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2:46: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本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光的本性論文

文章摘要:對于光的本性的認識,幾個世紀以來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兩種學說相互妥協的結果。在解釋一些現象如干涉和衍射時,人們就用波動說去解釋,而對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就用微粒說去說明。這種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觀念上確實叫人們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很好地把波動和微粒統一在一個模式下。本文正是從這樣一種出發點來探討光的本性。

假設有一個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塊屏幕,從S1發出的光(光子)會將整個屏幕均勻的照亮。我們知道,屏幕的亮度是與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數的多少有關的。嚴格地說,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線與屏幕的交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變暗的。但這種變化決不是幾率問題。證明如下:把S1放在一個半徑為R1的球的中心,假設S1在單位時間里發射出N個光子,則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等于光子數N除以球的總面積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徑由R1變為R2(R2>R1),則在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就變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徑為R1的球在單位球面積上接受的光子數大于R2球單位面積上的光子數。這就是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漸變化的原因。當屏幕距光源的距離很大且屏幕的面積又很小時,就可以近似的認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勻分布的。

現在把另一個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況有了變化。在垂直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圓環,而在平行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則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見圖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光的干涉條紋。因為干涉現象是波動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動性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們知道機械波是振動在媒質中的傳播,當有兩列相干波源存在時,媒質中任意一點的振動是兩列波各自到達這一點時波的疊加。當到達這一點的兩列波的相位相同時,則在這一點上的振幅最大,如果兩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時,則振動的振幅相互抵消,這樣就形成了有規則的干涉條紋。經典光學正是套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的,而傳播光的媒質以太已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也就顯得比較牽強。量子力學在解釋干涉條紋時則采用的是幾率波的方法,認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現幾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則是光子出現幾率少的地方。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光源時,光子是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的,而當存在另一個相干光源時,按照量子理論光子就會集中出現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幾率的解釋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愛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擲骰子來表達他對用幾率描述單個粒子行為的厭惡。這就是目前對于光的干涉現象的兩種正統解釋方法。我們對于光本性的認識是否還存在其它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它的證明方法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種理論解釋來解釋波動性和粒子性呢?

為了找到這種新的理論,在此我們不得不在現有光量子理論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是變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質量是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頻率就是光的頻率。頻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質量小,相反,頻率慢則光子的能量小質量大,這樣光子在空間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條類波的軌跡。在論證光的干涉現象之前,我們先對光源進行定義。單頻率點光源---頻率單一且所有光子在離開光源時的狀態(相位)都相同。單頻率點光源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在距光源某一點的空間位置上,光子的狀態不隨時間變化。其二光子的狀態隨距點光源的距離作周期變化。光的波長指的是光子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在空間運行的距離。

我們在x軸上設置兩個點光源S1和S2,如圖一所示。令P為垂直平面上的一點,從P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為波長的某個正數倍ml(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同相地達到P點,狀態相同。再令Q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ml。過P和Q點做一條曲線,使得這曲線上所有過XO的垂直平面內的點的軌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即這條曲線上任意一點到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根據解析幾何我們知道,這曲線是一條雙曲線。如果我們設想這一雙曲線以直線XO為軸旋轉,則它將掃出一個曲面,叫做雙曲面。我們看到,在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來自S1和S2的光子始終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變),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點的狀態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點的狀態是周期變化的。由于光的波長很短,光子沿曲面的這種周期變化是不容易被觀測到。同理,我們令T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T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為波長的l/2×(2m+1)倍(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以1800的相位差達到T點。再令V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道長l/2×(2m+1)倍。過T和V做一條曲線使這曲線上任一點到兩定點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這曲線也是一條雙曲線,以XO為軸旋轉同樣將掃出一雙曲面。所不同的是來自S1和S2的光子到達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的相位差始終為1800,疊加后的最終狀態是一個恒定的值。

