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構造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1:26: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質構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地質構造對煤礦安全生產的影響
摘要:中國煤礦多采用井工開采,在開采時不可避免地遇到地質構造。簡要分析了煤礦中常見的地質構造,并探討了其對煤礦安全生產的影響,可為預防煤礦地質災害事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煤礦開采;地質構造;安全生產
目前,中國煤礦開采的煤層多位于幾百米甚至千米的地層之中,在進行煤層開采時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地質構造。若在生產時忽視了地質構造或采取的安全措施不當,則很容易引發煤礦地質災害,給煤礦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亡[1-2]。因此,非常有必要認識到煤礦地質構造對安全生產的影響。地質構造有很多種,對煤礦安全生產的影響是不同的,需要具體全面地認識。本文圍繞煤礦常見的地質構造展開分析,重點探討了由煤礦地質構造引發的災害。只有對地質構造產生的過程進行全面研究,并了解對應因素,才能更好地防范事故的發生。
1煤礦生產中常見的地質構造
為了更好地認識煤礦地質構造對安全生產的影響,需要詳細全面地了解煤礦生產中常見的地質構造。常見的地質構造主要有斷層、陷落柱、褶皺,下面將進行具體介紹。1.1斷層。斷層是煤礦開采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主要是由于地殼運動引發巖層斷裂造成的。通常情況下可將斷層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及平移斷層(見圖1),其中正斷層和逆斷層最為常見。根據斷層的落差又可分為大斷層(落差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和小斷層(落差幾米)。在煤礦開采的工作面內,通常有幾十條甚至上百條斷層。對于大斷層可通過地質勘探找到,而對于小斷層只能通過井下勘探找到。斷層是完整的巖層破斷后的產物,這導致附近巖體的密封性和力學性質會發生較大的改變,例如斷層附近應力集中、斷層附近對氣體的密封性較差。在開采時不僅需要注意大斷層的影響,還要注意小斷層的影響,以免引發煤礦地質災害事故。通常情況下,在靠近斷層面附近進行開采、掘進作業時,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1.2陷落柱。陷落柱是流動的地下水長期溶蝕而形成的一個巖層破碎帶(見圖2)。破碎帶的范圍與侵蝕的時間有很大的關系,時間越長破碎帶也就越大。當陷落柱穿越煤系地層時,對煤層完整性有影響。陷落柱通常以錐形分布,從上到下橫截面積逐漸增大。陷落柱多存在于煤礦巖層中含水層比較發育的地方。陷落柱對原巖體的完整性產生破壞,其內部容易導水。因此,在陷落柱附近施工時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首先要探測陷落柱的范圍,然后要測量陷落柱內部的水流情況和瓦斯情況,最后再采取一些安全施工措施。1.3褶皺。褶皺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局部凸起或凹陷的情況(見圖3)。褶皺又可分為向斜和背斜。雖然褶皺不會改變巖層的完整性,但是會對巖層應力分布有較大的影響。這種應力分布對巖層內水和瓦斯的流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圖3巖層褶皺形成示意圖褶皺的出現不僅會導致工作面回采變得困難,還容易引發一定的煤礦安全事故。在向斜的軸部,瓦斯容易大量積聚。若開采時破壞這些區域,則很容易引發煤礦瓦斯事故。多數背斜的部分存在于煤層上部,其圍巖的密封性要比向斜軸的部分差很多,所以瓦斯不太可能直接被密封,煤層中瓦斯的濃度也會不斷降低。
2煤礦地質災害與地質構造的關系
村莊地質構造勘查綜合物探運用
古城井田為全隱伏掩蓋區,礦井設計的井底車場通往采區的軌道大巷和運輸大巷并行穿越安昌正斷層和中華正斷層形成的地塹,上述兩斷層和其伴生斷層精細結構不明,僅靠地表地質填圖和鉆孔很難控制先期開采地段內落差小于30m斷層和陷落柱等構造,對將要進行的施工帶來安全隱患。大巷穿越地塹區段正好位于李高村下,為物探工作帶來了一定的不變,采用綜合物探的目的是避開村莊的不利條件,精確查明該地段地質結構為巷道安全穿越提供技術保障。
