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編輯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21:29: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華人編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華人編輯

華人編輯與萬國公報的研究論文

[摘要]《萬國公報》是晚清時期一份頗具影響的刊物。它的出名,既與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密不可分,又與供職于其間的華人編輯息息相關。文章詳細論述了這一群體,并分析了這批華人編輯在供職《萬國公報》時期的活動和言論。

[關鍵詞]《萬國公報》;華人編輯;貢獻;基督教;思想轉變

《萬國公報》是美國監理會寓華傳教士林樂知創辦并主持的一份刊物,以內容多、時間長、影響大而彰名于晚清時期。近年來,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入,《萬國公報》在西學東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國近代化運動中的作用和影響,愈益受到中外史學界的重視。不過,一般研究《萬國公報》的學者,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萬國公報》的創辦人與主持人林樂知身上,而很少關注甚至忽視了這份刊物不同時期“襄理筆政”的幾位華人知識分子。誠然,林樂知的名字是與《萬國公報》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林樂知也就沒有《萬國公報》。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林樂知藉《萬國公報》而獲得的赫赫聲譽,以及《萬國公報》在晚清時期產生的轟動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一批華人知識分子的默默辛勞。因此,探討華人編輯與《萬國公報》的關系,分析并評論他們在襄辦《萬國公報》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對《萬國公報》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為如下幾個問題的考察提供有價值的借鑒:第一,西方社會福音派(或稱自由派)傳教士在華興辦文化事業時如何依靠華人知識分子;第二,華人知識分子在晚清西學東漸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第三,晚清時期,一批處于“邊際人”地位的華人知識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與沖突的過程中如何重塑他們的價值理念和信仰。

《萬國公報》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創刊于上海的《教會新報》。1874年9月5日,《教會新報》在出滿第300卷后,改名為《萬國公報》。1883年7月28日,因林樂知忙于監理會在華的教會事務及創建中西書院,《萬國公報》暫時休刊。1889年2月,《萬國公報》作為廣學會的喉舌和機關報得以復刊,直至1907年12月停刊。在《萬國公報》刊行長達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一批華人知識分子曾先后應林樂知或廣學會之聘,襄理《萬國公報》的筆政,其中較為知名的有沈毓桂、蔡爾康、任廷旭以及范祎等人。

沈毓桂(1807—1907),字壽康,號贅翁、匏隱氏、平江贅叟、古吳困學居士等,江蘇吳江人。他“少負才名,壯年走馬金臺,宦游滇省”。1859年為避戰亂,到了上海,起初以課授生徒、賣文賣字為生,曾在傳教士辦的英華書館任教,又曾助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等人翻譯西書。大約在1860年,結識了剛到中國不久的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并于1867年接受林樂知的“奉幣致聘”,出任林氏的“記室”,協助林樂知辦理《教會新報》,自此開始了充當華人編輯的生涯,直至1894年辭去《萬國公報》的“主筆”之職。在長達二十余年的編輯生涯中,沈毓桂協助林樂知、陸佩、慕維廉、李提摩太等西方傳教士共編輯《萬國公報》450卷又61冊,成為在《萬國公報》館任職時間最長、編輯《萬國公報》卷數最多的一名華人編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辦理《萬國公報》已使其“心血久竭”。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名華人編輯,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中的地位前后有所變化。在自1874年9月5日《教會新報》更名為《萬國公報》至1878年3月林樂知返美的一段時間里,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僅是一名普通的華人編輯,其主要職責在于處理《萬國公報》的文字事務,并對林樂知的文章加以潤色和筆述。此即其所謂的“襄理報牘”時期。自1878年3月林樂知返美至1883年7月28日《萬國公報》的暫時休刊,沈毓桂已由一般的編輯一變而成為《萬國公報》的“主筆”,開始全面負責《萬國公報》的組稿、選稿、編輯和主持評論等工作。此即其所謂的“主張《公報》”時期。1889年2月《萬國公報》復刊后,由于林樂知的主要職責在于“專司擬題乞文”及“收卷、編輯”工作,故而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中的“主筆”地位仍然沒有變化,直至1894年2月。此即其所謂的“仍主報務”時期。也就是說,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充當一般華人編輯的生涯只有四年多,而出任《萬國公報》的“主筆”則長達十余年。由此可以概見沈毓桂在襄辦《萬國公報》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查看全文

