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2:07: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本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本體論
1游戲:藝術的存在方式
伽達默爾認為“游戲”是研究藝術真理的入門概念,它構成了藝術經驗的人類學基礎,但他又明確指出,這里所討論的游戲與康德、席勒所說的游戲是不同的。他說:“如果我們就與藝術經驗的關系而談論游戲,那么游戲并不指態度,甚至不指創造活動或鑒賞活動的情緒狀態,更不是指在游戲活動中所實現的某種主體性的自由,而是指藝術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這里從藝術的存在方式出發,去看待“游戲”概念,不同于康德的“自由游戲”,康德認為美的表象是在想像力與知性的自由游戲中將心靈激活。他忽略美的對象,只展現人的主體性自由。席勒也一樣,他提出“游戲沖動”“人只應同美游戲。”有一種強烈的主觀主義傾向,這正是伽達默爾所要反對的,他是在存在論意義上討論“游戲”的。
1.1伽達默爾認為游戲的真正主體并不是游戲者,而是游戲本身
游戲是一個主動性的過程,它并不是游戲者的意識或行為中具有其存在,而是相反,它吸引游戲者進入它的領域中,并使游戲者充滿了它的精神。與游戲相類似,藝術作品也不是一個與自為存在的主體所對峙的對象。它其實是在成為改變經驗者的經驗中才獲得自己真正的存在。“保持和堅持什么東西的藝術經驗的‘主體’,不是經驗藝術者的主體性,而是藝術作品本身。正是在這一點上游戲存在方式顯得非常重要”。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在搞藝術。藝術活動或藝術作品,使人成為藝術家。因此,可以說藝術的主體不是藝術家而是藝術本身。
1.2伽達默爾認為游戲的存在方式是自我表現
伽達默爾打破認識論上的主客二分的觀點,指出在游戲中每一個人都是同戲者,不過游戲本身、游戲的重復運動是第一性的。游戲者和觀賞者組成游戲整體,他們都指向游戲的意義內容,去表現游戲本身。而“事實上,最真實感受游戲的,并且游戲對之正確表現自己所‘意味’的,乃是那種并不參與游戲、而只是觀賞游戲的人。在觀賞者那里,游戲好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性。”游戲是在觀賞者中起到游戲作用的。游戲中自我表現是自然的普遍存在狀態,藝術同樣具有這個本質,正如戲劇,其本來含義即是“觀賞者的游戲”,它最鮮明地展示了文學的存在方式。藝術的表現本質即體現在這里,因此我們可以說藝術的存在方式即自我表現。
地理本體研究論文
摘要:地理本體是地理信息科學中的一個新興的和正在發展的研究領域,從提出至今僅有10年的歷史。論文因此,有重點系統分析地理本體研究的發展歷程與進展,對中國在此方面的研究定位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在深入分析科學領域本體的定義基礎上,進行了地理本體定義,探討了地理本體的研究意義,列舉了國際上與地理本體相關的主要計劃與學術會議,詳細剖析了當前國內外的地理本體理論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的進展。地理本體研究已成為國際GIS領域一個重要的新興研究方向并得到了蓬勃發展,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只有少數學者開展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因此,中國應緊跟國際地理本體的研究動態,積極開展
我國自己的地理本體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
關鍵詞:本體論;地理本體;語義;語義互操作;信息共享
人類世界幾千年的文明歷程,創造了一個十分龐大、豐富的客觀知識世界,波普爾稱之為第三世界(World3)[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共享、重用的需求,迫使人們對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知識、信息與數據進行本體重建和網絡共享,及計算機協助整合。地理知識、信息與數據是客觀知識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地理本體研究是本體重建重要的基礎之一。本體論研究不僅是方法與工具,也是一種科學思想與理論。
地理本體是地理信息科學的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對其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為其進一步向前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從本體論出發,著重分析地理本體重建的發展及研究現狀,提出今后的研究重點與建議。
1本體論研究概況
馬克思實踐本體論思考
斯大林把馬克思哲學歸結為自然本體論,遮蔽了實踐的本體論意義和人的主體性。盧卡奇恢復了歷史唯物主義面貌,但把自然本體論作為社會存在本體論的前提和基礎。20世紀的歷史運動凸現了實踐本體論的內在價值和馬克思哲學的現代性及當代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本體論/斯大林/盧卡奇
【正文】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批判并終結傳統哲學的工作是從本體論層面上發動并展開的,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馬克思創立了實踐本體論。然而,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受到了種種誤解、曲解和非難。準確而全面地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重大的理論問題。本文擬就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作一新的考察和審視,以深化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本體論的研究。
一、實踐本身的矛盾特征
實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早就引起了哲學家的注意,但正式把“實踐”概念引入哲學的,卻是康德。問題在于,康德的“實踐”概念沒有脫離倫理實踐的范圍。費爾巴哈把“實踐”和“生活”聯系起來,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見解,但費爾巴哈不理解實踐與生活的真實關系,不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黑格爾以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創造性特征,不僅指出了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區別,而且涉及實踐在改造世界、創造人類歷史方面的重要意義。但是,黑格爾講的實踐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動,現實人的活動只是這種抽象理念活動的“樣式”。從根本上說,黑格爾“是在抽象的范圍內把勞動理解為人的自我產生的行動”,人的生命表現為“一個與人自身有區別的、抽象的、純粹的、絕對的本質的經歷的過程”(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176、97頁。)。
