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缺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6:37: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腦缺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腦缺血

腦缺血氧化應激損傷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氧化應激;腦血管病:自由基

論文摘要:氧化應激(oxidativestress,0S)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重要病理反應過程。缺血性腦損傷后,活性氧自由基(oxygenfleeradical,OFR)增加,通過壞死或凋亡的方式引起細胞死亡,還介導線粒體逢徑、核轉錄因子信號轉導間接導致細胞凋亡。近年來中藥抗氧化應激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生命與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人類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隨著當今社會的老齡化,腦血管發病率不斷增高,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57個國家中死于腦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個國家腦血管病占死因前3位,而缺血性腦血管病占很大的比例。缺血性腦損傷的病理過程極為復雜,其發病機制涉及腦組織能量代謝紊亂、興奮性氨基酸毒性、自由基損傷、炎癥反應等多環節。近些年來,氧化應激學說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倍受關注。因此研究氧化應激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作用,闡明其發生機制、調節機制,對尋找臨床療效更好的藥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著重要意義。

1.氧化應激

1970年Paniker等首次提出氧化應激的概念。目前把能導致化學或代謝來源的活性氧(如O2、H2O2等)及相關產物產生的這一系列的細胞內或外狀態,稱為“氧化應激(oxidativestress,OS)”。生理條件下,這些自由基調節細胞分裂及機體免疫力,參與藥物的降解、殺滅細菌。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是有氧代謝的產物,具有強氧化性,是吞噬細胞消滅入侵微生物的重要武器。當ROS的產生超過生物體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時將導致氧化應激反應的產生。研究表明,ROS參與抵制外來物質的入侵,也充當內部生物學過程的調節因子,包括信號轉導、轉錄或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內存在許多信號系統,這些信號系統依賴復雜的激酶級聯、蛋白酶級聯和(或)第二信使調節胞漿及核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再激活轉錄因子AP-1及核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等,調節細胞的生長和(或)凋亡。

2.腦組織對氧化應激的易感性

查看全文

短暫性腦缺血護理方法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影響。方法將85例短暫性腦缺血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治療組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結果治療組的治愈率和復發率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加強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高危因素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療效和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護理干預短暫性腦缺血影響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顱內血管病變引起的短暫性、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癥狀一般持續10~15min,多在1h恢復,最長不超過24h,但反復發作,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因其發病特點有突發性、短暫性、可逆性的神經功能障礙,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極快,恢復后不留后遺癥,常不引起人們的重視。據統計,約有25%~40%的病人在5年內將發展成為腦梗死而威脅病人生命。本研究對45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的護理預防,取得滿意的效果。

一、臨床資料與方法

1.1對象為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病人,共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齡35~81歲,平均(55±5.8)歲。85例TIA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入院后經頭部CT或MRI檢查未發現梗死、出血或腫瘤灶。排除既往有腦出血、腦梗死、心力衰竭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TIA首次發作30例,發作兩次及兩次以上者為55例。

1.2方法將85例短暫性腦缺血分為對照組40例,治療組45例。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治療組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詮釋依達拉奉治短暫性腦缺血案例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主要原因為頸內動脈或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及不穩定,微血栓隨血液循環進入腦部小動脈,造成微栓塞,引起腦部缺血、腦組織損傷、腦水腫發生,產生一系列改變,如羥自由基產生,更加重腦組織損害。依達位奉具有捕獲羥自由基(·oh)的活性抗氧化劑,具有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從而減輕腦缺血引起的腦水腫及組織損傷,筆者自2005年5月~2007年1月,用依達拉奉治療住院tia患者90例,現分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病例選擇選自2005年5月~2007年1月住院tia患者90例,其中男69例,女21例,年齡42~70(57.2±9.6)歲。tia持續60min緩解49例,tia超過60min,并反復發作,但無持久的神經缺損,頭顱ct或mri證實無腦梗死者41例。以上病例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發病24h內入院;(2)不伴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3)女性患者無服用雌激素藥;(4)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腦梗死病史。

