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09:34: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抵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阿司匹林抵抗防治論文

【摘要】阿司匹林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盡管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已有百余年,但有關其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的研究一直在進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熱、鎮痛、抗炎等逐漸轉變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級預防中應用最廣,減少了大約25%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臨床上有5%~60%的患者雖常規服用阿司匹林,卻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這種現象被稱為阿司匹林抵抗。導致這種現象的確切原因還不明確,可能與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劑量不足等有關。但到目前為止,仍無法用同一機制解釋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是矛盾的。因此,認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體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導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復雜性。期望用同一機制解釋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現象是不可行的,應當針對不同群體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傳統中醫理論,結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較長,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復發作等特點,應將其歸屬于絡病的范疇。聯合應用具有扶正化濁,活血解毒通絡功效的中藥,發揮中醫中藥辨證論治和整體調節的優勢,也許可以解決具有不同群體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問題,從而更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預防血栓形成事件的發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種現象[1]。目前,用來評價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藥物的實驗技術雖然較多,但尚未形成規范,達成共識的檢測方法和技術更少。據統計,5%~60%的病人會產生阿司匹林抵抗,從而導致重大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性相應增高[1]。

1AR產生的可能機制

AR可能與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徑、阿司匹林對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劑量過低等因素相關。到目前為止,很難用某一種機制解釋清楚所有的AR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體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當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相同的特征結果。

1.1與環氧化酶的關系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兩種異構體,即環氧化酶1(COX-1)和環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應,主要是通過使COX-1失活而達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對于AR的研究,許多學者將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為誘導酶,可被細胞因子誘導激活,在多種病理情況下作用增強,是PGH2生成的另一條途徑。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療,COX-2產生的PGH2亦可恢復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進TXA2合成,從而誘導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達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炎性細胞,如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當有炎癥刺激時,COX-2在有核細胞中的表達可增強10到20倍。阿司匹林對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發揮其抗血栓作用,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較高濃度COX-2的患者發生AR的一個機制。對于此類患者群,祛除導致COX-2表達增強的誘因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措施,單純增加阿司匹林的劑量是不可行的。理論上講,可加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如塞來考昔、羅非考昔等,但由于兩藥合用的不良反應加大,且選擇性COX-2抑制劑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5,6],故對選擇性COX-2抑制劑還需謹慎使用。鑒于此種情況,可以選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藥及其有效單體與阿司匹林同用,以達到增效的目的,或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已有研究證實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慮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7],但這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查看全文

阿司匹林抵抗產生機制

1AR產生的可能機制

AR可能與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徑、阿司匹林對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劑量過低等因素相關。到目前為止,很難用某一種機制解釋清楚所有的AR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體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當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相同的特征結果。

1.1與環氧化酶的關系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兩種異構體,即環氧化酶1(COX-1)和環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應,主要是通過使COX-1失活而達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對于AR的研究,許多學者將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為誘導酶,可被細胞因子誘導激活,在多種病理情況下作用增強,是PGH2生成的另一條途徑。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療,COX-2產生的PGH2亦可恢復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進TXA2合成,從而誘導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達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炎性細胞,如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當有炎癥刺激時,COX-2在有核細胞中的表達可增強10到20倍。阿司匹林對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發揮其抗血栓作用,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較高濃度COX-2的患者發生AR的一個機制。對于此類患者群,祛除導致COX-2表達增強的誘因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措施,單純增加阿司匹林的劑量是不可行的。理論上講,可加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如塞來考昔、羅非考昔等,但由于兩藥合用的不良反應加大,且選擇性COX-2抑制劑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5,6],故對選擇性COX-2抑制劑還需謹慎使用。鑒于此種情況,可以選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藥及其有效單體與阿司匹林同用,以達到增效的目的,或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已有研究證實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慮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7],但這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1.2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級預防中,除服用阿司匹林外,病人常需同時服用降脂藥、降糖藥以及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而這些藥物與阿司匹林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對于諸如非甾體類藥物布洛芬是否會對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性構成拮抗作用,研究發現布洛芬可以競爭性地阻滯COX-1,從而導致AR的發生[8]。但是新近研究又否認了這一指控[9],在健康受試者中,服用阿司匹林81mg/次,1次/d,連續8d,然后,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加服布洛芬400mg/次,3次/d,連續10d,另一組加服安慰劑,結果表明,布洛芬治療組在對血栓素B2的抑制作用方面與安慰劑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必須認真去思考如下問題:(1)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級預防中,單用阿司匹林是不現實的,多種藥物共用是客觀存在的;(2)相同的研究出現不同的結果,除了進一步考察研究方法和手段之外,群體之間的差異性、特征性是不可忽視的根本問題。