圖一是在S1到S2的距離為3l,P點的光程差為PS1-PS2=2l(m=2)這一簡單情況下畫出的。m=1的那條雙曲線是垂直平面內光程差為l的那些點的軌跡。光程差為零(m=0)的各點的軌跡是過S1S2中點的一條直線。由它繞XO旋轉而成的將是一個平面。圖中還畫出m=-1和m=-2的雙曲線。在這種情況下,這五條曲線繞XO旋轉而產生五個曲面,這五個曲面將S1和S2兩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場分成了6個左右對稱的無限延伸的能量空間。屏幕上亮線將出現在屏幕與諸雙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線的任何所在位置上。如果兩點光源間的距離是許多個波長,則將存在許多曲面,在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強。因而在平行于兩光源連線的屏幕上,將形成許多明暗相間的雙曲線(幾乎是直線)干涉條紋。而在垂直于兩光源連線的屏幕上將形成許多明暗相間的圓形干涉條紋。兩條相鄰的明條紋之間的關系是光程差相差一個l,暗條紋與相鄰明條紋之間相差l/2。干涉條紋從明到暗再到明之間的相位變化是從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

查看全文

劇中角色和演員本性

論文摘要:通過自己在四年的表演系學習中總結及歸納關于一個演員在舞臺上如何能有機的把自我和角色相互結合。

怎樣通過體驗走向體現,怎樣把自我和角色有機的結合,希望自己真正能夠做到把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舞臺形象立于舞臺之上。

關鍵詞:演員自我舞臺形象

“既是劇中人,又是劇外人,劇中和劇外,真假一個人。”①這是中國戲曲的一句諺語,真實而又準確的說明了作為演員在創作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的規律。

“劇中人”指角色形象;“劇外人”指創作者本身。角色形象原本是并不存在的,因為它只是劇作家筆下的文字。創作者本身是存在的,但他也僅僅是個客觀存在的載體,如果缺少了介質,那一個完整的舞臺形象是不會出現的。所以說,一個完整的舞臺形象的出現,必須是由角色和創作者合二為一的,缺一不可的。作為一個僅學過幾年表演的學生來說,面對這樣一個經過無數老藝術家談論過的話題,我只想說一下自己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的一點感受。

首先,角色形象不等于演員自我。劇作家用以創作的人物形象在外貌、外型、思維邏輯,人生閱歷、生活環境中有時是與演員本身大不一樣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就算是劇作家筆下的人物原形與角色本身也是不一樣的。因為“舞臺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②所以也就出現了“角色形象”和“演員自我”之間的特殊關系。

查看全文

光的本性漫談論文

文章摘要:對于光的本性的認識,幾個世紀以來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兩種學說相互妥協的結果。在解釋一些現象如干涉和衍射時,人們就用波動說去解釋,而對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就用微粒說去說明。這種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觀念上確實叫人們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很好地把波動和微粒統一在一個模式下。本文正是從這樣一種出發點來探討光的本性。

假設有一個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塊屏幕,從S1發出的光(光子)會將整個屏幕均勻的照亮。我們知道,屏幕的亮度是與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數的多少有關的。嚴格地說,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線與屏幕的交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變暗的。但這種變化決不是幾率問題。證明如下:把S1放在一個半徑為R1的球的中心,假設S1在單位時間里發射出N個光子,則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等于光子數N除以球的總面積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徑由R1變為R2(R2>R1),則在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就變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徑為R1的球在單位球面積上接受的光子數大于R2球單位面積上的光子數。這就是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漸變化的原因。當屏幕距光源的距離很大且屏幕的面積又很小時,就可以近似的認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勻分布的。

現在把另一個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況有了變化。在垂直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圓環,而在平行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則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見圖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光的干涉條紋。因為干涉現象是波動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動性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們知道機械波是振動在媒質中的傳播,當有兩列相干波源存在時,媒質中任意一點的振動是兩列波各自到達這一點時波的疊加。當到達這一點的兩列波的相位相同時,則在這一點上的振幅最大,如果兩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時,則振動的振幅相互抵消,這樣就形成了有規則的干涉條紋。經典光學正是套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的,而傳播光的媒質以太已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也就顯得比較牽強。量子力學在解釋干涉條紋時則采用的是幾率波的方法,認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現幾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則是光子出現幾率少的地方。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光源時,光子是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的,而當存在另一個相干光源時,按照量子理論光子就會集中出現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幾率的解釋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愛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擲骰子來表達他對用幾率描述單個粒子行為的厭惡。這就是目前對于光的干涉現象的兩種正統解釋方法。我們對于光本性的認識是否還存在其它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它的證明方法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種理論解釋來解釋波動性和粒子性呢?

