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操作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7:44: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動手操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學生動手操作時機研究論文
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操作學具既可以開發(fā)利用右腦,促進左、右腦的協調發(fā)展,又能讓學生智力的內部熟悉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熟悉的內化,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學習技能的提高,從而達到聰明的生長和創(chuàng)造力的凸現。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基說的"兒童的聰明在他手指尖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下面就數學教學中如何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新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熟悉和作法。
1.在認知的生優(yōu)點,實施動手操作
根據心理學家的探究(如皮亞杰),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于一個倒置的圓錐形的螺璇圖,它表明熟悉的螺璇是開放性的,其開口越來越大,意味著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過程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熟悉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tài),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tài)發(fā)展。毫無疑問,這個熟悉螺璇中布滿很多的結點,這些結點就是認知的生長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構筑兒童知識大廈的基礎功能。假如當這些結點正在生長時,就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摘要:20以內的進位加法,既是10以內加法的延伸,又是學生以后學習多位數加法的基礎,正是認知的生優(yōu)點,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學具(小棒),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動手操作。就以9+3=12為例摘要:
(1)①9根小棒要和幾根小棒才能湊滿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應從哪里來?怎樣擺?
動手操作數學論文
一、在動手操作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馬卡連柯說過:“把活動引入課堂,以給學生一個強刺激,進而把他們愉快的情緒組織起來、推動起來,使它得以發(fā)揚?!笨梢?,活動充滿童趣,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習,可以迅速吸收知識,并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和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一節(jié)中,讓學生拿出統一規(guī)格的平行四邊形的紙,想辦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在整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剪,然后重新拼成一個長方形。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注重探究活動進行指導,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當學生成功的拼出長方形后,我抓住時機,讓他們進一步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相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學生頓時又來了興趣,動起手來,反復對比。對于結論正確的學生,我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整個學習新知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實踐參與新知形成的過程,隨著一個個難題的攻克,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樂學、善學。
二、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自實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能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fā)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思索、探討、創(chuàng)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而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學生初步掌握角的基礎知識后,我讓學生親自做一個角。大多數學生用兩根木棒組成一個角,有的學生用兩根手指組成一個角,有的用橡皮筋拉成了一個角,有的用吸管折成了一個角……大大小小,不同材料的角出現了,學生們高興地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享受著成功地喜悅。在此,我又進一步提問:“比一比誰的角大?誰的角???和你們材料的長短有關系嗎?”學生的興趣又高漲起來,動手比起來,最后大家一致得到一個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張口的大小有關。學生不斷涌現的創(chuàng)新手法,使他們在愉快的心境中輕松地獲得了知識,學得有趣、學得有效。
三、在動手操作中構建學生的空間觀念促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除了培養(yǎng)觀察能力,還必須讓學生進行操作實踐活動,讓他教學動態(tài)們自己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量一量。例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親自實踐,親自把物體放入水中,觀察其變化以理解“占空間”“占空間大小”。又如,在體積單位的建立中,每一個體積單位我都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另外,在練習中指導學生的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加深認識,有利于發(fā)展空間想象。在一次練習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最少幾個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開始不管我怎樣講解,有一部分學生總是皺眉頭,想不出來。在語言難以解釋清楚的時候,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答案頓時擺在學生的眼前,經過實踐、動手操作,清晰、準確地把握了圖形的特征,從而形成了穩(wěn)固而清晰的空間觀念,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周密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動手操作教學管理論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擺弄教具中學習知識?,F以三例說明。
