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2:05: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好萊塢電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好萊塢電影對國內電影的制約
好萊塢電影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學技術、工業化的制作、流水線式的生產、明星化策略、成熟的市場運營機制,壟斷了其國內電影市場,同時迅速向海外市場擴展。中國作為最大的電影消費市場,自然是好萊塢的首選目標。《亡命天涯》作為好萊塢首部打入中國電影市場的作品,給中國觀眾提供了新的視覺盛宴,也為好萊塢片商帶來豐厚的市場收益。電影市場的繁榮讓國內電影人感到歡喜,同時感到憂慮,好萊塢大片的涌入,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極大沖擊了國產電影,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產電影的發展。為了抵制好萊塢大片,電影創作者開始學習、思考、借鑒好萊塢電影的成功經驗,探索國產大片的發展之路。
2002年,《英雄》以大投資、大營銷、大明星的制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開創了國產大片的創作先河,成功探索了大片創作之路。之后,一大批國產大片陸續進入市場,提高了國產片的市場占有率。對好萊塢電影模式的學習、借鑒推動了國產電影的發展,繁榮了國內電影市場,這是值得肯定的,但背后的問題更值得關注,人們不禁會問,好萊塢電影到底給中國電影帶來了什么?好萊塢電影的突出特點是大投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制作,前期拍攝過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制造景觀;后期剪輯階段,通過數字技術制造奇觀、特效。大明星,明星的加盟提高了影片的知名度,保證了較高的票房收入。大營銷,影片的宣傳營銷是電影取得票房成功的關鍵。影片公映前,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媒體炒作、大投資伴隨著較高影片藝術水準、成熟的市場運營機制和完整的產業鏈條,保證前期可觀的票房收益和后期相關衍生品市場的持續收益。美國電影有巨大的本土市場作為支撐,從而為單片提供了更好的成本回收基礎。由此,美國電影企業可以投入相對較高的成本,造就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形成其巨大的國際比較優勢。與此同時,由于電影“共同消費”特性的存在,這些高成本大片便可以低價向國際市場傾銷,其他國家電影難以與其競爭。①
好萊塢電影大投資制作模式,保證了較高的票房收益,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同時提高了電影制作的門檻,使其占據壟斷地位。這種模式對中國電影的影響是深遠的。一方面,阻礙了國產電影多元化、產業化和健康發展。前期的投資不斷增加,為了吸引觀眾啟用高片酬的電影明星,增加了制作成本,提高了投資風險,使發片方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為了確保票房收益,不得不對影片進行商業化的包裝、炒作。這種商業化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藝術質量,同時提高了創作門檻,使一些中小投資者望而卻步,而大的制作企業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壟斷電影市場。另一方面,抑制了電影消費市場的發展。大投資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為了降低投資風險,片方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即通過提高的電影票價,來確保票房收益。這種風險轉嫁無異于竭澤而漁。目前,電影票價一般是普通職員一天工資的三分之二,如此高的票價,大大超出了觀眾的消費能力,嚴重抑制了其消費欲望。另外,新的娛樂方式不斷出現,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就使不同娛樂媒體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而高票價無疑是將電影觀眾拱手讓給競爭對手。這對電影市場的繁榮發展極其不利,反過來也影響了電影自身的發展。
1注重影片的質量
提升影片的質量是國產電影走品牌化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國產電影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科技、文化水平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面對這種形勢,國產電影要贏得觀眾、占領市場,就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影片的藝術質量。盡管“營銷大于產品”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一些藝術質量一般的電影通過大量的宣傳營銷,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但是這種個別現象在市場的洪流中很快被淹沒,難以真正獲得市場的青睞。影片的良好質量才是贏得市場的決定因素。“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注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繁榮文化創造,謳歌時代和人民。要樹立精品意識,提高創作質量,努力生產出具有國家水準、民族風格、中國氣派、時代特色的傳世之作,把更多的精神食糧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使文化藝術的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②
2突出民族特色
好萊塢電影個人英雄主義研究
摘要:在現代生活中,電影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構成元素。其中,作為世界電影工廠之一的好萊塢不僅是電影的起源地,更是將電影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觀影人。在好萊塢電影所表現出價值觀中,“個人英雄主義”是十分重要的卻又十分矛盾的一種。一方面,“個人英雄主義”崇尚獨立自主,強調正義和尊嚴;另一方面,“個人英雄主義”與和諧社會存在重要矛盾。因此,探究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有助于其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意義,降低消極作用。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個人英雄主義;哲學思辨;現實意義
