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8:15: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割裂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割裂論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的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歷史價值就直接取決于此。然而,自創(chuàng)立那一天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卻無數(shù)次地受到來自不同視域對之進行的肢解性詮釋,致使它在實際遭遇中一直呈現(xiàn)為破缺狀態(tài)。即便在當代我國的哲學論壇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法還花樣翻新地不斷涌現(xiàn)著。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這樣那樣地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xiàn)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變相地、巧妙地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質性話語。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及其歷史展現(xiàn)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1](P52)而且正是由于它“完整而嚴密”,才給我們提供了戰(zhàn)勝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的世界觀”[2]。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對此,應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推動原則和建構原則”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品格的內在要求。因為,它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不斷地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并自覺的轉化為改造現(xiàn)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fā)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3](P642)體系,那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體系是與“辯證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相矛盾的”[4]”。作為反映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是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步顯現(xiàn)出來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性和一元性,也是通過與時代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建構中恰當?shù)臅r代表現(xiàn)形式而得以表征和確定的。可見,它的嚴整性既凝聚了原創(chuàng)者及其同時代戰(zhàn)友、學生們的心血和成果,也凝聚了以后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者、發(fā)展者及其戰(zhàn)友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更凝聚了當代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從馬恩的原理初創(chuàng)到列寧的重大發(fā)展而形成的列寧主義階段,從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這幾座偉大的理論豐碑是一脈相承的、內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表明,它是“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5](P341)科學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形式上的嚴密性、完整性有機統(tǒng)一的集中表現(xiàn)。對此,任何肢解和割裂的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堅持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就要與種種類型的“割裂論”劃清界線,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與現(xiàn)實、與實踐、與科學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
2.“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表現(xiàn)
馬克思主義哲學割裂論及危害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的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歷史價值就直接取決于此。然而,自創(chuàng)立那一天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卻無數(shù)次地受到來自不同視域對之進行的肢解性詮釋,致使它在實際遭遇中一直呈現(xiàn)為破缺狀態(tài)。即便在當代我國的哲學論壇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法還花樣翻新地不斷涌現(xiàn)著。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這樣那樣地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xiàn)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變相地、巧妙地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質性話語。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及其歷史展現(xiàn)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1](P52)而且正是由于它“完整而嚴密”,才給我們提供了戰(zhàn)勝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的世界觀”[2]。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對此,應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推動原則和建構原則”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品格的內在要求。因為,它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不斷地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并自覺的轉化為改造現(xiàn)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fā)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3](P642)體系,那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體系是與“辯證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相矛盾的”[4]”。