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08:21: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麻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麻風日主題
2007年國際麻風日主題:消除麻風歧視,共建和諧社會
2005年國際麻風日主題是:持續控制,共享文明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給流行區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積極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世界防治麻風病日也叫做國際麻風節。1954年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廣泛宣傳麻風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的誤解,改善麻風病人的生活待遇,促進消滅麻風病的偉大事業的發展,為人民造福,決定將每年一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定為“國際防治麻風病日”。中國麻風防治協會于1987年11月27日決定,自1988年起國際麻風節也作為中國麻風節。
為控制麻風病,2004年中央加大了投入力度,轉移支付地方公共衛生專項資金中800多萬元用于麻風防治工作。2005年初,衛生部對全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整體經費需求又進行了測算,其中包括麻風院村建設,病人發現、治療、康復,病人的生活和醫療補助等項。今后幾年,衛生部將在現有經費投入水平上,繼續增加中央補助地方麻風病防治工作經費,同時將協調殘聯、民政、紅十字會等部門,合作解決麻風病人目前面臨的問題。
2003年1月26日是第50屆國際麻風節,主題是“積極防治麻風,關愛畸殘病人”。
衛生廳麻風病防治計劃(省)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發病后如未及時治療和處理,可致嚴重的畸殘,給個人及家庭帶來嚴重的精神和經濟壓力,對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麻風病被列為丙類傳染病。為推進我省麻風病防治進程,有效控制麻風病的流行,鞏固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成果,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根據我省麻風病流行特點和防治形勢,特制定本規劃。
一、控制現狀
麻風病在**流行已有很長的歷史,我省原屬麻風病中等流行區,防治初期,全省有*個縣市為高流行區,28個中流行區,38個低流行區及4個非流行區,患病率最高為19**年的0.2775‰,全省的病人集中分布在杭、嘉、湖和寧、紹平原,浙南和浙西病人較少。到19*年底全省患病率降至0.0099‰,19**年為0.0032‰,在全省實現以縣(市)為單位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指標,并全部通過了省級考核驗收,19*年12月通過衛生部審核予以確認,是全國第4個“達標”省份。至20**年底,全省共累計發現病人*例,尚有現癥病人**例(其中外省流動病人21例),較20**年(**3例)下降5.83%,
患病率為0.0**1‰,其中35個縣(市)已無現癥病人。近年來,由于部分縣(市)在外省流動人口中發現麻風新病例較多,個別縣(市)疫情出現了波動,超過以縣(市、區)為單位基本消滅的部頒標準。
全省近5年新病人的發現方式以報病、皮膚科及專業機構門診居多,而主動發現者較少,20**和20**年各發現一例兒童病例,麻風新發現病人中每年仍有25%左右存在II級或II級以上可見性畸殘,大多數麻風病人都能被及時發現并得到治療,也有個別發現較遲的,年平均病期為3年左右。
目前,我省有麻風病治愈存活者約7000余名,其中約50%存在不同類型的可見畸殘,約近500名治愈殘老者滯留在全省13所麻風院(村)內,麻風院(村)的建設和麻風病人及其治愈者的醫療、康復、生活等問題,迫切需要與相關部門協商解決。
聯合化療后麻風反應論文
【關鍵詞】聯合化療
1病例資料
患者,女,47歲,農民,因手足麻木,面部水腫,背部生瘡,于2004年1月31日到我科就診。查體見:雙眉稀脫,面部中度浸潤,全身胸部及四肢中度浸潤并伴散在性麻風結節,以四肢為重,色澤桔黃至暗紅,個別有色素沉著斑,黃豆大小,質硬,個別較軟。雙側耳大神經輕度腫脹,質軟;右側尺神經、腓總神經輕度腫脹;左側尺神經、腓總神經中度腫脹,無明顯壓痛,雙足踝以下觸覺明顯減退。實驗室檢查:細菌指數(B.I)3.33。確診為瘤型麻風(LL型)[1],于2004年3月9日實施聯合化療(M.D.T),多菌型(M.B)治療方案[2]。經服藥12個月后,上述癥狀完全消退,服藥24個月后體檢,全身皮膚深度著色,無麻風性皮損。雙側耳大神經,雙側尺神經,雙側腓總神經無腫大,無壓痛。實驗室檢查:細菌指數(B.I)1.66。療效判定:顯著進步,符合聯合化療停藥標準[2],給予停藥。整個療程中無麻風反應和藥物嚴重毒副作用出現。