1綜合物探方法選擇
綜合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是根據地層巖土的電阻率、彈性、磁性等物理性質,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探方法分析研究,互相驗證,辨別異常區的具體屬性,從而提高勘查精確度的一種常用物探方式地震勘探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空間定位準確等技術特點,能夠詳細的劃分地層,高精度地確定沉積地層的地震地質屬性,被廣泛地用于解決構造地質問題。三維地震勘探獲得信息量豐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斷層等均可直接或間接反映出來,對深層地質構造的判斷精確度可達到3m,其缺點是受村莊、高壓線路等構筑物影響較大。本次采用的可控震源地震地震是二維地震技術,在單個時間剖面上的精度甚至超過三維地震,且能很好的避開村莊的影響,缺點是對兩個剖面之間的區域掌控不夠。通過三維地震和二維可控震源地震的緊密結合,互相驗證,可以很好的解決的村莊下地質構造難于精確掌握的問題。
2工作區地質概況
有利條件:本區第四系黃土覆蓋全區,其厚度為42.2—90.55m,區內潛水位一般在2—18m之間,潛水位以下為良好的激發層位,淺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好。本區3號煤層純煤厚度3.35—9.65m,平均6.05m,屬穩定型煤層。15號煤層全部可采,純煤均厚4.09m;煤層的速度、密度與上下圍巖有較大差異,是較好的波阻抗界面,可分別形成兩組能連續對比追蹤的反射波(T3波、T15波),新生界與下伏基巖的波阻抗差異明顯,其分界面可形成TQ反射波,并在區內可連續追蹤,深層地震地質條件良好。不利條件:工作區中心李高村為本次工作重點,其壓覆大巷穿越區段的地塹斷裂結構。
3工作方式
老江底水電站地質構造論文
1壩址區基本地質環境
壩址位于峽谷進口河灣地段,河谷斷面呈“U”字型峽谷,河流流向由S34W轉向S81W,谷底高程1130~1145m,河床寬20~32m,枯季水面高程1140m,水面寬22m,水深約1~2m,正常蓄水位1182m高程谷口寬約85m,寬高比約2。谷底兩岸堆積有崩塌巨塊石,左岸坡為陡崖,局部倒懸,山脊高程為1220~1441m左右;右岸山體雄厚,河面至1150m高程坡度陡,近直立,基巖裸露,以上坡度變為40~50°,植被發育,山脊高程為1585m左右。
壩址河谷覆蓋層最厚為13.8m,成分為第四系崩塌堆積、沖洪積層。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中統個舊組第四段(T2g4),巖性主要為中厚至厚層塊狀白云巖、鈣質白云巖、泥質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灰巖。
壩址區構造復雜,褶皺斷裂均有發育,具有復雜多樣的構造形跡。壩區構造的性質特征對該壩址的成立與否起著決定作用。本文主要根據地質測繪結合鉆探資料,對壩區復雜的地質構造作概要的分析,并評價其對壩址區工程地質條件的影響。
3壩區地質構造特征
3.1總體特征
簡述煤礦地質構造對安全生產的影響
摘要: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之一,一直都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礦井開采的不斷延伸,井下地質構造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多數煤層厚度也都不穩定,這會在無形中威脅著煤礦安全開采。因此,專業人員應該從多方面入手來采用合適的措施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保證煤礦安全生產更好地進行。
關鍵詞:煤礦地質構造;安全生產;影響策略
正是因為很多人在開采之前沒有全面了解地質構造,因此容易誘發煤礦安全事故。但是如果沒有做好合適的措施自然會引發其他類型的煤與瓦斯、煤層自燃和其他不同類型的事故。專業人員只有對地質構造生產的過程進行全面地研究,并在了解對應因素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防范事故的發生。
1.地質構造對煤與瓦斯突出現象產生的影響