作為反映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是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步顯現(xiàn)出來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性和一元性,也是通過與時代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建構中恰當?shù)臅r代表現(xiàn)形式而得以表征和確定的。可見,它的嚴整性既凝聚了原創(chuàng)者及其同時代戰(zhàn)友、學生們的心血和成果,也凝聚了以后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者、發(fā)展者及其戰(zhàn)友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更凝聚了當代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從馬恩的原理初創(chuàng)到列寧的重大發(fā)展而形成的列寧主義階段,從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這幾座偉大的理論豐碑是一脈相承的、內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表明,它是“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5](P341)科學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形式上的嚴密性、完整性有機統(tǒng)一的集中表現(xiàn)。對此,任何肢解和割裂的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堅持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就要與種種類型的“割裂論”劃清界線,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與現(xiàn)實、與實踐、與科學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
2.“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表現(xiàn)
馬克思主義哲學危害研究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的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歷史價值就直接取決于此。然而,自創(chuàng)立那一天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卻無數(shù)次地受到來自不同視域對之進行的肢解性詮釋,致使它在實際遭遇中一直呈現(xiàn)為破缺狀態(tài)。即便在當代我國的哲學論壇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法還花樣翻新地不斷涌現(xiàn)著。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這樣那樣地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xiàn)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變相地、巧妙地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質性話語。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及其歷史展現(xiàn)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1](P52)而且正是由于它“完整而嚴密”,才給我們提供了戰(zhàn)勝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的世界觀”[2]。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對此,應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推動原則和建構原則”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品格的內在要求。因為,它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不斷地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并自覺的轉化為改造現(xiàn)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fā)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3](P642)體系,那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體系是與“辯證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相矛盾的”[4]”。作為反映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是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步顯現(xiàn)出來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性和一元性,也是通過與時代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建構中恰當?shù)臅r代表現(xiàn)形式而得以表征和確定的。可見,它的嚴整性既凝聚了原創(chuàng)者及其同時代戰(zhàn)友、學生們的心血和成果,也凝聚了以后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者、發(fā)展者及其戰(zhàn)友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更凝聚了當代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從馬恩的原理初創(chuàng)到列寧的重大發(fā)展而形成的列寧主義階段,從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這幾座偉大的理論豐碑是一脈相承的、內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表明,它是“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5](P341)科學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形式上的嚴密性、完整性有機統(tǒng)一的集中表現(xiàn)。對此,任何肢解和割裂的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堅持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就要與種種類型的“割裂論”劃清界線,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與現(xiàn)實、與實踐、與科學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
