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2:03: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湖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打造湖泊文化品牌 推動湖泊經濟發展
水,作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聯系,似乎從一開始便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歷史形成了一種不解之緣。人類總是逐水而居,濱江臨海,繁衍生息。縱觀世界文化源流,黃河、恒河、尼羅河和地中海都曾孕育了燦爛的遠古文明。今天,水,依然決定著人類的興衰和文明的興替。經濟建設更以人為本,以水為先,重視建設水文化。面對山水形勝,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古代的圣賢亦難免動容,一個"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對"水"的認知,又破譯出"水"所蘊藏的無盡的文化內涵,"水"為"智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開發了"水"無窮的文化礦藏,正因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川流不息、百川匯海,在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華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進而構成人類文明史中光輝璀璨的一頁。
水,以其原始宇宙學的精髓內涵已滲入人類文化思想的意識深層,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人類的進化以及對自然的認知,由物質的層面升華到一種精神的境界。
我國古代樸素唯物論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視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世間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水生萬物的哲學觀念(具有明顯的樸素唯物論思想),幾乎是中華民族一種普遍的心理意識。以“水”、“氵”、“氷”作為部首構成的漢字有527個,其中帶“氵”150個。水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與水有關的科學、藝術及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總和。
水文化的分類包括:道水文化、飲水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嬉水文化、求水文化、消水文化、探水文化。水不但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中華民族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水文化。水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文化的瑰寶。
水不但影響著人的素質,還給人以美的快感、美的享受。長期與青山綠水的和諧共處,不斷陶冶和強化著中國人對大自然的親和感和審美意識,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文化溝通著歷史與未來。畢達哥拉斯說“萬物‘水’居第一”;孔子說“智者樂水”;老子說:上善若水。綜觀的一生,也體現出詩詞藝術思想體系的水文化現象,因他從小熟悉水、喜歡水、鐘愛水,與水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和極深的淵源。他的所有著作中蘊含碧綠的水、含充滿著燦爛水文化的韻味,具有水的靈性、水的深沉、水的勇猛、水的精美。綠水青山培養了他的藝術天性、悟性和靈性。
在我國,湖泊的稱謂卻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地區湖泊的名字可是大不一樣。湖泊的這些稱謂,有著明顯的地域分布特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與語言的特色。漢族稱之為湖;;蒙族稱之為諾爾等,而漢民族又因地區和地方語言不同,對湖泊又不同的稱謂。江蘇、浙江和上海人稱之為蕩、漾;山東人稱之為泊,河北人稱之為淀,四川人稱之為海子。平平常常的一個名字,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內涵。湖泊以其特殊的價值,更是生命之源、農業命脈、工業血液。與沼澤、沿海的一些灘涂、魚塘、水利設施等構成了一種獨特而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濕地是地球上最為迷人的自然景觀之一,它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的生產、活提供充沛的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生長.棲息和繁衍的場所,而且具有強大的環境功能和生態效益,因此濕地又別稱為“地球之腎”。湖泊,是濕地系統的重要構成成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記錄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跡,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與智慧,而它象征著的才是人類最本質的財富。因此,湖泊也帶有了某些深刻的文化內涵。湖泊是美的,它將其具有的形、影、色、聲以及與之朝相輝映的山石相配合,形成了和諧的自然風采。如果說山脈是沉雄蒼勁、偉岸崔巍的話,湖泊則具有靈逸幽深的品性,更顯得有一種純潔安寧、柔靜的溫情。水天相接之處,碧波綠影,煙波浩渺,山水交匯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幅飽含詩情畫意的天然奇觀,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居住在湖泊的居民群落,由于其家庭世代利用當地資源,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信仰,他們對湖泊有著強烈的精神依附,而形成了許多不同于草原、森林的風俗習慣。湖泊,是生物的棲地,更是文化的源泉。生活在湖畔的漁民自創了許多源自湖泊的動人歌謠、誕生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湖泊的傳說.歌謠,湖泊的詩文辭賦,湖泊的自然風采,千百年沉淀融合成我國的獨特湖泊文化,它與山、江、河文化一起構成了中國的山水文化。同樣,環境需要保護,那么我們在保護的自然生態同時也保護了湖泊文化。因此,我們應該倡導“愛護湖泊文化”。