1.3與劑量的關系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劑量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10,11],現在尚無充分證據說明阿司匹林抗血栓效應具有劑量相關性。在對心梗、中風等疾病的二級預防中,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推薦劑量為75~160mg/d,對于急性事件,至少需要160mg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12]。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目前所有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個最佳劑量。對于那些對阿司匹林敏感的群體,只需小劑量(50~75mg/d)就可以達到防治目的,對于不甚敏感的人群,即使加大劑量,效果也往往很不理想。況且由于其胃腸道的副作用,單純靠增加劑量是不可行的。另有研究發現,與普通的阿司匹林片相比,相同劑量的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物利用度較低,這也可能是導致個體之間有效劑量不一致的原因之一[13]。此外,血小板的激活途徑也是多樣的,阿司匹林的阻斷不能涵蓋所有的途徑。如有研究發現AR患者的血小板對腺苷二磷酸(adeno-sinediphosphate,ADP)極為敏感,并可被其激活,這可能是對AR的另一種解釋[14]。

1.4其他因素除上述導致AR的因素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其他因素。如在疾病過程中,機體對藥物反應性的影響,包括年齡、遺傳等因素。在穩定的冠心病人群中,22%的患者在休息狀態時對阿司匹林敏感,而運動試驗后立即變為AR[15]。復發中風與只發生過單次中風的患者相比,其由ADP誘導的聚集反應明顯增強[16]。心血管手術期間,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應明顯降低[17]。吸煙患者中,AR的發生率明顯增高[18]。血小板膜上糖蛋白的多態性與血小板對阿司匹林的敏感性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血小板純合P1(A1)等位基因與其關系最為密切[19]。在發生AR和對阿司匹林不甚敏感的人群中,年齡有增加的趨勢[20]。有外周血管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血液循環中的5-羥色胺水平增高,可以誘導血小板形狀的改變(plateletshapechange,PSC),而PSC是血小板激活的早期表現,發生于血小板聚集之前[21]。這些因素所導致的AR,可能都有其群體特征性的存在。

查看全文

阿司匹林抵抗的產生機制與防治策略

【摘要】阿司匹林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盡管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已有百余年,但有關其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的研究一直在進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熱、鎮痛、抗炎等逐漸轉變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級預防中應用最廣,減少了大約25%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臨床上有5%~60%的患者雖常規服用阿司匹林,卻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這種現象被稱為阿司匹林抵抗。導致這種現象的確切原因還不明確,可能與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劑量不足等有關。但到目前為止,仍無法用同一機制解釋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是矛盾的。因此,認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體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導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復雜性。期望用同一機制解釋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現象是不可行的,應當針對不同群體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傳統中醫理論,結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較長,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復發作等特點,應將其歸屬于絡病的范疇。聯合應用具有扶正化濁,活血解毒通絡功效的中藥,發揮中醫中藥辨證論治和整體調節的優勢,也許可以解決具有不同群體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問題,從而更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預防血栓形成事件的發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種現象[1]。目前,用來評價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藥物的實驗技術雖然較多,但尚未形成規范,達成共識的檢測方法和技術更少。據統計,5%~60%的病人會產生阿司匹林抵抗,從而導致重大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性相應增高[1]。

1AR產生的可能機制

AR可能與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徑、阿司匹林對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劑量過低等因素相關。到目前為止,很難用某一種機制解釋清楚所有的AR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體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當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相同的特征結果。

1.1與環氧化酶的關系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兩種異構體,即環氧化酶1(COX-1)和環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應,主要是通過使COX-1失活而達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對于AR的研究,許多學者將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為誘導酶,可被細胞因子誘導激活,在多種病理情況下作用增強,是PGH2生成的另一條途徑。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療,COX-2產生的PGH2亦可恢復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進TXA2合成,從而誘導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達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炎性細胞,如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當有炎癥刺激時,COX-2在有核細胞中的表達可增強10到20倍。阿司匹林對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發揮其抗血栓作用,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較高濃度COX-2的患者發生AR的一個機制。對于此類患者群,祛除導致COX-2表達增強的誘因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措施,單純增加阿司匹林的劑量是不可行的。理論上講,可加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如塞來考昔、羅非考昔等,但由于兩藥合用的不良反應加大,且選擇性COX-2抑制劑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5,6],故對選擇性COX-2抑制劑還需謹慎使用。鑒于此種情況,可以選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藥及其有效單體與阿司匹林同用,以達到增效的目的,或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已有研究證實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慮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7],但這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查看全文