1.讓學生用8個紅三角形與5個黃三角形學具演示8+5,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合并過程:(1)將兩種三角形先合并在一起,然后一個個地去數,從1數到13;(2)將紅三角形逐個放入黃三角形的行列中,邊放邊數,從6數到13;(3)將黃三角形逐個放到紅三角形行列中,從9數到13;(4)從紅三角形里拿出5個與黃三角形湊成10,再把余下的3個紅三角形合并過來,從而得到13;(5)從黃三角形里拿出2個與紅三角形湊成10,再把余下的3個黃三角形合并過來,從而得到13。學生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幾種方法的比較,就會領悟到第一種方法最慢且容易數錯,第五種方法最快且不易錯。這時,讓全班學生再用第五種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容易地概括出湊十法的思路,而且能自覺地接受用大數湊十來進位加的方法,既培養(yǎng)了計算能力,又初步訓練了思維能力。
2.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內容時,我在講清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guī)律以后,指導孩子們動手做了一個數學游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游戲的方法是:讓孩子剪好同樣大小的硬紙板若干塊,分別寫上0、1、2、3、4、5、6、7、8、9等數字,0紙板要適當多幾塊,另加一塊畫有小圓點的紙板,用作小數點。游戲開始,按需要每人拿一塊紙板,舉上頭頂,連同小數點排成一橫行,組成一個小數(熟練后也可組成一整數),讓全體同學讀出這個數。然后由老師或學生干部發(fā)令:“這個數擴大100倍!”(也可說乘以100),于是拿小數點的同學開始移動,他向右移動兩個位子,剛才的數起了變化,全體同學再齊讀這個變化了的小數。如果移動后,遇上整數部分的最高位或小數末尾是“0”,拿“0”牌的同學要把牌放下,表示去掉“0”;如果遇上數位不夠,拿“0”牌的同學要湊上去,以表示補上“0”。這樣擴大、縮小反復做幾次,同學們不但能熟悉小數擴大、縮小時小數點的不同移法,還能掌握小數中的“0”哪些該去掉,哪些不該去掉,什么時候又該補上“0”。
3.學生動手是一種樂趣,動手過程是思維和認識的過程。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通過讓學生擺弄學具,比一比,量一量,強化了認識過程。
我要求同桌的學生分工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兩人合做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用倒米的方法,找出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系。要求每個學生把下列過程操作一次,即先在紙筒的圓柱內裝米,然后把其中的米倒入與它等底等高的紙筒圓錐內,觀察可以倒幾次;再在紙筒圓錐內裝米,接著把米倒入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形筒內,觀察需幾次才能將它裝滿。要求在5分鐘內完成兩次實驗。有的同學把一張硬紙卷成漏斗形,預防把米倒出,影響實驗的準確性;有的同學先把圓柱體的面封口,挖一個小洞口,讓米緩緩流出……這樣,寓數學思維于學生的實踐操作之中,使學生既活躍了思維,又掌握了知識。
動手操作能力趨向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科學課程提出了明確的教學要求,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培養(yǎng)其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其好奇心,有利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從而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國小學科學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為了有效地解決上述局限性,教師應該進行各類嘗試,針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善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水平。
【關鍵詞】小學科學;動手能力;培養(yǎng)
小學科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門綜合課程,可以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小學科學課程涵蓋了生物、物理、化學等知識,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受到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其動手能力不足。因此,教師應該革新教學方法,逐步改進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現狀
(一)學生缺乏動手操作的興趣
小學生習慣于學習理論知識,是通過機械記憶的方式理解內容,其所能接受的課堂模式就是教師講解,他們被動地傾聽。這種學習習慣不利于動手能力的改善,小學科學實驗課上,學生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在其看來,科學學科這門課程只是輔助學科,可有可無。
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
摘要:在對現在教育進行深入研究中,發(fā)現在現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僅僅采用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根本不夠的,還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學生教育進行有效改善,從而使得我國小學生自身知識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提升。對于小學生數學教學來說,在課堂上不僅僅要求學生對書本上講述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對小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訓練,借以提升小學生自身思維靈活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課程;動手操作;有效性;策略
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育的時候需要通過有效的技術方法提升小學生自身知識素養(yǎng)。在對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進行研究中,發(fā)現小學數學教學采取的方法大多數是傳統的口頭講述,這種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小學生自身知識素養(yǎng)還存在很大的阻礙。針對于此就需要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育的過程中對自身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改善。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將書本教育和學生自身動手操作進行有效結合,這樣對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汲取能力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1精心準備學具
