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0:42: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則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板報墻報資料之林則徐

(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侯官縣(今福州市)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編修,歷任江西、云南鄉試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蘇和陜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則徐“出膺外任已歷十年,品學俱優,辦事細心可靠”,擢升為東河河道總督,主持修浚黃河、運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蘇巡撫,十八年(1838年)任湖廣總督,嚴禁吸食鴉片,成效卓著,十一月,欽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并節制廣東水師。林則徐在廣東宣誓旦旦:“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英商義律等懾于林則徐的正氣,被迫繳出鴉片2萬多箱,即于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林則徐因此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個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病逝。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賜祭葬,謚號“文忠”,晉贈太子太傅。林則徐逝世后,全國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則徐祠堂額稱“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樓式的大門檣,氣勢凌空。大門前有一對石獅拱護,栩栩如生。入大門是“儀門廳”,中間石鋪甬道,兩側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獸,兩旁的回廊里,則陳列20多面的儀仗執事牌。在“紫禁城騎馬”、“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江蘇巡撫”、“陜西巡撫”等等。有楹聯曰:“焚毒沖云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萬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為“林則徐紀念館”的,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街的門墻新匾“林則徐紀念館”,又左匾“中興宗袞”,右匾“左海偉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員會以“林則徐紀念館”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碩大的豐碑。

查看全文

廉政故事:剛直不阿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一1850年),清末政治家。字元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進士。任東河河道總督時曾盡力修治黃河。后任江蘇巡撫,又興修白茆、瀏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湖廣總督任內,嚴厲禁煙,成效卓著,為禁煙派代表人物。同年12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與總督鄧廷楨協力查辦,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237萬多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1840年1月任兩廣總督。6月,鴉片戰爭爆發后,嚴密設防,使英軍在粵無法得逞。10月受誣陷,被革職。次年派赴浙江,協辦海防。不久充軍新疆,曾在新疆興辦水利,開辟屯田。后被起用為陜西巡撫擢云貴總督,因病辭職回籍。1850年受任欽差大臣,途中病逝于廣東普寧。

廉吏有三個層次之分。第一個層次是不貪不占,潔身自好,兩袖清風,淡泊高潔;第二個層次是恪盡職守,兢兢業業,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第三層次當是視個人的榮華富貴如糞土,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不顧個人的安危,剛正不阿,不怕“犯上”。雖然要做到第一、第二層次已屬不易,然而,這只是廉吏的基本條件。第三層次才是更高層次的廉吏,要做到這一點,可謂難上加難。而林則徐則是明知“廉吏不可為……廉吏不可為而非為”(林則徐《云左山房詩抄·卷三》)的人。他在另一首詩中寫道:“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集中而鮮明地表達了這種信念和決心。

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林則徐在任江蘇巡撫的時候,該地就因連年水災,民不聊生,災民“鳩形鵠面,扶老攜幼,流浪四處,亦恐不被逼而倒斃,而流竊,而造亂……窘迫之狀,已致極端矣”,為此,林則徐認為只有上奏皇上緩征漕賦、撥發賑銀,才能“以蘇民困,解燃眉之急”。但是,對漕政只有部分議事權的林則徐不能為此事單獨上奏,需與兩江總督陶澍一起才可。

林則徐便上門與陶澍商量此事。陶澍說:“例行報告秋災、請緩征賦已超過時限,即是急奏,亦大為遲矣。”林則徐說:“遲也當奏必奏,此事實在是不可不奏之急務也!”陶澍又說:“如此硬是不可奏而硬奏,必將上千圣怒,以至獲罪……”林則徐說:“既是獲罪,自由徐一人當之!”

