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3:57: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感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感官通感與產品造型設計研究

摘要: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雖是一種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卻為一切高級的認識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材料和基礎。本文從各感覺器官、感覺和通感的新型角度出發,研究感覺器官、通感、聯想、產品造型設計之間的聯系,并對造型設計方法進行總結概括,介紹設計師通過產品造型設計,和用戶進行交流的模式流程,通過一系列研究和總結,表明通感在造型設計中的作用。

關鍵詞:感官;通感;聯想;產品;造型設計

人的一切認識活動都是從感覺開始的。人的感覺器官(簡稱感官)在接受外物刺激時,由于大腦神經分析器的不同,對其形狀、色彩、聲音、氣味、質地等分別作出相應的反應,產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感受。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應,雖是一種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卻為一切高級的認識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材料和基礎。設計創作自然也離不開感覺。美國現代美學家帕克在《美學原理》中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而且,它又是整個結構所依靠的基礎”。沒有感覺,就沒有“通感”,感覺相當于“通感”的基本元素,只有擁有了各種感覺之后,才可能互相交融產生“通感”。克勞斯•雷曼曾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物質的世界,當人的感官被忽略,人也就失去了意義”。從古至今,人類一直以感覺器官獲得的認知為基礎來判斷事物和現象,并在大腦中留下記憶,例如某種氣味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某種形狀能帶來歲月的回憶。因此,結合各感官的感覺認知,以通感的方式,結合大腦聯想,在使用者和產品之間建立起一條“交流”的紐帶,將過去生活中或者認知中的感官體驗凝聚到產品設計中,使產品更加溫暖、生動、親切,增加使用者與產品造型的“情感交流”是產品造型設計的必經之路。

一、設計師與產品造型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是以產品設計為核心而展開的系統形象設計,對產品的設計、開發、材料、造型、色彩、包裝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統一策劃、統一設計,形成統一感官形象和社會形象。造型設計師以用戶需求為目標,結合自己的感知,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將設計構想通過一系列設計表達過程賦予到產品當中,并以此為媒介傳達給用戶,用戶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了解其外觀造型、效用功能等,并且以通感等方式結合大腦聯想加工,實現與產品之間的“情感交流”,進而實現了用戶與設計師的感知交流。(如圖1)是設計師與用戶以產品為紐帶的感知交流模式。

二、產品造型語義與情感

查看全文

淺析平面設計多感官表達

摘要:平面設計可以說在我們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大到墻面宣傳海報,小到名片、宣傳單,都是平面設計的產物。談到平面設計帶給大家的感覺,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會認為與視覺相關,甚至于平面設計的英文原文“graphic”的原意都是“圖解的,圖案的,用圖表示的......”。這一切都在傳達和體現著圖像視覺在平面設計中占據著主導作用。然而,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設計作品的欣賞不僅僅局限于視覺,而是發展到了觸覺、嗅覺、聽覺等各個方面。那些添加了多種不同感官表達的設計作品對人體神經能產生更大的刺激,讓作品及其所傳達的信息在人類大腦中更易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應對當今社會設計競爭日益激烈的現狀,平面設計師們需要打開思維和視覺,將多感官表達的元素引入到設計作品中去。

關鍵詞:現代平面設計;多感官表達;應用

1什么是多感官表達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對于人類來說,不同的感官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即視可通觸、聽亦通感。例如我們看到檸檬,第一反應會分泌唾液,但從視覺上并不能直接刺激味覺去分泌唾液,而是過往吃檸檬的經驗促使味蕾對于這種酸性物質的應激反應,即味覺反應。這就是簡單的視可通味的綜合反應。人類對于外界的感受是由視、觸、聽、嗅、味等彼此交流相融而產生的綜合映像。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明確提出了設計中“五感”的理念。該理念的內容是將視覺和其他四種感官(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相融合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平面設計項目中去,充分利用多種感官交融的信息傳達模式去吸引更多的受眾。

2多感官表達在平面設計中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徑都在日益豐富,為了改善單一層面的設計表達造成的審美疲勞,設計師需要去利用多樣化表達方法和信息形式去提升受眾的觀感。在平面設計中引入多感官表達可以提高觀眾與作品的情感交流,提升信息傳遞的效果,也可以豐富觀眾對作品所傳達內容的理解。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一書中也提到,在研究中發現,人類的認知與情感、理解力和判斷力相互協調工作,共同提出建議才決定著我們的大腦最終決策。當今的平面設計需要將其他四感與視覺感官相互溝通交流去影響著人類的認知、情感和判斷力,才能夠更好的給人類的大腦輸送完整的感知經驗。

