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5 06:5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胡同文化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關鍵詞:博物館, 保護方案, 有限元分析

Abstract: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ianjin traffic hub project building museum near important protection scheme in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ure of this project for protection scheme.

Keywords: museum, protection schem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24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工程概況

天津市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工程包括地面公交樞紐場站、軌道交通地鐵5號線、10號線、Z1線車站、部分區間及其相鄰的地下商業及停車庫等,總平面面積約113700 m2,總建筑面積約160000 m2。

天津博物館為新建大型鋼結構,位于工程東南側10號線、Z1線交匯處,地鐵10號,,距地鐵10號線文化中心站基坑最小距離小于2米。由于館內存有重要藏品,為重點保護對象,需進行專項保護方案設計,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工程平面圖

2 方案計算

本次分析采用plaxis_8.2建立有限元模型進行計算分析。

經初步計算,土體加固后,博物館拱腳處土體沉降僅為4mm,明顯小于未加固的情況(15mm)。

2.1 方案1(鉆孔灌注樁隔離+旋噴樁止水方案)

圖2有限元模型 圖3樁位移圖

計算出樁頂水平位移為0.3mm,豎向位移為0.3mm。

3.3 方案2(鉆孔灌注樁+連梁主動保護方案)

圖4有限元模型 圖5樁位移圖

圖6計算點水平位移(方案1)圖7計算點水平位移(方案2)

4 計算結果分析及結論

由以上計算分析可知:基坑陽角加固可有效減小基坑開挖對拱腳沉降的影響,方案一(鉆孔灌注樁+旋噴樁)的效果要好于方案二(鉆孔灌注樁+連梁保護),對周邊環境影響小,受力穩定、安全可靠,施工基本無風險,且造價較低,推薦使用方案一。

參考文獻:

1.有限元分析及應用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年6月

篇2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興趣

縱觀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還是讓人擔憂,大談了多少年的教改,可 “少、慢、差、費”現象依然存在,教師教得昏昏,又豈能讓學生學得昭昭。于是“問題教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探討活動搞得如火如荼,各種教學理念也是紛紛登場。本人為了配合學校的課堂教改實驗,落實“兩主雙效”(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效果,課堂效率)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本人在教師的指導,尤其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此予以總結。

一、利用詩詞歌曲激趣

在教學中,導語的精心設計,是有經驗的教師必須在備課中抓的第一個環節,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接受知識。避免了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惰性與依賴性。本人在設計導語時利用詩詞歌曲激趣。如教授《孔雀東南飛》,可以先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兹笘|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p>

又如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時,播放《枉凝眉》、《葬花詞》等歌曲。這樣,把對人物的理解通過歌曲能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隨著演唱走進了文章的意境中。再如教授《勾踐滅吳》時,引用蒲松齡寫的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來激趣。

二、放眼大課堂,從面入手激趣

語文課堂并不像理科課堂,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如果教師沒有大語文的意識,就會把語文教成了一塊塊的豆腐塊文章。所以教學時,就要放眼大語文的環境,從一個面著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習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設計教案時,可以把杜甫的《登高》,王維的《山居秋暝》,歐陽修的《秋聲賦》以及的《沁園春?長沙》這些詩中描繪秋天的語句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體會秋意秋景。再讓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描寫秋景的詩句,把語文課堂拓展到一個大背景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巧妙利用文史知識及軼事介紹激趣

語文,它教給人的不只是知識,它還教給學生做人,所以可以巧妙利用文史知識及軼事介紹激趣。在教授蘇軾、賈誼、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章詩歌時,引入文史知識和軼事。這樣的學習氛圍,既加深了對作家的印象也引起學生對作者的才能及人格的敬仰,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進而激發他們研究性學習的欲望,大大地拓展語文學習的課堂。

四、巧用課題,靈活激趣

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標題,從標題開始解題,也是課堂增趣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時,可以從標題入手,設計下面的問題:

①本文的題目叫《荷塘月色》,這是一個什么結構的短語?限制語替換為“樓下”、“窗前”“橋邊”、“校園”等等好不好呢? (結合語法分析,明確描寫對象,激發閱讀興趣)

②本文所寫的“月色”有何特點?文章用哪幾個自然段具體寫了“月色”?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每一景觀的特點。(針對描寫重點設問,抓住了肯綮)

③作者由“荷塘月色”引發了哪些聯想?你對“月色”有哪些親身體驗? (“景中情,情中景”的感悟)

