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師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3:15: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師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師范音樂教育現狀與發展
一、少數民族師范音樂教育的現狀
1、理念
以歐洲音樂中心論為主的西方音樂教學形式長期影響著我國音樂教育,雖然師范音樂教育專業不斷進行自我體系建設與改革,可卻并未將我國民族特色體現在民族音樂理論體系建設當中。在教學理念方面欠缺發揚民族性的思想,崇洋媚外現象較為嚴重。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更多投入到西洋音樂、流行音樂當中,往往對民族民間音樂、樂器、戲曲等方面較為冷淡,甚至不加理會。
2、課程設定
對于當前的音樂教育而言,本土少數民族的地方性音樂乃至少數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學、人類學等人文知識并未踏入課程設置范圍內。并未對學生提出具體的關于本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結構的了解程度,是否具有搜集、研究、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能力及標準。
3、教與學
高等師范院校民族音樂教育論文
一、樹立多元音樂文化意識,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是我國獨特的存在,同時其在世界多元文化序列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新課標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學中要著重克服“歐洲中心論”的教育觀點,而應該樹立弘揚我國民族音樂的特色,樹立民族音樂風格,確立其在多元音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點從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經歷了眾多歷史大潮而始終屹立于世界音樂文化頂端可以看出。另外,繼承和弘揚我國音樂文化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音樂的宣傳和引用有利于提高我國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同時也可以使我國的音樂文化走向世界。因此,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需要重視民族音樂教育,以生動、鮮活的民族音樂感染世界,比如不同地區的學生均會歌唱屬于自己區域的家鄉歌曲等,同事也可以在高等師范院校開設專門的民族音樂課程,從而不斷促進民族音樂的普及和推廣。
二、更新高師音樂教育觀念,改變音樂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大多數院校大都喜歡采取“歐化式”音樂教學方式,即便是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課時設置等方面也均按照“歐化式”音樂教學來進行規劃和設計,這極大制約了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因此,在新課標下,高等師范院校必須要轉變音樂教育觀念,徹底改變與音樂專業院校采取相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錯誤觀念,從課程設置、課時設置、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變革,從而逐漸扭轉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重西輕中”的音樂教學思想和觀念,也可以避免音樂教學過度局限于技術層面。另外,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需要加強學生音樂教育能力的培養,在音樂理論、器樂以及聲樂等相關音樂課程方面重點增加一些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從而不斷向學生灌輸民族音樂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同時音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比較中西音樂文化之間存在的具體差異,使他們深切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作為一名合格的基層音樂教育者,就必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音樂的真諦和精髓,并熟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音樂素養的有效手段,同時需要促使學生在了解民族音樂的過程中逐漸愛上民族音樂,從而促使他們自主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學習和宣傳中來。
三、強化課程計劃設置,調整教學內容
正如上述所述,當前民族音樂教育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有限,所以開展的課時也比較少。因此,為了加大民族音樂教育的力度,相關教育部門需要根據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育具體的開展情況來采取合理的管理辦法或者指定相關的管理政策來對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進行行政干預的硬性管理方式,從而使音樂教育可以應對當前教育對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標準,確保民族音樂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可以占據一席之地,不斷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高等師范院校還需要適當調整音樂教學內容,比如在視唱練耳和基本樂理的教學中,需要加強音階理論和民族調式的教學力度等。這種將與民族風格相關的曲目或歌曲滲透到視唱練耳訓練中可以在提高學生視唱技能的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民族詞匯,深化他們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和認識,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民族音樂創作能力;在和聲訓練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和聲配置以及民族調式的訓練和分析,有助于學生熟悉和掌握民族和聲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而在歌曲做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民族曲式寫作教學和民族曲式內容教學,從而不斷強化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知識的記憶;在鍵盤和和聲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入民族風格創作曲目的學習,還需要加強民歌改編等學習內容。另外,除了講解西歐式音樂教學中的“ABA”單三部曲式的充分、展開和對比外,還需要加入我國民族音樂的聯曲體、循環體和多段體等曲式結構。
師范美術教育發展變化研究
摘要:上世紀,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通過全面改革及調整,給自身的民族藝術教育事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地區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進入21世紀,延邊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隨著社會變革及教育形式的轉變,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筆者針對延邊地區師范美術教育目前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分析了當代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的發展變化狀況,并提出了相應的師范美術教育思想觀念。
