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01:50: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剝削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剝削理論

剖析馬克思與羅默的剝削理論論文

論文關健詞:剝削馬克思羅致勞動價值論

論文摘要:約翰·羅默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馬克思剝削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羅殷剝削理論,這在中外理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由于羅殷理論影響到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地位,影響到馬克思剝削理論的科學性,因此,有必要對羅雙理論進行分析,以理清理論思路,更好地借鑒西方經濟學,以發展的馬克思經濟理論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實踐服務。

“剝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個基本科學研究范疇,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也是其科學著作的基礎理論之一。區別于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西方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約翰·羅默借助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重新表述馬克思的剝削理論的方式也頗為獨特,引人深思。對兩種剝削理論進行比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剝削理論與羅默剝削理論的比較

馬克思剝削理論與羅默剝削理論在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圍上有相似之處,同時也存在差異。羅默剝削理論不是對馬克思剝削理論全盤肯定,也并非全部的否定,是異中有同,是在馬克思剝削理論的基礎上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推導出的剝削理論。

(一)兩種理論在內容上的比較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對剝削異化等理論論文

一、前言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興起與70年代,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在80年代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影響至今。嚴格的說,“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學派或者流派,因為它沒有通常能夠成為學派的基本的立論特征,比如,相互認可的基本特征,原理,主要觀點等,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松散的互相討論、學者之間的觀點并不是互相認同,那為什么稱之為一個學派呢?原因有兩個,以使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有英美分析哲學的底子,采取的用分析的方法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分析哲學20世紀起源于英國,1905年羅素《論指標》,其產生是自然科學升入發展,數理邏輯影響空前的催化下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強調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分解分析法,就是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組成要素,形式分析法,分析科學預言,命題,推理形式結構,意義分析法,分析詞語,命題的意義,特別是分析元邏輯,元科學語言的意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確化,清晰,嚴密。其二他們聲稱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追求的是重構一種既是科學的又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的意義是指,符合20世紀的哲學標準,機構嚴謹,話語明確,革命的意義是說,一種有關解放的理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些注重理論的詮釋和概念化,拒絕或批判各種形式的方法論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微觀基礎,一些強調以理性選擇為方法論原則探討理論的微觀基礎,既反對整體主義也對基礎注意持某種否定態度,而且從實踐和理論角度來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決不是一套和信心年集中在一起的緊湊實體,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分析的馬克思只是將不同的觀點和研究路徑結合到了一起。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其研究對象可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方法論問題,二是經驗理論部門,主要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三是規范理論部分,主要是對異化,剝削等倫理問題的分析。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柯亨,埃爾斯特,羅默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柯亨在歷史唯物主義解釋中取得了影響,羅默是最具創造性和獨創性的人物,他的關于資本主義和積極剝削的博弈理影響很大,埃爾斯特的研究成果總體上對馬克思的否定多于重構,他對方法論的研究影響頗大,賴特將它的階級理論與在幾個國家進行的經驗調研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對實際現存于資本主義中的階級和剝削模式的剖析,他還發起并參與了名為“真正的烏托邦”的對社會主義建設前景的研究,范帕里斯將環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他的基本收入理論影響廣泛,布倫納對不同的前資本主義歐洲經濟中階級結構的變動提供了一種歷史的說明,重新開展了關于從封建主義相資本主義過渡的特征的爭論,鮑爾斯以有關不完善的勞動契約的思想,考察了工廠中階級斗爭的必然性。巴洛漢研究了第三世界的半封建關系和新生的資本主義,他還與羅默一起研究了有關市場社會主義設計的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近的,金里卡也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做出了自己的經典評價。通過一個體系在考察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剝削和異化理論,對強制性的轉移剩余價值就是剝削這一個觀點的堅持,事實上,這是一種對自我所有權的自由至上主義的關注,金里卡對正義、平等這些倫理與哲學概念也作出了重新解構與詮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說對政治哲學發生了重要影響。在這里尤其是有關對剝削和異化的分析,對這些規范理論的倫理性分析,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地把握。

