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5:5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利己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利己主義分析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利己主義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利己主義與自我實現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施蒂納是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積極從事社會活動的年代主要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當時,普魯士官方共和派要求一切人自我犧牲,反對利己主義;新興資產階級主張一切為了自我,呼吁個人利益;空想共產主義者也不能正確對待個人利益和自我犧牲的關系。一言以蔽之,那是普魯士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運動發生、發展并走向反面的年代。受德國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且在黑格爾哲學的滋養下,施蒂納寫作并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書。它集中反映了施蒂納的社會歷史與倫理思想。
施蒂納從人性出發去認識人生過程及社會歷史。他認為,自保、自愛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的本性。一個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力圖從混亂的世界中找出自己、獲得自己、保衛自己。他把人生分成兒童、青年和成人三個階段。施蒂納認為:“兒童是現實主義的,拘泥于這一世界的事物,以后兒童才漸漸洞悉事物背后的情況;青年是理想主義的,為思想所鼓舞,以后他在工作中成長為成人,隨心所欲地處理事物和思想并將他們的個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注: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20頁)可見,他的人生三階段對應著三種處世態度,即兒童——現實主義、青年——理想主義、成人——利己主義。在此,現實主義的兒童缺乏理性,為事物世界所束縛。理想主義的青年擁有精神,卻又在精神世界作繭自縛,把自己的思想作為行為準則而教條化地喪失了自我。只有利己主義的成人才是事物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真正主人。他把個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并以此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則,達到了精神與肉體的統一。與人生過程相類似,社會歷史也可分成古代人、近代人、現代人三階段。施蒂納指出,古代人是人類的兒童時期,近代人是人類的青年時期,而現代人則是人類的成人時期。人類歷史的發展也經歷了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利己主義的過程。所以,施蒂納從抽象的人性出發,就得出了利己主義的成人(他的術語為唯一者)不僅是個人生命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真正的利己主義者是過去全部歷史的目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69頁)
在對人生和社會歷史作了主觀虛構之后,施蒂納把自己的社會歷史思想擴展到道德領域。他認為,在道德生活中,現實主義的兒童或古代人表現為“庸俗的利己主義者”,理想主義的青年或近代人表現為“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這兩類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都有具體例證,前者如資產者,后者如吝嗇者。庸俗的利己主義者(通常理解的利己主義者)“不符合利己主義者的理想、概念、本質、使命,不是作為自己的絕對否定來對待自己”。(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1頁)他們是個人利益的代表。而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則是“為了一個目的、一個意志、一個欲望而把其他一切犧牲掉的人”。(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0頁)他們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個人利益由于一種神圣的力量而不得不屈服于普遍利益。這種神圣的力量在于普通的利己主義者“感到自己太微不足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3頁)施蒂納這是從情感的形式去理解普遍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對立。他把對立的根源歸結為宗教的、神秘的力量。要擺脫兩者的對立,關鍵在于找到全面的、開展的、非局限的利己主義。而它就是“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
可以說,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施蒂納面對普遍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對立而感到束手無策時的救命稻草。在他看來,無論是普通的利己主義者,還是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都不僅不是個人自我實現的典范,甚至還是個人自我實現的某種畸形。只有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才能克服個人利益與普遍利益的對立,達到個人的自我實現。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普通的利己主義者與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的對立統一。他有著這兩者之長,而無這兩者之短,既占有事物世界又占有精神世界。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施蒂納社會歷史領域唯一者的化身,實際上已成為他的理想人格。