行政抵抗權制度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行政抵抗權是行政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直接的不服從,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享有抵抗權,這一觀點已經在學界形成共識。然而,相對人的抵抗權卻并未在我國的制定法和制度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應從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出發,構建有利于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有利于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行政抵抗權制度。

關鍵詞公民權利依法行政行政抵抗權公定力

行政權力可能被異化,在這種情況下,相對人非但無法獲得公權力的保障,相反,甚至可能會受到公權力的侵害,這就涉及行政相對人對不正當權力的抵抗。行政抵抗權就是在行政相對人受到重大明顯違法行政行為侵害時所可以采取的私力救濟方式。這一權利對于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然而,我國立法雖然肯定了行政相對人對某些違法行政行為擁有直接抵制的權利,[1]但是還相當零碎和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理論界行政抵抗權的關注也多集中在無效行政行為的界定以及行政抵抗權的正當性問題上,對行政抵抗權制度構建的可行性和具體方案這類問題的研究還很不夠。所以,本文擬就行政抵抗權的制度構建這一問題進行討論,以圖行政抵抗權能夠成為一項切實為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

一行政抵抗權概述

(一)行政抵抗權的概念和特征

查看全文

中醫藥治療胰島素抵抗研究論文

【摘要】胰島素抵抗是許多內分泌代謝失調相關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胰島素抵抗及其繼發的代謝紊亂是產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共同土壤,還是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等發病的危險因素,因而這一領域研究十分活躍,近幾年中醫藥對胰島素抵抗進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關鍵詞】胰島素抵抗.中醫藥療法;綜述

胰島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組織,主要指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同等劑量的胰島素生物學效應反應性降低或消失而產生的一系列病理和臨床表現,它不但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還是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認為調肝瀉火法具有調肝瀉火、調理臟腑氣血津液、平衡陰陽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從肝論治”治療IR學說[2],并用實驗方法初步闡明從肝論治IR學說能有效預防高脂飲食大鼠發生IR[3],并在此基礎上觀察調肝瀉火法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患者的影響,有明顯療效。徐云生等[4]認為IR的病理機制及脂代謝異常與中醫學脾虛痰濁血瘀密切相關,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蘇靈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戴小良等[5]認為肝失疏泄,心用過度,心肝火旺,消灼陰精是消渴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從而提出清肝瀉心法,并主張該法與滋陰潤燥法聯用治療消渴病,收到明顯療效。汪何[6]在對照組治療上加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中藥2型糖尿病治療證屬氣陰兩虛夾血瘀者,對照組以磺脲類和雙胍類藥物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前后FINS無明顯變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療組比對照組升高明顯(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氣養陰活血清熱功效之芪萸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以二甲雙胍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11%,高于對照組(P<0.05),IAI較治療前顯著改善,FINS也明顯下降(P<0.01)。

2單味中藥研究

查看全文

胰島素抵抗防治管理論文

糖尿病(DM)是一組由多基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所致的慢性、非傳染性終身疾病。我國目前正處于DM的上升期,如果不加以有效遏止,估計2015年我國可能有6000萬DM患者[1]。目前認為,胰島素抵抗(IR)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發病機理[2]。IR伴有高胰島素(INS)血癥,血糖在正常范圍期間是糖尿病防治的最佳時機,及早的行為干預和藥物干預不僅減少T2DM的發病率,還能減緩或糾正IR引起的代謝綜合征,這一時期對DM的防治具有重大意義。T2DM、脂質代謝紊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AS)、冠心病、內臟型肥胖被稱為“代謝綜合征”,其共同的病因之一是IR。現在認為,在糖尿病病程早期,尚無高血糖時,絕大多數患者已存在IR并伴有高INS血癥,進一步發展,導致胰島β細胞代償機制逐漸衰退,血糖升高,最終發生T2DM。IR伴高INS血癥,是預測發生T2DM的有效單個預測指標[3]。二甲雙胍(MT)通過減肥、強化INS的作用、抑制肝糖產生和降低血脂而減輕IR。

