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23:16: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兩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三型兩化調研報告

在新形勢下建設“三型兩化”一流的供電企業,是電力發展的必要趨勢。

一、建設學習型企業

(一)積極組織學習

積極組織學習和宣傳“學習型組織”的思想、方法和成功的范例,營造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氛圍。堅持定時學習,內容主要為政治理論和業務技術兩大方面。通過學習使員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形成“我要學”的良好風氣。努力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讓學習成為供電職工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體職工要達成一個共識:人人需要學習,終身需要學習。同時根據不同的崗位,提出不同的培訓要求,如中層干部要求參加不少于多少天、職工不少于多少課時的企業培訓,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員工自學。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機制,形成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氛圍,不斷創新學習形式。

(二)激勵員工奮進

我們的思想工作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致力于培養員工樹立共同的信念,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作貢獻。我們要搭建員工施展才華的平臺,盡可能地給予員工發揮聰明才干的機會,創造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氛圍,使更多的優秀員工脫穎而出。

查看全文

兩型社會示范構建方案

為廣泛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下簡稱“兩型社會”)建設,在全區黨政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村莊等層面開展“兩型社會”創建活動,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開展“兩型社會”創建活動,有利于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兩型社會”建設格局,有利于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有利于推動全國文明城區的創建工作。

(二)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率先基本建成兩型社會城區”的目標要求,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和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為重點,以宣傳動員、教育培訓、制度標準、行為規范、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為手段,建立健全有效機制,廣泛開展“兩型社會”創建活動,在社會各個層面逐步形成與“兩型社會”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形成節約環保、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為“建新城、冠三湘、創示范”提供試驗平臺。

(三)基本原則。一是緊扣“兩型”,突出主題。緊緊圍繞“兩型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推動創建工作深入開展。二是廣泛動員,全民行動。通過有效的宣傳動員,增強社會成員投身“兩型社會”建設的主動性,擴大創建工作的覆蓋面。三是務求實效,積極創新。注重實際成效,避免形式主義,創新創建方式和途徑。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緊密結合單位和地域特點,避免千篇一律,形成創建工作的特色。五是精細管理,注重細節。提倡從點滴做起、從自身做起,以精細化管理落實創建目標。