(1)褶皺地質對煤與瓦斯突出產生的直接影響。背斜傾伏正處于煤層加深的位置,內部的瓦斯含量也會變大。但是,在實際褶皺的背景下,與實際背斜傾伏有一定關系的巖層其實會存在移動和錯位的現象,有時候甚至會直接沿著背斜傾伏的方向出現合適的斷層,煤層不僅會在第一時間出現破碎的現象,更會直接分散發育。因此,在實際背景下非常容易誘發煤與瓦斯事故。在普通的向斜軸部,正是因為圍巖內部存在著相對應的物質,瓦斯的成分也在不斷地增加,如果褶皺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巖層也就會產生錯位。煤層不僅會出現塑性的變化,分層的面積也會在第一時間擴大,因此容易誘發煤與瓦斯突出的事故。多數背斜的部分存在于煤層的上部,其圍巖的密封性要比向斜軸的部分低很多,所以瓦斯其實不太可能直接被密封,煤層中存在的瓦斯的保護能力也會不斷地降低。多數背斜軸部存在的圍巖的張拉力也會不斷地增強。因此,實際在褶皺的作用下巖層內部其實并不會直接錯位,煤與瓦斯也幾乎不會出現突出的概率[1]。向斜仰伏端位于煤層的上端,和其他三個主要結構相比,圍巖幾乎不會直接封閉瓦斯。但是,在實際褶皺的作用下,巖層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錯位的現象,煤層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內部軟分層的面積更會變小。因此,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并不會對瓦斯突出的過程產生更大的影響。(2)斷層作用對煤與瓦斯突出的影響壓性斷層結構會對周圍巖石的結構產生直接的影響,其透氣性也不佳,瓦斯將不能夠沿著斷層任何方向進行移動,所以可以在第一時間存在于煤層中的瓦斯。多數壓性斷層內部的巖層會不斷地發生撞擊,甚至會和周圍的煤層直接錯動。因此,多種類型的壓性斷層會直接形成軟的分層,不僅內部較厚,而且巖石分布的范圍也變得越來越廣泛。但是,更多的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實際都會存在于壓性斷層的周圍。張性斷層會使得周圍圍巖的結構變得非常松散,內部的透氣性也會變得更好。因此,瓦斯可以沿著斷層的任何方向進行移動,這樣也就不能夠讓煤層中的瓦斯更好地保存下來。如果張性斷層出現較弱的錯動,周圍的煤礦也會出現輕微層間錯動。因此,在壓性斷層的作用下,軟分層的厚度會不斷地變小,其合適的范圍也會變小。因此,斷層周圍幾乎不會出現煤與瓦斯突出事故。(3)侵入作用。隨著越來越多巖漿不斷侵入內部,煤層內部的結構會存在較強的帶狀變化,最終也就會直接影響滲透率。由于不同位置的滲透率都會有所不同,甚至也會對瓦斯賦存和移動的現象產生不良的影響。巖漿巖其實會在較短的時間內直接破壞煤層內部的平衡度和動力[2]。但是,隨著巖漿內部的距離不斷地變短,多數煤層會越來越多地產生質變的現象。如果內部的巖漿會被直接冷卻,兩側就會形成極高的巖墻,這其實屬于最常見的瓦斯突出區域。圖1顯示了煤礦侵入作用。
2.地質構造對煤層自燃的影響
地質構造特征與油氣研究論文
關鍵詞庫車前陸盆地克拉蘇構造帶斷層相關褶皺被動頂板雙重構造構造與油氣關系
1區域地質概況
庫車前陸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北緣的一個重要構造單元,位于塔里木盆地與天山造山帶交接部位,是一個疊置在二疊紀至三疊紀前陸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再生前陸盆地[1],其中主要沉積了一套巨厚的陸相沉積。三疊系為湖泊相沉積,邊緣為三角洲相,中部為深湖相,包括砂巖、暗色泥巖和煤層,厚460~2300m。侏羅系為湖泊-沼澤相沉積,底部為厚層砂巖,中部為煤系,頂部為褐色砂巖、礫巖,厚330~2200m。白堊系和第三系主要為巨厚的河流相沉積,包括棕色、褐色砂巖、泥巖。其中早第三紀庫車前陸盆地的西部有短時海侵,下第三系在盆地西部為一套膏泥巖沉積。白堊系和第三系總厚2000~6000m。庫車前陸盆地三疊系、侏羅系有成熟度適中、厚度大的腐植型生油巖,侏羅系煤系與下第三系膏泥巖是良好的區域性蓋層,各巖系發育多套砂巖儲層,多以原生孔隙為主,具有優良的儲集條件。總之,庫車前陸盆地是一個中生代的生油坳陷,具有多套生儲蓋組合,主要勘探目的層為白堊系、侏羅系和三疊系,其次為第三系。1952年開始勘探工作。1987年該油田因枯竭而廢棄。1995年在大宛齊構造上見工業油氣流。1997年底以來,先后在克拉2井、克拉3井、依南2井獲高產工業油氣流,使庫車前陸盆地的勘探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庫車前陸盆地的地表構造由北向南可以劃分為7個構造帶:Ⅰ.北部邊緣沖斷帶;Ⅱ.東風背斜帶;Ⅲ.北部背斜帶;Ⅳ.拜城-陽霞向斜帶;Ⅴ.南部背斜帶;Ⅵ.西南雁列背斜帶;Ⅶ.南緣剪切伸展構造帶。這些構造帶是新第三紀-第四紀統一的南北向水平擠壓作用的產物,是庫車再生前陸逆沖帶由北向南漸次擴展的結果。
