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10:13: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胡同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胡同文化保護探析
摘要:開封是聞名中外的八朝古都,街巷胡同是開封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本文在調查開封古街巷胡同現狀和問題分析基礎上,指出其文化價值,并探析其保護與開發措施。
關鍵詞:街巷;胡同;保護;開發
古城開封的大小街道很多,可謂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大多是歷史遺留下的,因而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城內的街道基本是東西和南北走向,構成棋盤型的城市格局。本文在對開封街巷胡同現狀和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其文化價值,并進一步探析胡同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一、開封街巷胡同的由來
開封的街道和胡同有“七角八巷”和“七十二胡同”之說?!捌呓恰蹦丝h角、行宮角、崔角、丁角、吳勝角、都宅角、府角。角一般指街的拐彎處,不少是以靠近較大的府衙宅院而取名。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建筑雖蕩然無存,地名卻傳了下來。如縣角是民國年間開封縣衙所在地,行宮角由清皇帝行宮得名,吳勝角以關帝廟得名,府角由明代周王府得名。七角中,演變成大街的有丁角街、吳勝角街等。巷即小街,類似胡同。開封城內的“八巷”指的是:雙龍巷、賢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和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為生產中街。開封“八巷”均有其來歷。例如,賢人巷于民國以前稱仙人巷,有神仙廟一座,人們不斷來此求醫問藥,仙人巷以此得名。上世紀20年代馮玉祥毀寺廟,把仙人巷改名賢人巷;聚奎巷于清代靠近貢院,赴省應試文人多聚居于此,故有“聚魁(奎)”之稱;保定巷傳說是狄青得寶之地,“保”即“寶”的諧音。開封的胡同也獨具特色,我們所說的“七十二胡同”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指其數量之多。胡同名稱從一個角度反映了開封深厚悠久的歷史,開封街巷胡同的命名大都有一定的來源依據。如開封人一說到“巷”就會想起的“雙龍巷”。這條小巷,從古至今,盛名不衰,故事不斷。明代史籍《如夢錄》記載此巷為“宋太祖、宋太宗舊居之地”,相傳宋代趙匡胤、趙光義哥倆打小在這兒長大。一條小巷走出兩位皇帝的事,絕無僅有。從宋以后人們就稱這里為雙龍巷,一直到今天。這些街道胡同大多歷史悠久,古老典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展示著鮮活的市井風情。街巷胡同的名稱蘊藏著古城開封的歷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折射出開封作為八朝古都的燦爛文化和厚重歷史。
二、開封街巷胡同的文化價值
胡同文化教學教案
上課
師:早就聽說,八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活潑,熱情大方,我就非常愿意和這樣的同學一起學習交流,(生笑)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還要看大家的表現哦。
(先揚一下,讓學生興奮起來,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氣的精神)
師:在上課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
(播放《故鄉是北京》,讓學生感受一下音樂和圖畫)
師:聽了剛才的歌,你們對北京有什么印象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
胡同文化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總體把握課文的內容,概括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的句子。
2.理清思路,體會作者感情。
二重點
訓練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掌握通過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各部分內容。
三.難點
語文散文閱讀指導論文
[內容提要]高中散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階段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益的閱讀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職責。本文著重從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讀、品味方面論述散文教學中所應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閱讀思路文眼品味
[問題的提出]高中語文新教材和語文讀本的使用,改變了長期以來語文教材的面目陳舊、文學味不濃的現象,使文學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過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錢鐘書、史鐵生、史懷澤、馮友蘭、李樂薇、汪曾祺、宗白華、韓少華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學生學習的范圍;互聯網的開通,為學生開啟了新的求知窗戶;高考散文閱讀題又以達18分的賦分值,吸引了眾多學子的眼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理論依據]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2、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⑴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⑵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⑶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4]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5]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注①)