馬克思實踐本體論思考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批判并終結傳統哲學的工作是從本體論層面上發動并展開的,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馬克思創立了實踐本體論。然而,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受到了種種誤解、曲解和非難。準確而全面地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重大的理論問題。本文擬就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作一新的考察和審視,以深化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本體論的研究。
一、實踐本身的矛盾特征
實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早就引起了哲學家的注意,但正式把“實踐”概念引入哲學的,卻是康德。問題在于,康德的“實踐”概念沒有脫離倫理實踐的范圍。費爾巴哈把“實踐”和“生活”聯系起來,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見解,但費爾巴哈不理解實踐與生活的真實關系,不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黑格爾以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創造性特征,不僅指出了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區別,而且涉及實踐在改造世界、創造人類歷史方面的重要意義。但是,黑格爾講的實踐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動,現實人的活動只是這種抽象理念活動的“樣式”。從根本上說,黑格爾“是在抽象的范圍內把勞動理解為人的自我產生的行動”,人的生命表現為“一個與人自身有區別的、抽象的、純粹的、絕對的本質的經歷的過程”(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176、97頁。)。
舊哲學之所以沒有正確解決實踐的本質問題,除了唯心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各自的主觀原因以外,還有客觀原因,即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活動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實踐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含有人的主觀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體現了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實踐又是作為物質實體的人通過工具等物質手段同物質世界之間進行物質變換的客觀過程。
馬克思發現,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也是每日每時必須進行的基本活動。當馬克思把物質生產作為實踐的首要的、決定性的形式和根本內容時,他所理解的實踐是同自然過程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社會過程,是一種自在自為的活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物質生產首先是人類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和人之間必然要互換活動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制約著人和人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又制約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同時,物質生產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物質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作為目的在生產者的頭腦中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這個目的是生產者“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并通過實踐活動轉變為現實存在。這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的“物質變精神”和“精神變物質”的過程。這就是說,生產實踐既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又是人和人之間互換活動的過程,同時還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與觀念的轉換過程。這樣,馬克思就找到了把能動性、自由性、創造性與現實性、客觀性、物質性統一起來的基礎。
在馬克思的視野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現實活動。更重要的是,實踐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按照自然規律本身無法產生或產生的幾率幾乎等于零的事物,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因此,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176、97頁。)。
地理本體研究論文
摘要:地理本體是地理信息科學中的一個新興的和正在發展的研究領域,從提出至今僅有10年的歷史。論文因此,有重點系統分析地理本體研究的發展歷程與進展,對中國在此方面的研究定位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在深入分析科學領域本體的定義基礎上,進行了地理本體定義,探討了地理本體的研究意義,列舉了國際上與地理本體相關的主要計劃與學術會議,詳細剖析了當前國內外的地理本體理論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的進展。地理本體研究已成為國際GIS領域一個重要的新興研究方向并得到了蓬勃發展,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只有少數學者開展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因此,中國應緊跟國際地理本體的研究動態,積極開展
我國自己的地理本體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
關鍵詞:本體論;地理本體;語義;語義互操作;信息共享