二、創建內容

查看全文

兩型社會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一、湖南高職教育服務“兩型”社會建設取得的成就

1.為“兩型”社會建設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據統計,2012年湖南省的67所高職學院,共招生12.6萬人,在校生41.8萬人,畢業生13.5萬人,高職院校數、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服務社會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內容就是為社會提供成千上萬合格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1]。湖南省高職教育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辦學宗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區域分布等方面與“兩型”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對接,為“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07—2012年,全省高職院校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畢業生77.3萬人,其中省內就業超過50%。2012年,全省高職院校的平均就業率達到94.99%,鐵道、交通、工業等類型院校畢業生供不應求。這些活躍在省內外生產、服務一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2.形成了與“兩型”社會建設相適應的專業結構體系近年來,根據“兩型”社會建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的迫切需求,湖南對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共新增高職專業點375個,調減403個。目前全省高職院校開設的高職專業種類包括18個專業大類、414個專業,專業布點達1754(見表1),基本覆蓋了湖南優勢產業、基礎產業、地方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崗位與工種。與此同時,重點對接湖南機械、石化、食品、有色、輕工、冶金、建材、電子信息等八大千億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信息產業、航天航空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加強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和省級特色專業、精品專業建設,著力培育湖南職業教育特色專業品牌,推動職業院校從“對接行業”“服務行業”向“提升行業”“引領行業”發展。3.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平臺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2007年以來,湖南省立項建設42所省級示范性(骨干)高職學院、83個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師認證培訓)基地。目前,全省在建示范性(骨干)高職學院9所、國家“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校57所、項目專業117個,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145個。依托這些基地,2007年以來,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人才培訓、企業轉崗人員培訓、新型農民培養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完成社會培訓2314萬人次,為湖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逐步發展成為當地開展行業培訓服務、社區培訓服務、“三農”培訓服務的重要基地。4.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智力和技術支持湖南高職院校通過主動與地方政府、企業聯手,加強產學研結合,組織開展應用性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橫向課題研究,開展技術傳播、技術推廣、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在服務與貢獻中獲得自身更大的發展[2]。同時,為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目前全省已成立29家省級職教集團,基本對接了湖南主要優勢產業、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這些職教集團加盟合作單位共2298家,其中有省內外規模企業1357家。2012年,全省職教集團內校企聯合開展生產技術攻關項目2325項,現代物流、輕工、工藝美術等職教集團積極承建全省的行業公共信息平臺,其服務產業的能力明顯提升。2007年以來,全省職業院校申報專利698個,完成應用技術項目1586個,為湖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湖南高職教育服務“兩型”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高職院校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意識不強“兩型”社會建設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契機,但一些高職院校反應遲緩,學校規劃與建設未能及時跟上形勢的發展。“兩型”社會建設對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與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職院校還在按慣性發展,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一些高職院校認為為社會服務只是本科院校的事,缺乏人才和技術上的自信,在為“兩型”社會建設服務方面存在思想消極、行動疲軟的現象。有些高職院校的部分領導和教師在觀念上對高職院校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缺乏必要的認同,主動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意識不強[3]。這種狀況導致高職教育對“兩型”社會建設的貢獻率不高、“兩型”社會建設對高職教育的依賴度不大,使得高職院校在“兩型”社會建設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境地。2.高職專業結構與“兩型”社會建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湖南省高職學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備案專業點名單》統計顯示,按照國家統計局印發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對三次產業的劃分,湖南省獨立設置的67所高職院校開辦的1772個專業點,按其面向三次產業的專業分布比例分別為2.60%、27.95%和69.45%。而2012年湖南省三次產業GDP分布比例是13.6%、47.4%和39%,三次產業的投資分布比例是3.2%、43.4%和53.4%,三次產業勞動力分布比例是41.5%、23.6%和34.9%。顯而易見,湖南高職院校面向三次產業的專業點分布同三大產業在經濟與投資增長中的地位以及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比例差異很大,說明專業布局結構不適應產業結構的需要。同時,存在著專業設置盲目、同質同構現象嚴重等問題。全省有50%以上的高職院校開設了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技術、會計電算化、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等專業。麥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就業預警的高職高專專業(黃牌專業)有5個,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職高專專業(紅牌專業)有9個,而湖南高職院校專業點數排名前10的專業中有6個名列其中(見表2)。這些專業的就業率、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說明開設的專業點及招生數量過多,沒有反映湖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4]。資料來源:根據《湖南省高職學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備案專業點名單》和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的就業藍皮書《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整理3.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難以滿足“兩型”社會建設的需求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和湖南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加快,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湖南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產業工人的整體素質不高。抽樣調查顯示,2012年全省就業人員大專以上學歷不到10%,高中及其以下學歷的比例高達90%。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湖南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忽略了與地方經濟的結合,普遍追逐熱門專業,導致文史和財經類專業比例偏大,而直接對口生產一線的應用性工科專業比較少。省經信委對企業用工情況的專題調研顯示,企業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大,其中焊工、起重工、鉗工等人才的供需比為1∶10。湖南高職院校面向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集群)的專業及專業點數量尤其是重點建設專業數量較少,反映了湖南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接程度不高。近幾年,湖南飛速發展的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亟需大量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但由于培養成本、師資隊伍等因素的制約,相關專業的培養規模和質量還難以有效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4.高職院校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目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上,為地方、行業和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文化服務、咨詢服務的項目不多,缺乏長遠的系統規劃,僅局限于搞一兩個項目或活動,沒有形成長期和系統的服務。而且,即便在起著主導作用的人才服務上,湖南的高職院校也存在著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高職院校分布不均衡(見表3),湖南高職院校主要分布在長株潭地區,占湖南高職院校總數的67.2%。而包括6個市州的武陵山連片扶貧攻堅開發區高職院校僅占湖南省高職院校總數的9%。二是服務第三產業的院校和專業較多,服務第一、二產業的院校、專業明顯不足,無法應對“兩型”社會建設中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需求。三是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見表2),導致人才市場供需失調,學校間惡性競爭,珍貴的教育資源閑置和浪費。