閱讀是一種技能,要養成這種能力,需要經歷一個自覺鍛煉和訓練的過程。散文閱讀的重點在于文本,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因為“閱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钡恰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的多重對話。”“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造良好的環境?!薄敖處煹狞c撥是必要的,在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應有所側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理論指導是很有必要的。了解這一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現手法,才不會陷入無序化、低效閱讀的泥潭之中。在課題實驗中,指導學生走進文本,學會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主要內容,關注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襯托、鋪墊、象征、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前后呼應等表現手法,學會鑒賞、評價文章的優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摘要:語文作為最基礎性的學科,不僅僅是我們掌握更多文化知識必備的科目,同時對學生的道德培養也有著非常大的幫助。語文本身具有的浪漫氣息,對學生在審美教育領域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實踐證明,正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優秀的審美之上的,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審美情趣,才會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當下,國家一直在倡導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對學生在優秀精神方面的建立。本文主要探究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審美
審美教育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表像審美,是對現實存在事物欣賞能力的培養,另一層是意象審美,是對精神領域欣賞能力的培養。一般職業院校的學生都是有九年義務教育基礎的,在掌握了必備的語文知識后,在審美教育方面還需要不斷加以優化。中職院校語文教育的主要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母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更要通過對職業學校語文的學習,掌握未來職業崗位中的必備專業素養,以及優秀的口語交際能力。從職業院校相關的語文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出,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與口語交際方面已經作出了重點規劃。
一、職業院校中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意義
審美的表象能力很多人天生便具備,它是對一朵花的欣賞,對一座建筑的欣賞,有時也可以是對一個人的欣賞。而審美的意象能力,是需要后天的培養才能形成的,它是對一個人品格的欣賞,道德修養的欣賞,或者氣質談吐的欣賞。中職院校的學生即將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所以應該將審美的意象教育作為主要的教育任務,而這項任務是需要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有《我的母親》、《胡同文化》、《過萬重山漫想》等現代文學,也有《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鴻門宴》和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巨著。這些優秀的作品中,不僅有豐滿的人物形象,更有他們身上優秀的品質以及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例如,老舍的《我的母親》,文中描寫母親的勤勞、簡樸、誠實,面對生活的艱難她依舊可以勇敢的認真的過著每一天。這篇文章的學習,不僅幫助我們的學生了解到母親這個形象的美好,更可以學習到母親堅強的一面。學習《胡同文化》,可以使學生對我國曾經輝煌的文化沉淀產生深深的自豪感。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使學生提前了解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等一系列知識。如果可以使這些優秀作品中的人物品質和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滲入學生的思想意識中,使學生領悟到語文教學中的美,并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那么對他們的成長和身心健康而言,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二、職業中學實行語文審美教學的措施
京味文學研究論文
說起京味文學,不能不弄明白它的含義。隨著京味和京味文學近十年來在學術界內外持續升溫,這個術語自然被許多人談論,但我感覺談論中仍存在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由此引發種種誤解。出于這種考慮,這里嘗試對京味文學的含義作點梳理工作,并進而就其要素和特征做點初步探討,以就教于方家。[1]
一關于“京味”的界說與質疑
談論京味文學的含義,當然首要的是辨明京味文學一詞中“京味”的含義。學者趙園在《北京:城與人》中對此有著開創性界說。她把京味文學與寫北京的文學、京派文學等外在概念清晰地區分開來,并著重對京味文學本身做了具體分析。在她看來,“老舍是使‘京味’成為有價值的風格現象的第一人,‘京味小說’這名目,卻只是在新時期的當下才被叫了開來?!盵2]同時,趙園還對京味文學的含義和特質作了富有洞見的界說:“‘京味’是由人與城間特有的精神聯系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丁绕涫侨藢τ谖幕捏w驗和感受方式。”[3]她揭示了京味文學中(1)人與城的精神聯系、(2)人的文化體驗、(3)人對于城的文化意味的感受等。進而她認定,需要(4)把“京味作為一種風格現象”去把握。[4]這四方面在今天看來對把握京味文學仍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值得注意的是,她清晰地回答了有關京味文學的四個重要問題:第一,老舍是京味文學的開創者;第二,京味文學這術語是后起的,產生于“新時期的當下”即20世紀70至80年代;第三,京味是指人所感受到的北京城的文化意味,或是人對于北京城的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第四,京味是一種文學風格現象。對頭兩個問題,她的界說是沒有疑問的,然而,對后兩個問題,就存在著需要質疑并重新考慮的地方了。首先,所謂“人所感受到的城”中的“城”是指什么?是指古代的北京城還是指現代的北京城?這里的“古代”與“現代”之關系是值得重視的。其次,“城的文化意味”中的“文化”是指何種文化,古代的北京城文化還是現代的北京城文化?這里的“文化”的所指同樣需要關注。再次,京味中的味是指什么?如果是指“文化意味”,那么這種“意味”究竟是指什么?是指“人對于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本身,還是指人所“體驗和感受”到的“文化”?最后,京味的特質究竟在“風格”還是在別的什么?它是一種古往今來的地域文學風格,還是一種只在歷史的某一時段才出現的特定現象?這四個問題其實是相互聯系著的,難以分開。繼趙園女士的開創性探討之后,我們有必要繼續前行,從一個新視角對京味文學現象做進一步把握。
二京味文學的含義與特質
要明確京味文學的含義和特質,需要依次回答如上提出的相互聯系著的四個問題。