華人編輯與萬國公報研究論文

[摘要]《萬國公報》是晚清時期一份頗具影響的刊物。它的出名,既與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密不可分,又與供職于其間的華人編輯息息相關。文章詳細論述了這一群體,并分析了這批華人編輯在供職《萬國公報》時期的活動和言論。

[關鍵詞]《萬國公報》;華人編輯;貢獻;基督教;思想轉變

《萬國公報》是美國監理會寓華傳教士林樂知創辦并主持的一份刊物,以內容多、時間長、影響大而彰名于晚清時期。近年來,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入,《萬國公報》在西學東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國近代化運動中的作用和影響,愈益受到中外史學界的重視。不過,一般研究《萬國公報》的學者,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萬國公報》的創辦人與主持人林樂知身上,而很少關注甚至忽視了這份刊物不同時期“襄理筆政”的幾位華人知識分子。誠然,林樂知的名字是與《萬國公報》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林樂知也就沒有《萬國公報》。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林樂知藉《萬國公報》而獲得的赫赫聲譽,以及《萬國公報》在晚清時期產生的轟動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一批華人知識分子的默默辛勞。因此,探討華人編輯與《萬國公報》的關系,分析并評論他們在襄辦《萬國公報》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對《萬國公報》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為如下幾個問題的考察提供有價值的借鑒:第一,西方社會福音派(或稱自由派)傳教士在華興辦文化事業時如何依靠華人知識分子;第二,華人知識分子在晚清西學東漸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第三,晚清時期,一批處于“邊際人”地位的華人知識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與沖突的過程中如何重塑他們的價值理念和信仰。

《萬國公報》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創刊于上海的《教會新報》。1874年9月5日,《教會新報》在出滿第300卷后,改名為《萬國公報》。1883年7月28日,因林樂知忙于監理會在華的教會事務及創建中西書院,《萬國公報》暫時休刊。1889年2月,《萬國公報》作為廣學會的喉舌和機關報得以復刊,直至1907年12月停刊。在《萬國公報》刊行長達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一批華人知識分子曾先后應林樂知或廣學會之聘,襄理《萬國公報》的筆政,其中較為知名的有沈毓桂、蔡爾康、任廷旭以及范祎等人。

沈毓桂(1807—1907),字壽康,號贅翁、匏隱氏、平江贅叟、古吳困學居士等,江蘇吳江人。他“少負才名,壯年走馬金臺,宦游滇省”。1859年為避戰亂,到了上海,起初以課授生徒、賣文賣字為生,曾在傳教士辦的英華書館任教,又曾助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等人翻譯西書。大約在1860年,結識了剛到中國不久的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并于1867年接受林樂知的“奉幣致聘”,出任林氏的“記室”,協助林樂知辦理《教會新報》,自此開始了充當華人編輯的生涯,直至1894年辭去《萬國公報》的“主筆”之職。在長達二十余年的編輯生涯中,沈毓桂協助林樂知、陸佩、慕維廉、李提摩太等西方傳教士共編輯《萬國公報》450卷又61冊,成為在《萬國公報》館任職時間最長、編輯《萬國公報》卷數最多的一名華人編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辦理《萬國公報》已使其“心血久竭”。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名華人編輯,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中的地位前后有所變化。在自1874年9月5日《教會新報》更名為《萬國公報》至1878年3月林樂知返美的一段時間里,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僅是一名普通的華人編輯,其主要職責在于處理《萬國公報》的文字事務,并對林樂知的文章加以潤色和筆述。此即其所謂的“襄理報牘”時期。自1878年3月林樂知返美至1883年7月28日《萬國公報》的暫時休刊,沈毓桂已由一般的編輯一變而成為《萬國公報》的“主筆”,開始全面負責《萬國公報》的組稿、選稿、編輯和主持評論等工作。此即其所謂的“主張《公報》”時期。1889年2月《萬國公報》復刊后,由于林樂知的主要職責在于“專司擬題乞文”及“收卷、編輯”工作,故而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中的“主筆”地位仍然沒有變化,直至1894年2月。此即其所謂的“仍主報務”時期。也就是說,沈毓桂在《萬國公報》館充當一般華人編輯的生涯只有四年多,而出任《萬國公報》的“主筆”則長達十余年。由此可以概見沈毓桂在襄辦《萬國公報》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查看全文

廣電主持人資格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格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強廣播電視隊伍建設,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考試、執業注冊、證書發放與管理等活動。

