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1 15:35: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觀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析財政增收觀點
[摘要]2002年初以來,我國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是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政府支出增長過快,今后中央財政收支缺口有擴大趨勢,預計2003年發行國債發行在上年5900多億的基礎上將繼續增長。雖然2002年四季度各項稅收增速加快,但2003年我國政府收支狀況仍不容樂觀。合理增加稅收及其他公共收入,嚴格控制政府開支,是我國經濟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不盡快采取增收節支尤其是控制政府支出的有效措施,那么今后我國財政形勢將更為嚴峻,這對我國經濟運行及政府宏觀調控帶來不利影響。解決財政增收問題和控制政府支出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文對財政專家和經濟學者關于增收節支問題的觀點和建議進行綜述,供參考。
2002年初以來,我國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是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政府支出增長過快,今后中央財政收支缺口有擴大趨勢,預計2003年發行國債發行在上年5900多億的基礎上將繼續增長。雖然2002年四季度各項稅收增速加快,但2003年我國政府收支狀況仍不容樂觀。合理增加稅收及其他公共收入,嚴格控制政府開支,是我國經濟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美國從1998財年到2001財年,連續四年出現財政盈余;2001財年聯邦財政盈余918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約達7000多億元。美國財政盈余同我國中央財政的收不抵支形成了反差。如果不盡快采取增收節支尤其是控制政府支出的有效措施,那么今后我國財政形勢將更為嚴峻,這對我國經濟運行及政府宏觀調控帶來不利影響。
解決財政增收問題和控制政府支出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文對財政專家和經濟學者關于增收節支問題的觀點和建議進行綜述,供參考。
一、對財稅增長放慢及政府增收問題的觀點綜述
關于2002年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問題,一些專家學者有各自的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國光認為這要全面、客觀的分析。他指出,前幾年財政收入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年均在20%左右,有一部分是過頭稅,特別是對企業、農民的稅費收繳存在部分“透支”,超越了經濟增長特別是企業發展的承受能力,現在下降了一點,不是完全不合理的。劉國光強調,“對財政收入增長減速現象,要用全面、動態、辨證的眼光來看。要重視,但不宜夸大。”對于政府支出剛性導致赤字規模有可能過大的趨勢,劉國光認為現階段可以采取結構性調稅措施,例如目前高收入者特別是一些富人的稅負相對較輕,中介(包括媒介)環節的稅負較輕,以及相對過剩型消費品關稅較輕等,對這些群體和環節增加稅收是必要的,有利于經濟財政的健康發展。
中科院國情研究中心胡鞍鋼認為,現階段提高中央財力還有很大潛力,為此他提出兩條建議措施。首先,政府應開征強制性的社會保障稅。若把社會保障費改為社會保障稅,從近期來看,中央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提高2.5-3.0個百分點。其次,中央政府向國家賦予的特許機構征收特許權收入。他舉出一些能增加財政收入的特許部門,如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特許權;銀行、證券、信托和保險經營特許權;發行有價證券和郵票等特許權;中央電視臺全國電視播放特許權;電信公司使用國家無線電頻道資源的特許權;銷售煙酒特許權;銷售成品油和加油站特許權。公開拍買這些經營特許權,其收益可歸中央財政。
演講觀點表述的技巧
只有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觀點表述的創新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創新思維的方法,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是演講者水平和實力的真正體現。
觀點是演講的靈魂,“喜新厭舊”是聽眾的普遍心理,因而追求觀點表述的創新是演講者的重要任務。創新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們熟練地掌握一些創新思維的方法,就能在演講實踐中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從而使我們的演講更為聽眾所喜聞樂見。以下五種方法可供參考:
1.老話新說
同一個正確的觀點,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說法是聽眾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講者一味地外甥打燈籠——照舊,照本宣科,老話連篇,就會使聽眾興味索然。在市場經濟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同一種商品,換上新的包裝之后,就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顧客更強的購買欲望。同樣,在演講中,把老觀點巧妙地“包裝”一下,也是觀點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曾在演講中說:
聯想集團培養人的第一個方法叫做“縫鞋墊”與“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養一個戰略型人才和培養一個優秀的裁縫有相同的道理,我們不能一開始就給他一塊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應該讓他從縫鞋墊做起,鞋墊做好了再做短褲,然后再做一般的褲子、襯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養人才不能拔苗助長,不能操之過急,要一步一個臺階爬上去,這個并不新鮮的觀點人人都懂。演講者在這里把培養人才和培養裁縫類比,把培養人才的過程描繪為從縫鞋墊到做西服,用一個通俗而新穎的比喻給老觀點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內容是舊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謂殊途同歸,新意盎然。