查看全文

人體感官與產品設計探討

摘要:產品設計應以人為本,這種觀念在當今的世界已經成為無需爭辯的設計信條,只要留意一下近十幾年的設計作品,便可發現其中包含對人的關懷與關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出于商業目的而諂媚性質的追隨。但形成這種設計思潮的根本原因還是人對精神及心理享受要求的日益提高。只有設計在滿足了人類感官系統能夠適應或更高的程度后,心理和精神才能體味到所謂的享受;感官系統采集設計作品中包含的色彩、材質、形態等元素的信息成為大腦評判設計好與壞的唯一依據,將這些不同因素導致的心理反映收集、整合、量化甚至形成群體標準應用于設計中,會使設計真正具有“人的標準”更具人性化。

關鍵詞:人體;感官;產品設計

我們每天都要與各種天然元素和人造元素打交道:看到或接觸到許多不同的物體、聲音、味道,但日常看到和接觸到最為頻繁的,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的各式各樣的產品和工具,而聽到和聞到的也多是由這些人造物產生的。能夠熟悉地使用這些人造物體是在自身的感知器官正常“工作”條件下完成的。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這些產品和工具必將會更進一步地深入我們的生活,研究和分析產品設計作品給人的感知器官造成的心理感受或評價對指導現代產品設計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人體感知器官的功能

人體的感知器官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感知器官主要功能是感覺外界的物理刺激并把信息傳遞到大腦的活動。它們既是相對獨立的感知系統,同時在某一感覺系統受到刺激之后,除自身產生的直接反應外,還會引起其他感覺系統的共鳴現象。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當人們看到檸檬時嘴中就會發酸,這種感覺更會升華為心理的抽象認知。人類的感知器官,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的“五官感覺”的涵義,而且還具有通過“目前”、“此時”等局部片斷,瞬間投射到時空的感性宏觀想象力——即我們經常說的感性。當然,感性認識首先源于五官對外界的感知經驗,然后再借助于理性的依據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假如當光線突然變暗,眼睛無法辨別周圍情況或需要辨別面前有何種物體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用手去觸摸周圍和眼前的物體。而不是用耳朵去聽或用鼻子去聞。這是一種生理的條件反射,人在自身第一信息采集器官失靈時,會主動轉為依賴第二采集器官去收集外界信息。這說明視覺和觸覺系統是人體最為重要的外界信息采集器官。

二、感官因素在產品設計中產生的作用

查看全文

食品感官評價雙語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食品感官評價》課程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受到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的推動,探討食品感官評價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意義,從開始的教材選擇、教學內容的選用、教學模式的選定,到教學質量的評價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程雙語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徑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雙語教學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提升國際性思維和視野,提高學生在經濟全球化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實現對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

【關鍵詞】食品感官評價;雙語教學;教學模式

1前言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的結構調整過程,這個過程出現的新型教育產物就是應用型本科。研究型高校以培養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為主,高職院校以培養專門應用型人才為主,而應用型本科的定位以及出發點與以上兩者有所不同,是以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為主。這類人才,主要面向現代社會產業,服務于第一線的位置。他們既具備自身所學學科的必備技能,具有一定量的知識儲備,且具備優良的實踐能力,能夠結合自身所學與動手能力解決許多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與此同時,中國海外市場不斷擴大,涉外項目日益增多,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不斷融合,嚴重缺乏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了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教育部頒布了多部高校雙語教學文件。我國的許多院校各專業都已經認識到了雙語教學的重要性,開始并實施了雙語教學,也獲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1]。但是對于較多普通本科院校,部分教師水平的限制、學生質量的制約,以及在教材選擇上遇到的諸多困難,都成為了開展雙語教學道路上的阻礙。在此情況下,如何應用新方法、開辟新途徑開展食品專業課程雙語教學,以培養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及技能型食品領域的高等專業人才,是擺在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們面前的關鍵問題。

