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建議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16:2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對策建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對策建議

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對策建議

保護與開發地名文化遺產,既是民政、文旅等管理部門的日常事務工作,也是當今挖掘文化資源、探索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時代要求。筆者圍繞如何促進河南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完善領導機制,強化組織建設。建議由民政部門牽頭,集合文旅、交通、規劃、測繪等有關單位力量,成立統攬全局、機構清晰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小組,對本轄區地名文化遺產進行常態化管理。對于工作小組的性質,不能僅停留在議事、協調和資訊互通的層面,而應爭取上級政府的政策支持,賦予其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工作小組可將其設立于各級民政部門內。換言之,河南省縣級以上政區中,都可配合民政部門的建制設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對于工作小組的人員配備,組長可由本級分管民政工作的政府副職領導兼任,同時民政、文旅、交通、規劃等部門正職領導應當兼任副組長,具體辦事人員應當以民政地名管理工作者為主。

推進省內、省際的區域合作,整合線性、塊狀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河南地區最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文化遺產并非點狀孤立存在,不能按照當今政區進行人為割裂式的保護與開發,要注意打破區劃壁壘進行跨區域協作。這里以黃河地名文化帶保護為例,黃河作為帶狀地名文化帶,既勾連起了省內重要的古都——洛陽、開封,也將上下游的西安、濟南等歷史名城相互溝通。在跨省域層面,建議由省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出面,與陜西、山東兩省的地名部門接洽,共同協商出臺地方保護開發合作計劃。同時,以縣市結對子的形式,將洛陽與西安、華山與登封等建立地名保護姊妹城市關系,保護并利用好條狀地名文化遺產。在省內層面,建議由鄭州市地名保護小組出面,協調、組織省內黃河沿岸縣市,進行區域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共同保護、開發。

重視地名材料搜集與基礎研究,加強同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非遺研究部門的合作。當前地名文化遺產工作的參與人群主要是地名工作者,他們的優勢是熟悉本區域當代地名演進狀況,但短處在于歷史地名的整理、研究,同時在非遺保護層面,更是學識不及、力有不逮。鑒于此,建議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要積極加強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注意發揮轄區內高校、社科院(聯)的作用。省級層面可以由河南省社科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派出歷史地名、非遺保護專家組,在縣市級層面,由當地院校及社科聯派出專家組,重點強化地名志的編著、地名文化遺產的整理與研究。在非遺保護層面,要強化同各級文化部門中的非遺部門聯系,向專門的非遺部門學習、取經,對地名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

提高地名文化遺產選定標準,推進保護工作科學化。從浩如煙海的地名中恰如其分地選定地名文化遺產,需要從源頭做到選定的科學化與標準化。建議由河南省地名遺產工作小組制定省地縣三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文件,在符合民政部國標的同時,要結合河南省歷史底蘊豐富、歷史地名量大的特征,適當提高地名文化遺產的收錄標準,將部分不恰當的地名文化遺產剔除出保護名單。同時參考非遺申報工作流程,將河南省地名文化遺產也分為省地縣三級,按照分級管理、嚴格審定的方式,實現地名文化遺產前期搜集、整理工作的標準化和科學化。

加強地名文化產業開發,充分挖掘地名的社會經濟價值。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資料搜集、理論研究與社會宣教的文化事業層面,要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在充分調研考察的基礎上,鼓勵評估可行的地名文化旅游項目上馬建設。建議在洛陽或開封,打造中原地名文化旅游區,依托當地豐富的都城地名文化資源,建設一座中原地名博物館,主要介紹河南省內的地名文化遺產狀況。同時利用既有旅游文化資源,在現有建設基礎上,打造地名文化小鎮。這里以開封為例,可以充分發揮清明上河園、龍亭公園等區域的空余空間,在園區內打造可視、可讀、可學、可接觸的地名文化區,將地名文化遺產同其他非遺結合開來,如在“朱仙鎮”點位,設立可參與式年畫制作體驗坊,在“汴河坊”點位,設立漕運參與式碼頭,寓教于樂,吸引游人。

查看全文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策建議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引擎。以福建省鄉村振興戰略為研究對象,分析福建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效及面臨的困境,提出了推進福建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福建省;鄉村振興;對策建議

推動新時代福建特色鄉村全面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對福建“三農”工作要求的使命擔當,是“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奮力推進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內在要求。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以相關政策文件為依據[1],對福建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成效及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提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對策建議。