三、促進湖南高職教育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對策

1.以完善統籌發展機制為核心,優化高等職業教育格局一是統籌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將高職教育發展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強省建設總體規劃,堅持以發展高職教育為主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引導地方政府將高職教育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特點和人口分布,制定并實施高職教育發展規劃和高職院校建設計劃。二是統籌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大力推進中高職銜接,鼓勵支持部分辦學條件好、專業建設水平高的高職院校向上延伸,開展四年制高職本科試點;鼓勵支持地方高職院校向下延伸,開展五年制高職試點,允許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和在職職工實行自主招生;探索在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試辦本科專業,按照職業教育規律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三是統籌高職院校設置和專業布點。從空間布局來看,湖南67.2%的高職院校集中于長株潭地區。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湖南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盡管學校空間布局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時間才能逐步改善,但更需要政府決策的指引和適時的引導。從專業布點來看,湖南省高職院校存在著專業設置盲目、同質同構現象嚴重的問題。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須發揮好專業設置的指導職能,建立全省人才需求預測和就業信息平臺,引導高職院校科學設置和調整專業。2.以對接區域產業需求為主導,構建湖南職教特色專業體系根據湖南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需求,結合湖南經濟結構、產業特點和人力資源需求狀況,緊緊圍繞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武陵山連片扶貧攻堅開發區等四個國家層面的區域規劃,重點對接湖南“八大千億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當地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按照“校企合作緊密、培養模式先進、辦學條件優良、就業優勢明顯”的思路,全省每所高職院校重點建設1~2個專業大類,重點建設好3~5個特色專業,以此構建特色或優勢專業和專業群,培育一批省內領先、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品牌專業,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帶動全省高職院校專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專業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更加有效地服務湖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3.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推動高職教育優質發展一是完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集團化辦學為抓手深入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企業與學校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共同配置教學資源、共同實施教學過程,真正實現專業教學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二是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模塊式教學改革,體現“教、學、做合一”的原則,積極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探索中高職專業課程的延續與銜接。三是完善質量評價監控體系。完善高職學生專業技能抽查制度,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水平分級評價制度,逐步建立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制度。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引領湖南高職教育的改革和專業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湖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提供充足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支撐。4.以強化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高職教育與產業協作的長效機制。切實落實省里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的若干意見》,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對高職教育的業務指導作用,明確企業支持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建立高職院校與行業對話制度,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供求信息機制,定期人才需求預測情況和就業狀況。二是建立健全高職教育與產業體系建設同步規劃機制。在產業升級改造、戰略型新興產業培育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把高職教育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將高職教育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并作為新設立的城市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規劃審批的重要標準。三是建立健全產業鏈與人才培養鏈融合發展機制。在產業優化升級進程中,建立與之配套的人才培養系統,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擴張和企業發展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同步的產業發展機制。強化企業參與制度,落實企業接收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責任,推進高職院校教師頂崗實踐基地建設。完善校企共同規劃、共同治理、共同培養、共同教學的機制,使人才培養深度進入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進一步推進校企“雙主體”合作育人、共同發展。

查看全文

扎實開展兩轉兩提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這次會議是新一屆省政府組成后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主要任務是研究分析政府自身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務員素質即"兩轉兩提"為重點,著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剛才,五個省直部門作了發言,我認為講得都很好。這幾個部門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創造了一些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希望各級、各部門認真學習、借鑒。下面,我就政府自身建設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任務。今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就扎實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年3月21日,總理在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后第一次全會上,就加強新一屆政府自身建設作了重要講話;3月25日,在國務院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總理又對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省政府系統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不斷加強自身改革和建設,在建設服務、責任、法治和廉潔政府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注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政府立法步伐不斷加快,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不斷推進干部人事、行政審批、財稅管理、政府投資、公用事業等領域的體制改革,行政行為不斷規范,市場資源配置作用進一步增強;省市縣普遍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推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辦事制等措施,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不斷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推進公務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務員管理進一步法制化、規范化;深入開展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群眾對政府部門和行業的總體滿意度明顯提升。總體看,經過各級、各部門不懈努力,我省政府系統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形成了濃厚的干事創業氛圍,為河南成功實現由傳統農業大省向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轉變提供了堅強支撐和保證。