2《食品感官評價》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在我校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學院《食品感官評價》是食品加工工藝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感官分析包含一系列精確測定人對食品和其他消費品反應的技術,綜合心理學、生理學和統計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通過視覺、嗅覺、味覺和聽覺對產品進行檢驗,反映產品的特性[2]。目前,感觀分析技術這種具有安全高效、快速靈敏特點的食品檢測與監控技術,已經為許多發達國家所采用,并且由此建立的指標也成為了判斷食品質量的重要依據,如檢驗是否有摻雜、摻假、食品變質等問題。在許多大型企業比如可口可樂、聯合利華、雀巢、芬美意、奇華頓等國際大公司都建設有標準化及現代化的感官評價實驗室,也急需專業的人才。如何培育出更多更專業的人才,成為了現階段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很顯然,僅僅將目光投注于國內研究領域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更多地與國外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進行比較、聯系,并不斷完善現有的技術,才能推動學科產業不斷發展,這對于加速食品感官評價領域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越來越多的學校與國際機構、院校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系,進行友好的學術交流;越來越多的老師、學生選擇出國深造,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是教育理念的進步,隨之產生的一種教學模式便是雙語教學,通過這種形式來培養滿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過去老舊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形勢,教育內容以及模式的創新已成為教育領域的迫切需要。雙語教學的逐漸發展,教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現在聽、說兩方面。雙語教學的優勢在于,將專業知識與英語水平結合起來,雙方可以極有效率地穩步提高,使學習效率達到一個新高度。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是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創新型人才,為食品感官領域的發展創造了優質的環境基礎。

查看全文

感官設計理念在文創產品的應用

一、感官設計理念

感官設計理念的應用,為文創產品包裝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文創產品包裝的感官設計中,主要通過調動人體的感官功能刺激情緒、增強認知,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心理,支配其做出選擇。消費者在購買文創產品時,主要根據其對于產品包裝的感知進行判斷,而情感和認知是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感官設計能夠給予消費者更加直觀、真切的體驗和感受,準確傳達產品設計的理念與情感,更容易獲得認同。感官設計理念的應用、感知與情感的協調與搭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心理,決定產品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感官設計往往綜合多種感官,融合視、聽、味等多種感覺要素,給予消費者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另外,在感官設計中還要考慮到產品的實用價值,突出其生活化的特征,被消費者認同和接受,同時可以提升文創產品的銷售價值[1]。因此,在文創產品的包裝設計中,感官設計理念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二、感官設計理念在文創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一)基于視覺的設計。視覺是人們對文創產品包裝的最直接認識,第一印象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文創產品有顯著的文化特征,設計者需在包裝中呈現文化屬性,利用符號、構圖或色彩搭配等方式,突出文化特征。以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為例,設計者將故宮的特征符號、清朝的人物形象及故宮常用的配色用于文創產品包裝中,吸引消費者注意的同時傳遞傳統文化。例如在故宮推出的錦盒月餅中,設計者將清道光年間使用的大紅色緙絲彩繪八團梅蘭竹菊袷袍紋樣及故宮藏品《刺繡牡丹綬帶圖軸》的金鸞為圖案,鋪滿月餅的包裝盒,表達吉祥如意、富貴長壽的寓意,從外觀給予消費者“貴族感”和“皇室感”,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二)基于觸覺的設計。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僅會看外觀包裝,還會用手觸摸包裝材料,體會產品包裝的質感與肌理。在感官設計理念中,設計者需基于觸覺展開包裝設計,通過新型材料的應用如木材、紡織面料、牛皮紙等,豐富文創產品包裝的觸感,提高文創產品的檔次。同時設計者可創新包裝制作工藝,常見的文創產品包裝設計為磨砂工藝,可在包裝材料表面形成顆粒感,使文創產品包裝更具層次,給消費者一種大氣典雅的感覺,磨砂工藝的外觀具有霧面感,給消費者一種祥和安靜的感覺,能夠提高文創產品包裝的藝術性,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三)基于嗅覺的設計。心理學理論指出,氣味是人類最深處的記憶,在消費者聞到文創產品包裝某種熟悉的味道時,可在腦海中回憶味道的來源,引導消費者產生情感體驗,提高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從而產生購買行為。在感官設計理念的應用中,設計者需基于嗅覺展開文創產品包裝設計,包裝中的味道來自特殊的包裝材料或印刷工藝。例如部分兒童類文創產品的設計者會在印刷中引入油墨味或水果味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兒童對文創產品包裝產生喜愛之情。(四)基于聽覺的設計。在文創產品應用中,消費者的“開箱體驗”也是影響其產生購買行為的要素之一。以往的文創產品包裝設計受技術限制,基本上所有文創產品為“無聲的”。在電子信息技術普及的當下,設計者可以引入MP3功能,使文創產品包裝“發聲”,豐富消費者的開箱體驗,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引導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例如對于兒童類文創產品,設計者可在外包裝中安裝MP3,在兒童打開包裝盒的同時播放音樂或介紹產品,為兒童帶來驚奇的體驗,提高文創產品包裝的用戶體驗好感度[2]。