④荷塘上的月色為什么如此“靜謐”?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抓住難點,巧妙設問)

教師巧用標題,通過這些問題設計對課堂討論進行了預設,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討論點拔,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開發了活躍的語文課堂,使課堂變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凸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五、重視體驗,走出課本,合作學習,激發興趣

在戲劇、小說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觀看影視強化感受,也可以指導學生討論、表演,使嚴肅的課堂變為愉悅的課堂、游戲式課堂。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快樂的主動學習。以討論、表演為主的課堂主要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組為單位組織學習活動。這樣,就能讓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使他們在學習中互相啟發,克服獨立思考中的思維障礙與思維定勢,對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在上《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先設定一個情景:請同學們做警察,對別里科夫的死因做個調查。然后請各小組討論后寫出報告,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學習內容。

六、利用媒體,再現情景,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如果學生對內容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利用媒體,再現情景,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情境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消除了學生章的陌生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如教《失街亭》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相關情節,讓學生充分理解、體會把握課本節選部分的人物。在教《胡同文化》時,用多媒體展示北京胡同的各種圖片,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教學,信息技術,利與弊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多媒體技術融入了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技術,而這些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創造出圖文并茂、聲像結合、清晰直觀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給學生帶來了優美的視聽享受和新鮮感。

1.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使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室教學,有利于根據課文的特點和需要,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動畫設計,音像剪輯,粘貼組合,呈現鮮活的圖畫、動畫,文采飛揚的文字、情意雋永的音樂,以文字、圖像、動畫、視頻作用于視覺,以旁白解說、示范朗讀、背景音樂等作用于聽覺,就能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活課堂,增強了課堂趣味性、感染力。例如在教柳永的《望海潮》時,多媒體可再現杭州的優美景色,讓學生欣賞到十里荷塘和三秋桂子,還可以播放配有畫面的名家朗讀或歌曲。讓學生對大自然產生熱愛之情,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為學生走進作品開拓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1.2 擴大信息容量,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一只粉筆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雖然具有授課的靈活性,但因為黑板版面的限制,所容納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老師板書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對于一些課型來說教學效率是很低的。假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增強課堂密度,擴大信息容量,提高學習效率,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三古詩詞復習課上,因為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對古詩鑒賞的方法較熟悉,甚至筆記本上也記了一些相關的知識,這時候就可以利用PPT來展示歸好類別的幾種古詩詞題材和藝術手法,然后馬上展示相關古詩題目讓學生鑒賞答題,爭取讓學生對古詩詞的考點有個整體的了解,并趁熱打鐵,將剛復習的知識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經常需要拓展延伸,這時多媒體和網絡就發揮了它們的優勢,老師可以根據授課的需要馬上搜索需要的文章或資料,使學生在有限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讓他們更接近生活,更直觀地引發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培養愛思考的習慣。

1.3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現在很多學校都開發和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建立互補互動的資源網絡,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這個時候,我們語文老師就不再是一個只知道教授干巴巴文字的角色,而是成為了學生知識學習的指導者和輔導者。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教室進一步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可以通過上校園局域網,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選修課程自控學習,自己調整學習方法,相互討論、合作學習,相互解答,使整堂課層層推進。在網絡教室中,學生還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去關注社會,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自主探索,從多方面獲得自己所需信息,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不能滿足的缺憾。這種課堂形式一改以往傳統課堂的單純被動接受,使學生由“被動型”學習變為“主動型”學習,從面向結果向面向過程轉變,最終情趣交融,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1.4 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

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對每一名高中語文教師來說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往往傾注了多名教師的心血。在完成課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不斷的交流和探討,通過大量的信息篩選工作,制作出如投影片、錄像、動畫等形式的課件,這個過程使得每位教師會有更多、更高層次的收獲。

2.目前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2.1 教育手段先進,教育思想落伍。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育技術的應用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些教師只是借助了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的外衣,卻仍然墨守著傳統教育的陳規,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填鴨之風依然我行我素,只不過是將“人灌”變成了“機灌”,換湯不換藥。

2.2 靈活的教學過程變成固定的機械程式。

多媒體課件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板書、問題及其答案都都是課前已經設計好了,課堂上很難修改。課件設計的系統性、程序性,勢必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步步引導學生去理解自己設計好的答案,于是教師和學生都被教學課件牽著鼻子走,傳授知識的課堂變成電腦藝術的演示廳,活躍的師生情感交流變成了呆板、枯躁的“人機對話”。有時一節課學生就看教師在講臺上擺弄多媒體課件,忙著操作鍵盤和鼠標,既不深入講解,也沒有重難點的板書,從而造成“只見機器不見人,只見畫面不見文”的情況。而學生眼睛始終盯著屏幕,這就由過去教師講的傳統的單調走向新的現代化的煩瑣的單調。