實踐觀點思維模式
一、實踐是一種思維方式
“實踐唯物論”、“實踐本體論”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都是以實踐為核心范疇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理論,但在對實踐范疇的不同理解中卻蘊含著值得深入研究的學理上的區別。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理解為實踐,并以此為基礎來理解以往所有的哲學。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次提出了實踐的概念,實踐范疇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天才世界觀的誕生。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公開以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的建構原則和全部哲學變革的出發點。他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納入到實踐的解釋框架中去理解,指出過去舊唯物主義的缺點在于:“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而唯心主義的缺點則是:“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_2這段話充分表明了馬克思是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置于實踐這一全新的解釋原則之下,從實踐的觀點出發看待整個西方傳統哲學,去理解傳統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并且從這一角度闡明了自己的哲學與以往哲學的不同。
馬克思不僅從實踐觀點出發去看待整個哲學史,而且還進一步把所有的理論問題都歸結為實踐的問題。所以,馬克思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緊接著,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即便是觀念的東西,包括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也要從物質實踐來予以說明。這樣,實踐范疇便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不僅社會物質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且社會精神生活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所以,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樣,實踐不僅成為馬克思理解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而且也成為馬克思理解所有哲學問題的思維方式。與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相比,實踐觀點作為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待一切問題的思維邏輯。
從實踐的觀點出發去理解人的社會生活,并以人的實踐活動的觀點去批判“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這是“實踐唯物論”、“實踐本體論”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這三種解釋模式的共同之處,但是,“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所理解的實踐和所強調的實踐,是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也就是從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諸如實踐活動的客觀性、歷史性、能動性、目的性等出發去解釋各種哲學問題。這就是說,在“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這里,實踐是一個被描述的對象,是一個實體性的哲學范疇,尚未構成一種哲學意義的解釋原則或思維方式。因此,“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既試圖把實踐作為核心范疇而貫穿于各種哲學問題之中,又無法把實踐作為解釋原則而重新解釋全部哲學問題。與“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不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所理解的實踐和所強調的實踐,是馬克思所說的“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也是把實踐觀點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來理解人、理解人與實踐的關系,從而理解和看待一切哲學問題。正因為是把實踐的哲學意義理解為“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所以,這里的實踐既不是一種“實體”范疇,也不是客體意義上的“關系”范疇,而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解釋原則。這種解釋原則,就是從“現實的個人”即“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出發,去理解和解釋全部哲學問題。因此,馬克思的實踐觀點是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哲學解釋原則的創新,這才是實踐觀點的真實意蘊。
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內涵