2.“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表現(xiàn)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的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歷史價值就直接取決于此。然而,自創(chuàng)立那一天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卻無數(shù)次地受到來自不同視域對之進行的肢解性詮釋,致使它在實際遭遇中一直呈現(xiàn)為破缺狀態(tài)。即便在當代我國的哲學論壇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法還花樣翻新地不斷涌現(xiàn)著。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這樣那樣地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xiàn)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變相地、巧妙地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質性話語。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及其歷史展現(xiàn)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1](P52)而且正是由于它“完整而嚴密”,才給我們提供了戰(zhàn)勝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的世界觀”[2]。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對此,應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推動原則和建構原則”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品格的內在要求。因為,它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不斷地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并自覺的轉化為改造現(xiàn)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fā)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3](P642)體系,那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體系是與“辯證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相矛盾的”[4]”。作為反映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是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步顯現(xiàn)出來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性和一元性,也是通過與時代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建構中恰當?shù)臅r代表現(xiàn)形式而得以表征和確定的。可見,它的嚴整性既凝聚了原創(chuàng)者及其同時代戰(zhàn)友、學生們的心血和成果,也凝聚了以后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者、發(fā)展者及其戰(zhàn)友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更凝聚了當代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從馬恩的原理初創(chuàng)到列寧的重大發(fā)展而形成的列寧主義階段,從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這幾座偉大的理論豐碑是一脈相承的、內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表明,它是“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5](P341)科學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形式上的嚴密性、完整性有機統(tǒng)一的集中表現(xiàn)。對此,任何肢解和割裂的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堅持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就要與種種類型的“割裂論”劃清界線,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與現(xiàn)實、與實踐、與科學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
2.“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表現(xiàn)
圖書館實事求是原則的芻議論文
在圖書館理論建設領域,前輩學者曾提倡“實事求是”的原則精神這種精神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重要,特別是圖書館理論建設者更需注意,倍加重視。因為圖書館工作是凈化人類靈魂、承傳祖國優(yōu)良文化的工作。其理論是指導如何解決“凈化”與“承傳”的問題。那種喜歡侈談,蓄意浮夸,浮光掠影的理論觀點和操作作風是脫離實際的,是非常有害的。不管時代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fā)展,有創(chuàng)見、有建樹的人必定是“實事求是”的治學者;圖安逸,搞浮夸,貪便宜,走捷徑,拋開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必將一事無成。
國書館學是人文科學,是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研究圖書館理論的基礎材料是圖書館事業(yè)建設和讀者服務括動。研究者必須用科學的方法,搜集之,占有之,審查之,運用之,才能把所要研究的課題深人進行下去。但,這是以“實事求是”學風為前提的。
圖書館不是被世人譽為“文化寶藏”嗎?既然是寶藏.其文化意蘊就是博大精深的,研究起點要求具體而適用。如圖書館管理、圖書館公關、圖書館技術、圖書館事業(yè)、圖書館服務、圖書館與各學科(如史學、文學……1的關系以及圖書館發(fā)展史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等等,都是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及其理論建設范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均不得嘩眾取寵,淺嘗輒止。當前,圖書館處在電子時代,面臨著知識經濟與市場經濟交叉發(fā)展的格局,圖書館理論建設不亞于地質學家深山探礦(苗),生物學家野嶺集標(本),其踏實作風與求是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多年來圖書館理論建設并未引起圖書館人足夠重視。只要我們翻開各地專業(yè)刊物并聯(lián)系圖書館實際認真思考,就不難看出,連篇累牘談的奠過于圖書館戰(zhàn)略、決策、電化、公關、任務、優(yōu)質和效益等諸多論題,有的高論談得玄而又玄。當然,這些問題不是不需要談,但談的太多而又不切實際便給人一種空泛之感。盡管對圖書館理論建設起過一定促進作用,畢竟與“實事求是”原則學風相差較遠、相差在哪里呢?舉要如下:
一談發(fā)展道路就抱住“政府多撥款就能多發(fā)展”的幼稚幻想,把需要與可能割裂開來;一談優(yōu)質服務就把讀者工作停留在單打一的借借還還上,忽視甚至厭煩讀者需求研究及應對其進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現(xiàn)實條件與讀者高期望值割裂開來;一談領導決策就急于求成,攀高指標,甚至弄虛作假,浮夸業(yè)績,把主觀實際與客觀要求割裂開來;一談體制改革就想畢其功于一役,把部門換個招牌,把人員挪挪窩了事,把改制形式與內容割裂開來;一談發(fā)展第三產業(yè)增加造血功能,就開墻打洞,擠占業(yè)務場所.不惜犧牲讀者利益,大搞“形象工程”,把對經濟效益負責與對社會效益負責割裂開來;一談創(chuàng)建文明單位就大作“面子文章”,刷墻鋪地,栽花種草,忽視了職工思想道德建設和科技教育的投人,把文明單位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割裂開來;一談職稱評審就一哄而上,某些領導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承諾屬下無理要求,甚至私相授受,把學術成就與職稱命意割裂開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違背圖書館理論建設原則的原因有三:其一{考察和研究圖書館實踐經驗不踏實,水過地皮濕。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理論的學習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其二,對圖書館界的成功經驗如電腦聯(lián)網,資源共享,開架借閱,讀者教育等,適合自己Fl味的就拿來,否則就曲解、抵制或排斥;其三,未從本質上完整的、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圖書館理論原則,脫離實際,盲目妄談。總之,有“嘩眾取寵”之意,無“實事求是”之心。