為了找到這種新的理論,在此我們不得不在現有光量子理論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是變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質量是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頻率就是光的頻率。頻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質量小,相反,頻率慢則光子的能量小質量大,這樣光子在空間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條類波的軌跡。在論證光的干涉現象之前,我們先對光源進行定義。單頻率點光源---頻率單一且所有光子在離開光源時的狀態(相位)都相同。單頻率點光源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在距光源某一點的空間位置上,光子的狀態不隨時間變化。其二光子的狀態隨距點光源的距離作周期變化。光的波長指的是光子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在空間運行的距離。

我們在x軸上設置兩個點光源S1和S2,如圖一所示。令P為垂直平面上的一點,從P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為波長的某個正數倍ml(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同相地達到P點,狀態相同。再令Q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ml。過P和Q點做一條曲線,使得這曲線上所有過XO的垂直平面內的點的軌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即這條曲線上任意一點到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根據解析幾何我們知道,這曲線是一條雙曲線。如果我們設想這一雙曲線以直線XO為軸旋轉,則它將掃出一個曲面,叫做雙曲面。我們看到,在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來自S1和S2的光子始終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變),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點的狀態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點的狀態是周期變化的。由于光的波長很短,光子沿曲面的這種周期變化是不容易被觀測到。

同理,我們令T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T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為波長的l/2×(2m+1)倍(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以1800的相位差達到T點。再令V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道長l/2×(2m+1)倍。過T和V做一條曲線使這曲線上任一點到兩定點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這曲線也是一條雙曲線,以XO為軸旋轉同樣將掃出一雙曲面。所不同的是來自S1和S2的光子到達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的相位差始終為1800,疊加后的最終狀態是一個恒定的值。

查看全文

光的本性研究論文

許多學者在解釋一些現象如干涉和衍射時,人們就用波動說去解釋,而對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就用微粒說去說明。這種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觀念上確實叫人們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很好地把波動和微粒統一在一個模式下。假設有一個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塊屏幕,從S1發出的光(光子)會將整個屏幕均勻的照亮。我們知道,屏幕的亮度是與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數的多少有關的。嚴格地說,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線與屏幕的交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變暗的。但這種變化決不是機率問題。證明如下:把S1放在一個半徑為R1的球的中心,假設S1在單位時間里發射出N個光子,則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等于光子數N除以球的總面積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徑由R1變為R2(R2>R1),則在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就變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徑為R1的球在單位球面積上接受的光子數大于R2球單位面積上的光子數。這就是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漸變化的原因。當屏幕距光源的距離很大且屏幕的面積又很小時,就可以近似的認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勻分布的。

現在把另一個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況有了變化。在垂直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圓環,而在平行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則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光的干涉條紋。因為干涉現象是波動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動性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們知道機械波是振動在媒質中的傳播,當有兩列相干波源存在時,媒質中任意一點的振動是兩列波各自到達這一點時波的疊加。當到達這一點的兩列波的相位相同時,則在這一點上的振幅最大,如果兩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時,則振動的振幅相互抵消,這樣就形成了有規則的干涉條紋。經典光學正是套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的,而傳播光的媒質以太已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也就顯得比較牽強。

量子力學在解釋干涉條紋時則采用的是機率波的方法,認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現機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則是光子出現機率少的地方。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光源時,光子是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的,而當存在另一個相干光源時,按照量子理論光子就會集中出現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機率的解釋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愛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擲骰子來表達他對用機率描述單個粒子行為的厭惡。這就是目前對于光的干涉現象的兩種正統解釋方法。我們對于光本性的認識是否還存在其它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它的證明方法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種理論解釋來解釋波動性和粒子性呢?

