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諧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2:18: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和諧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鄧小平民族和諧思想論文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民族理論;民族和諧;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鄧小平的民族和諧思想立足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著眼于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繁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闡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和理論,為我們黨和國家順利開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為實現民族和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民族和諧,是指全社會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競爭環境和互動空間,實現各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避免各民族之間的沖突和差距。社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體,各個民族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受各種社會問題的作用和影響,與各種社會問題相交織。因此,民族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沒有民族的和諧,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民族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深入研究鄧小平的民族理論,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鄧小平“應該把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的思想為實現民族和諧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把解決和處理民族問題提高到關系國家的安定和興衰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是鄧小平民族理論的重要觀點。1950年,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西南的國境線從西藏到云南、廣西,有幾千公里,在這么長的邊境上,居住的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因此,從西南的情況來說,單就國防問題考慮,也應該把少數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1]鄧小平的這一戰略思想,確保了長期對民族問題的高度重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大都居住在邊疆或靠近邊疆的地區,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還跨界而居。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我國的民族問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問題的一部分。鄧小平的民族理論為我們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重要性、長期往和復雜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處理好民族問題,有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如果民族問題解決得不好,肯定會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阻礙和破壞這個進程。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民族間、地區間發展差距懸殊拉大,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
鄧小平民族和諧思想論文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民族理論;民族和諧;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鄧小平的民族和諧思想立足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著眼于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繁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闡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和理論,為我們黨和國家順利開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為實現民族和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民族和諧,是指全社會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競爭環境和互動空間,實現各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避免各民族之間的沖突和差距。社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體,各個民族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受各種社會問題的作用和影響,與各種社會問題相交織。因此,民族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沒有民族的和諧,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民族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深入研究鄧小平的民族理論,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鄧小平“應該把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的思想為實現民族和諧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把解決和處理民族問題提高到關系國家的安定和興衰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是鄧小平民族理論的重要觀點。1950年,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西南的國境線從西藏到云南、廣西,有幾千公里,在這么長的邊境上,居住的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因此,從西南的情況來說,單就國防問題考慮,也應該把少數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1]鄧小平的這一戰略思想,確保了長期對民族問題的高度重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大都居住在邊疆或靠近邊疆的地區,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還跨界而居。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我國的民族問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問題的一部分。鄧小平的民族理論為我們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重要性、長期往和復雜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處理好民族問題,有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如果民族問題解決得不好,肯定會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阻礙和破壞這個進程。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民族間、地區間發展差距懸殊拉大,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
傳承民族美德,用社會主義榮辱觀統一思想,推進企業的和諧發展
傳承民族美德,用社會主義榮辱觀統一思想,推進企業的和諧發展
3月4日,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委員時發表了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總書記的“八榮八恥”講話一經提出,立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討論,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學齡孩童紛紛響應,引起了一場是非、善惡、美丑界限的標準,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的集體反思。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和渴望改變社會不良風氣的強烈愿望,為所有認識到社會道德危機的人,重塑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各種不良風氣做斗爭,從社會輿論上和社會風氣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沉淀了高尚的傳統美德和優秀的民族進取精神,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秉承從仁、義、禮、智、溫、良、恭、儉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美德,創造了一個強大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她始終保持著系統、清晰、明確的榮辱界限,以正氣昂然、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頑強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維系我們民族榮辱與共,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并且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中仍是支持我們民族和國家前進的動力,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新的思想和文化的影響,社會主義價值觀不斷的出現了扭曲,公民的道德觀也逐漸的模糊,各種各樣的丑惡現象開始出現,不斷蔓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正是針對這場社會道德危機的莊重回應,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堅決捍衛。
一、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涵與實質
榮辱觀是道德觀和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它集中體現了一個社會對特定思想行為的價值取向,榮與辱是一種特殊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評價手段,它不單指人們在進行自我批評時產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體驗,更是指社會在對人們的思想行為進行評價時形成的褒獎或貶抑。凡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都有自己對于榮與辱的看法和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及對傳統榮辱觀的揚棄的基礎上形成的。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幫助人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當前道德建設以及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同志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概括為“八榮八恥”十分精辟,寓意深刻,樹立了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