正在兩人商討的時候,傳來了皇上的圣旨。道光在諭旨中說“朕聞近來江蘇等省幾于無歲不緩,無年不賑,國家經費有常,豈容以展緩曠典,年復一年,視為相沿成例”,道光在諭旨中還指責“該都巡等不肯為國任怨,不以國計為亟”。

這一道諭旨讓林則徐想奏請緩征漕賦、撥銀發賑的希望,一下成了泡影。

查看全文

林則徐禁煙運動評析論文

一百六十年前林則徐在中國發動了一場"禁煙運動",不僅在當時轟動世界,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林則徐也從此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而名揚中華,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再度就林則徐當時的"禁煙運動"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有許多問題需要人們進行新的認識,特別把林則徐的行為完全稱之為"愛國行為"有許多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們爭論。

一、林則徐"禁煙運動"前的中國

從十四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文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新航線的開通,現代工業的興起,縮小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的距離。古老的東方,特別是充滿神迷感的中國,西方各國早就意欲打開閉關鎖國的古老中國的大門。最早來華的是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當時海上的強國,葡萄牙是自西而東,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間(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間到達廣州沿海,在廣州附近的一些小島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條葡萄牙船來到廣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寧波,明朝官兵還與葡萄牙人發生武裝沖突,據西方人記載,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來華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貨物濕水,需要"借地晾曬",重金賄賂廣東地方官,租下了澳門,每年完納地租銀一千兩,一七四0年減少為五百兩,歷來均向山縣繳繳納。

西班牙來華的方向則是自東而西,由南美洲到達菲律賓,一五七一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曾幫助當時的明朝政府夾攻以林鳳為首的中國海盜,這樣便開始了與中國最初的關系,但是當時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進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達了中國大陸,要求與中國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許。

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蘭也開始尋找與中國發生關系,荷蘭是一個后起的西方強國,明朝萬歷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蘭的商船首次來到了廣州,要求與中國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許,以后荷蘭人曾兩次占領澎湖列島,明天啟四年,明朝官兵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占領了中國臺灣,到了清朝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臺灣趕走了荷蘭人,荷蘭人的"武力通商"的辦法才告結束。

英國是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曾兩次致書中國皇帝,要求建立關系,但都沒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國派了四只軍艦來華,駛入珠江和廣州,要求與中國建立關系,結果與中國發生了最初的沖突。一七九二年,英國又以補賀干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啟程來華,九月在熱河覲見了皇帝,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設立商館等建議,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頒發"敕諭"拒絕,馬嘎爾尼被迫掃興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華,主要目的是謀求駐使北京,開放北方通商口岸及爭取廣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堅持不行跪叩之禮,同清延爭執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個名叫禮士的船主,帶領廣東商館職員林塞,化名胡夏,及傳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對中國進行實地貿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

一百六十年前林則徐在中國發動了一場"禁煙運動",不僅在當時轟動世界,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林則徐也從此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而名揚中華,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再度就林則徐當時的"禁煙運動"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有許多問題需要人們進行新的認識,特別把林則徐的行為完全稱之為"愛國行為"有許多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們爭論。

一、林則徐"禁煙運動"前的中國

從十四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文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新航線的開通,現代工業的興起,縮小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的距離。古老的東方,特別是充滿神迷感的中國,西方各國早就意欲打開閉關鎖國的古老中國的大門。最早來華的是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當時海上的強國,葡萄牙是自西而東,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間(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間到達廣州沿海,在廣州附近的一些小島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條葡萄牙船來到廣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寧波,明朝官兵還與葡萄牙人發生武裝沖突,據西方人記載,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來華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貨物濕水,需要"借地晾曬",重金賄賂廣東地方官,租下了澳門,每年完納地租銀一千兩,一七四0年減少為五百兩,歷來均向山縣繳繳納。

西班牙來華的方向則是自東而西,由南美洲到達菲律賓,一五七一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曾幫助當時的明朝政府夾攻以林鳳為首的中國海盜,這樣便開始了與中國最初的關系,但是當時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進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達了中國大陸,要求與中國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許。

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蘭也開始尋找與中國發生關系,荷蘭是一個后起的西方強國,明朝萬歷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蘭的商船首次來到了廣州,要求與中國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許,以后荷蘭人曾兩次占領澎湖列島,明天啟四年,明朝官兵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占領了中國臺灣,到了清朝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臺灣趕走了荷蘭人,荷蘭人的"武力通商"的辦法才告結束。

英國是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曾兩次致書中國皇帝,要求建立關系,但都沒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國派了四只軍艦來華,駛入珠江和廣州,要求與中國建立關系,結果與中國發生了最初的沖突。一七九二年,英國又以補賀干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啟程來華,九月在熱河覲見了皇帝,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設立商館等建議,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頒發"敕諭"拒絕,馬嘎爾尼被迫掃興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華,主要目的是謀求駐使北京,開放北方通商口岸及爭取廣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堅持不行跪叩之禮,同清延爭執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個名叫禮士的船主,帶領廣東商館職員林塞,化名胡夏,及傳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對中國進行實地貿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則徐禁煙運動評價論文