二、對剝削理論地分析

1、經典克思主義者的觀點

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進行展開的。馬克思從商品一因素到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再到只有勞動力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而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又是基于其勞動價值理論之上的,即剝削也就是對被剝削者在剩余勞動時間里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種剝奪。剝削特指資本家從工人的勞動中榨取的價值(以產品的形式),超過了對工人勞動力的報酬(以工資的形式)。資本家就是工人的剝削者,資本家只是在能夠榨取公認的“剩余價值”的前提下才會雇用工人,因此,這種通過剝削把剩余價值從工人轉向資本家的做法存在于所有的勞資關系中,勞資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剝削關系。馬克思對剝削的概念采取了這種技術性的定義。并且馬克思主義者都把對剩余價值的榨取當作不正以的證據,事實上,當作不正義的范例。馬克思主義的剝削觀是否還有道德意義,例如,是否涉及著對他人的不公平利用,技術意義上的剝削是一種不正義,對此的傳統論正是這樣的。

查看全文

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前言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興起與70年代,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在80年代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影響至今。嚴格的說,“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學派或者流派,因為它沒有通常能夠成為學派的基本的立論特征,比如,相互認可的基本特征,原理,主要觀點等,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松散的互相討論、學者之間的觀點并不是互相認同,那為什么稱之為一個學派呢?原因有兩個,以使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有英美分析哲學的底子,采取的用分析的方法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分析哲學20世紀起源于英國,1905年羅素《論指標》,其產生是自然科學升入發展,數理邏輯影響空前的催化下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強調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分解分析法,就是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組成要素,形式分析法,分析科學預言,命題,推理形式結構,意義分析法,分析詞語,命題的意義,特別是分析元邏輯,元科學語言的意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確化,清晰,嚴密。其二他們聲稱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追求的是重構一種既是科學的又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的意義是指,符合20世紀的哲學標準,機構嚴謹,話語明確,革命的意義是說,一種有關解放的理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些注重理論的詮釋和概念化,拒絕或批判各種形式的方法論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微觀基礎,一些強調以理性選擇為方法論原則探討理論的微觀基礎,既反對整體主義也對基礎注意持某種否定態度,而且從實踐和理論角度來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決不是一套和信心年集中在一起的緊湊實體,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分析的馬克思只是將不同的觀點和研究路徑結合到了一起。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其研究對象可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方法論問題,二是經驗理論部門,主要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三是規范理論部分,主要是對異化,剝削等倫理問題的分析。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柯亨,埃爾斯特,羅默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柯亨在歷史唯物主義解釋中取得了影響,羅默是最具創造性和獨創性的人物,他的關于資本主義和積極剝削的博弈理影響很大,埃爾斯特的研究成果總體上對馬克思的否定多于重構,他對方法論的研究影響頗大,賴特將它的階級理論與在幾個國家進行的經驗調研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對實際現存于資本主義中的階級和剝削模式的剖析,他還發起并參與了名為“真正的烏托邦”的對社會主義建設前景的研究,范帕里斯將環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他的基本收入理論影響廣泛,布倫納對不同的前資本主義歐洲經濟中階級結構的變動提供了一種歷史的說明,重新開展了關于從封建主義相資本主義過渡的特征的爭論,鮑爾斯以有關不完善的勞動契約的思想,考察了工廠中階級斗爭的必然性。巴洛漢研究了第三世界的半封建關系和新生的資本主義,他還與羅默一起研究了有關市場社會主義設計的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近的,金里卡也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做出了自己的經典評價。通過一個體系在考察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剝削和異化理論,對強制性的轉移剩余價值就是剝削這一個觀點的堅持,事實上,這是一種對自我所有權的自由至上主義的關注,金里卡對正義、平等這些倫理與哲學概念也作出了重新解構與詮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說對政治哲學發生了重要影響。在這里尤其是有關對剝削和異化的分析,對這些規范理論的倫理性分析,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地把握。

二、對剝削理論地分析

1、經典克思主義者的觀點

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進行展開的。馬克思從商品一因素到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再到只有勞動力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而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又是基于其勞動價值理論之上的,即剝削也就是對被剝削者在剩余勞動時間里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種剝奪。剝削特指資本家從工人的勞動中榨取的價值(以產品的形式),超過了對工人勞動力的報酬(以工資的形式)。資本家就是工人的剝削者,資本家只是在能夠榨取公認的“剩余價值”的前提下才會雇用工人,因此,這種通過剝削把剩余價值從工人轉向資本家的做法存在于所有的勞資關系中,勞資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剝削關系。馬克思對剝削的概念采取了這種技術性的定義。并且馬克思主義者都把對剩余價值的榨取當作不正以的證據,事實上,當作不正義的范例。馬克思主義的剝削觀是否還有道德意義,例如,是否涉及著對他人的不公平利用,技術意義上的剝削是一種不正義,對此的傳統論正是這樣的。