1.2方法入選90例病例分為兩組,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觀察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治療采用常規治療方法:(1)丹參粉針0.8mg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阿司匹林每日75~100mg;(3)尼莫地平0.5mg/h持續泵入3~5天;(4)低分子肝素5000mg每12h1次;(5)胞二磷膽堿、脫水劑、降血壓、降血脂藥。治療組45例,男33例,女12例。治療方法: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10mg,商品名必存,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1342)30mg+生理鹽水150ml靜脈滴注,每次30min滴完,每天2次,10天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

(1)觀察指標:①tia發作次數;②腦栓塞發病率;③實驗室指標,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電圖;④頭顱ct或mri檢查。觀察時間1~7天。觀察腦水腫程度、頭顱ct或mri、不良反應。

(2)療效判斷:86%~100%為基本痊愈;46%~80%為顯著進步;16%~45%為進步;<16%為無效。以基本痊愈和顯著進步為有效。治療前和治療后7天進行血常規、尿常規、凝血4項、肝腎功能檢查。并觀察依達拉奉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

查看全文

二氮嗪對深低溫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組織NR1表達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二氮嗪對深低溫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腦保護作用及其機制。方法采用雙側頸總動脈阻斷法制作深低溫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將306只SD大鼠隨機分成3組:假手術組、二氮嗪組和模型組。分別在缺血1h后再灌注2、6、12h及1、2、3、7d斷頭取腦,對腦組織行含水量檢測,并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腦組織NR1表達情況。結果假手術組腦組織含水量明顯低于二氮嗪組和模型組,二氮嗪組低于模型組,模型組和二氮嗪組腦組織含水量在12h開始升高、1d達高峰、3d基本恢復正常,模型組和二氮嗪組NR1均在2h開始升高、1d達到高峰、7d后基本達到正常水平,但二氮嗪組NR1表達水平在2、6、12h及1、2d明顯低于模型組,且兩組NR1表達水平均高于假手術組。結論二氮嗪預處理對深低溫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腦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下調腦組織NR1的表達來實現。

【關鍵詞】深低溫;腦缺血再灌注;二氮嗪;腦保護;NR1表達;大鼠

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及其機制十分復雜,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包括神經細胞壞死和凋亡兩個方面,其中線粒體ATP敏感性鉀通道被認為是關鍵環節之一[1]。二氮嗪是線粒體ATP依賴性鉀離子通道開放劑,已廣泛應用于缺血再灌注心肌保護方面的研究,而對腦保護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N-甲基天冬氨酸受體(NMDAR)是目前研究最為深入的興奮性氨基酸(EAA)受體之一,是一種離子型EAA受體。目前已證實,NMDAR是由NR1、NR2A~2D5種亞單位組成的異聚體。其中NR1亞單位是NMDAR的功能單位,NR2是其調節單位,只有和NR1組合才表現出活性。NR1基因紊亂就會使NMDAR的活性喪失。EAA的毒性是通過受體活性改變而發揮作用,缺氧缺血能影響NMDAR的數量和功能,誘導和加強NR1的表達,上調NMDAR的數量。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試驗主要采用腦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觀察二氮嗪預處理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后腦含水量、形態學及NR1的表達變化來探討二氮嗪對深低溫缺血再灌注大鼠是否具有腦保護作用及其可能的機制。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動物

成年健康SD大鼠306只,雌雄不限,體重200~250g,由南京市兒童醫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飼養與實驗均符合我國衛生部《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實施細則(1998)》的要求。

查看全文

線栓法大腦中動脈閉塞所致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鼠模型的腦水腫和腦梗死比的變化

【關鍵詞】大腦中動脈閉塞;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腦水腫;

摘要:目的:探討短暫性右側大腦中動脈閉塞所致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腦梗死比和腦水腫的變化。方法:線栓法制作大鼠腦缺血/再灌注不同時間點模型,行TTC染色測量腦梗死比及干濕稱重法測量腦含水量。結果:腦缺血再灌注6h時大鼠腦組織即有含水量的增加,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上升趨勢,且未損傷側中段腦組織含水量升高最為顯著。TTC染色在缺血再灌注6h即可見白色梗死灶,梗死比在再灌注72h內逐漸增加。結論: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72h內腦梗死比和腦水腫均呈進行性加重。

