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

時間:2022-04-17 04:00:58

導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

1柘林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湖泊流域水質總體穩定,水環境依然脆弱

1.1.1柘林湖水質整體處于III類,部分入湖支流相對較差由《2000-2011年柘林湖水質狀況報告》的監測數據可知,近10年來柘林湖湖體水質由2003年的I類水質下降到Ⅱ類;再從2004年開始下降到Ⅲ類水質,持續到目前一直保持在Ⅲ類水質。其中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和總氮4項指標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和圖2所示,總磷和總氮維持穩定在Ⅲ類,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在Ⅱ類[5]。由于柘林湖湖泊水面積較大,水質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總體水質較好的情況下,沿岸帶及部分庫灣水質明顯差于湖心和壩上處水質,局部入湖水域還存在一定污染問題,水環境依然脆弱。

1.1.2柘林湖水體整體呈中營養狀態,但在部分季節局部湖灣水體中藍藻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局部湖灣生態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在2010-2011年的調查中發現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柘林湖部分湖灣的浮游植物群落中藍藻門藻類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表明柘林湖部分湖灣水體呈現一定的富營養化趨勢。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河流特征的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表明柘林湖湖區外源輸入的增加,水質的惡化,水體富營養化風險凸顯。因此,需要在流域尺度上降低入湖負荷,開展流域生態安全的保護與湖泊生態治理,阻止局部湖灣富營養化趨勢的蔓延,逐步維護湖泊生態系統穩定。

1.2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有待加強、飲水安全存在隱患柘林湖湖區范圍目前共有3個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分別為源口水庫取水口和東渡取水口和柘林大壩三附壩取水口飲用水源地,主要供應武寧縣城區、共青城市和德安縣的居民供水,“十二五”期間也將作為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備用飲用水源地,因此柘林湖水源涵養功能的保護顯得尤為突出重要。但是目前柘林湖飲用水水源地處于開放狀態,隔離防護設施落后,水源地自動監測、應急預警和規范化建設能力相當薄弱,飲水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因此,亟需在流域治理的基礎上以預防污染為主,確保飲水安全。

1.3漁業發展尚未規范,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1.3.1過量發展網箱養殖已給生態環境帶來危害近年來,網箱水產養殖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據調查柘林湖庫區內副壩附近、武寧縣湖區境內共有22000余箱網箱,345座養魚庫灣,柘林湖湖區網箱養殖面積共6593.13hm2,養殖面積占全湖區水面面積的20%,且無證養殖的個體戶屢禁不絕,存在個體戶將化肥和養豬廢渣投入網箱進行水產養殖的現象。

1.3.2非法捕撈屢禁不絕,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據漁業聯合執法隊調查,湖區非法捕撈形式包括扳罾燈光誘捕、拖網捕撈、非法漁具捕撈等。非法捕撈造成漁業資源減少,水生動物多樣性破壞。2003年前,用傳統方式每天每船可捕撈柘林湖湖魚200kg之多;2008年每天每船的捕撈量已經降到50kg以內,且魚的種類比較單一。另據漁業部門在柘林湖的不同水域進行竹排銀魚燈光試捕,結果顯示:永修水域每網只捕到幾尾,武寧水域每網僅捕獲0.25kg銀魚,與往年試捕的每網5~10kg相差甚遠。

1.4旅游發展加速,污染風險增大近年來柘林湖流域人類活動強化,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旅游接待人數共80.77萬人次,其中國內旅游人數達到79.5萬人次。2011年9月西海高速全線通車后,柘林湖的旅游人數成倍增加,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加快柘林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對提高柘林湖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至關重要。柘林湖東岸的廬山西海是一個新開發和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各種投資項目紛至沓來,中信集團將投資150億元用于中信廬山西海開發建設項目,建設生態度假地,項目的建設將使原本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且今后還將發展水上旅游產業,污染風險突增。水環境保護和旅游開發二者之間的矛盾亟須通過系統的保護規劃和實踐來進行解決。

1.5人為侵占湖濱帶嚴重、緩沖能力下降湖泊自然帶普遍受到人為干預,沿湖濱帶人為侵占現象嚴重,開發與保護矛盾日益突出。沿河湖鎮區段建設了很多居民房,特別是武寧縣縣城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園區就在湖邊,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排入湖;沿湖一百多公里建設了很多農田,農藥和化肥直接排入湖中,沒有相應緩沖帶的攔截,對水土影響較大。此外風景名勝區周邊建設了柘林湖賓館、北戴河賓館和清水山莊等賓館,廢水只經過簡單的微動力和化糞池后也直排入湖,因此湖濱緩沖帶緩沖能力下降,亟需對湖濱帶進行生態修復建設。