要想保證小學生的數學動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提升,在進行數學教學之前對需要的學具進行充分準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準備的學具還需要對學具自身安全性起到高度重視,保證學生在利用學具進行動手操作的時候不會對自身健康造成威脅。在進行數學學具準備的時候,發(fā)現還有一部分學具是需要小學生自行準備的,這里所涉及的學具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包括計數學具、計量學具和幾何學具。
2實時指導操作
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思考
[摘要]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科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存在教師準備不足、過程形式化以及學習深度不夠等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對動手操作學習的價值認識不夠,對動手操作的內涵理解不深以及對動手操作運用的條件把握不住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化動手能力的應用,需要教師本著解決問題的教學觀點,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材料設計、動態(tài)備課時,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操作表現進行捕捉,并重視學生操作后的反思與梳理。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應用與思考
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有效方式,也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利用相關的實物或學具進行擺、剪、拼、測量,或對數量關系、空間圖形進行列表和圖像的操作活動,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與學習內容的相互作用,這就是動手操作。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查找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的實效,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存在的問題
1.操作準備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操作材料是教與學操作的對象,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操作材料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學生通過對操作材料進行加工而獲得學習經驗。但是,材料的準備與選擇,學生往往沒有參與其中。教師主要選擇的還是教材配套的材料,而符合學生個性化的操作材料很少。對操作活動進行合理設計,這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這些設計多數偏向成人化。教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只是對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卻沒有自己動手進行操作的活動,而且很多操作也是一些驗證性操作。小學生動手之前很少能夠概括出數學道理,操作過程也是探索數學道理的過程,這樣就與探索發(fā)現存在很大的差距。2.操作過程流于形式。操作活動主要依賴教師,教師對學生的操作興趣關注不夠。動手操作應該落實到學生的困惑與好奇處,而不是從教材開展。如分數乘法的學習中,教師提出“兩個2/7的和是多少”,很多學生都能用口算算出,但是教師還是按原來的要求,讓學生進行“涂一涂,算一算”的操作活動,并進行討論,很多學生就會在準備的紙條上直接涂上4個小方塊。這樣的操作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是教師指導性操作凌駕于學生主體性操作之上,從而使學生失去操作興趣。教師對學生的操作主要集中在細則和操作程序上,從而無法保證操作的實效。3.操作學習深度不夠。動手操作是在學生個體經驗上進行的學習,超出個體經驗的局限,就需要把操作學習與知識學習、交往學習相結合,但現在這些做得遠遠不夠。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操作分工、計劃、結論商討有限;操作活動結束后,缺乏相應的交流與反思等,另外還缺乏對操作活動意圖、操作過程和有關算理的交流與反思。
二、原因分析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策略
伴隨社會發(fā)展,小學信息化技術的教學重要性漸漸得到強化,和傳統學科比起來,課程有著較強的技術性,對學生實踐能力、科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所以在進行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時,要加強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操作能力,使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一、把學生當做主體,認真、精心設計相關任務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有極強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上機操作,鞏固所學知識。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方式進行教學,任務主要指的是把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設計為一系列學習實踐的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引入游戲,通過游戲教學法實施教學,首先讓學生通過《金山打字通》玩鍵盤游戲,然后對學生游戲成績進行評估。尤其在抓小偷與青蛙過河等游戲中,學生會發(fā)現要想取得好的成績,需要有熟練的指法。然后教師再對指法練習要點進行講解,同時讓學生全面認識鍵盤上每個鍵盤鍵,以提高學生打字的速度。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趣味性,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自主性,進而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拓展學生的思維,對教學的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新
小學是學生心智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小學生對周邊事物與生活充滿了想象力與好奇心。他們的思維比較活躍,不容易受規(guī)則限制,經常會有一些新奇的想法。而保護與尊重小學生,是現代化教學理論中需要倡導的內容,所以小學信息化的技術教學設置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發(fā)展思維、鼓勵創(chuàng)造與獨立思考的環(huán)境。例如:制作板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靈活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解放學生思想,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得學生能夠親身實踐,自由想象與發(fā)揮。在信息技術課前,教師給學生指定一個板報主題的內容,再讓學生自己去挑選、搜集與整理相關資料,根據內容不斷進行編排、取舍與整理。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互相討論板報制作的程序,以便不斷完善與補充,歸納創(chuàng)作的過程。教師還要挑選出一些優(yōu)秀作品,讓學生初步認識板報特點與樣式。最后讓學生按照規(guī)定主題,制作板報,提高學生動手與操作的能力。