三、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感官設計理念的文創產品包裝設計,突出了設計的人性化,增加了產品包裝的吸引力,凸顯產品的特色。將多種感官功能融入設計中,能夠從消費者的感知和情感出發,影響和支配其消費心理,讓更多人認同和接受該產品,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有助于促進文創產品的銷售,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對于文創產品的生存、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查看全文

電影感官機制管理論文

提要:本文評述近年在西方迅速發展的有關早期電影的理論,指出漢森的“白話現代主義”體系雖然挑戰封閉式的經典電影理論(如心理分析-符號學、形式主義-認知學),成功地將電影文化與都市現代性在公共空間領域里緊密結合起來,但她描述“獨特的”上海默片缺乏歷史、文化的具體性,而其以動感為基礎的“集體感官機制”學說也有待與意識形態批評做進一步的對話,以推進電影的新文化史的研究。

關鍵詞:電影理論早期電影白話現代主義集體感官機制新文化史

在早期中國電影這個較新的研究領域里,至今最引入注目的海外理論探索,來自張真的《“銀幕艷史”:電影文化,城市現代性與中國的白話經驗》(美國芝加哥大學1998年博士論文)和張真的導師米連姆•漢森2000年在美國《電影季刊》上發表的文章《墮落女性,冉升的明星,新的視野:試論作為白話現代主義的上海無聲電影》。(1)張真的博士論文于1999年獲得美國電影研究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實為在美國研究非西方電影的博士論文中的上乘之作。經過幾年的修改,張真將于2005年在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書,新題為《銀幕艷史:上海電影與白話現代主義,1896-1937》,重點與漢森的文章更為接近。(2)雖然從師漢森與湯姆•甘寧,張真在自己的研究中發展了漢森的白話現代主義和甘寧的早期電影理論,并參考近年國內外陸續發表的研究早期中國電影的書籍。(3)當然,“早期電影”在中國的電影史中的概念與西方電影史的分期不同,可從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算到中國有聲片發展多年后的1937年,因此,1937年成為漢森和張真研究中的下限年。(4)漢森文章的中文翻譯現已刊登在《當代電影》2004年第1期。這樣,在“中國電影百年”這一大的學術語境中討論白話現代主義和早期中國電影之間的關系,現在時機已到。

漢森將自己的理論區分于注重封閉式敘事的“經典好萊塢電影”的兩大電影理論主流:其一,心理分析-符號學理論(以及與此產生的意識形態的機構理論);其二,近十多年來發展的形式主義-認知學理論。這樣,我們可以把漢森的理論歸為西方電影理論發展的第三條途徑,而這一發展的背景是西方文科領域近來“文化轉向”后對文化史的偏好。用張真的話說,漢森的理論“將有關現代性的哲學爭論的焦點從心智移到身體,從預言移到現實,從上層建筑移到下層建筑,從崇高移到低俗,從個人移到集體”。張真跟隨這一學術方向的轉變,在自己的研究中力求“通過上海國際性的電影文化的鏡頭,建構一個中國現代性的文化史”,“一個以電影為中介的情感方式的文化史”,或更簡單地說,“一個電影的感官史”。以下我用“集體感官機制”、“白話現代主義”和“新文化史”為題,評述漢森和張真對早期中國電影的理論探索,并提出我自己的例證和見解。

作為集體感官機制的早期中國電影

漢森的理論中幾個關鍵詞包括“感官”(或“感官機制”)、“直接性”、“情感性”(affect)、“空間”(horizon)和“公共領域”等。按漢森看來,經典好萊塢電影在世界上的壟斷地位與電影的經典性質(即永久性和普遍性)的關系不太大,而與電影能為海內外的大批觀眾提供一種經歷現代化和現代性的感官—反射空間的關系更大。她把“感官-反射空間”定義為一種話語形式,通過這種形式,個人經驗可能在公共領域里他人的表達和承認中找到共鳴。而且,這種公共領域不只包括印刷媒體,也在視覺和聽覺媒體中流傳,產生感官的直接性和情感性。換言之,除了好萊塢的圓熟的故事和敘事方式及其強大的經濟、文化資本外,漢森認為感官經驗(即視、聽、聞、味、觸、動等感覺)也為好萊塢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使其電影成為世界上最流行、最有力的大眾娛樂形式。