一、引言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杜格蘭德咖啡館(Dugrandcafe)用一臺名為“電影攝影師”(Cinematogra-pher)的機器錄制并放映了第一部公開(免費)的電影。有了這部名為《光明之路》的電影,他們引領了電影工業的基礎。從巴黎開始,法國開始在電影界嶄露頭角,丹麥和意大利緊隨其后。[1]然而,歐洲電影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開始失去影響力,美國電影業開始走向世界,它產生了新技術,并進行了研究和開發投資。此外,這些電影中的英雄人物也令人著迷。[2]因此,本文對這些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進行探討,分析其歷史沿革和特征,對其表現出的價值觀進行思辨,思考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對我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好萊塢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歷史沿革及主要特征
(一)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的歷史沿革。在好萊塢電影流派中,有大量描寫個人英雄主義的影片,這些電影情節是基本都是關于英雄與不可容忍、殘酷和不公正進行斗爭,以保護生活在困境中的被壓迫的普通百姓。在早期的電影中,這些英雄只是普通人或“暴徒”。例如1920年的《佐羅》,1921年的《三劍客》等。在20世紀30年代,描寫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在內容上得到了擴大,涵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立雙方之間的戰爭。后來,在20世紀60年代,這些電影在“西部片”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種好萊塢大片的子類型迅速發展,并不斷流行。[3]在精神內涵上,早期的美國西部電影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夢”的表現之一,是“牛仔道義”精神的文化表現。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都是“非法分子”,他們為正義和道德而戰。英雄們幫助并保護了被壓迫的村民。總體而言,西部電影講述了美國的各種沖突。這些沖突包括美國西部與東部之間,城鎮與叢林之間,社會組織與無政府狀態之間的沖突。農場和森林,牛仔、白人與黑人之間的沖突。西部電影中的所有組成部分,例如人物,環境,處境和主題,都與上述沖突有關。[4]此后,西部電影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007系列”“蘭博系列”等經典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的出現,并創造了大量好萊塢式的熒幕英雄形象。在這些影片中,英雄們與腐敗的政府官員以及殘酷的地方資本家作戰。這一時期的電影既保留了西部電影的突出元素,也突破了西部電影服裝,手勢,騎馬能力和手槍使用技巧等刻板印象,所創造的熒幕英雄形象同美國的“民主精神”一起,構建起了好萊塢大片的標準元素,以此來體現“人類的偉大”這一精神。在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具有社會疏遠,孤獨的特質,并隱藏著內心的沖突。及至現代,隨著DC和漫威等一系列漫改電影的出現,從《超人》到《蝙蝠俠》,從《金剛狼》到《黑豹》,從《加勒比海盜》到《復仇者聯盟》,好萊塢制造“超級英雄”的手法越來越多樣化,“超級英雄”的形象也越來越豐富。這一時期好萊塢電影中的英雄不再是普通人,而是具有超自然能力。這種變化與時代的發展有關,但萬變不離其宗,“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的文化內核和核心價值觀一直沒有改變,即: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獨立”和“自由”精神。[5](二)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的主要特征。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類型十分的廣博。從早期的西部牛仔電影到軍事戰爭電影,從漫改電影到動作電影都能找到大量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經典影片,因此,想要單純從電影的類型出發來探索好萊塢個人英雄電影的主要特征較為困難。但是,縱觀這些個人英雄主義電影所創造的角色,無論是“終結者”還是“詹姆斯•邦德”,無論是“美國隊長”還是“鋼鐵俠”,這些“熒幕英雄角色”盡管出身、能力、個性都有所不同,但都具備一些相同的特征。因此,從這些電影角色的特征出發,能夠一窺好萊塢個人英雄電影的主要特征,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中的英雄們必須表現出深刻的內心。在這些影片中,英雄承擔著“領導者”角色,特別是社會角色,并具有不同的身份(根據情況和與他或她互動的人的身份)。這些英雄經常扮演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人的同時,又展現出深刻的內在。好萊塢電影中的英雄都與周圍環境和周圍的人保持著充分的聯系。他們不斷聆聽,通過自己的內在感來塑造所聽到的聲音,并根據內在聲音來建立自己的行動。其次,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中的英雄們必須有正在執行任務,并遵守某種類型的法律或規則。英雄總是采用某種規范性的行為,以期取得一些實際結果。他們采取了意想不到的道路,超越了正常行動范圍。在框架之內并同時在框架之外帶來變化。最后,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中的英雄們必須擁有超強威力。他或她的舉止爆發出無所不能的權威,表現出特殊的實力。在所有情況下,英雄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獨當一面并拯救民眾或完成任務。
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呈現與反思
摘要:當下的好萊塢之所以如此青睞中國,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強大的經濟地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市場已占據好萊塢電影海外市場的重大席位。從跨文化視角全面解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能夠為我國本土電影的發展提供啟示。立足本土,開拓創新,是當代我國電影行業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電影;好萊塢;中國元素;呈現