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摘要:培養(yǎng)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演示、激趣,半扶半放,熟練操作,獨立設計并動手操作的培養(yǎng)過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的矛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提高課堂數學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
關鍵詞:數學;培養(yǎng);操作;能力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培養(yǎng)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呢?為此,筆者談談幾點看法。
一、挖掘教材,演示、激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抽象的數學知識僅憑老師單調乏味的講解,要想使學生理解,是十分困難的事。因此,教師必須深挖教材,精心設計并做好抽象數學知識的演示過程,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既要向學生講清楚動手操作的方法,又要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動手操作的要領并有樂于動手操作的強烈愿望。例如,教學“加法”這一概念時,教師出示例題“樹上原有4只小鳥,又飛來了2只,現在一共有多少只?”教師先在黑板上粘貼上4只小鳥,表示“樹上原有4只小鳥”,再在黑板上粘貼上2只小鳥,表示“又飛來了2只”。然后數出一共有6只小鳥,表示求出了“現在一共有多少只?”邊演示邊向學生講解先怎么操作?再怎么操作?最后怎么操作?演示完后,引導學生抽象出“加法”這一概念。最后,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欲望說:“孩子們,你們也想試一試嗎?”從而調動起學生動手操作的強烈愿望。
二、初步體驗動手操作,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能力在美術教學中的培養(yǎng)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因此美術教育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我國的小學美術教育中,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本文中,從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分析了其在美術教育中進行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和相應的培養(yǎng)策略。
一、通過作品欣賞將學生的動手意識增強
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其獨特的年齡段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一些適合該年齡段欣賞的、富有生活情趣、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美術作品讓學生欣賞。這樣,不僅能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的目的,同時也能將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的意識增強。在選擇美術作品時,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美術作品的選擇需要貼合本節(jié)課的教材內容。比如,在學習《水墨畫鳥》一課時,可以先從網上下載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品,讓學生欣賞。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不受教材的約束,廣泛采納學生的建議,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來進行欣賞。其次,教師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作品的再加工,不僅能樹立起良好的自己動手操作的榜樣,同時還能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進行提高。最后,教師也可以展示一下學生的一些優(yōu)秀作品,通過欣賞學生能發(fā)現自己作品中的缺點,還能看到別的同學的可取之處,取長補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同時,欣賞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讓學生欣賞到優(yōu)秀的作品,還能增強學生進行自己動手操作的意識。另外,動手操作和作品欣賞關系緊密,在學生欣賞完作品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比如在欣賞完動物油畫后,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己動手操作,模仿欣賞過的作品,自己動手創(chuàng)作。學生通過這樣的不斷練習,能有效增強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能更好地掌握美術知識。
二、通過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它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求知欲,由此激發(fā)出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的熱情。比如,在講授《皮影戲》一課時,教師先在課上播放一些關于皮影戲的經典視頻片段,通過視頻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學習很快產生興趣。通過視頻的播放,學生能很快記住畫面中的信息,進而能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將皮影戲中的形象在紙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在學習氛圍的營造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使用一些輔助的工具,使得書本上的知識更加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同時,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讓他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通過組織活動將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
課堂操作引發(fā)出的思考
[內容摘要]課堂動手實踐存在的誤區(qū):動手實踐等同于勞技操作,課堂游戲,實踐方式盲取,材料過于完備。預防及糾正措施:動手實踐目的明確,材料豐富,方式優(yōu)選,結果內化。
[關鍵詞]課堂動手實踐引發(fā)的思考
《新課程標準(試用)》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教師總是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從而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新課程改革中“動手實踐”已成為一個熱門詞,但也有不少地方引起了我“熱潮中的冷思考”:平時課堂動手實踐存在哪些誤區(qū)?又如何去防止或予以糾正等問題應運而生。下面我就從平時課堂中采摘的幾個片斷談些體會。
片斷1:動手實踐等同于勞技操作
在聽“對稱圖形”一課中,教師由出示圖案的一半猜整個圖案引出課題后,安排了這樣的動手實踐:根據練習紙上已畫好的半只蝴蝶剪下整只蝴蝶。在學生完成后,教師從學生的材料中選取幾種貼在黑板上,并提問:
(1)你喜歡哪一只蝴蝶?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