為了找到這種新的理論,在此我們不得不在現有光量子理論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是變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質量是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頻率就是光的頻率。頻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質量小,相反,頻率慢則光子的能量小質量大,這樣光子在空間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條類波的軌跡。在論證光的干涉現象之前,我們先對光源進行定義。單頻率點光源——頻率單一且所有光子在離開光源時的狀態(相位)都相同。單頻率點光源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在距光源某一點的空間位置上,光子的狀態不隨時間變化。其二光子的狀態隨距點光源的距離作周期變化。光的波長指的是光子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在空間運行的距離。

我們在x軸上設置兩個點光源S1和S2,令P為垂直平面上的一點,從P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為波長的某個正數倍ml(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同相地達到P點,狀態相同。再令Q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ml。過P和Q點做一條曲線,使得這曲線上所有過XO的垂直平面內的點的軌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即這條曲線上任意一點到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根據解析幾何我們知道,這曲線是一條雙曲線。如果我們設想這一雙曲線以直線XO為軸旋轉,則它將掃出一個曲面,叫做雙曲面。我們看到,在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來自S1和S2的光子始終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變),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點的狀態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點的狀態是周期變化的。由于光的波長很短,光子沿曲面的這種周期變化是不容易被觀測到。

同理,我們令T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T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為波長的l/2×(2m+1)倍(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以1800的相位差達到T點。再令V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道長l/2×(2m+1)倍。過T和V做一條曲線使這曲線上任一點到兩定點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這曲線也是一條雙曲線,以XO為軸旋轉同樣將掃出一雙曲面。所不同的是來自S1和S2的光子到達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的相位差始終為1800,疊加后的最終狀態是一個恒定的值。

查看全文

干涉現象談光本性論文

文章摘要:對于光的本性的認識,幾個世紀以來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兩種學說相互妥協的結果。在解釋一些現象如干涉和衍射時,人們就用波動說去解釋,而對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就用微粒說去說明。這種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觀念上確實叫人們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很好地把波動和微粒統一在一個模式下。本文正是從這樣一種出發點來探討光的本性。

假設有一個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塊屏幕,從S1發出的光(光子)會將整個屏幕均勻的照亮。我們知道,屏幕的亮度是與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數的多少有關的。嚴格地說,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線與屏幕的交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變暗的。但這種變化決不是幾率問題。證明如下:把S1放在一個半徑為R1的球的中心,假設S1在單位時間里發射出N個光子,則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等于光子數N除以球的總面積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徑由R1變為R2(R2>R1),則在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就變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徑為R1的球在單位球面積上接受的光子數大于R2球單位面積上的光子數。這就是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漸變化的原因。當屏幕距光源的距離很大且屏幕的面積又很小時,就可以近似的認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勻分布的。

現在把另一個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況有了變化。在垂直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圓環,而在平行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則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見圖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光的干涉條紋。因為干涉現象是波動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動性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們知道機械波是振動在媒質中的傳播,當有兩列相干波源存在時,媒質中任意一點的振動是兩列波各自到達這一點時波的疊加。當到達這一點的兩列波的相位相同時,則在這一點上的振幅最大,如果兩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時,則振動的振幅相互抵消,這樣就形成了有規則的干涉條紋。經典光學正是套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的,而傳播光的媒質以太已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也就顯得比較牽強。量子力學在解釋干涉條紋時則采用的是幾率波的方法,認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現幾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則是光子出現幾率少的地方。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光源時,光子是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的,而當存在另一個相干光源時,按照量子理論光子就會集中出現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幾率的解釋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愛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擲骰子來表達他對用幾率描述單個粒子行為的厭惡。這就是目前對于光的干涉現象的兩種正統解釋方法。我們對于光本性的認識是否還存在其它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它的證明方法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種理論解釋來解釋波動性和粒子性呢?