“思維方式是人們思維活動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評價客觀對象的基本依據和模式”。所以,觀點僅僅屬于哲學理論的個別表現,思維方式才代表哲學家思想的精神實質。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實質,關鍵就在于理解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內涵。任何一種哲學,都主要是因它的思維方式而與其他哲學相區別的。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是否貫徹實踐觀點這種思維方式,是判定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則界限的基本依據。就哲學傳統而言,馬克思繼承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唯物主義思想傳統,但是他的“新唯物主義”與傳統的唯物主義卻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區別就在于馬克思提出的實踐觀點,而不在于他具有的辯證法思想,這是因為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也是以實踐觀點為理論基礎的。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最根本之處就在于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重新理解,把實踐看作人的存在方式,從而實現了從抽象的、虛幻的人到具體的、現實的人的轉換。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就“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發點的“現實的個人”與西方傳統哲學的“主體”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哲學的“主體”概念是以主客二分為前提的,而在馬克思的哲學中,實踐成為人的存在方式,人就不再是一個抽象的主體,而成為“現實的個人”,從而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達到了主客同一。
領導思維轉變觀點
按照市委的要求,今天。共同學習了市委書記毛《欠發達地區領導方式轉變更急迫》文章,一并學習了十八談篇《破難解縛求作為》剛才,各位同志都談了很好的體會,聽后很受啟發,很受教育。下面,談四個觀點。突出重點。實現崛起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
一、轉變領導方式要著眼于唯物論
合領導方式的轉變,毛同志的文章。重點從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的角度,論述了轉變領導方式的著力點。該文對縣來講,具有指導性、針對性和現實性。轉變領導方式,首先是思維方式的轉變,而轉變思維方式,必須以唯物論來統領。具體到縣,就是要用普遍聯系、發展變化和對立統一的觀點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前,要樹立三個觀念。
一)跳出看
也屬于欠發達地區。怎么來看待的發展?要用兩分法。一方面,與一樣。不能盲目樂觀。近年來,特別是10年以來,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的變化。從今年上半年各項指標來看,運行良好,已經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成績值得自豪,但不值得驕傲。因為從整體上看,全省、全市的發展中,仍然處于中等偏上的位次,距全省經濟強縣的目標差距還比較大。對于我來講,不進則退,慢進亦退。如果我沉醉于已經取得的成績當中,那么就會在新一輪發展中悄然落后。另一方面,也不要妄自菲薄。盡管的發展從目前看跟先進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但我具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擁有極具潛力的產業優勢。最為難得的有好的思路、好的干部、好的士氣。這些后發優勢,必將助推崛起。因此,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加快崛起、爭進經濟強縣”目標。總之,要轉變領導方式,就要客觀的辯證的分析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既不能盲目樂觀,又不能悲觀失望,一定要認識優勢、發揮優勢,趕超當中實現崛起。
二)居危思危求突圍
堅持聯系的觀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識記聯系、發展、原因結果等概念;幫助學生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事物是變化發展地、;明確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整體和部分之間的辯證關系、。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觀察事物處理問題要樹立全局觀念,。逐步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判斷正誤、是非的能力、從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等;通過小組調查、問卷調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研究性學習等方法,讓學生明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客觀的有條件的、世界是發展的,以及因果聯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等觀點,從而培養學生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1)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堅持聯系的發展的態度和解放思想、反對孤立的、靜止的地看問題。
俄共的若干新觀點
美國"9·11事件"以來,俄共認為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人類命運面臨轉折關頭。在2001年10月共產黨聯盟--蘇共理事會第32次代表大會上,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的政治報告對此作了闡述。俄共提出了什么樣的任務,其思想有什么變化,這里試結合1995年1月俄共第三次代表大會、2000年12月俄共第七次代表大會以來俄共在政治、經濟、對外政策等各方面所提出的綱領性任務進行比較分析。