克拉蘇構造帶位于庫車前陸盆地中部北側,主要是根據地震剖面確定的地下構造,它對應著地表構造的東風背斜帶、北部背斜帶和拜城-陽霞向斜帶。克拉蘇構造帶西起卡普沙良河西約15km,東至克孜勒努爾溝東側15km,北起東風背斜帶南側向斜,南抵拜城-陽霞向斜帶北部,即東經81°30′~83°29′和北緯41°50′~42°08′所圈定的范圍。
2克拉蘇構造帶的構造特征
定向抽采鉆機地質探測研究
摘要:屯蘭礦選用VLD-1000定向鉆機施工葉脈狀定向長鉆孔精準探測,利用已有巷道向采區邊界地質構造復雜區域施工探明構造、小窯破壞范圍鉆孔,對B2301工作面涉及區域進行全面探測。實踐得出,通過定向長鉆孔探明B2301區域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情況,確定具備回采條件,為后續工作面布置提供了有利的地質參考條件。
關鍵詞:地質條件定向鉆機新盤區頭面開發
1礦井概況
屯蘭礦為山西焦煤集團公司主力生產礦井,生產能力450萬t/年,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礦井井田面積73.34km2,井田內含煤18層,為煤層群開采,其中主采煤層2號、8號煤層均為突出危險煤層。礦井絕對瓦斯量達277.74m3/min,相對瓦斯涌出量達31.76m3/min。礦井全區承壓開采,地質條件復雜。
2新盤區頭面概況
北三盤區位于屯蘭礦+750水平北翼,屬礦井井田西北部,地層走向為北西30°~60°,傾角2°~13°,平均為4°,南北長4942m,東西寬約2900m,總面積7.3km2。盤區區東鄰北一采區,西接馬蘭礦,南以南二、南三采區為界、與馬蘭礦接壤,北與鎮城底礦接壤,區內斷層發育,均屬高角度正斷層,走向為北東方向,帶有壓扭性質,斷層交錯切割,成組出現,水文地質條件上組煤為中等,下組煤為復雜,區內帶壓開采。盤區2號、6號、8號、9號四層穩定煤層可采儲量4792.9萬t,為可靠可采儲量,設計暫確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則北三采區可采煤層服務年限38年。盤區瓦斯相對涌出量為19.88m3/t,絕對涌出量為50m3/min。北三盤區分為左翼、右翼兩翼開采,右翼工作面布置為由西北向東南方向依次布置,目前22301工作面已形成,在風坪嶺斷層與22301膠帶巷之間存在不規則區域約0.5km2,為了提高資源回收率及延長盤區服務年限,故布置B2301工作面,工作面布置如圖1所示。該區域受后風坪嶺斷層影響,地質構造復雜,伴生斷層較多,具體情況不明,地質條件的掌握情況直接決定新工作面的巷道布置、回采方式、瓦斯治理辦法等。
鐵路工程地質選線研究
初測階段,通過收集相關地質資料,掌握區域地質條件,決定線路走向,為線路尋找合適的地質走廊,此過程即為“宏觀地質選線”。2)微觀地質選線。線路大概走向確定以后,通過工程地質勘察,查明沿線工程地質條件,最后綜合分析線位地質條件,選出最佳方案,此過程為“微觀地質選線”。
分類工程地質選線原則
(1)越嶺區。越嶺線路宜避開地質構造軸線,尤其應避免沿大的斷層破碎帶、地下水發育的地帶通過;應選擇在相對穩定、地層完整的地帶通過;在通過大的斷層破碎帶時,線路應垂直或大角度穿越。2)采空區。對正在開采或經過批準開采的礦區,線路繞避至其采空影響范圍外一定距離,在安全地帶通過;對于穿越煤層段落的線路,線路方案應盡量繞避歷史久遠的采空區、無規劃開采的小型私人煤礦[2];當線路繞避困難時,對埋藏淺的小型坑洞應開挖回填,對不易開挖的坑洞應進行勘探查明坑洞情況,經處理后通過。3)巖溶區。線路應盡量避開可溶巖地段[3],避免順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帶;應繞避巖溶強烈發育區、構造發育帶、地面塌陷及土洞密集區,以及巖溶水富集區和巖溶水排泄帶;越嶺地段線路應選擇在巖溶負地形之間、地下分水嶺附近,并盡量采用短隧道通過,避免采用長大深埋隧道,線路高程宜在垂直滲流帶中[4],無條件時,可在深部緩流帶通過。4)危巖落石、堆積體區。線路應繞避危巖密集分布、可能產生大規模崩塌或者治理難度極大的危巖、落石地段,當落石及潛在的崩塌體規模小、危巖邊界條件或者個體清楚、防治方案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時,線路可以選擇在有利部位通過。應繞避穩定性差、大型堆積體和錯落群;避開地形零亂,坡腳有地下水出露的山坡。
工程地質選線關鍵地質因素
在綜合分析沿線區域地質資料和工程地質條件的基礎上,篩選出影響線路工程地質選線的關鍵地質因素。
區域地質構造線測區地質構造發育,地質構造帶一般巖體破碎,富水且常伴生不良地質體,工程地質條件差,故線路應盡量避開地質構造線密集區域,無法繞避時應選擇垂直通過或與主構造線方向大角度相交。沿線地質構造線主要沿北東向和北北東向展布,故線路總體走向應沿南東向或南北向。