查看全文

剝削的探究論文

摘要:

黨在剝削問題上存在著舉著“消滅剝削”的旗幟鼓勵剝削的悖論。之所以如此,是因傳統剝削觀不分青紅皂白地將雇工獲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等一切非勞動獲利行為都看作剝削,而非公有制企業獲利的典型方式就是雇工獲利,按照傳統剝削觀不能不看作剝削。破解剝削悖論,既不能放棄“消滅剝削”的旗幟,也不能消滅非公有制經濟,而應轉變剝削觀,對剝削加以重新解釋:不再把剝削解釋為雇工獲利等非勞動獲利行為,而是解釋為并非出乎對方自愿的無功取酬、超功取酬行為。

關鍵詞:剝削;剝削悖論;和諧社會

一、黨在剝削問題上的邏輯悖論及其對社會和諧的危害

黨在剝削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邏輯悖論:黨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消滅剝削”相號召,鄧小平理論也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可我黨在十四大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在大力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按照傳統剝削觀,這是不相容的,陷入了舉著“消滅剝削”的旗幟鼓勵剝削的悖論。這是因為:傳統剝削觀以勞動價值論為依據,將雇工獲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等一切非勞動獲利行為都看作剝削,而非公有制企業獲利的典型方式就是雇工獲利,即以雇傭勞動獲得利潤,按照傳統剝削觀不能不看作剝削。按照傳統剝削觀,要消滅剝削就不應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是放棄“消滅剝削”的主張。黨在剝削觀上的這種邏輯悖論已對社會和諧造成了嚴重危害:(1)使黨言行不一、理論與實踐背離,顯得缺乏理論深度、步履散亂,直接損害黨的威信。(2)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受到普遍懷疑,造成理論困惑、信仰失落、精神無所寄托,導致道德滑坡,腐敗之風蔓延。(3)使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保護私有財產、積極利用外資、擴大對外交流等正確主張得不到理論支持,頻頻遭受違背憲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鼓勵剝削、背離社會主義方向、走資本主義道路等一系列指責,難以順利推行。(4)不看非公有制企業是否以功取酬、功酬相當,也不管其是否正當經營,將其一切雇工經營活動都看成剝削,客觀上起到了挑撥勞資關系的作用,使民眾看不到非公有制企業與自己利益的根本一致性,看不到其在增加就業、提高收入、增加稅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只看到雙方眼前利益的矛盾性及其中某些人的偷稅漏稅、制假販假、克扣員工工資、拉攏腐蝕干部等不當行為,從而不能視企如家,為企業盡心盡力,對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十分不利。

二、破解剝削悖論的有效途徑是重新解釋剝削概念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對剝削異化論文

一、前言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興起與70年代,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在80年代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影響至今。嚴格的說,“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學派或者流派,因為它沒有通常能夠成為學派的基本的立論特征,比如,相互認可的基本特征,原理,主要觀點等,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松散的互相討論、學者之間的觀點并不是互相認同,那為什么稱之為一個學派呢?原因有兩個,以使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有英美分析哲學的底子,采取的用分析的方法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分析哲學20世紀起源于英國,1905年羅素《論指標》,其產生是自然科學升入發展,數理邏輯影響空前的催化下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強調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分解分析法,就是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組成要素,形式分析法,分析科學預言,命題,推理形式結構,意義分析法,分析詞語,命題的意義,特別是分析元邏輯,元科學語言的意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確化,清晰,嚴密。其二他們聲稱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追求的是重構一種既是科學的又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的意義是指,符合20世紀的哲學標準,機構嚴謹,話語明確,革命的意義是說,一種有關解放的理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些注重理論的詮釋和概念化,拒絕或批判各種形式的方法論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微觀基礎,一些強調以理性選擇為方法論原則探討理論的微觀基礎,既反對整體主義也對基礎注意持某種否定態度,而且從實踐和理論角度來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決不是一套和信心年集中在一起的緊湊實體,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分析的馬克思只是將不同的觀點和研究路徑結合到了一起。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其研究對象可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方法論問題,二是經驗理論部門,主要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三是規范理論部分,主要是對異化,剝削等倫理問題的分析。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柯亨,埃爾斯特,羅默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柯亨在歷史唯物主義解釋中取得了影響,羅默是最具創造性和獨創性的人物,他的關于資本主義和積極剝削的博弈理影響很大,埃爾斯特的研究成果總體上對馬克思的否定多于重構,他對方法論的研究影響頗大,賴特將它的階級理論與在幾個國家進行的經驗調研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對實際現存于資本主義中的階級和剝削模式的剖析,他還發起并參與了名為“真正的烏托邦”的對社會主義建設前景的研究,范帕里斯將環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他的基本收入理論影響廣泛,布倫納對不同的前資本主義歐洲經濟中階級結構的變動提供了一種歷史的說明,重新開展了關于從封建主義相資本主義過渡的特征的爭論,鮑爾斯以有關不完善的勞動契約的思想,考察了工廠中階級斗爭的必然性。巴洛漢研究了第三世界的半封建關系和新生的資本主義,他還與羅默一起研究了有關市場社會主義設計的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近的,金里卡也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做出了自己的經典評價。通過一個體系在考察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剝削和異化理論,對強制性的轉移剩余價值就是剝削這一個觀點的堅持,事實上,這是一種對自我所有權的自由至上主義的關注,金里卡對正義、平等這些倫理與哲學概念也作出了重新解構與詮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說對政治哲學發生了重要影響。在這里尤其是有關對剝削和異化的分析,對這些規范理論的倫理性分析,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地把握。