人類世界幾千年的文明歷程,創造了一個十分龐大、豐富的客觀知識世界,波普爾稱之為第三世界(World3)[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共享、重用的需求,迫使人們對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知識、信息與數據進行本體重建和網絡共享,及計算機協助整合。地理知識、信息與數據是客觀知識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地理本體研究是本體重建重要的基礎之一。本體論研究不僅是方法與工具,也是一種科學思想與理論。
地理本體是地理信息科學的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對其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為其進一步向前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從本體論出發,著重分析地理本體重建的發展及研究現狀,提出今后的研究重點與建議。
1本體論研究概況
國際關系本體論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關系本體論社會事實主體間性
【論文摘要】本體論是我們對研究對象的根本性假定。西方研究國際關系理論的學者一般視本體論為國際關系研究對象在根本上究竟是何種存在而進行探討。根據社會學家關于社會事實互動性的定義,國際關系事實可歸類為社會事實,而社會事實的根本特性是主體間性,所以國際關系事實可視為在根本上是一種主體間事實。作者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國際關系本體論是一種主體間本體論。國際關系主體間本體論的提出有助于建構更加清楚的國際關系理論,并為國際關系諸概念的統一分析創造了條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通常,我們在試圖認識和觀察某一外在事物時,總是通過一些中間媒介間接地對認識對象進行觀察和認識。比如,我們通過對光線成像的感知,可以間接地認識能反射光線事物的形狀和構成。我們通過對事物特征進行合乎邏輯地預設,間接地認識“主權”、“結構”之類事物的結構和形態。我們的感官不能、常常也沒有必要直接跟認識對象發生聯系,這種認識方式決定了我們必須不斷地根據邏輯推理或常識推理,對認識對象的根本特性做出假定,然后根據這種假定形成對認識對象的知覺框架,從而完成對認識對象的認識。在這一認識過程中,我們對認識對象的根本特性的假定就是“本體論假定”。
一本體論的哲學含義
本體論(ontology)是指在觀察和研究對象事物時,對其所做的根本性假定,也是對所認識事物的終極假定。沒有這種假定,我們就難以認識外在的事物。所以,本體論假定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國際關系現象具有重要意義。“本體論”這一概念的含義在其發展演變的歷程中發生過較大的變化。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學者將這一術語從哲學領域引入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時,根據本體論的現代哲學含義對其意義做了取舍。現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的本體論含義已經與傳統本體論的哲學含義大有不同。所以,我們在研究和學習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時,需要首先澄清“本體論”術語意義的這種變化。
理解和澄清本體論的術語意義及其變化,需要從其哲學含義開始。
生物領域本體庫構建研究
1本體技術概述
1.1領域本體概念。最早關于本體概念的闡述出現于哲學研究領域,后來才逐漸出現在計算機學科領域。目前研究者公認的關于本體的概念是“本體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確形式化規范說明”,此定義由Gruber給出[1]。領域本體是專業性的本體,描述的是特定領域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某個專業學科領域中概念的詞表以及概念間的關系。1.2本體構建原則。本體的構建原則為“完全性、一致性、層次變化性、最大單調可擴展性、最小本體化承諾、明確性和客觀性、最小模塊耦合、本體差別原則、同屬性概念具有最小語義距離、命名盡可能標準化”。1.3本體構建方法。常用的本體構建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Enterprise法、原型法、Tove法、骨架法、Methontology法和七步法等。1.4本體描述語言。本體描述語言有:Ontolingua、Flogic、OCML、LOOM、Cycl、XOL、SHOE、OWL、RDFS、OIL、DAML+OIL等。1.5本體構建工具本體構建工具中,用于可視化構建的工具有:Apollo、OntoEdit、WebOnto、Protégé、WebODE等。其中較為廣泛使用的構建工具為Protégé,它是一款圖形化的工具,優點是簡單、操作方便、上手容易,并且對模塊化的設計也能夠提供支持。
2構建初中生物領域本體庫
2.1本體術語提取。以《中圖分類主題詞表》及《初中生物.人民出版社》的體系結構為依據,抽取出描述生物知識的概念分支,并將這些分支概念進一步細化為更小的概念。根據上述方法,以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為例,提取出初中生物領域的術語(部分)為:生物、生物圈、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生產者、消費者、植物器官、營養器官、生殖器官、分生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等。2.2本體類層次結構的建立。以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為例,通過多方面渠道考察研究獲得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的相關信息資料,通過領域細分建立知識的分類體系。根據建好的類層次結構構建出對應的知識點本體。后續為其添加具體知識點所應具有的屬性,例如知識點名稱、知識概念所屬章節、知識難度、知識目標等,最后添加具體的生物知識點實例。2.3關系標注。本體類之間的關系通過數據屬性和對象屬性來描述。對象屬性分為兩大類:“學習資源屬性”和“知識點屬性”。學習資源屬性包含“作者姓名”、“出處”、“文件大小”等數據屬性;“知識點屬性”包含“學習目標”、“課時”、“難易程度”等。2.4形式化編碼。最終將上述的初中生物本體通過形式化編碼的方式建立好,部分形式化編碼如下所示:<Ontologyxmlns="www.w3.org/2002/07/owl#"xml:base="www.semanticweb.org/123/ontologies/2017/11/untitled-ontology-21"xmlns:rdf="www.w3.org/1999/02/22-rdf-syntax-ns#"xmlns:xml="www.w3.org/XML/1998/namespace"<ClassIRI="#生物圈"/></Declaration><Declaration><ClassIRI="#專著"/></Declaration><Declaration><ClassIRI="#植物體的層次結構"/></Declaration>利用Protégé最后構建好的初中生物領域本體如下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姜穎,黃國彬.國外近兩年有關本體研究的進展綜述[J].圖書館學研究,2011(14).
