累及數個腦區。其中錐體系損害導致相應部分癱瘓;錐體外系損害導致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和痙攣等[1]。根據Minear分型,立體定向手術主要適用于痙攣型腦癱,對肌張力障礙型可能有效,對運動過度型或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混合型以及肌張力減低型無效[2]。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我科采用立體定向多靶點聯合毀損手術治療痙攣性腦癱36例,效果良好,護理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痙攣性腦癱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6~29歲,平均16.7歲。一側肢體肌張力增高23例,雙側肢體肌張力增高13例,腱反射亢進17例。全部病例均有足部畸形;18例合并手部畸形,其中16例伴有局部肌萎縮。表現為手足扭轉痙攣型9例,痙攣性斜頸8例,書寫痙攣1例,混合型18例。均經智能量表明確所有病例無明顯智能減退,無癲發作史。
1.2手術方法在1.5T超導磁共振(MRI)下定位,采用高精度腦立體定向儀和多功能射頻治療儀治療。局部浸潤麻醉后安裝好定位頭環,行頭部MRI掃描,根據解剖標識計算出腦內需要毀損部位即靶點的坐標值。先毀損丘腦腹外側核,如效果理想即終止手術;如效果不佳,再毀損其他核團。毀損前先行毀損測試,溫度為50℃,毀損時間20s,如患者無不良反應,再行正式毀損,用70℃毀損靶點。在毀損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反復檢查患者肌力、肌張力的變化,以判定手術效果。如情況異常,應及時終止手術。
熱門標簽
精品范文
1腦癱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