好萊塢電影以其獨特的構思與美國敘事方式,加之以精準制作技術,一直以來都是世界電影的典型代表。中國是美國電影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元素無疑是好萊塢擴大中國市場的一條捷徑。通過在電影中引入中國元素,與中國觀眾建立起文化認同,進而吸引觀眾、增加票房,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商業營銷策略。
一、中國元素的呈現
(一)數量漸增的中國面孔。20世紀末,以成龍、李連杰和楊紫瓊等人為代表的華人影星,以完美的演技與東方特質進入了好萊塢電影市場,成為炙手可熱的國際著名影星,但數量較少。進入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將更多目光投放在了東方文化中,他們善于利用中國影星的影響與地位,加深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市場的影響,鞏俐、章子怡、劉亦菲等一系列明星大規模涌入好萊塢殿堂,以優異的成績與不俗的演技將東方演員的特質帶入了國際電影中,對國外受眾解讀東方文化起到了關鍵作用。不僅如此,好萊塢近年來也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從制片到動作設計,從服裝到音效,都有了更多華人團隊的加入,如袁和平、張藝謀等。中國面孔的加入一方面豐富了好萊塢電影資源,為全新、另類的電影表現方式提供了新鮮血液,同時也為好萊塢電影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與受眾消費能力的提升,中國面孔往往帶有極強的本土受眾號召力,這也是好萊塢電影打開與擴張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舉措之一。(二)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隨著國力的不斷強盛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成為好萊塢電影資源炙手可熱的素材地。《功夫熊貓》《花木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的主要構成幾乎全部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從中國功夫到中國茶道文化,甚至是中國傳統工藝品與文房四寶等細節都有著真實再現。而《花木蘭》則以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為藍本,以女主人公的善良、勇敢、堅韌不拔的品質量身定制了具體的電影腳本,并在國際市場中一一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何越來越受到好萊塢電影的關注?第一,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造就了文化現象與文化標志,這與現今的好萊塢電影表意系統高度契合。除此之外,中國文化的特質與意境不同,往往賦予了不同電影的不同表現需求,以緊扣電影主題。第二,中國豐富的文化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已經逐漸摒棄了早期曲解、丑化中國形象的階段,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電影市場的巨大誘惑力迫使好萊塢電影主動尋求中國元素的代表,以拉近與中國消費者的距離,保證好萊塢電影的高度與廣度。(三)優美的自然景觀資源。中國文化既內化在具體的文化標志上,帶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又外化在具體的景觀資源中,并附有特定的價值內涵。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的汲取除了表現在內在文化標志上,也大量直觀體現在外化的景觀資源中,如好萊塢影片《碟中諜》利用大量鏡頭直觀全面地展現中國的東方明珠塔。近年來我國發展迅速,市場的包容性愈發明顯,大量好萊塢電影中的重要場景都有中國景觀的體現,如《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源自中國黃山,《變形金剛4》在重慶武隆取景等。這些熱門電影對中國景觀的選擇主要是因為中國元素的高度吸引力。從跨文化視角來看,元素象征著文化,而文化又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中國景觀元素的利用不僅表達出了中國元素的豐富性與適應性,促進了好萊塢電影發展,同時也表明國際電影發展的趨勢,即全球視角下的文化元素發掘與創新。無論是《不可能的任務3》展現出的上海還是《面紗》刻畫的黃姚古鎮,抑或是《木乃伊3》表現出的茫茫大漠,大量好萊塢電影的重要場景往往會選擇東方特殊的景觀或人文風貌去吸引受眾,以符合受眾的審美心理。當然,好萊塢的電影選擇在中國取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節約制作成本,發展中國家無論人力資源成本還是消費成本,都遠低于發達國家,這是其內在制作規律,也是值得我國電影學習的方面。
二、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的運用對我國電影的啟示
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分析
摘要:中國的電影市場在好萊塢海外市場的比例已經逐年升高。本文分別從中國面孔、傳統文化元素以優美特色的中國自然景觀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呈現,分別從傳統文化資源、電影傳播方式以及電影敘事策略和拍攝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好萊塢電影應用中國元素對我國電影制作的啟示。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元素呈現
好萊塢電影在國際電影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特有的美國構思和敘事方式,與其精準的電影制作技術相互結合,逐漸成為國際電影中的典型代表,而中國作為其最大的海外市場,通過在電影中加入中國元素,吸引中國消費者建立文化認同,以此增加中國票房,這顯然是通過精心策劃的商業營銷策略。
1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呈現