1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斷深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新進展,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2]。一是農業綜合生產力穩步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糧食總產量連續保持穩定,7個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超過1.1萬億元。其中,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等5個產業的全產業鏈產值均超千億元[3]。二是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5年完成造福工程扶貧搬遷87.9萬人,脫貧11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8%下降到0.02%。三是農村生態建設持續加強。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率先推行河長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森林覆蓋率持續位居全國首位。四是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社會更加安定穩定。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累計增長超過45%,收入增幅連續7年高于城鎮居民。五是基本實現村村通硬化公路、安全飲水,4G網絡和高速寬帶全覆蓋,偏遠建制村“五通”問題基本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墾改革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改革有序推進。

2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困境

查看全文

教師發展對策建議

摘要:文章闡明了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發展的重要意義,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運用PEST與SWOT工具,分析了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發展的宏觀環境和競爭態勢,并提出了教師發展的應對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應用技術;上海電機學院;教師發展;SWOT;PEST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新時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必須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專業化的優秀教師隊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以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的應用技術型院校的教師來講,如何順應時代要求,實現國家、社會、學校發展需要和教師個人發展的和諧統一,是首先要面臨并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運用PEST與SWOT分析工具,分析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發展的宏觀環境和競爭態勢,對教師發展提供了應對策略與建議。

一、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青年強則國強。中國制造要由大變強,成為技術高、精、尖的代名詞,成為產品品質、品位、品牌的代名詞,進而支撐國力日益強盛,實現富國強民的中國夢,需要依靠廣大青年。支撐中國制造的升級,不僅要依靠綜合性大學、科研型院校所培養的高端學術科研型人才,更要依靠廣大應用技術型院校培養的大量一線應用技術型人才。國家也逐步明確了應用技術型人才在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有需求必須有供給。大量一線應用技術型人才如何才能培養出來,就需要依靠眾多轉型的應用技術型地方本科院校,就需要依靠應用技術型院校的廣大教師。中國制造由大變強,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然對擔負培養人才重擔的教師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些新的、更高的要求的內化落實就必然需要依靠教師發展。(二)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發展的緊迫性。高等教育質量是當前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高等教育培養人的任務,主要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人才質量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其將知識傳遞并轉化給學生的教學過程也是一項需要專業化發展的技能。培養高質量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需要高質量的教師。但是,應用技術型地方本科院校所引進的,按照學術型人才標準和知識結構體系培養出來的“985”、“211”、“雙一流”院校的博士畢業生,沒有知識技能雙結構,并不具備“雙師雙能”,能否“無縫對接”地承擔起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重任呢?或者,占比很小的一部分直接從企業引進學校從教的高級技術人員又能否直接從事教學工作,順利實現知識技能向學生的傳遞轉化呢?答案均是否定的。這就必然產生“學術型”教師來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和“非專業”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嚴重影響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質也將無法支撐產業升級和制造業的持續發展。綜上所述,國家發展對應用技術型院校和應用技術型院校的教師發展提出了必須的、必要的和緊迫的要求,需要學校和教師加以重視并予以解決。

二、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發展的環境與態勢分析———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

查看全文

美容化妝產品品牌營銷對策及建議

摘要:在現代信息科技的推動下,網絡的普及度不斷提升,自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容化妝產品的營業也逐漸向自媒體營銷過度。自媒體營銷具有諸多的優勢,對美容化妝產品的品牌營銷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對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美容化妝產品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全面優化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美容化妝產品的品牌營銷策略。

關鍵詞:自媒體;美容化妝產品;品牌營銷;對策建議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不斷趨于完善,用戶的門檻也逐漸降低,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下,網絡移動終端用戶的數量呈現指數級增加的趨勢,各種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的興起標志著我國進入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的特征較為明顯,比如交流性,任何用戶都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交流;獨立性,在自媒體平臺上,用戶都是相對獨立的單元,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表達自己的觀點;開放性,各自媒體賬號、平臺之間都可以通過分享、轉發的方式對同一內容進行傳播;社群性,自媒體平臺可以將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群體結合到一起,形成具有共同話題的社群;智能化,通過大數據及人工糾偏等手段,自媒體平臺可以精準地推送信息。文本以廣西古黛美容有限公司為例,對其借助自媒體實施品牌營銷問題進行研究,以提升其品牌競爭優勢。