關鍵詞:延邊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地域性教育觀念;特色教育
一、前言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中國朝鮮族聚集的邊疆地域。1952年,延邊被命名為朝鮮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延邊朝鮮族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及少數民族政策的正確指引下,通過他們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當中最早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藝術教育體制。并成為少數民族藝術教育領域的楷模。以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為例,延邊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自1950年形成以來,以提高民族素質為責任和使命,傾心培育我國朝鮮族美術人才,為民族藝術文化教育事業提供了大批優秀美術教育工作者,并在朝鮮族美術文化發展進程中,充分發揮其難以估量的戰略作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延邊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受中國革命文藝路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美學思想及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影響,始終注重民族審美文化教育素質的提高,為建立自身民族藝術文化特色及朝鮮族社會的健康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結束后,延邊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根據1981年第三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中所指出的“民族教育須采用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發展及進步的民族形式,要尊重其民族特性。各民族地區絕不要照搬漢族地區的方式,須從現實出發,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民族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民族特性的教育發展方向,以更高的熱情,為地區社會的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改革開放時期的延邊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在發展進程中,始終明確自身特性,堅守現實主義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繼承和發揚忠于現實、注重樸素的自然之美的朝鮮族鮮明的民族審美教育特點。并在其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受到了民族藝術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總之,延邊朝鮮族美術教育從20世紀中期形成以來一直探索民族美術教育文化的發展之路,為確保自身文化地位做出了積極努力,其優越性在國內充分地得到了體現。然而進入21世紀,延邊朝鮮族師范美術教育受社會發展變化及地區社會文化結構變化等影響,遇到其民族性及地區性的教育性質轉變等一系列問題,實際上,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形式正處于逐漸消失的階段。如何應對這些變化?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對于將來延邊地區藝術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有著密切關聯。正確理解新時期師范美術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性質,對于延邊地區的社會發展及民族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二、當代延邊朝鮮族美術教育人才培育目標
進入21世紀后,延邊大學根據2001年國家教育部“面向21世紀發展教育的行動計劃”及“延邊大學發展規模綱要”,綜合以往的發展經驗,結合美術學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未來改革發展方向戰略。并提出了以下三點:第一,在教育思想方面,“在新世紀,將美術教育打造成運營體系完善、專業結構合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區域特色、國內一流、蜚聲海外的美術人才培育基地。”;第二,在學院運營方式方面,“以培育民族藝術人才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發揚民族傳統特色,敢于創新,以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為己任,在總體教學工作中樹立人才培養、科研、社會服務及文化交流的運營思想。”;第三,美術教育的優勢與特色是,“在扎實的基本功和美術作品中具體體現濃厚的民俗及風俗風貌。這是美術教育專業最為有力的生存優勢,將為學院的未來帶來無限美好前景。”不過,在實際運營中,一方面由于朝鮮族學生數量的逐漸減少,另一方面由于地區間廣泛的人文交流、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計劃下的招生模式、就業取向等在社會變革中所產生的不可避免因素的影響,出現了與民族教育戰略思想不相符的各種問題。對此,須要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范美術教育的結構及功能。
師范院校美術培育目的
1美術教育的含義及類型
美術教育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德國。美術教育是一種以美術為教育媒介,充分挖掘美術的素質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義的人格素質教育效果的教育行為或教育活動,也就是說教育活動的目標是為了完善人格而協調地發展人的整體素質。所以,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是以美術為基點、以教育為載體、以人為本位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這是美術教育的本質含義。美術教育分為以美術為取向的美術教育和以教育為取向的美術教育。以美術為取向的美術教育是以美術為著眼點,從美術本位出發,以教育為手段,發展和傳播美術文化,同時借助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傳達美術知識和技能,促進美術文化的整體發展。以教育為取向的美術教育的著眼點在教育,從教育的價值來看待美術教育,把美術作為一種媒介,建構以美術為學科的教育教學理念,培養人的道德觀、情感觀、審美觀、智力和創造力等基本素質和能力,以便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發展[1]。因此,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可完整地被表述為: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達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發展智力和創造性,獲取一般教育學意義之功效。