一百六十年前林則徐在中國發動了一場"禁煙運動",不僅在當時轟動世界,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林則徐也從此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而名揚中華,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再度就林則徐當時的"禁煙運動"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有許多問題需要人們進行新的認識,特別把林則徐的行為完全稱之為"愛國行為"有許多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們爭論。

一、林則徐"禁煙運動"前的中國

從十四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文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新航線的開通,現代工業的興起,縮小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的距離。古老的東方,特別是充滿神迷感的中國,西方各國早就意欲打開閉關鎖國的古老中國的大門。最早來華的是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當時海上的強國,葡萄牙是自西而東,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間(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間到達廣州沿海,在廣州附近的一些小島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條葡萄牙船來到廣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寧波,明朝官兵還與葡萄牙人發生武裝沖突,據西方人記載,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來華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貨物濕水,需要"借地晾曬",重金賄賂廣東地方官,租下了澳門,每年完納地租銀一千兩,一七四0年減少為五百兩,歷來均向山縣繳繳納。

西班牙來華的方向則是自東而西,由南美洲到達菲律賓,一五七一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曾幫助當時的明朝政府夾攻以林鳳為首的中國海盜,這樣便開始了與中國最初的關系,但是當時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進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達了中國大陸,要求與中國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許。

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蘭也開始尋找與中國發生關系,荷蘭是一個后起的西方強國,明朝萬歷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蘭的商船首次來到了廣州,要求與中國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許,以后荷蘭人曾兩次占領澎湖列島,明天啟四年,明朝官兵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占領了中國臺灣,到了清朝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臺灣趕走了荷蘭人,荷蘭人的"武力通商"的辦法才告結束。

英國是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曾兩次致書中國皇帝,要求建立關系,但都沒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國派了四只軍艦來華,駛入珠江和廣州,要求與中國建立關系,結果與中國發生了最初的沖突。一七九二年,英國又以補賀干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啟程來華,九月在熱河覲見了皇帝,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設立商館等建議,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頒發"敕諭"拒絕,馬嘎爾尼被迫掃興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華,主要目的是謀求駐使北京,開放北方通商口岸及爭取廣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堅持不行跪叩之禮,同清延爭執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個名叫禮士的船主,帶領廣東商館職員林塞,化名胡夏,及傳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對中國進行實地貿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則徐禁煙運動研討論文

一百六十年前林則徐在中國發動了一場"禁煙運動",不僅在當時轟動世界,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林則徐也從此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而名揚中華,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再度就林則徐當時的"禁煙運動"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有許多問題需要人們進行新的認識,特別把林則徐的行為完全稱之為"愛國行為"有許多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們爭論。

一、林則徐"禁煙運動"前的中國

從十四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文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新航線的開通,現代工業的興起,縮小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的距離。古老的東方,特別是充滿神迷感的中國,西方各國早就意欲打開閉關鎖國的古老中國的大門。最早來華的是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當時海上的強國,葡萄牙是自西而東,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間(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間到達廣州沿海,在廣州附近的一些小島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條葡萄牙船來到廣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寧波,明朝官兵還與葡萄牙人發生武裝沖突,據西方人記載,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來華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貨物濕水,需要"借地晾曬",重金賄賂廣東地方官,租下了澳門,每年完納地租銀一千兩,一七四0年減少為五百兩,歷來均向山縣繳繳納。

西班牙來華的方向則是自東而西,由南美洲到達菲律賓,一五七一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曾幫助當時的明朝政府夾攻以林鳳為首的中國海盜,這樣便開始了與中國最初的關系,但是當時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進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達了中國大陸,要求與中國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許。

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蘭也開始尋找與中國發生關系,荷蘭是一個后起的西方強國,明朝萬歷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蘭的商船首次來到了廣州,要求與中國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許,以后荷蘭人曾兩次占領澎湖列島,明天啟四年,明朝官兵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占領了中國臺灣,到了清朝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臺灣趕走了荷蘭人,荷蘭人的"武力通商"的辦法才告結束。