福斯特職教思想對中國職教的啟示
摘要福斯特是當代職業(yè)教育領域的著名學者之一,多年來始終致力于職業(yè)教育理論的研究。他的著作《發(fā)展規(guī)劃中的職業(yè)學校謬誤》至今仍在職業(yè)教育界存有重要影響。本文致力于從福斯特所提出的職業(yè)教育理論出發(fā),結合我國職業(yè)教育的部分現(xiàn)狀,思考福斯特職業(yè)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業(yè)教育所造成的啟示。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勞動力市場需求產學合作
中國的職業(yè)教育歷史悠久,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初步的職業(yè)分工。有了分工,便有了對各方面人才的需要,因此,職業(yè)教育也就應運而生了。只不過在那時,職業(yè)教育大多是以“學徒制”的形式來開展的。而我國真正出現(xiàn)學校化的、有學制規(guī)范的職業(yè)教育形式,則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了。正規(guī)職業(yè)教育的出現(xiàn),是我國向西方教育界學習的成果,也為工農業(yè)生產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福斯特是當代職業(yè)教育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發(fā)展規(guī)劃中的職業(yè)學校謬誤》一文發(fā)表于1965年,雖然文中揭示的是當時美國職業(yè)教育中較為突出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對于當代中國的職業(yè)教育而言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1審視我國職業(yè)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1)職業(yè)教育地位較為尷尬。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體制總是將職業(yè)教育視作普通教育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并且將地位其視作是普通教育之外的“附屬品”。另外,由于社會輿論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中,職業(yè)教育學校與“落后學校、差學校”等同。
德育與生活不可分割
一、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長期以為人們對德育與生活是否是割裂的載休,進行了激烈的探討。我就德育與生活是割裂的問題闡述一點意見,供大家研究與探討: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會里,道德教育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過程融為一體的。教育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成為獨立的事業(yè),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無疑是人類的偉大進步。但教育的這種分離對德育來說不一定是福音。從一定意義講,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分離也就意味著德育危機的開始。因為制度化教育產生以來,道德教育越來越從生活世界中分離出來,其工具價值(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價值)逐步得到強化,道德教育也越來越演變成封閉的制度體系。柳度化的教育以及制度化的德育是按科學和科學教育的邏輯組織起來的。而不是按倫理的、道理的邏輯建構的,這種體制對間接經驗的學習無疑十分有效。但是,人的德性發(fā)展與智性發(fā)展有著本質的不同:人們可以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集中學習知識經驗,卻不能與社會生活相隔離去學習道德。道德是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和準則,真正的學習必須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進行。例如:如果有一個同學與班內的多數(shù)同學都有矛盾,可以想象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會處于抑郁、孤獨和憂傷中,并易形成自私、膽怯等不良的心理品質,而若同學之間真誠友愛,彼此心理距離近,心理舒暢,無所不談。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必然保持愉快、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并有助于形成真誠、寬容、助人、關心他人、豁達、樂觀、積極向上,自強、堅持等優(yōu)良個性品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樣也要而且必須通過生活發(fā)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學校德育與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生活的隔離阻斷了學生德性發(fā)展的源泉和渠道,理論說教無疑于緣木求魚。
二、道德知識是人們生活經驗的概括
現(xiàn)代知性德育與生活的割裂是其自身邏輯的必然結果。以傳授道德知識為特征的德育將各種道德知識分類組合,按知識體系構建的邏輯將其編排在一起,然后再按知識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道德知識是人們生活經驗的概括、抽象與總結,雖然是來源于生活過程之中,卻因其經過抽象加工過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號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qū)保育院陳小春性。因此道德知識的意義并不在千知識符號本身,而在于這些知識符號所代表的生動而豐富的道德意蘊。以傳授道德知識為特征的德育舍本逐末,將道德符號而不是這些符號所代表的道德意義看成教育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遠離這些道德知識符號得以產生、運行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生活,虛構一個虛幻的道德知識世界,熱衷于對這些道德符號的記誦和邏輯演繹。在這種德育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語言符號和知識汽泡。認知發(fā)展德育與生活的割裂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兩難問題是科爾伯格認知發(fā)展道德教育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關鍵工具。兩難問題討論法也是認知發(fā)展道德教育實踐的主要方法,其實質在于通過引導學生就道德兩難問題進行討論,誘發(fā)認知沖突,促進積極的道德思維從而促進道德判斷的發(fā)展。科爾伯格道德教育實踐模式主要由三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構成,即了解兒童當前道德發(fā)展的階段水平、喚起兒童真正的道德沖突和問題情境下的意見分歧、向兒童揭示高于他所屬階段的那個階段的道德思維方式。而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兩難道德問題,了解兒童當前的階段水平需要通過兒童對兩難道德問題的認識和判斷來進行,喚起兒童自身的道德沖突和群際間的意見分歧也需借助兩難道德問題。向兒童揭示高一級階段的道德思維方式同樣需要以兩難道德問題為依據(jù)。由此看來,兩難道德問題是這一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礎。科爾伯格為什么要選擇這些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抽象的哲學兩難問題展開自己的道德教育實踐呢?這是由其理論性質決定的。如前所述,科爾伯格以公正作為普遍的道德原則對構建其理性的理論體系,道德教育的目標就在于個體運用公正原則進行道德推理的能力。學生生活中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很難為科爾伯格所用,因為生活是感性的、具體的,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也是情感性的居多,如上面提到的教師要求說實話而同學要求保密很難用公正這種抽象的原則來進行推理、演算。抽象的哲學兩難問題則與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不同,因為其是哲學的、抽象的。包含著普遍的、理性的、公正問題,可以用公正的原則加以推理、演算。