二、對剝削理論地分析

1、經典克思主義者的觀點

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進行展開的。馬克思從商品一因素到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再到只有勞動力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而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又是基于其勞動價值理論之上的,即剝削也就是對被剝削者在剩余勞動時間里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種剝奪。剝削特指資本家從工人的勞動中榨取的價值(以產品的形式),超過了對工人勞動力的報酬(以工資的形式)。資本家就是工人的剝削者,資本家只是在能夠榨取公認的“剩余價值”的前提下才會雇用工人,因此,這種通過剝削把剩余價值從工人轉向資本家的做法存在于所有的勞資關系中,勞資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剝削關系。馬克思對剝削的概念采取了這種技術性的定義。并且馬克思主義者都把對剩余價值的榨取當作不正以的證據,事實上,當作不正義的范例。馬克思主義的剝削觀是否還有道德意義,例如,是否涉及著對他人的不公平利用,技術意義上的剝削是一種不正義,對此的傳統論正是這樣的。

查看全文

經濟管理論文:勞動價值論辯論之透析

近幾年,圍繞勞動價值論的討論從未停歇,話題不斷更新,層次逐漸深入,氣氛愈加熱烈。這是一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念碰撞,體現了政治經濟學在新形勢下要重新定位的努力。其中或眾說紛紜,或針鋒相對,種種糾纏不清的爭論,多因兩大理論體系相對獨立,概念語言不通的緣故。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一味辯論的結果只能是似是而非,欲理還亂,無果而終。只有站在更大范圍的經濟學比較的基礎上,才能看清這場爭論的實質和意義,從而理清思路,得到有價值的成果。

以最近爭論的焦點“服務業是否創造價值”為例。其實這已經不是一個辯題了,因為學界已經基本上肯定了“服務業創造價值”的觀點。大家爭論的只是,這個觀點馬克思已經說過了的呢,還是馬克思沒說但可以從他那兒引申出來的,還是馬克思根本就是反對的。由此引發的另一個比較熱鬧的辯題,就是我國的私營業主是否存在剝削的問題,大家都認為我國的私營業主是應該存在的,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爭論的只是他們是否在剝削,這種剝削如何定性和定量,于是又去馬克思那里尋找根據加以印證。

總之,學界對命題的態度基本是一致的,與目前的經濟學大方向并無二致,差異的只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態度。這個態度,總結起來,又不外乎有三種:一種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完全正確的,現在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疑惑,都是源于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不夠深刻的緣故,所以應該加深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一種認為勞動價值論的確有不足和偏頗之處,應該被發展和革新,其內涵和外延都應該進行新的拓展;一種則認為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堅持勞動價值論會走回階級分析的老路,不利于生產力發展,所以它應該被否定或是束之高閣。