大學生地質勘查見結
一、前言1、目的和任務
這是一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本次實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巖性及其構造、沿途出現的地質構造就這樣結束了原本打算把實習當游山玩水的卻發現有收獲。這個過程中要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加強我對這門課程的解,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東西,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來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還要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要考察的對象要事先做一定的解,事先做好準備,就不至于到時不知所措。河流地貌、巖溶地質作用、沉積巖構造等,這是一次地質啟蒙教育,一次重要的熟悉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解;培養出用地質觀,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征,學回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愛好;充分熟悉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與書本上的內容結合,加深對一些地質構造的認識與理解,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這次實習也是對我個人的一次挑戰,從來沒有爬過山的這次對我個人的意志品質是一次考驗,得到一次良好的鍛煉。共同完成地質實習任務。
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的是實習前的動員,師傅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質現象,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使我們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后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象發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們增強了對地質現象的認識。
2其實是一個巖石群,板塊形狀不一,但錯落有致,巖性為棕紅色砂巖,巖石層理構造明顯,上部有植物覆蓋,巖石上出現了水平節理,垂直節理,傾斜節理,還有波浪型節理,有的節理幾乎貫穿了整個巖石群。很明顯是巖石受到比較大的拉應力,還有生物風化作用。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發現水池四周的砂質巖石經過長年日曬雨林風吹,野生物生長,其風化程度強烈,部分巖石表面已經出現破碎削落,巖石下部的巖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巖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為使我們能了解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師傅詳細講解了水平巖層、傾斜巖層、直立巖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圍在師傅身邊,師傅講話的聲音又不是很多,所以聽的不是很清楚,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還是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度規律,還掌握了對褶皺、斷層、不整合構造和巖漿巖侵入活動地區地質圖的分析方法,從有地質構造圖的地質圖上繪制示意地質剖面圖的方法,根據地質圖分析區域地質發展史的方法。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防治對策