1減肥作用

有研究顯示[4],MT在多囊性卵巢疾病的治療中,即使在不節食或不增加活動量的情況下,也使女患者收到減肥效果。進一步研究證實,在22例患有肥胖癥,但無DM的女性和男性進行MT用藥24周,這些受試者體重大約減輕6%(一般為18磅),并且腰圍和臀圍可減少2英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濃度降低10%。肥胖導致血游離脂肪酸(FFA)增加,FFA通過增強肝糖異生和糖原分解以及抑制INS通路而產生肝IR,而骨骼肌細胞內脂質沉淀可能是引起肌肉IR的重要原因。高水平的FFA可能是外周組織產生的代謝信號,短期內作用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長期作用則促使其凋亡[5]。

2對INS的作用

2.1在不同的IR綜合征中常伴有假性黑棘皮病(AN)[6]

在MT對假性AN、IR及高INS血癥的10例患者試驗,期間維持飲食量、運動量相對恒定,在飲食控制的基礎上單純給予MT1500mg/d口服8周。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s表示,組間各參數差異顯著性以t檢驗或χ2檢驗判定。治療前和治療后相比較,空腹INS由45.22±13.9降至28.88±11.32(mU·L-1),(P<0.01)差異有顯著性,餐后2hINS由160.25±33.72降至135.50±35.35(mU·L-1),(P<0.01)差異有顯著性。外周INS敏感指數由22.89±5.69升至34.33±7.80(min·mU·L-1),(P<0.01)差異有顯著性。體重指數由40.45±10.23降至35.21±3.36kg/m2,(P<0.05)差異有顯著性。INS升成系數變化不大,治療前為13.93mU·mmol-1,治療后為12.35±2.56mU·mmol-1,(P>0.05)差異無顯著性。說明MT明顯改善假性AN患者的INS敏感性并未增加INS分泌,能改善假性AN患者的IR與高INS血癥。提示對T2DM的IR與高INS血癥有改善作用,并能降低體重指數。另一相同的研究[7]也證明MT不但減輕IR,增加INS敏感性,也改善血脂代謝使體重下降。

查看全文

行政抵抗權制度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行政抵抗權是行政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直接的不服從,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享有抵抗權,這一觀點已經在學界形成共識。然而,相對人的抵抗權卻并未在我國的制定法和制度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應從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出發,構建有利于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有利于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行政抵抗權制度。

關鍵詞公民權利依法行政行政抵抗權公定力

行政權力可能被異化,在這種情況下,相對人非但無法獲得公權力的保障,相反,甚至可能會受到公權力的侵害,這就涉及行政相對人對不正當權力的抵抗。行政抵抗權就是在行政相對人受到重大明顯違法行政行為侵害時所可以采取的私力救濟方式。這一權利對于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然而,我國立法雖然肯定了行政相對人對某些違法行政行為擁有直接抵制的權利,[1]但是還相當零碎和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理論界行政抵抗權的關注也多集中在無效行政行為的界定以及行政抵抗權的正當性問題上,對行政抵抗權制度構建的可行性和具體方案這類問題的研究還很不夠。所以,本文擬就行政抵抗權的制度構建這一問題進行討論,以圖行政抵抗權能夠成為一項切實為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

一行政抵抗權概述

(一)行政抵抗權的概念和特征

查看全文

行政抵抗權制度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行政抵抗權是行政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直接的不服從,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享有抵抗權,這一觀點已經在學界形成共識。然而,相對人的抵抗權卻并未在我國的制定法和制度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應從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出發,構建有利于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有利于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行政抵抗權制度。

關鍵詞公民權利依法行政行政抵抗權公定力

行政權力可能被異化,在這種情況下,相對人非但無法獲得公權力的保障,相反,甚至可能會受到公權力的侵害,這就涉及行政相對人對不正當權力的抵抗。行政抵抗權就是在行政相對人受到重大明顯違法行政行為侵害時所可以采取的私力救濟方式。這一權利對于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然而,我國立法雖然肯定了行政相對人對某些違法行政行為擁有直接抵制的權利,[1]但是還相當零碎和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理論界行政抵抗權的關注也多集中在無效行政行為的界定以及行政抵抗權的正當性問題上,對行政抵抗權制度構建的可行性和具體方案這類問題的研究還很不夠。所以,本文擬就行政抵抗權的制度構建這一問題進行討論,以圖行政抵抗權能夠成為一項切實為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