市湖泊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湖泊保護,根據《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本細則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湖泊的保護。
第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利于湖泊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防止湖泊水面減少、湖泊污染,改善湖泊生態環境,增加投入,保證湖泊保護工作所需經費。
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湖泊保護工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加強對水務、規劃、國土資源、城管執法、環保、農業、林業、園林綠化等部門的目標考核。
湖泊保護工作的目標管理應當包括湖泊執法巡查、檢查和湖泊整治、責任追究等內容。
第五條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湖泊的保護、管理、治理和監督,依法查處湖泊水域范圍內的違法建設等填占、侵害湖泊的行為。
湖泊型濕地規劃設計探討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人們往往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獲取更大的利益,這使得環境問題加劇。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許多地方也出現濕地生態環境退化的問題,尤其是湖泊型濕地,已經面臨消亡的境地。為了有效緩解湖泊型濕地的退化,應充分認識到濕地對地區環境的價值,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出發點,通過合理的濕地規劃設計,維持人與自然的平衡。
1.蘇南水鄉湖泊型濕地概況及濕地現狀
1.1蘇南水鄉湖泊型濕地資源
江蘇擁有非常豐富的濕地資源,全省濕地總面積達到400萬公頃,占全國第五。目前,江蘇省有國際重要濕地兩處,國家重要濕地五處,各類濕地公園若干。從濕地的類型來看,包括自然濕地、人工濕地[1]。根據《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蘇南湖泊濕地有137個,面積達到0.5平方公里。
1.2蘇南水鄉湖泊型濕地現狀分析
1.2.1人類生活的干預使湖泊水域面積減少
亞洲中部干旱區的湖泊
1干旱區湖泊水系的獨特性
近期研究表明,水和其他物質一樣在全球循環的背景下,在各個地區實現區域性循環,例如咸海、博斯騰湖、艾比湖等與帕米爾—天山山區產流系統之間的循環。這一無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與全球大洋相通,也不與其他集水區相連,即無水力學聯系的水分循環的相當大部分分布在內陸水體流域。特別突出的是分布在地球上最寬的干旱帶的歐亞大陸腹地。這個地區又分成若干個水力學上互不相通的局部集水區,其中較大的內陸湖有里海、咸海、博斯騰湖、烏倫古湖、瑪納斯湖、巴爾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羅布泊、伊塞克湖、田吉茲湖。湖群有北哈薩克斯坦的謝列特湖群、恰內湖群、庫倫達湖群等。
上述每一個水域在水文學上都有自己的水分、能量和其他物質循環系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利系統。內陸湖流域在陸地上的質量、能量交換是具有極大局部性的流域結構。由于局部循環是在全球循環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每一個這樣的流域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且擁有自己的徑流形成區(山區)、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自己的尾閭(內陸湖水體)以及自己定常的氣流(山谷環流)。咸海的河川徑流形成區(產流區)是帕米爾和天山山系,巴爾喀什湖的產流區是中國西部天山山脈,博斯騰湖的徑流形成區是中國天山南坡,艾比湖和瑪納斯湖是中國天山北坡和阿拉套山等等。
內陸湖流域的山區與尾閭水體的水力學聯系是通過流域水系的子系統來實現的,故而,子系統賦于內陸湖流域以獨特的屬性。與此同時,在各自水系內實現直接的質量、能量交換。河川徑流是液態徑流、固態徑流、離子徑流和生物原徑流的復合徑流。河流帶給尾閭(內陸湖水體)的不僅是水,而且還有泥沙,特別是富營養化的淤泥,集水面淋溶的鹽類,生物殘體(水中棲生魚類的餌料)等。流域的反向聯系(湖泊—山區)由恒定的大氣低層風來實現。風把水汽攜往山區,而且還把鹽粒和塵埃微粒、植物花粉、真菌孢子、昆蟲卵搬運到山區。另外,還有動物向山區的垂直遷徙、魚類洄游產卵、候鳥轉徙、嚙齒類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大規模遷居。歐亞內陸游牧民族,特別是哈薩克民族的居住地局限于河川流域,夏季牧場在河流上游,冬窩子在下游小湖旁或河流附近。內陸湖近岸淺水區和沿岸濕地是生物群落聚居的中心,那里積累了大量的動、植物殘體,也集中了大量的鹽類。隨著內陸湖的水位逐年下降和間歇干涸,這些物質逐漸被輸入大氣,其中很大部分被逆向輸往山區。
亞洲中部干旱區內陸湖泊徑流形成區位于帕米爾-天山山系這樣的強烈大陸性氣候區,因此,有一系列獨特的水文學、水文物理學、水文化學和水文生物學性質,這就決定了干旱區湖泊的屬性有別于濕潤區湖泊。由此,筆者認為亞洲中部內陸湖泊應單獨立類,在濕潤區得出的結論不適用于干旱區湖泊。正因為如此,許多有聲望的學者對干旱區湖泊作總結性評價時往往失誤。還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用濕潤區湖泊的“尺子”為干旱區湖泊“裁衣”的錯誤。