1.1逐漸增多的中國知名面孔。好萊塢電影市場上逐漸出現了許多華人影星,如成龍以及李連杰等。這些人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東方人特質成為國際著名的影視巨星。同時,美國的更多電影還將目光投放在中國有影響和地位的知名影星上,如劉亦菲以及章子怡等,以此增加這些明星的本土號召力,從而打開中國的電影市場。1.2形態多樣的傳統文化元素。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開始成為好萊塢電影的取樣素材地,如《功夫熊貓》整部影片制作的素材基本都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影片中體現了中國功夫、茶道、工藝品以及文房四寶等細節,以此拉近與中國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提高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市場占有率。[1]1.3具有優美特色的中國自然景觀。中國具有優美特色的自然景觀最近也逐漸成為好萊塢電影的制作取材之一。例如,在好萊塢電影《碟中諜》中,曾經利用數量較多的鏡頭來展現我國的東方明珠塔。電影通過融入中國自然景觀元素,充分發揮了我國文化元素的適應性和豐富性。此外,中國相對發達國家來說,其影片取景成本也相對較低,這也是其到我國取景的重要原因之一。
2好萊塢電影應用中國元素對我國電影制作的啟示
好萊塢電影摩天營救解析
摘要: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逐步走向開放,各國電影呈百花齊放的趨勢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以好萊塢為代表的世界各大電影巨頭也紛紛在與中國電影市場的磨合中找到了合適的著陸點,開始陸續進入中國電影市場。2018年暑期檔上映的影片就有《侏羅紀世界2》《摩天營救》《巨齒鯊》等多部好萊塢影片。本文以近期上映的好萊塢商業動作大片《摩天營救》為例,淺論好萊塢影片在中國的生存之道。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摩天營救》;中國元素
眾所周知,好萊塢是世界電影的集中地,每年數以萬計的影片在這里制作完成,走向世界,占據著世界各地的電影熒幕。好萊塢電影的強力輸出,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各個國家和地區民族電影的發展,而且強有力地傳遞了美國的價值觀及民族文化。雖然好萊塢大片的發展勢頭猛烈,一度席卷全球,但好萊塢電影若想真正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及電影制作模式及監管程序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好萊塢電影在進軍中國電影市場的路途中舉步維艱,更何況還存在中國本土電影的強大競爭壓力,在此情況下,好萊塢電影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之路。近期熱映的好萊塢商業片《摩天營救》講述了主人公威爾•索耶在前往香港執行安保工作時,被人陷害遭遇突發事件。他身陷火海,只身攀爬1000多米摩天大樓,解救被困的家人并找出潛藏的罪犯的故事。影片屬于制作上十分成熟的高水準好萊塢商業大片,故事通俗易懂,主題簡單明了,節奏緊湊,畫面逼真,動作場面讓人驚心動魄,緊緊吸引觀眾眼球。當然,這些元素也是好萊塢大片的標準配置,但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中“中國元素”的應用可謂恰到好處。
1中國家庭觀念注入主題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國度,而好萊塢電影作為美國大眾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自然傳遞著美國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好萊塢電影致力于塑造個人英雄主義形象。1939年的《關山飛渡》是好萊塢電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標志性作品,影片塑造了靈果這一英雄形象,他一個人拖住了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都得救,充分體現出個人英雄主義精神。此后,展現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越來越多,影片主角無論何種身份、何種地位,一定是智勇雙全,獨來獨往,或者具有某種特殊能力,在國家與世界陷入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拯救世界。美國在輸出好萊塢電影的同時,借助大眾文化傳播之力影響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及價值觀念,這也是好萊塢電影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個人英雄主義形象或許可以贏得一時的叫座,但由于信仰不同,終究不是打開中國電影市場的長久之計,所以,優秀的好萊塢電影人便開始另辟蹊徑。電影《摩天營救》中將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注入主題,使影片主角不再是戰無不勝、拯救世界的孤膽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牽掛的家庭支柱。對于非常重視傳統家庭觀念的中國而言,這一改變使得影片所傳遞出的一切,最終都落在家庭主題上,十分符合中國觀眾的倫理審美和價值取向。影片主人公威爾•索耶原是海軍陸戰隊隊員,在執行一次任務時意外失去左小腿,從此退役,開始了新的人生軌跡。放下軍人的職責之后,他只是一個想好好守護家人,過安逸、幸福生活的男人。此時,老友的出現和一份突如其來的工作打破了他原本寧靜的生活。影片中多次表達索耶已經放下過去,只想回歸家庭的愿望,但好友的背叛,使得妻子及兩個孩子陷入困境,索耶為救回家人奮力一搏。有了家庭的支撐,影片中的所有打斗畫面以及驚險的高空動作戲碼便不只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有了情感的牽引,為每場動作戲蒙上了情感的外衣。整個過程中,索耶沒有表現出一絲拯救全世界的覺悟,也沒有一點一戰成名的野心,他拼盡全力九死一生的每一步,都表達了一個普通父親對孩子的愛和對家庭的愛。影片中,前后呼應,從開頭索耶與兩個孩子的互動,到救援中他鼓勵孩子要勇敢的話語,以及得救后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擁抱都一脈相承。無論電影將索耶這個角色描述得多么強大,多么像是一個英雄,但影片結尾時,他在人群里拼命尋找妻兒的執著目光和竭力吶喊,都讓他再次回歸到最真實的對家庭的渴求上。整個影片被濃濃的家庭情感所圍繞,與往常的商業動作片相比多了一絲溫情與感動,更符合中國電影觀眾的口味。
2人物設定具有中國特色
詮釋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與經典魅力
有人說,一部世界電影史就是好萊塢對全球電影市場的征服史。也有人說,一部世界電影史就是一部反好萊塢電影的歷史。關于好萊塢電影在世界電影歷史長河中扮演角色的討論從未停止,可謂是眾說紛紜。但至少有一點誰都無法否認———世界電影離不開好萊塢。然而說到好萊塢,就不得不提及它的黃金時代———經典好萊塢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后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上,經典好萊塢時期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到大制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