第三條國家對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實行資格認定制度。

在依法設立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以下簡稱制作、播出機構)連續從事廣播電視采訪編輯、播音主持工作滿一年的人員,應當依照本規定通過考試和注冊取得執業資格并持有執業證書。

第四條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負責全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認定的管理和監督。

查看全文

廣播電視編輯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格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強廣播電視隊伍建設,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考試、執業注冊、證書發放與管理等活動。

第三條國家對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實行資格認定制度。

在依法設立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以下簡稱制作、播出機構)連續從事廣播電視采訪編輯、播音主持工作滿一年的人員,應當依照本規定通過考試和注冊取得執業資格并持有執業證書。

第四條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負責全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認定的管理和監督。

查看全文

滕王閣筆會總體活動實施方案

為更好地宣傳生態經濟區建設,充分展示我市“山江湖”戰略和“森林城鄉、花園”建設的嶄新面貌,在海內外廣泛宣傳、推介,打響城市文化特色品牌,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于年11月2日至11月3日,與中國作協現代文學館共同舉辦中國第三屆國際華人作家滕王閣筆會。為切實做好此次活動,特制定總體方案如下:

一、活動宗旨:

通過滕王閣筆會形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動我市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我市文化軟實力。向參加活動的海內外嘉賓展示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的豐碩成果,加深他們對的了解和認識,從而通過他們在海內外廣泛宣傳、推介,擴大在海內外廣大華人之中的影響。

二、活動主題:森林城鄉、花園

三、主辦單位: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中國作協中國現代文學館

查看全文

期刊對文章撤稿或更正的處理流程

學術不端是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問題與挑戰,據《PLosOne》2009年5月29日發表的一篇系統綜述統計,學術不端行為在世界范圍內的期刊發表中都會存在。文章將從學術不端的定義和國家最新法律法規;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和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中關于期刊更正與撤稿的定義、區別以及更正與撤稿的流程這3個方向解讀科技期刊處理學術不端問題的原則與措施。

1、關于學術不端的定義和國家最新法律法規

學術不端行為(scientificmisconduct)是指在建議研究計劃、從事科學研究、評審科學研究、報告研究結果中出現捏造、篡改、剽竊、偽造學歷或工作經歷。這不包括誠實的錯誤和對事物的不同的解釋和判斷。學術不端行為在中國相關法律法規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等。中國從2020年9月1日起實施的《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被稱為史上最嚴、最全面的學術不端處理法規,該規定是由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簽發的科技部第19號令。該規定除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做出明確規定之外,還對那些出售學術論文、捏造數據并代人撰寫或投稿的“論文工廠”提出了查處方案。

2、COPE和ICMJE中關于更正與撤稿的定義及區別

COPE與ICMJE是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遵守并參考的權威規范,文章將對兩種規范對期刊更正與撤稿的定義及不同進行闡述:2.1COPE對更正與撤稿的定義:(1)更正:√沒有嚴重違反出版或研究道德;√糾正不影響結論的小錯誤。(2)撤稿:√有明確證據表明,由于重大錯誤(例如,計算錯誤或實驗錯誤),或者由于捏造(例如,數據)或偽造(例如,圖像處理)而導致研究結果不可靠;√構成剽竊;√研究結果先前已在其他地方發表,而沒有適當地注明先前的來源或向編輯披露,也沒有允許重新發表或提出正當理由;√未經授權使用其中包含的材料或數據;√版權受到侵犯或存在其他嚴重的法律問題(例如誹謗,隱私);√研究不符合道德倫理要求;√在同行評審過程受到破壞或操縱的基礎上的文章;√作者未能聲明主要的競爭利益(又稱利益沖突),據編輯認為,這會不適當地影響編輯和同行評審對文章的建議和解釋。2.2ICMJE對更正與撤稿的定義:(1)更正:誠實的錯誤是科學研究與發表的一個組成部分。某個編碼有誤或某個計算出錯可導致普遍性的差錯,以致在整篇文章中出現大量錯誤。如果這些錯誤沒有改變文章結果、解釋和結論的方向或意義,當發現錯誤時,應發表更正啟事。對事實方面的錯誤進行更正是必要的。(2)撤稿:學術不端包括數據造假和剽竊,但并不一定僅限于此。數據造假包括欺騙性地篡改圖像。錯誤嚴重到足以使文章報告的結果和結論不可靠,則可以要求撤銷。若調查證實有科學不端,應刊登撤銷論文的聲明。2.3區別:從兩者的指導原則看,COPE更直接地列舉出需要更正與撤稿的準則與事實,ICMJE則更傾向于向期刊編輯提供措施建議,并未明確指出更正與撤稿的原則。