利己主義與自我實現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自我實現與利己主義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馬克思與利己主義研究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倫理學中利己主義研討論文
利己主義’一詞,‘為我’,在中國倫理學中通常與楊朱聯系在一起,但是這個詞實際包含了比孟子所批判的楊朱那種“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的狹隘個人利益更寬泛的內容。它包含了兼愛的可能性、仁的推延、人性、行為的最終目的、自我修養、自主性的價值以及特殊性的愛(自愛)---如對自己與家人的愛---與普遍的愛(兼愛)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出現在墨子、楊朱、告子、孟子以及宋明儒學家的著作中。
在論述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應首先了解一下西方倫理學中經常以倫理利己主義和心理利己主義形式而出現的利己主義的概念。這將有助于我們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必要的比較,從而凸現中國倫理學中利己主義的特征。倫理利己主義堅持一種每個人都應當追求個人自我利益的倫理原則;心理利己主義則是一種認為個人利益是人行動的終極動力的理論。
有關倫理利己主義的主要問題是它的合理性問題,以及它能否被稱為一個道德或倫理原則的問題。在這方面,倫理利己主義通常是檢驗那些以最大化的個人利益和普遍合理性標準為原則的道德理論的根據。因此倫理利己主義很大程度上是20世紀的產物,盡管這兩個標準在霍布斯和康德那里就被提到過。
A.C.Graham(1989)曾詳述了《墨子》中有關巫馬子和墨子的一個對話,這個對話可以用來說明普遍性的問題,盡管后面我們還得證明這個論點。巫馬子說他不能愛每個人;他說盡管他也關心他的鄰居,但是從程度上而言,他還是關心自己的家人更多一些,關心自己的父母又比關心其他家人更多些,最后,關心他自己有勝于關心他的父母。這個問題對于墨子而言,是這種道德能否被提倡的問題。墨子問道:“你是要隱瞞你的道德,還是要把它公之于眾?”巫馬子回答說,他將把他的道德公之于眾。墨子說巫馬子這樣做只會傷及自己。墨子認為巫馬子的利己主義理論不會使任何人受益,因為它根本就不能得以提倡。用當代西方的概念講就是,巫馬子邏輯上不能提倡一種自相矛盾的關于正當的道德,盡管有人從利己主義應當從何種意義上提倡或擁護利己主義道德、“普遍性”的含意、以及它能否作為必要的道德標準等方面進行了辯論。
盡管中國倫理學沒有直接關心這些問題,墨子的兼愛論對儒家強調的有等差的仁愛理論提出挑戰,并提出了如何才能把這種特殊性的愛推廣開來的問題。例如,當孟子勸齊宣王把他的對犧牛的不忍之心推廣到對他的人民身上時,就引發了這個問題。墨家的夷之也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儒家既然提倡古代圣人愛人如‘愛初生的嬰兒’一樣,就不應當講愛有等差。這可能誘使人把這以及孟子與巫馬子之間的對話看成是一個邏輯推理和一致性的問題,或者,用康德的話講,普遍性的原則問題。然而,A.S.Cua(1985)曾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用的原則不一定就能夠普遍化,而是推類:根據事物的類別進行推廣或延伸。在這方面,倫理推理總是有情景的、具體的和特殊的,它訴諸的是共同承認的合理性概念和‘道’的理想,而不是普遍性的推理。
西方倫理學中的心理利己主義具有更長而不同的歷史。柏拉圖、霍布斯著作中的一些人物、20世紀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斯金納、以及更近的如社會學家E.O.Wilson和R.Dawkins等人都提倡心理利己主義。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試圖建立最終以自利、自保為特征的人的驅動理論。在柏拉圖《理想國》的第2章,Gloucon把正義的性質和起源描述為一種在遭受他人給我們的傷害以及由于我們的不道德而給他人造成的傷害之間的一種妥協。他講述了Gyge魔戒的故事用以說明任何一個有能力隨心所欲的人都具有一種侵犯、偷盜、誘惑甚至謀殺的自然傾向。當然,并不是所有西方傳統中的人都同意這種對人性的悲觀描述。有些更開明的關于自我利益的觀念都把他人看作是與自己休戚相關的存在,把愛他人看作人的自然健康的性情的一部分。例如,柏拉圖在應對由Gyge魔戒故事所提出的挑戰時,提出了把人靈魂分為三個部分的理論:理性、精神和欲望,三者是通過最高的理性部分的支配而達到和諧統一的。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也認為,eudaimonia是最高的善和人類生活的最終目的。盡管eudaimonia通常被翻譯為“幸福”,它是一種更進步的沉思意義上的幸福,與快樂主義大相徑庭。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培養建立在相互仰慕的道德品德基礎上的友誼是這種最高的善的一部分。
大學生利己思想原因及對策
摘要:大學生的建設新中國的中流砥柱,“利己”之風的盛行是當代大學生的“鴉片”,社會的發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是當代大學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思想、有民族精神、有國家情懷的青年,絕不能讓“利己”之風在當代大學生中盛行,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覺悟。
關鍵詞:大學生;利己主義;國家情懷;道德;思想
當代大學生(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教育階段的末尾和社會階段的開始,作為國家培養核心技術人才、掌握核心領域的技術、科技驅動發展的方針下更是顯得尤為突出。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曾經說:“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都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1]。所以對于研究生來講,避免培養這種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迫在眉睫。
一、高校研究生出現越來越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原因