為了找到這種新的理論,在此我們不得不在現有光量子理論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是變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質量是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頻率就是光的頻率。頻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質量小,相反,頻率慢則光子的能量小質量大,這樣光子在空間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條類波的軌跡。在論證光的干涉現象之前,我們先對光源進行定義。單頻率點光源---頻率單一且所有光子在離開光源時的狀態(相位)都相同。單頻率點光源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在距光源某一點的空間位置上,光子的狀態不隨時間變化。其二光子的狀態隨距點光源的距離作周期變化。光的波長指的是光子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在空間運行的距離。

我們在x軸上設置兩個點光源S1和S2,如圖一所示。令P為垂直平面上的一點,從P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為波長的某個正數倍ml(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同相地達到P點,狀態相同。再令Q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ml。過P和Q點做一條曲線,使得這曲線上所有過XO的垂直平面內的點的軌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即這條曲線上任意一點到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根據解析幾何我們知道,這曲線是一條雙曲線。如果我們設想這一雙曲線以直線XO為軸旋轉,則它將掃出一個曲面,叫做雙曲面。我們看到,在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來自S1和S2的光子始終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變),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點的狀態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點的狀態是周期變化的。由于光的波長很短,光子沿曲面的這種周期變化是不容易被觀測到。

同理,我們令T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T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為波長的l/2×(2m+1)倍(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以1800的相位差達到T點。再令V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道長l/2×(2m+1)倍。過T和V做一條曲線使這曲線上任一點到兩定點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這曲線也是一條雙曲線,以XO為軸旋轉同樣將掃出一雙曲面。所不同的是來自S1和S2的光子到達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的相位差始終為1800,疊加后的最終狀態是一個恒定的值。

查看全文

光干涉現象光本性論文

文章摘要:對于光的本性的認識,幾個世紀以來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兩種學說相互妥協的結果。在解釋一些現象如干涉和衍射時,人們就用波動說去解釋,而對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就用微粒說去說明。這種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觀念上確實叫人們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很好地把波動和微粒統一在一個模式下。本文正是從這樣一種出發點來探討光的本性。

假設有一個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塊屏幕,從S1發出的光(光子)會將整個屏幕均勻的照亮。我們知道,屏幕的亮度是與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數的多少有關的。嚴格地說,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線與屏幕的交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變暗的。但這種變化決不是幾率問題。證明如下:把S1放在一個半徑為R1的球的中心,假設S1在單位時間里發射出N個光子,則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等于光子數N除以球的總面積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徑由R1變為R2(R2>R1),則在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就變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徑為R1的球在單位球面積上接受的光子數大于R2球單位面積上的光子數。這就是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漸變化的原因。當屏幕距光源的距離很大且屏幕的面積又很小時,就可以近似的認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勻分布的。

現在把另一個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況有了變化。在垂直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圓環,而在平行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則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見圖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光的干涉條紋。因為干涉現象是波動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動性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們知道機械波是振動在媒質中的傳播,當有兩列相干波源存在時,媒質中任意一點的振動是兩列波各自到達這一點時波的疊加。當到達這一點的兩列波的相位相同時,則在這一點上的振幅最大,如果兩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時,則振動的振幅相互抵消,這樣就形成了有規則的干涉條紋。經典光學正是套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的,而傳播光的媒質以太已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也就顯得比較牽強。量子力學在解釋干涉條紋時則采用的是幾率波的方法,認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現幾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則是光子出現幾率少的地方。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光源時,光子是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的,而當存在另一個相干光源時,按照量子理論光子就會集中出現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幾率的解釋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愛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擲骰子來表達他對用幾率描述單個粒子行為的厭惡。這就是目前對于光的干涉現象的兩種正統解釋方法。我們對于光本性的認識是否還存在其它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它的證明方法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種理論解釋來解釋波動性和粒子性呢?

為了找到這種新的理論,在此我們不得不在現有光量子理論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是變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質量是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頻率就是光的頻率。頻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質量小,相反,頻率慢則光子的能量小質量大,這樣光子在空間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條類波的軌跡。在論證光的干涉現象之前,我們先對光源進行定義。單頻率點光源---頻率單一且所有光子在離開光源時的狀態(相位)都相同。單頻率點光源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在距光源某一點的空間位置上,光子的狀態不隨時間變化。其二光子的狀態隨距點光源的距離作周期變化。光的波長指的是光子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在空間運行的距離。