城市記憶景觀設計分析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市歷史古跡破壞、歷史文化保護的局限、城市面貌的趨同等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大眾的關注。開封是一個古老的城市,被列入我國第一批歷史街區名單,當前開封逐漸步入現代化城市高速建設與發展的行列,具有歷史風貌的傳統居住區已所剩無幾,威脅到城市的特色形態1。因此,對于開封歷史街區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城市記憶理論作為一個平臺,為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一種新的研究視角。本文主要通過結合國內外有關城市記憶理論的文獻研究情況,從城市記憶的主體及載體兩方面入手,探求城市環境與居民的相互影響關系,重視居民對城市環境的感應,深入挖掘老城區城市記憶的內涵和要素。在此基礎上搭建城市記憶視角的城市景觀設計框架,并將基于城市記憶視角的城市景觀設計框架應用于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的景觀設計,最終提出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的具體景觀保護策略。
一、城市記憶與歷史街區景觀保護的相關理論
(一)城市記憶的概念和特點
城市記憶是對城市空間環境的意義及其形成過程的整體性歷史認識。城市記憶反應城市空間環境,記錄于人們的腦海中,城市記憶是人對空間環境的理解2。城市記憶的特點主要包括區域特點、時間特點以及關聯特點,具體說來:首先,城市記憶的區域特點主要表現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和不同環境所反映出的城市記憶存在一定差異;其次,城市記憶的時間特點主要體現在不同時代的人對于城市記憶的表現存在著區別,這種區別往往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第三,城市記憶的關聯性特點可以概括為在某一連續的時間節點上,城市記憶的發展與延續呈現出相互關聯和演化遞進的特點。
(二)歷史街區景觀的價值
歷史街區的發展見證了城市歷史變遷,并對城市的過去和現在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歷史街區景觀主要包括了傳統建筑景觀和環境景觀兩方面:首先,傳統建筑景觀的價值主要在于,傳統建筑是歷史街區的核心體現,是真正歷史的延續;其次,環境景觀的價值主要包括:一方面環境景觀指人們活動的載體,環境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活動的方式,另一當面環境景觀又帶給人們靈感,激發和啟迪了人們的思維和活動。
激發高中語文教學方案探析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教學面臨尷尬的境地。本文擬從課堂教學入手,探討激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能力結構特點,采用多種策略變學生不愿學,苦學為想學,愛學,樂學,主動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策略選擇教法處理教材特色課堂設計
時下,高中語文教學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①”,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學科特點的原因,高考語文成績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心理的地位堪憂。如何改變現狀,讓學生重新熱愛學這門學科,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要解決它,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角度試作一些探索。
精心選擇教法,激活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如是說。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所授教材內容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采用適當的方式,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生想學,甚至主動去學,從而收到極佳的課堂教學效益,。
1.巧置懸念,以疑激趣
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課前或課中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激發學生興趣味,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課堂教學定會活起來。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群英會蔣干中記》時,預習之后,設置懸念,是蔣干中記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產生爭論,不是蔣干,還會是誰呢?進入課文,學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說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即情節了,進而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京味文學含義研究論文
說起京味文學,不能不弄明白它的含義。隨著京味和京味文學近十年來在學術界內外持續升溫,這個術語自然被許多人談論,但我感覺談論中仍存在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由此引發種種誤解。出于這種考慮,這里嘗試對京味文學的含義作點梳理工作,并進而就其要素和特征做點初步探討,以就教于方家。[1]
一關于“京味”的界說與質疑
談論京味文學的含義,當然首要的是辨明京味文學一詞中“京味”的含義。學者趙園在《北京:城與人》中對此有著開創性界說。她把京味文學與寫北京的文學、京派文學等外在概念清晰地區分開來,并著重對京味文學本身做了具體分析。在她看來,“老舍是使‘京味’成為有價值的風格現象的第一人,‘京味小說’這名目,卻只是在新時期的當下才被叫了開來。”[2]同時,趙園還對京味文學的含義和特質作了富有洞見的界說:“‘京味’是由人與城間特有的精神聯系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丁绕涫侨藢τ谖幕捏w驗和感受方式。”[3]她揭示了京味文學中(1)人與城的精神聯系、(2)人的文化體驗、(3)人對于城的文化意味的感受等。進而她認定,需要(4)把“京味作為一種風格現象”去把握。[4]這四方面在今天看來對把握京味文學仍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值得注意的是,她清晰地回答了有關京味文學的四個重要問題:第一,老舍是京味文學的開創者;第二,京味文學這術語是后起的,產生于“新時期的當下”即20世紀70至80年代;第三,京味是指人所感受到的北京城的文化意味,或是人對于北京城的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第四,京味是一種文學風格現象。對頭兩個問題,她的界說是沒有疑問的,然而,對后兩個問題,就存在著需要質疑并重新考慮的地方了。首先,所謂“人所感受到的城”中的“城”是指什么?是指古代的北京城還是指現代的北京城?這里的“古代”與“現代”之關系是值得重視的。其次,“城的文化意味”中的“文化”是指何種文化,古代的北京城文化還是現代的北京城文化?這里的“文化”的所指同樣需要關注。再次,京味中的味是指什么?如果是指“文化意味”,那么這種“意味”究竟是指什么?是指“人對于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本身,還是指人所“體驗和感受”到的“文化”?最后,京味的特質究竟在“風格”還是在別的什么?它是一種古往今來的地域文學風格,還是一種只在歷史的某一時段才出現的特定現象?這四個問題其實是相互聯系著的,難以分開。繼趙園女士的開創性探討之后,我們有必要繼續前行,從一個新視角對京味文學現象做進一步把握。
二京味文學的含義與特質
要明確京味文學的含義和特質,需要依次回答如上提出的相互聯系著的四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