一行政抵抗權概述

(一)行政抵抗權的概念和特征

查看全文

中醫藥治療胰島素抵抗研究論文

【摘要】胰島素抵抗是許多內分泌代謝失調相關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胰島素抵抗及其繼發的代謝紊亂是產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共同土壤,還是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等發病的危險因素,因而這一領域研究十分活躍,近幾年中醫藥對胰島素抵抗進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關鍵詞】胰島素抵抗.中醫藥療法;綜述

胰島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組織,主要指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同等劑量的胰島素生物學效應反應性降低或消失而產生的一系列病理和臨床表現,它不但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還是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認為調肝瀉火法具有調肝瀉火、調理臟腑氣血津液、平衡陰陽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從肝論治”治療IR學說[2],并用實驗方法初步闡明從肝論治IR學說能有效預防高脂飲食大鼠發生IR[3],并在此基礎上觀察調肝瀉火法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患者的影響,有明顯療效。徐云生等[4]認為IR的病理機制及脂代謝異常與中醫學脾虛痰濁血瘀密切相關,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蘇靈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戴小良等[5]認為肝失疏泄,心用過度,心肝火旺,消灼陰精是消渴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從而提出清肝瀉心法,并主張該法與滋陰潤燥法聯用治療消渴病,收到明顯療效。汪何[6]在對照組治療上加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中藥2型糖尿病治療證屬氣陰兩虛夾血瘀者,對照組以磺脲類和雙胍類藥物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前后FINS無明顯變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療組比對照組升高明顯(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氣養陰活血清熱功效之芪萸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以二甲雙胍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11%,高于對照組(P<0.05),IAI較治療前顯著改善,FINS也明顯下降(P<0.01)。

2單味中藥研究

查看全文

阿司匹林抵抗管理論文

【摘要】阿司匹林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盡管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已有百余年,但有關其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的研究一直在進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熱、鎮痛、抗炎等逐漸轉變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級預防中應用最廣,減少了大約25%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臨床上有5%~60%的患者雖常規服用阿司匹林,卻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這種現象被稱為阿司匹林抵抗。導致這種現象的確切原因還不明確,可能與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劑量不足等有關。但到目前為止,仍無法用同一機制解釋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是矛盾的。因此,認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體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導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復雜性。期望用同一機制解釋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現象是不可行的,應當針對不同群體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傳統中醫理論,結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較長,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復發作等特點,應將其歸屬于絡病的范疇。聯合應用具有扶正化濁,活血解毒通絡功效的中藥,發揮中醫中藥辨證論治和整體調節的優勢,也許可以解決具有不同群體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問題,從而更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預防血栓形成事件的發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種現象[1]。目前,用來評價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藥物的實驗技術雖然較多,但尚未形成規范,達成共識的檢測方法和技術更少。據統計,5%~60%的病人會產生阿司匹林抵抗,從而導致重大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性相應增高[1]。

1AR產生的可能機制

AR可能與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徑、阿司匹林對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劑量過低等因素相關。到目前為止,很難用某一種機制解釋清楚所有的AR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體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當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相同的特征結果。

1.1與環氧化酶的關系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兩種異構體,即環氧化酶1(COX-1)和環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應,主要是通過使COX-1失活而達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對于AR的研究,許多學者將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為誘導酶,可被細胞因子誘導激活,在多種病理情況下作用增強,是PGH2生成的另一條途徑。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療,COX-2產生的PGH2亦可恢復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進TXA2合成,從而誘導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達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炎性細胞,如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當有炎癥刺激時,COX-2在有核細胞中的表達可增強10到20倍。阿司匹林對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發揮其抗血栓作用,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較高濃度COX-2的患者發生AR的一個機制。對于此類患者群,祛除導致COX-2表達增強的誘因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措施,單純增加阿司匹林的劑量是不可行的。理論上講,可加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如塞來考昔、羅非考昔等,但由于兩藥合用的不良反應加大,且選擇性COX-2抑制劑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5,6],故對選擇性COX-2抑制劑還需謹慎使用。鑒于此種情況,可以選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藥及其有效單體與阿司匹林同用,以達到增效的目的,或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已有研究證實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慮作為阿司匹林的替代藥[7],但這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