廣西古黛美容有限公司簡介

古黛創辦于2009年,至今已有11年歷史。“古黛”以打造中國輕奢美甲連鎖第一品牌為愿景,以做“您身邊的變美專家”為追求。古黛目前在廣西四大城市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共有12家高端直營店,均布局在廣西各城市核心且高端的商圈。古黛以美甲美睫美容基礎服務項目為主,在這些服務獲得顧客較好滿意度情況下,不斷地向更高端的科技美容、科技抗衰,高端塑型、整形類進軍。近年來,古黛美甲美容在美容化妝行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覆蓋能力不斷增強,但其在品牌營銷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自媒體為品牌營銷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古黛美甲美容要抓住自媒體時代的機遇,改進和完善其品牌營銷策略。

自媒體時代美容化妝產品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對策建議

當前農村經濟社會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由于社會轉型尚未定型,廣大農村的文化亂象狀況比較突出,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還很大。推動農村公共文化的供給服務,是農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基礎。因此,筆者在調研廣西鹿寨縣的農村文化狀況后,分析提出了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對策建議。

1加強對農村文化振興戰略的認識

筆者認為,各級領導干部負有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主體責任,因此,要從四個關鍵方面提升廣大領導干部的認識:一是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廣大村民的文化修養是振興農村社會,乃至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須條件。二是要深刻認識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廣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當前廣大農村“人”的轉變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建設這樣的事實,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三是必須讓廣大村民對“四個自信”認同的深遠意義去認識。廣大村民對我們黨的紅色政權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發展的高度認識,才能保證永遠跟黨走,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之基。四是從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的高度去認識。廣大農村形成了文明和諧社會局面,是社會真正發展進步的表現。

2構建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

目前農村戶間、房族間相互攀比、講排場、擺闊氣,富瞧不起窮,大戶、大族看不起小戶、小族的現象仍較突出,各種封建迷信仍十分盛行,移風易俗,鏟除陳規陋習的文明社會風氣仍未形成。各種不和諧因素的存在,從辯證角度審視,與村民文化素養缺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是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筆者認為應當以黨中央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農村生活、成產為需要的科學知識;民俗民風傳統精華文化;文明禮儀知識;養生保健、應急救助知識;村規民約制度;本土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所形成具有正能量內涵的文化;現代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等為輔助,來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容。同時,注意考慮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的差異,做到包容并蓄。

3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民自愿的原則

查看全文

農民貸款難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

××縣地處××市西部,轄3鎮7鄉1個國營農場,118個村居委會1633村民小組。現有國土面積3208平方公里,有耕地542978畝。2008年末總戶數80406戶,其中農業戶數72440戶,占總戶數的90.1%,總人口336189人,農業人口308518人,占總人口的91.77%。2008年農民人均總收入41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2元。受現有金融體制和相關政策的局限,農民貸款難一直是制約我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難題。當前為我縣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有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而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只對企業、團體提供服務,不為農民個人貸款。為農民個人提供貸款服務的就只有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2008年底,農行發放惠農卡6411張,發放小額貸款3497萬元(其中甘蔗種植3297萬元、茶葉種植200萬元);有46344戶農戶在信用社貸款,貸款總額13428萬元。

二、農民貸款難的原因

(一)從金融機構本身分析

自從1996年以后,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全面撤出××,獨家經營的農業銀行也開始走商業化道路,將營業網點撤并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段,并將農行資金以農業為主轉向了工商業并舉,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城鎮。農村信用社便順理成章成了農村金融主力軍。那么,農民能否從農村信用社取得貸款,滿足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信用社的意愿和行為。

1997年人民銀行頒發的《農村信用社管理規定》對農村信用社性質的表述是:“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這一定義體現了國際通行的金融原則,即自愿性、互助共濟性、民主管理性,再加上一個非盈利性(不以盈利為目的)就完整了。這一定義同時明確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目標:主要為社員服務。這是合作制的初衷,也是合作制金融與商業金融的根本區別所在。《規定》還要求農村信用社“堅持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的宗旨”。這與主要為社員服務的經營沒有沖突。然而,由于農村信用社相對獨立運作時間短,積累的成功經驗并不多,加之在市場經濟環境尚未成熟的條件下,受地方意識、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約,與按合作制原則進行規范差距較大,地方色彩在一定時間內依然存在,“商業化”傾向也日益明顯,離“農民自己的銀行”還十分遙遠。出現農民貸款難的局面在所難免。主要表現在: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對策及建議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農村建設,離不開金融的傾力支持。因此,必須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目標,根據鄉村經濟發展需求,聚焦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動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金融;“三農”發展;農村信用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要素,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基礎的資金保障,擔當著重要的使命。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激勵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深耕“三農”領域,根據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基礎建設需求,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支持鄉村振興發展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