1.6水土流失較嚴重、礦山徑流污染大城鎮開發建設和礦山開采產生的水土流失等已成為水土流失的新問題。盡管近幾年來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由于積重過深,林分質量下降,森林保土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仍然比較嚴重。流域存在礦產資源的開采,不但排放大量采礦廢水(井坑涌水、廢水堆淋溶水、選礦廢水、尾礦庫溢流水),而且破壞地表植被以及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柘林湖湖區內強度流失區主要分布在武寧縣城、武寧縣工業園、魯溪鎮316國道兩側;中、輕度流失主要分布在石渡、新寧鎮、官蓮、巾口、澧溪等鄉鎮。

1.7流域環境基礎設施尚未到位,歷史欠賬多

1.7.1生活和工業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缺乏柘林湖湖區總人口為38.9萬人,每天產生生活污水量近3萬t。湖區范圍僅武寧縣建設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一期1萬t/d處理規模已建成投運,由于污水管道建設尚未完善,只接納了城區周邊部分生活污水,沿湖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未能全部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污水直排入湖,未經處理及脫磷脫氮的廢水給柘林湖帶來極大的壓力。此外武寧縣工業園區和太陽升項目園區的工業污水處理廠還未建設,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率較低。

1.7.2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理系統存在缺陷目前柘林湖從垃圾收集到處理還沒有完善的運行機制。柘林湖流域范圍內的垃圾清運范圍局限于老鎮區和旅游接待區,由于距離分散和資金缺乏等原因其它沿湖和沿河村落生活垃圾尚未得到有效收集,鄉鎮垃圾轉運系統亟待完善。部分鄉鎮由于缺乏轉運系統,收集的垃圾就地選擇一處位置進行簡易填埋,未進行無害化處置,未經過處理的垃圾滲濾液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部分鄉鎮由于沒有合適的垃圾填埋場,就地對垃圾進行簡易焚燒,焚燒的煙氣對周邊及湖區環境污染很大。

1.8管理機制體制尚未理順,流域綜合管理迫在眉睫

1.8.1環境監測執法,生態觀測及科研能力建設嚴重滯后柘林湖流域內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十分滯后,無自動監測能力和應急監測能力,且監測裝備條件較差,缺乏常規的監測儀器和現場快速監測儀器,無法對柘林湖生態環境實施有效的監控。同時區內修河流域和柘林湖的生態觀測與科研工作較為薄弱,尚未科學全面地掌握柘林湖區域目前陸生、水生生態系統結構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因此亟需對湖區投入強有力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對生態服務功能的現狀及其恢復情況進行長期跟蹤觀測,以及對柘林湖湖泊生態系統健康與安全進行深入地調查評估。

1.8.2環境管理存在“斷裂帶”柘林湖流域管理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由于流域范圍涉及修水、武寧、永修及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區域,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存在交叉管理,重復管理,職權不明確等各種體制問題,導致許多生態保護工作不能很好的深入開展。

2柘林湖面臨的主要形勢

2.1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流域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既要解決做大產業規模與調整產業結構之間的矛盾,又要解決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目前柘林湖流域范圍的修水縣和武寧縣經濟發展正處于結構調整階段,農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工業新老企業更新,流域內各縣近幾年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尤其以工業發展最為迅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內外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投入的增加,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和優化,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興起,將步入穩定增長階段,社會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加重。

2.2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柘林湖流域內主要河流的水質目前基本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Ⅱ~Ⅲ類標準,但流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亟需轉變觀念,需從水質保護向水生生態保護轉變,從污染治理向防治并舉轉變,從點源控制向非點源控制轉變。三方面轉變難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在這些方面相關部門還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2.3環境風險防范形勢目前柘林湖景區開發活動加快,網箱養殖及化肥投料威脅到飲用水源安全,線源(流動源)尤其是船舶增加了水污染事故發生的風險。

3柘林湖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對策

對于柘林湖的水污染防治與保護工作,應以控源與強化管理為首要措施,湖泊水體以保育為主,輔加治理。同時,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十分重要,這正是與其它類型湖泊治理思路的核心不同之處。因此,對柘林湖水污染防治采取“分區保水、上游活水、湖邊治水、湖面管水”為主要內涵的柘林湖保護與綜合防治的新理念。