關鍵詞:大腦中動脈閉塞;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腦水腫;

腦梗死比缺血性腦損傷(ischemiabraininjury)是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之一。而腦缺血及再灌注引起的腦水腫(hydrocephalus)是影響病人急性期與亞急性期生存的重要因素。較大面積的缺血因腦水腫致病變腦組織體積急劇增大,可誘發腦疝。缺血后的腦水腫被認為是加重腦缺血原有病變,導致腦疝及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1~3]。另外,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破壞也是缺血性中風繼發出血的原因,而這也是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目前缺血后BBB破壞引起血管源性腦水腫(vasogenicbrainedema,VBE)及其對缺血病變進展的影響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本實驗旨在進一步明確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腦水腫的時程變化,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資料。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動物與材料

查看全文

非增強CT檢查預測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非增強CT;CT灌注掃描;腦缺血;半暗帶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腦缺血病變在非增強CT掃描的成像表現。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21例發病時間小于24h,臨床懷疑有早期腦缺血,經過CT灌注掃描、CT和MRI隨訪檢查確診為腦缺血的患者,利用AlbertaStrokeProgramEarlyCTScore(ASPECTS)評分標準分析其非增強CT(NoncontrastCT,NCCT)的影像學表現特征,和CT灌注掃描以及CT和MRI隨訪結果對比,研究CT平掃在早期腦缺血診斷中的作用。結果:21例經過CTP和(或)MRI隨訪檢查確診為早期腦缺血患者中,缺血核區CBF和CBV均較正常腦組織明顯下降(P<0.05)。經NCCT掃描發現腦缺血病變的患者11例,其中8例主要表現為患側密度降低,3例主要表現為患側腦組織水腫、腦溝變淺,ASPECTS評分分析的26個異常區域中,有19個區域表現為密度降低,7個表現為腦組織腫脹。結論:早期腦缺血患者中,NCCT所見的低密度區大致和缺血核區域相符,腦組織腫脹區域大致和半暗帶區相符。雖然平掃CT不能準確判斷半暗帶和缺血核區,但是對早期腦缺血性疾病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占腦卒中患者的50%~80%,致殘和致死率高,成功的治療取決于能否在早期及時診斷和治療,建立再灌注,搶救半暗帶腦組織。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早期溶栓治療,由于受到3h治療時間窗的限制,早期診斷對治療有決定性的意義。隨著CT和MRI灌注技術以及PET技術的發展,對早期腦缺血的診斷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影像學診斷手段,由于CT灌注掃描(CTPerfusion,CTP)可以分析腦血流情況,顯示腦血流發生改變的區域,CTP掃描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腦缺血疾病的早期診斷。目前早期腦缺血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仍然為非增強CT(NoncontrastCT,NCCT)掃描[1],并且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有一些患者不適合行CTP和MRI檢查,NCCT可能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因此研究NCCT表現特點對臨床腦缺血性疾病的診斷有重要的價值。本研究通過CTP和MRI掃描,回顧性分析NCCT的表現特點,提高早期NCCT診斷的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選擇21例根據臨床表現懷疑腦缺血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或者患側肢體運動障礙,一側肢體無力或者肌肉張力下降,部分患者言語不清、構音不良、鼻唇溝變淺,主要體征為一側Babinski,Gordon,Hoffman征陽性等。所有患者都行NCCT和CTP掃描,1~2周內復查CT或(和)MRI,確診為缺血性腦梗死。

查看全文

骨髓基質干細胞研究論文

【摘要】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稱骨髓基質干細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實質細胞的干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成多種細胞。

【關鍵詞】骨髓干細胞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稱骨髓基質干細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實質細胞的干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成多種細胞。近來研究表明它可以向三個胚層的多種組織分化,如來源于外胚層的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等,MSCs移植為腦缺血患者開辟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本文對MSCs移植治療腦缺血的研究綜述。