2干旱區湖泊的形態測量學特點
從湖泊危機說開去
在所有的自然生態系統中,湖泊又是最脆弱和最難恢復的生態系統之一。目前世界各地的湖泊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湖泊范圍逐漸縮小,水質污染嚴重,生態功能不斷退化萎縮,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湖泊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水生態危機。
在歷史上曾有“千湖之省”美譽的中部大省湖北省,現存湖泊面積大幅減少。城市在建設,湖泊在變遷,如今房地產項目的圍湖造房,讓大片湖泊變陸地,曾經的“水鄉”——“碧水連天,荷葉連連,飛鳥蹁躚,群魚戲水······”,如今也是“一去不復返”。“保湖”、“治湖”,已經刻不容緩。如果要從“湖泊危機說開去”,戴斌老師認為應該從七大方面展開思考:
(一)“借鑒國外經驗”。需要實行更嚴格的工業污水排放標準,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的方法,通過污染減排、嚴格準入、全面治污,給湖水水質改善和生態修復提供了“喘息”機會,逐步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二)著力構建“生態補償”機制。戴斌老師建議建立湖泊治理的中央、地方、企業責任共擔機制,由三方共同出資,專門用于湖泊的環境補償資金;與此同時,加大環境經濟政策手段的引入力度,構建湖泊治理的長效機制。
(三)湖泊管理需要形成“部門合力”。須構建上下游相互協調、各部門密切協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合作體系,形成治污合力,著力改變“環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環保和水利部門互不過問,部門之間缺乏協作的狀況。
(四)用“經濟杠桿”影響“環保生態”。政府應確定“合理的”水價與污水處理費,以社會和經濟可承受能力為基礎,為社會水循環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并對消費者的用水與污染排放進行制約。同時,還可以開征新的環境稅,例如“水資源稅”等,并合理支出一定比例用于湖泊生態補償。
湖泊保護管治工作意見
為具體提高全區湖泊水環境質量和湖泊水生態環境,切實增強湖泊維護治理,進一步分化、細化、落實湖泊維護治理責任,依據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經區人民縣政府贊同,現就進一步深化落實“湖長制”,推進全區湖泊維護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施行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的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實《中共市委、市人民縣政府關于增強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發〔2012〕1號)精神,依照尊敬規則、科學治水、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因地制宜、一湖一策的準則,一一明確全區一切湖泊維護治理范圍,堅持分級治理、分湖包干、“一湖一長”的“湖長制”維護治理工作機制,狠抓工作推進,增強協同共同,增強日常巡查,落實長效治理,完成從源頭上管治湖泊水污染,從基本上改善湖泊水環境。
(二)目的任務:將列入市級審核的我區(5.5平方公里,區局部)的10個湖泊,執行“湖長制”治理,由區指導負責以上湖泊“湖長”,協調停決工作中呈現的矛盾和問題,抓好督促檢查,保證相關規劃、項目、資金和責任“四落實”,還分工包湖,督促指導湖泊維護治理工作;各街鎮場區負責人負責本轄區湖泊的“湖長”,還分工包片,督促指導各村(社區)做好湖泊治理工作,切實將各項綜合整治辦法落實到位,將“湖長”作為“湖長制”治理的第一責任人,保證“湖長”分工包湖地域的水生態、水環境質量繼續改善,水質具體達標。
二、工作辦法及落實方法
(一)完善落執行政首長負責制。區人民縣政府區長余世平任全區湖泊的“總湖長”。由區人民縣政府副區長任湖“湖長”,區防汛抗旱批示部辦公室副主任王華林任湖維護治理工作聯絡員,區水產服務中心和街行政首要負責人湖維護治理工作責任人;副區級干部、陽邏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俊任鄢家湖“湖長”,區水務局副調研員任湖維護治理工作聯絡員,陽邏街行政首要負責人湖維護治理工作責任人。其他湖泊由當前各運用單位首要負責人負責,其地點街鎮場區分擔水務工作負責人負責聯絡。總湖長對全區湖泊維護治理工作負總責;各湖長負責湖泊的維護治理與綜合整治及節制性詳規的制訂、論證、施行等工作;湖泊當前運用單位及其地點街鎮場區行政首要負責人抓好工作落實;聯絡員負責日常聯絡,聯絡方法向社會,承受社會及群眾監督。
高原湖泊生態系統良性發展初探
1高原湖泊流域生態系統的特性
云南高原湖泊屬淡水湖,處于低緯度、高海拔亞熱帶地區,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基本特征見表1。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增長,高原湖區所承受的因經濟規模和土地利用擴張造成的生態壓力巨大,不斷出現水質惡化現象。九湖綜合治理從未間斷過,但效果堪憂,滇池前后治污20年,污染源仍未完全控制;異龍湖已逐漸干涸見底,杞麓湖、星云湖變為劣Ⅴ類水質。究其原因,除綜合管理問題外,與高原湖泊生態系統的特點也不無關系。
1.1高原湖泊生態系統自身的脆弱性
云南高原湖泊以構造斷陷湖為主,湖體狹長,南北向伸展。湖泊多處于水系分水嶺,流域面積小,具有封閉與半封閉的特點,加之受降雨季節性及人類活動雙重影響,生態系統表現出很強的脆弱性。以撫仙湖為例,湖體南北狹長,污染物多從南北端注入湖內,出水河流海口又位于東岸中部,該結構決定了撫仙湖具有特別高的污染物滯留率,易發生營養鹽累積而導致富營養化。撫仙湖流域面積(463km2)小,僅為湖泊面積的2倍,同時地處干旱缺水區,來水量少,作為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水生植物分布面積不足湖面面積的0.1%,整個流域森林覆蓋率僅為27.2%。目前湖區水土流失較嚴重,水生態系統已逐漸衰退,一旦發生全湖污染事件,極難恢復。