當前,我省與全國一樣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面臨新要求,和諧穩定面臨新挑戰,改革攻堅面臨新任務,對外開放面臨新形勢,對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我省政府自身建設盡管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存在差距。新一屆政府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深刻認識自身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切實推進以"兩轉兩提"為重點的服務型政府建設。

(一)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我們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近年來,我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變。我省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第一,但人均生產總值水平位居全國第17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5%,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發展不足仍然是最為突出的問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承載、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可持續發展壓力增大。我們在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還沒有形成一套有利于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從自身建設方面講,政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由于思想觀念和改革創新滯后,導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導致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政府職能仍然存在"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導致一些政府部門權責脫節、有權無責,職責不清、推諉扯皮,辦事效率低、服務質量不高。加強以"兩轉兩提"為重點的政府自身建設,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建立與科學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模式,有利于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有利于全面提高政府組織、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查看全文

兩型環境法制建設論文

一、兩型社會環境法制建設概述

(一)“兩型社會”概念的厘定

環境法治必須以理性環境文化為基礎。當下,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已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兩型社會的建立思維是人類思想觀念的一次重大變革,是對于傳統的工業社會和現代生活文明的反思和檢討,是人類重新認識自然規律,尊重自然和回歸自然。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求人類社會更有效率的利用資源,以期使用法律,行政等手段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浪費。而環境友好型社會則是要求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消費和生產方式與生態系統和諧共處,做到可持續發展。所以兩型社會是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明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二)環境法制建設的理論依據和意義

1.環境法制建設的理論依據

(1)環境資源的公共性。

查看全文

街道兩型社會建設工作匯報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也是貫徹黨中央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7月8日,全區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會議召開后,邾城街積極響應,熱情參與,先后召開了黨工委擴大會和各站、辦、所負責人會,結合會議精神謀劃工作措施,對區下達的“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重點工作進行了分解落實,各頂工作已全面啟動,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多種形式,深入發動,營造“兩型社會”建設良好氛圍

宣傳發動既是搞好“兩型社會”建設的前提,也是貫徹活動始終的一項重要工作,街道通過各種形式,多種途徑,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先后召開了兩次干部學習討論會,組織黨員干部觀看了市組織的“兩型社會”宣講團開展的“繼續解放思想,大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電視宣講活動,為使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在街道專欄舉辦了“兩型社會”專題板報一期,動員全體機關干部建言獻策,為我街“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在區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動員會上,印發了?致邾城街居民的一封信?,動員全體市民積極參與,并開展建言獻策活動,對被采用的建議將給予獎勵,大大提高了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街道還充分發揮農民學校的陣地作用,在村極農民學校中定期開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知識教育培訓,同時,利用廣播、閱報欄、黑板報等形式進行宣傳,在村民中舉辦“熱情迎奧運,文明我爭先”等活動,強化了村民道德意識,環境意識,使“兩型社會”建設進入千家萬戶,為我街改革試驗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加強領導,建章立制,建設節約型機關

為切實加強對建設節約型機關的領導,堅定不移地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街道領導高度重視,在黨委會上重點強調,并進行了專題研究,傳達了上級關于創建節約型社會文件精神。在工作上,堅持領導帶頭、以人為本、科學管理、協調發展的原則,結合本機關實際,既要從宏觀上加強管理,從大處著眼,更要注重從微觀上入手,從平時最容易被忽視、看起來微不足道等最細小的環節抓起,把節約的著力點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節水方面,加強了對上下水管道的維修,對供水管道銹蝕腐爛的分期分批進行了維修更換。在辦公管理方面,嚴格文件、材料的制作份數,提倡一紙兩面用,盡可能的使用網上傳送文件。嚴把計算機耗材關,耗材要主要領導審批。另外,在財務、用電、車輛使用、待客進餐、辦公用品以及采購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明確的管理規定。建設節約型機關,制度是保證,為此,街道黨政辦公室建立了?辦公室資源節約監督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向制度要節約,在正確處理好服務與節約的關系的同時,有機地把提高認識與狠抓落實結合起來,把認識變為人人行動的動力,把制度措施變為全體干部職工的自覺行動,真正收到建設節約型機關的實效。