(1)教學按部就班,學生思維受限。

由于每個課件的程序都是預先設計好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隨機性很大,師生們在分析、探討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課堂上得出的結論,有時不能和課件設計的結論完全吻合,甚至會有全新的見解??墒?,有的教師為了把討論引導到自己設計的答案上來,往往會過多地限制學生的思維。答案的單一性使原本豐富活潑的課堂變得簡單劃一,這是與高中語文教學的理念背道而馳的。

教師教學行為是重要的隱性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從教師的形體語言中,包括板書、目光交流、教學儀態等,學習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了解教師的教學態度、做人的風格和做學問的鉆研精神,從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學風格的影響。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下,由于教師教學行為明顯減少,沒有情感的大屏幕成為教學的主角,自然地減少了教師言傳身教的教學效果,師生之間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熏陶。

(2)每當上公開課必用多媒體,華而不實。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明顯優點,因此“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普遍存在,這也無可非議,但是有的課件只是“繡花枕頭稻草芯”,多媒體課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網絡功能的優勢得不到體現,有的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夠實現的,這樣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然而很多人恰恰違反了這一原則。

這種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為“以課件+教師為中心”的呆板,缺乏必要靈活性的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埋沒一些有創意的見解,長此以往甚至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和思維的發展。同時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有時還沒有反應過來就過幕,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還未抄下來就一閃而過,不少多媒體課堂常出現學生的筆記不完整的情況,這就影響了教學效果。

2.3 以視聽代替想象、朗讀,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變成單一的圖畫。

高中語文教學,重點在于語言的感悟和思想啟迪的訓練,并注重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文學欣賞的過程又是形象再創造的過程。語文作為“人文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文學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處是機器難以完成的。如果老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插入不必要的聲音、圖片,把課件版面制作的五顏六色、色彩斑斕,過多追求課件的“外在美”,就會把生動的藝術形象化成簡單的圖畫、照片,使欣賞者一目了然。這種忽視課件的“內在美”,以視聽代替想象、朗讀的行為,將使美好的藝術形象變得索然無味,猶如一杯白開水。這種以過多的、不必要的色彩或聲音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的華而不實的多媒體課堂,是違背心理學、教育學等教學規律的,將使學生思維和情感得不到深層次的開發。

多媒體課件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興趣,但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運用多媒體的語文課上,很難或者很少再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了。高中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況且有的文章是非讀不能明其真諦的,只有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才更容易使學生感受文學形象,揣摩作品語言,領悟作品的藝術價值。語言的朦朧、模糊美如果用具體、生動的畫面去代替,會破壞作者給我們創設的美妙意境。

2.4 將導致學生在網絡教室不能完成學習任務。

語文這一學科有它的特殊性,它的選材廣泛,天文地理、歷史風情、社會熱點問題等都會涉及。有時為了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或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探究能力,教師勢必要學生利用網絡教室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自主閱讀與探究。這時如果沒有把握好尺度,正確處理好邊緣知識和語文知識的關系,語文學科知識將會弱化,其他學科知識將喧賓奪主。例如,有老師教授課文《神奇的極光》,讓學生在網絡教室搜索“極光”圖片,探究“極光”形成的原因,其本意是想讓學生對極光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卻忽略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篩選信息,極光圖片并無助于學生篩選“什么是極光”、“極光是怎樣形成的”等課文信息,欣賞大量的極光圖片會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把學習任務的重點轉移,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還有在網絡教室上閱讀拓展課時個別自控能力差的學生會偷偷看電影或聊QQ。以上這兩種現象在語文網絡課堂中最為常見,語文教師要注意避免走入“邊緣”誤區,要起到課堂的引導作用。

2.5 多媒體技術使用不當,課件設計質量不高。

有些問題不是多媒體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不當的問題。如將講稿變成電子教案,課堂教學照著電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進課件,不加選擇、改造,與自己課堂設計不符或是相去甚遠;過分依賴多媒體,精力集中于鼠標操作,忽視屏幕投影效果與學生反應等等。