我們在x軸上設置兩個點光源S1和S2,如圖一所示。令P為垂直平面上的一點,從P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為波長的某個正數倍ml(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同相地達到P點,狀態相同。再令Q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ml。過P和Q點做一條曲線,使得這曲線上所有過XO的垂直平面內的點的軌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即這條曲線上任意一點到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根據解析幾何我們知道,這曲線是一條雙曲線。如果我們設想這一雙曲線以直線XO為軸旋轉,則它將掃出一個曲面,叫做雙曲面。我們看到,在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來自S1和S2的光子始終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變),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點的狀態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點的狀態是周期變化的。由于光的波長很短,光子沿曲面的這種周期變化是不容易被觀測到。

同理,我們令T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T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為波長的l/2×(2m+1)倍(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以1800的相位差達到T點。再令V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道長l/2×(2m+1)倍。過T和V做一條曲線使這曲線上任一點到兩定點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這曲線也是一條雙曲線,以XO為軸旋轉同樣將掃出一雙曲面。所不同的是來自S1和S2的光子到達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的相位差始終為1800,疊加后的最終狀態是一個恒定的值。

查看全文

光的本性探討論文

文章摘要:對于光的本性的認識,幾個世紀以來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兩種學說相互妥協的結果。在解釋一些現象如干涉和衍射時,人們就用波動說去解釋,而對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就用微粒說去說明。這種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觀念上確實叫人們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很好地把波動和微粒統一在一個模式下。本文正是從這樣一種出發點來探討光的本性。

假設有一個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塊屏幕,從S1發出的光(光子)會將整個屏幕均勻的照亮。我們知道,屏幕的亮度是與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數的多少有關的。嚴格地說,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線與屏幕的交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變暗的。但這種變化決不是幾率問題。證明如下:把S1放在一個半徑為R1的球的中心,假設S1在單位時間里發射出N個光子,則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等于光子數N除以球的總面積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徑由R1變為R2(R2>R1),則在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就變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徑為R1的球在單位球面積上接受的光子數大于R2球單位面積上的光子數。這就是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漸變化的原因。當屏幕距光源的距離很大且屏幕的面積又很小時,就可以近似的認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勻分布的。

現在把另一個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況有了變化。在垂直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圓環,而在平行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則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見圖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光的干涉條紋。因為干涉現象是波動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動性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們知道機械波是振動在媒質中的傳播,當有兩列相干波源存在時,媒質中任意一點的振動是兩列波各自到達這一點時波的疊加。當到達這一點的兩列波的相位相同時,則在這一點上的振幅最大,如果兩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時,則振動的振幅相互抵消,這樣就形成了有規則的干涉條紋。經典光學正是套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的,而傳播光的媒質以太已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也就顯得比較牽強。量子力學在解釋干涉條紋時則采用的是幾率波的方法,認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現幾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則是光子出現幾率少的地方。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光源時,光子是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的,而當存在另一個相干光源時,按照量子理論光子就會集中出現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幾率的解釋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愛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擲骰子來表達他對用幾率描述單個粒子行為的厭惡。這就是目前對于光的干涉現象的兩種正統解釋方法。我們對于光本性的認識是否還存在其它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它的證明方法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種理論解釋來解釋波動性和粒子性呢?

為了找到這種新的理論,在此我們不得不在現有光量子理論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是變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質量是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頻率就是光的頻率。頻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質量小,相反,頻率慢則光子的能量小質量大,這樣光子在空間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條類波的軌跡。在論證光的干涉現象之前,我們先對光源進行定義。單頻率點光源---頻率單一且所有光子在離開光源時的狀態(相位)都相同。單頻率點光源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在距光源某一點的空間位置上,光子的狀態不隨時間變化。其二光子的狀態隨距點光源的距離作周期變化。光的波長指的是光子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在空間運行的距離。

我們在x軸上設置兩個點光源S1和S2,如圖一所示。令P為垂直平面上的一點,從P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為波長的某個正數倍ml(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同相地達到P點,狀態相同。再令Q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ml。過P和Q點做一條曲線,使得這曲線上所有過XO的垂直平面內的點的軌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即這條曲線上任意一點到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根據解析幾何我們知道,這曲線是一條雙曲線。如果我們設想這一雙曲線以直線XO為軸旋轉,則它將掃出一個曲面,叫做雙曲面。我們看到,在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來自S1和S2的光子始終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變),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點的狀態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點的狀態是周期變化的。由于光的波長很短,光子沿曲面的這種周期變化是不容易被觀測到。同理,我們令T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T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為波長的l/2×(2m+1)倍(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以1800的相位差達到T點。再令V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道長l/2×(2m+1)倍。過T和V做一條曲線使這曲線上任一點到兩定點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這曲線也是一條雙曲線,以XO為軸旋轉同樣將掃出一雙曲面。所不同的是來自S1和S2的光子到達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的相位差始終為1800,疊加后的最終狀態是一個恒定的值。