這一時期誕生了大批人們至今還耳熟能詳的影片,比如《亂世佳人》、《公民凱恩》等都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揮之不去的經典。時勢造英雄,經典好萊塢時期在構建電影帝國的同時,也成就了幾大盆滿缽溢的電影公司和諸多風光無限的名演員、大導演。經典好萊塢時期創造出的輝煌幾乎不可復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這段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呢?我們不妨來看看黃金時代出現的時間,如前所言,這一時期大約從1930年開始,而這個時間恰好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開端。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口紅效應”,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同樣,電影消費也并不算高,相對而言也屬于廉價消費的范疇。
最重要的是,如果說化妝品可以安慰女人,那么電影幾乎能夠給所有生活在蕭條年代的人們一個讓心靈避難的空間。賞心悅目的俊男美女、戲劇性的情節、大團圓的結局,這些深深印刻著好萊塢特色的元素無一不把觀眾帶入了一個超脫于現實的夢幻世界里。每個人都向往美好,哪怕是夢境中的美好。而好萊塢電影就像是為觀眾打造了一個美好的夢幻王國,讓他們暫時忘記現實的殘酷。這個夢境中無不顯示著對愛、對自由、對真理的追求,這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所缺少的、又恰恰是最想要的。于是人們花著手上的一點“閑錢”趨之若鶩般涌進電影院去尋找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求而不得東西———電影市場的需求大門打開了。除了需求和市場,刺激一個產業高速發展的因素還有商品的供給及其品質,電影產業也不例外。1927年10月6日,由華納兄弟公司拍攝并上映的一部音樂故事片《爵士歌手》,標志著有聲電影的誕生———美國人率先把聲音帶入了電影。《爵士歌手》給華納兄弟公司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開啟了里程碑式的有聲電影時代。再加上華爾街的大財團的投資,資金日益雄厚、產量可觀,電影進一步納入了經濟機制,成為謀取利潤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商業化運作。此外,高度精細的分工、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的確立更加使得電影作為一個產業邁入了日益成熟、完善的機制。
搭著這班天時地利人和的順風車,好萊塢電影大踏步地向黃金時代邁進。在一部部佳作誕生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類型電影的創作模式。所謂的“類型電影”,就是由不同的題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分為西部片、喜劇片、強盜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戰爭片等電影類型。由喬治•西德尼導演的好萊塢經典影片《出水芙蓉》是有機地融合了歌曲、舞蹈、花樣游泳等形式并極具觀賞性的經典歌舞電影中的一個典型。影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流行音樂的作曲家史蒂夫在加州愛上了美麗多情的大學游泳課老師卡洛琳,二人準備結婚,但遭到了唱片公司主管喬治的反對。經歷種種艱辛后,史蒂夫沒辦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并要求喬治找卡羅琳來擔綱主演。最后卡洛琳與史蒂夫消除誤會,重歸于好,“水上盛典”圓滿成功。影片故事主線明確、戲劇化強烈,是典型的好萊塢式電影。在敘事風格上,《出水芙蓉》同樣也秉承著好萊塢電影的一貫手法:由一個矛盾沖突點開始,繼而間斷有節奏的設置興奮點。例如,史蒂夫模仿女人化妝的喜劇小品、史蒂夫要趕在9點之前回寢室而千方百計躲過艾文斯教授的狗、史蒂夫在形體課上跳華爾茲時極力擺脫粘在身上的糖紙、院長帶人檢查寢室的那一段滑稽小插曲都使得整個影片充滿戲劇性和喜劇效果,將觀眾始終牢牢地吸引在故事的敘事主線上。當然影片依然是以大團圓作結———卡洛琳與史蒂夫消除誤會,重歸于好,“水上盛典”圓滿成功。這樣的結局是“標準的好萊塢式的結局”,物質和精神世界的雙豐收———既要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又不能缺少美滿愛情的點綴。
不僅僅是歌舞片,就連作為經典好萊塢時期恐怖片的代表作———希區柯克經典作品《西北偏北》也遵從好萊塢套路“出牌”。《西北偏北》講的是一個有點幽默感的普通廣告商—羅杰,在他和客戶吃飯的時候,忽然被莫名其妙的被當作凱普林綁架,被帶到了一所大房子里。在這里,羅杰被要求合作交出東西,羅杰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莫名其妙的灌醉了,殺手們想制造羅杰酒后駕車墜海而死的假象,而羅杰在朦朧中逃脫了。而后的指證也讓殺手們提前準備,得以逃脫。羅杰為了還自己清白,來到凱普林的酒店,想找出線索,爾后的探尋過程中,遇到了年輕女郎伊夫•肯德爾,但伊夫實際上是殺手一伙的,之后就有了本片中最精彩的飛機追人片段,之后在FBI的幫助下,才知道伊夫是臥底,凱普林也是虛構出來迷惑間諜的,冰釋前嫌的羅杰與伊夫相愛了,羅杰最后為了救出身處險境的伊夫,與殺手們在雕刻著美國歷任總統頭像的巨大山巖上展開搏斗,最后獲得勝利。值得一提的是,懸疑不是《西北偏北》最主要的賣點,幽默才是這部片子的最大看點,影片加入了大量幽默的對白,加強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再加上大團圓式的故事結局,好萊塢模式電影躍然熒幕之上。
不難發現,情節公式化、人物定性化、銀幕敘事標準化是這一時期“類型電影”的主要特征。然而“類型電影”在為電影制作提供標準的范式、提高電影產出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時,也壓抑了創作者的個性發揮。電影史學家和藝術家們把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看作是在電影工廠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產出來的相互雷同的娛樂品而不是藝術品。但我認為也不能以此全盤否認“類型電影”的合理之處,畢竟它的產生就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條件的,觀眾接受、認可就是它存在的最大理由。藝術有時代性、階段性,雖然從宏觀上來看“類型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電影多元化發展,但是我們不應該完全以當下的評判標準來看待甚至是批判當時的電影作品。就好像病痛時吃藥,人們只想著藥能對癥醫病,至于之后又嫌當時的救命藥有多苦、多難吃顯然都是無意義的,畢竟當時的病好了才是王道。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觀眾需求也不一樣。半個多世紀前的人們傾向于看到經典好萊塢式的敘事情節和故事結局以獲得自我滿足和安慰,那么相似類型的批量誕生自然也就具備其合理性。當然,認可經典好萊塢時期“類型電影”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照所謂的模式制作電影。在當今的多元化的受眾需求和社會背景下,我們還是應該強調個性的發揮和創作以繁榮電影事業。“類型電影”批量生產的部分原因是電影公司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攫取利益,這種完全追逐商業化效應地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也是當下電影產業要避免的。