(一)個人思想原因。每個人在成長階段,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人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個人思想在在變得利己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研究生還未進入社會的大染缸,就已經養成了所謂社會人的風氣,不可謂不悲哀,中國的研究生年齡大約都在22-30歲之間,在社會的生活壓力之下有些研究生很難固守赤誠之心,想著早日出人頭地,不自覺的就掉入了利己的黑流之中而無法察覺。(二)家庭背景原因。家庭背景對于大學生的利己思想來說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家庭思想能一直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當代研究生的父母都是6、70年代的人,都是自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見識了社會的復雜,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自覺的就傳輸了一些官場權謀、商場的爾虞我詐,從小就給孩子一種除家人之外別的人都是不能信任的思想,這也是利己思想產生的源頭之一。(三)高校體制本身的不合理性。有人把高校比作一片凈土,也有人把它比作一個小社會,中國的大學多屬于公辦體制,教育行政部門掌控著大學的人事權、經濟權、職稱評定權等一切權力,大學自主權有限[2],使得有些高校“衙門化、官僚化、行政化”如錢教授所言,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又在培養另外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些大學里的制度在鍛煉研究生的功利性上做得“非常成功”,任何事情乃至公益性活動與獎助學金相鉤掛,這既違背了舉辦活動的初衷,更“鍛煉了”利己思想,還有,行政人員的不作為、學術不正之風也在高校盛行,行政管理人員是應該要解決學生的困難,而不是拿著學生的業績作為自己“上升”的墊腳石。(四)社會壓力原因。研究生現在最盛行的討論就是如何才能順利畢業,這既是褒義也是貶義,研究生作為科教興國的主力軍,能夠抓緊改時間搞科研,有一定的畢業壓力是有好處的,但是很多研究生只是為了拿到“畢業證”,這也是學術之風不正的主要原因。
二、解決利己思想的對策
企業營銷缺陷及成因
當企業產生時,企業的營銷活動也隨之產生,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營銷倫理問題也形式多樣地涌現出來。1960年,20世紀著名的營銷學大師,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杰羅姆•麥卡錫(JeromeMcCarthy)出版了《基礎營銷學》,首先提出了著名的4P營銷組合理論。4P理論的提出,是市場營銷理論劃時代意義的創造。4P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等營銷因素實質上是企業的可控因素,企業營銷活動,是企業利用可控因素對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積極動態的反應過程,即通過對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的計劃制定和實施,從而促成交易,實現企業的目標。企業營銷活動,就是以制定并實施有效的市場營銷組合為核心。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一些企業不惜采用違背法律和道德的手段,去從事企業營銷活動,以獲取最大經濟利益。這些非道德營銷行為也主要表現在企業營銷的可控因素中———即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各個環節中,嚴重危害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發展。實際上,企業營銷倫理典型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在透過企業營銷倫理表面問題,對企業營銷倫理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刻的分析,可以嘗試尋找解決企業營銷倫理問題的途徑。
一、企業的營銷倫理問題
(一)產品倫理問題
一般而言,企業的產品倫理問題,主要體現在產品質量的高低方面,它包括產品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兩個方面。產品的內在質量是指產品的內在屬性,包括性能、壽命、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五個方面;產品的外觀質量指產品的外部屬性,包括產品的設計、造型、色澤、包裝等。產品的內在質量與外觀質量特性比較,內在質量是主要的、基本的,只有在保證內在特性的前提下,外觀質量才有意義。因此,具體表現在產品內在質量的企業產品倫理問題有:性能問題、壽命問題、安全性問題、經濟性問題、可靠性問題等;表現在產品外在質量的企業產品倫理問題有:設計問題、色澤問題、包裝問題、造型問題等,以及由設計和包裝帶來的環保問題。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故意隱瞞產品質量的真實信息,夸大產品的性能和功效。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在奶粉中隨意添加化工原料,結果給廣大用戶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威脅。
(二)定價倫理問題
價格是企業在營銷過程中唯一能直接產生收益的變量,是營銷組合中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定價中的倫理問題形式多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判斷。定價中的倫理問題主要有:串謀定價、歧視定價、掠奪定價和價格欺詐。串謀定價,是指企業之間相互串通,訂立價格協定,以共同占領市場,獲取高額利潤的行為。[1]串謀定價通過壟斷高價獲得高額利潤,既違背了公平原則,也欺騙和愚弄了消費者,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市場行為。歧視定價,就是指企業以不同價格,向不同消費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產品的銷售方法。但企業就同一種產品對不同的消費者實行不同的價格,這就構成了價格歧視行為,實際上是對消費者的欺詐行為,企業顯然失信于消費者,有悖于倫理道德。而掠奪定價,是指企業將價格定在成本以下,進而將競爭對手擠出市場,待對手退出市場后再提價的營銷行為。因此,掠奪定價是企業為了消除競爭、獲取長期高利潤,而犧牲短期利潤的行為。另外,價格欺詐,是指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不正當價格策略和手段,來欺騙、誘導顧客與其進行交易并使顧客利益受損的行為。價格欺詐無疑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行為侵犯了顧客的知情權,妨礙市場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人學視域下生態文明哲學思考