比如在“救生艇”困境里,讓學生處在正在沉沒的旅游船船長的位置,必須在具有各種不同才能的一群人當中決定誰該上救生艇,誰該留下淹死。在這種假設的極端情況下,學生確實需要運用智能化的“公正”的活比較而言,價值澄清是相對重視道德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的。價值澄清派的經典著作《價值與教學》開篇就提出“以生活為焦點”,要求價值教育不但要使人注意到行為、態(tài)度、興趣、愿望、感情、信念、憂慮等有價值意義的生活事物上,也要使人注意到友誼、恐懼、合作、金錢、愛情、法律、秩序、貧窮、忠誠、暴力、逆來順受等一般生活問題。但我們不能只看其是如何說的,還要看其是如何做的。客觀地講,價值澄清要澄清個體的價值,必然要借助與個體密切相關的生活事件,必須借助個體真切的經歷和經驗,從這點看,價值澄清是十分貼近生活的。但貼近生活并不等于融于生活。價值澄清正是在貼近生活的同時疏遠了生活、剖斷了與生活的血肉聯(lián)系。第一,在價值澄清那里,價值高于生活。
價值澄清的目的在于澄清個體所擁有的道德價值,其關注點不在個體生活境界的提升,而在于個體價值形成的過程。但是道德價值是由生活所規(guī)定的。離開生活就無法獨立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道德,還是道德教育,都是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即向人們揭示人本來可以擁有的哪一樣美好的可能生活”。價值澄清雖然從個體的生活體驗出發(fā)來澄清價值,但并不關注價值對生活的提升,割斷了價值與生活互動的邏輯關系。第二,價值澄清接受實然,“鼓勵”學生安于道德上的平庸而不追求應然的生活。“要澄清價值,我們需要毫無批判地接受他人的立場,我們不必對某人的所做所為加以評判。相反,價值澄清法強調,我們要接受原原本本的他人。”價值澄清法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將生活的實然與應然兩個維度剖裂開來,在貼近生活的同時也疏離了生活。人畢竟是現(xiàn)實與可能、實然與應然的統(tǒng)一,道德教育不但要實然認識自己的現(xiàn)實境況,而且要激勵人去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價值澄清全盤接受實然,削掉了人及其生活的應然之維,其所貼近的是個體當下的實況,其所疏離的是對生命和生活更高意義的追求。由此可見,德育與生活是不可割裂的。
社會主義理論缺陷論文
摘要: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實踐,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偉大的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巨的大成就,但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究其原因,其理論之不足就在于:脫離本國實際并片地面看待社會主義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建構。
關鍵詞:傳統(tǒng)社會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脫離本國國情來看待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從而導致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偏差,可以說是上個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的實踐走向困境的一個根本原因。
一、脫離東方國家國情的唯心主義狂奔
根據(jù)馬克思恩格斯之科學設想,社會主義理應是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或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必然結論,但在實踐中,遺憾的是,歷史的進程卻沒有“合乎邏輯”的發(fā)展,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國家不僅不是數(shù)個國家,而且還是當時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最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蘇聯(lián)”在當時是屬于資本主義最薄弱環(huán)節(jié)。
“二戰(zhàn)”后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除少數(shù)國家是資本主義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建立在前資本主義的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課題擺到了社會主義者面前,這就是如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對于此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曾經以俄國、印度及中國為例作過理論上的探討,這些研究和探討,后人稱之為“東方社會理論”,其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和探索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跨越“卡夫丁峽谷”即資本主義社會而走上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金融理論影響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研究金融理論的發(fā)展;接著應用相關理論對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做出解釋;最后提出推動資本市場趨向長期良性發(fā)展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股權割裂;股票;投資價值;證券市場
一、現(xiàn)代金融理論
1.現(xiàn)代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石。一般均衡理論和期望效用理論是現(xiàn)代金融理論的兩大基石。阿羅(Arrow,1951)和德布魯(Debreu,1951)開創(chuàng)了一般均衡模型,他們假定市場是完全的,也就是說,存在許多商品市場,每一種商品對應一個市場。這一假設為分析一般均衡提供了一個框架。如果每一個商品市場都是均衡的,那么一般均衡也就實現(xiàn)了。
期望效用思想可以追溯到貝努里(Bernouli,1738),他在《關于風險度量的一個新理論》中提出了效用邊際遞減觀點和期望效用最大化概念,不過在當時他的觀點對經濟學的影響微乎其微,一個原因是在很長時間內風險都被排除在經濟學假定之外,或者僅僅對其進行定性分析。對風險決策問題的真正研究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希克斯(Hicks,1946)等人的研究表明,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可以看作是對收益的概率分布的偏好,可以用均值—方差空間中的無差異曲線來表示,還提出了風險報酬概念。馮·諾依曼(Von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1944,1947)則借鑒貝努里方法發(fā)展了期望效用理論。