1.2高原湖泊生態系統的易受脅迫性
高原湖泊生態系統是多級生態系統綜合體,具有高度的復雜性,若某個子系統遭受外力擾動破壞,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鏈的功能,甚至引起生態系統的失衡。湖區內的人類活動對湖泊造成直接影響,如沿湖周邊的采礦、旅游等開發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湖泊生態系統空間格局的完整性。較之湖濱區開發,湖泊流域生態系統中的社會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及基礎建設對湖泊保護與發展的約束更為重要,也間接反映了湖泊生態系統的易受外力脅迫的特性。九湖流域人口最為密集,是云南糧食的主產區,匯集云南7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的不甚合理及管理不善,給湖泊流域帶來的污染風險會更大、影響更為深遠。
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泊休養生息
據200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已屬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巢湖水質為五類,太湖和滇池為劣五類。今年入夏以來,太湖流域暴發藍藻,嚴重危及無錫群眾飲水安全,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當前,我國流域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當多的江河湖泊污染已不堪重負,生態系統急劇惡化,必須讓其休養生息。
一、休養生息的重大意義
對環保工作實行人性化管理,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就是要實行最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以水環境容量確定發展方式和發展規模;就是要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步改變環境惡化的狀況;就是要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環境的力度,促進水生態系統盡快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就是要充分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嚴格排放、合理開發的強大壓力,又要形成主動治理水環境的積極動力,用高效的辦法解決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
第一,這是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傳統治污模式的必然要求。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風起云涌,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環境污染日趨加重,重大環境事件不斷發生。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發達國家開始治理污染,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1953年—1968年發生的日本水俁病事件,對當地居民造成的身體損害和心靈創傷至今無法抹去。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黨和政府就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一些流域環境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速度,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2006年,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0%、32%和28%,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人民群眾對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訴越來越多。我國水環境容量極其有限,“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根本走不通。國內外環境治理的教訓反復證明,依靠末端治理緩解環境壓力的模式無異于“揚湯止沸”。只有休養生息才是“釜底抽薪”,才能從發展的源頭保護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康莊大道。
第二,這是發達國家水環境治理的一條重要經驗。面對積重難返的環境問題,進入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紛紛采取嚴厲的措施保護環境、治理水污染。日本實行了世界上最為嚴格的環境標準,對污染型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約束力,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強大的推動力。日本的琵琶湖是滋賀縣1400萬人的水源地,也是京都府、大阪府和兵庫省水源的重要供給地。1930年,琵琶湖還清澈見底,能直接飲用。從1950年開始,隨著戰后經濟快速增長,排放到湖體的污染物大量增加,水質不斷惡化。1971年到1972年,污染達到了最嚴重的程度,湖內的水明顯變臭。痛定思痛,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琵琶湖實行了嚴于日本全國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標準,與健康有關的指標提高了10倍左右。環境準入“門檻”的提高,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發展的源頭上削減了污染。經過努力,入湖污染物大幅下降,給湖泊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生態系統的修復提供了“喘息”的機會。實踐證明,琵琶湖的休養生息,既改善了琵琶湖的環境質量,又提升了周邊地區的發展水平。