摘要:通過對務川縣開展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發現,該區地質災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及地面地面塌陷為主,其中以滑坡及崩塌為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威脅人數及潛在經濟損失也以滑坡及崩塌為主。通過大量的現場調查研究,總結出該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布規律、成因機理,并對地質災害提出防治對策,到達防災減災的目的。
關鍵詞: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孕育條件;防治對策
務川縣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東北部,東連德江、沿河、南接鳳岡,西與正安、道真兩縣毗鄰,北與重慶武隆、彭水2縣交界。南北長125km,東西寬62km,其長寬比為2∶1,總面積2777.59km2,轄3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2個鄉,81個行政村,41個社區;全縣總人口47.55萬人,人口平均密度170人/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07°30'~108°13',北緯28°10'~29°05'。該縣地質環境較為脆弱,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共1736戶8211人生命受地質災害威脅,以及區內公路、耕地、電站、河流等受到威脅,潛在經濟損失30496萬元。
1務川縣地質環境條件
1.1氣象水文
工作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區內地形起伏大,氣候垂直差異和小氣候特點都比較明顯。多年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高氣溫39.9℃(1971年7月),極端最低氣溫-6.8℃(1970年1月),年平均無霜期280天,日照率年平均為23%。縣境內屬長江水系的烏江流域,支流是洪渡河流域。
煤礦地質測量在安全生產的作用
摘要:煤礦開采是在地層中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地質條件的影響。很多煤礦災害的發生與地質構造有關,因此了解煤礦開采中的地質構造十分有必要。為了了解煤層的地質構造,必須對煤礦地質條件進行測量。分析了煤礦地質測量對安全生產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措施來提升煤礦地質測量的有效性,可以為煤礦地質測量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煤礦開采;安全生產;地質測量;信息化
井工開采是中國煤礦開采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在開采時考慮到煤層地質條件對安全開采的影響。很多煤礦安全事故的發生多與地質構造有關,例如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沖擊地壓及突水事故,因此在生產前應該探明煤礦的地質構造,為此需要開展煤礦地質測量工作[1-2]。煤礦地質測量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采用物探或鉆探的方法查明地層的構造以及水文情況,從而指導煤礦的安全生產。鉆探方法和物探方法有著各自的缺陷,導致獲得的地質測量數據比較有限。本文分析了煤礦地質測量對安全生產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改進地質測量的措施。下面將圍繞這些內容展開論述。
1煤礦地質測量對安全生產的作用
煤礦地質測量是煤礦生產前的一項準備工作,主要是采用一些專業的測量設備、儀器對開采區域進行勘測,并將測量的結果繪制到地圖上,供煤礦開采參考。煤礦地質測量的主要目的是探明地質構造的分布以及位置,為采礦工程設計提供參考,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煤礦開采的安全性。下面對煤礦地質測量對安全開采的作用進行具體分析。1.1為煤礦開采安全設計提供依據。煤礦開采所面臨的地質條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導致開采時很容易發生各種事故。為了盡可能地保證開采的安全性,需要根據地質測量結果做出合理的設計。這就要求在進行開采設計時,盡可能地獲得準確的地質資料[3]。