3.1以湖泊生態安全為核心,保證湖區水質柘林湖目前處于水質良好和中營養狀態階段,經過對柘林湖進行水環境容量分析,除總磷現狀負荷接近III類環境容量值外,其它指標現狀污染物遠小于III類環境容量值,因此影響流域經濟發展和柘林湖水體水質的主要制約因子為總磷,其主要污染來源于居民生活、水產養殖、畜禽養殖和化肥流失。因此,今后需要開展湖面網箱水產養殖取締工程,取締網箱養殖改為清水放養各種濾食性魚類;實施清水入湖工程,加快建設工業園污水處理廠和沿湖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接管率和處理率;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清六改四普及”,即清垃圾、污泥、路障;改水、改廁、改房、改欄、改路、改環境;普及電話、沼氣、有線電視和太陽能),重點對沿柘林湖兩岸鄉鎮和沿修河兩岸鄉鎮進行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對湖區周邊畜禽養殖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并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加大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周邊的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對賓館飯店污水實行回用與零排放工程,降低旅游業對水域的環境脅迫。采用以上措施能有效減少氮磷及其他污染物入湖負荷,避免湖體局部富營養化,使柘林湖水體水質達到功能要求。

3.2以柘林湖入湖河流生態保育為重點,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柘林湖主要入湖河流有13條,在對柘林湖湖區治理的同時,需加強對入湖河流的生態保育和污染負荷削減,對污染較重的主要入湖河流,如沙田河、修河上游、橫路河、盤溪河等河流實施生態保育工程,對入湖河段緩沖帶進行生態護岸及內河清淤、疏浚整治工程,并配套相關景觀樹木和景觀石,岸線旁邊種植水生植物,配置宣傳標識牌樹木的種類可以根據當地氣候和景觀需要配備,主要以常年青的灌木喬木為主,在岸線水域周邊種植荷葉、紫根水葫蘆、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工程的實施能有效加快河流流速,提高河濱區的水體自凈功能,種植的水生植物也能攔截一定的污染入湖負荷,對水質起良好凈化作用。

3.3嚴格區域排放標準,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湖泊保護的關系“十一五”期間,我國水環境管理實施從目標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從單純化學污染控制向水生態系統保護的方向轉變,迫切要求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現有水質標準體系。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著手于水質基準、標準和流域污染物總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6,7]。然而,目前我國保護和管理湖泊水體的唯一標準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與富營養化相關的水質指標僅總氮和總磷2項,利用這些指標難以解決湖泊水華和生態退化問題。尤其缺少度量生態響應和初級生產力的指標,如表征初級生產力的葉綠素和生物量等指標。因此,建立科學的營養物基準,制定適合的環境質量標準與排放標準等,基于水環境承載力提出適于柘林湖流域的環境優化和經濟增長模式,是有效解決柘林湖湖泊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舉措。

3.4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流域土地資源調控方面,湖區范圍內嚴格劃定“三線”。根據柘林湖湖區不同區域生態環境敏感程度、土地開發利用程度、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以及湖區產業布局等因素,將柘林湖區劃分為紅線保護區、黃線控制區和藍線優化控制區3類功能區,嚴格執行“三線”環境保護措施。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分不同產業實施資源利用調控。在農業方面,需要重點關注規模化畜禽養殖和種植等農業面源對湖泊的污染威脅,充分發揮區域內良好生態環境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在工業方面,需嚴格環境準入,優化布局,以工業園區為平臺,以骨干企業為依托,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節能減排降耗,針對柘林湖流域的鎢礦、銻礦和煤礦等主要礦產發展綠色礦業經濟。在第三產業方面,需要以生態旅游和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依托柘林湖豐富的旅游資源,突出柘林湖的生態特色,展示當地民俗文化,通過景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景區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游客的快速聚集,形成以觀光、覽勝、度假為主的游賞項目框架,把風景區建成“江西最熱、中部叫響、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3.5強化自動監控,創新管理方式湖泊的保護離不開流域有效的監管,因此按照“控源+強化管理”的思路,在外源控制的同時,開展柘林湖全流域環境監管與綜合管理。由于湖泊面積大,監管難度大,因此必須優化監測網絡、加強湖區水質和水生生態自動監控能力建設,并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創新,促進柘林湖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慧麗廖兵單位:江西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