第一,對國內外形勢發展的估計比過去更為嚴峻。關于國際形勢,俄共認為由于當前存在世界戰爭的威脅,世界總的政治形勢急劇銳化。俄共"三大"的綱領在對世界形勢發展的分析中完全沒有提到"世界戰爭"的字眼。"七大"綱領在談到世界各地發生的武裝沖突時,僅僅把它看成是一種"變形的世界戰爭"。最近則提出了當前面臨"新的世界戰爭"的這個概念。首先,俄共認為,新的世界戰爭是由帝國主義的全球化政策決定的。這里俄共對全球化使用了一個新的定義,即全球化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全球化的目的是形成資本對世界的統治:在上層是美國及其同伙,下層是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力圖控制世界能源及原料資源,掌握金融市場,而對試圖捍衛自己國家和民族利益者實行武力干涉。其次,俄共認為,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試圖摧毀維護戰后世界戰略力量平衡的雅爾塔體制及其他安全條約,建立對世界的絕對統治,屐對認為需要進行干預的國家的戰爭而不受任何約束。第三,俄共認為,西方的國家恐怖主義與東方的國際恐怖主義如出一轍,都是使世界陷入瘋狂的戰爭來達到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的目的。面對這樣的世界形勢,俄共提出,要么團結起來擺脫帝國主義強加于世界人民的戰爭,要么只有死亡,第三條路是沒有的。
關于國內形勢,俄共認為,人們的生活仍然是痛苦的、凄慘的,生活水平繼續惡化,由于看不到出路而情緒消沉、絕望。當前存在導致俄羅斯邦毀滅的幾個危險因素:其一,把國家拖入新的阿富汗戰爭。其二,大規模出賣土地,并已通過新的土地法。這就意味著整個國家的南方,從納霍德卡到克拉斯諾達爾地區將出現類似科索沃的情況,不可避免地招致血腥內戰和國家解體。其三,試圖出賣國家對自然資源的壟斷權,這將破壞國家整個的經濟基礎。俄共認為,當前群眾中掩藏著的諸多不滿情緒,將會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普列漢諾夫的論述,以洶涌澎湃的革命風暴反應出來。特別是國家在戰爭中受到的損失或國家尊嚴受到的傷害往往會演變成風暴驟起的催化劑。
基于對以上國內外形勢的估計,俄共認為當權者有可能轉入反對俄共及愛國主義力量聯盟。所以久加諾夫強調當前的重要任務是盡力擴大黨內外的斗爭,加強與各種力量的聯合。盡管獲取政權的方式手段依然是通過民主選舉的議會斗爭方式,但要加快速度,同時更要發動群眾大規模抗議的浪潮,把工作的重點轉向基層。
第二,對普京態度的變化。在普京上臺之初,俄共認為由于其接受了"愛國主義"和"強國主義"的口號,對普京政府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做"建設性的反對派"。到2000年底俄共"七大"時,俄共對普京的評價已有變化,認為他繼續執行葉利欽的政策,有些地方甚至走得更遠,但還保持做"建設性反對派"的態度。而在2001年10月第32次代表大會上,則明確指出"對普京的國家機構寄予希望不過是幻想"。"9·11事件"后尤其是這次會議結束不久,久加諾夫對普京作了更為嚴厲的批評。
第三,對斯大林的重新評價。蘇聯解體以來,圍繞對蘇共歷史人物評價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特別是對斯大林的評價。很長一段時間俄共盡管堅決捍衛蘇聯7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但一直沒有正面對此做出回答。直到1999年12月21日斯大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久加諾夫在拜謁斯大林陵墓時說,斯大林不僅是20世紀俄國歷史,而且是整個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活動家。斯大林執掌政權后,把俄國從一個散亂、分裂的國家建成世界上最強大、最偉大的國家之一,在蘇聯建立起了全部現代化的工業,為人類進入宇宙作了最充分的準備和積累,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建立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體制。他說,人們只是注意到并指責斯大林破壞法制、進行大清洗等活動,但卻忽視了在斯大林領導下,國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這一現實。
評述債轉股觀點
一,債轉股問題的提出及其改革目標
債轉股問題在80年代末期就有人從銀行資產多元化的角度提起過,1993年、1994年已有學者吳曉靈、周小川等從解決銀行不良資產等角度進行過探討,本次政府將債轉股問題付諸實踐,是期望借鑒美國處理銀行業不良資產的經驗,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借助債轉股的方式,解決我國金融業存在的大量不良資產問題,化解金融風險,同時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企業三年解困的進程。具體目標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不良資產的回收率。
不良資產的處理方式有多種,如轉讓、出售、置換、打包處理、證券化、債轉股等;對于大量中小債權,可以通過出售、拍賣、轉讓等方式處理;但對于大宗債權,通過債轉股方式處理,能夠提高不良資產的回收率。
(2)推動國有企業的解困進程。
債轉股可以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使部分因負債率過高、利息負擔過重的國有企業通過債轉股扭虧脫困。
對待他人觀點思考
言語自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新學說和新理論產生的必然前提。如今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許多新的觀點,這是我們社會倡導言論自由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可是面對諸多的觀點不會選擇,任觀點自生自滅,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有觀點也好像無觀點一樣,這就是我們平實生活中的缺陷。更令人遺憾的是:許多新觀點和理論產生了,我們不但沒有正確對待、借鑒、提倡運用它,反而以自己狹隘的觀點抵制新的觀點,新理論的產生,并表現出種種不屑一顧的神態。
對待新的觀點,新的理論,幾種常見的錯誤做法是:
一、以私利評判觀點
有的人,無論評判什么都喜觀功利化評論。一般都是認為對自己有利就是好東西,對自己無利就一文不值。或者更狹隘一點的就是:只有我的觀點是對,除我之外其余的觀點一律免談。這種思想封閉了自己,是不會接受新觀點的。這種除我之外無觀點的觀點,周圍哪怕有再多的新觀點、新理論對他是沒有半點益處的。
二、以情緒對待新觀點