“八榮八恥”貫穿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當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規范的高度概括,也是從總體上對社會主義社會主導價值體系的生動表達。它堅持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在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同時,也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實踐的要求,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充滿生機和活力,富有民族性和感染力和吸引力,把榮與恥這兩個傳統對立的道德概念切實對應了起來,在具體內涵上,突破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把榮辱觀僅僅作為道德范疇的局限,從社會主義價值觀總體要求的高度上,豐富拓展了榮辱觀的內涵和外延。
以和諧文化建設促民族地區社會和諧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加強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對于民族地區全面貫徹落實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文化基礎。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形成了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忠誠守信、團結互助、善良友愛的淳樸民風,這是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的人文因素,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需要的文化基礎。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區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科學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加強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既符合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對促進民族地區的繁榮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強調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會關系的作用。通過和諧文化建設,以共同的思想基礎和統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凝聚起來,引導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培養各民族人民用寬容的態度看待和處理各種問題,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有利于理順民族情緒、化解民族矛盾、優化發展環境,在民族地區形成建設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文化發展相對滯后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但是,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文化的繁榮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的健康發展不能沒有與之相協調的文化的支撐,更不能以犧牲文化的發展為代價。促進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有助于使人們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內在素質。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與時俱進,才能激發出生命活力。和諧文化既體現民族文化的特征,又適應當今時代的需求,各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以和諧文化為其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才能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才能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良好的文化條件。
六中全會心得—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精神支撐。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必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充分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和諧文化的優秀傳統。
社會主義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先進性的文化。這種先進性不僅表現在它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同時也表現在它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只有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才能使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同志指出:“我們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撐、良好的文化條件。沒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諧,就難以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因此,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和諧文化建設,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就成為現階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精神支撐。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必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
論文:先進文化?和諧文化?文化和諧
文化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至關重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以先進文化為指導,確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文化方向;要發展和諧文化,確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思想基礎;要實現文化和諧,確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文化要件。
一
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先進文化需要建設,先進文化重在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發展先進文化。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突出地表現在其先進性的時代趨向和基本特征上,顯著地區別于其他任何形態的文化。從時空坐標和歷史方位來說,先進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既遵循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視野,具有創新性;從基本性質和價值取向來講,先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繼承人類理性精神,延續人類智慧靈光,同時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代表人民群眾要求,為人民服務;從基本功能和發展指向來講,先進文化是能夠不斷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文化,它的前進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人的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這些基本特征和發展取向,決定了它能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精神支撐、道德基礎和文化條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不同于和諧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和諧。先進文化具有和諧屬性,因為先進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決定了它必然與時代潮流和時代精神相一致,也必然與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當代社會實踐相吻合。先進文化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形態的先進文化,但先進文化的和諧屬性,內在地決定了每一個形態的先進文化都內涵著一定的和諧文化,也在一定意義上謀求著文化和諧。比如,先進文化承揚傳統,保持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充分體現民族性,就是在謀求文化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和諧。先進文化是先進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什么樣的文化建設,反映了一個政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國共產黨致力于發展先進文化,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鮮明地表明了我們黨在文化發展上的價值追求。以先進文化統領文化建設,在一定意義上內涵著發展和諧文化、實現文化和諧。但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設先進文化,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建設和諧文化和追求文化和諧。
二
與先進文化的性質界定相對應,和諧文化標明的是文化的內容及其價值取向。所謂和諧文化,就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一種文化形態,它包含對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對社會發展的總體認知和評價,還包括對社會發展的實踐取向和制度構建。從內容構成來看,和諧文化既有思想觀念方面的內容,又有制度規范方面的內容。從思想觀念上來說,和諧文化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和思考,對社會和諧目標的憧憬和追求;從制度規范上來說,和諧文化體現為人們在和諧思想引導下建立的一系列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及風險的制度和機制。從存在形態來看,和諧文化并非獨立于社會文化大系統,而是融合于社會文化存在與發展之中,貫穿于社會文化的各種形式之中,它的精神內核是和諧。
科學發展觀和諧文化體會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精神瑰寶,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強大動力