中國文化在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表達
摘要: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東方古國,中國所獨具的傳統人文氣息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盡管東西方文化始終保持交流,但大洋彼岸的西方人仍然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充滿好奇。地區、民族、宗教、歷史等差異使中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已不僅僅是一種東方主義符號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具有著塑造新時代國家形象、傳揚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本土文化;中國元素;好萊塢
電影面具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1993年,由美籍華人王穎導演、迪尼斯出品的《喜福會》成功上映,自此,好萊塢拓寬了中國市場,不僅改編中國經典名著、翻拍中國故事,更是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并進行大膽創新,相繼推出了《黃石的孩子》《木乃伊》《面紗》《雪花秘扇》等十幾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影片。二十一世紀后,中國電影工業以迅猛之勢在國際文化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伴隨豐厚利潤的商業影視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影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國尤其是好萊塢制作公司的目光。中國元素作為一種符號化產物,不僅僅代表了一種物質元素,同時也代表了相應的文化精神,兼具外部表層造型展示與內部深層文化內涵。
一、中國傳統民族形象的對外呈現
電影作為綜合性影像文本,通過傳遞影像文本中的視覺符號、聲畫信息等在現實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接受者,同時,其在精神、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具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自中世紀末期,各國的來華傳教士把中國看作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所著的《游記》、魯布魯克所著的《蒙古紀行》、柏朗嘉賓所著的《蒙古史》等,都將中國在物質上的富庶和科技上的先進思想傳達給西方人。由明朝時期的傳教士利瑪竇撰編寫的《中國札記》,曾啟發了歐洲皇室貴族模仿中國習俗,由此,在中國傳統文化備受追捧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民族形象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末代皇帝》通過講述溥儀的人生歷程,以一種充滿人性關懷的獨特視角揭示了清王朝前后60年間的興衰與落幕。影片將大量的影像篇幅對準了清王朝的宮廷生活,飽滿的影像色彩、細膩的光線運用、獨具深意的影調刻畫充分展現了這座神秘且古老的清朝皇宮。在滿洲皇宮的加冕儀式上,陰暗燈光斜斜地打在皇帝溥儀的身上,行禮的大臣們身處陰影,無疑暗示著此時此刻這位在接受朝臣頂禮相拜的著名皇帝,不過是一個掌握著搖搖欲墜的腐朽皇權的傀儡人偶,他生活的這座外在光鮮奢華的皇城,內里卻早已悄悄衰敗。影片在聲音運用上也力求烘托清王朝的異域色彩。在影片中溥儀用餐時,背景音樂是蘇聰所作的《lunch》,琵琶、古箏、揚琴交錯進行,沉靜而憂傷,所傳遞的濃郁古典風韻給人以典雅、沉寂、神秘之感,烘托出儀式般的皇家式飲食過程。在美國,電影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純粹的商業活動,以追求利潤為首要條件”。票房收入和市場份額是電影的命脈。從誕生之日起,好萊塢就有了市場和娛樂觀眾的意識,如環球公司的宗旨就是“為字宙提供普遍的娛樂”。既然好萊塢試圖進軍中國電影界,那么它就必須努力找出與中國觀眾趣味相符的興趣點。對于西方人來說,中國皇宮作為最完整的東方歷史古跡,一直散發著獨特的光芒,講述在這里發生的故事,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挑戰。
二、中國歷史文明的有效傳達
國產電影基于好萊塢電影后產品開發模式的經驗借鑒論文
摘要:電影“后產品”開發是電影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能給電影產業帶來巨大的增值空間。本文針對當下中國電影后產品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如法律保護不完善,消費者消費觀念陳舊,開發商缺乏創意等,基于對好萊塢后產品開發模式的研究總結,對我國電影后產品開發中存在的“病癥”準確“下藥”,找出一條適合中國電影后產品發展的路子,提出可行性辦法,以振興和繁榮國產電影后產品市場,使之早日壯大,走向世界。
關鍵詞:電影產業鏈;國產電影“后產品”;現狀;好萊塢模式
緒論:
人們生活在環環相扣且相互關聯的網絡中,只要“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一部《星球大戰》掀起數輪太空狂潮,其早期發行僅供租借用的錄像帶,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萬美元;一部《變形金剛》泛起一波機器人熱,起票房收入達1億美元,總收入達7億美元;一部《哈利波特》更成為了一個價值超過千億美元的龐大產業鏈,創造出了絕無僅有的商業奇跡。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部電影除票房收入外,還有如此大的收益?