摘要:將生態文明拆分來看,生態是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聯系,是按照自然規律發展的;而文明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是人類文化創造的積極成果。生態本身無所謂文不文明,只有當它與文明相結合之后才具有人學意義。從這個角度看生態問題就是人類問題,所以從人學的角度進行審視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人學;生態文明;工業文明;利己主義;人類中心主義
生態文明建設主體是人,從人學角度研究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反思生態困境、構建生態文明理論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從反思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困境出發,尋找建構生態文明理論的人學依據,最終將生態文明理論進行人學意義上的創新實踐。
1對工業文明的生態反思
1.1工業文明背景下生態觀的人學依據。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人與自然并不分開談及,更無所謂與人分開的自然概念。工業文明出現之后,人與自然相分離,人類變成與自然相對的理性存在物,人類中心主義成為工業文明以來最核心思想。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在這個宇宙中人類才是至尊榮耀的,擁有絕對目的主體和絕對理性主體兩個身份,而自然界只是滿足人類物質需要、具備有用性的一種客觀實在[1]。這種界定彰顯出人類中心主義以滿足人類利益為中心任務,內在包含利己主義與整體主義兩種誤區,下面逐一說明。1.2利己主義生態人學觀。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尖銳、人與自然關系不斷緊張,人類中心主義并不像過去那樣對自然進行強力控制,而是變成“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即反對絕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個體化利益和絕對化利益,以人類整體利益為中心評價行為正當與否并主張對自然進行適度合理開發。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轉變,因為它改變了以往對待自然狂妄態度。但不得不承認弱式人類中心主義還是沒有改變以利己主義為核心規定人進而規定自然界的價值觀。除此之外,以利己主義規定人的人類中心主義還面臨兩個困境:第一,以利己主義為核心價值觀是否能真正保護自然環境?不論是強式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弱式人類中心主義,核心都是以利益為中心并對自然加以控制。其實我們并不糾結于是否以人類為中心,而是糾結于“利益”作為衡量道德善惡的標準。如果利益二字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雖然存在人類理性力量調和,但這種以利益作為追逐對象的人類只能是利己主義、具有生物性質的人[2]。如此一來,不論一個人有多么高尚,離開了利益也就失去了保護自然的動機,自然界也就無法逃脫淪為人類利益附屬品的命運。第二,以利己主義為核心價值觀是否真正帶來人類社會行為進步?事實證明,世俗、奢侈的利己主義價值觀滋生出奢侈消費的種子。奢侈,就像是非法情愛嫡出的孩子,隨著他的出世,資本主義也隨之產生[3]。工業文明帶來消費社會,而利己主義形成奢侈生活方式向各個社會階層蔓延。這種奢侈消費伴隨奢侈需要,導致人們對自然資源更大規模進行索取。利己主義看似滿足人類需求,成為人類發展更高級表征,實際卻為人類釀造更大災難,這并不是一種進步,而是一種倒退。1.3整體主義生態人學觀。人類中心主義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看似有理,實際卻大大超出具體利益,具有欺騙性。這種欺騙性體現在,真實可觸碰的利益都是具體的,而抽象、超越局部利益的人類整體利益并不存在。想讓人類活動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消除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對立,只有消滅生產、生活資料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制度,但這在今天并不現實[4]。現實中存在很多具有差異性和相互抗爭性的不同利益主體,他們更愿意從實實在在的特殊利益與短期利益而不是抽象整體利益出發來處理環境問題。正如馬克思所說,少數人靠多數人的勞動滿足自身需要,這些少數人得到發展權;而那些多數人,他們卻要為迫切需要的東西進行斗爭,實質上,多數人發展可能性被耽擱了,能真正受益、壟斷發展的只是少數人[5]。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環境問題上相互推諉、呼喊著“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口號掩蓋弱勢群體的聲音、隱藏資源分配不公事實,人類整體主義所代表的正是這部分人的利益。必須明確,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資源為代價獲得本國發展是極不道德的,他們對自身錯誤并不自知,反而更加蠻橫責難發展中國家減緩甚至停滯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整體主義就成為發達國家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理論依據,歷史也已證明這一點。所以整體主義并不能真正立足人類整體改善生態環境。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構的人學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