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6:31: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海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軍英語詞匯教學論文

1巧用構詞規律,快速擴充詞匯量

1.1合成法

所謂合成法,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詞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新單詞的方法。海軍英語中大量使用各種復合詞,以簡化句子結構,使表達更為精煉。如:battlefield(戰場)、battlespace(作戰空間)、Air-SeaBattle(空海一體戰)等。對于學員來講,合成法構成的單詞比較好記,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員應提醒學員復合詞的含義并非只是每個單詞含義的累加,而應講解復合詞的新含義,以免造成誤解。

1.2縮略詞

海軍英語用詞簡潔的特點還表現在文章大量使用縮略詞上。縮略詞的使用不僅簡單明了,而且節約篇幅。海軍英語中的縮略詞主要包括單詞截短法和詞組縮略法。單詞截短法是截取單詞的一部分來代表整個單詞的方法,即取單詞的某個部分或單詞中的輔音字母來構成新的單詞,如BAG=baggage(輜重)、LANT=Atlantic(大西洋)、RON=squadron(中隊)、HQ=headquarters(司令部)、WPN=weapon(武器)等。詞組縮略語的使用尤為廣泛,主要包括首字母縮略法和拼綴法,如:PSYOP=psychologicaloperations(心理戰)、NCW=networkcentricwarfare(網絡中心戰)等。

2運用語義場理論,指導詞匯分類學習

查看全文

詮釋海軍基層部隊財務隊伍建設的思考

摘要:海軍基層部隊財務隊伍普遍存在著履職盡責意識不強、財務隊伍梯隊斷層嚴重、人少事多矛盾突出、綜合能力素質不高等問題;加強海軍基層部隊財務隊伍建設,必須注重財務干部職業道德培養、拓寬財務人員來源渠道、完善財務干部任用機制。

關鍵詞:基層部隊;財務隊伍;建設;海軍

加快推進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有力保障軍隊現代化建設和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需要是胡主席關于新形勢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是科學發展觀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的生動展開,而加強財務隊伍建設是推動部隊后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社會環境、體制編制調整等影響,海軍基層部隊財務隊伍建設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軍后勤建設,制約海軍后勤保障力的提升。

一、基層部隊財務隊伍的現狀

1.履職盡責意識不強。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官兵的思想觀念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部分官兵也開始追求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賺錢”意識不斷增強,“炒房”的、買“私彩”的人是不斷增多。而財務人員整天與數字打交道、與電腦為朋友,每天在辦公室里忙于業務,周圍人、身邊事對他們的思想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產生了“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別人跑一天”的思想,時間一長,滋生了一夜暴富的思想,導致“拜金主義”盛行,表現在部分財務人員不安心本職工作、履職盡責意識不強,職業道德觀念淡薄。近年來,發生的數起財務人員挪用公款、貪污受賄等嚴重侵害了部隊和廣大官兵利益的事件,就是這種思想的突出表現。

2.財務隊伍梯隊斷層。在2003年以前,原海軍后勤學院作為海軍唯一一所培養后勤專業人才的院校,每年為部隊輸送?菖名財務專業人才,加上海軍工程大學的財務班,基本上能滿足基層部隊的需要。2004年之后,受軍隊編制體制調整的影響,海軍后勤學院縮編成為海軍工程大學的一個系,停辦了全日制財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層部隊財務人員出現了短缺現象。雖然每個單位都采取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通過其他專業干部改行和選送人員到院校進行短期培訓,但由于財務專業性比較強,實際操作比較復雜,真正培養一名財務干部還是需要很長的周期。另外,由于大多數財務干部走的是行政級,受單位級別的影響,財務干部到了連職或營職基本上就要轉業,造成人員流動性太快,財務隊伍穩定性不強,直接導致了財務隊伍出現了斷層的現象。

查看全文

我國海權問題歷史反思論文

21世紀是被世界各國公認的海洋世紀。在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回顧并反思一個多世紀以來,海洋與中國歷史發展命運之間的密切關系,十分必要。