2合理定位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一所大學或學院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的歸宿。有研究者從宏觀角度指出,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是一個體系,一般由3個層次組成,即國家層次、學校層次和專業層次。國家層次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是宏觀性的培養目標。它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針、社會需求和本科教育的特點規定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規格和質量標準。學校層次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是中觀性的培養目標。它依據國家層次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規格和質量標準,學校的科類性質、在整個高等學校系統中的地位、所在經濟區域、辦學傳統和條件等,制定培養目標。不同科類、層次、區域學校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科類和層次,由于所在區域不同,其培養目標也會有所差異。專業層次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是微觀性的培養目標。它既要依據國家層次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又要依據學校層次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一般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及專業性質等做進一步的具體規定。可見,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應根據具體國情、區域特點、學校類型、學科特點制定合理的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目標。
3民族地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特點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仍未能脫離專業美院美術教育培養模式,未把美術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以技能型專業美術教育為主的教育理念仍占主體地位。具體表現:培養目標過于技術化、專業化。當前民族地區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基本沿襲了其他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自己沒有突出的特色。故此,筆者認為民族地區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培養目標應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的應用
摘要: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瑰寶,在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中應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不僅具有重要文化傳承意義,也是促進師范學校音樂教育進一步完善的重要舉措。本文分析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必要性,并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及應用對策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師范學校;音樂教育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向來都是一個國家與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體現。中國作為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擁有著體系豐富、數量龐大的民族民間音樂。對于師范學校來說,在音樂教育中有效的應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師范學校音樂教學內容,還可以增加學生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認識度與認可度,從而為傳承發揚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作出更多貢獻。
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滿足音樂教育體系課程改革的基本需求。隨著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師范學校音樂教學改革也在進行著不斷的探索與創新。新課程改革要求各學校教育體系,積極主動的去開發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民間特色以及人文風貌的文化形象,來作為各類教學課程的應用內容,以此來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對于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來說,除了創新性的應用教育部門提供的音樂教材外,還應該加大融入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內容。進而充分發揮地方學校的課程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音樂教育的豐富性和延伸性。民族民間音樂一直都是各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財富。不同民族擁有著不同的文化情感和精神風貌,音樂最能體現本民族思想和靈魂。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尤其是師范類學校的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不僅讓學生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民族精神,也可進一步擴大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播途徑,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此外,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作為培養音樂教育人才的重要平臺,如果在培養過程中不僅有效的應用本土音樂文化,將會導致演唱、演奏本土音樂人才的斷層,甚至資源枯竭。因此,為了滿足當前師范學校音樂教學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滿足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需要,在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中應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非常必要。(二)滿足全球視野下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多元化是現今各個教育領域不斷發展的基本訴求,在全球視野下各國家的教育風向也在不斷改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將地方文化、本土文化與全球文化緊密聯系起來,達到文化的大同,是全球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必需受到我們的關注和重視。在全球視野下,音樂文化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也是音樂文化價值最大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全球視野下,師范學校音樂教育體系,必須審時度勢,認可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保持自身音樂教育的開放性,在積極吸收接納外來音樂文化的同時,堅持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教學應用,進而豐富自身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方法,滿足全球視野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需求。
二、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中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應用現狀