三、調整結構,狠抓特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查看全文

兩型社區建設工作會領導講話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需掌握基本,聯絡實踐,著力改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著力研討處理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然后保證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聯絡社區建設實踐,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對“兩型社區”建設規則的認識,掌握發展方向,創新體制機制,破解工作難題,顯得尤為急迫和主要。

一、創立“兩型社區”必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率

科學發展觀是具體、協調、可繼續的發展觀,是推進各項工作必需遵照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指針。創立“兩型社區”既是科學發展的必定要求,也是科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需以科學的立場、科學的實踐來指導實踐工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才干不斷把握“兩型社區”建設的精華和本質,完成社區建設工作質的飛躍。在“兩型社區”建設中踐行科學發展理念,必需掌握好以下幾項基本要求。

一是堅持以人本、服務居民。科學發展觀的中心是以人本。作為一個居民生活一起體,社區中最中心的要素是居民。只要真正做到以民為本、切近百姓,從社區居民的需要求呼聲動身,為居民供應多樣化、多條理的服務,才干不斷知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進的物質文明需求,推進社區建設不斷邁上新的程度。在實踐工作中,要將改善城市人居情況、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作為“兩型社區”創立的起點和落腳點,將居民稱心不稱心、快樂不快樂、贊成不贊成作為權衡“兩型社區”創立成效的基本規范,堅持在創立中服務,在服務中創立。要著力培養文明、健康、節省、環保的生活方法,切實處理好廣大社區居民最關懷、最直接、最實際的好處問題,努力建設溫馨家園、安全港灣、宜居社區。

二是堅持統籌規劃、分步施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辦法是統籌統籌。“兩型社區”創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成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需統籌統籌,按部就班。在實踐推進進程中,要立足區情,著眼久遠,科學掌握近期目的和中長期目的的關系,把“兩型社區”建設歸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堅持以規劃引領“兩型社區”創立,分輕重緩急確定詳細的施行方案。堅持每個期間、每個階段一個重點,有方案、有步調、分批次、分重點地推進“兩型社區”創立,項目由少到多、規范由低到高,逐漸完成“兩型社區”建設的發展目的。全區每年要建成必然數目的示范社區,在總結示范社區經歷基本上,逐漸推開,構成輻射帶動效應,促進一切社區年年都有新發展、新轉變,不斷完成社區建設提檔升級。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我區社區數目多、分布廣,構成于分歧歷史期間,社區內的居民群體千差萬別,群眾需求多種多樣。這就決定了“兩型社區”創立不成能是一個規范、一個形式。要在認真查詢研討的基本上,依據地點社區經濟發展程度和居民群眾的志愿,合理確定創立目的和建設規范,量入為出,注重實效,不搞方式主義。在創立規范上,要區分條理,表現差異;在建設形式上,要因地制宜,表現特征。詳細而言,對建成時間較早、“兩型”基本設備比較欠缺、物業治理不夠完善的老社區,要重點對居民生活設備施行節能環保革新;對近年來建成的新社區,創立重點要放在推進大型節能、環保設備和各類節能、環保資料的推行使用以及垃圾無害化處置上;對規劃新建的高端社區,要與國際接軌,充分表現提高先進性,構成示范帶動效應。