勞動價值論是分析命題的理論武器。現在大家對命題的基本態度一致,卻對分析命題的理論武器的態度出現差異,這只能說明對理論的整體把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出現了分歧。在實際爭論過程中,爭論的核心也的確不斷地追本溯源,大家都感到不搞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就無法再討論下去。于是如“什么是價值”、“怎樣的勞動創造價值”、“非勞動生產力是否創造價值”、“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區分”等問題又重新被提了出來,但是進一步的爭論卻沒有結果。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這是把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基本范疇和理論出發點相混淆的緣故。把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和手段直接用來分析西方經濟學的命題,自然要出問題,反之亦然。二

勞動價值論雖然博大精深,但它的核心就是勞動創造價值的問題。這個“勞動”還有許多的規定,比如“抽象勞動”、“生產性勞動”等,這個“價值”也有自己的定義,它的經典表述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們就來看看實際爭論中的一些情況。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理論

一、關于創造價值的勞動問題

現代社會的人們,并不是生活在馬克思的那個時代,自然看到的一些事物的表面現象與馬克思所能看到和預想的不同,而且有些人從這些表象觀察人手來理解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勞動。「一種觀點是認為社會勞動創造價值。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否定了物化勞動創造價值,科技是生產力就不能成立,相對剩余價值包括超額剩余價值就無從得來,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就不能存在,所以創造價值的勞動應該是社會活勞動。我們知道,生產力不是創造價值的力量,僅僅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力量。因此,把科學技術作為創造價值的力量是不符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另外,如果承認物化勞動創造價值,則必然得出價值等于使用價值的荒謬結論,從而必然導致否定商品的二因素。顯然一結論是錯誤的。第二種觀點是認為生產要素創造財富(或價值)。這種觀點從現代資本、技術和經營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出發,認為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在現代有許多局限,應該轉向生產要素價值論或財富論。第三種觀點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是聯合勞動。認為物化勞動創造價值是不正確的,同時片面強調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不全面的。必須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實物生產勞動和服務生產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辨證統一,才能創造和實現使用價值和價值,才能正確處理商品內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經濟利益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即認為只有聯合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真正源泉。顯然,這些觀點都是片面地從現象出發,或靜態地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沒有采取與時俱進的態度。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而且堅持勞動(抽象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和實體,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科學真理。它一方面為徹底批判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乃至一切剝削制度,論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石;另一方面為人們從深層次上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性,促進其健康高效地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武器。但是我們對活勞動的概論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理解,從當代社會來看,凡是直接生產物質商品和文化商品、以及直接為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服務的勞動,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內部管理勞動和科勞動都屬于創造價值的活勞動。

二、關于知識、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

目前,國內有許多學者認為知識、科學技術是創造價值的。并認為把物化勞動等同于資本加以批判,把剩余價值和剩余產品完全歸功于活勞動,是勞動價值論研究上的兩個不同而具有內在聯系的理論扭曲。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主要來源于物化勞動,科學技術通過物化勞動創造剩余價值,從而發揮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另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雖然并不完全認為知識、科學技術創造價值,但認為科學技術對價值形成有一定影響或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價值。他們認為除了勞動以外,生產過程的其他因素雖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也作為一個決定因素參與價值的形成。先進技術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價值,因為新技術設備用于生產時,在能夠促使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的前提下,它就不僅轉移了價值,而且還有條件地創造了價值,為企業帶來了超額利潤。第三種觀點認為對知識、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不能一概而論,要從生產過程來具體分析。因為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生產過程中,大量內化在活勞動中的知識技術,以活勞動的抽象支出形式,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過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大量內化在生產資料中的知識技術不能創造價值,只能在有效轉移價值的過程中吸收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激發并擴張、放大活勞動創造價值的效能。我們認為知識和科學技術并不創造價值,而是科技工作者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因為從價值創造的條件來看,先進技術是不創造價值的,原因就在于:先進技術以及作為先進技術體現的先進設備是人類活勞動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物化勞動而不是人類活勞動本身。勞動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物化勞動—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存在都不能創造價值。在商品生產中,新知識、新科技進人勞動過程,但不進人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不是新知識、新科技本身在創造價值,而是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新科技的勞動者的勞動在創造價值。.