3、更正與撤稿的流程

查看全文

主持人執業資格注冊制度

第一條為了規范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格管理工作,加強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隊伍建設,根據《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廣電總局令第26號),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實行執業資格注冊制度。

經注冊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證》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播音員主持人證》(以下簡稱執業證書)后,方可在依法設立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播出機構(以下簡稱制作、播出機構)從事廣播電視采訪編輯或播音主持活動。注冊有效期為二年。

第三條執業證書由國家廣電總局統一印制,是持證人具備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格、從事廣播電視采訪編輯或播音主持活動的唯一有效的憑證,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第四條國家廣電總局負責全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格注冊管理和監督工作。

省級廣播電視行政部門(以下稱注冊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格注冊及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編輯兼職勞務合同

一、合作宗旨和內容

雙方經過友好協商,在公平、誠信與平等的基礎上,共同促進信息交流和產品建設,根據相關法律法規,______公司授權兼職編輯開發______分類搜索并維護。具體工作如下:

1.收集新網站或內容豐富的新鏈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類搜索數據庫中。

2.維護自己負責的類目及其下的網站。

二、兼職編輯的權利和義務

1.兼職編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行業背景,通過報紙、電視及網絡等媒體,收集沒有被______分類搜索收集的網站或內容豐富的新鏈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類搜索數據庫中。

查看全文

編輯兼職勞動合同

一、合作宗旨和內容

雙方經過友好協商,在公平、誠信與平等的基礎上,共同促進信息交流和產品建設,根據相關法律

法規,______公司授權兼職編輯開發______分類搜索并維護。具體工作如下:

1.收集新網站或內容豐富的新鏈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類搜索數據庫中。

2.維護自己負責的類目及其下的網站。

二、兼職編輯的權利和義務

查看全文

編校標準化在科技期刊出版的價值

1引言

一方面互聯網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信息的獲取變得方便快捷,編校工作的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期刊數量遞增,區別于其他休閑類期刊,科技期刊具備刊文內容學術性強、數據多、公式多、圖表多等特點,加上紛繁蕪雜的信息、編校軟件等新技術的不成熟都給編校工作帶來干擾和影響。因此,在編校過程中涉及的標準多而廣且雜,還存在很多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影響學術論文所傳達內容的正確性與嚴謹性,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基于此,如何優化編校標準,提升編校標準化在科技期刊中的價值實現值得思考和探索。

2編校標準化對科技期刊的影響及現狀

每本期刊都需要編校標準,而大部分作者或讀者基本是參照期刊的投稿要求或是通過已經刊出的期刊,直觀感知編校中的規范,很少有人會去查閱編校標準和相關規定的原文。同時,通過編輯加工過程中雙方的互動,可以促進編校規范的修訂,使其逐步進入標準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編校標準化—編輯—作者(讀者)—編校標準化”的閉環[1]80。這個閉環不僅僅局限于編輯出版的圈子,其中的各元素是相互影響的。在整個閉環的傳導過程中,各類標準如不能很好地整合于科技期刊中,使得編校標準化執行得不扎實,那么就會影響整個期刊的編校質量,從而會影響期刊內容高質量地傳播。因此,注重期刊編校標準化十分重要,需要從整體到細節,以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角度看待優化編校標準化在科技期刊中價值實現的意義。從目前編校標準化的使用情況看,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2.1編校標準繁多

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的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5類。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2],每個標準中又包含多個具體的規范文件。為了加強標準出版活動的管理,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實施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和國家有關出版管理規定,國家技術監督局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又聯合制定了《標準出版管理辦法》[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編輯,更應該掌握有關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標準,至少要大致了解。而實際編校工作中,僅出版物常用標準規范就千變萬化,編輯工作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編校標準打交道。科技期刊中除了出現標點、數字、字詞、格式等常規性規范外,還會存在表格、圖文混排、公式、行業簡稱等方面的顯性和隱性規則,數不勝數[1]81。繁多的標準規范導致編輯無法精通掌握所有規范,常常如履薄冰、背負壓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