賈虹琳在《電影營銷》一書中說道:“營銷的,便必然是商品。電影,是特殊的商品,結合文藝與技術的商品。”如今的電影也如蝴蝶效應般,經歷了從制片—制作—營銷—發行—院線—后產品開發的過程,最終實現自由競爭和自我營銷價值之路。眾所周知,一個沒有經濟效益的產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電影終極目標也自然而然地定在了獲得豐厚的資金上。就中國電影產業鏈而言,從傳統的“產—供—銷”一體化、“制—發—放”一條龍向著產業型文化方向轉換,現已以圖建立一個“制片—制作—營銷—發行—院線—后產品開發”的完整運營體系。在中國電影產業轉變運營體系的同時,有《頭文字D》的“TOYOTAAE86”熱,《七劍》的電影后電腦游戲產品,《長江7號》的“活物”遍布大街小巷……但中國的影視市場被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如此說道:“他不光是座金礦,簡直就是一座未開發的鉆石礦。”中國電影產業猶如一個溫柔水嫩的少女,她的發展步履艱難,究竟是什么阻礙著她的美麗脫變?
誠然,好萊塢電影營銷模式在全球業界首屈一指,我們可用周黎明老師的話概括:“好萊塢式電影業的龍頭。你盡可以在文化上藐視它,但你不可能在商業上忽視它。那會是徹頭徹尾的鴕鳥心態。如果把好萊塢看成是地方工業,就好比在大都市開快餐店完全不考慮麥當勞、肯德基的存在。”好萊塢電影素有“營銷大于影片”的說法,營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每年有大約70億美元的電影收入,國內票房收入僅占27%,中國每年的電影票房在60億元左右,占電影收入的90%到95%,美國電影業收入余下的73%和中國電影業收入余下的5%到10%,如此大的懸殊,究竟體現在哪一方面?我們該如何修補此環節的弊病?是繼續如鴕鳥一般低下頭以全不見外界為安,還是照搬照抄美國好萊塢模式發展本國電影業,還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業發展路子?本文將試對這個起增值作用的環節—電影后產品研發作如下探討。
國產電影基于好萊塢電影后產品開發模式的經驗借鑒論文
摘要:電影“后產品”開發是電影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能給電影產業帶來巨大的增值空間。本文針對當下中國電影后產品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如法律保護不完善,消費者消費觀念陳舊,開發商缺乏創意等,基于對好萊塢后產品開發模式的研究總結,對我國電影后產品開發中存在的“病癥”準確“下藥”,找出一條適合中國電影后產品發展的路子,提出可行性辦法,以振興和繁榮國產電影后產品市場,使之早日壯大,走向世界。
關鍵詞:電影產業鏈;國產電影“后產品”;現狀;好萊塢模式
緒論:
人們生活在環環相扣且相互關聯的網絡中,只要“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一部《星球大戰》掀起數輪太空狂潮,其早期發行僅供租借用的錄像帶,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萬美元;一部《變形金剛》泛起一波機器人熱,起票房收入達1億美元,總收入達7億美元;一部《哈利波特》更成為了一個價值超過千億美元的龐大產業鏈,創造出了絕無僅有的商業奇跡。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部電影除票房收入外,還有如此大的收益?
賈虹琳在《電影營銷》一書中說道:“營銷的,便必然是商品。電影,是特殊的商品,結合文藝與技術的商品。”如今的電影也如蝴蝶效應般,經歷了從制片—制作—營銷—發行—院線—后產品開發的過程,最終實現自由競爭和自我營銷價值之路。眾所周知,一個沒有經濟效益的產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電影終極目標也自然而然地定在了獲得豐厚的資金上。就中國電影產業鏈而言,從傳統的“產—供—銷”一體化、“制—發—放”一條龍向著產業型文化方向轉換,現已以圖建立一個“制片—制作—營銷—發行—院線—后產品開發”的完整運營體系。在中國電影產業轉變運營體系的同時,有《頭文字D》的“TOYOTAAE86”熱,《七劍》的電影后電腦游戲產品,《長江7號》的“活物”遍布大街小巷……但中國的影視市場被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如此說道:“他不光是座金礦,簡直就是一座未開發的鉆石礦。”中國電影產業猶如一個溫柔水嫩的少女,她的發展步履艱難,究竟是什么阻礙著她的美麗脫變?