海上軍事斗爭在近代中國的重要地位

1840年,英國艦隊從海上敲開了中國國門,由此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聯軍再次用堅船利炮突破中國的海上藩籬,然后驅兵北京城。1884年,法國艦隊肆行于東南沿海,福建水師慘遭敗績。10年后的甲午戰爭,更是上演了一幕歷史大悲劇,中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幾年后,八國聯軍的炮艦又迫成《辛丑條約》。此后的中國,更是國門洞開,有海無防;外國軍艦在中國的領海和內河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地。

據不完全統計,自鴉片戰爭后的百余年間,西方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達84次,入侵艦艇達1860多艘次,入侵兵力達47萬人。中國由一個完全獨立的封建主權國家逐步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淵。回顧不幸的近代歷史,我們不難看到:外敵的不斷入侵、特別是來自海上的外敵不斷的入侵,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災難的直接根源。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更是一部列強從海上侵略中國并頻頻得手的歷史。

中國近代在海洋方向的奮力抗爭

鴉片戰爭后,一些有識之士對海洋方向的嚴重危機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并陸續提出了應對之策。林則徐堪稱為清朝高級官員中睜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特別重視學習和引進西方軍事技術及裝備,大膽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則徐的委托,編撰出一百卷的偉大著作《海國圖志》;提出了建設海軍海防的一系列主張,開中國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為杰出的海防思想啟蒙家。魏源指出,抵御強敵入侵的上策是要“嚴修武備”,尤其要嚴修海上武備,因為入侵之敵主要來自海上。他指出:“夷之長技,一戰艦,二火炮,三養兵練兵之法”,主張必須老老實實向西方國家學習;并再三強調:“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四夷者,外夷制之”。

查看全文

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構建初探

【提要】本文分析了海軍高等院校構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手段,旨在為海軍高等院校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構建提供可行性策略與參考。

【關鍵詞】海軍生長軍官學員大學語文課程

一、海軍高等院校構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與教學目標

海軍作為以海洋為主要活動舞臺的戰略軍種,是國家力量的重要象征,當前我國正值建設海洋強國、發展強大海權的歷史機遇期,隨著國家利益的拓展,海軍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凸顯,使命任務不斷向遠海大洋延伸,這就要求海軍官兵應具備強烈的海洋意識。海軍生長軍官學員是未來的海軍軍官,而作為具有鮮明海洋特色的軍種高等院校,海軍高等院校可以說肩負著培養未來海軍軍官的重任,努力培養學員的海洋情懷,激發學員認識海洋、熱愛海洋的強烈情感,才能夠培樹學員經略海洋的壯志雄心,從而在未來的海戰場上,忠實履行維護局國家海洋權益的神圣使命。大學語文作為生長軍官本科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的人文科學課程,在民族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具有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別是大學語文,不同于義務教育和高中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在教學過程中學科涵蓋寬泛、實踐性很強。因此教學的具體內容組成,并不是千篇一律、一個模式套用的,而應當是要依據實際教學需要,根據各教學單位的性質特點和各受教者個體的實際有側重、有針對性地組織進行。著眼海軍院校的人才培養實際和大學語文課程作用特點,海軍高等院校可以運用好大學語文課這一重要載體和平臺,將海洋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人文熏陶、激勵功能,圍繞培養海洋情懷這一目標,通過富有海洋特色的語文教學,引導海軍生長軍官學員在語文學習的同時,吸收與傳承海洋文化,培養其“知海、懂海、愛海、護海”的海洋情懷,這對啟發海軍生長軍官學員自覺繼承和發揚海軍“愛艦、愛島、愛海洋”的優良傳統,激發其熱愛海軍事業、矢志捍衛海權的理想追求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