查看全文

生態文明下兩型社區建設初探

兩型社區建設理論

“兩型社區”的概念源于其建設實踐,指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區。關于其內涵,雷國珍等認為這是包含了兩型社會具體內涵的一種社區形態。社區作為人們生活與消費的主要場所,兩型社區更加突出的內容是“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3]。姚茂華和舒曉虎認為“兩型社區”建設的核心在于培育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社區生活方式,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4]。筆者認為兩型社區中的資源節約型社區是指整個社會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其核心在于社區生活消費領域的資源節約,通過采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盡可能的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發展模式。環境友好型社區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社區公眾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關于兩型社區的建設,張楚文從社區綜合服務平臺開展了“兩型社區”的研究[5]。劉志海結合武漢市“兩型”社區創建實踐,提出“兩型”社區建設的保障措施在于領導體制、宣傳機制、資金投入、社會參與和理論研討等五個方面[6]。武漢市萬松街白松社區在探索“兩型”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上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第一,通過宣傳引導居民“兩型”社區建設意識和綠色消費習慣;第二,通過社區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度,增強社區建設自主性。如“科普實踐”、“換客超市”活動及社區自愿者服務隊活動的開展;第三,通過引入企業新鮮血液,提高“兩型”社區建設活力,如通過引入企業,實現社區節能改造和垃圾的分類回收[7]。從以上的研究來看,已有研究更多的建設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第二,兩型社區的制度環境建設。這一建設內容的主體包括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和社區基層管理部門,比如社區居委會。其重點在于兩個階段的制度建設:首先,在開發建設前,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在政策和制度上對于社區的兩型化建設予以扶持和管理,積極引導社區建設開發部門(商)開展社區兩型化建設;第二階段,通過居委會自治體制和機制建立,進一步發揮社區居委會作為社會基層自治組織功能,營造兩型社區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其主要內容應包括:兩型社區的規劃管理政策、兩型社區建設的基層管理體制與機制。第三,兩型社區的人文環境建設。這一建設內容的主體為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其重點在于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的公眾參與力量,并使其作為兩型社區建設的最大主體,通過一系列活動,從而將兩型化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這也是兩型社區建設的最終目的。其主要內容應包括:生態環保組織的構建,生態文明宣傳機制的建立以及社區生態環保活動的組織。從兩型社區文明建設體系出發,兩型社區的物理環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物質基礎,兩型的制度環境是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關系得以良性互動的重要保障,兩型的人文環境是兩型社區建設的最終歸宿。通過兩型社區的物理環境建設、制度環境建設以及文化建設,最終的目標在于引導社區居民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與消費理念。兩型社區建設的內在理論邏輯框架如圖1所示。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兩型社區建設策略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兩型社區建設策略,必須基于人與自然和諧這一基本準則,建立社區兩型化發展的物理空間,社區居民在這一空間內將更容易形成兩型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建立社區兩型化發展的制度環境空間,為社區兩型化運營管理提供持續保障;最終在社區人文環境建設中營造社區生態文明氛圍,建設社區兩型化的公民社會。物理環境建設是兩型社區建設的物質保障基礎,其建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社區的規劃階段。城鄉規劃管理部門對于社區的開發建設提出兩型化的指導管理意見,包括社區土地資源的節約使用指標、社區內部倡導非機動車模式的出行設計以及內外部銜接順暢的交通出行規劃、社區綠化基礎設施及其與城市整體綠地系統的銜接、社區在整個城市空間布局中的地理位置安排,應避免出現“睡城”,從而減少因職住分離導致的“鐘擺式”交通出行產生環境污染并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對于大部分的城市已建社區,應積極補充配套引導社區居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活方式的公共設施。如降低社區機動車使用率的社區巴士、社區自行車租賃等。以及增強社區對外的公共交通銜接能力,避免現有大型城市社區中普遍存在的采用三輪電動黑車出行,從而加大社區局部大氣環境污染的問題。第二個階段為社區的建設階段。社區的建設開發部門應在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指導意見下,除積極采取綠色建筑策略外,社區綠化環境建設、社區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建設也是極為重要的內容。以社區綠化環境建設為例,通過建設以綠化草坪為形式的透水地面,不僅可以積極補充地下水,適度緩解城市水資源緊張問題,同時也可以有效緩解社區熱島效應,降低社區居民的空調使用頻率,從而更有效引導居民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轉變。第三個階段為社區的維護運行階段。這一階段包括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日常運營和維護管理以及社區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建設。后者在建設中應注重鄉土植物的應用和植物多樣性的實現,以增強社區綠化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提高社區綠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社區綠地、公園的建設有利于陶冶社區居民情操、形成生態文明的生活觀念。與以上物理環境建設相對應,兩型社區制度環境建設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社區規劃階段的制度建設。如何通過城鄉規劃管理部門的制度建設,從而引導社區建設開發部門(商)在成本允許下,積極建設倡導生態文明的兩型社區,是擺在城市規劃管理部門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這一建設應側重通過規劃管理制度的制定,引導社區開發建設商開展社區建設中,以人為本,更多考慮居民生活、出行的便利以及社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第二個階段為社區建設階段的制度建設。政府應建立兩型社區的政策扶持制度、資金獎勵機制、兩型社區示范區建設管理監督機制等,從制度層面對倡導生態文明的兩型社區予以制度引導和資金支持。同時將兩型社區建設成績納入政府績效考評系統,從而建立保證其長效發展機制的建立。第三個階段為社區運營管理階段的制度建設。這一階段的制度建設最為重要,是社區兩型化發展得以持續推進的關鍵。主要指社區環境的維護管理體制和機制。具體包括社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社區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管理。兩型社區人文環境建設的主體包括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其中社區社會組織主要負責社區生態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生態文明的宣傳;社區居民是以上活動和宣傳的受眾,也是社區兩型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兩型社區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社區生態文化建設,其實現路徑包括生態文化軟實力的打造、生態文化建設投入機制的建立、生態文化組織的創建、黨社聯席服務機制的設立以及生態文化活動的組織。社區文化精英是生態文化內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最終目的在于培育社區居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從而在社區這一基層層面回應整個城市兩型社會建設,成為城市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關鍵基礎環節。