在設計工作面時,需要考慮的地質參數有煤層的傾角和厚度、斷層數量、陷落柱以及含水層的距離等,這都是煤礦地質測量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在設計工作面之前,需要詳細地研究工作面的水文地質資料,預估地質條件對開采的影響;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地質條件的變化,例如某些情況下會破壞煤層上方的隔水層,導致含水層的水壓和位置發生變化。因此,只有在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對開采影響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工作面的合理設計。1.2保證煤礦開采的安全進行。在煤礦開采過程中,井下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時時刻刻受到地質條件不確定性的威脅。地質條件的不確定性多是因勘探技術的局限性導致的,初期勘探的數據較為粗略,不能反映整體的地質情況。很多地質災害的發生多是由一些小型地質構造引起的,例如小斷層,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為了保證煤礦的安全生產,不能盲目相信初期礦井水文地質測量資料,而要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4-5]。在地質情況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現場打鉆來探明實際情況,從而避免因地質條件的不確定而造成安全事故。例如:在某些區域掘進時,首先需要探明掘進頭瓦斯突出危險程度,在保證安全后方可繼續進行掘進作業;在礦井發生涌水異常時,首先需要探明涌水的來源,然后才能進行堵水作業。這些都需要通過煤礦地質測量來完成。1.3是煤礦安全生產的基礎。為了實現煤礦的安全生產,需要考慮眾多影響因素,而安全技術指標是這些因素中的關鍵。若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術指標,則在生產時會誤判煤礦井下的煤炭儲量,導致在開采時不能制定出安全完善的方案。很多時候由于開采方案設計得不合理,導致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浪費,給煤礦企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引發煤礦安全事故。而通過開展煤礦地質測量工作,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及裝備,可以對開采區域進行技術勘探和測量,獲得開采區域的地質數據,為煤礦安全開采奠定好基礎。另外,對于地質異常的區域,可以制訂一些安全預案,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煤礦的安全開采。1.4為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基礎。防治煤礦生產中的地質災害是煤礦安全生產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煤礦生產安全并不是憑感覺感知的,而是依靠地質測量來進行安全評價的。為了最大程度降低煤礦開采過程中的危險性,要求在開采前做足準備工作,從源頭控制生產的安全隱患。煤礦生產時,掌握礦井的地理位置尤為重要,不僅關系到礦井的生產效率,還關系到礦井生產的安全性。為了選擇合理的礦井位置,應該對整個礦區的水文地質進行準確的測量,預測礦井地質災害的風險類型和等級,將地質災害風險最低的位置定為礦井井筒的位置。為了更好地防治地質災害,不僅要從地面對礦區的地質情況進行勘察,還要從井下巷道對礦區的地質情況進行詳查。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防御地質災害。在開展地質測量時,每一道工序都很關鍵,任何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在勘探時要注意地質構造、巖石的種類以及特征、巖層的節理裂隙發育情況等,這些都是勘探人員所要特別注意的。在工作面開采之前,要綜合考慮井下勘探獲得的地質數據,不要等到施工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才查看地質數據,那樣會造成生產中危險程度大大提高。
2改善煤礦地質測量工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