作為生長軍官本科教育階段的一門人文科學基礎課,大學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學科屬性,因此,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海洋觀課程有所不同,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側重點仍然要放在對經典文本的解讀與賞析、對語言的欣賞和對文學審美的感悟。因此,要實現以海洋情懷為內核、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目標,就必須在遵循語文學科屬性的基礎上,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幫助學員培養海洋情懷,而能夠發揮這一功能最好的手段,就是利用文學這一切入點,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海洋文學的教學內容,建立以大學語文教材和課程為主,海洋特色文學教材和課程為輔的教學內容體系。(一)收集、編寫海洋文學系列課程教材。大學語文課程教材編寫一直是教學屆最受關注的焦點問題。徐中玉、溫儒敏等一批著名學者都分別編寫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經典教材。在強調通識教育的今天,不同高校也都結合各自學科背景選擇或是編寫與之相適應的大學語文教材。大學語文教材自1979年至今已經出版使用近兩千種,但是將海洋文學融入其中的教材卻寥寥可數,浙江海洋大學編輯出版的海洋特色《新編大學語文》和海洋人文通識系列教材中的《中國海洋文學十六講》和《外國海洋文學十六講》是目前僅有的融入海洋文學內容的大學語文課程教材,此外,朱自強主編的《海洋文學》(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對古今中外海洋篇名作進行專節分析有一定教學參考價值,但對中國現當代海洋文學解讀方面顯得薄弱,只介紹了冰心、王蒙、鄧剛三人的少量作品。丁玉柱、牛玉芬主編的《海洋文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收錄了古今中外的海洋文學簡介數百篇,有資料索引價值,以上三本各有長處,可資借鑒。事實上,中國現當代海洋文學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優秀作品,而作為培養未來海軍軍官的海軍高等院校,更應結合自身軍種特色、專業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鮮明地體現海洋特色,但根據筆者調研發現,目前海軍高等院校大學語文課教學實踐中幾乎沒有涉及海洋文學相關的教材或參考書目,這一領域目前處于空白狀態。因此,編寫適應海軍高等院校教學需求的海洋文學系列課程教材,是構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當務之急。余中先教授曾對各國文學作品進行分類,在海洋文學方面,梳理出海洋與神話、海洋與愛情、海洋與冒險、海洋與征服自然、海洋與幻想、海洋與烏托邦、海洋與游記、海與象征、海邊生活等。海洋文學系列參考教材可以借鑒這些主題,將中西方優秀海洋文學作品分專題模塊進行收集和編撰,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提供豐富教學參考。(二)在教學內容中增設海洋文學作品閱讀與賞析。海洋文學是海洋文化和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文學因與大海淵源,獨享這一神奇神秘浩渺無垠的自然恩賜,也使自身的主題與眾不同,撼動心靈。海洋文學映射著人這一主體與海洋的神交和感應,顯現著大自然贈與文學、奉獻于人類的無窮魅力。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海洋文學攜帶著人類歷史的基因,以各種形式誕生。與陸地文學完全不一樣的藍色文學,成為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獨特的一部分。中西方文學都有很多以海洋為主題的優秀文學作品,內容上,或描寫海洋的自然景物,或借大海之景抒發作者情懷,或表現人類海上生活和斗爭,或反映人類對海洋的幻想、探索和征服等;形式上,又涵蓋神話,傳說、寓言、詩歌、散文、童話、小說、報告文學等各種文學體裁,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將這些海洋文學作品融入到文學作品賞析閱讀和文學史梳理研習教學中,通過引導學員閱讀、賞析古今中外經典的涉海類文學作品,促使學員更加深入地思考文學與海洋的關系,發揮經典文本的文學價值,使學員獲得思想啟迪、提升文學修養,陶冶審美情操。(三)開設海洋文學系列選修課程。在大學語文課程為主的基礎上,開設海洋文化系列選修課程,豐富海洋特色教學內容。第一,開設“西方海洋文學史”課程。通過為學員介紹中西方海洋文學的發展歷程,從而“以史帶文”,為學員打開了解海洋文化的窗口。文學既是生活也是歷史,我國海洋文學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先秦時期,中國寫海之作已陸續問世,海洋文學初露端倪。兩漢魏晉南北朝,獨立而完整的海洋文學作品逐漸增多,藝術表現力迅速提高。唐宋時期,中國海洋文學已初現繁榮景象,全面反映中國日益發展的海洋活動,題材豐富,詩詞的海洋藝術表現已十分完美,創造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海洋審美意象。元明清時期,參與海洋文學創作的人群迅速增多,漸趨民間化,作品數量急增,海洋敘事文學得到長足發展。受中國社會變動和社會思潮影響,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作品或描寫海洋生物,或幻想海洋仙人,或以海洋為背景講述奇聞異事,成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獨具特色的藝術記錄,充分顯示了我國人民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智慧和能力,表現了中國海洋文化深層的思想底蘊。中國現代海洋文學在繼承古代海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又呈現出嶄新面貌。而西方國家獨特的島國或瀕臨海洋的地理位置、大規模的航海和海上探險活動使其歷史、文學不可避免的和航海、海上探險、海上征戰、海外貿易、海外擴張和殖民等內容緊密相連,海洋文學的發展更為成熟,優秀的海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更是為人們展示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洋畫卷和一個奇幻的海洋世界。古今中外海洋文學發展的歷史,折射出人類豐富的海洋文學傳統,承載著海洋民族在不同歷史進程的精神與理想,通過全面系統梳理我國及西方海洋文學史,使學員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及世界海洋文明的發展,培塑海納百川、融通中西的胸懷,同時在對中西方海洋文學所呈現的不同特征的感知中,開闊全球化眼光,培育大國海軍應有的品格與廣博的海洋情懷。第二,開設海洋文學與海軍文學創意寫作課程。創意寫作(CreativeWriting)是文字創作作為形式、以作品為載體的創造性活動。創意寫作出現于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興起于美國二戰后,是為解決退役軍人就業問題而創設的一種實用性寫作訓練。因為當時的退伍軍人隨文化基礎較差,但他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過戰爭,比作家更有切身體會,因而他們的寫作更真實更具有說服力。著名華裔作家湯亭亭曾開設退伍老兵寫作工作室,教退伍老兵寫回憶錄,成為創意寫作的一種成功嘗試。簡而言之,創意寫作就是“展示,而不要講述”,寫作者需要把那些可以付之于文字的感官經驗捕捉到紙面上來。海軍高等院校駐地基本位于沿海城市,加上軍種特性,學員對于大海的感受較其它軍種院校更為直觀。因此,可以利用這一獨特駐地優勢,在對海洋文學作品的深度閱讀與賞析的基礎上,引導對于文學創作具有熱情的學員多接觸海洋、結合自身作為海軍學員的感受和體驗,發揮自主創作的積極性,進行海洋、海軍文學作品創作,從而達到培養海洋情懷、鍛煉寫作能力的雙重目標。