第三,這是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體現。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發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當人們對水環境的索取大大超過其承受能力時,流域生態系統就會嚴重失衡,“體弱多病”,不堪重負。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就會產生嚴重的生態災害。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此,我們再也不能放縱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掠奪行為,必須給水環境以必要的時間和空間,發揮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態生產力得以恢復、發展,使生態系統由嚴重“失衡”走向“平衡”,進入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
1柘林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湖泊流域水質總體穩定,水環境依然脆弱
1.1.1柘林湖水質整體處于III類,部分入湖支流相對較差由《2000-2011年柘林湖水質狀況報告》的監測數據可知,近10年來柘林湖湖體水質由2003年的I類水質下降到Ⅱ類;再從2004年開始下降到Ⅲ類水質,持續到目前一直保持在Ⅲ類水質。其中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和總氮4項指標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和圖2所示,總磷和總氮維持穩定在Ⅲ類,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在Ⅱ類[5]。由于柘林湖湖泊水面積較大,水質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總體水質較好的情況下,沿岸帶及部分庫灣水質明顯差于湖心和壩上處水質,局部入湖水域還存在一定污染問題,水環境依然脆弱。
1.1.2柘林湖水體整體呈中營養狀態,但在部分季節局部湖灣水體中藍藻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局部湖灣生態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在2010-2011年的調查中發現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柘林湖部分湖灣的浮游植物群落中藍藻門藻類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表明柘林湖部分湖灣水體呈現一定的富營養化趨勢。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河流特征的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表明柘林湖湖區外源輸入的增加,水質的惡化,水體富營養化風險凸顯。因此,需要在流域尺度上降低入湖負荷,開展流域生態安全的保護與湖泊生態治理,阻止局部湖灣富營養化趨勢的蔓延,逐步維護湖泊生態系統穩定。
1.2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有待加強、飲水安全存在隱患柘林湖湖區范圍目前共有3個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分別為源口水庫取水口和東渡取水口和柘林大壩三附壩取水口飲用水源地,主要供應武寧縣城區、共青城市和德安縣的居民供水,“十二五”期間也將作為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備用飲用水源地,因此柘林湖水源涵養功能的保護顯得尤為突出重要。但是目前柘林湖飲用水水源地處于開放狀態,隔離防護設施落后,水源地自動監測、應急預警和規范化建設能力相當薄弱,飲水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因此,亟需在流域治理的基礎上以預防污染為主,確保飲水安全。
1.3漁業發展尚未規范,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水質流域保護管理論文
一、前言
“湖泊是人類文明之鏡”,從湖泊的水質保護狀況更可以反映人類文明程度。湖泊作為水系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成為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搖籃。特別是長江下游平原地區的淡水湖泊一直是我國農業經濟發達的魚米之鄉,贊美洞庭、鄱陽、太湖的詩詞歌賦大量涌現,成為我國水文化的重要內容。
隨著近代工業化的發展,除各種自然有機物及各種水土流失物進入湖泊可能會影響湖泊水質外,各種人工化學物質進入湖泊可能導致湖泊水質的急驟變化。在江河已遭到嚴重污染的今日,湖泊已成為保護人類水源的最后一個陣地,湖泊水質的惡化將從根本上破壞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條件。對湖泊的水質保護,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流域內人與湖泊的關系,建立人與湖泊長期和諧共處的關系。
二、湖泊的基本特征
湖泊的基本特征隨湖盒形狀及其容量大小而有所差異,同時流域內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和改變湖泊的基本特征。容量較大的湖泊其環境容量亦大,相對不易受到污染,可是一旦被污染又較難凈化。而較淺的湖泊也較容易被污染,而且受風、熱的影響較大。
進入湖泊的污染物或泥沙由于湖泊內的流動而被輸送到全湖。因此要掌握湖泊內污染物及泥沙的輸移擴散狀況,必需掌握湖流特征。湖流的成因可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