語文本體與語文構成論文
1.本體論的提問與構成論的回答
語文是什么?我們的回答有許多種: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歷來的爭論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之間的選擇或權重的分配上。從來沒有人想過,“語文是什么”這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問題;A+B用這種回答方式是關于“語文是什么”的問題的回答嗎?
這里,我們需要區別兩個概念:本體與構成。
語文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是一個語文本體論的問題,它要回答的是,語文的本源與實質。而A+B這種回答方式,則是一個語文構成論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語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語文本體論,屬于語文教育哲學的范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一個人的語文觀;語文構成論,屬于語文課程論的范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一個人的語文課程觀。如果說語文的本體論設問所期待的答案是“語文是什么”,那么,語文構成論設問所期待的答案則是“語文課教什么”。這兩個問題處在不同層次上,它們的答案,也處在不同的領域。
從研究方法上來講,語文本體論是一種認知思維,它需要的是思辯。它首先要確定人的實踐系統,然后弄清楚語文在人的實踐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其他實踐系統的關系,最后才能對語文的本源與實質作出判斷。過去,我們試圖用釋名的辦法來獲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訓詁,要么是求之于“語文”名稱發明人的約定;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求之于語文教材或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這都不是語文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訓詁法也好,考證當事人的約定也好,從教材或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中總結歸納也好,都是證實的辦法。這種辦法把語文教學當作一種“客觀實在”而不是當作一種“實踐設計”來看待,陷入了一種以實體證明來探尋本源和實質的路子。語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它的本源和實質,是人的一種價值選擇。忘記這一點,永遠也無法獲得關于語文本體的說明。
語文本體構建論文
1.本體論的提問與構成論的回答
語文是什么?我們的回答有許多種: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歷來的爭論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之間的選擇或權重的分配上。從來沒有人想過,“語文是什么”這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問題;A+B用這種回答方式是關于“語文是什么”的問題的回答嗎?
這里,我們需要區別兩個概念:本體與構成。
語文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是一個語文本體論的問題,它要回答的是,語文的本源與實質。而A+B這種回答方式,則是一個語文構成論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語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語文本體論,屬于語文教育哲學的范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一個人的語文觀;語文構成論,屬于語文課程論的范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一個人的語文課程觀。如果說語文的本體論設問所期待的答案是“語文是什么”,那么,語文構成論設問所期待的答案則是“語文課教什么”。這兩個問題處在不同層次上,它們的答案,也處在不同的領域。
從研究方法上來講,語文本體論是一種認知思維,它需要的是思辯。它首先要確定人的實踐系統,然后弄清楚語文在人的實踐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其他實踐系統的關系,最后才能對語文的本源與實質作出判斷。過去,我們試圖用釋名的辦法來獲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訓詁,要么是求之于“語文”名稱發明人的約定;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求之于語文教材或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這都不是語文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訓詁法也好,考證當事人的約定也好,從教材或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中總結歸納也好,都是證實的辦法。這種辦法把語文教學當作一種“客觀實在”而不是當作一種“實踐設計”來看待,陷入了一種以實體證明來探尋本源和實質的路子。語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它的本源和實質,是人的一種價值選擇。忘記這一點,永遠也無法獲得關于語文本體的說明。
新聞本體論論文
內容題要
*陸定一對新聞報道(作品)的定義中包含著唯物主義本體論前提,但后來的研究者對此重視不夠.
*“新聞是屬于精神世界”與“新聞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提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
*沒有離開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的新聞,也不可能有與人類社會不發生關系的新聞本體。新聞本體深深植根于人類社會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中。
*新聞不是事實的反映,不是事實的報道,也不是事實的信息。新聞就是事實。新聞依存于人類社會,但并不依存于人的主觀意識。新聞屬于社會存在范疇,不屬于社會意識范疇。
*哪些事實是新聞,哪些不是,其決定因素不是事實本身,更不是傳播者或傳播媒介,而是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的“知”的需要已經事實本身滿足這種需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