2006年9月13日,患者已完成聯合化療后半年,感覺手足關節疼痛,面部輕度水腫,在當地衛生院治療(用藥不詳),效果不佳。后又到會東縣人民醫院求治,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給予抗風濕治療,仍無效果。于10月18日到本中心慢病科檢查。經查體見面部,右手,左腳輕度水腫,全身無麻風皮損。雙側耳大神經,雙側尺神經,雙側腓總神經輕度腫大,質軟,有輕微壓痛。診斷為化療后輕度I型麻風反應。給予常規強的松口服,以及復合維生素B等對癥處理,并到門診隨診,疼痛有所減輕。后因路途遠,自2006年10月~2007年6月,病員自購強的松不規則治療,2007年6月下旬,病員出現關節疼痛,面部、手足水腫加重,四肢酸痛,發熱,即到當地衛生院就醫,按感冒治療,效果不佳,繼之出現畏寒、乏力、不思飲食,面部、胸部、背部、四肢等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疼痛性結節,觸痛、微硬。在當地按皮膚過敏治療無效。于7月15日到縣醫院檢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85%,血沉增快46mm/h,尿檢:蛋白(++),白細胞少許。診斷為腎炎,風濕熱。建議住院治療。患者未住院,隨即來我科咨詢求醫。
經詳細詢問病史,疼痛性結節反復發生已20天左右,并伴視物模糊,四肢關節疼痛加重。查體:面部輕度水腫,潮紅,四肢遠端腫脹,面部有7~8個蠶豆大小皮上,皮下結節,半球形,色澤淺紅,棕紅,還有2~3個棕褐色色素沉著癍。胸、腹、背、殿及四肢等部位,有數十個鮮紅、暗紅、褐色蠶豆大結節,觸痛,質地較硬。以小腹部、臀部、大腿兩側為重。雙側耳大神經;雙側腓總神經均輕度腫脹,質軟,無明顯壓痛。雙側尺神經中度腫脹,質硬,有明顯壓痛,全身無麻風皮損。眼結膜充血,流淚,心肺聽診(--),肝脾不腫大,皮膚涂片查菌陰性。診斷為瘤型麻風聯合化療后II型麻風反應(表現為結節性紅斑)[1]。
治療:口服反應停400mg/d,頓服;強的松40mm/d,頓服;因患者長期服用激素,同時加用聯合化療(M.D.T)多菌型方案(M.B)藥物,服用時間與激素治療同步[3]。同時給予補充維生素C、B1、B6等輔助用藥,用抗生素可地松眼液滴眼,1~2滴,每天3~5次。注意休息,加強營養,不做重活,低鹽飲食。
麻風病護理分析論文
1病例概述
患者,男,1969年出生,多年在云南從事宰殺家禽工作。2003年7月出現面部皮疹曾多處就醫均按一般皮膚病材料,用藥無明顯好轉。2005年1月經四川省皮膚病醫院確診為瘤型麻風病。同年7月查體時已有右側面癱、雙側兔眼、雙上下肢均有麻木及感覺異常、左尺神經損害出現鷹爪手、左脛神經損害出現輕微的爪形趾和足弓塌陷,于是回到潼南在家服MDT聯合用藥化療。2007年9月判為臨床治愈。
2康復期足底潰瘍情況
2007年9月因在稻田勞作時左腳前掌外傷,¢約2cm,當地衛生院外科處理后,用云南白藥+油紗包扎。每周換藥3次。連續1月痊愈。2008年1月因烤火取暖時致左腳后跟灼傷,¢約5cm,于是同上治療用藥,但潰瘍經久不愈,后徹底清創以及加用地米,并停止勞作和制動,3月后創口基本愈合。
3自我護理是麻風病康復期防止潰瘍反復發作的關鍵
此病例已有明確的Ⅱ級畸殘。特別是脛神經損害更是麻風病足底潰瘍的最重要原因。但因患者家境窘迫,又缺乏勞動力,既而忽略了病后需終身康復期自我護理的重要性。為了防止潰瘍的反復發作造成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和加重經濟的雙重負擔,患者要盡可能的做到康復期的自我護理,這也是避免已不可逆損害的神經造成皮損反復發作的唯一途徑。本文僅以足底潰瘍為例淺述康復期的自我護理方法。
麻風性尺神經炎患者臨床分析
[摘要]神經損傷是麻風病患者重要的臨床癥狀之一,也是導致麻風病患者畸殘的首要原因,可發生于正在醫治和未醫治患者,甚至已經完成抗麻風桿菌醫治的患者也會發生神經損傷。麻風畸殘會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帶來重大負面影響,造成社會和家庭的雙重負擔。該文介紹了1例誤診的麻風性尺神經炎病例通過顯微鏡手術治療得以確診的過程,探討了顯微鏡在麻風性尺神經炎患者手術治療和診斷中的優勢,總結了該病例誤診、漏診和最后確診的經驗教訓,以期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麻風病;尺神經炎;顯微外科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丙類傳染病,由挪威醫生阿姆斯特朗·漢森初次覺察該菌[1]。未經醫治的麻風病患者是本病的首要傳染源,本病主要通過飛沫、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攜帶麻風易感基因的個體、和麻風病患者有血緣聯系的親屬是感染麻風的高危人群。本院收治了1例以尺神經炎為主要臨床表現并被誤診為周圍神經病變的麻風病患者,現結合其臨床資料、相關文獻復習進行分析討論,以加強醫務工作者對麻風病的認識,避免和減少誤診、漏診及畸殘的發生。
1臨床資料