查看全文

國外海洋公共政策的比較

一、韓國的海洋公共政策

1、重視海洋科學、技術和教育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漁業發展協會和運輸部水文事務辦公室日常工作就包含海洋學研究。1966年,成立海洋學會,并發行出版物《韓國海洋學雜志》。1968年,漢城國立大學開設了海洋學教育,并為大學生和畢業生提供海洋學教學大綱。1973年成立海洋研究發展協會,該協會曾到南極進行科學考察,對海洋物理、生物、化學、地理進行了調查,對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熱帶海洋及全球氣候、世界海洋循環試驗等國際項目進行了研究。1996年8月,韓國政府宣布成立了近萬人的“海洋與漁業部”,該部制訂的21世紀海洋戰略計劃重點是:①制訂“海洋世紀”計劃,擴大全球海事經濟領域,增強海洋管理能力。②將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術用于海洋科學和產業,為明智利用海洋作出貢獻。③改造兩個港口,提高海事后勤基地效率,降低成本。④漁業由狩獵型向養殖型轉變。加強漁業外交,開辟多樣化遠洋漁場。⑤采取規范化措施,保護海洋環境安全。⑥對公民進行長期新海洋觀教育。2008年2月,韓國國土海洋部頒布了修訂的《海洋科學調查法》,提出“在互利基礎上加強海洋科學調查的國際交流”。

2、強調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環境保護主要源于3方面原因:①海洋運輸數量增加和頻繁,原油泄漏增多。“1981—1991年,海上石油泄漏達2470起。直接經濟損失25485百萬韓元”。②近海工業化及城市化造成城市及工業廢水嚴重污染海洋。③沿海大規模開發,灘涂濕地減少,影響海洋生態和海上養殖業。為此,海水養殖者與新興工業使用者矛盾突出。1977年,韓國政府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和《防止海洋污染法》,并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別進行了修改,同時增建了“海洋污染控制委員會”處理海洋污染問題,2011年7月,環境部頒布了修訂的《關于獨島及島嶼生態保護特別法》,它提出,“每十年制定特定島嶼保護基本計劃”,并確定了13條任何人不得批準和進行的不利于島嶼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在特別法實施細則中,規定了島嶼保護名譽監視員的資格和活動范圍。