為金融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需要為之增加包括金融在內的多方面資源配置。金融業作為最基礎的經濟活動資源,著重從三個方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持:一是增加對“三農”領域的資金供給,滿足鄉村振興的基礎資金需求,解決農業農村發展融資難的問題。二是擴大金融服務范圍,將金融產品與服務延伸融入“三農”領域的細枝末梢。三是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制定符合“三農”領域特點的各項金融產品及政策,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加大對“三農”支持的力度。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拓展了“三農”領域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層次,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農村金融發展拓展了新領域,激發了新的金融需求。二是鄉村的振興發展倒逼金融業加快創新步伐。三是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政府發揮統籌和監管職能,通過完善貨幣政策和強化監管手段促進金融業良性發展。

查看全文

對構建和諧企業的對策建議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區委關于構建“和諧*”的實施意見》精神,*區政協把“構建和諧企業”納入今年的調研課題。7月5日,政協經科委組織召開了“構建和諧企業論壇會”,之后成立了構建和諧企業調研組,先后到*區內的國貿、宏奇藥業、云商印務、合眾家具、雅園、天宇辦公設備、可吉立等企業和區總工會、社保局、勞動監察大隊進行了調研,對區里部分企業構建和諧的情況、做法及經驗有了基本的了解,現針對構建和諧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

(一)一些企業能夠積極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主動接受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支持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接受區直部門的指導和監督,踴躍參加救災、扶貧濟困等社會公益活動。同時,認真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積極探索企業管理新路子,學習外地先進經驗,不斷改進管理模式和方式,在努力抓好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構建和諧企業。

(二)依照國家《勞動法》、《工會法》和有關政策招聘錄用工人。一是與員工個人簽訂了勞動用工合同,明確工資標準、福利待遇和休假時間等,36家上規模工業企業基本上都與員工簽訂了勞動合同;二是依照《工會法》成立工會并與工會簽訂集體勞動合同,支持工會工作,發揮工會在構建和諧、促進生產中的作用,在36家上規模工業企業中有18家成立了工會,簽訂了集體合同,其中化工機械、寶蓮印務、香精廠、益佰制藥、鐘裕汽車等企業的工會工作開展得比較好;三是積極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截止今年7月,36家上規模工業企業中,有31家企業參保,參保率達86.1%。還有一些上規模的商業、飲食服務業,如國貿、國美、雅園等企業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三)把關愛員工作為構建和諧企業、保證生產經營正常運行的重要工作來抓。一是建立和落實與員工密切聯系的溝通機制,普遍的做法是設立"員工意見箱",定期召開"員工例會"。國貿廣場規定每月12日為"員工投訴日",聽取員工的意見和批評。雅園飲食每年要組織一次員工對部門經理、總經理的工作(含關愛員工)情況進行一次評議,評議結果作為公司考核管理人員的重要依據;二是努力幫助員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幫助租賃住房、遷移戶口、子女入學、補助醫療費等。益佰制藥、宏奇藥業除按國家規定給員工辦理醫療等保險外,還在內部建立了醫療基金,員工可報銷10萬元以內的住院治療費。

(四)以“質量求生存、信譽求發展”,不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隨意拖欠應付款項,使企業長期穩定、健康、快速發展,成為我區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中堅力量。

查看全文

黨建促進師德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摘要】本文從實際出發,首先針對民辦高校師德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民辦高校以黨建促進師德建設的價值進行了闡述,最后結合筆者的思考與分析,論述相關的對策與策略。