患者,男,28歲,因“發現左上臂包塊伴左上肢疼痛、麻木1個月”,于2021年2月24日在本院骨科行住院治療。1個月前患者無意間發現左上臂包塊,生長緩慢,伴局部放射痛及麻木,麻木范圍逐漸擴大,左手小指不能伸直,無皮膚紅腫發熱,無頭暈、頭痛,無潮熱、盜汗等,就診于外院診斷為:周圍神經病,經止痛及營養神經等藥物醫治,效果不佳,后轉入本院。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入院查體:雙側眉毛外側2/3缺如;左上臂遠端尺側可捫及一大小為3.0cm×4.0cm的包塊,質硬,活動度差,形態不規則,界限不清楚,周圍無紅腫,無波動感,包塊處有壓痛;左側尺神經粗大;左手環指和小指彎曲呈爪形,小指內收,大拇指對掌功能受影響,小魚際肌及骨間肌明顯萎縮;左手前臂外側、左手小拇指及環指尺側半痛溫觸覺減退,肌力4級,肌張力正常,雙上肢肢端血運可,夾紙試驗及Froment征陽性。神經肌電圖顯示,左尺神經肘上5cm處中度稍偏重損傷。左側肱骨核磁共振成像(MRI)結果顯示,左側肱骨內側髁見小片狀稍長T1稍長T2信號影,邊界模糊;左上臂內側軟組織內見條片狀稍長T1稍長T2信號影,邊界模糊。初步診斷為:左尺神經炎。予甲鈷胺等營養神經醫治后癥狀緩解不明顯,于2021年3月4日擇期臂叢麻醉下行“顯微鏡下左尺神經探查松解活檢術”(圖1),術中發現左尺神經在上臂中下段明顯增粗、變韌、有神經內干酪樣病變,神經外膜、束膜廣泛纖維化,神經束持續受壓、水腫。在顯微鏡下對神經進行充分松解切除纖維化神經外膜、束膜并送活檢。病理結果支持神經外膜、束膜廣泛纖維化,部分神經變性,未找到抗酸桿菌(圖2)。圖1顯微術后追問病史,患者3年前于某院確診為麻風病,經聯合化療后,于2019年9月臨床治愈。術后修正診斷為麻風性尺神經炎,并予脫水、營養神經等治療。術后次日,患者神經癥狀迅速得到改善,疼痛消失、左手功能得到明顯恢復。1周后患者療效滿意出院。術后3個月隨訪,患者神經癥狀消失,左手功能已恢復,左小指、環指肌力5級。
2討論
衛生局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宣傳活動工作計劃
各區衛計局、局直屬各醫療衛生單位、育才衛生院:
2017年1月31日是第63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29屆“中國麻風節”。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中國殘聯和中國紅十字會《關于開展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活動的通知》(國衛辦疾控函〔2017〕19號)文件要求,為進一步宣傳普及麻風病防治知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扎實推動各項防治措施的全面落實和《全國消除麻風病危害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目標的如期實現,現通知如下。
一、活動主題
今年主題“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的主題是“加速行動,消除麻風危害”。實現消除麻風危害的目標,任務緊迫,需要動員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加速行動,積極履行承諾,切實消除麻風病對患者、家庭和社會所帶來的危害,保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
二、活動時間
2017年1月31日
麻風病監測項目工作方案
為建立麻風病預警工作機制,落實省補助地方麻風病防治項目實施方案,更好地完成麻風病監測點項目任務,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
推進我市麻風病監測工作機制建設,早期發現麻風病人,提高監測工作質量。
二、指標
(一)全市每年度至少報告10例以上麻風病疑似病例;
(二)市皮膚病防治所和各級醫療機構執行麻風病監測“四個”制度100%;
麻風病防治機構改善措施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增強麻風病防治能力、改善麻風病患者的醫療及生活條件、提高麻風病患者的生存質量為目標,建立功能完善、管理科學、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市、縣兩級麻風病防治服務體系,保障麻風病防治工作深入開展。
二、建立麻風防治中心
(一)管理體制
為財政全額供給正科級事業單位,麻風防治中心在縣麻風病醫院基礎上組建。實行市縣共同建設、共同管理,由市政府委托縣政府代管。該中心屬全省六個區域性麻風病防治中心之一,業務技術接受省級麻風病防治機構指導。
(二)工作職責
副縣長在麻風病防治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在全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縣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縣“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經縣政府研究,決定召開全縣麻風病防治項目啟動暨培訓工作會議,這充分說明了此次會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剛才,局長傳達了全區消除麻風病危害項目啟動暨培訓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了全縣消除麻風病危害工作任務,對醫改工作進行了再安排。一會兒,縣疾控中心還將對麻風病的相關知識進行集中培訓,我完全贊同,請與會同志集中精力開好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患者皮膚及其周圍神經,經常導致患者肢體畸殘,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麻風病防治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內容。防治麻風病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是樹立新形象,是配合完成省、地整體工作部署和提升全縣衛生水平的需要。