查看全文

環境設計感官式教學模式研究

一、感官式教學模式的定義

該教學模式強調刺激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情感,并不是像以往那樣將教師的感受給予學生,或者用教師的感官替代學生的感官感知世界,從而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做到“自在具足”,在作品中達到“心意呈現”。

二、感官式教學模式的構建理念

環境設計專業包括室內設計和室外環境景觀設計兩個方面。環境設計以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為核心,協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旨在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空間。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多是藝術特長生,對事物的認識偏向感性,對生活以及周邊事物的觀察細致入微,但是往往難以將感性認識轉化為圖示語言并在作品中達到“心意呈現”。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缺失設計思維,使設計淪為制圖。感官式教學模式的設計理念如下:

1.激發學生的感官,促使其發現生活中的美以往的教育模式是由教師告知學生生活中的美,而并非學生憑借自己的感官挖掘周邊事物的美,這樣就導致學生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設計過程中缺乏設計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官感受,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其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細節,尋找并記錄生活中的設計元素。

2.將現實美提升為藝術美,并應用于環境設計中環境設計專業感官式教學要求學生將生活中的設計元素高度提煉為設計藝術語言,結合空間中的各個要素,正確運用于環境設計中。

查看全文

深究高校生理學感官教改

人體的內外環境不斷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機體通過千萬年的自然選擇發展出了各種感官。通過這些感官人類可以觀察環境、交流信息、逃避危險、生存和繁衍。感覺器官對于人類適應變化多樣的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認識感覺器官的生理特點、研究感覺產生的機制對于人類認識自身及更好地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在醫學基礎教育中,大學生理學的感官生理就提供了這樣一個醫學生認識感官的學習機會。在感官生理的課程設計上,應突出其感官生理的特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1以能量本質講述感官的適宜刺激

感官生理的一般生理特點之一是適宜刺激。以聽覺為例,聽覺的適宜刺激是聲波。聲波是一種機械振動波,其特點是頻率、強度以及其復雜的特性。對于聽覺器官一耳,結構上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它們各自在聲音的傳遞、感知上發揮著獨特的傳音和感音作用。在外耳的功能和結構上有著耳屏的集音和外耳道在語音范圍的共振效果。在判斷聲音的方向上,集音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聲波在外耳經過收集和共振傳進中耳,中耳在結構和功能上對聲波經過不同介質的衰減做了必要的增壓作用。這就是中耳中傳音、增壓和調節作用。對于聲波的傳遞,中耳的傳音與增壓、肌肉和咽鼓管的調節作用很獨特,比如耳膜與鐙骨板的面積比乘以錘骨與砧骨之間的杠桿比使得中耳的增壓作用提高24倍。中耳的鼓膜張肌、鐙骨肌和咽鼓管都起一定的作用。內耳更是將機械振動轉變為內耳柯蒂氏器上的感受器電位。在這個過程中,行波理論對波的傳遞和共振理論貫穿其中。這一系列的聲波的收集、增壓、共振都是耳這個聽覺器官對聲波的幅度、頻率都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2以視桿細胞和內耳毛細胞電位講述感受器電位

感受器電位是在一定能量的適宜刺激下,特殊的感受細胞上產生的局部電位變化。在理解感受器電位時,概念抽象,特別是與發生器電位、動作電位比較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在講述視覺器官的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時,視桿細胞的將光照的光能轉化為細胞膜上的電變化。這一變化主要與化學門控的離子通道有關,同時細胞內的信號系統在光照的條件下變構、通道隨之開放減少,最終形成超極化電位。而這種電變化非常獨特,與機體其他的膜電位顯著區別是一種超極化電位。同樣還可以將柯蒂氏器上毛細胞產生的感受器電位通過同樣的方式進行講述。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器電位的講解,學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感受器電位與動作電位的區別與發生器電位的聯系。