三、關于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的關系問題

目前,在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的關系問題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勞動價值化與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沒有關系。因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主要回答了分配什么、分配多少的問題,而沒有進一步回答如何分配的問題,這不是價值理論的任務,而是分配理論的任務。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制度與勞動價值論無關。而且認為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理論依據也不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是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第二種觀點是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原則雖然不是完全的因果關系,但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勞動價值論揭示了人類抽象勞動(體力和腦力的支出)是創造價值財富的唯一現實源泉,復雜勞動形成的價值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形成的價值,因此,社會收入的分配理應向勞動者特別是從事復雜勞動的腦力勞動者傾斜。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仍然是我國分配理論的基石,但是必須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來看待按勞分配問題。馬克思在描繪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時指出,在全社會范圍內,社會在對社會總產品作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質和量)為唯一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但是不創造價值的勞動,有的是社會所必須的,因而也必然要參與價值的分配,應該取得勞動收人。而且在過去的理論分析中,常常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價值創造意味著價值歸屬要求。工人創造的價值似乎應該完全屬于工人。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價值創造、價值歸屬是不等同的,價值創造是整體性的,離開了社會協作勞動整體,就難有價值創造;而價值歸屬是主體性的,價值歸屬于誰,則是收人分配的問題,并非參加了價值創造就有歸屬價值的要求,價值只能歸屬于勞動主體,勞動主體是不參加價值歸屬的。

查看全文

經濟管理論文:勞動價值論辯論之透析

近幾年,圍繞勞動價值論的討論從未停歇,話題不斷更新,層次逐漸深入,氣氛愈加熱烈。這是一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念碰撞,體現了政治經濟學在新形勢下要重新定位的努力。其中或眾說紛紜,或針鋒相對,種種糾纏不清的爭論,多因兩大理論體系相對獨立,概念語言不通的緣故。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一味辯論的結果只能是似是而非,欲理還亂,無果而終。只有站在更大范圍的經濟學比較的基礎上,才能看清這場爭論的實質和意義,從而理清思路,得到有價值的成果。

以最近爭論的焦點“服務業是否創造價值”為例。其實這已經不是一個辯題了,因為學界已經基本上肯定了“服務業創造價值”的觀點。大家爭論的只是,這個觀點馬克思已經說過了的呢,還是馬克思沒說但可以從他那兒引申出來的,還是馬克思根本就是反對的。由此引發的另一個比較熱鬧的辯題,就是我國的私營業主是否存在剝削的問題,大家都認為我國的私營業主是應該存在的,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爭論的只是他們是否在剝削,這種剝削如何定性和定量,于是又去馬克思那里尋找根據加以印證。

總之,學界對命題的態度基本是一致的,與目前的經濟學大方向并無二致,差異的只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態度。這個態度,總結起來,又不外乎有三種:一種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完全正確的,現在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疑惑,都是源于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不夠深刻的緣故,所以應該加深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一種認為勞動價值論的確有不足和偏頗之處,應該被發展和革新,其內涵和外延都應該進行新的拓展;一種則認為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堅持勞動價值論會走回階級分析的老路,不利于生產力發展,所以它應該被否定或是束之高閣。

勞動價值論是分析命題的理論武器。現在大家對命題的基本態度一致,卻對分析命題的理論武器的態度出現差異,這只能說明對理論的整體把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出現了分歧。在實際爭論過程中,爭論的核心也的確不斷地追本溯源,大家都感到不搞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就無法再討論下去。于是如“什么是價值”、“怎樣的勞動創造價值”、“非勞動生產力是否創造價值”、“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區分”等問題又重新被提了出來,但是進一步的爭論卻沒有結果。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這是把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基本范疇和理論出發點相混淆的緣故。把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和手段直接用來分析西方經濟學的命題,自然要出問題,反之亦然。二

勞動價值論雖然博大精深,但它的核心就是勞動創造價值的問題。這個“勞動”還有許多的規定,比如“抽象勞動”、“生產性勞動”等,這個“價值”也有自己的定義,它的經典表述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們就來看看實際爭論中的一些情況。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剖析分析論文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在這本著作中,科亨,一個有猶太共產主義者家庭背景的加拿大人,試圖用分析哲學的方法來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科亨的這種嘗試至少對兩類人來說是荒謬的,其一,英語國家中黑格爾和阿爾都塞兩大陣營里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激進分子們,他們一致認為牛津和劍橋分析哲學方法既保守又狹隘;其二,分析哲學家們,他們或者認為馬克思不具有真正哲學意義上的重要性而對他不屑一顧,或者把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學說看作是黑格爾的晦澀主義和幼稚的哲學錯誤的混合體。然而,科亨確信能夠運用普通語言哲學的方法來澄清和說明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理論,并且認為這種方法是對該理論進行真偽評價的必要前提。