部分人,生活無原則,對什么事都可以不負責任。常常是憑著自己的那點情緒,無遮無攔、海闊天空、無邊扯淡。就是人們常稱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那種人,表現得什么都敢說,天文、地理、人情、世故、他似乎沒有那有不知道的。然而對待世間一切,全憑他們開口前的情緒而定。情緒好時,白的、紅的、黑的都是正確的、偉大的。一但自己情緒不好時,就不分青紅皂百,一律都是灰暗的、錯誤的、并多以埋怨、職責的口吻,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這種憑情緒對待觀點的人,不僅自己沒有觀點,更不會珍惜自己身邊新的觀點,新的理論。
論文選題和觀點的毛病
觀點是文章的靈魂。對論文,首先是檢查它的觀點是否正確。觀點正確與否,表現在選題、主題的提煉以及標題的準確與否上。因此,在修改論文中首先要審視選題、標題和觀點方面的問題。
一、選題中常見的問題
選題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論文的質量,關系論文的成敗。在選題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有下列幾種:一是選題過大。有的人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然是寫論文,就應該好好論它一番。所以選題很大,如“試論改革開放”、“論黨的建設”、“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等等。有的初稿洋洋灑灑幾萬字,仍然沒有論述清楚。選題太大是不合適的,小一點,具體一點,把問題講得清楚一點為好。二是選題過難,即選擇的題目難度較大,除了時間、精力的限制,在資料方面也有局限。有人想在短時間里探討“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我國的行政管理制度”,這是難于解決的。社會主義經濟規律、我國的行政管理制度都應該探討,但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努力,作長期的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完成。三是選題陳舊。選題陳舊,缺乏創新精神,照搬別人的材料和結論,缺乏新意。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敢于提前人沒有提出過或尚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論文的選題最好多選一點與現實生活、當代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關系比較密切的課題,注意研究現實生活中提出的新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給予新的解釋。
二、標題中常見的問題
標題是論文的眼睛,居于全文之首,讀者首先看到和關注的是標題,因此標題有“首因效應”,是窺見論文之要點的“窗口”。一些人對標題起“指引內容、吸引讀者”的作用認識不足,標題制作功夫不夠,常出現以下毛病:
1.標題模糊、不確切。一些論文標題模糊籠統,過于抽象,讀者看了標題不知道論文要論述什么,抓不住中心和要領。如:有一篇題為《黨的喉舌》的論文,是論述報紙還是論述廣播?都不是,作者寫的是農村宣傳網。像這種含義很不明確的標題必須加以修改,使其含義明確。
系統論觀點透視籃球戰術
摘要:運用系統論的理論和觀點,從理論上對籃球運動戰術系統構成的要素、戰術系統的結構和戰術系統功能進行分析和認識,目的在于深化現代籃球戰術理論研究,形成更為系統和全面的籃球運動戰術的理性認識,為提高籃球攻防戰術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一些理論上支持。研究表明,籃球運動是以運動員、運動員所掌握的技術、各種基礎配合為要素,以特定的結構形式所構建起的具有整體功能的系統。戰術系統結構是一種動態變化的結構,戰術系統的結構決定著戰術系統功能的特性。戰術系統功能的優化體現在系統要素資質的優化和系統結構的優化兩個方面。
關鍵詞:籃球;戰術;系統
現代籃球運動攻守戰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種深刻的變革時期,不斷研究和認識籃球運動攻防戰術發展變化的最新特點的同時,對于籃球運動戰術的基礎性理論研究也需要不斷的深入,這是現代籃球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對于現代籃球運動發展進程中的一些新的東西也急需進行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不斷從經驗的層面上向理論的層面上提升,進而實現籃球運動理論研究上的不斷創新和突破,而要實現籃球戰術理論研究的突破,就必須要拓展研究的領域和思路,大膽打破研究領域的界限,將現代科學研究中的最新理論和研究方法融入到籃球戰術的研究中。在深刻分析和認識籃球運動比賽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理論,對籃球運動戰術體系的構成要素、戰術系統的內部結構、戰術系統的功能以及戰術系統構建中的內在機制、戰術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等基礎性理論問題探討和研究,對于豐富和發展籃球戰術理論,形成更為深刻、更具時代特征、更能準確反映現代籃球運動攻防戰術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的理性認識,建立一種立足于現代籃球運動發展層面上的新的戰術思想和理念,是有著重要的
理論意義。
1籃球運動戰術概念的界定
籃球運動是屬于同場集體對抗類項目,這是一種本質屬性。整體對抗中,戰術是一種必然的存在。戰術是構成比賽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攻守對抗中制約與反制約的重要手段。戰術是以比賽成員,以及成員所具備的專門技術、技能和比賽成員之間的基礎配合作為基本構成要素,以特定的組合方式所構建的功能系統。通過系統內的組合形式,把松散的、無序的比賽成員和成員的技術、配合運用整合為一種能夠體系整體攻防意志,具備個體成員所無法具備的整體攻防行為,體現出更為強大的攻防整體功效。這就是所謂的戰術。籃球運動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整體對抗,在這種整體對抗中,運動員的個、人能力是對抗的基礎,但僅僅有這種個人能力是不夠的,運動員個人技術的運用、運動員之間各種配合的運用只有統一在一種能夠最大限度調動每一個比賽成員個體能力的有序結構之內,才是符合籃球運動比賽規律的整體對抗。依據系統論的觀點,戰術是將5名比賽成員的個人能力和比賽行為經過結構化以后,形成整體功能的一種系統,進攻如此,防守也是如此。籃球運動的核心思想是整體,只有戰術的存在,比賽才是整體的,攻守制約與反制約也才是建立在符合籃球運動規律基礎之上的。戰術從概念上分析,它是有兩重含義:首先,戰術是一種形式,一種將紛繁復雜的各種比賽要素結構化的組合形式;其次,戰術又是一種功能系統,這種系統所顯現的整體功能,是系統要素在獨立狀態下所不能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