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研討會綜述
2020年5月16-17日,由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辦,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承辦的“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經驗交流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來自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寧夏大學、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西北師范大學的部分專家及百余位師生代表分別在網絡會議客戶端與現場參會。研討會圍繞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的基本理念、實施路徑等做主題報告,與會專家分享了各自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的成功經驗。
西南大學副校長靳玉樂教授做了題為“大學應主動服務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主旨報告。他提到,西南大學通過實施教育部委托的“西藏教學改革支持活動”項目,在西藏部分地區開展了“城鄉教育一體化”“教師發展”“學生學業負擔”“教師幸福提升”“數學素養”等專題調研。通過問題梳理、經驗提煉、課堂診斷、課題申報指導、1對1幫扶以及“西藏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宣傳、申報、評審等工作,積極推進西藏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調研發現,西藏基礎教育質量偏低,理科問題尤為突出;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突出(如性別、年齡、族別等),部分教師素質亟待提高;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凸顯,學生睡眠嚴重不足;高海拔地區學生學習發展面臨巨大壓力;教學不規范現象普遍,應試教育現象突出等問題,是困擾西藏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問題。要積極開展基于西藏教育實際的教師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在藏區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實施力度;強化中小學規范辦學的意識和行為;盡快制定符合西藏實際的中小學生“減負”實施方案;逐步實施高海拔(非邊境)地區異地辦學。他在報告中指出,西北師范大學的服務地方的經驗也值得其它高校借鑒和學習。北京師范大學鄭新蓉教授做了題為“重申現代教育公共性———兼談貧困地區民族教育”的主旨報告。報告指出,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質量與公平的問題,實質上與其所承載的公共性理念、價值嬗變以及話語表達緊密相關。它既可以描述教育發展的基本脈絡,也可以系統地揭示出民族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內在邏輯與當下困境,為重塑其教育公共性、建設公平優質的少數民族教育提供理論和價值依據。無論是現代公共教育最早發端的西方國家還是后發的現代國家,其教育的公共性在價值層面都表現為實現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加強社會動員和團結、消除或緩解階級沖突等,而公共學校教育則是實現現代民族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功能最有效的工具。就民族教育而言,第一,要明確民族教育是國家公共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二,將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作為民族教育的質量核心;第三,認識到民族教育是高成本的;第四,對民族教育的援助應該是更具穩定性,要對標質量的提升;第五,民族教育需要特定的發展目標和評價指標,不能泛化于一般教育發展目標與評價指標。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李錦煜副校長做了題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適切性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報告。報告指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以面向社會、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培養過程、提升實踐能力、培育創新精神、樹立整體化、科學化的教書育人觀念為指導思想,探索出民族師范學院適切性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路徑:一是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二是實施“三學期制”,豐富課程資源;三是深化師范類專業教育改革;四是因材施教分級分類實施公共英語分級教學與藏語專業分類教學;五是實施“雙語并進”的課程教學模式,以實現培養雙語兼通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六是強化師范生實踐教學改革、活動課程化改革、考核綜合化改革;七是積極建設雙語專業、發展特色學科、參與社會合作;八是探索“書院制”改革路徑,系統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與服務等;九是創建良好的育人環境,積極培育以“陽光品質”為精神內核的校園文化。西北師范大學萬明鋼教授做了題為“從學前教育做起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主旨報告。他結合西北師范大學近年來在藏區支教的工作,指出民族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幼兒園規模迅速擴張與幼教師資不足的沖突;少數民族大學生文理科分布不均衡、專業結構嚴重扭曲問題,是制約民族教育發展的瓶頸。2019年9月27日,在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語言教育模式的實施,一定要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首先,要高度重視藏區的學前教育,從學前教育開始做出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模式戰略布局的調整。其次,教育行政部門和大學要進一步完善支教管理機制,拔出專項經費、擴大支教規模、加大支教力度,充分發揮支教效果。第三,超越雙語教育模式,把民族教育體系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做到“同軌同向”:一是除了開設國家通用語、少數民族母語、英語課程之外,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自然、信息技術等理科課程教學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二是除三科統編教材外,在教科書編寫和教學資源的開發上盡量做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融合;三是地方課程可以使用少數民族母語。