英國是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曾兩次致書中國皇帝,要求建立關系,但都沒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國派了四只軍艦來華,駛入珠江和廣州,要求與中國建立關系,結果與中國發生了最初的沖突。一七九二年,英國又以補賀干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啟程來華,九月在熱河覲見了皇帝,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設立商館等建議,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頒發"敕諭"拒絕,馬嘎爾尼被迫掃興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華,主要目的是謀求駐使北京,開放北方通商口岸及爭取廣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堅持不行跪叩之禮,同清延爭執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個名叫禮士的船主,帶領廣東商館職員林塞,化名胡夏,及傳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對中國進行實地貿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則徐 嶺南文化 學術尊嚴

90年代又見文化熱:文章多,會議多,名目多(中西文化、中國文化、地區文化、校園文化……乃至飲食文化),會長也多。五彩繽紛,目不暇接。是喜是憂,眾說紛紜。但方家杰士大概都會同意,培育正常的文化學術環境,讓人們自由評點,放言爭議,必當有助于激濁揚清,百舸競進。

筆者不敏,近年涉足文化討論,亦有一二感慨。野人獻曝,略抒所見。竊以為治學尤其是治史必須有根有據,切忌信口開河。大哉文化,亦不妨由兩件小事略窺其秘。(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

林則徐紀念館《前言》風波說明什么

翻開3月28日《光明日報》,第二版頭條以“展出面積縮小,《前言》錯訛頻出,不該如此整修林則徐紀念館”的大字標題登出一條該報的專訊。一口氣讀完,可令我吃驚和苦笑不已。

請先看看《前言》如何“錯訛頻出”:

“展廳《前言》約300字,差錯至少10處以上。《前言》中數字大寫與小寫混用,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前言》中的差錯以‘師敵之長技以制敵’一句為最。這句林則徐名言原文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辭海》對夷字解為外族或外國人。林則徐的名言體現了可貴的開放思想。把‘夷’錯為‘敵’,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查看全文

清朝吏治腐敗探究論文

摘要近代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不僅領導了禁煙運動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而且開啟了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先河,提出了“師夷長技”的思想。但由于清朝吏治的腐敗注定了林則徐的悲劇結局。

關鍵詞禁煙師夷長技

提到林則徐稍有點中國近代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他領導了中國人民的偉大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領導禁煙運動的林則徐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如果近代史知識再多一點,還會知道林則徐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這樣一位干國忠良怎么落得被充軍發配的下場呢?又怎樣從他的被充軍反映出清朝的吏治腐敗呢?