圖一是在S1到S2的距離為3l,P點的光程差為PS1-PS2=2l(m=2)這一簡單情況下畫出的。m=1的那條雙曲線是垂直平面內光程差為l的那些點的軌跡。光程差為零(m=0)的各點的軌跡是過S1S2中點的一條直線。由它繞XO旋轉而成的將是一個平面。圖中還畫出m=-1和m=-2的雙曲線。在這種情況下,這五條曲線繞XO旋轉而產生五個曲面,這五個曲面將S1和S2兩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場分成了6個左右對稱的無限延伸的能量空間。屏幕上亮線將出現在屏幕與諸雙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線的任何所在位置上。如果兩點光源間的距離是許多個波長,則將存在許多曲面,在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強。因而在平行于兩光源連線的屏幕上,將形成許多明暗相間的雙曲線(幾乎是直線)干涉條紋。而在垂直于兩光源連線的屏幕上將形成許多明暗相間的圓形干涉條紋。兩條相鄰的明條紋之間的關系是光程差相差一個l,暗條紋與相鄰明條紋之間相差l/2。干涉條紋從明到暗再到明之間的相位變化是從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

查看全文

電力企業資本性預算管理探究

摘要:積極進行電力企業資本性預算管理有助于企業實現資產的增值與保值,提高整體戰略水平。本文從當前電力企業資本性預算管理存在的困境入手,深入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有效的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電力企業;資本性預算;預算管理;困

一、電力企業資本性預算管理存在的困境

(一)當前的資本性預算審批流程不完善。現階段,電力企業在開展資本性預算過程中,其審批流程較為復雜,靈活性不足,各部門之間的銜接不夠合理,例如其他部門認為資本性預算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任務,與自身部門關聯不大,直接影響預算工作的開展。(二)資本性預算的管理水平較低。電力企業對資本性預算重視力度不足,導致其資本性預算管理工作效果不佳,未能明確資本性預算對企業發展產生的積極意義,尤其是在當前的背景下,我國國企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資本性預算管理水平直接限制企業的發展。(三)資本性預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是保證資本性預算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但現階段存在明顯的制度不完善情況,如缺乏合理監督機制,企業監督力度不足,部分流程環節經常出現問題,影響管理質量效果。

二、電力企業資本性預算管理的優化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資本性預算審批流程。對于電力企業來說,在發展過程中,應積極對資本性預算審批流程進行完善,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完整的預算編制,例如電力企業可以建立專項的資本性預算部門,從多方面進行完善,加強崗位配置與專業處室之間的合作,共同完成資本性預算工作,提升其管理精度,滿足當前的需求。與此同時,加強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根據實際情況對資本性預算進行調整與修改,優化整體效果,促使資本性預算工作人員進行精確的評估,開展可行性論證,明確資本性預算與企業發展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合理進行深化,開展編制預算工作,經過審核后進行統一,優化審批流程,降低其工作難度,提升工作效率質量。(二)合理提升資本性預算管理水平。電力企業應加強對資本性預算的重視力度,例如企業管理者應合理支持工作的開展,積極引導員工參與工作,為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靈活利用企業的信息化平臺進行宣傳,將資本性預算意識進行落實,促使全體員工明確其工作的重要性,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員工的收入等直接相關聯,進而發揮出員工的優勢,降低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情況,從而避免其產生負面影響,保證資本性預算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與科學性,提升工作質量。例如,電力企業可以成立良好的工作小組,專門負責招投標問題,并合理對項目成本進行控制,規范工作流程與責任,降低經濟風險,促使電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滿足發展戰略要求。(三)優化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思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出制度的優勢進行管理,如建立專項負責制度,通過專項負責人促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進行相關聯,積極進行溝通交流,實現工作責任的落實,積極進行完善,保證整體流程完善,如從項目的建議、可行性評估、驗收、支付等流程,促使財務部門進行全程的跟蹤,對預算數據與實時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保證項目有效的開展。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與獎勵制度,積極進行考核與獎勵,有助于工作人員提升工作積極性,健全資本性預算內容,將相關的工作指標進行分解,從整體上進行資本性預算落實,建立經營效益與職工工資相掛鉤制度,積極實行績效考核,從根本上提升其經濟效益。