在實現其方案的過程中,科亨堅決反對自普列漢諾夫以來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一致認同的觀點,即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科學在方法上存在著根本的分歧。科亨認為,馬克思創立了世界歷史理論、階級社會理論和革命理論——這些理論值得認真研究。

科亨研究工作所起的示范作用鼓舞和啟發了其他研究者的類似工作,這些研究者大都是(但僅僅是)盎格魯—撒克遜世界的學者:例如J.羅默(美國經濟學家)、J.埃爾斯特(挪威哲學家)、E.O.賴特(美國社會學家)、范帕里斯(比利時政治哲學家)、普澤沃斯基(波蘭政治哲學家)、布倫納(美國歷史學家)和其他一些人。這些思想家組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學派:除了在極少的基本原則上保持一致,他們相互之間經常發生激烈的爭執。然而,他們至少為自己能夠清晰地闡明論點、觀點,以及能夠采用公開的批評和爭論方式而自豪。他們盡量避免使自己沉迷于那些經常被其他馬克思主義者使用的模糊策略。由于這個原因,他們稱自己的小組為“非胡說的馬克思主義”(no-bullshitMarxism)(由于每年會議的日期,該小組正式稱為“九月小組”)。這個小組在“馬克思主義”陣營中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特征:一些成員(最明顯的是范帕里斯)從未聲稱過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

在下文中,首先,我將概述一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第一階段的有深遠意義的貢獻:科亨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和羅默的階級與剝削研究;其次,我將論述與分析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社會科學的哲學和“理性選擇的馬克思主義”這一稱呼是否恰當。最后,我討論最近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辯護和替代資本主義制度的詳細設計(這種設計比他們最初的計劃更遠離了左派)。

科亨和歷史理論

科亨在《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中為之辯護的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解釋,反對哲學批判主義。其核心內容是他對馬克思關于物質屬性和社會屬性兩種區分的堅持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功能性解釋。

查看全文

約翰·羅默新古典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述評

約翰·羅默(JohnRoemer)是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價值取向和關于社會的基本假設方面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但同時又維護新古典經濟理論。他為之做出決定性貢獻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已被稱之為“新古典馬克思主義”。該學派認為,要解決很多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不僅是適當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羅默的學術經歷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980年以前,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成份占主導地位;1980-1985年間,他的新古典馬克思主義思想成份達到頂點;1985年以后,他的新古典主義思想成份到達頂點,而馬克思主義思想成份有所減弱。

一、新古典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形成

1975年,羅默偶然讀到了一本森島通夫的著作(1973),森島證明,可以運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來對馬克思的經濟思想進行精確的研究。森島的著作對羅默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在接下來的4年中,羅默以置鹽信雄和森島創建的模型為基礎,對經典的馬克思主義問題進行研究。他系統地提出了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且利用其技術推導出一種必要和充分條件,證明了森島所謂的“基本馬克思主義定理”的正確性:對工人的剝削相當于均衡狀態下的一種正的利潤率。而且,在羅默的模型中,不同企業之間利潤率相等是作為一種均衡條件而出現的:森島的模型不是一個均衡的模型,只是簡單地假設了這一點。

在這一時期,羅默寫了幾篇關于利潤率下降問題的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概括了置鹽的觀點:在一個資本家采用成本-節約創新的經濟中,只要實際工資保持不變,利潤率將永遠不會下降。在羅默的模型中,他假設資本家對于一種新技術的經濟壽命有著理性預期。然而,如果固定資本在經濟上比預期時間更早地被廢棄了,那么由于技術變革的速度很快,利潤率就會下降。不斷提高的實際工資是利潤率下降的另一個途徑。因而,資本主義是否會傾向于經歷一種下降的利潤率問題,包含著實際工資與技術變革之間的聯系,以及資本家是否是缺乏遠見的。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分析基礎》

大體而言,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術成就正處于一種相當沉悶的狀況。其主要的解釋模式是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前者表明,社會制度和行為方式可以用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利益來加以解釋;而后者認為,結構的強制力沒有給個人選擇行為留下任何空間。就方法論而言,個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屬于“資本主義”概念論的領域,而且與馬克思主義是不相容的;解析論理學、統計數據分析和數理經濟學也是如此。

查看全文