文化涵蓋了人類創造的全部文明。文化首先是一種記憶,這種記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的記憶,即通過保存下來或挖掘出來的文物,獲取人類探索的足跡及其相關信息;二是非物質的記憶,即通過傳承下來的文字或流傳下來的習俗,了解人類社會的變遷和生活方式的演進。不管是物質的形態還是非物質的形態,都是人類的重要遺產。相對說來,人類被文字記錄著的文化和融化為習俗的文化更深刻地作用于人們的生活。因為這種文化不僅與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而且往往成為人們的生活信念、道德規范、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被文字記錄著的文化和融為習俗的文化在歷代教育的推動下,不斷被總結、提升,并得以傳承、發展,引領著社會前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文化是多樣式的。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性格,這是由地理、經濟和社會環境的不同造成的。同一個國家或民族由于其內部生成的元素、層次、類型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樣態。各行各業也獨具文化視角,都可以從文化層面進行考察,并具有傳承價值。我國有56個民族,由于其內部生成的具體條件和相關因素的迥異,使各民族文化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是各民族及區域分合和變遷過程中,通過碰撞、解構、融合和革故鼎新匯聚而成的。如果說民族及區域文化展示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那么,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則是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因為中華民族文化既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又有民族及區域的獨特個性,才使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不衰,并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瑰寶,是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文化的品質,在于能夠幫助接受它的人群與個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開拓人們的精神視野,發展人們的精神能力,并形成足夠的創造能力、吸納能力、發展能力、應變能力。對于一個國家或區域,乃至于一座城市而言,豐富多樣的文化可以體現出自身特有的時間、空間和價值觀,并形成獨有的魅力。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對于正在致力于和平發展的中華民族而言,不僅是一個形象問題,更是一個戰略問題。
◆和諧文化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和諧文化是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的文化形態,體現在思想觀念、價值體系、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形式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基于對這一文化形態的構想,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時,汲取當代人類文明成果,建立一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型社會文化形態。構建和諧文化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完成國家理念的文化建構,并使之成為國家靈魂和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最核心部分。
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論文
【摘要】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對當前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具有現實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必須以各民族平等為基點;以和諧發展區域經濟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為重點;以各民族間的真誠互助為手段;以加強民族民主法制建設為保障。
【關鍵詞】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民族和諧;啟示
民族關系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強調:“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1]“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對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鄧小平的論述為統一全黨、全民思想,為順利開展民族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突出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關照了少數民族的地位、權益及感情,對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怎樣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以實現各民族平等為基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堅持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則。列寧曾明確指出:“誰不承認和不堅持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不同各種民族壓迫或不平等作斗爭,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民族平等,是鄧小平處理中國民族問題最為鮮明的基本立場。“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2]
鄧小平立足并歸宿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時代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全一致。歷史經驗表明,民族之間如果相互蔑視、歧視甚至敵視、仇視,或以大壓小、以強凌弱,就會導致民族危機,引發民族沖突,造成社會動蕩。只有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成各民族間的正常往來,只有接近、了解,才能消除民族歧視、偏見與隔閡,才能創造各民族相互信任、團結、互助的和諧局面。當前我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少數民族群眾不安定的原因所在,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的潛在威脅。必須誠心誠意為少數民族服務,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群眾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權利、經濟生活得到切實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
獨家原創:民族地區穩定和諧發展的法制保障研究
【摘要】民族地區的法制建設是我國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整個國家的全局來看,民族地區應當以國家法律和民族政策作為法制建設的依據,建立保證國家法律實施和維護各民族合法權利的法治環境。然而,由于民族地區的民族特點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漢族地區相比有明顯的差別,民族地區的法制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構建和諧新疆.地方法制建設必須堅持從依法推進經濟發展、加快民主法制建設、推進先進文化發展、維護好各族群眾的根本利益、支持和規范人們的創造行為、團結好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維護和鞏固好穩定大局、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好干部隊伍等十個方面發揮積極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民族地區法律保障和諧新疆地方立法執法
【作者簡介】:×××姓名,×××單位,主要研究方向為×××
一法制是構建和諧社會保障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安定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如果人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社會就會處于無序的混亂狀態,社會和諧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法制是構建和諧的可靠保障。
(一)法制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著力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民委工作的實踐,創造性地貫徹執行。
一、促進民族關系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體現了我們黨的一貫政策,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與要求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傳統生活方式,養成了不同的心理素質和風俗習慣,產生了不同的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同時,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和經濟交往中,聯絡了感情,增進了友誼和信任,共同守衛了祖國的疆域,共同抵御了外敵的侵犯,共同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鏟除了民族壓迫的根源,各民族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努力,民族經濟、文化更加繁榮發展,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各民族空前團結。在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思想統一、利益同體、目標一致,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社會全面進步、總體和諧的大格局下,影響民族團結和諧的因素仍然不少,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
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我們黨歷來強調,民族問題無小事。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事關國家的穩定發展、人民的團結和睦,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高度重視處理民族關系和實現民族利益的問題,把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一貫政策和基本原則,并通過制定和實施這些正確的民族政策,使我們國家實現了“真正的民族平等”,“沒有大的民族糾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2頁)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這是進一步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睦、民族繁榮發展的重大步驟,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必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大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