誠然,好萊塢電影營銷模式在全球業界首屈一指,我們可用周黎明老師的話概括:“好萊塢式電影業的龍頭。你盡可以在文化上藐視它,但你不可能在商業上忽視它。那會是徹頭徹尾的鴕鳥心態。如果把好萊塢看成是地方工業,就好比在大都市開快餐店完全不考慮麥當勞、肯德基的存在。”好萊塢電影素有“營銷大于影片”的說法,營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每年有大約70億美元的電影收入,國內票房收入僅占27%,中國每年的電影票房在60億元左右,占電影收入的90%到95%,美國電影業收入余下的73%和中國電影業收入余下的5%到10%,如此大的懸殊,究竟體現在哪一方面?我們該如何修補此環節的弊病?是繼續如鴕鳥一般低下頭以全不見外界為安,還是照搬照抄美國好萊塢模式發展本國電影業,還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業發展路子?本文將試對這個起增值作用的環節—電影后產品研發作如下探討。
小議全球好萊塢與民族影視詳細
現代化的動力,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將中國別無選擇地推向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舞臺,踉踉倉倉地卷入了以跨國公司、跨國市場的形成為基礎,以傳播和媒體科技的發展為助力的全球化過程中,盡管政府在維護社會結構和文化產業利益的雙重訴求下,對電影、電視以及大眾傳媒的信息資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較謹慎的立場,但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上融入一體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也隨著國際國內各種沖擊和壓力的增大,中國的大眾傳媒業也逐漸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渦。然而,當全球化處在以強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為主導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時,好萊塢電影便成為了文化帝國主義大軍的一支生力之師,它用《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前傳》等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轟炸全球,幾乎將全世界變成了美國電影的超級市場,好萊塢不僅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吞噬著其他國家的本土電影工業,而且還因為其對美國式的時尚、風格、意識形態價值、文化理念的傳播而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認同,因而,以經濟、政治、文化力量為驅動的全球化過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現一?"單向性",一種單向的"同質化"和"同步化",
一、20世紀以來,伴隨美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壯大,特別是媒介產業的迅速發展,好萊塢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工業體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
中國從世紀初期就開始進口好萊塢電影,"國片"一直處在洋片的沖擊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約"簽定以后,好萊塢電影當時的年進口量就多達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電影公司還試圖利?"中美商約"壟斷中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業務,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電影院線的營業方針并限制國產片的放映。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占領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宣告結束,美國電影幾乎完全被拒之門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又重新逐漸進入中國。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的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密切互動的網絡,全球化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也作為一種動力,交互作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而中國大陸電影則正處在這種全球化互動語境之中,再次面對好萊塢的挑戰。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中國允許按照分帳發行方式進口外國"大片",美國電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盡管中國國產電影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且政府規定各電影院必須保證國產電影占有2/3以上的營業放映時間,但在90年代的最后幾年,10部左右的進口影片(其中多數為美國電影)、1/3以下的放映時間,在中國各大城市卻幾乎占有了電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邊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根據協議"入世"后,每年將可能有20部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而且,與1946年相似的是,美國也提出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電影院線,好萊塢各大公司甚至已展開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研究,有的還設立了"中國部",以進行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調整。好萊塢已經對中國電影市場虎視眈眈。顯然,加入WTO以后,中國電影將面對美國電影更大規模的進入,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政治權力問題,也是工業經濟問題,同時還是文化主權問題。許多人擔心,好萊塢電影所貫穿的美國式神話是否會在影響國族認同的同時創造一種美國情結,好萊塢電影那種個人英雄的敘事原型是否會解構民族發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萊塢電影那種奇觀化趨勢是否會壓抑人們對本土生存狀態的關懷和體驗,好萊塢電影那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是否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價值觀念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萊塢電影的藝術規則是否會完全替代中國敘述美學的傳統,好萊塢電影是否會徹底摧毀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好萊塢電影是否會使中國電影喪失所有的本土意識和本土責任。應該說,在中國電影目前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威脅都是一種現實的存在。
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威脅,來自于美國國家力量和"現代化"文化的強勢背景,也來自于百年來美國資本主義電影工業機制的經驗,還來自于其對國際電影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年培育,當然也來自于它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于電影人才、資金、技術的廣泛吸納和融合。面對這種威脅,中國政府采取了種種行政措施來支持國產影片的生產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進口電影的數量和傳播,并采用制作、發行、放映業的體制變革和走大型化集團化的方式來與外來電影抗衡,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電影人則試圖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有限空間中通過電影文化的選擇來尋找本土電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過國際化策略擴展電影的生存空間,如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或者通過本土的產業化運作,制作消費娛樂電影,如馮小剛的"賀歲片";或者,通過對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現實的關照來提供一種本土人文關懷,突出好萊塢重圍,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民族的視野,如黃健新的城市影片。……顯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二、當前世界這種被稱為"后殖民"圖景的不平衡互動性帶來了"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狀態中的一種普遍的民族情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