查看全文

教育家的類本性研究論文

[摘要]教育家的“類本性”是教育家的整體規定性,既是人的“類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體性與個體性之一般。教育家“類本性”為社會分工所決定,是歷代教育家在教育實踐和社會交往中自我創生成果的積淀與遺傳,具體體現為教育家的整個身心與教育融為一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人與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類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種“超我”的同化力,促進教育工作者的“類化”,延續與擴大教育家隊伍。

[關鍵詞]教育實踐;社會交往;教育家類本性

“教育家”以類、群體、個體三種形態存在。教育家之“類”即教育家整體、全體,亦即最大的教育家群體,是所有教育家個體的集合。作為“類”的教育家,具有高尚的人格,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事業、教育改革、教育實踐等方面做出過杰出貢獻,產生過巨大的社會影響。把握“教育家”的維度有二:以“教育”為著眼點,教育家是與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等相并列的專門家;以“家”為著眼點,教育家則是區別于一般以教育為業的教育工作者的杰出分子,即教育工作者這個大型群體中的一類小型群體、特殊群體和榜樣群體。

一、教育家“類本性”概述

人是合群的動物,總會在實踐中結成各種群體,相關群體又會進一步結成“類”關系。“類”是人重要的生存方式,是對個體獨立性的揚棄。人不僅自身存在于類的聯系中,而且具有清醒的類意識,能自覺地將類的內在規定貫徹在自己的言行之中。“本性”通常指規定性,也就是規定某一事物之所以成為這一事物而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那種特性。教育家的“類本性”即教育家的“規定性”,是對教育家的存在狀態、行為方式和變異限度的內在規定,是教育家之所以為教育家的特殊本性。

教育家的類本性是教育家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根本特性,主要指教育家這個整體所共有的社會特性。教育家的類本性是人的類本性的特殊,表現為教育家在教育活動中各種特殊的本性,例如特殊的需要(以育人為第一需要),特殊的情感(愛之,誨之),特殊的社會關系(以師生關系為主),特殊的奉獻與特殊的社會影響(通過育人推動社會進步,這也是教育家滿足自己特殊需要的特殊方式)等等。同時,教育家的類本性又是教育家群體性(民族性,時代性,流派性等)和個體性之一般。盡管每位教育家都具有由各自不同的生活環境、教育條件、人生經歷和教育活動等因素造成的獨特性,但同時也會擁有因為相同的社會分工所形成的共有的典型特征。教育家的類本性包含了教育家的群體性和個體性中的共同的本質的因素,是教育家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一。

查看全文

光的本性問題釋疑論文

“光的本性”一章研究光的現象較多,令人難記.定性的多,較難分析解釋,有些概念比較抽象,頗費理解.教學中,對于一些易混淆的問題應向學生講解清楚,幫助他們深刻認識光的本性.

問題1關于光的本性有幾種學說?各種學說的代表人物是誰?

釋疑在研究光的本性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說有五種.

(1)微粒說這個學說是17世紀末提出的,代表人物是牛頓.牛頓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具有能量等特點,提出光是由一種具有完全彈性的球形微粒大量聚集而成的,這些微粒在均勻介質中以極高的速度做直線運動.

(2)波動說這個學說的代表人物是與牛頓同時代的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他根據光與機械波有類似特征,提出光是以光源為振源的某種振動,光是在一種特殊的彈性物質“以太”中傳播的彈性機械波.但實驗證明這種“以太”物質是不存在的.

從現代光學論來看,微粒說和波動說都沒有能揭示光的實質.在當時的實驗條件下各自只能解釋一些光現象,但又有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