3以視網膜的信息處理講述信息的編碼

查看全文

包裝設計中感官體驗元素融入的方法與原則

一、現代包裝設計中感官體驗元素融入的方法

(一)感官刺激法

歸納設計的目的主要有三種,第一個目的是要引起人們的注意,第二個目的是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個目的是要使各種信息達到完美的溝通。而包裝設計要達到第一個和第二個目的,首先要做的是使商品具有感官上的沖擊力,通常來說,營造感官沖擊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對比度和飽和度兩個維度來實現的。設計中對比的運用無處不在,我們可對比的設計元素也有很多,比如材質、造型、色彩、圖形、文字等。通過這些視覺元素的對比,人們會注意到產品最顯著的特點,而正是通過對比,小的元素也會得到注意。飽和度是針對包裝的色彩來說的,在包裝設計中,色彩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設計者們會特別注意色彩的飽和度問題,通過飽和度的對比使包裝富有視覺沖擊力。此外,要想完美地營造感官沖力,就要尊重人對于一些特定事物、特定元素的偏好,比如人的視覺對一些特定比例的偏好,如黃金分隔點、形象與空間的比例,形象與整體局部的關系,局部與局部之間量的分配等。“新感官”包裝設計的前提是要尊重人的感受,所以無論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面都要以人的主觀感受為準,要尊重人的感官感受,對應產品特點,營造產品包裝能夠展現的感官信息,為人們營造全方位的感官愉悅。

(二)情景設計法

現代包裝設計強調人性化設計。包括包裝材料、包裝使用過程、包裝形象塑造等,都要充分考慮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和人類生存的需要。如提倡商品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安全化、重復利用和再生性等方面的要求,力求包裝的設計符合自然發展規律,便于社會流通和符合消費者需求為最終目的。產品的包裝最終要拿到賣場或銷售點進行展示,所以產品的包裝成品也要能與銷售的環境產生良好的互動,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這種全方位考慮包裝設計的方式對于包裝設計是否能夠產生更多的市場價值尤為重要。從市場上運用情景設計法設計的商品來看,多為食品包裝,而食品包裝也是最容易運用多種感官進行包裝設計的先驅行業。如麥當勞的公交站廣告,把廣告牌直接印成麥當勞食品販賣窗口的形式,表現了麥當勞隨時為您服務的理念,而通過廣告牌內商品的展示,人們也很好地了解到了店內的食物和新品以及價格等信息,不僅引發了人們的  好奇心理,而且也刺激了人的感官,用大場景的視覺效果營造了物與人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體驗設計法

查看全文

網店經營感官效果作用研究論文

【關鍵詞】:網上商店經營心理效應

【摘要】:通過對國內網上商店經營效果不理想現狀的敘述,從網上商店經營特色、外觀設計和內部環境三個方面的心理效應進行較詳細的論述,目的在于網上商店的經營者要注重心理學知識及理論在經營管理中的應用,豐富網上商店的經營策略,提高網上商店的經營效果,加快我國網絡經濟的發展步伐。

隨著網絡經濟的振興,特別是SARS疫情的出現,人們正在重新認識電子商務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性。作為實施電子商務直銷模式的店鋪———網上商店,其經營的成敗,不僅關系到電子商務能否真正地發揮作用,而且關系到電子商務的生存與發展。我國的網上消費群體規模正在迅速擴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1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2年12月31日的數據顯示,經過兩年的發展,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從2250萬飛增至5910萬,增長率為162.7%;但針對消費者的網上商店的數量卻急劇下降,據信息產業部于2003年初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2000年初,國內約有網上商店1665家,到2000年底,約剩下1300家,而到2001年底,卻只有1188家。截至2002年11月初,已經不足千家。在近兩年的時間里,我國網上商店的數目下降約1/3。

這種相互逆向的發展趨勢對我國網絡經濟的正常發展不利,必將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步伐。因而,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提高網上商店的盈利能力,使更多網上商店的經營走上成功之路。網上商店經營的心理效應探析,目的在于從網上商務買賣雙方的心理活動中,探索和分析網上商店的經營措施或方案,解決多數網上商店經營失敗的問題。較多的研究者是分析消費者的心理對經營的影響,即消費者的心理效應;但很少有人從逆向研究思路來分析經營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即經營的心理效應。補充其不足,完善心理學在網上商務活動中的作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題目。

一、網上商店經營特色的心理效應

網上商店的經營特色是其生存之本,它是在長期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經營者通過經營方式、商品、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在虛擬市場上形成獨特的經營風格和形象。由于消費者網上購物不僅要獲得生理和物質方面的享受,而且要獲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滿足。因而充分發揮經營特色的心理效應,將對消費者購買心理和購買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