有的課件設計缺乏科學性與藝術性,如字體過小、數量過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圖形顏色不協調,人為地導致屏幕的可讀性降低;課件內容重點、難點不突出,缺乏條理性,華而不實;一味追求動畫及聲音效果等等。

這些都會淡化上課的內容,造成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探索之路是漫長而艱辛的,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我們只有盡量揚長避短,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3.反思:多媒體應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

這些不好的現象其實就是對信息技術的濫用,不論是否需要,不論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認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在課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應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幫助我們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要避免以上的問題,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必須注意:

3.1 必須提高教師駕馭多媒體教學的能力。

多媒體教學的關鍵是課件,沒有課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花瓶。多媒體教學的實質是教師借助于教學媒體向學生傳播教學內容的過程,它對教學過程的優化,起著重要作用。學科教師應親自制作和自己學科相關的多媒體課件,以解決多媒體課件的缺乏問題,如果親自制作多媒體課件,不但能體現軟件操作水平,同時也能體現教學水平。另外親自制作多媒體課件本身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實踐過程和創新過程,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素質,使之更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學科教師在某門課程教學中,都有明確地教學目標,在目標導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科教師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而且對學生特征、學習能力、教學形式等各種因素都有所掌握。這樣教師在課件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會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把課程中的重點、難點部分或傳統教學不易講清的教學內容制成多媒體課件。這樣由學科教師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能充分反映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針對性強,目標明確,這些包含教學思想和教學素材的小型課件,教師在課堂教學使用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理解,進行選擇和組合。這與其說是課件還不如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教學資源庫,也可以說這就是一個備課系統。這樣的教學資源比起單純的一個課件來,更實用、更具生命力。

3.2 找準多媒體運用的時機。

第一,它的使用必須是恰當的。必須是在某一方面對學生確實有所幫助的。對于課堂教學來說,信息手段的使用應當是在必需使用的前提下才使用,它不應當是可有可無的。

第二,它的使用必須是出于為學生考慮的,必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它不應該是教師想用就用,或者是為了某種檢查、某種規定而使用的。信息技術是好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認識到這一點對于語文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文字是語文教學的心,是語文教學的根。不論用什么方式和手段來進行語文教學都不能離開對文字本身的解讀和品味。沒有了這個根,語文教學將不復存在。要把握住這個“根”,必須緊扣三個前提:

(1)就語文學習來說,信息技術并非必需。

只要傳統的紙、筆、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們就可以僅僅依靠一張紙,一支筆,一本書獲得高強的語文能力;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出高水平的學生。信息技術不是語文學習的必要條件,同樣也不是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必要條件。這正是語文學習的特點,是語文教學的特點,也是語文教學區別與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認識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這個認識前提,我們才可能少走彎路,才有可能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術的濫用現象。

(2)信息技術對于教學來說就是一個輔助工具,其意義與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之于教學的意義沒有本質的不同。

現在很有一些人不喜歡計算機輔助教學這種提法,他們喜歡用“整合”“優化”之類的新名詞來表述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作用和意義。這些說法貌似深刻,其實不然。任何工具對于人在其原初的意義上都是“幫助”,幫助人實現某種目的。我們必須明白,信息技術的本質就是工具,只是給我們“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技術條件,去進行“整合”的是人,而不是技術。我們可以主張,或者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優化”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但這絕不等于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作用是“整合”或者“優化”。

(3)信息技術不能取代學生對文字本身的閱讀和感悟。

語文能力的核心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駕馭能力,圖像、視頻和音頻永遠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種試圖通過圖解的方式來降低文字的閱讀難度的做法和想法是不正確的。

例如,為了加深對《紅樓夢》中大觀園的認識,用圖解的方式展示大觀園的平面圖或其他有關圖像、視頻等材料是合適的;為了加深對作品及作者背景的認識,例如汪曾琪的《胡同文化》展示一些介紹老北京的相關圖像,比如老胡同的分布圖等等材料是合適的;在講解科技類文章時,對某些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自然現象,例如《神奇的極光》,用圖像或者視頻材料是合適的;但是,用圖像的,或者視頻的材料代替文本去詮釋《黛玉葬花》恐怕就未必合適;用圖像的或者視頻材料代替文本去詮釋《荷塘月色》恐怕就未必合適。

總之,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中重要作用和存在的問題,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和傳統教學的即時性與動態性巧妙結合,將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適時地用,適當地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輔代主,代替文本閱讀,代替教師講解,代替課堂交流,代替學生討論,讓多媒體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深入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