近年來,我縣的麻防工作,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級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通過麻防工作者和廣大醫務人員的辛勤工作,始終遵循“預防為主”的方針,以“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為原則,以宣傳和發現患者為中心,全面使用聯合化療,取消強制隔離,由防疫醫生走村串戶送藥上門,采取查治結合、治療和康復相結合等措施,發現和治愈了一批麻風病患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強度明顯減弱,全縣的麻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我縣交通不便,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專業人員相對不足,麻風病流行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據專家預測,在我縣仍有少數現癥病人尚未被發現,與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公眾對麻風病的社會歧視和偏見仍然存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務工人員流動較大,麻風病患者的發現和治療管理工作難度不斷增大。全縣現有麻風病治愈存活者114名,其中65名存在不同類型的可見畸殘;11名治愈殘疾老人滯留在麻風村內,其余麻風病患者均已康復。麻風院的建設和麻風病人及其治愈者的醫療、康復、生活等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和解決,患病率和畸殘率較高,居全區中上水平,防治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各級各相關部門黨政主要領導和醫務人員,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綜合防治”的原則,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上來,統一到這次會議精神上來,切實做好麻防工作。
疾控中心麻風病防治工作總結
為了進一步加強麻風病防治工作,及早實現消除麻風病的目標,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根據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開展麻風病防治工作。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部門配合
縣疾控中心領導對麻風病防治項目工作高度重視,堅持科學防治、鞏固成果、持續發展、力爭消滅的原則,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狠抓麻風病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病例發現、疫情監測等工作,督促指導縣康復醫院對麻風病人治療管理、畸殘預防;建立了與醫院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提高了人民群眾對麻風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確保麻風病防治項目工作順利開展。
二、項目實施情況
(一)加大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
為了提高人民群眾對麻風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我縣在人民群眾中大力宣傳麻風病防治知識,引導和帶動社會公眾消除對麻風病人的歧視和偏見,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麻風病患者及畸殘者這一特殊群體。全年出動宣傳車1車次,下發自制宣傳資料1000余份,圖片展覽5次,口頭宣傳100余次,使廣大群眾充分了解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為病人主動就醫創造良好氛圍。同時,在2014年6月對現癥病人居住地柴井鄉的鄉村醫生共10余人進行了麻風病防治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醫務人員對麻風病的診斷水平,促使我縣麻風病人能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