3、海洋政策管理與時俱進20世紀末以來,世界沿海國家的用海方式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發展,海洋活動也由近海向深海空間延伸,海洋管理超越了領海和專屬經濟區,涉及公海和深海領域,這就使沿海國家發生主權沖突并面臨法律上錯綜復雜的問題。針對上述情況,韓國政府通過了綜合海洋政策工作組制定的一個面向21世紀的國家性海洋政策。為保證政策的有效執行確立了8個議程:“①加強海洋技術、海洋地理勘測、建設海洋公共設施。②通過自我調節的開放政策和有效的港口系統,提高航運業的競爭力。③在近海維持最大限度參量的漁業儲備,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保證遠海捕魚區安全。④制訂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的新計劃,獲得部分地區首先開發投資的權利。⑤管理多用途的沿海區域。⑥通過減輕海洋污染制訂可行性計劃維持海洋環境清潔。⑦通過新的海洋法制度發展海洋外交。⑧重組執行海洋政策的政府機構”。自20世紀50—90年代,韓國制定了涉海法律66種,成立了協調海洋事務矛盾、提高海洋政策執行效率的17個委員會。由總理主持的“海洋發展委員會”面臨著解決傳統海洋政策與新的海洋管理之間的矛盾以及海洋管理機構重組等政策問題。

4、實施綜合性的海洋安全戰略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大,韓國開始實施“由近海防御向遠洋作戰”的海洋安全戰略。1997年,韓國海軍參謀長提出建立“大洋海軍”的戰略目標,并以建造“戰略機動艦隊”為宗旨,對造艦計劃進行了升級修訂。力圖通過海軍武器裝備的更新,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能夠適應未來作戰的軍事力量,提高軍隊在國際范圍內參與軍事行動和民事活動的能力。韓國國防白皮書對海軍的職能進行了新的概括:除保護國家主權和海上交通線,還擔負著“支持政府外交政策、增加民族聲望的任務”。2009年,美韓確定了在朝鮮半島、亞太地區、全球范圍3個層面全面合作的戰略同盟。20世紀80年代后,韓國不再購買發達國家武器裝備整件,而是購買零部件、生產許可證、先進技術,在國內生產或組裝,提高自主生產和研發能力。韓國海軍軍備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追求技術上“全面先進、全面強大、全面領先”。這種“自主國防”建設政策大大增強了海軍實力,其軍事上的威懾力顯著增強。韓國通過建立全方位、多極化的外交關系;參加地區雙邊、多邊海洋事務合作;加大同世界沿海國家在海洋技術、信息共享等方面合作交流,構建海洋安全環境。加強對海洋交通、海洋資源、有爭議島嶼的保護。建設多功能軍事力量,調整軍隊管理體制和軍事裝備,為實現海洋安全戰略提供保障。

二、日本的海洋公共政策

查看全文

巴黎和會中美英關系探析論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19年的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列強依據戰爭結局及各自實力制訂戰后國際關系新秩序的一次重要會議。美國在和會上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聯盟,通過這一新的國際組織而使美國在戰后世界中起主導作用。美國總統提出集體安全原則作為國際聯盟基礎,但是這與主要由英國推行,而且得到其它帝國主義國家支持的實力均衡原則發生了沖突。英國既出于對戰后新的國際格局的考慮,也由于美國的強大實力,希望能在與美國合作的基礎上來達到自己的外交目標。而美國也發現自己不可能離開英國的合作來推行自己的外交目標。因此在巴黎和會上發生于英美之間的是一場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外交較量。本文試就英美制訂國際聯盟盟約時的分歧與妥協來分析英美在和會上的政策。

一、英美在戰后世界安排上的分歧

盡管英美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盟國,但是兩國對戰后世界安排的分歧卻使合作困難重重。正如英國外交官威斯曼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評論威爾遜關于戰后世界安排的“十四點”時所指出的:“在威爾遜總統的思想中,未來世界和平的全部內容就只有一個概念,基于國際聯盟的概念。假如這一點失敗了,其他都一無用處。所有的其他13點都是出自這一點,如果它(國聯)不能付諸實施,其他部分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并隨之消失。”[5](P.293)美國總統威爾遜希望將國際聯盟放在首位,強大的美國將通過這個新的國際組織確立自己在世界事務中的主導地位。而英國在戰后世界的安排中最為關心的是如何保持它的霸權地位及戰利品,因此,殖民地與海上霸權成了它首先關心的兩個問題。美國對英國的要求卻另有考慮。威爾遜在前往歐洲的航程上對他的顧問組成員說,美國是在和會上“唯一沒有利益的國家”。[1](vol.53,p.351)所謂的沒有利益,是美國沒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具體要求。