【關鍵詞】民辦高校;師德;黨建

一、民辦高校師德建設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理想理念作為支撐。“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使命與責任。教師不僅要做好本職知識、技能的教育工作,更應當重視學生的觀念與思想教育。但是從目前來看,不少民辦高校的教師缺少對學生有關思想與觀念的教導,沒有認識到這項工作是自身的重要職責,并認為這些工作應該由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來負責,缺乏有效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導致他們面對學生的違紀、違規現象視而不見,脫離了“育人”的根本,影響了高校形象的建立。(二)民辦高校教師缺乏職業認同感。從民辦高校教師隊伍角度來說,其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返聘的教師,其二是青年教師。這些教師都是民辦高校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但是從體制與編制的角度來說,相較于公辦高校較為豐富的福利制度,民辦高校教師的福利制度缺少良好的保障。尤其是個別青年教師,只是將民辦高校當作一種“跳板”。有的教師,會在自己主要職業基礎上開拓第二份職業,并以此來彌補生活所需。這些狀況,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辦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缺乏,其不僅無法有效投入教育教學中,同時也很難保證教學效果,在實際教育中往往照本宣科,未能真正從教師職責的角度去落實工作,影響了民辦高校的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成長發展。(三)對于高校教師的師德關注較少。現今我國不少民辦高校面臨著師資引進難、留住難、提高難等狀況,導致不少民辦高校在教師的選擇上大多從“量”的角度出發,很少從教師的“質”也就是師德角度因素進行考慮。同時忽視師德也體現在對于教師的培養、選拔、晉升的過程中。在實際培養教師的過程中,學校大多從教學方法、教學能力上考核,并沒有制定系統性較強的師德、師風培養體系。雖然在日常的教師管理中,學校會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督導,但是有關師德的發展效果不夠明顯。一些教師因為安于現狀,常處于舒適狀態中,未對自己提出高要求,從而制約了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民辦高校以黨建促進師德建設的價值

(一)為教師師德觀念樹立正確的風向標。從實際角度來說,黨建工作以其本身的特殊性導致在強化教師“內在”因素上有著非常強的功效,同時還可以將國家與社會的需求在其中融合,引導教師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國家的聯系,并以此為教師良好師德觀念樹立正確的風向標。民辦高校實施黨建工作,符合時展需求,使在職教師受到正能量的感染,可以激發其責任意識,有助于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從而為提升師資隊伍力量奠定良好基礎,促使高校樹立良好形象。(二)保障民辦高校師德建設機制的長效性。從教育實力的角度來說,其實力的提升關鍵在于師資隊伍,而師資隊伍的穩固發展核心在于師德建設。在民辦高校中,教師師德建設往往沒有專職部門管理,導致師德建設工作無法有效落實。而以黨建與師德建設融合的機制,可以充分挖掘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通過黨員模范作用以及黨政齊抓共管,可以有效保障高校師德建設機制的完善與長效性。這對提高民辦高校的教學水平有重要意義,能夠使民辦高校的辦學理念與時展相符,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查看全文

采購內部控制建設的相關對策建議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發展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的應用研究,政府采購內部控制規范化、有序化、信息化高效運轉也得到了有效發展,能促使政府組織目標高質量完成。構建完善的政府采購內部控制體系、對在職人員進行有效匹配、提高政府采購活動的管理監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各項采購風險進行有效預防與管理工作,加強政府采購的實踐應用質量,進一步加快政府內部控制系統建設,推進我國國民經濟長久穩定發展。

關鍵詞:政府采購;內部控制;對策建議

采購工作作為政府財務管理的核心環節,能夠有效地提高政府公共財務監管工作質量,對于我國的社會市場體制改革與國民經濟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政府采購管理工作的輻射發內逐漸增大,實踐管理工作中的各種問題與漏洞也不斷浮現。因此,加強政府采購工作的內部控制工作,對我國政府體制管控與財政部門預算、審計等進行改革創新,是實現政府采購工作的高效化與實踐化的關鍵措施。

1.政府采購內部控制建設相關理論概念

1.1政府采購基本概念與制度

政府采購也就是公共采購,是各級國家行政機構、國有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等團體,利用市場競爭、公開招標等方式,使用國家財政資金采取租賃、購買或委任等手段取得項目工程、貨物或管理服務等舉措,具有資金渠道公用性、主體固定性、經營非營利性、管理支出政策性以及實踐管理規范性等特征,在社會經濟改革開放體制下,能實現市場經濟調控與政策宏觀管理的雙向結合。政府采購制度主要包含政采購的基本準則、目標、具體流程以及組織管理機構等,主要是對采購規劃的審核、落實、擬定合同、采購落實、實踐驗收以及違規行為處理等進行規范,并制定具體的管理、糾紛等執行標準。當前,我國已經搭建了政府采購基本框架,以《政府采購法》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地方與中央協調統一的法律規范機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