1骨髓基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1.1目前發現至少存在3種形態的MSCs。Colter等從培養的人骨髓細胞中分離出MSCs后,發現來自單細胞的克隆中除了含有小的梭形和大的扁平MSCs外,還有一種非常小的圓形細胞,這種小圓形細胞有更強的折光性,它們比大的MSCs能更快分裂、增殖,并且有更強的多向分化潛能,當將MSCs放在不同的微環境內時,它們可相應地分化為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或成肌細胞等[1-3]。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MSCs經靜脈途徑或局部注射移植到不同的組織時,MSCs即可在相應的組織內分化形成該類組織細胞[3,4]。

1.2MSCs的易粘附、易貼壁生長,易增殖特性使得它們經過數次換液和傳代后得到分離、純化[3]。

查看全文

缺血性腦損傷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HPK1對SD大鼠全腦缺血/再灌注后海馬CA1區錐體細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四動脈結扎法建立大鼠全腦缺血模型,缺血15min后分別灌注30min、3h、6h、24h、3天和5天。大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缺血/再灌注組、缺血/再灌注給藥組和缺血/再灌注溶劑對照組。缺血/再灌注給藥組再分為2組,分別腦室注射100g/L的HPK1AS-ODNs、HPK1MS-ODNs,每24h注射1次,連續3天,在最后一次注射24h后行四動脈結扎全腦缺血。使用免疫沉淀和焦油紫染色法等技術檢測相關信號蛋白的表達、活化水平及神經元細胞的死亡。結果在大鼠海馬神經元中有HPK1的表達,腦室注射AS-ODNs大鼠海馬CA1區存活錐體細胞明顯增多。結論HPK1反義寡核苷酸對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馬神經元凋亡具有保護作用。

【關鍵詞】造血祖細胞激酶1;反義寡核苷酸;海馬;凋亡;大鼠

TheroleofHPK1inischemicbraininjury

LITing,ZHANGGuangyi*

(ResearchCenterfor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JiangsuKeyLaboratoryofBrainDisease

Bioinformation,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Jiangsu221002,China)

查看全文

骨髓基質干細胞發展論文

【摘要】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稱骨髓基質干細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實質細胞的干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成多種細胞。

【關鍵詞】骨髓干細胞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稱骨髓基質干細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實質細胞的干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成多種細胞。近來研究表明它可以向三個胚層的多種組織分化,如來源于外胚層的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等,MSCs移植為腦缺血患者開辟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本文對MSCs移植治療腦缺血的研究綜述。

1骨髓基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1.1目前發現至少存在3種形態的MSCs。Colter等從培養的人骨髓細胞中分離出MSCs后,發現來自單細胞的克隆中除了含有小的梭形和大的扁平MSCs外,還有一種非常小的圓形細胞,這種小圓形細胞有更強的折光性,它們比大的MSCs能更快分裂、增殖,并且有更強的多向分化潛能,當將MSCs放在不同的微環境內時,它們可相應地分化為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或成肌細胞等[1-3]。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MSCs經靜脈途徑或局部注射移植到不同的組織時,MSCs即可在相應的組織內分化形成該類組織細胞[3,4]。

1.2MSCs的易粘附、易貼壁生長,易增殖特性使得它們經過數次換液和傳代后得到分離、純化[3]。

查看全文

納洛酮腦保護研究管理論文

納洛酮是通過受體非特異的競爭性拮抗劑,對所有內源性阿片肽受體均有拮抗作用。其為高脂溶性,能通過血-腦屏障。

自1981年Baskin等報道納洛酮能有效逆轉卒中病人的神經損害后,有關阿片受體拮抗劑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1]。在嚴重應激狀態下,機體釋放大量內源性阿片肽能引起腦灌注壓下降、腦組織缺血缺氧及呼吸抑制及意識障礙加重等。實驗結果證實,納洛酮對神經細胞有保護作用,并可促進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改善預后。現將納洛酮對神經保護作用的相關研究進展綜述如下。1納洛酮的神經保護機制1.1逆轉腦外傷后腦組織內鈣離子及興奮性氨基酸的升高