青海師范大學李曉華教授做了題為“教育扶貧背景下西部師范院校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探索”的主旨報告。他認為西北師范大學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的實踐,學界有目共睹。報告指出:高原、多民族、欠發達是西北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典型特征。為彌補教育“短板”,需要改善西北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合格師資不足、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青海師范大學積極響應《高校參與脫貧攻堅倡議書》倡議,努力打造教育扶貧培養培訓平臺、互動平臺、交流平臺、公益平臺,采取全員培養模式,秉持實踐性取向,打破原有分科教學方式,向綜合教學方式轉變,旨在培養一批具有高尚師德修養、扎實專業基礎、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突出、教育教學理論素養良好、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較強、能夠勝任小學綜合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全科型教師。全科型教師是教育扶貧過程中教師培養的基本路向,實踐性知識與實踐技能是全科教師課程的核心,青海師范大學在全科型教師教育活動安排上做到了精細化和綜合化的有機統一,以及校內課程與校外實踐的有機統一。寧夏大學周福盛教授做了題為“西北地區‘U-U合作’的路徑與機制探索”的主旨報告。報告結合西北師大與寧夏大學的合作實踐,指出在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寧夏大學與西北師范大學開展了民族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合作,在教師培養、重大課題項目的申報、博士生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探索出了高校與高校合作的路徑與機制,為寧夏大學培養出民族教育學高層次人才,提高民族教育學學科的科研水平提供有益幫助。希望在未來的合作中,能夠將合作范圍擴大到教育學科的其他領域。在重大課題聯合申報,學術論文指導,科研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方式。從院級合作上升到校級合作,共同促進西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兩校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特點,科學把握高校間合作交流的目標與定位,制訂高校間合作交流規劃;準確把握高校合作交流的階段性,實施有效的措施,推動高校合作交流沿著正確的軌道有序前進。西北師范大學劉旭東教授做了題為“‘向西向下’:西北師大對教師教育內在品質的塑造”的主旨報告。報告認為,西北師范大學矢志不移地以“向西向下”為辦學方向。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以自身的實踐推進著中國西北的社會變革,走出了一條在西北大地“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西北師范大學以推進教育變革促進社會發展的學術理念,秉承愛國敬業的理想,把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作為自己的使命,深入開展民族教育發展研究,并相繼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建立了甘南民族地區教育實驗區、臨夏民族地區教育實驗區、阿克蘇民族地區教育實驗區。在西北地區推進現代教師教育的過程中,西北師大努力把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策略運用于其中,使得西北師大的教師教育成為有靈魂、有目標、學術品格鮮明的實踐,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理念引領,通過教育推動社會變革;二是充分發揮高水平教育學科在教師教育中的關鍵作用;三是在教育實踐中生成本土化的教育理論;四是以理論構建能動地推進民族教育變革;五是主動變革,引領教師教育。經過多年努力,西北師范大學在逐步構建一個能夠反映教師教育理念、符合時代精神、以職前職后一體化為取向、具有獨特性的師范教育格局的過程中,發揮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教師,為西北地區國民素質的提高、現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推動國家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凝練出了“深耕西部、艱苦奮斗”“修身正道、師德為先”“全面培養、博學多才”“敬業樂群、行動反思”的獨特品格。
作者:者卉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民族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建設研究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眾多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方法的不斷涌現,客觀上要求建設相應的網絡資源庫予以支持。對于音樂教學更是如此。而筆者工作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作為一所以招收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學生為特色的院校,其音樂教學開展方向和內容同學院的地理位置、環境之間存在一定隔閡,對音樂研究教改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有鑒于此,本文首先分析該學院建設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的必要性;并以此為基礎,從“人員培訓”“采風攝錄”“剪輯并編目索引人類學片”“導航檢索架構設計”“討論組功能模塊”設置等幾個角度切入,來闡釋、構想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建構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建構;思路;方法
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坐落于河北省石家莊市紅旗大街,是河北省承接“教育援藏”任務的主要窗口單位。1985年,河北師范大學的前身河北師范學院承接“教育援藏”任務后,首先在其附屬中學開設了“河北師范學院附中西藏班”,此即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的最初源頭。此后,隨著援藏支教形勢的發展,“西藏班”經連年擴大招生,相繼擴充、改編成為“河北師范學院附屬西藏學校、河北師范學院附屬民族師范學校及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從而完成了從“援藏班”到二級學院的跨越式發展。
一、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建設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的現實需求
如前文所述,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是河北省承接“教育援藏”任務的重點院校,所以該校以招收以藏族學生為主的少數民族學生為其辦學特色。據統計,至2019年少數民族學生占全體在校生之比達到了44%。因此,具體到音樂專業的教學方面,則必然要求強化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支持體系建設。這是因為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十分需要得到文化環境的有力支持。然而,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地處華北平原,其自然環境和人文風貌與青藏高原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存在較大差別。這就為依托文化環境來支持音樂教學設置了天然的障礙。要克服上述天然障礙,最佳方法就是把青藏高原等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搬”到附屬民族學院的音樂教學課堂上來。而近年來日新月異的信息網絡技術則能為實現這一設想提供有力的支持。其具體途徑是攝錄反映少數民族音樂表演情景及文化生活場景的視頻,而后將這些視頻資源整理、編目,建構成為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瀏覽此類資源庫,非常方便地檢索、獲取自己教學所需的少數民族音樂相關視頻資源,進而將其加工成為音樂微課課件,并基于微課展開順應信息科技發展趨勢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創新改革探索。由此可見,建構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既順應了信息化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同時也體現了像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這樣的特殊院校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的內在要求。