2.現(xiàn)代金融理論的建立。馬柯維茨(Markowitz)發(fā)表的《證券組合選擇》一文成為現(xiàn)代金融理論的開端。他證明使投資者效用最大的組合具有兩個特征:對于一定的風險(方差)可以提供最高的期望收益或者對于一定的期望收益可以承擔最低的風險,所有這些組合的集合稱為效率邊界;對于任何只關心期望收益和風險之間權衡的投資者來說,選擇位于邊界上的組合是有效率的。這樣,解決一個給定目標函數(shù)和約束條件的線性規(guī)劃問題,投資者的資產選擇問題也就解決了。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聯(lián)
摘要: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思想體系上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和銜接關系。但由于當前經濟學本科教學過程中以知識點的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導致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各自重點知識的教學引導下,兩門課程在思想體系上的聯(lián)系往往被忽略。通過對兩門課程在思想體系上的聯(lián)系梳理,從而達到教學銜接的目的,并為后續(xù)的課程學習奠定經濟學思想基礎,從而使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門真正成為經濟學教學中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銜接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本科教學中的西方經濟學教學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無論是經濟學專業(yè),還是與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等就安排了西方經濟學的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教學任務,而且大都在學科體系中都是專業(yè)主干課程。與一般院校的西方經濟學講授類似,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分學期先后講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劃分往往簡單的根據(jù)關注的視角和范疇,既割裂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思想體系上的聯(lián)系,也把方法論和學科地位上的紐帶不經意的阻斷了。以至于后續(xù)課程《世界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課程中學生往往無所適從,不能準確的將已經學習的課程知識與經濟學演化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銜接。導致整個經濟學教學的碎片化傾向。以至于通過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后,學生仍然不能鳥瞰整個經濟思想體系,更不能駕馭較為復雜的經濟學問題研究,僅僅是達到了簡單模仿和基本理論應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達到學科體系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為此,通過梳理和分析,試圖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有目的的使學生建立起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能夠打通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積極尋找兩者學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論上面的統(tǒng)一,從而使學生融合貫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學科思想,并能夠靈活運用西方經濟學思想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中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問題。
一、導致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出現(xiàn)割裂的原因
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相對獨立。學生對微觀和宏觀部分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和思想體系有學科體系的原因,有教材選擇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首先是學科體系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發(fā)展到今天總共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在學科體系上形成了主流體系,但總體的學術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觀點呈現(xiàn)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這就導致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學習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全面,導致學習中不能建立起有機體系,而容易造成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選擇問題。當前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劃分和教材的編寫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視角展開的,同時為了保證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將部分非主流經濟學的流派思想也納入了教材體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加入了國內學者的主觀思想,同時也避免不了國內學者思想體系的束縛,導致當前的教材使用中,學生很難通過閱讀教材看到歷史上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演化歷程和不同觀點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經濟學思想的編入使當前教材在學科體系的傳播和影響上,作用大為下降。造成學生無法讀懂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后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認可教師往往會突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各自學科中的重點部分,而往往忽略兩門課程的銜接部分。在微觀經濟學部分,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等部分是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學時間和講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觀經濟學部分,無論是是先講短期模型后講長期模型,還是先講長期模型后講短期模型,都更多從宏觀經濟學產生之初,宏觀經濟學幾點問題入手。忽略了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講授過程中,也回避了眾多打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紐帶的因素。最終導致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微觀經濟學介紹消費者、廠商、單一市場結構等微觀問題,而宏觀經濟學介紹政府和貨幣當局如何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學關注的統(tǒng)計指標等。
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關聯(lián)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