英國最為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英國的海上霸權。美國的立場是威爾遜1918年1月發表的“十四點”中所倡導的海上自由原則,英國認為這將威脅其海上霸權。和會開幕前,12月22日威爾遜會見了英國外交部官員德爾比勛爵。會見一開始,德爾比就向威爾遜指出:“看來我們之間只在兩件事上有分歧。這就是殖民地問題與海上自由問題。”頭一個問題,威爾遜表示他愿意考慮在未來國聯監督下由英國控制前德國殖民地。第二個問題,他建議兩國海軍“在世界海上警察”方面進行合作。威爾遜表示:“同意英國必須有強大的海軍是因為考慮到它廣闊分布的自治領海,而且他認為另外一個可以擁有大規模海軍的國家只有美國,因為美國也有著廣闊的海岸。應該由我們對世界實施全面的海上警察活動,而我們海軍的規模應由我們之間達成的協定來決定,但是我們應該共同擁有強大的海軍優勢以便對付可能反對我們的任何海軍力量。”[1](vol.53,pp.470-471)由于威爾遜將國聯放在第一位,和約內容居次要地位,所以他能對英國做出讓步,英國也愿意在不涉及它的要害利益的前提下,在建立國際聯盟問題上與美國合作,條件是美國不要向英國的海上霸權和殖民地問題挑戰。當然,在和會開幕之前,這都是口頭上的承諾。

戰后建立國際聯盟是美國在和會上最主要的目標。威爾遜為國際聯盟制定的基礎原則是集體安全,這一原則具體體現是后來寫入國際盟約第十條的內容,即,各成員國互相保證領土完整與政治獨立。美國希望通過這一原則建立一個大國在其中保持合作、由美國擔任領導的國際組織,而不是一個互相競爭的大國的均勢。這與英國的傳統外交是不一樣的,英國作為一個老的世界霸主,歷來提倡勢力均衡。這樣一來,國際聯盟也成了英美分歧的一個具體體現。和會召開前夕,1918年12月28日威爾遜在英國的一次演講中說,士兵們參戰是“為了消滅舊秩序建立新秩序,而舊秩序的中心與特征是我們稱之為‘實力均衡’的不穩定的東西——它是一方或是另一方用劍來決定的均衡;由不穩定競爭利益的平衡來決定的均衡;是由充滿嫉妒的警惕與利益的對抗來維持的均衡,這種對抗雖然是潛在的,但卻永遠是深刻的。在這場戰爭中作戰的人來自自由國家,他們決心要結束這種勢力均衡,從現在到永遠。”“我非常有興趣地觀察到,從所有的地方,從所有的思想中,從所有的討論中,都建議:現在必須有的不是實力均衡、不是一個反對另一個的強大的國家集團,而是建立一個單一的、壓倒一切的強大的國家集團,它是世界和平的委托人。”[1](VOL.53,P.532)這里雖然用了許多華麗的詞句,但是意思很明確,就是要以新的國際組織取代英國一貫實施的實力均衡。

但是美國并非如威爾遜所說是“沒有利益的”。至少“門羅主義”是美國的地區霸權主義的重要原則。美國國內反對國際聯盟的政治派別認為集體安全原則所主張的“領土完整與政治獨立”威脅了美國在西半球的特殊利益,因此威爾遜需要國聯盟約對“門羅主義”提出保留案,但是當他這樣做時,又成為英國壓他讓步的一個砝碼。