二、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建設音樂教學網絡資源庫的思路和方法
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的現狀調研
【摘要】廣西民族師范學院作為民族音樂傳承的主要基地,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如今世界文化快速蛻變的今天,該校也需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地進行融合。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音樂發展
一、少數民族音樂簡介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在社會發展中,少數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擁有了自身的民族音樂,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記錄了民族的演變史,是少數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追求,也為民族帶來了應有的榮耀、自強心和歸屬感。民族音樂是本民族的象征。少數民族音樂按照不同種類與體裁分為五大類: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民間器樂、民間戲曲以及說唱演藝。民間歌曲是少數民族人民對自己生活情感、生活狀況的一種直觀表現,這種典型的民間風俗成為一門藝術,是民間音樂的代表。民間舞蹈主要是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表現形式比較多,典型的是鼓舞、踏歌、跳樂。民間器樂,在少數民族中有自己獨特的演奏方式與演奏樂器,總體分為吹拉彈唱擊,典型的民間的器樂有蘆笙樂、銅鼓樂、打溜子等。民間戲曲種類繁多,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戲曲表達形式,能夠當作文化遺產收錄的就有275種。
二、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地處桂西南區域交通樞紐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該校有5200多少數民族學生,占全校學生比例45%,包括20多個民族,成為民族院校的典型。民族音樂作為該校的特色專業也得到了我國大中專院校的認可。
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教學的意義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藝術審美意識也發生了變化。民族聲樂是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表現形式在社會中受到了人們的追捧與喜愛。當前我國許多高等教育院校都開設了聲樂專業,在開展實際聲樂教學過程中,民族聲樂教學缺少了一定的教學理論。因此,可以通過借鑒美聲唱法來完善高等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在美聲唱法的影響下,有效提高了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美聲唱法;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借鑒
對于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主要的就業方向是中小學校音樂教師。因此,其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能夠體現出較濃郁的民族風格。因此,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創新,為學生構建出多元化的教學平臺。通過將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讓兩者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可以實現兩種聲樂藝術形式的相互融合與借鑒。在開展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應該以繼承民族聲樂為目標,通過借鑒西洋聲樂藝術,讓民族聲樂可以向著科學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讓民族聲樂成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基于此,針對美聲唱法對高等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借鑒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初步實現了美聲藝術與民族聲樂教學相融合格局。從而可以在其專業中延伸出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豐富了我國民族聲樂的教學理論,并促進了高等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從當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方式來進行分析,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構建起了以美聲為主體的聲樂教學模式。通過美聲唱法的學習,高等師范院校聲樂專業學生可以對我國民族聲樂作品進行兼顧演唱;2、充分借鑒美聲唱法理論。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借鑒了美聲唱法教學理論,讓學生掌握科學化、系統化的演唱技巧,主以民族聲樂為主要演唱內容,有效實現了中西方藝術的完美融合。
二、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之間存在的區別分析
民國時期西南的邊疆教育透析
論文關鍵詞:民國時期;西南地區;邊疆教育;學校教育
論文摘要:國民政府為實現民族同化,而重視邊疆教育。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許多法令,制定計劃大綱,專門成立了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員會、蒙藏教育司,負責邊疆教育事項,并在邊疆各省建立了各級邊疆學校。邊疆地方政府也興辦了大量的邊疆學校,培養邊疆人才。民國時期的邊疆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也包括社會教育。
民國時期,少數民族教育稱為“邊疆教育”、“邊地教育”、“邊民教育”、“邊胞教育”、“苗夷教育”等。邊疆教育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邊疆教育是以邊疆所居住的人民為教育對象,狹義的邊疆教育是以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為教育對象,這是通常所稱的邊疆教育,也即是本文研究的邊疆教育。為保持原貌,按當時的語境,仍然稱少數民族教育為邊疆教育。本文所指的西南地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四川和西康四省。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邊疆教育的法令,專門成立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員會、蒙藏教育司,負責邊疆教育事項,并在邊疆各省建立了各級邊疆學校。
一、國民政府發展邊疆教育的政策
1929年6月,(國民黨)中央決定“于首都建立蒙藏學校,作為儲備蒙藏訓政人員及建設人才之機關。由蒙藏各地選送優秀青年應試人學,并附設蒙藏研究班,指導促進關于蒙藏事情之專門研究。”“通令各盟旗及西藏、西康等地主管官廳,迅速創辦各級學校,編譯各種書籍……,在教育部內特設專管蒙藏教育之司科。”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學生章程》,要求蒙古各盟旗、西藏地方政府、蒙藏各級學校及蒙藏相連的沿邊各省縣政府,在每學期開始之前,向蒙藏委員會或其駐一平辦事處保送蒙藏學生。凡經蒙藏委員會或其駐平辦事處介紹的蒙藏學生,在公立學校應免全部學費,在私立學校應酌量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