結論與展望

生態文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生態文明指導“兩型社會”關鍵領域——“兩型社區”的建設是新的歷史時期下,全面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兩型社區建設內容應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中心命題開展“兩性化”的物理環境建設、制度環境建設和人文環境建設。在物理環境建設的物質支撐下,制度引導下以及人文環境氛圍下,生態文明視域下兩型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公民社會。作為社會基礎單元的社區,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其資源節約化、生態友好化發展勢必牽系著城市諸多管理部門,需要包括城市社會學、城市生態學、城鄉規劃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這將是未來兩性化社區研究與發展的一個趨勢。

查看全文

兩型社會建設績效考評辦法

根據省、市兩型社會試驗區改革要求和區委、區政府對兩型社會建設的總體部署,為考核評價各單位年度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工作績效,特制定本辦法。

一、考核評價對象

(一)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

(二)區委宣傳部、環科園、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教育局、區商務局、區科技局、區民政局、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區建設局、區農林水局、區文體局、區衛生局、區統計局、區工業經濟局、區房屋產權局、區城市管理局、區環保局、區政務中心、區后勤服務中心、區城建投融資中心、區國土分局、區規劃分局、區樓宇辦等有關部門單位。

二、考核評價依據

(一)《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及13個改革專項方案

查看全文

職中創建兩型示范學校工作小結

縣職業中專地處縣城中心,作為傳承知識、教書育人的學校始終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堅持推行"兩型"教育,為學生的成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縣教育局《關于"兩型示范學校"創建工作方案》的文件要求,我們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兩型社會"建設要求,以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線,廣泛開展"兩型"學校創建活動。著力提高師生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意識,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觀念滲透到學校的建設與發展之中,努力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現將我校"兩型"學校創建工作總結如下:

一、組織建設

為了使我校"兩型"學校的創建活動落到實處,學校加強了兩型學校創建的組織建設,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書記為副組長、各處室主任和專業部主任為組員的創建小組,明確各自職責,層層落實。創建小組組長負責監督整個創建活動開展情況,對整個創建活動進行統籌管理。副組長主要制定出學校"創建兩型學校的實施方案",對每組員負責的創建工作進行宏觀部署。組員分塊負責創建工作的開展,分工明確,穩步推進。

二、制度保障

制度即規程,是指在一個社會組織或團體中要求其成員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科學制度的建立能增強工作的目的性、有效性,推動工作的發展。我校在"兩型學校"的創建中根據學校實際定出各部門相關規章、制度、標準和管理辦法,以此推動創建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