查看全文

晚清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查看全文

晚清軍事后勤分析論文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1.軍費晚清時期,戰爭頻繁,中國的經濟可以說是戰時經濟、國家財政成了軍事財政,軍費開支巨大,根本沒有余資從事經濟和文化建設投資。由于沒有經濟建設,當然更沒有軍費來源,這就形成經濟上的惡性循環(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頁。)。六十年代湘淮軍等勇營軍隊的裁撤,欠餉問題嚴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注:翁飛:《曾李交替與湘消淮長》,《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頁。)。關于清朝軍費的來源,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主要靠清廷的農業稅收,它占有清廷的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并主要用于軍隊和戰爭的開支(注: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頁。)。其他收入有漕政、鹽政、關稅、厘金和捐納等等,與清前期的變化主要是:鹽政和關稅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軍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注:童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頁。)。

查看全文

姚錫光生平成就研究論文

姚錫光是晚清政壇經歷較為復雜的封建官僚,政聲、業績雖不能和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中興名臣相比肩,然其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東方兵事紀略》、《東瀛學校舉概》、《籌藏芻議》、《籌蒙芻議》、《姚錫光日記》、《姚錫光文稿》等,這些著作對軍事、教育、民族問題都有不俗的見解。可惜,學術界鮮有人對其做專門研究[i],有關的人物傳記上也沒有其生平、經歷的介紹,甚至其家鄉《丹徒縣志》關于其生平的介紹也是錯訛百出[ii]。本文擬對姚錫光的生平交往做初步的梳理,并對姚錫光在地方事務、民族關系、軍事理論方面作出的成就逐一分析、闡明。

一、姚錫光的生平行實

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歷史大變局”時代。“時勢造英雄”,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許多有識之士勇敢地承載了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姚錫光就是其中一個頗有遠見、思想敏銳的政治人物。可惜,學術界鮮有人對其做專門研究,有關的人物傳記上也沒有其生平、經歷的介紹,甚至其家鄉《丹徒縣志》關于其生平的介紹也是錯訛百出。鑒于此,在論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對其生平做簡要考證。

姚錫光(1857—?)字石泉,又作石荃,江蘇丹徒人,從丹徒名人周伯義先生學習經、史和天文、地理、兵法等[iii]。周伯義的學識和品質,對姚錫光的成長影響很大。周伯義培育學生“以植品為基,恭行為本”[iv],先對學生品質熏陶,再傳授經、史和天文、地理、兵法。姚錫光對老師的性情學識極為推崇,稱贊他“不事孤高,不矯情”,“知命樂天,不攖憂戚,古所謂知道君子者也。”[v]姚錫光繼承了老師儒士任俠的精神,在清末急劇變動的社會背景下,走上一條以儒生而關心社會、關心軍事的軍事家和民族理論家。

1878年,作為首任駐日公使何如漳的隨從,成為駐日本外交隨員。[vi](p1)出使日本的經歷,使姚錫光的眼界大開,他親身體驗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在各方面的變化,思想上深受影響,由此和日本結下深厚的機緣。回國后,受到李鴻章的賞識和重用。1886年,經前北洋大臣李鴻章檄請充北洋武備學堂教習,成為李鴻章幕府中重要一員。在李鴻章幕府中,姚錫光恪盡職守,多次向李鴻章建言獻策,陳述朝鮮問題的重要性,委婉地批評李鴻章的中日戰爭策略。1893年正月,與北洋海軍出力5年,按例經北洋大臣李鴻章俟補直隸州后以知府用。1894年12月,經前山東巡撫李秉衡調赴山東,檄充前敵行營文案,兼幫辦營務處。

張之洞是姚錫光的知遇之人,是姚錫光進入權力集團的引路人,他給姚錫光提供了充分發揮才能的政治舞臺。甲午戰敗后,張之洞積極籌劃長江下游防務,時姚錫光自萊州戎幕辭歸,張對姚的軍事才識十分賞識,遂委以督府幕僚。1896年正月,經湖廣總督張調赴湖北,派充武備學堂提調,兼自強學堂總稽查。1898年,張之洞派姚錫光到日本考察學制。他要求姚錫光將各種學校選材授課之法,以及武備學分槍、炮、圖繪、乘馬各種課程,或隨時筆記,或購章程赍歸,務詳勿略,籍資考鏡。[vii](p3560)姚錫光在日本對陸軍省和文部省各種學校進行了全面考察,回國后向張之洞作了匯報。姚錫光關于日本的軍事教育、實業教育、女子教育等對張之洞影響很大。

查看全文

晚清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