一、禁煙

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在政治上雖仍處于封建專制統治之下,但是封建社會即將走到盡頭;在經濟上,產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由于受到占統治地位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及歷代統治者奉行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正在緩慢地發展著;在對外關系上,極力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企圖割斷與世界的聯系,繼續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然而,此時英國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法美緊隨其后,為奪取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加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國弱民窮的中國成為他們理想的對象,但由于自然經濟的頑強抵抗,西方國家的商品在中國銷路不暢。從1781年到1790年中國賣給英國的茶葉的總值為九千六百多萬銀元,而1781年到1793年英國賣給中國的貨物的總值僅為一千六百多萬銀元,只及茶價的六分之一。①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殖民者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他們賄賂清政府官員充當鴉片走私的保護傘,有的官員還直接參與走私。廣州水師巡船“每月受規銀三萬六千兩,放私入口”。水師副將韓肇慶專門護送走私,走私鴉片干脆由水師包辦運輸,每萬箱抽數百箱報功。韓肇慶竟因此“保擢總兵,賞戴孔雀翎”。福建水師居然全靠協辦走私鴉片為業,甚至“夷船之鴉片一時不能進口往往寄頓于炮臺附近”。浙江官軍也不甘落后。可見,鴉片走私發展成為由軍隊參與的武裝押運儲存販賣的巨大的走私網。英國政府藍皮書稱:“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高級官吏與政府人員,對于走私鴉片的默許,前任和現任巡撫都從中取利,聽說北京的軍機處也暗中允許”,“他們縱容煙販從外國船上取走鴉片,有時甚至將官船借以轉運”。在軍隊官吏的保護下,鴉片公開走私。致使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從1799年的4000多箱激增到1839年的40200箱。增長了10倍之多。②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年~1831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年~1834年)歲漏銀二千余萬兩,自道光十四年至今(即1838年)漸漏至三千余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余萬兩”。③為了維護民族利益和清朝統治,當林則徐向道光帝提出禁煙主張時,清政府內部引起巨大的爭論,遭到以軍機大臣穆彰阿和直隸總督琦善為首的官員的反對。如果他們也是從民族利益出發那么他們的爭論尚屬政見的不同,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他們之所以反對就連道光帝也認為他們是鴉片走私的最大的受益者。如果鴉片走私一旦被禁止,他們將失去巨額財富。但是由于道光帝支持林則徐禁煙,他們也只好暗中作梗俟機報復落井下石了。他們為了一己之私不惜用民族的利益去換取,可見當時清朝的吏治是多么的腐敗。難怪馬克思也在當時的報紙上發表評論說:“那些縱容鴉片走私聚斂私財的官吏的貪污行為,都逐漸腐蝕著這個廣大的國家機器的各部分之間的唯一精神聯系。”當今中國黑惡勢力之所以越打越猖狂。竟和當初鴉片走私驚人的相似。這難道與某些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沒有關系嗎?這些官員自甘沉淪喪失了人民公仆的起碼的尊嚴,死心塌地地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執法機關一旦要對黑惡勢力采取行動,他們就通風報信使行動落空。這類事件在現實生活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已經見得不少了。因此要徹底鏟除黑惡勢力,必須撕破他們的保護傘,清除腐敗分子。還社會一片藍天,還人民一個安寧。二、師夷長技

鴉片戰爭前的清朝依舊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皇帝和多數大臣閉目塞聽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外部的世界和時代的變化。早在乾隆時期英國派使者馬戛爾尼到中國商討通商事宜。馬戛爾尼邀請大將軍福安康觀看他的衛隊演習歐洲新式的火器操法,福安康卻冷淡地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么希奇!”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清朝統治集團虛驕自大,不愿意了解西方情況,所以到鴉片戰爭爆發以后,清朝統治集團對敵情的無知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中英交戰兩年了,道光帝還不知道英國在何方。他派人審問英俘竟提出這樣的問題:“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與俄羅斯是否接壤?”④清政府就是在不知己更不知彼的情況下同英國進行較量的。林則徐率先從虛驕自大的狀態中驚醒,在廣州主持禁煙期間,設立譯館將“所得夷書就地翻譯”,還組織編譯出《各國律例》和《四洲志》直接為抗英斗爭服務,在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積極仿制西方戰艦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遭到了頑固派的攻擊和滿清貴族的猜忌。清入關后為了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平息漢人的抵抗,開始籠絡漢人上層為其統治服務但對漢人又保持高度的戒備心理和排斥,阻止漢人的權力太重,為此,清政府實行“滿漢雙制”。所以當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時,如不加以阻止,就勢必提高林則徐的聲望,很多不滿于清朝統治現狀的漢人,就會聚集在林則徐的周圍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是滿清貴族最不愿意和最害怕的結果。還有林則徐提出的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由于林則徐已經設法購買了英制大炮,又從美國商人手里購買了一艘英國制造的商船并改造成為一只戰艦,接著又捐資仿制兩艘歐式雙桅戰艦,還搜集并繪制了多種新式戰艦圖樣交給工匠研制。⑤這說明林則徐在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主張的同時,已經著手前期的準備工作了,他的這一主張一經道光帝批準,大清國的新式海軍即告問世,國防狀況也因之而改變。那么,林則徐在清政府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滿清貴族的權力將會受到漢人集團的有力挑戰。這當然更是滿清貴族和一些別有用心的漢人官僚不希望的,所以他們瘋狂地跳起來進行阻撓以一己之私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顧。清政府的吏治腐敗昭然若揭。

查看全文

反抗帝國主義道路研究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中國的策略只圖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戰爭的失敗,琦善或須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說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總起來說,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查看全文

反抗帝國主義研討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中國的策略只圖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戰爭的失敗,琦善或須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說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總起來說,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