細胞內外鈣離子平衡紊亂是缺血再灌注腦損傷發病機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這一觀點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細胞內鈣([Ca2+]i)升高既是腦損傷的后果,同時又是進一步腦損傷的始動因子,甚至有人稱[Ca2+]i升高為“細胞死亡的最終共同途徑”。腦缺血發生后由于三磷酸腺苷(ATP)生成不足和生物膜去極化,導致電壓門控鈣通道開放,與此同時興奮性氨基酸(EAA)也在細胞外大量堆積,激活其在細胞膜上的受體,使受體門控鈣通道也開放,這兩個途徑造成細胞外鈣離子內流;由于生物膜的受損,線粒體、內質網膜等細胞內鈣池釋放鈣離子也增加,即細胞內鈣釋放也增加。而此時鈣泵由于ATP缺乏不能正常的將細胞內多余的鈣離子泵出,細胞內鈣池也不能重新儲存鈣離子,即生理狀態下細胞對鈣離子的調控機制在此時失去作用,最終造成[Ca2+]i升高這一結局,又被稱為“細胞內鈣超載”[2]。有研究結果表明,一氧化氮(NO)的合成以及EAA的神經毒性作用也與[Ca2+]i升高有密切關系。腦外傷后,由于血-腦屏障破壞,神經細胞及血漿中的興奮性氨基酸進入神經細胞間隙,導致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閘門鈣通道開啟,大量鈣離子進入細胞內,最終致細胞破壞[3]。Faden等報道腦外傷后腦組織鈣、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含量均明顯升高[4]。內皮素(ET)是目前發現最強烈的血管收縮因子,腦外傷后,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血栓形成及應激性腎上腺素(AD)增高都可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分泌ET,ET和神經細胞膜上ET受體結合后,可激活細胞上磷脂酶A2(PLA2)和氣磷脂酶C(PLC)等,加速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生大量自由基,引起神經細胞損害。Rysard等研究發現,阿片受體促效劑能顯著增加海馬神經細胞內自發的細胞內鈣振蕩幅度,而納絡酮通過NMDA受體和L-型鈣通道可拮抗這一作用[5]。此外,Yang等發現,嗎啡對T-型鈣通道電流的影響可被納洛酮所阻斷,這一作用是與納洛酮對μ-受體的拮抗作用有關[6]。納洛酮通過競爭性拮抗內源性阿片肽受體,同時對細胞膜有穩定作用,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促進SOD生成,阻止脂質過氧化,提高Na+-K+-ATP酶活性,抑制Ca2+內流,使各種病理損害的最后通路被阻斷,這可能是腦保護作用的主要機制。

1.2改善神經細胞的生物能量代謝

中樞神經系統細胞的產能和做功都有獨特的特點,做功的最大特點是幾乎不涉及機械功和外分泌活動;產能的最大特點是對能量的來源,即氧和供能的底物(葡萄糖)的供應失調異常敏感。這提示血糖的高低和血氧飽和度是決定神經細胞產能過程的兩大要素,而氧又是腦組織代謝產能的關鍵因素。大腦缺血導致低氧和低葡萄糖供應,并減少ATP的產生。很多依賴ATP的過程,如對維持代謝和離子內環境穩定有重要作用的細胞膜泵就會受到損害。能量代謝的水平,如丙酮酸和乳酸也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乳酸、丙酮酸及其比例(L/P)的變化常作為實驗動物和臨床研究腦缺血的重要生化指標。納洛酮通過恢復腦缺血再灌注介導的細胞外積累的乳酸,減少丙酮酸并增加L/P之比,表明其有明顯的恢復能量代謝的作用。納洛酮也能通過影響腦缺血再灌注損傷(ischemia/refusion,I/R)所導致的復雜級聯反應產生的有害代謝事件中的某些步驟,恢復線粒體活性或能量代謝[7]。此外Shibata等發現,μ受體促效藥、κ受體促效藥在缺氧/低血糖時可導致鼠海馬層2-去氧葡糖攝取降低。納洛酮能對抗缺氧/低血糖時引起糖攝取缺乏,因而顯示有神經保護作用。相反,嗎啡卻呈現出使其惡化的作用。這些結果提示用納洛酮阻滯μ受體有對抗缺氧/低血糖時導致海馬回糖代謝減少的作用,對神經細胞起保護作用[8]。血管內或腹膜內給予納洛酮可使腦組織紀律血流量增加,改善腦組織的能量供應來源,對中樞神經系統能量狀況的改善有益。

1.3降低體內自由基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